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喷气燃料市场需求预测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姜勇[1](2019)在《国际原油市场的时变异质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油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能源,其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存在显着影响。基于原油价格变动的非线性特征,本文构建多领域方法交叉融合的时间序列分析框架,基于时变性、异质性和非线性视角,研究原油价格波动特征及其对自身价格条件均值的时变波动溢出,同时以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不同金融市场影响机理存在差异的基本事实为核心切入点,探讨油价波动触发的信息、风险冲击对股票市场和汇率市场的溢出机理和传导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时变性溢出视角,第三章构建TVP-SVM模型实证分析了原油价格波动的时变反馈效应,发现原油价格波动具有正向的波动反馈效应,即油价波动对其价格变化有显着的正向时变溢出效应。同时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对14个GARCH类和SV类时变波动模型进行估计,引入边际似然值和DICs准则,识别了国际原油价格及相关能源产品价格条件波动估计最优模型,结果一致表明,SV类模型相比GARCH类模型在估计原油价格条件波动上表现较优,特别是SV-MA模型为最优模型。第二、基于双向异质性溢出视角,第四章构建双向分位数分解的cross-quantilogram模型,研究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是否对金砖国家股市收益率具有异质性溢出效应,同时检验前者对后者是否具有方向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价格波动对金砖国家的股票收益率具有很强的溢出性和方向可预测性,且方向可预测性水平取决于这些国家是净进口国还是原油净出口国。第三、基于结构非线性非对称视角,第五章对SVAR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了不同的原油价格结构性冲击(由全球经济因素(总需求冲击)驱动的油价变化,以及受国际原油市场因素驱动(非欧佩克国家供给冲击,欧佩克供给冲击和原油特定需求)对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股市投资者情绪对总需求冲击和非欧佩克国家供给冲击的反应并不显着,而对原油特定需求冲击的负向反应和对欧佩克供给冲击的正向反应分别非常显着。证实了投资者情绪是油价影响股市的一个重要途径。第四、基于非线性门槛效应溢出视角,第六章构建STVAR模型研究了不同信贷市场条件下原油价格冲击对股市收益率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基于美国总体股市和行业股票收益率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当美国经济处于正常信贷状态时,原油价格的正向(负向)冲击减少(增加)股票收益率。而当美国经济处于紧缩信贷状态时,原油价格的正向(负向)冲击会增加(减少)股票收益率。此外,油价对股票收益率的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短期而非长期。第五、基于时频异质非对称溢出视角,构建频域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第七章研究了原油价格变动与十大主要经济体(即英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墨西哥、挪威、印度、日本、南非和韩国)实际汇率变动之间的异质性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原油价格变动和实际汇率变动之间溢出关系存在时频差异,即在短期和长期内,油价和汇率的交互溢出关系具有异质性。此外,原油价格变化对除挪威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实际汇率变动产生溢出效应,特别集中于汇率变动分布的尾部。这表明,当实际汇率处于极端升值或贬值时,油价变化会对实际汇率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当石油价格处于极高状态时,大多数石油净出口国的实际汇率变动会对油价变动产生溢出效应,而当石油价格处于极低状态时则无效。相比之下,无论原油价格处于什么状态,考察的大多数石油净进口国的实际汇率对原油价格有稳定的溢出性。
户海印[2](2015)在《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现代工业之花”的大飞机项目的成功会有效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中国工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显着提升。分析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占大飞机制造市场的微观作用机制,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影响因素、发展空间、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及其路径选择,对于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冲破国际主要大型客机制造商的封锁,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五个视角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行了研究,一是利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分析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的政策过程,对大飞机项目的历史使命及其演进历程与规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解释。二是通过建立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新进入者与垄断寡头、在位垄断寡头之间的博弈模型,根据不同航空工业基础与外部市场环境下市场进入者与垄断寡头所做出的最优行为选择,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规律进行了解析与探索。