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理论研究(二)(论文文献综述)
俞高红,陈志威,叶秉良,赵匀,朱建平[1](2012)在《一种新型非匀速间歇机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现有非匀速间歇机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圆-不完全非圆齿轮传动的非匀速间歇机构。介绍了该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学特性,建立了该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开发了该非匀速间歇机构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得出一组满足间歇机构传动的结构参数。基于该参数,进行了三维建模和虚拟仿真。该非匀速间歇机构已成功地运用于穴盘苗取苗机构的样机上,从而验证了该非匀速间歇机构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俞高红,俞腾飞,叶秉良,贾德宝,王林伟,胡海军[2](2013)在《一种新型行星轮系机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现有行星轮系机构,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偏心圆-不完全非圆齿轮间歇传动行星轮系机构,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实现行星轮相对行星架作非匀速间歇转动。介绍该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学特性,建立行星轮系机构模型。开发该行星轮系机构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得出一组满足非匀速间歇传动的结构参数。基于该参数对该行星轮系机构进行设计及试验,并将该行星轮系机构成功应用于穴盘苗取苗机构的创新设计,并进行取苗试验,从而验证了该行星轮系机构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申潜[3](2014)在《基于凸轮的塑料瓶自动分离机械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能更加快捷高效地处理废旧塑料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本文对塑料瓶自动分离机械进行了设计研究。文章本着人工与机械加工相结合的原则,以塑料瓶自动分离机械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设计方法,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并将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动力学模拟仿真技术及有限元分析技术引入自动分离机械的研究和设计领域,从而使得研发周期大大缩短,并为同类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效途径。文章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根据现代机械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结合机器先定位、再切割、最后分离回收的作业顺序,对机器的动力传递路线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了各零部件的位置分布及几何参数。(2)塑料瓶自动分离机械的作业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机动力是否配套,传动能力是否达到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对机械各零部件的功率消耗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中心传动轴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轴的危险截面并对轴的强度进行校核,得到其危险截面安全系数大于材料许用安全系数。(3)根据机构动作要求,对不完全齿轮机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其结构参数。应用Pro/E4.0中Mechanism模块对其进行动态模拟仿真,确定了该机构工作的可行性与稳定性。(4)为保证凸轮机构的使用寿命,利用Pro/E4.0中Mechanica模块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凸轮机构进行静态分析,确定凸轮所受最大应力小于材料最大剪切应力,并确定凸轮受力过程中的变形位移情况,得到凸轮的最大变形量为0.01795mm,为凸轮设计提供有效参考。(5)为给零件加工提供依据,运用CAD等二维软件绘制零部件结构图并对部分运动分析进行图解,同时为缩短开发周期、减少样机加工成本并增加整机的立体直观性,运用Pro/E4.0对各零部件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虚拟装配。(6)根据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及位置要求,参照零件结构图和三维图,制造机器样机模型。
赵国文[4](1983)在《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理论研究(二)》文中研究说明 (3)工作时间系数 不完全齿轮机构(从动轮)的工作时间系数为 Kp=To/Tn 式中To——从动轮每次转动的时间(sec) Tn——从动轮每次停歇的时间(sec)。 与所有的间歇运动机构一样,Kp是不完全齿轮机构的重要运动参数之一。 对于单齿机构来说,由于Z′=1,因而从动轮每次转动和每次停歇的时间分别为:
