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稻棉病虫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及减灾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国勤[1](2022)在《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战略对策》文中指出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在我国农业生产及整个耕作制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不断调整、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产量增加、品质改善、模式增多和功能增强等。当前,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熟制缩减、耕地撂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衰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效益降低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等。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与挑战,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对策与措施,具体是:(1)明确一个目标,即建立我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2)遵循三大原则,即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发展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3)采取"一保""二扩""三建""四改""五节"的具体措施,即保护耕地资源;扩种冬作、扩大稻作;建设绿色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普通品种改优质品种、连作改轮作;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
黄国勤[2](2021)在《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国正在实施的五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旋律和鲜明导向。长江经济带农业在中国农业及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是全国上下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和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1)充分利用耕地,全年绿色覆盖;(2)减少化肥施用,扩大生物养地;(3)加强绿色防控,实施生态减灾;(4)发展循环农业,"废物"再生利用;(5)实行"九良"配套,实现综合发展,即将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物、良境、良品、良策、良才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陈秋荣,李钊,黄坚[3](2021)在《靖安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控策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分析靖安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探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策略。【方法】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与诱捕器调查为辅的方式,对靖安所辖11个乡镇75个行政村的主要林木树种开展调查。【结果】危害靖安林业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15种,其中包括害虫10种,病害4种,有害植物1种,受害面积达6 613.39 hm2,占全县总林地面积的5.66%。【结论】近年来靖安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应树立普及森林健康和生态安全理念,建立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和检疫防范制度,加强森防队伍建设,创新防治机制,加强科学防治。
李存玲,董自庭,李拴曹,李卫芳[4](2021)在《商洛市粮食安全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陕西省商洛市小麦、玉米生产基地、种粮大户、一般农户、化肥销售网点、劳动力市场为研究对象,对近10年来全市小麦、玉米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商洛市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小、单产水平低、种粮效益差、自然灾害频发、野猪危害严重,且近10年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效益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单位面积效益降幅达106%,播种面积降幅为26.15%,总产量降幅为12.79%。提出要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提升单位面积效益,需抓好政策宣传,强化政策支持;实施"藏粮于地",夯实粮食基础;落实"藏粮于技",提高生产水平;加强灾害预警,科学防灾减灾等方面入手。
邱立新,卢修亮,范世奇,程通通,刘阳,常国彬[5](2021)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指标分析与建议》文中研究指明1992年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始实行目标管理,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方法的改革,也是工作认识和理念上的突破。成灾率作为目标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方面反映实际成灾面积大小,另一方面体现防治减灾质量和成效。结合目标管理工作实践,对成灾率指标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不足提出调整计算方法、合理设定指标值、修订统计标准、规范统计方法等四方面对策建议。
张馨予[6](2021)在《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传统分散式小农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而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伴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家庭农场经营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对我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及稳定发展带来影响。2019年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共性问题是风险防范问题,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经营风险,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那么,能否有效识别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设计防范机制,保障家庭农场的规模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聚焦于家庭农场的认定和发展培训,对其经营风险评估和规避分析并不多见。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充足,其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生力量,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引导下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东北优越的农业资源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和地理优势。