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北金伯利岩的地球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邵济安,周新华,张履桥[1](2020)在《华北克拉通北缘显生宙四次底侵作用及其构造——岩浆活动与深部背景》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显生宙四次(P1,T3,J1,K1)底侵作用的研究,将华北克拉通的活化与岩石圈深部地幔物质的底辟体上涌联系起来。不同阶段底侵作用在岩浆来源深度、与构造格局关系、对地壳垂向增生的贡献、幔源物质脉动式上涌等方面的差异与变化,显示它们是一个分阶段连续热演化的深部过程,其动力学机制是深部的高热流和地幔物质的向上运移。对应于地幔物质上涌,必然存在同期的地幔底辟体隆起的岩石圈结构变化。通过对华北中生代盆山系形成机制的讨论,认为该区高分辨率面波层析成像所显示的地幔底辟体上涌的特征可以反映中生代岩石圈底侵作用的深部背景。
郭晓强[2](2020)在《山西中南部太岳山隆起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克拉通自中生代以来受板缘多向汇聚作用影响,构造体制发生了的重大转变,尤其是晚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克拉通的东部失去了稳定性,广泛发生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维持稳定,中部过渡区则被影响改造。山西地区处于被改造的中部过渡区内,区内中新生代地质情况较复杂,是研究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中部构造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论文以山西中南部沁水盆地西缘太岳山隆起区及其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综合搜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路线观察、系统地质填图、剖面测量和裂变径迹分析,对该区的中新生代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太岳山隆升冷却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下列认识:(1)研究区中生代印支期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整体抬升兼局部轻微褶皱,燕山期为褶皱隆升和逆冲断层,部分叠加在早期印支期构造之上,新生代表现为断层活化和地壳间歇性、差异性的垂直升降,部分断层切断了燕山期构造。(2)太岳山大规模隆升主要发生在新生代,且在抬升时并非整体均匀抬升,而是伴随着大规模挤压褶皱缩短变形,隆升之后沁水盆地构造反转造成了正断层的掀斜翘倾,二者共同导致了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的解耦。样品裂变径迹年龄所反映的地质内涵与地质事实一致。(3)热史反演结果与地质演化史较一致。从热史反演结果来看,太岳山区的隆升冷却过程具有单向性和时空不均一性,在空间上具有西部早和东部晚,在时间上具有非匀速和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为中侏罗世末期—晚白垩世中期的缓慢隆升;第二阶段大致为晚白垩世中期—始新世中期的快速隆升;第三阶段大致为始新世晚期—中新世早中期的缓慢隆升;第四阶段为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剧烈隆升。从大范围来看,中国北方中东部的山脉在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间发生了一次同步的隆升运动。(4)研究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克拉通稳定沉积阶段;2)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中期南北板缘块体拼合阶段;3)中侏罗世晚期—白垩纪板内造山阶段;4)新生代伸展裂解阶段。上述认识对于华北中部乃至整个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和沁水盆地油气勘探生产实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钟海仁[3](2020)在《重庆南川铝土矿沉积物源及含矿岩系伴生锂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锂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矿产之一,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常共伴生的锂是潜在的巨大锂资源库,是沉积型锂矿最重要的找矿方向之一。为充分认识铝土矿成矿过程及其含矿岩系共伴生锂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丰富沉积型锂矿成矿理论,本文以黔北—渝南成铝带重庆南川沉积型铝土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微区原位分析、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铝土矿碎屑锆石主要为陆壳的、与造山/弧作用相关的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从太古代到晚泥盆世(3054406 Ma)均有出现,但高峰在1251732 Ma,峰值年龄出现在800 Ma和1000 Ma,且锆石εHf(t)值主要分布在-1510。