三是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微观作用机制解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为依托,综合运用多元回归、Panel-Data等多种计量分析模型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规律提供实证层面上的支持,并通过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需求分析和障碍性分析,发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拥有广阔国内市场空间的同时,依然存在体制机制不适应、资源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发展障碍。四是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力状况。首先运用ISV分析,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的分析,从而为制定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其次,运用“五力模型”,分别从产业内竞争者等五个方面入手,把握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基本竞争状况;然后,分别从技术、市场、网络三个方面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明晰当前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五是通过对国家赋予民用航空制造业“三个层次”的目标分析,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与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在明确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现实和目标的基础上,本文借鉴国际上主要航空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路径分为扩能路径、拓展路径和提升路径三个层次,构建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框架。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的划分标准进行归类梳理,解释与分析了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所经历的酝酿过程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自主创新之路的演进逻辑,有助于总结与汲取成功经验与教训,确保中国大飞机项目的顺利发展与成功。第二,透过博弈论视角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问题进行研究,借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思想,引入技术壁垒因素,将单期博弈转化为多期博弈,构建市场新进入者与垄断寡头、在位垄断寡头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逐级归纳分析,寻找博弈模型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在微观层面上揭示了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与规律。第三,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过多侧重于定性研究的不足,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微观作用机制解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航空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为依托,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Panel-Data、Granger因果检验等多种计量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识别与验证了影响与推动中国大飞机项目上马进而实现全面腾飞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的发展战略及路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第四,多角度、多方法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明晰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当前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做出切合实际的产业目标定位及相应战略选择,构建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框架,这对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具体工作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冉国朋[3](1996)在《中国喷气燃料市场需求预测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喷气燃料作为航空运输业的主要物质条件之一,其水平和规模自然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喷气燃料市场需求预测1956年以前,我国使用喷气燃料较少,主要依靠进口,1956年中期开始喷气燃料的研究和试生产,到60年代,喷气燃料的供应已经完全立足于国内,并发展到60万吨/年规模。70年代,我国国际交往增加,中国民航开始开辟国际航线,使用国产喷气燃料,并参照国际航运协会喷气燃料标准,制订了中国3号喷气燃料的标准,以便同国际标准接轨,与此同时,中国喷气燃料也发展到100万吨/年级规模。
黄顺贤,曹东学[4](2016)在《炼油产业未来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简要回顾了"十二·五"以来我国炼油工业发展概况;结合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关产业政策、法规标准等,重点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炼油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形势,包括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柴/汽比持续降低、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升级和环保标准提高等。探索性地提出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化解产能过剩的产业发展思路和相关措施建议;同时建议采用重油高效转化、柴油转化、烷基化等相关技术,增上配套措施,实现增产高附加值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和油品质量升级的目标,打造绿色、智能、高效型炼油厂。
