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与思考

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与思考

一、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苏慕瑜[1](2018)在《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无可避免地冲击到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价值观。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打破,资讯与交通网络的改善,这一系列变化激发了西部地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善于经商的穆斯林群体频繁流动于城市与乡镇之间,成为全国流动人口中比率最高的少数民族群体。与此同时,西北地区农村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生活,为年轻一代穆斯林女性营造了体现自我和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点燃了她们对城市自主生活的向往。许多年轻穆斯林女性随着家人到城市谋生或定居,更有不少女性通过婚姻和接受高等教育等途径而留居城市。然而,穆斯林女性在城市追求现代化生活及独立发展时,受到民族习俗、价值观念、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常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化互动中所产生的取舍及调适。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文化发生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使她们反思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从而激发了她们对身份归属的重构。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在西北穆斯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女性进入现代化城市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中,她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社会定位,重新建构社会归属。新的归属与观念的重构过程,又对她们的性别与婚姻观念、社会与家庭角色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性别等级关系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二,西北地区农村的社会转型如何塑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的调适能力及主体意识,如何理解个体女性的社会适应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最终要探究始于上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给西北地区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及自我意识的提升带来了什么实质效果。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的调研方法,以都市人类学、女性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结合女性个人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外来穆斯林女性在城市中的适应行为与各种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充分整理国家发展政策、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穆斯林民族传统等西北地区穆斯林社会转型的整体因素基础上,对外来穆斯林女性在适应历程中的各种选择、策略、主观愿望及自我表述等进行深描,对她们言行背后的意义与逻辑进行挖掘分析。其次,在田野资料的分析过程中,我发现“调适”与“归属”两个概念频繁出现在报道人的叙述中,突出反映了穆斯林女性的意识变化。外来穆斯林女性需要根据城市的文化规则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的行为模式,而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归属感,使她们在现代与传统、城市与农村之间找到平衡,并且与城市居民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外来穆斯林女性为融入城市生活的调适实践富有强烈的地域及民族色彩,她们的调适行为除了受到女性迁移者个人的文化资本及能力的影响外,更多来自于整体社会的变迁和城市社会文化的形塑。城市就业环境中的性别差异、城市社会对农村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穆斯林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权利差异等,使得穆斯林女性在城市寻求自主立足的过程显得异常艰辛。一些外来穆斯林女性,只能将城市作为享受青春自由的驿站,最终还是顺应传统返回家乡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本研究还发现,调适是一个持续的能动过程,女性个体需要不断自我提升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归属与秩序。本文显示婚姻策略是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最主要的调适手段,她们透过婚姻进入城市生活,改变传统的婚姻策略来经营理想的家庭生活,以此提升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地位。而教育的功用并不足以让外来穆斯林女性得到一份自给自足的工作,但可以增加和提高她们的个人文化资本与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有助于她们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和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可。城市里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有利于她们提高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及利用能力。在整个调适过程中,外来穆斯林女性展示了她们为融入城市社会的诸多努力,如乖巧顺从、灵活变通、协商等比较温和的能动策略,循序渐进地获取周围群体的信任以实现自己融入的目标。她们把握分寸,不会因为要达到自己的理想而破坏与家人的良好关系,她们知道安全感与归属的基础均源自于亲属纽带。研究结果显。示,个别女性确实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家庭地位,并最终实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生活。然而,这些个人的改善并没导致整体穆斯林社会里性别惯习及性别等级关系的重构。出于女性安全感及认同感的需求,她们大多自愿选择牺牲一部分个人自由,并在可能被边缘化的情况下,成为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者,从而在城市里得到家庭和社会整体的认可。再者,我通过考察发现,城市流动穆斯林女性对整体穆斯林的迁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贡献。首先,女性为家庭所提供的各种抚养功能满足了家庭所有成员的需要,有利于穆斯林群体在城市定居。同时,她们的迁移也改变了流动穆斯林的家庭文化:妻子开始有更多的决策权和社会活动自由、子女培养观念的转变等。此外,从女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有各种关注与照顾政策,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农村及城市外来女性生活也得以显着改善,因而她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追求现代化生活。但是,处于从属地位及缺乏经济独立能力的穆斯林女性,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来拓展她们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有利她们发展的环境。这些改变包括穆斯林社会对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认可与尊重,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弱化。而且,政府对西北地区民间组织的引导与监督对外来女性融入城市社会也相当重要。通过倡导一种赋权自立的女性发展模式,提高穆斯林女性的发展与自主意识,从而使她们能够与各民族女性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推动西北城乡社会发展。最后,本研究综合利用了社会学、女性研究、社会变迁研究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但整体而言,本研究的学术基础是民族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理论方法。利用民族志研究所提供的理论方法,我得以深入实践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研究所需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我的研究说明,民族志的理论方法在城市人群的研究中相当有效,它在帮助我们发现研究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解释的同时,还能引发研究者深刻的自我反思。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使我能够较为精确具体地呈现外来穆斯林妇女的都市生活面貌及其调适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群体的民族特性和发展需要,同时还能为政府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对策层面的有效咨询。期盼本研究能为丰富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的研究,贡献一份有启发意义的个案,并且激励少数民族女性在发展的崎岖之路上砥砺前行。

