空间通信行波仪

空间通信行波仪

一、宇宙通讯用行波仪(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骏[1](2020)在《基于子午工程二期行星际闪烁望远镜馈源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太阳-行星际分系统的建立,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完善的数据以及研究方法,为我国空间天气的应用服务以及保障能力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子午II期工程”是国家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它主要是为了揭示国家的地区地域的特性。它利用了卫星得到国家近地环境的高分辨率的图像,从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全覆盖的中小尺度的清晰结构,揭示区域特性。在此分系统中,我们主要研究的就是IPS望远镜。它是用来观测距离太阳表面大约5-200Rs范围的区域。IPS监测系统包括抛物柱面天线,馈源,模拟接收机,数字接收机等。在选择望远镜的观测频点时,根据科学家们行星际闪烁观测的经验,以及国际无线电联盟对频率的划分,发现观测频率在327MHz和654MHz时,射电源的信息比较丰富。IPS望远镜不但能填补国内空白,各项性能参数也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介绍了基于八木天线和微带天线的一种层叠式微带八木天线来作为IPS天文望远镜天线的馈源。本文从整个太阳-行星际系统出发,介绍了IPS相关背景,进而引出我们所设计的层叠式微带八木天线。对于目前现有的微带八木天线的两种形式做了比较,即平面式微带八木天线以及层叠式微带八木天线,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进而分析了为何选择层叠式微带八木天线作为IPS天文望远镜的馈源,以及如何在327MHz和654MHz两个频点附近产生双频带谐振的一些设计方法。

何沛伦[2](2020)在《超短激光脉冲作用下的光电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激光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激光的光强不断增加,还使得它的脉冲宽度不断减小。超强激光可以在单个光学周期内将电子的运动加速到接近光速,为人类探索极端条件下的基本物理规律提供了条件;超快激光则可以分辨极短时间尺度上带电粒子的运动,为人类带来了捕捉微观世界动力学过程的超快摄像机。本文主要研究激光与简单原子、分子、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我们研究了红外激光场中的光电子动量分布。利用Lippmann-Schwinger方程,我们发展了运用Green函数的数值技巧。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原子与分子电离的光电子动量分布,并将分布偏角的非单调变化与电离时刻的涨落联系在一起。利用强场隧穿电离对电场强度指数依赖的特性,我们提出了一种表征阿秒激光脉冲载波相位的方法。该方法对阿秒脉冲光强要求较低,并对光强平均效应和红外脉冲载波相位的不确定性具有鲁棒性。利用经典Monte Carlo轨迹模拟,我们揭示了强场直接电离电子的高能能谱增强具有经典力学起源,并发现了光电子初始相空间拓扑结构的变化对增强的影响。第二,我们研究了高频激光场中的电离现象。基于KramersHenneberger态的动力学,我们阐述了高频激光场中的电离稳定化,光强的非绝热变化耦合电离和电离动力学干涉的机制。我们指出,高频线偏振激光轴的绝热转动所产生的非阿贝尔几何学相位可以导致自旋反转。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证明高频激光场中的单个原子可以产生杨氏双缝干涉并观察到了电荷共振增强电离。这些结果表明高频场中的原子具有与分子相似的性质,因此可以使用原子研究分子物理。同时,原子光电子动量分布的杨氏双缝干涉也意味着存在电离的绝热稳定化,这为实验的验证提供了新思路。第三,我们研究了光子携带的线动量和角动量在电离与解离过程中向靶系统的传递。研究表明,在双原子分子中,吸收光子的线动量在母核与光电子之间的分配存在杨氏双缝干涉。为了研究光电子动量转移的一般规律,我们构造了精确的非相对论情况非偶极Volkov波函数,并用它建立了对应的强场近似理论,并利用该理论研究了一般情况的光子动量分配规律,Coulomb势对分配的影响,以及光电子非偶极情况的非绝热隧穿初始条件。通过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我们研究了吸收的光子角动量所导致的原子核转动,并揭示了解离过程光子角动量传递的机理。第四,我们研究了极端相对论情况的量子电动力学。基于局部恒定场近似,我们将电子在强激光场中的辐射等效为瞬时的同步辐射过程。为了研究电子在双色场中的量子电动力学级联,我们发展了自旋分辨的准经典辐射阻尼模型。数值结果表明,可以在现有的激光条件下产生高度自旋极化的正电子束。最后,我们发展了强场量子电动力学的旋量-螺旋度方法,对有关的核心公式进行了阐述。该方法可以极大地简化极端相对论的跃迁振幅的计算,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张小绿[3](2020)在《FPGA在铁路信号电缆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信号电缆对铁路系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铁路信号电缆故障发生类型和频率的增加,使电缆故障检测难度增大。而目前国内的电缆故障检测研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研究一套故障定位精度高、误差小、操作简便的故障检测仪对列车的运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由于铁路线路地理分布较广,目前故障排查一般需要较多人力和时间,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利用混沌测试序列,实现基于FPGA的铁路信号电缆故障的检测,完成故障点定位和故障类型反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利用FPGA资源,设计混沌测试信号发生器和信号采集模块为一体的检测端,及输出最终结果的终端。本文采用FPGA资源生成Logistic混沌序列,分析确定映射参数,然后利用其DDS功能,设计测试信号发生器。数字调制后,通过DAC实现测试信号的数模转换功能。FPGA提供测试信号发生器模块的驱动,可控制测试信号频率。采集模块应用具有高频采样率的ADC芯片,由FPGA驱动芯片,将电缆中的混叠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先对采集数据做预处理,再将采集数据上传到终端设备,在终端进行数据保存、故障距离计算、类型判断等。本文从基本原理、研究框架、关键技术、重点突破等方面进行介绍,总结本研究的展开过程,完成了检测端主控、DAC、ADC、串口等各个模块的硬件及软件算法设计,并在实验室进行了仿真、硬件调试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案较于传统SSTDR法测量误差更小、测量距离更远。图77幅,表7个,参考文献53篇。