黄毅[5](2020)在《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焦油精制环烷基油品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及保障能源安全战略决定了煤炭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如何清洁、高效、高值转化利用储量丰富但又尚未规模开采的中低变质程度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基于物质分级转化、能量梯级利用的多联产系统技术,中低变质程度煤分级高附加值转化利用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可和政府推广。本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主要针对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焦油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设计高效高值转化利用合成功能化学品工艺,以期实现中低温煤焦油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的同时,获得高附加值产品。以中低温煤焦油为研究对象,基于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焦油的定性定量分析,开展如下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不同中低温煤热解工艺的产品分布特点,优选适宜不同煤种的加工技术;2)建立煤焦油萃取精馏分离中低温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模型和煤焦油加氢精制环烷基油品的真实组分动力学模型,用于实现中低温煤焦油分离加氢过程的操作参数优化及产品性质的预测;3)采用商用流程平台软件,对中低温煤焦油萃取精馏脱酚耦合加氢精制过程进行全流程过程模拟与集成。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文献报道的中试和工业热解工艺数据,建立了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的非线性规划(NLP)产物分布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预测固定碳为45%~60%(daf)的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产物分布。NLP模型可以提供目标产品信息和热解技术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过程综合评价模型,可用于不同煤种热解产品工艺的选择。以淖毛湖煤为原料,经过NLP模型对五种热载体工艺Toscoal/LR/DG/COED/MRF的热解过程分析,得出淖毛湖煤热解时选择LR工艺和DG工艺综合性能较好。2)针对中低温煤焦油中富含有酚类化合物的特点,通过3,4二甲基苯酚-萘共沸体系在溶剂三甘醇(TEG)的相平衡实验,采用Wilson、NRTL和UNIQUAC等热力学方程对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优化了原有共沸体系。基于定性定量的煤焦油分析结果,建立了煤焦油酚油馏分真实组分估计模型,对萃取精馏工艺进行建模并获得合适的操作参数,同时搭建了煤焦油低共熔溶剂脱酚工艺流程。根据文献报道和工业数据,对比分析了低共熔溶剂脱酚工艺、碱洗脱酚工艺、和萃取精馏脱酚工艺,结果表明,萃取精馏脱酚工艺在酚产品纯度和萃取率方面表现更优。3)基于煤焦油加氢的产品和原料组成分析,建立了碳数-官能团矩阵的煤焦油物性估计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得煤焦油及其加氢产品的物性参数,建立了煤焦油真实组分的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客观描述了煤焦油中各组分的转化规律,通过煤焦的脱杂率、产品物性等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4)在萃取精馏脱酚技术及煤焦油真实组分加氢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煤焦油萃取精馏脱酚耦合加氢精制环烷基油品的工艺。基于节能减排技术要求,对上述新工艺过程的公用项目进行了集成与优化,并在ASPENPLUS平台上实现了全过程流程模拟。采用全生命周期(LCA)评价方法,综合评估了煤焦油精制环烷基油品技术系统在物质转化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能源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与延迟焦化-煤焦油加氢及全馏分煤焦油加氢相比,煤焦油萃取精馏脱酚耦合加氢精制环烷基油品工艺在经济性、抗市场风险、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具有优势。
吕娜[6](2016)在《航空煤油加氢精制装置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1000×104t/a原油加工量,以及逐渐增长的航空煤油市场的需要,吉林石化公司需要新建一套航空煤油加氢精制装置,生产3#航空煤油,产量20×104t/a,供给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使用。新装置设计加工原料为俄油常一线和大庆原油常一线油按重量比45:55混合的,直馏宽馏分的混合原料。设计采用中石化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研究开发的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RHSS技术精制直馏航煤馏分油生产3#航空煤油。为了降低加热炉操作条件的苛刻性,采用石科院开发的加氢精制催化剂和工艺技术,催化剂采用低温液相硫化,硫化剂是二硫化碳,催化剂的再生采用反应器内氮气循环再生法。设计采用先进的化工过程流程模拟软件对全流程进行模拟,确定合理操作参数,采用流路分析法进行换热流程优化。设计采用为双壳体的高压换热器;设计分馏塔采用高效的传质塔板,该类塔板的操作弹性大、板效率高,为日后装置的扩能奠定基础。确保装置设计的经济合理和操作可靠。装置建设从2013年4月开工,至2014年4月装置试车运行正常,产品合格,至2015年10月最大生产规模可达到29×104t/a。
安良成,袁炜[7](2017)在《煤基费-托喷气燃料的研发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煤基F-T喷气燃料的发展现状,包括生产工艺、性能、标准等;阐述了煤基F-T喷气燃料与石油基喷气燃料的差异;介绍了国外已成功实现50%F-T合成喷气燃料与50%石油基喷气燃料混合燃料的应用。针对国内航空工业对喷气燃料的需求及环境保护要求,提出了国内煤基F-T喷气燃料发展战略的思考及建议:未来应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煤基F-T喷气燃料的工业技术,建立健全煤基F-T喷气燃料的行业或国家标准,以宁夏宁东为例综合开发与利用煤炭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煤基喷气燃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应用。
