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孔阴离子树脂的应用、选择及系统配置

大孔阴离子树脂的应用、选择及系统配置

一、大孔阴树脂的应用、选择和系统布置(论文文献综述)

赵桂峰[1](2018)在《河南某化工厂酸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某化工厂硝化棉生产废水总量2800m3/d,废水中有机物含量为200~300mg/L,BOD5为70~105mg/L,酸度15~16g/L。处理后的废水要求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777—2013)和当地环保标准,要求出水COD<40mg/L,BOD5<1 Omg/L,SS<10mg/L,pH值6~9。本文主要针对该工厂产生的酸性废水进行试验研究,从而确定处理方案和工艺参数,并完成工程设计,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废水中和试验采用石灰法最为经济,石灰投加量为16.4g/L时,混凝沉淀后出水pH>6。在Fenton氧化法降解COD试验中,最佳工艺条件为:H202投加量600mg/L,n(Fe2+):n(H202)=2:3,不调节原水pH值,反应时间60分钟,CODr去除率可以达到81%。在活性炭吸附法降解COD试验中,酸性废水直接通过颗粒活性炭过滤(滤柱长3m)时,CODCr去除率为14.3%;酸性废水经过石灰中和后再通过颗粒活性炭柱过滤CODCr去除率为14.7%。当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1000mg/L,不调节原水pH值,反应60min时,CODCr去除率为24%。单独使用Fenton氧化法或活性炭吸附法均无法使废水达标排放,而采用Fenton氧化—活性炭过滤联合法、Fenton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联合法对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均为84%左右,在原水有机物浓度低时可以使废水达标排放,但原水有机物浓度高时(CODCr>240mg/L)仍然无法保证出水达标。因此考虑在酸性废水中和后采用生化法处理:在20℃恒温水浴中,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为6h,SBR工艺运行周期T=6h,排出比为1/2时,最终出水CODCr可以降到40mg/L以下,满足排放要求。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最终确定采用“石灰中和法+生化法”处理方案。具体工艺流程为:中和反应→混凝沉淀→水解酸化→→DAT→IAT→→曝气生物过滤→普通快滤→出水达标排放。本文对各主要构筑物及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车间、加药间、鼓风机房等辅助构筑物进行了工艺设计,并绘制了主要构(建)筑物施工图。工程施工结束后,进行了一个月的调试,达到了预期效果:出水CODCr在40mg/L以下,pH值7~8。项目工程总投资为626.42万元,处理成本为8.61元/吨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

