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常用电阻器、电位器及电容器类别(论文文献综述)
管景凯[1](2019)在《不锈钢电阻点焊过程检测及质量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阻点焊是不锈钢制品制造中主要的焊接方法。点焊形成过程是电、力等多物理场的综合作用,且熔核成型过程完全处于封闭状态,这为电阻点焊质量评估带来一定难度。本文以SUS304不锈钢的点焊过程为研究对象,对不锈钢点焊接头质量评估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检测电阻点焊焊接过程中电信号量的需求,搭建了可实时采集、显示和传输焊接过程中焊接电流、电极间电压、动态电阻和焊接功率的过程检测系统硬件平台。对比了测量电阻点焊次级输出电流的方案,设计了以柔性罗氏线圈为电流传感器的电流调理电路,实现了焊接电流的准确检测。针对实验平台的各项功能,设计了过程检测系统的控制软件,着重设计了主程序、ADC采集程序、RS485串口通信程序、定时器程序、超限监测程序等,实现了对过程检测系统的数字化控制。完成了人机界面彩色触摸屏的界面设计,主要界面设计内容包括显示焊接过程中曲线的波形界面、参数设置界面、故障报警提示界面以及监测设置界面,实现了波形显示的实时化、输入输出参数设置的简洁化和过程数据的可视化显示。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搭建了SUS304不锈钢点焊过程信息的检测平台。优化了SUS304不锈钢薄板电阻点焊的工艺参数。对比分析了在电极磨损、小边距、电极间压力波动和表面状态变化等影响因素下的电极间电压曲线和动态电阻曲线,从中提取了5个特征量:动态电阻最大值、动态电阻最小值、动态电阻有效值、电极间电压最大值和电极间电压有效值。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不锈钢点焊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以上述五个特征量为输入,以拉伸强度为输出。结果表明所建神经网络可以较好地实现对不锈钢点焊接头质量的评估。
付承彩[2](2018)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除污产电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技术可以为分布式电力系统和废水处理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青睐。但由于MFCs产电功率密度过低且不稳定,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的初级阶段。MFC系统中的生物电化学反应是一个高度复杂、严重非线性的动态过程,给相关实验方面的研究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动态性能、能量采集技术以及反硝化脱氮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一个连续流MFC数学模型,研究其中几种可控动力学参数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极反应是影响MFC性能的主要机制,阴极反应是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增加进水乙酸盐和生物量浓度以及周期性调节进水流量可以提高MFC的产电性能,另外增加阴极进水流量是提高系统输出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有效措施。该研究为优化实验设计和过程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数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MFC的严重非线性特点,提出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CMAC)神经网络和模糊PID并行控制的优化控制策略,在不同负载扰动下使MFC保持恒定的电压输出。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相比于模糊PID具有响应速度更快,控制效果更好,抗干扰能力更强的特点。其次,考虑到MFC的实际应用,研究各种适用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采集技术来合理利用MFC系统的低能量输出,包括电化学电容系统、电荷泵系统、升压转换器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其中最大功率点跟踪可以保持MFC最大功率输出,是最有效的一种能量收集技术。在能量收集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以实验室搭建的沉积物型MFC(SMFC)作为数学模型参数选择的基础,针对SMFC电压及功率输出的特点,提出一种自适应变步长电导增量算法来快速跟踪SMFC的最大功率点。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在SMFC系统中应用的有效性,因此这种优化算法可以作为控制程序嵌入到SMFC最大功率点跟踪能量采集系统中,以及其他的低功率能量采集电路中。最后,为了模拟天然的水体结构,将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作为研究对象,以一定浓度的硝酸盐溶液作为阴极的电子受体,研究外接电阻及硝酸盐初始浓度对SMFC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小电阻的SMFC对于较高浓度的污染源具有较好的除污效果,为除污过程的在线监测和实时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王国伶[3](2014)在《天津市新四区高中物理实验仪器配备及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人教版物理课程标准、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文本分析,在充分了解高中物理新课改对物理实验仪器的配备的要求后,对天津市新四区的部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仪器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物理实验仪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对天津市新四区部分高中学校的物理实验仪器配备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校现有的实验仪器配备的现状。