龚启德[2](1993)在《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思考》文中认为 青海是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人口的民族构成也体现了多民族共处的特点。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全市总人口中,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共38个,人口达27.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95%。其中人数超过千人的民族有6个。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简要分析如下。

刘元梅[3](2013)在《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研究》文中指出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战略性议题。城市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城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的影响。在某一确定时期,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城市发展。人口数量过多,会使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而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反,过少的人口数量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率低下,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只有保持适度规模,才会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考虑到城市资源、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是城市未来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适度人口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以西宁市为例进行城市适度人口容量实证研究。以2000-2011年西宁市人口数据为样本数据,构建灰色系统GM(1,1)模型并预测西宁市2015和2020年人口数量。分别采用单要素分析法和EOP-MM模型,测算了西宁市2011、2015和2020年水资源、城市建设用地和经济条件约束下的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然后将这三个条件约束下的西宁市人口容量分别与2011年实际人口规模、2015及2020年预测人口规模进行对比,分析西宁市人口与资源及经济条件的协调性。最后利用“短边分析法”分析出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中的“最短边”。基本结论如下:(1)在不发生特殊事件情况下(如突发自然灾害、大规模人口迁移等)西宁市人口规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序、稳定发展,到2015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36万人左右,到2020年人口数量达到251万人左右。(2)城市建设用地约束下,2011年的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容量为122.83万人;到2015年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容量为141.52万人;2020年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为153.35万人,湟中、湟源和大通三县适度人口容量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人均居住用地约束下,2011年的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容量为131.02万人;到2015年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容量为150.95万人;2020年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为163.57万人,湟中、湟源和大通三县适度人口容量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人均绿地面积约束下,2011年的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容量为52.64万人;到2015年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容量为60.65万人;2020年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为87.63万人,西宁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在人均绿地面积条件下,属于严重超载,湟中、湟源和大通三县适度人口容量存在发展潜力。(3)水资源约束下,西宁市2011年适度人口容量为203.29万人;到2015年适度人口容量为210.56万人;到2020年适度人口容量为217.82万人。社会经济约束下2011年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为203.20万人,到2015和2020年适度人口容量分别为228.53万人、243.34万人。(4)根据“短边效应”,现状条件下限制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发展的是主要要素是绿地面积和水资源,未来城市发展过成中影响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限制要素为水资源。

李翔宇[4](2020)在《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所拥有的家庭财产逐渐增多,同时因盗窃、火灾等造成的家庭财产损失也在逐年上升。本应在保障家庭财产安全和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财产保险却缺位严重。目前我国家财险的投保率不足10%,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的投保率水平相比有着巨大差距,也与我国财产保险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研究家庭财产保险的需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宁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对西宁市的家财险需求进行研究。一方面分析西宁市居民的家财险需求现状,另一方面探索影响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的因素。通过分析指出西宁市家财险需求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与财产保险相比,西宁市的家财险业务发展缓慢,且落后于全国和西北五省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在现阶段,西宁市居民对家财险了解不足、接受程度较低,居民需求与保险产品不匹配,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西宁市家财险有效需求不足;在家财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中,居民的性别和年龄对家财险需求的影响为负,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对家财险需求的影响为正,而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三个因子:销售渠道、居民保险意识水平和保险人员素质都对家财险的需求有显着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保险公司应通过大力宣传,提高西宁市居民的保险意识水平;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家财险产品,并拓宽家财险的销售渠道;努力提升保险人员素质和完善配套服务以增强竞争力。

田健民[5](1993)在《四十年西宁人口变化及未来态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人口是构成社会的主体,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和探讨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正确制定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新中国成立四十余年来的人口