张国辉[2](2009)在《电厂水处理除硅工艺完善》文中认为天然水中的氧化硅会对电力生产过程产生严重危害,容易酿成事故,所以电厂用水必须进行专门的除硅处理。目前用于电厂水处理的方法有混凝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超滤法、反渗透法等,其中混凝法适应性强,操作管理简单,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因而使用最为普遍。然而,目前人们对自然条件下江海湖泊中氧化硅形态变化的规律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明明补给水的在线硅表数据正常,却突然出现炉水二氧化硅数据异常偏高、阳、阴离子交换器莫名其妙大面积失效等情况。根据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衢州市巨化地表水源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氧化硅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变化规律。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及不同处理单元的特点,对电厂现有的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改进,很好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难题。研究表明,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当水温升高时,地表中的二氧化硅可大量溶于水体,造成水体中二氧化硅浓度升高。单分子硅酸在较低pH值条件下转化成胶体硅,当水体pH值在4~8范围下转化率最高。在溶解度范围内,单体硅酸总体稳定,聚合为胶体硅的比例较低,全硅浓度高则胶体硅的比例增加。自然界中溶解于水的硅酸盐受环境温度或pH值变化,是胶体硅含量变化的原因,由于在线硅表目前只能监测活性硅,不能用于检测胶体硅的变化趋势,因此不能有效指导生产人员调整工艺。温度升高,胶体硅转化为活性硅的比例升高,最终在炉水中全部转化为活性硅。故造成了炉水中二氧化硅浓度的突然升高。对衢州市巨化热电厂而言,混凝—离子交换系统胶体硅去除率较高,滤池出水胶体硅的去除率可达90%,其余部分主要通过阳、阴床的吸附或过滤方式去除,除盐水中仍含有少量的胶体硅。然而,因原水水质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大,全硅、胶体硅、碱度等指标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数倍,当胶硅去除率保持不变时,带入系统的胶体硅增加,造成炉水呈季节变化特征。矾花或淤泥包裹树脂,严重时能造成阳离子交换器、阴离子交换器交换能力大幅下降,是造成离子交换器大面积集中失效的原因。根据阴离子与强碱性阴树脂的选择性次序分析,系统无脱炭器,当原水中的碱度突然升高时,会加重阴离子交换树脂除硅负担。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对原有生产中的水处理路线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具体措施有:(1)增加原水全硅和碱的监测;(2)胶硅变化时的加药调整措施;(3)防止浊度变化对离子交换器影响的措施;(4)树脂的防污染措施;(5)澄清池稳定运行的技术措施;(6)锅炉查漏等。经实际生产的运行试验表明,上述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各种自然条件下原水氧化硅含量变化对除硅效果的影响,使电厂用水的氧化硅浓度始终保持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程相利[3](2001)在《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压力锅炉用水除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中氧化硅对很多工业过程产生有害影响,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锅炉对给水水质要求接近或达到了超纯水的指标,对给水中硅含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因而去除锅炉给水中氧化硅是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混凝方法是水处理中一种常用和基本的方法,它最适合火力发电厂锅炉补给水的预处理除硅。所研究的水库水和地下水两种原水悬浮物、有机物和胶体硅含量都很低,属于很难处理的低浊度水质,必须采用强化混凝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混凝除硅效果。 根据地下水中硬度和碱度高的水质特点,对地下水进行了软化混凝除硅研究。研究了Ca(OH)2、Na2CO3和PFS加入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取得了地下水全硅去除率超过90%,胶体硅去除率接近90%的较好除硅效果。研究表明,地下水全硅和胶体硅去除率随Ca(OH)2加入量增加而降低,Ca(OH)2加入量超过某一值时降低速度很小;随PFS加入量增加,地下水全硅和胶体硅含量逐渐降低,且降低速度逐渐变小;Ca(OH)2先对地下水软化并沉降,然后以PFS混凝处理的除硅效果最好。 对地下水和水库水两种原水进行了PFS和PAC及PFS配合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AM的混凝除硅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用PFS和PAC混凝除硅的效果较差,PFS单独对水库水和地下水混凝处理的胶体硅去除率分别是不超过80%和70%。加入PAM配合PFS混凝除硅后水库水和地下水胶体硅去除率有较大程度提高。阴离子PAM配合PFS混凝除硅时,水库水的地下水胶体硅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7.5%和83.1%;阳离子PAM配合PFS混凝除硅时,水库水和地下水胶体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6.5%和80.7%。 通过实验室制备PAC和以Sia、Sib及Sic为主的三类氧化硅,研究PAC与氧化硅的相互作用,并进而分析三类氧化硅对PAC形态组成和混凝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岭土水溶液中PAC与氧化硅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在PAC与氧化硅相互作用的同时,PAC要进一步发生水解,形态组成不断变化,氧化硅的单体硅酸存在电离平衡并与聚合体存在聚合与溶解平衡。随水溶液中Sib和Sic含量增加,悬浮颗粒脱稳的pH值范围更宽,Zeta电位区间更小,高、低碱化度的脱稳区间相距更远。活性硅酸使悬浮颗粒的脱稳区间向低pH值方向移动。 作为强化混凝除硅的方法,在实验室又研究了预先向水中加入添加物的混凝除硅,并对添加物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可知,向水库水中加入20mg/L的电厂锅炉灰和高岭土时,水库水胶体硅去除率分别是90.4%和86.6%;向地下水加入30mg/L电厂锅炉灰和高岭土时,地卜水胶体硅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0%和85.6%。 此外,尝试了磁场处理对混凝除硅作用的研究,在混凝过程的不同阶段对水进行磁场处理。研究表明,加药前对水进行磁场处理促进混凝除硅,其影响程度最大;加药后对水磁场处理产生负作用,其影响程度弱一些。这两种磁场处理的胶体硅去除率可相差16%。 与前人的研究比较,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1)对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压力锅炉补给水进行了研究。所研究的水库水和地下水悬浮物、有机物和胶体硅含量都很低,是很难处理的水质。采用软化混凝、无机高分子混凝剂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相结合及向原水加入添加物的强化措施,对原水进行了强化混凝除硅。(2)从混凝除硅角度出发,研究了PAC与三类氧化硅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三类氧化硅对PAC形态组成及混凝性能的影响。(3)将磁场处理与混凝处理相结合,在混凝除硅的不同阶段对水进行磁场处理。