铝土矿和韩家店组、黄龙组一致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和沉积古地理环境暗示后两者是铝土矿最直接的物源。对比华南板块不同地层的地质特征、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发现来自江南造山带西段和华夏古陆板块南岭—云开地块的中新元古代长英质岩石是碎屑锆石最主要的初始物源,而扬子西缘和北缘贡献较少。含矿岩系中的锂与铝土矿伴生,铝土矿及其成矿母岩长时期的风化-沉积作用是伴生锂的主要形成机制,碎屑锆石指示初始物源区与锂的富集无关。(古)海陆交汇的弱氧化-弱还原的陆相、海陆过渡相环境里,近物源区的滨海沼泽—泻湖潮坪相沉积体系,高盐度、强蒸发的干燥条件是Li富集的理想场所。本区铝土矿含矿岩系中的锂主要在中上部富集,即致密状铝土矿—硬质块状黏土岩,其次在铁质岩中也有富集,顶部煤层(线)中亦存在锂富集现象,但在土状铝土矿层中不富集。就元素相关性而言,Li的富集因素主要由主量元素显示,尤其与Al、Si关系密切,与大部分微量元素均无明显关系。从赋存矿物方面,锂主要和黏土矿物有关,尤以高岭石和伊利石最为重要,与硬(软)水铝石关系不大,铁(矿物)的有无和价态高低对锂的富集有影响。锂赋存状态较复杂,在铝土矿(岩)含矿岩系中呈简单离子吸附态的锂元素很少,而主要以类质同象置换方式赋存于黏土矿物和铝矿物中,并以黏土矿物为主。同时不能完全排除锂的独立(黏土)矿物存在。在黏土矿物中可能存在Li++A13+→Si4+的异价类质同象;水云母在合适温压条件下也存在Li++A13+→2Fe2+代换系列;早期成岩阶段形成的硬水铝石类矿物可能存在较弱的Li++Mg2+→Al3+置换;Li+主要以补充到未占满的八面体空隙或六方网中心的形式稳定存在。
张玉生,李建荣,张诚,孙华,刘伟东,侯冬红,毛永栋,孙杰[4](2020)在《山西省中生代侵入岩新认识》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山西省中生代侵入岩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划分为3个岩浆系列:碱性偏碱性系列、亚碱性(基性)中性—中酸性系列和A型花岗岩(酸性)系列。碱性偏碱性岩系列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亚碱性(基性)中性—中酸性岩系列为大陆边缘弧和大陆岛弧及后造山构造环境,A型花岗岩系列为板内大陆裂谷或与地幔热点(地幔羽)有关的构造环境,板块俯冲作用为其提供了热能和含水溶液。大地构造分区划分为华北陆块区构造岩浆省(Ⅰ级),其中包括3个岩浆带(Ⅱ级):南兴蒙岩浆带、北秦岭岩浆带和华北东部岩浆带,每个岩浆带又可划分为2个岩浆亚带(2期岩浆作用)(Ⅲ级),各个岩浆亚带均具有板块俯冲造山带火成岩的特征和发育演化极性。该成果为解决板块构造登陆问题提供了借鉴。
刘蔚阳[5](2019)在《山西轩岗矿区南沟煤矿煤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本文以宁武煤田轩岗矿区南沟煤矿主采煤层为研究对象,对煤中元素的含量特征、赋存状态、富集机理进行探讨。使用偏光显微镜观测显微煤岩组分,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测定煤及矸石中常量元素含量,使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煤中矿物组成、使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X)观察矿物形态特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煤及矸石中微量元素含量,使用逐级化学提取(SCEP)测定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显微煤岩组分分析表明2#PP和5#PP煤显微煤岩组分均以镜质体为主,且凝胶化程度较高,煤层形成于还原性较强的环境中,煤相特征分析表明南沟煤矿2#PP和5#PP煤形成于低位泥炭沼泽中。2#PP和5#PP煤中矿物均以粘土矿物和方解石为主。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来源于陆源碎屑物质,方解石为后生矿物,由煤中裂隙或空隙的循环水中沉淀形成。5#PP煤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黄铁矿、石英、金红石、锆石等矿物呈碎屑状少量分布。山西组2#PP煤及矸石中Li、Cu、Ga、In、Hf轻度富集,Zr、Nb富集;太原组5#PP煤及矸石中Li、Ga、Sr、Zr富集。使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和La/Yb-∑REE图解分析物源,微量元素物源可能为北部阴山古陆花岗岩沉积岩区。相关性分析表明2#PP和5#PP煤中部分微量元素与灰分表现为正相关,表明这部分微量元素主要赋存在无机矿物中,部分微量元素与灰分相关性不明显或呈负相关,表明了除无机矿物,微量元素也赋存在有机物中。使用Tessier五态法对煤中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逐级化学提取,并通过ICP-MS测定各赋存状态下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主要以赋存在以高岭石为主的无机矿物中,次之为有机态;Cu、Mo、Sb中可交换离子态占较大比例。Mn元素以铁锰氧化物态为主,铁锰氧化物态占比较大的还包括Sc、Sr、Pb等;各元素中碳酸盐态均占比最少,而南沟2#PP和5#PP煤中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即方解石在微量元素的富集中起稀释作用。对稀土元素的逐级化学提取显示,煤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以硅铝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太原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也与黄铁矿有关。轻稀土元素与中、重稀土元素相比,残渣态占比明显较高,有机态占比较低。