王泽洋,王龙延[8](2019)在《煤基燃料油品特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最新汽油、柴油和航煤质量标准,结合我国市场对成品油需求走向,本文探讨了煤直接液化油、煤间接液化油、加氢煤焦油、煤油共炼产品、甲醇制汽油(MTG汽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DMMn)等煤基油品的馏分结构与性质,分析了它们对煤制油产业发展的影响。文章指出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低硫、低烯烃、低芳烃和高抗爆性能的交通运输燃料,需要降低柴汽比,增产航空煤油。煤基油品的硫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低、清洁性很好。除了MTG汽油外,煤基油品的柴汽比过高,需要与石油产品协同发展以满足我国未来的成品油市场需求。费托合成工艺能够直接生产优质柴油和航空喷气燃料油组分,是煤制油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煤直接液化工艺所产汽煤柴油馏分性质均不理想,需要持续改进提高;煤油共炼工艺在成品油质量方面弥补了煤直接液化工艺的不足,可作为一条新的煤制油途径。煤焦油加氢可以生产出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国Ⅵ标准的车用柴油调和组分,是一条高效利用煤炭加工过程副产品的煤制油技术路线。MTG汽油和DMMn是优质汽油和柴油组分,能改善炼油企业成品油的柴汽比结构和交通运输燃料产品质量,应加大低成本工艺技术研发、扩大产能。
杜胜利,曹然,文斌,郭强,保守新,张金龙[9](2021)在《多产喷气燃料和优质尾油的国产加氢裂化催化剂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2.0 Mt/a加氢裂化装置于2019年换采用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国产精制剂RN-410B和RHC-133B。装置运行初期结果表明:在尾油收率为35.87%的情况下,喷气燃料收率为35.94%;与上周期相比,在相近转化深度下,喷气燃料收率增加13.05百分点,喷气燃料烟点为29.9 mm,尾油BMCI为8.3,实现了多产喷气燃料和优质尾油的预期目标。通过降低尾油切割初馏点的方式,将尾油收率提高至44.4%,尾油BMCI为11.8,企业增效显着。此外对当前装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管控措施,以实现催化剂5年长周期运行的目标。
刘恒[10](2014)在《基于CGE模型的碳税征收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相对于其它碳排放源,航空业是碳排放增长最快的行业。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对航空业碳排放加以控制,则会抵消其他行业的碳减排成果,显然限制航空业的碳排放势在必行。因此开展碳税征收对中国民航全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体分为四部分。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前人关于碳税对经济、社会、国际竞争、民航业等各方面影响的研究成果,明确了CGE模型在研究碳税政策及碳减排作用度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总结比较了其他国家的碳税征收方式和中国民航业的碳排放和税收征管现状。再次,通过建立一个静态的AVICGE模型,以2010年的投入产出延长表和2011年中国民航统计年鉴为依据构建宏观社会核算矩阵和民航业微观社会核算矩阵。最后,以16组碳税强度为基础构建低、中、高三种碳税情景,模拟分析了不同碳税税率对民航业的碳排放量、客货运输量、航空耗油量和民航业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的碳减排量对边际减排成本和边际民航业GDP损失的变化趋势。本文有三个创新点:(1)建立一个针对中国民航业的碳税静态AVICGE模型;(2)结合民航业发展状况及民航业能源消耗情况,构建民航业微观社会核算矩阵;(3)预测低、中、高三种碳税情景下,不同碳税税率对民航业碳排放变量和社会经济变量的影响,给出了合理碳税征收区间。研究表明:(1)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加,民航业减排率增加明显,减排量越来越大。相对碳排放量而言,碳税对民航业运输量的影响较小。(2)碳税征收对民航业社会经济变量存在影响。随着减排量的不断提高,民航业总产出大幅下降,民航业总投资增加;民航业居民收入、民航业居民可支配收入、民航业企业收入、民航业居民储蓄和民航业企业储蓄下降幅度较大,政府收入和政府储蓄呈增长趋势;此外,新征收碳税对企业直接税影响最大,居民直接税和企业间接税影响次之;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加,政府碳税收入相应增加。(3)碳排放边际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减排量上升,边际减排成本增加,边际GDP损失逐渐提高,但增长幅度渐趋下降,直至趋于最大值(。4)研究表明:当民航业碳税税率处于110-170元/吨区间时,上述的碳减排量和碳减排变化率等曲线前后增速发生较大变化,反映出民航业最优碳税税率为110-170元/吨的区间。基于上述结果,本文建议如下:(1)加紧开展航空碳税相关研究,做好碳税征收准备工作;(2)调整结构性税收,给予民航企业碳税支付补偿;(3)加强民航企业碳资产管理水平,发展绿色航空。
二、中国喷气燃料市场需求预测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喷气燃料市场需求预测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原油市场的时变异质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油价波动的时变反馈溢出研究 |
1.2.2 油价与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研究 |
1.2.3 油价与汇率市场溢出效应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油价与股市溢出理论分析 |
2.1.1 股票价值驱动传导路径分析 |
2.1.2 货币政策因素传导路径分析 |
2.1.3 经济产出因素传导路径分析 |
2.1.4 财政政策因素传导路径分析 |
2.1.5 不确定性因素传导途径分析 |
2.1.6 基于总供给-总需求理论分析 |
2.2 油价与汇率溢出理论分析 |
2.2.1 原油价格对汇率的溢出机理分析 |
2.2.2 汇率对原油价格的溢出机理分析 |
2.2.3 驱动油价和汇率的共同因素 |