林昊然[4](2019)在《转子状态参数遥测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转子状态参数的获取是旋转机械状态监测和优化升级的关键和难题,传统滑环法存在寿命短、支持通道少和噪声大等问题,而遥测法则凭借其寿命长、支持通道多、噪声小等优点,成为了获取转子状态参数的重要方法。遥测法要求系统能够在旋转机械转子高速转动且存在跳动的工作情况下实现持续稳定的旋转馈电、精密低噪的传感信号调理以及高速无误的无线数据传输,因此,遥测法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旋转馈电、传感信号调理与数据传输。本文针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针对遥测系统高精度信号测量、转子电路低功耗设计以及多通道状态参数并行传输需求,设计了遥测系统的总体方案,通过旋转式变压器和LLC谐振变换器馈电实现低EMI旋转馈电,通过恒流源激励应变片调理方式实现低功耗传感信号调理,通过FSK无线调制方法实现高速并行数据无线传输。针对转子跳动导致线圈绕组电感值波动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LLC谐振变换器的新型光电隔离反馈电路结构,通过将副边电流过零点时间信息实时反馈至原边的闭环控制方式,实现了谐振频率的自动追踪以及电路的“软开关”切换,达到了旋转馈电模块低EMI及转子电路小型化、低功耗设计的要求。针对遥测系统传感信号的多通道并行高速无线传输需求,设计了基于FSK调制方式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达到了5.14Mbps有效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不经数据压缩的情况下实现4通道应变信号以及10通道温度信号的同时传输。通过载波频点的互异性设置,遥测系统最多可支持20个模块的无串扰并行数据传输。针对遥测系统的旋转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单频点单极子天线发射、宽频带环形天线接收相结合的遥测收发天线结构,解决了遥测系统旋转馈电模块引起的“阴影效应”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减小信号传输衰减,拓展无线信号传输通道。基于所设计的遥测天线,在11-30mm天线安装间隙和0-3000rpm转速下,实现了优于10-6误码率的无线数据传输。研制了遥测系统样机并进行了原理性验证实验。在转子静止时,实际使用应变片实现了模拟构件应变信号的遥测。进行了旋转实验测试,在0-3000rpm的转速范围内馈电模块能给负载提供稳定的电压与功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有效数据传输速率和频点间隔几乎不受转速影响,传感信号调理模块动态范围优于62.99d B。

崔锋哲[5](2018)在《双系统协同进化方法及在航天器舱设备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空间站、火星探测等多舱段航天器总体布局方案设计中,如何尽量改善航天器总体动力学质量特性(转动惯量、惯性夹角、质心距、惯性积),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航天器的性能、成本、安装、寿命乃至运行成败,是一个重要而又难解的问题。多舱段(或多支撑面)航天器设备布局优化设计问题(简称MSELOP),属于NP-Hard问题和工程系统优化问题,它既具有计算复杂性,又具有工程复杂性。对于这类工程系统优化问题可以采用分而治之、系统分解方式求解,例如合作式协同进化算法(Cooperative Co-evolutionary algorithms,CCEA)求解。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CCEA求解MSELOP的计算性能(计算精度和鲁棒性),并尽量改善航天器总体动力学质量特性,对于当前或未来创新航天器研发具有重大理论和工程意义。因此,本文以航天器(含卫星)布局优化设计项目为工程背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研究一类带动力学质量特性等约束多舱段(或多支撑面)航天器舱内外仪器(设备)分配和布局方案设计问题,以及二者集成的总体布局优化方法,包括设备(组件)分配和布局优化两部分的协同设计,涉及处理二者之间,相互依存耦合关系及其协同。目的是提高CCEA的计算性能(计算精度和鲁棒性),改善一类多舱段(或多支撑面)航天器舱总体动力学质量特性(转动惯量、惯性夹角、质心距、惯性积),并提供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目前如何提高CCEA求解大规模(D=1000)不可分解函数优化问题的计算性能(计算精度和鲁棒性),给出一类双系统(A,B)合作式协同进化算法(DCCDE,DCCDE/PSO)。DCCDE 通过一种改进的 DE(Differential Evolution)算法,在优化过程中每隔若干代进行一次SPX的局部搜索,提高了算法探索能力。然后,DCCDE采用改进的双系统协调机制以及A,B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种群的多样性。DCCDE/PSO从双系统结构形式,系统分解,双系统的协调机制以及CC框架中混合算法的选择和匹配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Benchmark 25个不可分解函数测试表明,与单系统的CCEA算法相比,验证了本文双系统算法的有效性,并且提高了协同进化算法的计算性能(计算精度和鲁棒性),为进一步研究MSELOP奠定了基础。(2)针对MSELOP,为了进一步提高CCEA计算性能(计算精度和鲁棒性),给出一种新的双系统(A,B)合作式混合协同进化算法(NDCCDE/DPSO)。首先,构造新的双系统Potter’s CC架构形式,然后给出相应的系统分解规则,矩阵分析方法和改进的双系统协调机制,最后,给出在A,B系统各自求解算法(进化或群智算法)选择和匹配。双系统NDCCDE/DPSO,求解了两个航天器舱设备布局优化案例,与经典的单系统CCEA算法和双系统Potter’s CC算法相比,提高了 CCEA的计算性能(计算精度和鲁棒性),改善了航天器舱总体动力学质量特性(转动惯量、惯性夹角、质心距、惯性积)。(3)过去MSELOP一般只考虑固定组件分配方案下的组件布局优化,讨论组件分配的少见,其分配方案在初始化时一次性地给出(含初始化组件分配),并且在组件布局过程中不再改变。如果采用固定组件分配,初始化组件分配不合理,体现在各舱段的组件质量、体积等分配不合理,将严重妨碍组件布局优化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甚至无法达到设计技术指标(航天器的质量特性)的要求。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进一步改善航天器总体质量分布特性,将多Agent系统与协同进化算法相结合,通过Agent之间的合作和交互,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的双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共同求解组件分配和布局优化的新问题。数值仿真实验表明,与其它几种组件分配方法相比,提高了计算精度和鲁棒性,验证了本文基于多Agent系统的总体布局优化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 CCEA的计算性能(计算精度和鲁棒性),并进一步改善了航天器舱总体动力学质量特性(转动惯量、惯性夹角、质心距、惯性积等)。在上述双系统协同进化方法研究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基于Pro/Engineer二次开发技术,给出航天器舱设备布局优化系统,建立航天器舱设备布局的Pro/E三维模型,并进行自动虚拟装配设计,并为设计师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本文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期望能推广应用于一类耦合工程系统设备分配和布局,诸如特种车辆动力舱、汽车发动机舱和船舶动力舱等设备布局研究,并提供技术支持。

陈永艳[6](2016)在《电力海量暂态数据存储与分布式IP网络安全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网故障录波集中组网系统是将原有保信系统中的录波业务分离出来,单独建立的故障录波主站系统(简称主站系统)。由于现在的电网故障录波采集设备已经普遍采用多终端、多通道、高速持续的采集模式,每年采集的数据量已经增长到TB级规模。所以如何突破传统存储技术的局限性,应对日益增长的海量暂态数据存储和管理需求,并为继电保护统一分析等高层应用平台提供高速的检索和计算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电网故障录波集中组网系统部署在跨越多个安全区域的分布式电力IP网络之上,其数据加工涉及到不同安全区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体现了国内电力信息与物理设备的强耦合关系。在为电力的生产和科研提供了便利的数据服务的同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电力物理系统的深度耦合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问题。对此类行业生产集成应用系统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以及研究容侵环境下的信任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故障录波集中组网系统的数据管理和安全需求为出发,研究了分布式存储技术、NoSQL检索技术、基于Hadoop的云计算技术、电力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容侵环境下的信任评估等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存储技术已不能满足海量暂态数据存储的现状,研究了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存储暂态数据的可行性,设计了基于Lustre文件系统的海量暂态数据的存储应用模式。