段壮[6](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李永刚,向璐,黄远成,饶红娟,杨光忠[7](2019)在《贵州镇远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再认识》文中提出贵州镇远马坪"东方一号"岩体为中国最早发现的原生金刚石矿,受当时只有金伯利岩才含金刚石矿及后来西澳阿盖尔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等的影响,先后定名为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金云火山岩等。最近专题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镇远马坪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其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更接近澳大利亚典型金伯利岩,白坟地区岩体则类似于澳大利亚典型钾镁煌斑岩,建议将镇远马坪地区"东方一号"等岩类定名为角砾凝灰质金伯利岩,白坟地区岩类定名为钾碱镁闪石-透辉石-金云母钾镁煌斑岩,镇远地区兼有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特征,与西澳大利亚极其类似,镇远地区乃至黔东地区具有较大的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勘查潜力和研究意义。
饶红娟,蔡逸涛,杨献忠,康丛轩,石睿,林泽渊[8](2019)在《贵州镇远马坪地区钾镁煌斑岩侵位模式及找矿前景》文中研究说明扬子克拉通金刚石原生矿找矿问题一直是极具争议和挑战性的课题,而贵州镇远作为扬子克拉通最丰富的含金刚石母岩出露区,对该区岩体侵位模式及找矿前景的研究,可为扬子克拉通金刚石成矿与找矿研究、地球深部重大科学问题探讨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梳理分析以往该区形成的勘查、研究资料,认为贵州东部所出露的一系列钾镁煌斑岩体受控于北东向的玉屏-施洞-三都断裂,就镇远马坪而言,至少出露2期钾镁煌斑岩侵入活动,在其深冲断层东侧可能存在未被剥蚀的岩体,仍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牛树银,真允庆,张福祥,陈超,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袁杰[9](2018)在《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具有:罕见的38 Ga古老变质岩系、早于太古宙末就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记录、并经两期克拉通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最典型、复合地幔柱最明显、与其它克拉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在新太古代末-中元古代初,区内花岗-绿岩带密布,仅以河北怀安及胶东TTG为例,足以证实为地幔热柱成因;"中部碰撞带"为早期板块俯冲的印记,是和基洛兰(Kenorland)陆块群汇聚过程紧密相联系;自进入1 8001 600 Ma期间,华北己转变为伸展构造体制,广泛分布有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脉(岩墙)和伸展裂谷,亦为地幔柱强烈活动的显着特征,无疑是全球哥伦比亚(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组成部分;但进入1 000700 Ma时,华北除分布基性岩墙(床)群外,只在少数地区有中酸侵入岩体出露,可能是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呈现了隐伏岩浆活动的态势,故有逊于扬子克拉通此期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加里东期("泛华夏期")亦有地台隆升迹象;但演化至中生代,由于受燕山期翘变,和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华北亚地幔拄构造,同时产生了岩浆作用的"大灾变";成矿作用的"大爆发"。根据华北"G型大火成岩省"及变质核杂岩分布、和地震层析解释资料证实,本区是以渤海湾盆地为中心,形成"一盆多岭"的构造格局。正因为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促使区内成矿成藏作用具备有:独特性(如白云鄂博裂谷产稀土特大型矿床、中条裂谷产铜金超大型矿床)、继承性(如鞍山式铁矿与邯邢式铁矿的成因关系)、成藏作用的复杂性(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联系及山-岭金属矿)的特征。