东北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具备自身优势的同时,面临技术效率低且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相对于小农户和其他地区家庭农场而言,东北地区独特的粮食种植周期和地理环境,使得家庭农场生产经营面临着更高的自然风险损失率,并且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综合影响,其经营风险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有效防范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如何开展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构建,有助于系统地分析家庭农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不仅能够明晰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生成机理,还能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丰富风险管理学理论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学和风险学深度交叉研究,具有一定学术和参考决策价值。本文以农业经济学和风险管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识别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生成,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家庭农场经营特点-风险生成-风险识别与感知-有效评估-预警评价-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1)利用相关理论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进行界定,指出家庭农场经营目标是实现投入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寻求风险规避的同时实现盈利的最优组合,但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使得各类风险因素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实现。(2)通过风险管理理论、决策行为理论和风险预警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炼形成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内涵及外延进行有效界定,并在明确家庭农场发展弱质性和经营风险性基础上,依据风险学研究范式从相应的作用机制、内涵及三维风险系统因子出发,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机理进行解构。(3)从农场主经营行为视角出发,分析家庭农场风险识别与风险感知能力,并以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因素的感知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二元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4)为进一步探究粮食型家庭农场主要农作物风险水平,结合《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关于农产品产量、市场价格及收益水平的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三年时滞移动变异系数,对种植粮食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玉米、小麦和稻谷进行风险水平衡量,获得粮食作物产量风险水平、价格风险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风险水平。并且将三类风险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出收益风险水平和价格风险水平具有显着相关性,但与产量风险水平不相关,这也间接表明当前东北地区家庭农场粮食作物生产收益风险主要来源是价格因素。随后,在风险衡量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风险评价方法构建二级三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家庭农场经营中的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水平进行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当前东北地区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中市场风险因素>自然风险因素>政策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技术风险因素。(5)在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和衡量基础上,构建包含警源指标和警兆指标的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根据相关原理确定预警警度,为家庭农场预警实施确定了标准,结合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和三层前馈神经网络预警模型为家庭农场预警警情的评价方法,并对选取样本家庭农场进行预警警情测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和后期保障两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建议。
王佳玉[7](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初探(1950-1987)》文中指出
麻吉亮,孔维升,朱铁辉[8](2020)在《农业灾害的特征、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抗灾机制——基于文献综述视角》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系统综述我国农业灾害的特征、影响、成因和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抗灾存在的问题、措施和机制。文献的共性结论发现:近几年气象灾害成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生物灾害呈加重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气象和生物灾害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灾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客观气象因素和主观的人为因素,及二者交互作用;政府和农户应对农业灾害的能力在进一步提高;目前应对农业灾害的措施和机制主要包括构建减灾防灾的体系、建立应急应对管理制度、探索农业灾害保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等。最后提出现有文献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杜建斌[9](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罗那[10](2020)在《江西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调查研究及防控区域划分》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森林病虫害作为影响森林健康及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南昌县林业有害生物现状进行调查,全面查清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基本情况,对维护该区域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昌县各乡镇为调查区域,进行森林病虫害现状调查,然后使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主要气候因子对全县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最后结合调查区域森林资源分布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防控区域划分,以期为该区域今后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为森林病虫害的宏观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南昌县森林病虫害现状调查通过对南昌县3年的调查,采集了植物病害标本320多份,林业害虫标本350多份,共鉴定出病害60种,害虫236种。