该存储模式可以基于多客户端并集成采集设备,为采集设备和后端应用提供高性能、可扩展、具有容错能力的存储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COMTRADE文件的特点来聚合文件以及多链路绑定网卡进一步优化性能,通过设计容错数据复制算法进一步提高数据容错能力。(2)针对高效的检索和查询海量暂态数据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WAH位图算法的数据索引框架,通过对电力暂态COMTRADE数据构建元数据并建立相关索引,能够实现非结构化的电力数据的多维多条件的高速检索,解决了基于结构化数据的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技术面临的索引维护和检索速度的瓶颈问题。该框架通过使用二阶段提交一致性协议(Two Phase Commit Protocol,2PC)来保证分布式存储环境下原始数据、元数据和索引数据之间的一致性问题。(3)针对海量暂态数据的处理需求,提出了基于Hadoop分布式故障筛选算法的框架,研究分解故障筛选任务并分发至不同的计算节点的调度方法,实现故障数据筛选的分布式处理。同时为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针对HDFS文件系统特点,对COMTRADE文件进行聚合并提供透明的访问接口,实现了Web用户界面,提供数据存储、查询、下载、故障筛选和波形展示等功能。(4)研究了故障录波集中跨区组网的弱点安全评估方法。鉴于弱点被攻击利用后,其累积风险与渗透图中节点之间的依赖指数密切相关,提出了节点间的三重依赖关系的概念和渗透深度有差异情况下节点转换矩阵的计算方法,最后利用隐马尔可夫(Hidden Markov Model, HMM)模型给出计算弱点渗透路径和渗透成本的方法,能够更客观的反映弱点被利用后造成的实际风险结果。(5)考虑到分布式IP网络的网络层及网络层之上的证据在容侵环境中具有相对容易缺失、不可信或者不完整的缺点,而数据链路层的证据有相对稳定、连续的特点,本文在定义了链路状态质量评价函数和信任态度函数基础上,改进了关于连续行为的链路状态证据特征的可信值计算方法,实现了在分布式IP网络中使用连续链路层证据评价机制来考查节点的信任关系的方法。

林珍坤[7](2014)在《控制力矩陀螺框架镶嵌式压电驱动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元器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伺服机构驱动与传动系统的失效和可靠性等因素已成为制约航天器服役寿命和可靠性的主要故障来源。我们国家在轨航天器数量正在爆炸式增长,解决上述技术瓶颈的需求日渐强烈。传统的控制力矩陀螺一般采用相对成熟的高速电磁电机经减速机构来实现驱动,而微重力、低温、高真空、宇宙射线和原子氧等空间极端环境条件常常引起这些高速运动部件的失效。本课题基于压电驱动所特有的低速直接驱动、高出力密度、无需润滑、耐低温性能好、构型灵活等突出优点,将压电陶瓷元件应用于控制力矩陀螺当中实现驱动作用,以期解决航天器伺服机构的长寿命、高可靠性以及紧凑轻量等问题。基于以上想法,本文提出一种镶嵌压电陶瓷的控制力矩陀螺样机框架构型,一方面该构型能够减轻陀螺框架的整体尺寸和重量达到紧凑轻量的目标,另一方面利用压电陶瓷本身的致动特点减小运动部件的是小可能性。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控制力矩陀螺样机的构型,并对构型进行简单介绍。对其主要致动部分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方面验证了该构型的可行性。对影响压电驱动器驱动性能的几何参数进行初步的理论计算,然后再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进一步的计算,最后确定该部分的尺寸。利用计算所得的尺寸建立仿真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框架整体的振型和特征频率。然后,再对其进行谐响应分析,得到其振幅最大的谐振频率。最后对模型进行瞬态分析,得到驱动齿表面质点的椭圆运动轨迹,进一步从仿真分析方面验证了该致动机构的可行性,分析定子内圆周上不同驱动齿表面质点的运动轨迹,来判定行波的性能。最后对可能影响行波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前面的理论计算以及仿真分析所得到的尺寸等结构参数,制作控制力矩陀螺样机,并对样机进行实验,测试其各项性能指标,通过实验验证本文设计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邵淑伟[8](2012)在《一种小型化电子枪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行波管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原理、结构、工艺和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使得其性能得到不断改善,在雷达、电子对抗、制导、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微波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微波电子器件。随着技术的发展,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单位体积要求越来越高,现在高压电源小型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行波管的小型化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小型化电子枪的设计和结构进行分析。电子枪在微波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行波管的主要结构部分之一。随着微波电子学的发展,已经开发出各种二维、三维模拟软件。本文利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开发的“宽带大功率行波管CAD集成环境”、“微波管模拟器套装”和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三维电磁仿真软件对对电子枪进行模拟仿真,对其中的有关影响电子轨迹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包括聚焦极的尺寸和位置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实际的工程应用结果来对进行优化。本文第1章对行波管的发展作了简单介绍,并讨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本文第2章介绍了一般电子枪的设计计算流程,同时对两种简化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本文第3章介绍了本小型化电子枪的电气设计结果、模拟过程及结构设计。本文第4章对结构进行力学环境响应分析(主要为模态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和抗力学环境设计优化。本文第5章利用实际工程应用对所设计的小型化电子枪进行制管验证,给出设计结论。本文第6章是结束语,对本文做出总结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卢占庆[9](2011)在《基于支持向量和小波变换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直接与用户端相连,其运行的连续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并且是电力系统中发生故障最多的一个环节,一旦配电网发生故障,将会对社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高可靠性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本文采用双端(母线端采集电流信号;负荷端采集电压信号)模式的配电网行波故障定位方法,提出了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区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与扰动信号,采用小波变换对信号进行平滑去噪和信号奇异点的识别,并结合行波故障定位的原理构建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系统。