研究的结论如下:(1)在新四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平均开出率为78.54%,从学校的层次看,市重点、区重点与普通校在演示实验的开出率上基本相同,差异不明显,部分演示实验未开出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实验仪器不足,实验太难,没有时间做。(2)在新四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分组探究实验的平均开出率为79.06%,从学校的层次看,市重点、区重点与普通校从分组探究实验上相比,市重点的开出率要高于区重点,区重点与普通校差异不明显。部分分组探究实验未开出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实验仪器不足,没有时间做,实验太难。(3)学校现有的实验仪器配备情况大部分都达到《天津市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津教委基[2007]7号),包括市重点均未达到教育部(基教二[2010]年1号)文件发布的《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目前,天津市正在进行高中阶段的现代化建设达标,实验器材的配备将进一步完善。(4)由于教学压力、经费资金等的影响,教师对于实验仪器开发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教师很少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自制实验器材。(5)2010年以前,天津市实验器材配备标准一直执行的是教育部规定的标准,2010年天津市形成了自有的实验仪器配备标准,但对于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实验员的配置比例并没有形成文字性的规定。
牛红伟[4](2013)在《DC/DC通信开关电源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电源是各种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子设备的技术指标以及工作的可靠性。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对通信电源的组成和性能在多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通信设备,根据供电种类,一般可分为直流供电和交流供电两类。一般固定地点使用的为交流供电,直流供电作为备用电源。机动性比较大的或者交流供电比较困难的,一般采用直流供电;比如应急通信车等车载通信。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车载通信中的开关电源。车载通信一般采用蓄电池供电,由于蓄电池存在充放电等过程,所以车载通信电源的供电电压较宽,一般范围为额定电压的75%-125%,有的接近2倍程。同时,由于汽车开启和关闭时,一般会产生浪涌电压,并且,不同用电设备之间还会产生同车干扰,所以,对通信电源,既要求工作电压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又要考虑通信电源界面友好,对同车设备产生的干扰要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如启动电流不能太大、输入的电源线束对外的辐射和传导能量不能超出一定限度。直流供电的通信开关电源的除了重量轻、体积小、功耗小、工作电压范围宽等基本特点外,一般还具有以下特点:1)多路输出;2)输出电源的杂波电压小、干扰小,防止干扰语音通信、数据通信等;3)效率高、节能、发热少。由于直流供电的通信设备一般要求可靠性高、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提高可靠性、减小设备的体积与重量都要求高效率。许多电路技术(软开关、回能吸收等)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效率。4)输入谐波电流小、对输入电源污染少;5)采用软启动减小冲击电流。6)工作的温度范围宽。由于通信设备需要经常随车移动,所以其工作温度一般为野外温度,一般为-40℃-55℃。7)具有安全性,能自动保护。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如输入、输出电压和电流过大、温升过高等应采取切断电源等保护措施,避免故障的扩大,并能在故障消除后,系统能自动恢复正常运行。针对上述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应用,设计了一个基于TI公司芯片LM3488的单端反激式小功率DC/DC通信开关电源。在深入研究分析开关电源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完成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系统设计,完成具体模块电路设计,包括EMI滤波电路、高频变压器、前级保护、无源钳位RCD电路、控制环路以及输出端滤波电路等;合理选择、设计和分配了开关电源各电路参数;设计出电路原理图;根据设计规范作出PCB,并组装出电源样机;最后对设计的样机进行测试验证。开关电源的额定输入电压为24V,输入电压范围为18V-33V。在额定电压输入条件下,输出电压准确度为3.3V±0.05V、-3.3V±0.5V、16V±0.5V;输出负载调整率为0.1V(3.3V)、0.5V(-3.3V)、0.5V(16V):输出电压纹波分别为10mV(3.3V)、20mV(-3.3V)、50mV(16V);宽电压输入条件下,输出电压为3.3V±0.1V、-3.3V±0.8V、16V±0.5V,电压稳定性较高。均满足样机工作要求,输出稳定,性能良好。
王晓松[5](2010)在《陆军地面通信装备项目研发阶段可靠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事通信装备是军队的千里眼、顺风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军事通信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军事通信科技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具备强大研发生产能力的民品公司投入到军事科技领域,为我国军事装备研发生产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军事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海信集团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排名前三的大型国有企业,有实力有义务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海信军品业务的更好发展,海信集团于2009年,将原集团军品事业部进行机构调整,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青岛海信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军品业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陆军地面通信装备(以下简称“通信装备”)、军用特种空调等。