未发现有全国林业检疫性病虫害分布,发现全国林业危险性林木病害6种,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6种,其它均属本土林业病虫害。分布范围较广的病害有18种,虫害有20种。危害比较大的森林病虫害有杨树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马尾松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松毛虫Dendrolimus、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主要林业病害在全县8个乡镇有发生,主要林业虫害主要在全县9个乡镇有发生,2010年至2019年南昌县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呈周期性上升与下降,总体来看保持平稳。2、主要气候因子对南昌县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气候因子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在国内外许多研究中都有证实。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本文选择温度、降水、湿度三项被普遍认为是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作为讨论对象。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可得气候因子对南昌县7种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为:(1)温度、湿度、降水量对杨树锈病的发生均有一定影响;(2)降水量对松赤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温度与湿度对松赤枯病的发生影响很小;(3)湿度对杉木炭疽病的发生影响最大,降水量对杉木炭疽病发生的影响较大,温度影响最小;(4)松毛虫发生面积受温度与湿度影响较大,受降水量影响较小;(5)松墨天牛发生面积受温度影响最大,受湿度与降水量影响很小;(6)杨扇舟蛾发生面积受湿度与降水量影响较大,受温度影响较小,但三项气候因子对杨扇舟蛾的发生都有一定影响;(7)星天牛发生面积情况受温度影响较大,受湿度影响很小,降水量对星天牛的发生有一定影响。3、南昌县森林病虫害防控区域划分(1)基于森林资源分布可划分3个森林病虫害防控区域。区域一为杨树、樟树等阔叶树病虫害常发区,杉树(如池杉、水杉等)病虫害偶发区;区域二为松树病虫害常发区,杨树等阔叶树病虫害偶发区,同时为白蚁灾害潜在危险区;区域三为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分布区,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小、发生程度轻。(2)基于2010-2019年南昌县森林病虫害在各乡镇的发生情况,以乡镇对单元进行动态划分。根据发生面积划分出轻灾区乡镇14个,中灾区乡镇3个,重灾区乡镇2个。根据成灾面积划分出轻灾区乡镇19个,中灾区乡镇0个,重灾区乡镇0个。根据成灾率划分出轻灾区乡镇19个,中灾区乡镇0个,重灾区乡镇0个。最后根据各乡镇综合指标得分排名情况进行防控趋势分析,提出防控对策。
二、江西稻棉病虫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及减灾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稻棉病虫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及减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战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成就 |
1.1 产量增加 |
1.2 品质改善 |
1.3 模式增多 |
1.4 功能增强 |
1)用途增多,一物多用。 |
2)产出增加,一田多产。 |
3)功能增强,一制多功。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熟制缩减 |
2.2 耕地撂荒 |
2.3 生态破坏 |
1)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造成对大量稻田耕地资源的破坏、占用。 |
2)近年来南方大规模的稻渔综合种养对稻田资源造成的生态破坏。 |
3)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对稻田造成的生态破坏。 |
2.4 环境污染 |
2.5 土壤退化 |
1)土壤酸化。 |
2)局部土壤贫瘠化。 |
3)土壤僵板化。 |
4)土壤次生潜育化。 |
2.6 生物多样性衰退 |
2.7 自然灾害频发 |
2.8 经济效益降低 |
2.9 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 |
1)劳动力缺乏。 |
2)养地削弱。 |
3)基础脆弱。 |
3 发展战略建议与对策 |
3.1 战略目标 |
3.2 遵循原则 |
3.3 主要措施 |
1)一保,即保护耕地资源。 |
2)二扩,即扩种冬作、扩大稻作。 |
3)三建,即建设绿色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
4)四改,即单改双、籼改粳、劣改优、连改轮。 |
5)五节,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 |
(2)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位与作用 |
2 问题与挑战 |
2.1 资源浪费 |
2.2 生态破坏 |
2.2.1 造成水土流失 |
2.2.2 加剧石漠化 |
2.2.3 引发湿地萎缩 |
2.2.4破坏生态平衡 |
2.3 环境污染 |
2.3.1 造成大气污染 |
2.3.2 引起水体污染 |
2.3.3引发土壤污染 |
2.3.4 加剧生物污染 |
2.4 灾害频发 |
2.4.1 自然灾害 |
2.4.2 地质灾害 |
2.5 农业生态系统退化 |
2.5.1 结构退化 |
2.5.2 功能退化 |
2.5.3 可持续发展能力退化 |
3 对策与措施 |
3.1 充分利用耕地,全年绿色覆盖 |
3.2 减少化肥施用,扩大生物养地 |
3.2.1 正确认识化肥 |
3.2.2 减量施用化肥 |
3.2.3 增施有机肥 |
3.2.4 改进施肥方法 |
3.2.5 扩大生物养地 |
3.3 加强绿色防控,实施生态减灾 |
3.3.1 理化诱控 |
3.3.2 生物防治 |
3.3.3 生态调控 |
3.3.4 科学用药 |
3.4 发展循环农业,“废物”再生利用 |
3.4.1 作物秸秆 |
3.4.2 厕所粪污和禽畜粪便 |
3.4.3 农用薄膜 |
3.4.4 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
3.5 实行“九良”配套,实现综合发展 |
(3)靖安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控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范围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4 危害程度界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有害生物总体情况 |
3.2 主要害虫种类 |
3.3 主要病害种类 |
3.4 主要有害植物种类 |
4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 |
4.1 树立普及森林健康和生态安全理念 |
4.2 建立较为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 |
4.3 建立健全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防范制度 |
4.4 加强森防队伍建设 |
4.5 进一步加强科学防治 |
4.6 创新防治机制,推进社会化防治 |
(4)商洛市粮食安全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粮食生产现状 |
1.1 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
1.2 粮食总产略有下降 |
1.3 单产水平略有增加 |
1.4 种植效益不断下降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播种面积逐年递减 |
2.2 单产水平低 |
2.3 种粮效益差 |
2.4 自然灾害频发 |
2.5 野猪危害严重 |