本文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各种定位方法的比较,并依据配电网的特点,对配电网的行波暂态信号进行分析,选用配电网双端行波故障定位方法,提出采用母线端电流信号、负荷端电压信号的双端测距原理。在配电网故障中单相接地故障是发生频率最高的故障,并且最难寻找,通过SINULINK仿真模拟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并通过多次的仿真实验证明双端电流-电压模式配电网单相接地行波故障定位方法的可行性。其次,针对大功率非线性设备的使用等引起配电网电能质量的瞬时扰动,提出了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区分各种瞬时扰动和永久故障。结合瞬时扰动和故障时的信息特征,提取了异常信号的6个特征组成向量,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向量,合理选择核函数,并通过仿真实验选择最合理的区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和瞬时扰动信号的参数。再次,应用小波变换的方法,结合小波的多分辨率分析,采用阈值法对行波信号进行平滑去噪,采用模极大值的方法寻找信号的奇异点。结合异常信号的特点,通过仿真实验,确定小波变换的各种参数。最后,结合前面所述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的理论基础,以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构建了一种新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主要包括巡线员定位装置、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合配电网行波信号的暂态分析,提出了提高配电网行波故障定位的可靠性和定位精度的新的理论方法,并且依此为理论基础实现了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的构建。

王彬蓉[10](2011)在《空间行波管收集极辐射散热器的优化设计及模块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行波管广泛应用于各种卫星以及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转发器、数据传输系统、雷达与电子对抗发射机等的末级功率放大器,能把微弱的通讯信号放大,以增强通讯质量,增加通讯距离。在空间行波管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参与完注波互作用的电子束将被收集极进行回收,但是由于电子束的运动速度很大,打击在收集极上将产生大量的废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将这些废热排出,则会导致收集极温度过高,从而影响空间行波管的工作寿命、输出功率及运行稳定性。而由于空间行波管的内外部均处于真空状态,目前多采用外加辐射散热器的方式对收集极进行有效散热,论文在现有辐射散热器结构的基础上,对辐射散热器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辐射散热器在具有良好散热性能和抗振性能的前提下质量尽可能轻,从而达到降低空间行波管质量的目的。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使用微波管模拟器套装MTSS模拟空间行波管工作状态下电子束的运动轨迹,以及各电极上的能量损耗,得到热分析时收集极各电极的热载荷;并使用ANSYS软件的热分析模块,通过辐射热分析得到收集极在无外加散热结构和现有辐射散热器散热作用下的温度场分布,证明了辐射散热器对收集极散热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辐射散热器进行优化设计,并模拟改进后结构的散热性能,通过对比说明了改进后的散热结构仍然保证了良好的散热性能。然后,使用ANSYS软件的动力学分析模块中的模态分析和谱分析方法,模拟得到了改进前辐射散热器和改进后辐射散热器的固有振动特性,以及在加速度激励谱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通过对比说明了只要选择合理的优化方式,则改进后的辐射散热器结构仍然具有良好的抗振性能。最后,通过ANSYS软件自带的二次开发工具,将以上使用ANSYS软件模拟的过程进行模块化,在ANSYS软件中形成专门针对辐射散热器的分析模块,使用户只需通过相关的参数输入操作,就可以完成辐射散热器的一系列分析。该论文的完成为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辐射散热器提供了一种设计方法,对优化辐射散热器提供了帮助,并验证了这种优化方法的可靠性,对降低空间行波管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宇宙通讯用行波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宇宙通讯用行波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子午工程二期行星际闪烁望远镜馈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1.1 太阳行星际分系统
        1.1.2 子午工程Ⅱ期
        1.1.3 IPS天文望远镜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际上的典型设备
        1.3.2 国内的典型设备
        1.3.3 IPS望远镜关键技术
        1.3.4 微带八木天线
    1.4 分析总结
        1.4.1 平面式及层叠式微带八木天线的比较
        1.4.2 提出问题与创新点
    1.5 本文安排
第二章 相关天线的基本理论
    2.1 微带天线的基本理论
    2.2 微带天线的定义、理论和馈电方式
    2.3 微带天线的基础分析理论
        2.3.1 微带线理论
        2.3.2 传输线模型
        2.3.3 镜像理论
        2.3.4 微带天线的多频带工作
        2.3.5 微带缝隙天线的概述
        2.3.6 天线的馈电方式
    2.4 八木天线的结构和基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频带层叠式微带八木天线的设计
    3.1 层叠式微带八木天线的概述
    3.2 设计思路与结构选择
    3.3 微带天线的设计
        3.3.1 微带天线的结构和辐射机理
        3.3.2 矩形微带贴片的尺寸计算
        3.3.3 八木天线感应电动势法
        3.3.4 仿真建模分析
    3.4 地板的影响
    3.5 反射单元的影响
    3.6 引向单元的影响
    3.7 设计思路及流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频带抛物柱面馈源的设计
    4.1 IPS天文望远镜馈源的选择
    4.2 IPS观测站抛物柱面天线
    4.3 微带天线的双频带技术
    4.4 双频带设计思路和意义
    4.5 双频带微带八木天线的设计
        4.5.1 层叠双频带天线
        4.5.2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超短激光脉冲作用下的光电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激光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处理方法
    2.1 激光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的非相对论性量子理论
        2.1.1 作用量原理
        2.1.2 强场近似理论
        2.1.3 鞍点近似
        2.1.4 几何相位
        2.1.5 强场电离解离的理论模型
    2.2 带电粒子的经典电磁辐射理论
        2.2.1 电磁场的基本性质
        2.2.2 Maxwell方程的微分形式表示
        2.2.3 推迟势