第3章 油价波动估计及其时变波动反馈溢出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型构建 |
3.2.1 GARCH类和SV类模型 |
3.2.2 结构突变检验模型 |
3.2.3 时变参数SVM模型 |
3.3 数据说明 |
3.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3.4.1 油价波动估计模型比较分析 |
3.4.2 油价结构突变点检验 |
3.4.3 油价波动的时变反馈效应 |
3.5 小结 |
第4章 油价波动对股票收益的双向异质性溢出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据说明 |
4.3 模型构建 |
4.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4.4.1 油价波动对股市收益的异质性溢出 |
4.4.2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比较分析 |
4.5 稳健性分析 |
4.5.1 基于不同油价波动度量的检验 |
4.5.2 基于不同样本期检验 |
4.6 小结 |
第5章 结构性油价冲击对股市投资者情绪的非线性溢出研究 |
5.1 引言 |
5.2 数据说明 |
5.3 模型构建 |
5.3.1 标准SVAR模型 |
5.3.2 扩展SVAR模型 |
5.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5.4.1 标准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 |
5.4.2 扩展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 |
5.4.3 稳健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不同信贷条件下油价冲击对股市的非线性溢出研究 |
6.1 引言 |
6.2 模型构建 |
6.3 数据说明 |
6.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6.4.1 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 |
6.4.2 STVAR模型阈值估计与检验 |
6.5 非线性脉冲响应 |
6.5.1 油价冲击对标准普尔500 指数的溢出 |
6.5.2 油价冲击对行业股票收益的溢出 |
6.6 稳健性分析 |
6.6.1 不同的信贷条件度量 |
6.6.2 不同的原油价格度量 |
6.6.3 不同的模型识别设置 |
6.7 小结 |
第7章 油价冲击对汇率的时频异质性溢出研究 |
7.1 引言 |
7.2 数据说明 |
7.3 模型构建 |
7.3.1 频域格兰杰因果检验 |
7.3.2 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 |
7.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7.4.1 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 |
7.4.2 基于BDS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
7.4.3 频域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
7.4.4 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
7.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
附录C 第4章检验结果 |
(2)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1.4.1 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研究 |
1.4.2 发展战略理论综述 |
1.4.3 博弈论相关理论综述 |
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历程—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
2.1 问题源流: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曲折发展之路 |
2.1.1 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
2.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2.1.3 当前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存在的不足 |
2.1.4 过去30多年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教训 |
2.2 政策源流: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大飞机发展战略 |
2.2.1 大飞机市场问题 |
2.2.2 “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为主 |
2.2.3 优先发展“干线”还是“支线”飞机 |
2.2.4 大型客机项目应采取的机制 |
2.3 政治源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 |
2.4 开启“机会之窗”:大飞机政策的最终形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
3.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情况 |
3.1.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历程 |
3.1.2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趋势 |
3.1.3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主要特征 |
3.1.4 民用航空制造业面临的新挑战 |
3.2 美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2.1 美国大飞机产业政策 |
3.2.2 波音成功经验的启示 |
3.3 欧洲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3.1 欧盟大飞机产业政策 |
3.3.2 空客成功经验的启示 |
3.4 俄罗斯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5 巴西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6 本章小结 |
4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分析 |
4.1 古诺模型 |
4.2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机制分析 |