3 对策建议 |
3.1 抓好政策宣传,强化政策支持 |
3.2 实施“藏粮于地”,夯实粮食基础 |
3.3 落实“藏粮于技”,提高生产水平 |
3.4 加强灾害预警,科学防灾减灾 |
(5)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指标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灾率指标定义及统计规定 |
2 成灾率指标实施情况 |
3 成灾率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成灾率计算方法不合理 |
3.2 成灾率指标值设定不科学 |
3.3 成灾划分标准有待完善 |
3.4 成灾统计规范性较差 |
4 成灾率指标设定思考与建议 |
4.1 调整成灾率计算方法 |
4.2 合理设定成灾率指标值 |
4.3 修订完善成灾统计标准 |
4.4 规范成灾统计方法 |
5 结语 |
(6)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研究文献综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家庭农场 |
2.1.2 家庭农场经营主要特征 |
2.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风险预警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现状 |
3.1 家庭农场调查基本情况 |
3.2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情况 |
3.2.1 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情况 |
3.2.2 家庭农场经营者基本情况 |
3.2.3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情况 |
3.2.4 家庭农场经营行为情况 |
3.2.5 家庭农场农机设备情况 |
3.2.6 家庭农场成本收益情况 |
3.2.7 家庭农场金融与财政补贴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
4.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作用机制 |
4.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特征 |
4.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定义 |
4.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作用机制 |
4.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机理 |
4.2.1 家庭农场自然风险生成机理 |
4.2.2 家庭农场政策风险生成机理 |
4.2.3 家庭农场市场风险生成机理 |
4.2.4 家庭农场技术风险生成机理 |
4.2.5 家庭农场管理决策风险生成机理 |
4.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5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与风险感知 |
5.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 |
5.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来源 |
5.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差异 |
5.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感知 |
5.2.1 家庭农场对各类风险的感知 |
5.2.2 不同受教育程度农场主风险感知差异 |
5.2.3 不同经营特征家庭农场风险感知差异 |
5.2.4 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感知差异 |
5.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感知实证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3.2 模型设定及变量描述 |
5.3.3 家庭农场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
5.3.4 家庭农场整体风险感知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6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分析 |
6.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衡量 |
6.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评估流程 |
6.1.2 家庭农场风险水平的估计方法 |
6.1.3 家庭农场主要农产品风险水平量化比较 |
6.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综合评估 |
6.2.1 家庭农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6.2.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指标权重 |
6.2.3 基于FCE模糊综合风险评估 |
6.3 本章小结 |
7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研究 |
7.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思路 |
7.1.1 构建思路与实施步骤 |
7.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
7.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准则和警度确定 |
7.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模型 |
7.2.1 未确知测度的家庭农场预警模型 |
7.2.2 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
7.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过程 |
7.3.1 样本数据来源及初步分析 |
7.3.2 样本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
7.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实证分析结果 |
7.4.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警情结果分析 |
7.4.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结果汇总 |
7.4.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预测分析 |
7.4.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预报结果 |
7.5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体系构建与预警预控措施分析 |
7.5.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
7.5.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预控措施 |
7.6 本章小结 |
8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与对策建议 |
8.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 |
8.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目标 |
8.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框架 |
8.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 |
8.1.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
8.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
8.2.1 完善家庭农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8.2.2 构建家庭农场风险预警保障机制 |
8.2.3 强化市场风险意识及预控能力 |
8.2.4 不断优化家庭农场补贴结构 |