朱兴宝[4](1986)在《有机物与混床水质》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水处理系统中的混床出水水质被有机物影响的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阐述。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情报站[5](1979)在《含铬废水的离子交换》文中研究指明 一、一般概况铬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化学工业、皮革工业、颜料工业、冶金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工业的电镀车间。从这些工业和车间排出的废水中,含有铬及其化合物。废水中的铬通常以三价铬和六价铬形式存在。从电镀车间以及生产铬酸盐的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主要含六价铬。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铬是以CrO4=、Cr2O7=形式存在的阴离子。废水中的六价铬浓度变化很大,一般为50~300毫克/升,最高可达数千毫克/升。如果含有电镀车间倒槽和跑冒滴漏的电镀液,六价铬的浓度更高。

西安热工研究所化学室[6](1977)在《无前置过滤凝结水处理高流速混床小型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为了解决秦岭电厂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组成了“三结合”试验小组,进行了无前置过滤高速凝结水处理混床小型试验。目前,秦岭电厂由于没有高压加热器等设备,凝结水回水量大于设计值,而混床的

陈永健[7](1976)在《大孔阴树脂的应用、选择和系统布置》文中提出 概况当设计水处理的离子交换除盐系统时,一个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是:水中含有何等数量以及何种型式的有机物并应采用何种型式的大孔型阴树脂最为恰当。所有有机物基本上均属于阴性,因此在除盐系统的交换过程中主要影响的是阴树脂。对

二、大孔阴树脂的应用、选择和系统布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孔阴树脂的应用、选择和系统布置(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某化工厂酸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酸性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2.1 中和沉淀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吸附法
        1.2.4 湿地法
    1.3 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方法
        1.3.1 物理吸附法
        1.3.2 高级氧化法
        1.3.3 生物处理法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进出水水质
        2.1.1 进水水质及特点
        2.1.2 处理后水质要求
    2.2 试验药剂与仪器
    2.3 试验装置
    2.4 试验方法
        2.4.1 废水中和沉淀试验方法
        2.4.2 高级氧化法去除有机物试验方法
        2.4.3 物理吸附法去除有机物试验方法
        2.4.4 联合技术去除有机物试验方法
        2.4.5 生化处理法去除有机物试验方法
    2.5 试验分析测定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中和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混凝沉淀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Fenton氧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H_2O_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Fe~(2+)与H_2O_2不同物质的量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3 初始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颗粒活性炭过滤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酸性废水过滤试验
        3.4.2 酸性废水中和后过滤试验
    3.5 粉末活性炭吸附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投炭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5.2 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5.3 反应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6 联合技术去除有机物试验结果与分析
        3.6.1 Fenton氧化—活性炭过滤联合
        3.6.2 Fenton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联合
    3.7 生物处理法去除有机物试验结果与分析
        3.7.1 SBR处理法
        3.7.2 水解酸化—SBR处理法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水处理工艺的确定
    4.1 项目工程概况
        4.1.1 自然状况
        4.1.2 设计水质水量及排放标准
    4.2 污水处理工艺
    4.3 污泥处理工艺
    4.4 工艺流程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5.1 设计依据
    5.2 单体构(建)筑物设计
        5.2.1 调节池
        5.2.2 反应沉淀池
        5.2.3 水解酸化池
        5.2.4 DAT—IAT池
        5.2.5 中间水池
        5.2.6 曝气生物滤池
        5.2.7 普通快滤池
        5.2.8 清水池
        5.2.9 污泥浓缩池
        5.2.10 污泥脱水车间
        5.2.11 加药间
        5.2.12 鼓风机房
    5.3 平面布置
    5.4 高程布置
    5.5 厂区主要管线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试与运营
第7章 经济分析
    7.1 投资费用
    7.2 运行成本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图纸目录(部分)