4.2.1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单一寡头垄断的情况 |
4.2.2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双寡头垄断的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 |
5.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需求分析 |
5.2.1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5.2.2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分析 |
5.2.3 中国航线数量、航空旅客周转量与民航飞机市场需求的实证检验 |
5.2.4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预测的合理性检验 |
5.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障碍性分析 |
5.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分析 |
5.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资源性障碍分析 |
5.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
6.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ISV分析 |
6.1.1 产业链分析 |
6.1.2 供应链分析 |
6.1.3 价值链分析 |
6.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五力模型”分析 |
6.2.1 行业竞争者 |
6.2.2 零部件供应商 |
6.2.3 整机采购商 |
6.2.4 潜在的进入者 |
6.2.5 替代产品 |
6.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6.3.1 技术资源与能力分析 |
6.3.2 市场资源与能力分析 |
6.3.3 网络资源与能力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定位 |
7.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
7.1.1 项目成功 |
7.1.2 公司发展 |
7.1.3 产业带动 |
7.1.4 聚焦发展 |
7.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 |
7.2.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业务定位 |
7.2.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市场定位 |
7.2.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品定位 |
7.2.4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客户定位 |
7.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
7.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
7.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
7.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选择 |
8.1 扩能路径 |
8.1.1 突出技术创新 |
8.1.2 注重人才培养 |
8.1.3 培育适航能力 |
8.2 拓展路径 |
8.2.1 强化政府扶持职能 |
8.2.2 筹建航空企业联盟 |
8.2.3 完善产业集群模式 |
8.3 提升路径 |
8.3.1 完善体制机制 |
8.3.2 强调文化引领 |
8.3.3 打造一流品牌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及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焦油精制环烷基油品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中低变质程度煤资源特点及利用定位 |
1.2 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工艺对比 |
1.3 煤焦油加氢技术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焦油加氢工艺进展与工程示范 |
1.4.1 焦油脱酚-加氢技术 |
1.4.2 焦油分离沥青-加氢技术 |
1.4.3 延迟焦化-加氢技术 |
1.4.4 全馏分加氢技术 |
1.5 煤焦油制备航天燃料研究现状 |
1.5.1 影响航天燃料性能关键组分 |
1.5.2 煤焦油催化加氢反应难点 |
1.5.3 煤焦油加氢制航天燃料工艺及反应 |
1.5.4 工艺过程系统分析 |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章 煤焦油脱酚精制环烷基油品实验方法 |
2.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
2.1.1 药品、试剂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分析表征方法 |
2.2.1 酚油馏分段定性定量分析 |
2.2.2 二元组分的沸点测量 |
2.3 ASPENPLUS流程模拟软件 |
2.3.1 活度系数模型 |
2.3.2 逸度系数模型 |
2.4 经济技术环境评价方法 |
2.4.1 全生命周期能耗 |
2.4.2 全生命周期排放 |
2.4.3 全生命周期成本 |
2.5 煤焦油制备航天燃料系统优化方法 |
2.5.1 系统换热网络与能量集成 |
2.5.2 系统水网络与水集成 |
2.5.3 系统氢网络与氢集成 |
2.6 小结 |
第3章 典型的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工艺与产物分布特征 |
3.1 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产物分布模型与验证 |
3.1.1 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模型的假设 |
3.1.2 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模型的验证 |
3.1.3 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工艺的评价 |
3.2 产物组成与分布特性 |
3.3 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工艺能量 |
3.4 热解工艺综合性能比较 |
3.5 热解关键参数的影响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萃取精馏分离 |
4.1 酚油馏分关键组分气液相平衡参数测定 |