秦雨[10](2017)在《甘肃红石泉地区煌斑岩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意义》文中指出甘肃红石泉地区产有我国最典型的白岗岩型铀矿床,其中发育有多条煌斑岩脉。煌斑岩是研究地幔和地幔变化的“窗口”,并且与金、铀、金刚石等矿床有重要关系。上世纪80年代之前,前人在红石泉地区开展了部分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但对于基性脉岩(煌斑岩)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甘肃红石泉地区煌斑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氩氩测年等的研究,系统厘定了红石泉地区煌斑岩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岩浆源区性质、构造环境、岩浆演化以及与铀矿化的关系。通过对煌斑岩岩石学和矿物学等的研究,发现该区煌斑岩具有相同的特征,灰绿色,煌斑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矿物主要为角闪石,基质主要由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磷灰石及锆石等,定名为闪斜煌斑岩。通过对煌斑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主量元素方面,SiO2=45.46%48.96%,K2O+Na2O=3.26%4.45%,里特曼(σ)=2.677.24,可知煌斑岩为钾质钙碱性煌斑岩,由MgO为参考因子的Harker图解中,MgO与其他氧化物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说明岩浆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离作用。微量元素方面,煌斑岩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K、Rb和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Sr相对弱亏损;相对亏损Ta、Nb、Th和Ti等高场强元素;U含量明显高于中国大陆岩石圈平均值和大陆地壳平均值。稀土元素方面,∑REE=159.652×10-6241.866×10-6;LREE/HREE=6.9111.67,δEu=0.790.97,Eu显弱负异常。Sr-Nd-Pb同位素方面,143Nd/144Nd=0.5112790.511994,介于苏格兰地幔和中国东部地幔之间,(87Sr/86Sr)i=0.7060420.706930,表明红石泉地区煌斑岩岩浆来自地幔;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含量均偏高,尤其206Pb异常偏高,说明煌斑岩原始铀含量较高。通过40Ar-39Ar全岩测定获得红石泉地区煌斑岩成岩年龄为237.2±2.6Ma,属于三叠系时期。研究认为煌斑岩岩浆起源于EMII型富集地幔源区,且具有演化玄武岩的特征。岩浆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可能还经历了轻微的部分熔融作用,有地壳物质的混染,其成因模式为“幔源+陆壳混染”型。煌斑岩与铀矿化在时、空上存在关系,说明煌斑岩的中的铀富集与红石泉矿床铀矿再富集有关,为红石泉铀矿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铀的再次富集起到了地球化学障的作用。
二、晋北金伯利岩的地球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北金伯利岩的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中南部太岳山隆起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华北克拉通破坏 |
1.2.2 沁水盆地及周缘邻区中新生代构造特征 |
1.2.3 低温热年代学与山脉隆升 |
1.2.4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5.1 主要认识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2.1 下古生界 |
2.2.2 上古生界 |
2.2.3 中生界 |
2.2.4 新生界 |
2.3 岩浆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3.1 中生代印支期构造变形特征 |
3.2 中生代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层构造 |
3.3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特征 |
3.3.1 普洞—上庄北东东向构造带 |
3.3.2 晋中盆地南东边界断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岳山板隆区中新生代隆升过程 |
4.1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 |
4.2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3 结果分析 |
4.3.1 卡方检验P(χ2) |
4.3.2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动力学分类 |
4.3.3 径迹长度分析 |
4.3.4 年龄结果分析 |