        2.2.4 辐射的谱分解与高次谐波的计算
        2.2.5 近场辐射
    2.3 带电粒子与激光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
        2.3.1 Schwinger变分法与非相对论性运动方程
        2.3.2 Polyakov作用量与光前哈密顿量
        2.3.3 超可积性
        2.3.4 电磁辐射阻尼
        2.3.5 经典轨迹Monte Carlo模拟
    2.4 树图层次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
        2.4.1 光子的量子化
        2.4.2 费米子的量子化
        2.4.3 Green函数的非微扰性质
第三章 红外激光场驱动的隧穿电离以及光电子动量分布
    3.1 引言
    3.2 圆偏振或椭圆偏振激光场中原子和分子的光电子动量分布
        3.2.1 理论模型与方法
        3.2.2 Coulomb势的长程相互作用
        3.2.3 直接电离与再散射电离的光电子动量分布
        3.2.4 偏角对激光参数和分子结构的依赖性
        3.2.5 小结
    3.3 表征阿秒激光的载波相位
        3.3.1 表征IAP载波相位的原理
        3.3.2 光电子动量中的CEP信息
        3.3.3 光强平均以及IR激光CEP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
        3.3.4 小结
    3.4 直接电离电子的高能能谱
        3.4.1 CE的定性描述
        3.4.2 经典蒙特卡洛轨迹模拟的结果
        3.4.3 CE应用于分子成像
        3.4.4 双色场中的Coulomb增强
        3.4.5 小结
第四章 强XUV光场驱动的原子电离
    4.1 引言
    4.2 高频中的Kramers-Henneberger态
        4.2.1 Kramers-Henneberger变换
        4.2.2 Kramers-Henneberger态的定义
        4.2.3 高频激光场中电离的相
        4.2.4 非绝热微扰理论
        4.2.5 非阿贝尔几何相位导致的自旋反转
        4.2.6 小结
    4.3 单个氢原子中的杨氏双缝干涉
        4.3.1 理论模型
        4.3.2 紫外探测光贡献的单光子电离光电子动量分布
        4.3.3 关于双缝干涉的进一步讨论
        4.3.4 红外探测光贡献的光电子动量分布
        4.3.5 XUV探测光和IR探测光的区别
        4.3.6 小结
第五章 光子与电子间的动量转换以及角动量转移
    5.1 引言
    5.2 光子动量驱动的杨氏双缝干涉
        5.2.1 双原子分子的电子波函数
        5.2.2 H_2~+单光子电离动量移动的双缝干涉
        5.2.3 双原子分子单光子电离动量分配的双缝干涉
        5.2.4 小结
    5.3 光子动量的传递和非偶极强场近似理论
        5.3.1 非偶极Volkov波函数
        5.3.2 非偶极直接电离与再散射电离的跃迁振幅
        5.3.3 非偶极非绝热隧穿电离的初始条件
        5.3.4 小结
    5.4 光子自旋角动量的传递
        5.4.1 单光子解离过程中的角动量传递
        5.4.2 多光子解离角动量的传递
        5.4.3 小结
第六章 极强光场作用下的电子动力学
    6.1 引言
    6.2 同步辐射的理论
        6.2.1 经典同步辐射理论
        6.2.2 经典同步辐射的近似理论
        6.2.3 量子同步辐射理论
        6.2.4 小结
    6.3 双色场中的自旋极化正电子束的产生
        6.3.1 理论模型
        6.3.2 双色激光与电子束的相互作用
        6.3.3 自旋极化的机制
        6.3.4 参数的优化
        6.3.5 小结
    6.4 强场量子电动力学的旋量-螺旋度方法
        6.4.1 Volkov波函数
        6.4.2 旋量-螺旋度方法
        6.4.3 强场量子电动力学的旋量-螺旋度方法
        6.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3)FPGA在铁路信号电缆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电缆故障研究现状
        1.2.1 电缆故障定位主要研究方法现状
        1.2.2 国内外发展及待解决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
2 信号电缆故障检测技术
    2.1 铁路信号电缆简介及信号传输分析
        2.1.1 铁路信号电缆的结构和敷设
        2.1.2 信号电缆中信号传输及电缆故障分析
    2.2 SSTDR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实现
        2.2.1 SSTDR方法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分析
        2.2.2 随机序列的选取分析
        2.2.3 调制方式分析
        2.2.4 时延估计实现故障类型判断及点定位的方法
    2.3 SSTDR应用过程中参数影响
        2.3.1 测试信号参数影响分析
        2.3.2 SSTDR方法存在的应用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SSTDR的 Logistic混沌序列故障检测法CTDR
    3.1 混沌理论的应用
        3.1.1 混沌理论简介
        3.1.2 混沌识别判断
        3.1.3 混沌映射模型
    3.2 利用Logistic映射生成混沌系统
        3.2.1 混沌生成方法
        3.2.2 倍周期分岔法在Logistic映射系统中的应用
    3.3 基于MATLAB的 Logistic混沌序列特性仿真验证
        3.3.1 基于MATLAB生成Logistic混沌序列
        3.3.2 Logistic混沌序列特性分析比较
    3.4 基于CTDR法的铁路信号电缆故障在线检测
    3.5 本章小结
4 CTDR故障检测系统软件算法设计
    4.1 主控FPGA资源简介
        4.1.1 FPGA应用优势
        4.1.2 FPGA开发工具和开发流程
    4.2 Logistic混沌序列发生器的设计
        4.2.1 基于FPGA的 Logistic混沌序列Verilog程序设计
        4.2.2 Logistic混沌序列的板级仿真验证
    4.3 测试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4.3.1 基于FPGA的测试信号发生器设计
        4.3.2 基于FPGA的测试信号采集板设计
    4.4 上位机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电缆故障检测端硬件设计及测试
    5.1 硬件主要模块器件选型
    5.2 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
        5.2.1 检测仪下位机设计
        5.2.2 PCB上板调试过程
    5.3 信号电缆故障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转子状态参数遥测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的转子状态参数测量方法
        1.2.2 基于遥测技术的转子状态参数测量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2章 遥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需求分析
        2.2.1 系统指标要求
        2.2.2 指标分解与分析
        2.2.3 系统工作环境的影响
        2.2.4 电磁兼容性需求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旋转馈电设计