8.2.5 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8.2.6 强化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8.2.7 加强家庭农场政策扶持引导力度 |
8.2.8 加快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进程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农业灾害的特征、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抗灾机制——基于文献综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灾害的特征 |
(一)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
(二)生物灾害的特征 |
二、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二)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三、农业灾害的成因分析 |
四、农业灾害的风险及脆弱性 |
(一)农业灾害风险及脆弱性的宏观研究 |
(二)农业灾害风险及脆弱性的微观研究 |
五、应对农业灾害的措施和机制 |
(一)农业防灾减灾抗灾措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农业抗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
1. 构建减灾防灾的体系 |
2. 建立应急应对管理制度 |
3. 探索农业灾害保险 |
4. 加强抗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 |
5. 加强灾害防控科技支撑 |
六、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9)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
1.4.1 国外旱灾发生 |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2.1.1 研究目标 |
2.1.2 研究内容 |
2.1.3 技术路线 |
2.2 数据来源 |
2.3 指标测定 |
2.4 计算方法 |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
3.2.1 黑龙江 |
3.2.2 吉林 |
3.2.3 辽宁 |
3.2.4 内蒙古 |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
3.3.1 河北 |
3.3.2 河南 |
3.3.3 山东 |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
3.4.1 安徽 |
3.4.2 湖北 |
3.4.3 湖南 |
3.4.4 江苏 |
3.4.5 江西 |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
3.5.1 四川 |
3.6 讨论 |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
4.5 西南地区 |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
4.7 小结 |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干旱指标 |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
5.3.1 轻旱演变趋势 |
5.3.2 中旱演变趋势 |
5.3.3 重旱演变趋势 |
5.3.4 特旱演变趋势 |
5.3.5 干旱演变趋势 |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
5.4.1 东北地区 |
5.4.2 黄淮海地区 |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
5.4.4 西南地区 |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江西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调查研究及防控区域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森林病虫害研究概况 |
1.2.1 国外森林病虫害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森林病虫害研究进展 |
1.3 森林病虫害区域划分研究概况 |
1.3.1 区域划分的依据 |
1.3.2 区域划分的原则 |
1.3.3 国外区划研究概况 |
1.3.4 国内区划研究概况 |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文条件 |
2.1.5 森林植被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2.4 调查方法 |
2.4.1 森林病害调查 |
2.4.2 森林虫害调查 |
2.5 调查时间 |
2.6 森林病虫害区域划分依据 |
2.6.1 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
2.6.2 各乡镇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 |
2.7 气候因子的选择 |
2.8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南昌县森林病虫害种类与特征分析 |
3.1.1 南昌县主要病害种类与特征分析 |
3.1.2 南昌县主要虫害种类与特征分析 |
3.2 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3.2.1 病害 |
3.2.2 虫害 |
3.2.3 总发生面积 |
3.3 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控区域划分 |
3.3.1 基于森林资源分布的划分结果 |
3.3.2 基于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划分结果 |
3.3.3 南昌县森林病虫害的防控对策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南昌县林木病害名录 |
附录二:南昌县虫害名录 |
附录三:南昌县部分森林病虫害分布图 |
附录四:南昌县部分病虫害生境照片 |
致谢 |
四、江西稻棉病虫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及减灾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战略对策[J]. 黄国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 [2]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J]. 黄国勤.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3]靖安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控策略探讨[J]. 陈秋荣,李钊,黄坚. 生物灾害科学, 2021(03)
- [4]商洛市粮食安全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李存玲,董自庭,李拴曹,李卫芳. 作物研究, 2021(05)
- [5]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指标分析与建议[J]. 邱立新,卢修亮,范世奇,程通通,刘阳,常国彬. 林业资源管理, 2021(04)
- [6]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D]. 张馨予.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初探(1950-1987)[D]. 王佳玉.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8]农业灾害的特征、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抗灾机制——基于文献综述视角[J]. 麻吉亮,孔维升,朱铁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9]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10]江西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调查研究及防控区域划分[D]. 罗那. 江西农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