(2)电厂水处理除硅工艺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电厂用水的水质要求及处理工艺
        1.1.1 电厂用水的水质要求
        1.1.2 电厂用水的处理工艺
    1.2 电厂水中氧化硅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1.3 水中氧化硅的特性
        1.3.1 氧化硅的水溶液行为
        1.3.2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
        1.3.3 氧化硅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1.3.4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转化的动力学
        1.3.5 火力发电厂的水、汽系统
        1.3.6 氧化硅在火力发电厂水、汽系统中的行为
        1.3.7 氧化硅对火力发电厂的影响
    1.4 电厂水处理除硅常用方法
        1.4.1 铝盐除硅
        1.4.2 铁盐除硅
        1.4.3 镁剂除硅
        1.4.4 石灰除硅
        1.4.5 反渗透法除硅
        1.4.6 微光浮先(气浮)除硅
        1.4.7 电凝聚除硅
        1.4.8 离子交换除硅
        1.4.9 阻垢剂抑制硅垢的形成
        1.4.10 除硅或抑制硅垢的其他方法
        1.4.11 各种除硅方法比较
    1.5 课题的提出及重要性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巨化热电厂水处理系统介绍
    2.1 厂区自然条件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象
        2.1.3 供水水源
    2.2 水质情况
    2.3 系统简介
    2.4 预处理系统除硅设备
        2.4.1 澄清池技术规范
        2.4.2 无阀滤池技术规范
    2.5 离子交换系统除硅设备
    2.6 炉内水处理概况
    2.7 巨化水处理除硅过程的机理分析
    2.8 无机混凝剂选用
    2.9 有机絮凝剂选用
    2.10 巨化地区低浊度水除硅难点
    2.11 运行中出现过的问题及分析
    2.1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硅问题拓展研究
    3.1 水中硅酸定义
    3.2 试验方法及材料
    3.3 PH对氧化硅形态的影响
    3.4 浓度对氧化硅形态的影响
    3.5 温度和压力对氧化硅形态的影响
    3.6 巨化地区全年原水硅变化规律研究
    3.7 混凝-离子交换法系统中各阶段硅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3.8 生产异常情况硅含量测试
    3.9 试验和分析结果小结
第四章 除硅工艺优化和强化措施
    4.1 无机絮凝剂加药量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添加PAM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4.2.1 阴离子PAM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4.2.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 低浊度水去除胶体硅的强化措施
    4.3 其它除硅工艺完善补充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效果检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原水水质分析报告