崔巍[5](2015)在《旱地钵体苗自动移栽机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育苗移栽技术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具有对气候的补偿作用和使作物生长提前的综合效益。育苗移栽是劳动密集型作业,目前国内现有半自动移栽机由于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推广受阻,而国外自动移栽机结构设计大多与国内农艺要求不符,而且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因此本文以旱地自动移栽技术为研究内容,设计了旱地钵苗自动移栽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国内外旱地钵体育苗和移栽农艺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与统计分析获得西红柿苗的物理力学特性及穴盘苗物理形态特征,得出西红柿苗成苗的茎粗、叶展、苗高、茎高等主要外形尺寸以及西红柿苗相对于穴盘中心的偏离程度。研究了不同苗龄的西红柿苗在不同含水率时基质与穴盘之间粘结阻力的变化趋势以及基质破损与含水率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方式的取苗装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取苗对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最终选取插入基质式取苗方式作为本课题的研究方向。2、进行了自动移栽机关键工作部件——取苗部件、送苗部件、栽植部件理论研究、设计与试验。根据钵苗取苗动作要求,提出将齿轮五杆机构作为取苗装置的基本结构方案。利用解析法对取苗机构建模,并在运动仿真的基础上优化其结构参数和动力学特性,最终获得理想的取苗轨迹。在此基础上对取苗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参数优化试验和运动轨迹验证试验;在分析送苗机构的基本动作流程及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参考插秧机送苗机构,设计出适用于钵苗的横向间歇送苗机构和纵向精准送苗机构,并进行了送苗部件试验;分析讨论了栽植部件的理想运动轨迹,根据移栽农艺要求分析了栽植机构主要结构和工作参数间的关系,得出经验设计公式,并通过试验证实了公式的正确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栽植机构结构设计。3、分析了取苗机构、送苗机构和栽植机构的动作时序,根据功能需求进行了各工作部件间的动作时序配置和空间结构配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自动移栽样机,并进行了台架试验和大田试验。试验证实样机能顺利完成取苗、送苗及栽苗动作,在工作效率为65株/分时,西红柿苗取苗成功率为96.1%,对根系较弱的辣椒苗取苗成功率为86%;样机大田试验中,机器各部件运转良好,工作效率为71.7株·min-1,取苗成功率97.1%,漏栽率4.4%,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改进设计出符合西红柿移栽农艺要求的2行自动移栽机。
孔贤[6](2013)在《高速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齿廓修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渐开线斜齿轮的接触线是倾斜的,其重合度较大,且一对轮齿是逐渐啮入并逐渐啮出的,所以斜齿轮有传动平稳、承载能力大等优点。在高速传动装置中,一般都是采用渐开线斜齿轮作为传动齿轮的。但是由于制造、安装误差以及运行中受力变形等情况,导致斜齿轮在啮合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理论啮合线啮合和啮出,造成冲击、振动、载荷分布不均匀等不良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在高速传动装置中会被进一步放大,而高速传动设备的要求是平稳可靠,所以进行高速渐开线斜齿齿廓修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很多齿轮制造厂商大多采用经验公式进行修形,特别是斜齿轮往往都是直接采用直齿轮的修形方法,这很难满足高速传动装置的要求。随着有限元分析法的逐渐完善,本文将借助三维建模软件Pro/E、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Workbench对高速斜齿轮进行建模和分析,并最终通过试验进行验证,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分析。根据斜齿轮传动的弹性啮合理论以及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高速渐开线斜齿轮副的啮合原理以及产生冲击、振动等不良影响的原因,从而说明进行齿廓修形的必要性。接着重点介绍了进行齿廓修形的三大参数。2.三维建模。在Pro/E中编写斜齿轮的参数化建模程序,以便直接输入参数,便可生成所要求的渐开线斜齿轮。同时在Pro/E中定义齿轮的啮合位置,以供仿真使用。3.有限元分析。利用Pro/E与ANSYS-Workbench之间的接口程序,将模型导入ANSYS-Workbench,分析高速斜齿轮在一定的载荷以及不同的修形方法下,轮齿的弹性变形量、等效应力和接触应力。最后找出适应本课题研究对象的可行修形方法是长修形的抛物线修形法。4.试验验证。在南京某公司进行对比试验,对修形前后的轮齿的振动性能参数进行试验测试。得出了在各组齿轮箱在不同修形法以及不同工况下的振动幅值,最终验证了在长修形的抛物线修形下,齿轮箱在额定工况下的振动幅值最小。