4.4 隆升冷却历史模拟 |
4.4.1 模拟原理 |
4.4.2 模拟结果与隆升冷却过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
5.1 中生代构造发展演化过程 |
5.1.1 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克拉通稳定沉积阶段 |
5.1.2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中期南北板缘块体拼合阶段 |
5.1.3 中侏罗世晚期—白垩纪板内造山阶段 |
5.2 新生代构造发展演化过程 |
5.2.1 新生代伸展裂解阶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重庆南川铝土矿沉积物源及含矿岩系伴生锂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锂资源情况 |
1.1.1 全球主要锂资源类型及现状 |
1.1.2 国内锂资源概况 |
1.1.3 沉积型锂矿开发利用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1 铝土矿沉积物源 |
1.3.2 伴生锂资源规律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 |
2.1 铝土矿成矿区带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 |
2.4 矿区地质 |
3 仪器方法和实验结果 |
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3.2 矿物组成和结构 |
3.2.1 矿物组成 |
3.2.2 结构特征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3.1 主量和微量元素 |
3.3.2 稀土元素 |
3.3.3 LA微区原位分析 |
3.4 碎屑锆石分析 |
3.4.1 锆石U-Pb定年 |
3.4.2 锆石Hf同位素 |
3.4.3 锆石原位微量元素 |
4 铝土矿沉积物源探讨 |
4.1 铝土矿成矿母岩示踪 |
4.2 碎屑锆石年龄谱指示初始物源区 |
5 伴生锂赋存状态及富集机理分析 |
5.1 锂分布特征及其赋存状态 |
5.1.1 矿层层位和矿石含锂特征 |
5.1.2 锂与主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5.1.3 相关淋滤浸出实验 |
5.2 赋存状态的约束机理 |
5.3 锂在铝土成矿过程中的迁移富集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山西省中生代侵入岩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生代侵入岩的岩石组合特征 |
1.1 碱性偏碱性系列 |
1.2 亚碱性(基性)中性—酸性系列 |
1.3 A型花岗岩(酸性)系列 |
2 岩浆形成构造环境判别及其演化趋势 |
2.1 碱性偏碱性系列和亚碱性(基性)中性—中酸性系列 |
2.1.1 中深成侵入岩类 |
2.1.2 (基性)中性—中酸(碱)性脉岩 |
2.2 A型花岗岩系列 |
3 中生代侵入岩岩浆岩带划分与造山带极性 |
3.1 南兴蒙中生代岩浆带(Ⅱ级) |
(1)华北北缘三叠纪碱性偏碱性岩浆亚带(Ⅲ级)。 |
(2)大青山—冀北晚侏罗世中酸性叠加岩浆亚带(Ⅲ级)。 |
3.2 北秦岭中生代岩浆带(Ⅱ级) |
(1)中条(—嵩山)晚侏罗世偏碱性岩浆亚带(Ⅲ级)。 |
(2)晋豫早白垩世中酸性叠加岩浆亚带(Ⅲ级)。 |
3.3 华北东部中生代岩浆带(Ⅱ级) |
(1)山西中部早白垩世碱性偏碱性岩浆亚带(Ⅲ级)。 |
(2)吕梁—太行(燕山)早白垩世(基性)中性—中酸性岩浆亚带(Ⅲ级)。 |
4 岩浆形成过程讨论 |
4.1 南兴蒙中生代岩浆岩带 |
4.2 北秦岭中生代岩浆岩带 |
4.3 华北东部中生代岩浆带 |
5 结论 |
(5)山西轩岗矿区南沟煤矿煤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位置和自然地理 |
2.2 地层 |
2.3 构造演化和沉积环境 |
2.3.1 地质构造 |
2.3.2 构造演化历史 |
2.3.3 沉积环境演化 |
第3章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3.1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3.2 样品制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工业分析 |
3.3.2 显微煤岩组分观测 |
3.3.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
3.3.5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
3.3.6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 |
3.3.7 逐级化学提取 |
第4章 煤质煤岩特征 |
4.1 煤质特征 |
4.2 煤岩特征 |
4.2.1 煤中镜质组特征 |
4.2.2 煤中惰质组特征 |
4.2.3 煤中壳质组特征 |
4.3 煤相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煤中矿物组成及特征 |
5.1 煤中矿物含量特征 |
5.2 煤中矿物学特征及其成因 |
5.2.1 煤中高岭石 |
5.2.2 煤中方解石 |
5.2.3 煤中其它矿物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煤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1 煤中常量元素 |