依托海信集团强大的研发生产能力,公司在军品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并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在军事通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产品种类也随之更加丰富。因海信集团集约式研发体系结构与传统军品研发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在电子设备公司业务不断向前发展、产品种类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公司原有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与军品研发体系之间的差异逐渐体现出来。在产品可靠性管理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从军品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详细分析陆军地面通信装备在可靠性管理方面的要求,并运用到公司实际研发项目运作中,期望能够为海信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及类似的民转军企业可靠性管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奚大顺,余小平[6](2010)在《《常用电子元器件系列讲座》——第一讲 电阻器》文中研究说明正如一座巍峨的大厦是建立于无数砖瓦之上,电子电路则是由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电子元器件构成,全面了解、正确地应用这些元器件,是保证电子电路性能的基础。本系列讲座将介绍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晶体管、继电器、光电耦合器、显示器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及应用知识。
张贺伟[7](2005)在《移动式直流电源微机检测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研制一种适用现场使用的、可移动式的电力直流电源检测系统,实现在生产现场,按照国家检测标准,完成对充电机稳压精度、稳流精度、纹波三项技术指标的全面检测。本系统的研制成功,解决了目前国内各直流电源现场使用、维护单位不能进行直流电源现场检测的难题,对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统采用微型单片计算机控制及测量技术,通过对被测设备的交流输入电压、直流输出负载按标准进行调节,同时采样装置自动进行采样计算,实现直流电源设备技术指标的现场标准检测。在技术上主要采用微处理器与通讯结合,将检测设备达到可移动式,高精度。
黄一萍[8](2000)在《电子电路入门(五)——常用电子元件简介》文中研究指明 电阻器、电位器电阻器是一种通用的,应用较广泛的电子元件。由于电子元件(如电阻器、电容器)在电子设备中应用得最多,因此,电子设备性能的优劣及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用电子元件的性能。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称为电阻器。简称电阻。电阻器虽然是导体,但它区别于一般的导体,它是具有规定电阻值的元件。电位器是电阻器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调节灵便的叮变电阻器。在实际电路中,电位器的连接
仇瑞璞[9](1988)在《联技本讲座1 无线电整机装接工艺》文中认为随着电子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而且产品又不断更新换代,对整机装联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整机装联技术水平,提高整机装接工人、工艺技术人员、有关设计人员及生产管理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本刊现举办《无线电整机装接工艺》技术讲座,系统而扼要地介绍有关无线电整机装联基础知识、装接工艺图表及其编制、装配前的准备加工、整机总装工艺等。这个讲座预计12讲,从本期开始陆续连载。
二、(四)常用电阻器、电位器及电容器类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常用电阻器、电位器及电容器类别(论文提纲范文)
(1)不锈钢电阻点焊过程检测及质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阻焊质量评估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动态电阻的点焊质量评估 |
1.2.2 基于点焊电极压力的质量评估 |
1.2.3 基于电极位移的点焊质量评估 |
1.2.4 基于超声波和机器视觉等的质量评估 |
1.2.5 基于多参数融合的质量预评估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过程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2.1 次级电流和电极间电压测量方案选择 |
2.2 控制芯片选型 |
2.3 过程检测系统的电流调理电路设计 |
2.3.1 Rogowski线圈基本原理 |
2.3.2 积分电路选择 |
2.3.3 积分调理电路设计 |
2.3.4 开关电路设计 |
2.3.5 积分电路验证 |
2.4 过程检测系统的电压调理电路设计 |
2.5 过程检测系统的其他电路设计 |
2.6 过程检测系统的PCB布板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过程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3.1 过程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
3.1.1 软件的设计目标 |
3.1.2 过程检测系统软件的开发平台 |
3.1.3 过程检测系统软件的特点 |