        2.3.2 传感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2.3.3 转子状态参数数据传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旋转馈电方法
    3.1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概述
    3.2 旋转式变压器的磁路模型与耦合特性分析
        3.2.1 变压器的磁路结构与磁阻模型分析
        3.2.2 变压器耦合气隙长度对其自感和耦合系数的影响
        3.2.3 旋转式变压器的磁通分布
        3.2.4 转定子线圈偏移对旋转式变压器耦合系数的影响
        3.2.5 转定子线圈偏转对旋转式变压器耦合系数的影响
        3.2.6 小结
    3.3 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低EMI馈电方法
        3.3.1 LLC谐振变换器的基本结构与频率特性分析
        3.3.2 考虑副边漏感的LLC谐振变换器模型
        3.3.3 基于光电隔离反馈电路的新型自动谐振频率追踪方法
        3.3.4 不同间隙下频率追踪与电流谐波抑制的效果测试
        3.3.5 LLC谐振变换器的实际参数选择和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号调理与数据无线传输
    4.1 遥测体制分析
        4.1.1 FM-FM遥测体制
        4.1.2 PAM-FM遥测体制
        4.1.3 PCM-FM遥测体制
    4.2 传感信号的调理与采集
    4.3 基于FSK调制方式的数据无线传输
        4.3.1 无线信号的产生与接收
        4.3.2 遥测天线的设计
        4.3.3 数据传输速率测试实验
        4.3.4 不同间隙下的误码率测试实验
        4.3.5 串扰测试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样机搭建与性能测试
    5.1 样机设计及实验条件搭建
        5.1.1 旋转试验台的搭建
        5.1.2 动态测试信号的设计
        5.1.3 样机的设计
    5.2 应变实验与系统噪声测试
    5.3 转子旋转下样机性能的测试
        5.3.1 不同转速下的馈电稳定性测试
        5.3.2 不同转速下的速率、误码率和串扰测试
        5.3.3 高转速下的噪声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双系统协同进化方法及在航天器舱设备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航天器舱设备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1.2.2 协同进化研究进展
        1.2.3 多Agent系统研究进展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工作
2 双系统合作式协同进化算法求解不可分解函数
    2.1 标准测试函数
        2.1.1 标准测试函数集Benchmark1
        2.1.2 标准测试函数集Benchmark2
    2.2 双系统合作式协同差异进化算法
        2.2.1 改进的DE算法
        2.2.2 变量分组方式
        2.2.3 本文算法协调机制和A,B系统之间信息交流
        2.2.4 双系统合作式协同差异进化算法(DCCDE)总体流程
        2.2.5 大规模不可分解函数仿真实验设置
        2.2.6 计算结果与讨论
    2.3 双系统合作式协同进化算法
        2.3.1 本文DCCDE/PSO基本框架
        2.3.2 系统分解
        2.3.3 本文DCCDE/PSO双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
        2.3.4 CC框架中求解的混合算法选择和匹配
        2.3.5 大规模不可分解函数仿真实验设置
        2.3.6 计算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双系统合作式混合协同进化算法求解航天器舱设备布局
    3.1 本文NDCCDE/DPSO算法介绍
        3.1.1 本文算法双系统架构
        3.1.2 设计变量
        3.1.3 系统分解原则和方式
        3.1.4 双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
        3.1.5 双系统A,B各自求解算法的选择和匹配
        3.1.6 本文NDCCDE/DPSO算法流程
    3.2 航天器舱设备布局优化案例1验证
        3.2.1 航天器舱设备布局优化案例1描述
        3.2.2 数学模型
        3.2.3 系统分解
        3.2.4 数值仿真实验内容
        3.2.5 实验设置
        3.2.6 计算结果与讨论
    3.3 不计航天器舱空舱转动惯量I_0的案例2
        3.3.1 航天器舱设备布局优化案例2描述
        3.3.2 计算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Agent的双系统协同设计方法求解组件分配和布局优化
    4.1 航天器舱组件分配和布局优化问题
        4.1.1 问题描述
        4.1.2 设计变量
    4.2 航天器舱设备分配和布局优化数学模型
        4.2.1 组件分配数学模型
        4.2.2 布局优化数学模型
    4.3 航天器舱组件分配和布局优化的协同设计方法
        4.3.1 总体流程
        4.3.2 组件分配
        4.3.3 模糊决策
        4.3.4 布局优化
        4.3.5 组件分配与布局优化伪代码
    4.4 航天器舱组件分配和布局优化案例验证
        4.4.1 实验设置
        4.4.2 本文案例验证内容
        4.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航天器舱设备布局优化系统
    5.1 设备布局优化系统需求分析
        5.1.1 功能需求
        5.1.2 用户特点分析
    5.2 布局优化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架构设计
        5.2.2 系统功能模块
        5.2.3 系统总体业务流程
    5.3 布局优化系统实现
        5.3.1 基于Pro/J-Link二次开发的关键技术
        5.3.2 应用程序的界面定制和流程控制
        5.3.3 布局优化原型系统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本文NDCCDE/DPSO求解的最优布局方案数据
附录A2 本文多Agent双系统协同设计方法求解的最优布局方案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电力海量暂态数据存储与分布式IP网络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量电力暂态数据存储架构
        1.2.2 海量电力暂态数据检索
        1.2.3 海量电力暂态数据分布式处理
        1.2.4 信息网网络的弱点安全评估
        1.2.5 容侵环境中的安全评估
    1.3 论文选题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网故障录波集中组网架构及数据分析
    2.1 故障录波集中组网架构
    2.2 故障录波系统的信息流
    2.3 IEEE COMTRADE格式数据分析
    2.4 分布式并行文件系统
    2.5 暂态数据的NoSQL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ustre文件系统的海量暂态数据分布存储模式
    3.1 引言
    3.2 暂态数据轻量级分布式存储架构
    3.3 聚合COMTRADE数据
        3.3.1 COMTRADE数据文件存储特点
        3.3.2 COMTRADE数据聚合模式