4.1.1 中低温煤焦油酚油馏分的表征 |
4.1.2 萃取剂的选择 |
4.1.3 二元系统沸点测量 |
4.2 酚油馏分模型化合物的物性 |
4.2.1 气液相平衡热力学模型 |
4.2.2 二元气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
4.3 萃取精馏分离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 |
4.4 中低温煤焦油提酚工艺设计 |
4.5 中低温煤焦油提酚工艺优化及关键参数 |
4.5.1 精馏塔参数的初步确定 |
4.5.2 溶剂与原料油的比 |
4.5.3 溶剂进料温度 |
4.5.4 原料进料位置 |
4.5.5 回流比 |
4.5.6 中低温煤焦油酚油馏分提酚工艺参数 |
4.6 酚类化合物分离工艺的对比 |
4.6.1 低共熔溶剂萃取工艺 |
4.6.2 酚类化合物分离工艺的综合比较 |
4.7 小结 |
第5章 煤焦油加氢制航天燃料工艺过程分析 |
5.1 中低变质程度煤焦油及其加氢产品性质估算 |
5.1.1 煤焦油虚拟组分表示法 |
5.1.2 煤焦油替代组分表示法 |
5.1.3 中低温煤焦油化合物类型 |
5.1.4 煤焦油替代组分选择 |
5.2 典型化合物加氢反应动力学 |
5.3 萃取精馏分离耦合加氢反应过程模型 |
5.4 基于煤焦油加氢反应动力学制备航天燃料工艺设计及稳态模拟 |
5.4.1 催化精馏模型 |
5.4.2 加氢杂原子化合物脱除模型 |
5.4.3 芳烃加氢饱和模型 |
5.4.5 产品分离 |
5.5 小结 |
第6章 煤焦油制高性能航天燃料全过程优化与系统评价 |
6.1 系统产品的定位 |
6.2 煤焦油制备航天燃料关键单元参数获取与优化 |
6.2.1 催化精馏塔的参数优化 |
6.2.2 加氢脱杂反应参数优化 |
6.2.3 加氢饱和单元参数优化 |
6.2.4 分离单元参数优化 |
6.3 关键单元及全过程工艺集成模型建立与验证 |
6.3.1 煤焦油加氢固定床模拟 |
6.3.2 全过程工艺集成模型建立与验证 |
6.3.3 过程系统集成与优化 |
6.4 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分析 |
6.5 经济技术环境全生命周期评价 |
6.5.1 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6.5.2 全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
6.5.3 全生命周期环境分析 |
6.5.4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6.5.5 综合性能分析 |
6.5.6 不确定性分析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工作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航空煤油加氢精制装置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加氢精制反应过程中化学反应 |
2.1.1 含硫化合物的加氢精制脱硫反应式 |
2.1.2 含氮组分的加氢精制脱氮反应式 |
2.2 加氢精制催化剂的介绍以及催化剂的预硫化 |
2.2.1 加氢精制催化剂的介绍 |
2.2.2 加氢催化剂的使用和预硫化 |
2.3 石油馏分加氢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1 温度因素 |
2.3.2 压力因素 |
2.3.3 空速和氢油比因素 |
2.4 生产航煤工艺技术方案的对比 |
2.4.1 非临氢工艺技术方案 |
2.4.2 加氢裂化装置生产航煤工艺技术方案 |
2.4.3 低压航煤临氢脱硫醇装置的工艺技术方案 |
2.4.4 推荐的工艺技术 |
2.5 市场分析 |
2.5.1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情况 |
2.5.2 吉林省内其它机场油料消耗及远期预测 |
2.6 价格预测 |
2.7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章 航空煤油加氢精制装置的工艺设计 |
3.1 原料的性质、生产的规模、产品的方案 |
3.1.1 原料的性质及组成 |
3.1.2 生产规模 |
3.1.3 产品方案及物料平衡 |
3.1.3.1 产品规格及方案 |
3.1.3.2 物料平衡 |
3.2 催化剂的确定和预硫化 |
3.2.1 催化剂的确定 |
3.2.2 催化剂的预硫化 |
3.3 工艺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
3.3.1 工艺原理及特点 |
3.3.2 工艺流程特点 |
3.3.3 工艺流程说明 |
3.4 主要设备的选择及仪表控制 |
3.4.1 主要设备选材依据 |
3.4.2 主要设备规格参数 |
3.4.2.1 反应器 |
3.4.2.2 塔类 |
3.4.2.3 冷换设备 |
3.4.2.4 容器类 |
3.4.3 加热炉的工艺条件及设备尺寸的确定 |
3.4.3.1 加热炉工艺设计 |
3.4.3.2 余热回收系统 |
3.4.3.3 吹灰系统 |
3.4.3.4 自动控制 |
3.4.4 装置自动控制设计 |
3.4.4.1 控制室仪表 |
3.4.4.2 现场仪表 |
3.4.4.3 主要控制方案 |
3.5 安全设计 |
3.5.1 建(构)筑物安全 |
3.5.2 工艺、设备安全 |
3.5.3 自动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 |
3.5.4 电气、电信安全 |
3.5.5 防雷电危害应对措施 |
3.5.6 低温危害防范措施 |
3.5.7 消防措施 |
3.5.8 防噪声、防毒职业卫生的防护措施 |
3.5.9 其他安全设施 |
第4章 精馏塔的设计计算 |
4.1 采用可靠的精馏塔计算方法 |
4.2 采用ASPEN PLUS计算软件优化分馏塔操作 |
4.2.1 分馏塔的模拟计算 |
4.2.2 分馏塔的设备设计 |
第5章 航空煤油加氢精制装置标定和摸高 |
5.1 标定采用的生产方案 |
5.2 标定内容的具体要求 |
5.2.1 生产能力标定 |
5.2.2 装置消耗标定 |
5.2.3 主要经济指标标定 |
5.2.4 主要工艺指标标定 |
5.2.5 成品(中间产品)、环保质量标定 |
5.2.6 设备(机电仪)运行情况标定 |
5.2.7 安全设施及环保标定 |
5.3 标定结果及评价 |
5.3.1 物料平衡标定 |
5.3.2 装置能耗标定 |
5.3.3 原料、产品、环保质量标定 |
5.3.4 主要设备标定及计算 |
5.3.5 装置操作条件评价 |
5.3.6 安全设施及环保评价 |
5.4 标定结论 |
5.5 航空煤油加氢精制装置最高处理量摸索 |
5.5.1 航油装置处理量摸高过程 |
5.5.2 装置设计生产能力与摸高值比较 |
5.5.3 摸高瓶颈 |
5.6 摸高结论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煤基费-托喷气燃料的研发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基F-T喷气燃料的发展 |
1.1 煤基F-T半合成喷气燃料 |
1.2 煤基F-T全合成喷气燃料 |
2 喷气燃料主要性质 |
2.1 净燃烧热 |
2.2 密度与黏度 |
2.3 冰点 |