孙园喜[7](2018)在《基于齿轮-五杆机构的假肢膝关节设计优化与驱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增多的交通事故、单位工伤、人为和自然灾害、以及战争和疾病等,使许多正常人变为了身体截肢的残疾人。假肢膝关节作为康复辅助器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可以使残疾人从无法正常活动恢复到自主行走,从而实现生理和心理的社会回归。因此,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具备较强的社会效益。针对当前假肢膝关节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的仿生性不足、能耗高、驱动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基于齿轮-五杆机构提出了一种新型假肢膝关节,通过以提供最贴切人体膝关节瞬心线为优化目标的机构尺寸参数优化、基于关节行走随动特性的非线性并联与串联弹性驱动设计优化及性能分析,以及利用神经网络实现的假肢智能控制和实验研究,实现了高仿生性、低能耗,驱动效果良好的假肢膝关节。论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建模和尺寸参数优化。建立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模型及其速度瞬心求解方法,采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尺寸参数优化,分析了其齿轮传动比对假肢膝关节瞬心线的影响,并与常见四、六杆机构假肢膝关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可用较小的尺寸结构达到较高的仿生性能,并具有利用其齿轮传动比微调瞬心线的功能,为假肢膝关节的小型化、轻型化和定制化奠定了理论基础。2)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行走随动特性研究。建立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行走随动模型,结合采集的真实人体行走数据,分析了其运动学特性与理论步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站立相和摆动相的逆动力学建模及分析,揭示了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驱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理论行走步态与预期步态较为吻合;其机构内存在驱动功率最小的最佳驱动位置。3)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研究。利用齿轮-五杆机构两点连线的非线性位置变换特性,建立了假肢膝关节的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模型;采用考虑弹簧一般并联情况下的机构动力学建模及求解方法,并通过将不同受力和弹簧安装工况归一化的预处理,应用改进模拟遗传退火算法以降低机构驱动扭矩和功率为优化目标实现了其参数的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最优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可大幅降低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驱动扭矩和驱动功率;与线性并联弹性驱动相比,其具有驱动扭矩和驱动功率峰值显着降低的优势。4)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研究。基于新型“电机-非线性传动-弹簧”的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共轭凸轮机构的新型假肢膝关节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器。以弹性驱动器电机的驱动功率、输出扭矩波动和线性弹簧的刚度系数三者加权最小为优化目标,以凸轮廓线和最小曲率半径为惩罚约束,采用改进模拟遗传退火算法实现了共轭凸轮机构的双目标帕累托最优。研究结果表明: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采用共轭凸轮串联弹性驱动,具有机械误差小、响应速度快及控制简单的优点,并可实现相位分立式驱动和假肢膝关节驱动功率的进一步降低。5)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智能控制及实验研究。利用Arduino开发板、双MPU-6050加速度传感器和FSR压力传感器建立了其姿态采集与解算系统,采用Maxon Epos 2控制器和Maxon RE40 DC电机实现了其电驱系统,设计了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结构并制作样机和搭建其实验平台,通过结合BP神经网络的Labview并行主控程序完成了其智能控制。行走实验结果表明: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能够较好地完成行走功能,其实际行走步态与预期步态较为接近。
龚小俊[8](2018)在《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机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绝缘子的外表需涂装一层油漆,在传统工艺中,往漆池中上下料通常由人工完成,不仅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参与的工人人数多,而且绝缘子在漆池中的浸泡时间也无法把握。绝缘子表面漆厚度不均,影响了绝缘子的整体质量。根据生产工艺要求,以自动连续上下料、自动进出漆池、自动自转为目标,设计一套新型的自动上漆生产线,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显着的实用意义。在了解了该厂绝缘子的传统的人工上漆的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厂家对生产线的生产大纲、生产率、操作人员等工艺技术要求,提出了集预处理、上料、上漆、下料和晾晒多功能于一体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了各工作单元的位置布置和工艺节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工作单元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包括备料上料部分、回转台驱动装置、绝缘子上漆设备、导电装置、下料部分和晾晒部分等。进行了关键零部件力能参数的计算和选型。关键零部件包括绝缘子自转和摆动及回转台的旋转电机、回转支承、联轴器等部件,确定了所需的型号及相关参数。创新地设计了不完全齿轮机构、夹紧装置、回转台等部件的结构。运用Creo3.0对生产线建立了三维实体模型和虚拟装配。