巩芳霞[6](2014)在《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地加快,西宁作为最宜居的高原城市、中国的夏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给城市交通、就业以及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研究西宁市在一定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条件约束下的生态适度人口,了解西宁人口是否超载,有助于制定适合西宁市发展建设的人口经济政策,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为研究对像,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人口承载力及适度人口的研究基础上,介绍西宁市的概况,利用“P-E-R”区域匹配模型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进行测算分析,研究发现:(1)西宁市实际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生态适度人口的增长,但差距不是很大。(2)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适度人口容量很小,实际人口远远大于资源适度人口,西宁市水资源严重紧缺。(3)“P-E-R”区域匹配模型计算出的西宁市2012年生态适度人口为197.64万人,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的西宁市2012年生态适度人口为181.79万人。两种模型下的生态适度人口是有差异的,但是都比实际人口小,西宁市处于生态超载状态。“P-E-R”区域匹配模型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下2012年西宁市生态超载分别为27.1万人、42.95万人。(4)通过回归模型对西宁市未来几年的生态适度人口的预测,在合理规划西宁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西宁市的生态适度人口会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张文林,白家琪[7](1993)在《西宁地区人口增长的定量分析——西宁市人口SD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是本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长期任务之一。人口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对人口发展进行超前的定量分析和预测,为西宁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我们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西宁市人口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对西宁市1991--2050年人口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预测,给出了研究成果和政策