2.4 芳烃含量与烟点 |
2.5 硫与酸含量 |
3 国内喷气燃料的性质 |
4 国内开发展望 |
4.1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技术 |
4.2 建立健全行业或国家标准 |
4.3 综合开发与利用煤炭资源 |
(8)煤基燃料油品特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制油工艺及其产品结构 |
1.1 煤直接液化 |
1.2 煤间接液化 |
1.3 煤热解-煤焦油加氢 |
1.4 煤油共炼 |
1.5 煤经甲醇制汽油 |
1.6 煤经甲醇制柴油组分 |
2 煤基燃料油品特性 |
2.1 煤直接液化油品 |
2.2 煤间接液化油品 |
2.3 煤焦油加氢产品 |
2.4 煤油共炼产品 |
2.5 甲醇合成汽油 |
2.6 DMMn柴油组分 |
3 燃料油品需求分析 |
3.1 燃料油品结构需求分析 |
3.2 燃料油品质量要求分析 |
3.3 煤基燃料油品与国标对比 |
4 结语 |
(9)多产喷气燃料和优质尾油的国产加氢裂化催化剂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装置情况及催化剂 |
2 催化剂标定 |
2.1 原料油性质 |
2.2 主要工艺条件 |
2.3 产品分布和性质 |
3 装置灵活增产尾油情况 |
4 催化剂运行的问题及对策 |
4.1 床层压降问题 |
4.2 床层径向温差高 |
4.3 催化剂长周期运行问题 |
5 结 论 |
(10)基于CGE模型的碳税征收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1.2.1 研究的必要性 |
1.2.2 研究的可行性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0 研究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方案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碳税 |
2.1.2 CGE 模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庇古税 |
2.2.2 污染者付费原则 |
2.2.3 双重红利理论 |
2.2.4 公共产品理论 |
2.3 碳税征收的影响分析研究现状 |
2.3.1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现状 |
2.3.2 对资源能源及环境的影响研究现状 |
2.3.3 对国际多边关系及竞争的影响研究现状 |
2.3.4 对碳减排的影响研究现状 |
2.3.5 对民航业影响研究现状 |
2.4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文献综述 |
2.4.1 CGE 模型在碳税政策分析中的应用 |
2.4.2 运用模型征收碳税对碳减排作用度量 |
3 民航业的碳排放和碳税征收现状 |
3.1 碳税政策与实践 |
3.1.1 碳税政策的发展 |
3.1.2 典型国家碳税政策比较 |
3.2 航空碳税述评 |
3.2.1 民航业碳排放分析 |
3.2.2 欧盟航空碳税政策 |
3.2.3 生物航空燃料的现状与前景 |
3.3 中国民航业现状 |
3.3.1 我国民航业发展现状 |
3.3.2 民航业税收体制 |
4.模型设计与构建 |
4.1 AVICGE 模型设计 |
4.1.1 模型假设 |
4.1.2 模型原理 |
4.1.3 变量与参数简介 |
4.1.4 AVICGE 模型部门划分 |
4.2 AVICGE 模型构建 |
4.2.1 生产模块 |
4.2.2 收入模块 |
4.2.3 消费函数 |
4.2.4 对外贸易模块 |
4.2.5 CO2排放模块 |
4.2.6 均衡与宏观闭合模块 |
4.3 民航业 SAM 社会核算矩阵构建 |
4.3.1 SAM 社会核算矩阵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
4.3.2 SAM 构建 |
4.4 AVICGE 模型参数标定 |
4.4.1 替代弹性系数 |
4.4.2 份额参数 |
4.4.3 CO-2排放系数 |
4.5 模型求解 |
5 模拟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
5.1 低税收强度情景模拟 |
5.1.1 情景设定 |
5.1.2 模拟结果分析 |
5.2 中税收强度情景模拟 |
5.2.1 情景设定 |
5.2.2 模拟结果分析 |
5.3 高税收强度情景模拟 |
5.3.1 情景设定 |
5.3.2 模拟结果分析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碳排放变量影响 |
5.4.2 碳税对民航业经济增长影响 |
5.4.3 碳税对民航企业和居民的影响 |
5.4.4 碳税对民航业运输量影响 |
5.4.5 边际减排成本分析 |
5.4.6 边际 GDP 损失分析 |
5.4.7 能源替代弹性的敏感性分析 |
5.5 对策及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发表 |
四、中国喷气燃料市场需求预测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原油市场的时变异质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D]. 姜勇. 湖南大学, 2019(07)
- [2]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D]. 户海印.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3]中国喷气燃料市场需求预测及对策[J]. 冉国朋. 国际航空, 1996(01)
- [4]炼油产业未来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 黄顺贤,曹东学.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6(02)
- [5]中低变质程度煤热解焦油精制环烷基油品基础研究[D]. 黄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6]航空煤油加氢精制装置工艺设计[D]. 吕娜.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7]煤基费-托喷气燃料的研发现状及展望[J]. 安良成,袁炜.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17(11)
- [8]煤基燃料油品特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分析[J]. 王泽洋,王龙延. 化工进展, 2019(07)
- [9]多产喷气燃料和优质尾油的国产加氢裂化催化剂工业应用[J]. 杜胜利,曹然,文斌,郭强,保守新,张金龙.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1(09)
- [10]基于CGE模型的碳税征收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研究[D]. 刘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