通过Adams软件对不完全齿轮机构啮合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机构工作的可行性与稳定性,同时,得出了啮合时角速度、角加速度和旋转角度曲线图,分析了该机构在开始啮合时能否平稳啮合,并进行改进。通过Adams对生产线的进行的运动仿真模拟,所设计的参数符合整个生产线的生产节拍。本文完成了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的机构设计、建模及仿真等工作,解决了上漆生产的回转台的间歇运动、动力机构、上漆设备等单元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所设计的自动上漆生产线可满足高效高质量的上漆要求,为该设备的工程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俞高红,俞腾飞,叶秉良,胡海军,王林伟[9](2015)在《一种旋转式穴盘苗取苗机构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分析现有穴盘苗取苗机构的发展现状,提出一种新型的旋转式穴盘苗取苗机构。依据旋转式穴盘苗取苗机构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选取三段合适的传动比函数,构建一种新型非圆齿轮的节曲线方程,建立该穴盘苗自动取苗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开发该取苗机构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得出一组满足旋转式穴盘苗取苗机构工作要求的结构参数。基于参数对该取苗机构进行了设计,提出一种能够实现变化范围较大变速传动的新型非圆齿轮。对新型非圆齿轮完成结构设计及试验,验证了新型非圆齿轮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虚拟仿真得到的工作轨迹及取苗爪尖点的速度曲线,验证该取苗机构的可行性及工作的平稳性。
贾德宝[10](2013)在《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取苗机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蔬菜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在2009年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和49%,均居世界第一。蔬菜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而蔬菜移栽又是蔬菜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移栽能较好地解决季节矛盾,可适时早播,有利于充分利用光温条件,弥补作物生长期不足的缺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作物进行气候补偿和缩短育期,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非常可观。目前,国内已有的移植机械多为半自动移植机,半自动移植机靠手工喂苗,工作强度大、效率低。而国内自动移植机的研究刚刚起步,自动移植机从取苗到植苗都由机械完成,工作强度低、效率高。国外虽有一些自动移植机应用于生产,但还处于不断研究与推广阶段。而取苗机构是制约自动移植机发展的“瓶颈”,也是制约蔬菜大规模种植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取苗机构替代手工取苗,就成为我国蔬菜种植业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自动移栽机械研究现状,提出一种新型的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的核心部件——自动取苗机构,即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蔬菜钵苗取苗机构。该机构可以单独作为取苗机构,实现自动取苗。并且该蔬菜钵苗取苗机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取苗效率高。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蔬菜钵苗取苗机构取苗与栽植苗所需的工作轨迹要求,研究夹取式取苗机构的结构原理与结构组成,并设计了推苗凸轮轮廓曲线。2.本文首次提出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取苗机构,建立了该取苗机构的运动学模型。3.为解决本机构运动学多目标优化难题,自主开发了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蔬菜取苗机构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并详细介绍了该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及功能。4.研究机构参数变化对取苗轨迹与移栽臂姿态的影响规律,研究基于人机交互优化的参数优化方法,确定结构参数满足蔬菜钵苗自动取苗工作要求。5.结构参数优化后,根据最优参数确定机构的设计参数,综合考虑各参数因子的影响,在AutoCAD2007软件下完成各零件的设计,最后进行装配。6.运用UG7.0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各零件图和总装配图,运用ADAMS2010软件对取苗机构进行运动学虚拟仿真,模拟分析取苗轨迹,验证本文设计的取苗机构的可行性。
二、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理论研究(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理论研究(二)(论文提纲范文)
(2)一种新型行星轮系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
2机构的理论模型 |
2.1行星轮系机构的位移模型 |
2.2锁止弧的设计 |
3行星轮系机构辅助分析软件 |
4行星轮系机构应用 |
5结论 |