    3.4 数据采集与Lustre存储的集成模式
        3.4.1 单客户端模式
        3.4.2 多客户端模式
        3.4.3 Lustre的I/O性能扩展和条带化
    3.5 具有容错能力的暂态数据存储
        3.5.1 原子性写入机制的实现方法
        3.5.2 面向暂态数据的二阶段提交协议算法
        3.5.3 面向暂态数据的容错复制的实现
    3.6 测试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效的海量电力暂态数据索引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多维非线性浮点数的COMTRADE数据
    4.3 COMTRADE数据高效的多维数据索引框架
    4.4 COMTRADE数据检索的一致性保证
    4.5 测试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Hadoop的行波数据高效筛选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Hadoop的海量COMTRADE数据综合处理平台架构
    5.3 Hadoop的存储和处理框架
    5.4 基于MapReduce的故障筛选算法
        5.4.1 HBase数据库的存储
        5.4.2 MapReduce并行化处理
    5.5 基于HDFS的COMTRADE文件聚合
    5.6 暂态数据存储流程
    5.7 测试与分析
    5.8 Web端数据综合管理及功能实现
    5.9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基于节点依赖关系的HMM评估模型
    6.1 引言
    6.2 弱点的累积风险概率的定义
    6.3 节点之间依赖关系
    6.4 逻辑渗透图的依赖关系的求解法
    6.5 渗透深度的计算
    6.6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评估步骤
        6.6.1 状态转移矩阵的类别
        6.6.2 初始状态向量的确定
        6.6.3 隐马尔可夫求解
    6.7 测试与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连续链路证据的信任评估方法
    7.1 引言
    7.2 容侵环境中信任模型的信任值
    7.3 基于连续行为证据特征的可信值计算
        7.3.1 连续行为特征的证据序列
        7.3.2 链路状况质量评价
        7.3.3 连续证据序列的衰减
        7.3.4 连续证据的惩罚
    7.4 对证据的信任态度函数与容错机制实现
    7.5 测试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7)控制力矩陀螺框架镶嵌式压电驱动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超声电机的概述
        1.2.1 超声电机的定义及工作原理
        1.2.2 超声电机的发展简史
        1.2.3 超声电机的特点
        1.2.4 超声电机的分类
    1.3 控制力矩陀螺的介绍
    1.4 超声电机应用在航天器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中压电驱动器结构设计及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控制力矩陀螺样机基本结构设计
    2.3 电机基本结构
        2.3.1 圆筒径向弯曲振动
        2.3.2 圆筒型行波超声电机定子设计
        2.3.3 圆筒型行波超声电机转子设计
    2.4 电机定子振动特性分析
        2.4.1 薄壳假设
        2.4.2 圆柱壳体振动分析
    2.5 电机的致动原理
        2.5.1 行波激励原理
        2.5.2 定子表面质点运动轨迹分析
    2.6 超声电机电学模型分析
        2.6.1 等效电路原理
        2.6.2 超声电机等效电路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中压电驱动器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定子模态选择及参数灵敏度分析
        3.2.1 定子振动模态的选择
        3.2.2 定子齿在驱动中的作用及设计原则
        3.2.3 建立圆筒型定子有限元模型
        3.2.4 圆筒型定子各尺寸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3.3 悬臂夹心式弯振换能器的设计
        3.3.1 悬臂夹心式弯振换能器的结构及特点
        3.3.2 换能器材料的选择
        3.3.3 悬臂夹心式弯振换能器尺寸设计与仿真分析
    3.4 换能器与圆筒定子的频率简并
    3.5 控制力矩陀螺框架镶嵌式压电驱动器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3.5.1 超声电机建模及模态分析
        3.5.2 超声电机瞬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力矩陀螺框架镶嵌式压电驱动器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设计并制作的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中压电驱动器样机
    4.3 电机性能测试
        4.3.1 定子振型测试
        4.3.2 阻抗特性测试
        4.3.3 电压-转速性能测试
        4.3.4 频率-转速性能测试
        4.3.5 预压力-转速性能测试
        4.3.6 转矩-转速性能测试
        4.3.7 样机性能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种小型化电子枪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行波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6]
    1.3 MPM 的构成、特点和应用[7]
    1.4 选题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电子枪的一般计算流程及数值仿真
    2.1 常用电子枪分类
        2.1.1 皮尔斯平流电子枪
        2.1.2 皮尔斯会聚枪
        2.1.3 高导枪
        2.1.4 带有预聚焦电极的电子枪
        2.1.5 栅控枪
    2.2 皮尔斯会聚枪的通用计算过程
    2.3 数值仿真所考虑的因素[11]
        2.3.1 所使用的仿真软件
        2.3.2 关于虚阴极问题的考虑
        2.3.3 切向速度分布的考虑
    2.4 计算方法总结
第三章 小型化电子枪的电气设计和结构设计
    3.1 电气设计
        3.1.1 二维仿真结果
        3.1.2 三维仿真结果
    3.2 电子枪结构设计
第四章 小型化电子枪动力学分析
    4.1 动力分析的基础理论[13]~[17]
        4.1.1 动力自由度
        4.1.2 其它几个基本概念
        4.1.3 单自由度系统的运动方程
        4.1.4 对不同的运动方程的不同求解方法和步骤
    4.2 MSC.Nastran 动力分析类型及相关理论[18]~[24]
        4.2.1 实特征值分析
        4.2.2 频率响应分析
        4.2.3 随机振动分析
    4.3 动力学仿真
        4.3.1 模型
        4.3.2 模态分析
        4.3.3 模态频率响应分析
        4.3.4 冲击振动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5.1 测试结果
    5.2 力学试验结果
    5.3 结论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支持向量和小波变换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配电线路各种定位方法介绍