3.2 过程检测系统程序设计 |
3.2.1 主程序设计 |
3.2.2 ADC采集程序 |
3.2.3 RS485 串口通信程序 |
3.2.4 定时器程序 |
3.2.5 超限监测程序 |
3.3 过程检测系统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
3.3.1 过程检测系统的界面功能分析 |
3.3.2 触摸屏显示界面设计 |
3.3.3 人机交互界面通信指令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锈钢点焊质量评估 |
4.1 实验材料与方案 |
4.1.1 实验平台与实验材料 |
4.1.2 焊接参数优化 |
4.1.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焊接过程统计分析 |
4.2.1 过程统计分析方法 |
4.2.2 不锈钢焊接过程统计分析 |
4.2.3 焊接过程特征量选取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4.3.1 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 |
4.3.2 神经网络试验设计 |
4.3.3 BP神经网络的确定 |
4.4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微生物燃料电池除污产电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能源危机 |
1.1.2 水污染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 |
2.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2.1.1 MFC基本构件及材料 |
2.1.2 电子转移机制 |
2.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分类 |
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 |
第3章 连续流MFC动态性能分析及CMAC-PID恒压控制 |
3.1 连续流MFC数学模型 |
3.2 CMAC-PID控制算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阳极可控参数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3.3.2 阴极可控参数对MFC性能的影响 |
3.3.3 电压控制性能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能量收集技术 |
4.1 MFC能量收集技术的研究意义 |
4.2 MFC能量收集系统研究 |
4.2.1 静态管理系统 |
4.2.1.1 电化学电容系统 |
4.2.1.2 电荷泵系统 |
4.2.1.3 升压转换器系统 |
4.2.2 动态最大功率点跟踪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自适应能量收集控制策略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 |
5.1.2 AINC算法 |
5.1.3 仿真模型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SMFC运行曲线 |
5.2.2 MPPT控制算法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反硝化性能研究 |
6.1 实验装置与材料 |
6.1.1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搭建 |
6.1.2 扫描电镜 |
6.1.3 硝酸根浓度测定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SMFC电池运行 |
6.2.2 外接电阻对SMFC反硝化的影响 |
6.2.3 硝酸盐浓度对SMFC反硝化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3)天津市新四区高中物理实验仪器配备及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物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实验部分的比较 |
1.2.2 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 |
1.2.3 物理实验仪器开发利用情况的研究 |
1.2.4 物理实验仪器配备情况的研究 |
1.3 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2章 物理实验仪器开发利用情况调查研究 |
2.1 研究说明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的主要内容 |
2.1.3 调查的方式和对象 |
2.2 物理实验仪器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
2.2.1 演示实验 |
2.2.2 分组探究实验 |
2.3 本研究的结论 |
第3章 物理实验仪器配备情况的调查研究 |
3.1 研究说明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的主要内容 |
3.1.3 调查的方式和对象 |
3.2 物理实验仪器配备情况调查及结果分析 |
3.2.1 物理实验室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2 物理实验仪器配备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 本研究的结论 |
第4章 结论及建议 |
4.1 总的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DC/DC通信开关电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通信开关电源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通信开关电源系统级分析 |
2.1 电源设计指标 |
2.2 DC/DC 变换电路拓扑概述和主电路拓扑的确定 |
2.3 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工作方式选取 |
2.4 控制电路分析 |
2.5 系统整体架构 |
2.6 开关电源 EMI 的特点 |
2.7 电磁干扰的抑制 |
2.8 滤波 |
2.9 印制电路板元器件布局及布线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级设计 |
3.1 EMI滤波器设计 |
3.2 电源要求 |