6.1.1 煤中常量元素含量特征 |
6.1.2 煤中常量元素环境指示意义 |
6.2 煤中微量元素 |
6.2.1 煤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
6.2.2 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
6.3 煤中稀土元素 |
6.3.1 煤中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
6.3.2 煤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
6.3.3 煤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6)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
3.1.1 岩相学特征 |
3.1.2 锆石U-Pb年代学 |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
3.2 岩石成因 |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
4.2.2 矿石构造 |
4.2.3 矿石结构 |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
4.3.1 钠质交代阶段 |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
4.3.4 硫化物阶段 |
4.3.5 碳酸盐阶段 |
4.3.6 表生作用期 |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
5.1.1 样品描述 |
5.1.2 分析结果 |
5.1.3 讨论 |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2.1 样品描述 |
5.2.2 分析结果 |
5.2.3 讨论 |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3.2 样品描述 |
5.3.3 分析结果 |
5.3.4 讨论 |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4.2 样品描述 |
5.4.3 分析结果 |
5.4.4 讨论 |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1.1 样品描述 |
6.1.2 分析结果 |
6.1.3 讨论 |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2.1 样品描述 |
6.2.2 分析结果 |
6.2.3 讨论 |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3.1 样品描述 |
6.3.2 分析结果 |
6.3.3 讨论 |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4.1 样品描述 |
6.4.2 分析结果 |
6.4.3 讨论 |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5.1 样品描述 |
6.5.2 分析结果 |
6.5.3 讨论 |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
7.1.1 岩浆条件 |
7.1.2 构造条件 |
7.1.3 地层条件 |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
2.矿物成分分析 |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
3.U-Pb同位素定年 |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7.硫同位素分析 |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附表和附图 |
(7)贵州镇远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研究简况 |
1.1 地质背景 |
1.2 研究区含金刚石母岩研究简况 |
2 镇远马坪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岩石学矿物学再研究 |
2.1 岩石学 |
2.2 矿物学 |
2.3 地球化学分析 |
2.3.1 主量元素及其差别分析 |
2.3.2 岩石稀土元素 |
2.4 岩石定名 |
3 镇远地区金刚石找矿前景 |
4 结语 |
(8)贵州镇远马坪地区钾镁煌斑岩侵位模式及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钾镁煌斑岩特征 |
2.1 马坪岩带钾镁煌斑岩特征 |
2.2 白坟岩带钾镁煌斑岩特征 |
2.3 思南塘-魏家屯岩带钾镁煌斑岩特征 |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 主量元素特征 |
3.2 微量元素特征 |
3.2.1 相容元素 |
3.2.2 相容元素 |
3.3 分析 |
4 镇远地区金刚石特征 |
5 讨论 |
5.1 镇远地区钾镁煌斑岩侵入时代 |
5.2 镇远地区钾镁煌斑岩侵位方式 |
6 结论 |
(9)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北克拉通主要地质特征简述 |
二、冥古宙期的地幔柱构造样式 |