(3)基于凸轮的塑料瓶自动分离机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塑料瓶自动分离机械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总体思路 |
1.4 计划设计的性能指标 |
1.5 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2 总体方案 |
2.1 方案的确定 |
2.1.1 分离机械组成 |
2.1.2 分离机械分类 |
2.1.3 工作原理 |
2.2 动力装置的选择和参数计算 |
2.2.1 动力装置选择 |
2.2.2 动力参数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3 传动系统的设计 |
3.1 传动系统 |
3.1.1 传动系统的设计分析 |
3.1.2 传动系统的结构 |
3.2 不完全齿轮机构 |
3.2.1 机构基本型式 |
3.2.2 啮合特性分析 |
3.2.3 不完全齿轮机构设计计算 |
3.3 轴的设计 |
3.3.1 轴的结构设计 |
3.3.2 轴强度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
4.1 反凸轮机构 |
4.1.1 设计方案的选择 |
4.1.2 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 |
4.1.3 反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
4.1.4 凸轮轮廓 |
4.1.5 凸轮机构强度 |
4.2 托架 |
4.3 夹紧定位机构 |
4.3.1 塑料瓶的性能要求及分析 |
4.3.2 夹紧定位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4.3.3 定位前凹板 |
4.3.4 定位后凹板 |
4.4 切割装置 |
4.5 爪形弯钩 |
4.6 弹簧锁紧装置 |
4.7 分离装置附件 |
4.7.1 弧形滑槽 |
4.7.2 弧形挡板 |
4.7.3 弧形压板 |
4.8 本章小结 |
5 虚拟样机技术 |
5.1 Pro/E 软件简介 |
5.2 主要零部件的三维模型 |
5.3 基于 Pro/E 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运动仿真 |
5.3.1 机构创建 |
5.3.2 添加伺服电机 |
5.3.3 机构仿真 |
5.4 物理样机 |
5.5 本章小结 |
6 凸轮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
6.1 定义材料 |
6.2 定义约束及载荷 |
6.3 划分网格 |
6.4 静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旱地钵体苗自动移栽机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移栽机械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国内移栽机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移栽机发展存在的问题 |
1.3.2 移栽机械发展趋势 |
1.4 国内外自动移栽机关键技术分析 |
1.4.1 国内外自动移栽机主要取苗方式 |
1.4.2 国内外自动移栽机送苗机构的主要形式 |
1.4.3 国内外全自动移栽机主要栽植方式 |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旱地钵苗的育苗、移栽农艺要求 |
2.1 育苗农艺及成苗标准 |
2.1.1 育苗农艺 |
2.1.2 成苗要求 |
2.2 移栽农艺及移栽机设计要求 |
2.2.1 整地 |
2.2.2 覆膜滴灌技术 |
2.2.3 移栽 |
2.2.4 移栽机设计基本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红柿苗物理力学特性及穴盘取苗试验研究 |
3.1 西红柿苗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3.1.1 苗基质与育苗盘之间粘结力研究 |
3.1.2 苗基质力学特性研究 |
3.1.3 西红柿苗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
3.2 不同取苗方式合理性论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取苗机构理论分析及参数优化 |
4.1 取苗机构理论分析 |
4.1.1 取苗机构位移模型 |
4.1.2 取苗机构速度模型 |
4.1.3 运动仿真与参数优化 |
4.1.4 动力学特性优化 |
4.2 取苗机构结构设计 |
4.3 取苗参数优化试验 |
4.4 取苗部件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送苗机构研究与设计 |
5.1 送苗机构功能分析 |
5.2 机构设计 |
5.2.1 横向进给机构 |
5.2.2 纵向进给机构设计 |
5.3 送苗部件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栽植机构理论分析及参数优化 |
6.1 栽植机构理论分析 |
6.1.1 栽植器运动轨迹方程 |
6.1.2 栽苗过程运动分析 |
6.2 吊杯式栽植器最高工作效率计算 |
6.3 栽植机构结构设计 |
6.4 栽植机构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整机设计与试验 |
7.1 取苗机构、送苗机构与栽植机构的结构配置 |
7.1.1 动作时序配合 |
7.1.2 空间结构配置 |
7.2 传动路线设计 |
7.3 附件设计 |
7.4 样机设计 |
7.5 样机试验 |
7.5.1 样机台架试验 |
7.5.2 样机大田试验 |
7.6 西红柿钵苗自动移栽机改进设计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后续研究建议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高速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齿廓修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齿轮修形理论研究 |
2.1 齿廓修形的基本原理 |
2.2 齿廓修形的三要素 |
2.2.1 修形长度 |