        1.2.1 利用故障后稳态量的测距方法
        1.2.2 利用故障暂态量的测距方法
    1.3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3.1 故障信号的获取困难
        1.3.2 故障类型的识别
        1.3.3 行波波头到达时间难以确定
        1.3.4 波速度的确定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方法研究
    2.1 行波基本理论
        2.1.1 行波的基本概念
        2.1.2 行波传输过程中的折射、反射及损耗
    2.2 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及行波过程
        2.2.1 配电网络的特点
        2.2.2 配电线路行波暂态特征分析
    2.3 配电线路行波法故障检测原理的确定
        2.3.1 双端检测原理的确定
        2.3.2 线路两端行波测量信号的选择
    2.4 配电网单相接地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2.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2.4.2 系统模型的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改进方法研究
    3.1 行波法检测中干扰因素分析
    3.2 支持向量机的理论基础
        3.2.1 实际风险最小理论
        3.2.2 线性模式的最优超平面
        3.2.3 最优超平面的参数确定
        3.2.4 核函数及其特征空间
    3.3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与扰动行波特征提取
    3.4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3.4.1 支持向量机的分类过程
        3.4.2 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向量
        3.4.3 支持向量机的单相接地故障识别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研究
    4.1 小波分析理论
        4.1.1 小波的定义
        4.1.2 多分辨率分析及Mallat算法
    4.2 故障定位信号的消噪处理及其仿真
        4.2.1 基于小波变换的故障信号消噪算法
        4.2.2 定位信号的去噪的仿真研究
    4.3 配电网故障定位信号的奇异点识别及其仿真
        4.3.1 基于小波变换的故障信号的奇异点识别
        4.3.2 故障信号的奇异点识别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系统的设计
    5.1 系统的整体设计
    5.2 巡线员定位装置设计
        5.2.1 数据处理单元
        5.2.2 GPS模块
        5.2.3 GPRS模块
    5.3 定位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5.3.1 数据采集模块
        5.3.2 精确时间同步技术
        5.3.3 数据通信技术
    5.4 定位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5.4.1 配电网故障定位算法的设计
        5.4.2 GIS系统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得成果

(10)空间行波管收集极辐射散热器的优化设计及模块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辐射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模拟
    2.1.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热分析模块简介
        2.1.1. 有限元法
        2.1.2. ANSYS软件
        2.1.3. 热分析模块
    2.2. 多级降压收集极在电子束轰击下的热特性模拟
        2.2.1. 建立收集极的有限元模型
        2.2.2. 热载荷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2.2.3. 结果及讨论
    2.3. 不同结构辐射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对比
        2.3.1. 现有辐射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模拟
        2.3.2. 改进后辐射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模拟
        2.3.3. 散热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辐射散热器的动力学特性模拟
    3.1. ANSYS模态分析及谱分析模块简介
        3.1.1. 模态分析
        3.1.2. 谱分析
    3.2. 不同结构辐射散热器的动力学特性模拟
        3.2.1. 模态分析
        3.2.2. 随机振动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辐射散热器分析的ANSYS二次开发
    4.1. ANSYS二次开发技术的方法及工具
        4.1.1.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
        4.1.2. UIDL用户界面设计语言
        4.1.3. UPFS用户可编程特色接口
        4.1.4. 总结
    4.2. 使用APDL及UIDL开发辐射散热器的分析模块
        4.2.1. 开发背景及思路
        4.2.2. 使用APDL建立参数化的分析过程
        4.2.3. 使用UIDL定制相应的图形界面
        4.2.4. 分析模块的使用方法
    4.3. 本章小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宇宙通讯用行波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子午工程二期行星际闪烁望远镜馈源的设计[D]. 吴佳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超短激光脉冲作用下的光电离理论研究[D]. 何沛伦.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FPGA在铁路信号电缆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张小绿.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转子状态参数遥测法关键技术研究[D]. 林昊然. 天津大学, 2019(01)
  • [5]双系统协同进化方法及在航天器舱设备布局研究[D]. 崔锋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6)
  • [6]电力海量暂态数据存储与分布式IP网络安全评估研究[D]. 陈永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4)
  • [7]控制力矩陀螺框架镶嵌式压电驱动器的研究[D]. 林珍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8]一种小型化电子枪的技术研究[D]. 邵淑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9]基于支持向量和小波变换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系统设计[D]. 卢占庆. 东北大学, 2011(05)
  • [10]空间行波管收集极辐射散热器的优化设计及模块开发[D]. 王彬蓉.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空间通信行波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