三、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太古代地壳增生与地幔柱构造 |
四、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的多期裂谷群和岩脉群与地幔柱构造 |
(一) 多期裂谷 (坳拉谷) 事件 |
(二) 多期岩墙群展布 |
(三) 火山-岩浆活动剧烈 |
五、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地幔柱构造 |
六、华北东部变质核杂岩是复合地幔柱构造的表征 |
七、建立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复合地幔柱模型的讨论 |
(一) 华北东部显生宙—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
(二) 深部高速块体是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的“古遗迹” |
(三) 华北东部大火岩省是复合地幔柱构造的重要标志 |
八、华北东部复合地幔柱构造对成矿及成藏作用的制约初析 |
(一) 成矿作用的独特性 |
(二) 成矿作用的继承性 |
(三) 成矿与成藏作用的复杂性 |
九、结语 |
(10)甘肃红石泉地区煌斑岩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煌斑岩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工作完成情况 |
2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层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3 煌斑岩地质与岩相学特征 |
3.1 基本地质特征 |
3.2 脉体形态与采样位置 |
3.2.1 脉体形态 |
3.2.2 采样位置 |
3.3 岩相学特征 |
4 地球化学特征 |
4.1 分析方法与测试结果 |
4.2 主量元素特征 |
4.3 微量元素特征 |
4.4 稀土元素特征 |
4.5 Sr-Nd-Pb同位素特征 |
4.6 ~(40)Ar-~(39)Ar定年 |
4.6.1 测试方法 |
4.6.2 测试结果 |
4.6.3 成岩时代 |
5 岩浆来源、演化及铀矿的关系 |
5.1 岩浆源区性质判别 |
5.1.1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判别 |
5.1.2 Sr-Nd-Pb同位素判别 |
5.1.3 Nb/Ta与La/Yb判别 |
5.1.4 Ti/Yb比值判别 |
5.2 构造环境判别 |
5.2.1 FeO~*-MgO-Al_2O_3构造环境判别 |
5.2.2 Zr/Y-Zr构造环境判别 |
5.3 岩浆演化作用判别 |
5.3.1 Harker图解判别 |
5.3.2 Cr、Co、Ni 与 Mg~#值关系图解判别 |
5.3.3 La/Sm比值判别 |
5.3.4 Mg~#指数判别 |
5.3.5 固结指数(SI)判别 |
5.4 煌斑岩与铀成矿 |
5.4.1 煌斑岩铀的含量 |
5.4.2 煌斑岩与铀成矿时间关系 |
5.4.3 煌斑岩与铀成矿空间关系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晋北金伯利岩的地球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克拉通北缘显生宙四次底侵作用及其构造——岩浆活动与深部背景[J]. 邵济安,周新华,张履桥. 地学前缘, 2020(04)
- [2]山西中南部太岳山隆起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D]. 郭晓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重庆南川铝土矿沉积物源及含矿岩系伴生锂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研究[D]. 钟海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山西省中生代侵入岩新认识[J]. 张玉生,李建荣,张诚,孙华,刘伟东,侯冬红,毛永栋,孙杰. 中国地质调查, 2020(02)
- [5]山西轩岗矿区南沟煤矿煤地球化学特征[D]. 刘蔚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6]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贵州镇远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再认识[J]. 李永刚,向璐,黄远成,饶红娟,杨光忠. 地质通报, 2019(01)
- [8]贵州镇远马坪地区钾镁煌斑岩侵位模式及找矿前景[J]. 饶红娟,蔡逸涛,杨献忠,康丛轩,石睿,林泽渊. 地质通报, 2019(01)
- [9]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J]. 牛树银,真允庆,张福祥,陈超,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袁杰.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01)
- [10]甘肃红石泉地区煌斑岩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意义[D]. 秦雨. 东华理工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