2.2.2 修形曲线 |
2.2.3 最大修形量 |
2.3 齿向修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ro/E参数化建模与模型导入 |
3.1 PRO/E简介 |
3.2 Pro/E建模方法 |
3.2.1 渐开线的建立 |
3.2.2 斜齿轮的螺旋线 |
3.2.3 齿根过渡曲线 |
3.3 实体建模 |
3.4 ANSYS Workbench与Pro/E的接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NSYS分析 |
4.1 ANSYS Workbench-简介 |
4.2 ANSYS分析过程 |
4.3 ANSYS Workbench仿真 |
4.3.1 修形前的齿轮建模与仿真 |
4.3.2 修形后的齿轮建模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 |
5.1 试验齿轮的加工 |
5.2 试验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7)基于齿轮-五杆机构的假肢膝关节设计优化与驱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假肢膝关节近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近年在结构设计、驱动技术和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近年的研究现状 |
1.3 当前假肢膝关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待解决关键技术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待解决关键技术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2 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优化设计与对比分析 |
2.1 引言 |
2.2 假肢膝关节的设计目标 |
2.3 齿轮-五杆机构的选型、求解与瞬心分析 |
2.3.1 齿轮-五杆机构的选型 |
2.3.2 齿轮-五杆机构的位置求解 |
2.3.3 齿轮-五杆机构的瞬心位置求解 |
2.4 假肢膝关节的尺寸参数优化与结果分析 |
2.5 调节齿轮传动比对假肢膝关节的影响 |
2.6 与常见多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对比分析 |
2.6.1 四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优化结果与瞬心线分析 |
2.6.2 六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优化结果与瞬心线分析 |
2.6.3 多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对比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3 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行走随动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假肢膝关节的行走随动建模 |
3.3 假肢膝关节的随动运动求解 |
3.3.1 人体下肢运动数据采集与分析 |
3.3.2 假肢膝关节随动逆运动学求解 |
3.3.3 假肢膝关节随动逆动力学求解 |
3.4 假肢膝关节的随动特性分析与结果讨论 |
3.4.1 关节机构随动位姿与步态特性分析 |
3.4.2 随动驱动与功率特性分析 |
3.5 总结 |
4 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研究 |
4.1 引言 |
4.2 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原理 |
4.3 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的建模与动力学求解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模型的求解与优化难点 |
4.3.3 考虑弹簧一般并联情况下的机构动力学求解 |
4.4 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的参数优化 |
4.4.1 优化过程的归一化与优化方法 |
4.4.2 优化设置与流程 |
4.4.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4.5 结论 |
5 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研究 |
5.1 引言 |
5.2 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原理 |
5.2.1 线性串联弹性驱动存在的问题及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原理 |
5.2.2 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的实现 |
5.3 基于共轭凸轮机构的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器设计与优化 |
5.3.1 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器与假肢膝关节的关系 |
5.3.2 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器的优化思想 |
5.3.3 共轭盘形凸轮机构式串联弹性驱动器的求解与参数优化 |
5.3.4 共轭圆柱凸轮机构式串联弹性驱动器的求解与参数优化 |
5.4 基于共轭凸轮机构的串联弹性驱动器优化结果与特性分析 |
5.4.1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4.2 驱动特性分析 |
5.4.3 变速行走下串联弹性驱动器对假肢步态的影响 |
5.4.4 非线性串联弹性驱动的优势分析 |
5.5 总结 |