(3)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压力锅炉用水除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及处理工艺
        1.1.1 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1.1.2 工业用水的处理工艺
    1.2 工业用水中氧化硅对工业过程的影响
    1.3 火力发电厂中的氧化硅
        1.3.1 火力发电厂的水、汽系统
        1.3.2 氧化硅在火力发电厂水、汽系统中的行为
        1.3.3 氧化硅对火力发电厂的影响
    1.4 课题的提出及重要性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参考文献
2 混凝理论和去除氧化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1 混凝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1.1 无机混凝剂
        2.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1.3 活化硅酸
        2.1.4 碳酸镁—循环使用的絮凝剂
    2.2 混凝理论的研究现状
        2.2.1 胶体化学基础
        2.2.2 混凝作用机理
        2.2.3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转化的动力学
    2.3 氧化硅的水溶液行为
        2.3.1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
        2.3.2 氧化硅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2.3.3 氧化硅在水溶液中转化的动力学
    2.4 混凝沉淀去除氧化硅
        2.4.1 铝盐除硅
        2.4.2 铁盐除硅
        2.4.3 镁剂除硅
        2.4.4 石灰除硅
    2.5 其它去除氧化硅的方法
        2.5.1 反渗透除硅
        2.5.2 微泡浮选(气浮)除硅
        2.5.3 电凝聚除硅
        2.5.4 离子交换除硅
        2.5.5 阻垢剂抑制硅垢的形成
        2.5.6 除硅或抑制硅垢的其他方法
    2.6 各种除硅方法比较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软化混凝除硅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原水和系统水的水质分析
        3.2.1 原水水质分析
        3.2.2 系统水的水质分析
    3.3 软化混凝去除氧化硅
        3.3.1 实验方法
        3.3.2 加药顺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3.3 Ca(OH)_2加入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3.4 Na_2CO_3加入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3.5 聚合铁加入量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3.6 不同除硅操作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混凝除硅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pH值时原水胶体硅含量
    4.3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去除原水胶体硅
        4.3.1 实验方法及材料
        4.3.2 聚合铁(PFS)加入量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聚合铝(PAC)加入量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3.4 两种混凝剂去除原水胶体硅的比较
    4.4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4.4.1 实验方法及材料
        4.4.2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4.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对胶体硅去除效果的影响
        4.4.4 两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去除原水胶体硅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氧化硅与聚合铝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聚合铝(PAC)的制备及形态分析
        5.2.1 聚合铝(PAC)的制备
        5.2.2 PAC的形态分析
    5.3 三类氧化硅的制备及形态分析
        5.3.1 三类氧化硅的制备
        5.3.2 三类氧化硅的形态分析
    5.4 氧化硅对聚合铝形态变化的影响
        5.4.1 PAC的形态特征
        5.4.2 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形态变化
        5.4.3 硅酸钠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形态变化
        5.4.4 水玻璃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形态变化
        5.4.5 活性硅酸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形态
    5.5 氧化硅对聚合铝(PAC)混凝作用的影响
        5.5.1 硅酸钠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混凝性能
        5.5.2 水玻璃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混凝性能
        5.5.3 活性硅酸和高岭土水溶液中PAC的混凝性能
        5.5.4 氧化硅与聚合铝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拓展性除硅研究工作
    6.1 引言
    6.2 强化低浊度水混凝的措施
    6.3 添加物对混凝除硅效果的影响
        6.3.1 实验方法
        6.3.2 添加物对水库水除硅效果的影响
        6.3.3 添加物对地下水除硅效果的影响
    6.4 磁场处理对混凝除硅的作用
        6.4.1 实验方法
        6.4.2 磁场处理对混凝除硅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结论
致谢
附录A 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大孔阴树脂的应用、选择和系统布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某化工厂酸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设计[D]. 赵桂峰.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2)
  • [2]电厂水处理除硅工艺完善[D]. 张国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8)
  • [3]火力发电厂亚临界压力锅炉用水除硅研究[D]. 程相利. 北京科技大学, 2001(05)
  • [4]有机物与混床水质[J]. 朱兴宝. 水处理技术, 1986(03)
  • [5]含铬废水的离子交换[J].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情报站. 天津电镀, 1979(09)
  • [6]无前置过滤凝结水处理高流速混床小型试验[J]. 西安热工研究所化学室. 热力发电, 1977(05)
  • [7]大孔阴树脂的应用、选择和系统布置[J]. 陈永健. 电力技术通讯, 1976(S2)

标签:;  ;  ;  ;  ;  

大孔阴离子树脂的应用、选择及系统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