3.3 高频变压器设计 |
3.4 滤波电路的设计 |
3.5 输入回路设计 |
3.6 RC缓冲器设计 |
3.7 开关场效应管 |
3.8 限流 |
3.9 LM3488特点及其外围电路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PCB设计 |
4.1 PCB布局的主要考虑因素 |
4.2 PCB整体布局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设计测试与分析 |
5.1 开关电源启动特性分析 |
5.2 效率测量和分析 |
5.3 输出电压准确度分析 |
5.4 高频变压器电气性能测试 |
5.5 纹波测量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不连续模式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图 |
附录2:外购件材料清单 |
致谢 |
(5)陆军地面通信装备项目研发阶段可靠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项目与可靠性管理相关理论 |
2.1 项目与项目管理概述 |
2.2 军品可靠性管理概述 |
2.3 装备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2.4 装备可靠性的衡量 |
第3章 通信装备科研项目管理概况 |
3.1 通信装备科研项目简介 |
3.2 通信装备科研项目的组织 |
3.3 通信装备科研项目的阶段 |
3.4 通信装备科研项目的可靠性管理和内涵概述 |
第4章 通信装备的可靠性分配与预计 |
4.1 可靠性模型建立 |
4.2 可靠性分配 |
4.3 可靠性预计 |
第5章 通信装备的可靠性设计 |
5.1 可靠性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
5.2 选择与使用元器件 |
5.3 降额设计 |
5.4 冗余设计 |
5.5 电路结构可靠性 |
5.6 潜在通路分析 |
5.7 三防设计 |
5.8 热设计 |
第6章 通信装备的可靠性试验与验证 |
6.1 可靠性试验的分类 |
6.2 环境应力筛选试验(ESS) |
6.3 可靠性增长试验(RGT) |
6.4 可靠性统计试验 |
第7章 某通信装备研发可靠性管理实例 |
7.1 可靠性指标要求 |
7.2 系统总体方案可靠性论证 |
7.3 系统可靠性、维修性技术措施 |
7.4 结构可靠性设计 |
7.5 系统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准则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结论 |
8.2 可靠性管理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6)《常用电子元器件系列讲座》——第一讲 电阻器(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阻器在电子电路中的应用 |
1. 限流 |
2. 降压 |
3. 定时 |
4. 选频 |
5. 滤波 |
6. 移相 |
7. 电流-电压转换 |
8. 阻抗匹配 |
9. 能量吸收 |
二、电阻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
1. 标称阻值 |
2. 允许误差 |
3. 额定功率 |
4. 最高工作电压 |
三、电阻器的种类及应用场合 |
1. 薄膜电阻器和电位器 |
2. 线绕电阻和电位器 |
3. 电阻网络 |
4.3296W型精密预调多圈电位器 |
5. 表贴电阻器 |
四、电阻器应用知识 |
1. 根据电路对电阻的要求, 选取相应种类的电阻 |
2. 根据对电阻精度的要求, 选取系列标称值 |
3. 减额 |
4. 电阻衰减器 |
5. 精确电阻的获得 |
6. 等效电阻的影响 |
7. 注意噪声和频率特性的要求 |
8. 上拉和下拉电阻的选用 |
9. 电阻器阻值的测量 |
五、特殊电阻器的应用 |
1. 敏感电阻器 |
2. 数字电位器 |
(7)移动式直流电源微机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2.1 检测要求 |
2.2 容量要求 |
2.3 现场可移动要求 |
2.4 系统组成 |
2.5 系统功能 |
2.6 主要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
2.7 抗干扰 |
2.8 硬件设计及实验 |
2.9 小结 |
第三章 三相电压调整装置 |
3.1 概述 |
3.2 三相线电压采集 |
3.3 主回路原理图 |
第四章 直流输出负载调整装置 |
4.1 直流输出负载调装置原理 |
4.2 粗调负载切换原理 |
4.3 可调负载调整补偿原理 |
4.4 微机控制部分 |
第五章 直流监测主机 |
5.1 CPU |
5.2 数据采集 |
5.3 A/D电路 |
5.4 串口通信电路 |
5.5 人机界面 |
5.6 打印机——数据输出 |
5.7 其他电路 |
第六章 抗干扰措施 |
6.1 抗干扰措施 |
6.2 现场应用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充电电源装置测量记录 |
附录2 移动式高频充电电源装置测量记录 |
附录3 220kV大河变电站相控型充电装置测量记录 |
附录4 110kV中山变电站相控型充电装置测量记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四)常用电阻器、电位器及电容器类别(论文参考文献)
- [1]不锈钢电阻点焊过程检测及质量评估研究[D]. 管景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微生物燃料电池除污产电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 付承彩. 齐鲁工业大学, 2018(05)
- [3]天津市新四区高中物理实验仪器配备及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 王国伶. 天津师范大学, 2014(12)
- [4]DC/DC通信开关电源技术的研究[D]. 牛红伟. 复旦大学, 2013(03)
- [5]陆军地面通信装备项目研发阶段可靠性管理研究[D]. 王晓松. 东北大学, 2010(05)
- [6]《常用电子元器件系列讲座》——第一讲 电阻器[J]. 奚大顺,余小平. 电子制作, 2010(06)
- [7]移动式直流电源微机检测系统[D]. 张贺伟.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5(03)
- [8]电子电路入门(五)——常用电子元件简介[J]. 黄一萍. 电子制作, 2000(01)
- [9]联技本讲座1 无线电整机装接工艺[J]. 仇瑞璞. 电子工艺技术, 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