6 齿轮-五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智能控制与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假肢膝关节的整体控制系统组成 |
6.3 假肢膝关节的结构与电驱系统设计 |
6.3.1 关节结构设计 |
6.3.2 电驱系统设计 |
6.4 假肢膝关节的姿态采集/解算与控制系统 |
6.4.1 姿态测量与解算 |
6.4.2 假肢膝关节的跟随控制 |
6.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假肢膝关节步态预测 |
6.5.1 BP神经网络的设计 |
6.5.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性能测试 |
6.6 假肢膝关节的实验研究 |
6.7 总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利用Assur杆组实现平面机构运动学求解 |
1 Assur杆组简介 |
2 Assur杆组依据其可计算性的分类 |
3 Assur杆组的系统化求解方法 |
附录 B 常见假肢膝关节瞬心线优化方法 |
1 四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优化设计 |
2 史蒂芬森六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优化设计 |
3 瓦特六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优化设计 |
附录 C 假肢膝关节逆动力学方程的矩阵系数 |
附录 D 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优化有效性验证和四杆优化实例 |
1 多杆机构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扭矩优化的有效性验证 |
2 四杆机构假肢膝关节的非线性并联弹性驱动优化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机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绝缘子及其制造工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绝缘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绝缘子制造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自动化生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涂装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背景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生产线总体方案的设计思路 |
2.2 预处理区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3 浸涂区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3.1 上漆设备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3.2 导电装置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 |
2.3.3 回转台驱动装置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3.4 制动装置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4 下料段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5 晾晒段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6 漆槽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2.7 生产线的总体布置及人员配置 |
2.8 生产量验算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上漆生产线主要设备的力能参数计算及选型 |
3.1 自转电动机的计算及选型 |
3.2 摆动电动机计算及选型 |
3.3 回转支承的计算及选型 |
3.4 回转台电动机计算及选型 |
3.5 自转电动机联轴器的计算及选型 |
3.6 其它设备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上漆生产线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及三维建模 |
4.1 Creo软件介绍 |
4.2 不完全齿轮机构 |
4.2.1 不完全齿轮机构的性能要求及分析 |
4.2.2 不完全齿轮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4.2.3 不完全齿轮的三维建模 |
4.3 自转杆上弹簧夹紧装置 |
4.3.1 弹簧夹紧装置的性能要求及分析 |
4.3.2 弹簧夹紧装置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
4.3.3 弹簧夹紧装置的三维建模 |
4.4 回转台的三维结构设计及建模 |
4.5 其它结构件的三维结构设计及建模 |
4.6 局部装配体的三维模型 |
4.7 自动上漆生产线的总体装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DAMS的生产线的运动学仿真 |
5.1 ADAMS软件介绍 |
5.1.1 ADAMS软件的基本算法 |
5.1.2 ADAMS与Creo3.0之间的接口 |
5.2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5.2.1 三维实体模型导入到ADAMS |
5.2.2 添加约束 |
5.2.3 定义驱动函数 |
5.2.4 定义齿轮间的接触力 |
5.3 不完全齿轮运动学仿真 |
5.3.1 各轮的角转速 |
5.3.2 各轮的角加速度 |
5.3.3 轮齿的啮合过程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10)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取苗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蔬菜取苗机构的发展概述 |
1.2.1 国外蔬菜移栽机械的发展概述 |
1.2.2 国内蔬菜移栽机的研究情况 |
1.2.3 蔬菜钵苗取苗机构的末端执行器 |
1.3 国内取苗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
1.3.1 国内取苗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2 国内蔬菜取苗机构的发展方向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取苗机构构的的运运动动学学分分析析 |
2.1 运动学分析符号的说明 |
2.2 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传动模型分析 |
2.2.1 偏心圆齿轮与共轭的不完全非圆齿轮节曲线分析 |
2.2.2 机构的理论模型 |
2.2.3 间歇机构的位移模型 |
2.2.4 锁止弧的设计 |
2.2.5 间歇机构的参数分析 |
2.2.6 结构参数对间歇机构的影响 |
2.3 蔬菜钵苗取苗机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4 蔬菜钵苗取苗机构的特点 |
2.5 蔬菜钵苗取苗机构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
2.5.1 蔬菜钵苗取苗机构位移分析 |
2.5.2 速度分析 |
2.5.3 蔬菜钵苗取苗机构的加速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钵苗取苗机构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的开发 |
3.1 优化软件概述 |
3.1.1 优化软件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
3.1.2 优化软件的应用环境 |
3.1.3 优化软件的构建 |
3.1.4 取苗机构的优化界面及功能 |
3.2 软件主要功能介绍 |
3.2.1 运动学分析模块 |
3.2.2 取苗机构数据处理模块 |
3.2.3 辅助功能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取苗机构的参数优化 |
4.1 农艺对取苗机构的运动学要求 |
4.2 人机交互的优化方法在取苗机构上优势和应用 |
4.3 调整参数对取苗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 |
4.3.1 结构参数对取苗爪尖点运动轨迹的影响 |
4.3.2 取苗机构参数优化步骤 |
4.3.3 取苗机构参数优化的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取苗机构的结构设计 |
5.1 取苗机构的结构设计 |
5.2 间歇传动机构的设计 |
5.3 非匀速传动机构的设计 |
5.4 取苗装置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 |
5.5 凸轮、拨叉的设计及凸轮安装位的确定 |
5.5.1 凸轮的设计 |
5.5.2 拨叉的设计 |
5.5.3 取苗爪的设计 |
5.5.4 凸轮安装位置的确定 |
5.6 消除齿隙装置的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取苗机构三维建模及虚拟仿真 |
6.1 建模与仿真系统环境介绍 |
6.2 软件间的数据转换 |
6.3 偏心圆齿轮的实体建模 |
6.4 取苗机构三维建模的实现 |
6.5 取苗机构的装配 |
6.6 取苗机构总装配体的干涉检查 |
6.7 取苗机构虚拟样机动态仿真的实现 |
6.7.1 虚拟样机三维模型的导入 |
6.7.2 模型简化 |
6.7.3 设定模型零件的属性参数 |
6.7.4 约束、载荷及驱动的施加 |
6.8 取苗机构虚拟样机仿真结果分析 |
6.8.1 取苗爪尖点的运动轨迹分析 |
6.8.2 取苗爪尖点的位移分析 |
6.8.3 取苗爪尖点的速度分析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的成果 |
四、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理论研究(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型非匀速间歇机构的研究[J]. 俞高红,陈志威,叶秉良,赵匀,朱建平. 中国机械工程, 2012(23)
- [2]一种新型行星轮系机构的研究[J]. 俞高红,俞腾飞,叶秉良,贾德宝,王林伟,胡海军. 机械工程学报, 2013(15)
- [3]基于凸轮的塑料瓶自动分离机械设计与研究[D]. 申潜. 郑州大学, 2014(03)
- [4]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理论研究(二)[J]. 赵国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83(04)
- [5]旱地钵体苗自动移栽机理论与试验研究[D]. 崔巍.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高速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齿廓修形技术研究[D]. 孔贤.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7]基于齿轮-五杆机构的假肢膝关节设计优化与驱动控制研究[D]. 孙园喜. 西北工业大学, 2018
- [8]高压绝缘子自动上漆生产线机构设计研究[D]. 龚小俊.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1)
- [9]一种旋转式穴盘苗取苗机构的设计[J]. 俞高红,俞腾飞,叶秉良,胡海军,王林伟. 机械工程学报, 2015(07)
- [10]偏心齿轮—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系取苗机构的研究[D]. 贾德宝. 浙江理工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