刘杨[8](2013)在《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社区体育事业也渐渐成为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示出它在提高全民健身活动中日益突出的地位。社区体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结果,《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发和实施以来,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体育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城市体育已经成为城市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近年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热点,它对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研究以西宁市社区体育为主要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西宁市社区体育活动点、体育现状和西宁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研究,为提高居民的健康和身体素质,进一步推动西宁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实现体育战略规划以及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通过对西宁市区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现状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1、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内容点的场地设施条件较差,活动场所主要在公园、小型广场及公共空地场所等。2、在调查的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成员中,女性占总人数的57.9%,男性占总人数的42.1%,女性明显比男性多。而且参加者年龄的分布也不均匀,中老年活动者的比重较大。3、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成员锻炼的时间相对集中,大部分是自发性的集合在一起锻炼,锻炼的时间长,强度低,项目的内容呈多样性,但总体来说,都富有娱乐性,健康性。4、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成员文化层次存在差异,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更多的居民不愿意投资到体育消费中,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较低。5、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管理方式不健全,大部分是居民自发的组织的,没有专门的管理者。6、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技术指导员少。7、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成员参加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在文章的最后,本文对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为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体育发展的投入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袁霞[9](2019)在《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西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广受关注,西宁市地处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海拔高、辐射大、气压低等独特的气候环境,增高了老年人患老年疾病的几率,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成为了如今最大的民生问题。目前,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伴随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本研究将西宁市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积极老龄化理论、福利多元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析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研访谈,分析得出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机构运营成本大,社会力量参与少;机构医养资源紧缺,医疗服务不健全;护理等级评价标准不合理,服务收费较高;医护费用难报销,“医养结合”定位不清;人才结构不合理,护理人员专业程度有待提升,并根据西宁市自身情况分析其原因,具体原因如下: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养老服务成本高,无可复制的成功经验;评估标准不完善,市场利益诱导;政府多头管理,行业建设标准不规范;人们对护理行业的观念,缺乏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同时,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以及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中整理出可借鉴和汲取的经验,提出了政府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各类医护资源,推动养老行业供给侧改革;建立严格的老年人评估机制,树立“医养结合”的理念;完善医养结合医保体系,健全养老行业标准建设;开发医护服务相关人才,健全护工薪酬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为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为政府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李环[10](2019)在《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旅游交通是游客实现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条件。同时旅游业发展与增长对交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旅游行程进行中的时间、以及在旅游交通上的花费都会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效应。只有两者达到稳定协调的发展水平,才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交通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性关系的定量评价,是衡量两者发展状态的重要测算工具,对区域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功能。基于此,本文引入相应的评价方法,构建交通与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宁市2008-2017年期间交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作了定量研究。首先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分析选取指标的重要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做出横向上相关性分析,检验两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该研究为合理处理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向上攀升增长的趋势,表明西宁市2008-2017年交通运输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自的发展实力在逐年增强,发展态势良好。(2)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呈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表明其发展的协调水平在逐年发生变化并呈现逐年增强的发展趋势,两系统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发展中的命运共同体,并在2017年达到了优质协调发展的协调水平。(3)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式在2008-2017年由中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两系统互动作用明显,相互内在作用机制不断加强。主要表现为两种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模式和交通运输发展滞后模式。两种发展模式的交替变化均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4)西宁市交通运输子系统与旅游产业子系统的关联度均处在较高的关联水平,其中公共交通网络通达水平对旅游产业各子系统关联度最高,影响作用最突出。最后,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对西宁市交通与旅游更好地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概念界定
    四、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六、现实价值与学术价值
第一章 西北社会转型下的穆斯林女性迁移
    第一节 西北农村变迁与人口迁移
        一、城镇化进程
        二、户籍制度改革
        三、农业改革及劳务输出
    第二节 兰州:穆斯林女性寻找理想及归属之地
        一、多民族杂居交融的古都
        二、充满活力机遇的省会城市
        三、有限的选择与家长的顾虑
    第三节 多样的迁移途径
        一、随迁型:与家人共同奋斗
        二、自主发展型:在城市学习的单身女性
        三、上进奋斗型:在城市工作的母亲
    小结
第二章 进城后的调适策略与归属建构
    第一节 不自觉的疏离
        一、陌生城市里的熟悉家园
        二、不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归属
        三、无形的界线与过客心态
    第二节 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一、城市里的失学少女
        二、社会分层及群体内部差异
        三、公益机构及其对边缘群体的帮扶
    第三节 融入城市化生活
        一、品味的追求及对城市的归属
        二、女性权益的重视
        三、民族归属感的弱化
    第四节 传统与城市文化的整合
        一、民族传统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二、新的生活秩序
        三、灵活互谅的人际交往
    小结
第三章 女性教育与社会调适能力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西北穆斯林地区的基础教育
        一、女童教育落后的综合因素
        二、家庭为主的传统女性规范
        三、荣誉观念与性别区隔
    第二节 21世纪初西北农村的女童教育改善
        一、作为地方发展指标的女性教育
        二、女童培养观念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节 女性教育与城市适应
        一、就业市场的性别差异
        二、语言、信息技术与适应能力
        三、能动性的增强
    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中婚姻策略的转变
    第一节 穆斯林的传统婚姻策略
        一、成人礼
        二、家族及群体的事务
        三、早婚习俗及其实践逻辑
        四、女性成功及价值的象征
    第二节 待嫁姑娘的婚姻策略
        一、为逃避早婚命运而学习
        二、自主与归属之间的张力
        三、跳出传统婚姻束缚的尝试
    第三节 已婚女性的家庭生活策略
        一、“嫁得好”也要“干的好”
        二、家庭分工的改革
        三、少生精养的育儿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文化传统变迁下的女性归属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及其文化特点
        一、和而不同的多元形态
        二、宗教文化的理性实践
        三、宗教对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性别文化重构
        一、走出“厨房”的文化传承者
        二、现代“贤妻良母”的新典范
        三、全球化下的性别文化认同
    第三节 服饰象征与归属重构
        一、多重的象征意义
        二、西北地区的实践及含义
        三、传统与现代的糅合
    小结
结论
    一、个人调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二、女性能动性的探讨
    三、女性发展与管理对策
    四、迁移穆斯林女性的影响与贡献
    五、都市迁移人口研究理论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The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总结与评价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1.3.1 数据来源
        1.3.2 数据处理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适度人口容量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口、人口结构
        2.1.2 资源承载力、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2.2 适度人口理论
        2.2.3 资源承载力理论
        2.2.4 木桶原理
第三章 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分析
    3.1 西宁市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影响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自然生态因素分析
        3.2.1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3.2.2 城市水资源量
        3.2.3 城市生态环境
    3.3 影响西宁市适度人口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3.3.1 西宁市经济发展概况
        3.3.2 西宁市就业概况
        3.3.3 西宁市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
    3.4 西宁市人口发展现状及分析
        3.4.1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3.4.2 人口迁移
        3.4.3 人口结构
第四章 基于灰色系统西宁市人口预测
    4.1 灰色系统GM(1,1)模型介绍
        4.1.1 灰色系统GM(1,1)模型原理
        4.1.2 检验
    4.2 西宁市人口预测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于自然要素条件约束下的西宁市适度人口计算
    5.1 土地资源计算过程、方法、原始数据
        5.1.1 城市建设用地约束条件下西宁市适度人口计算
        5.1.2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约束条件下西宁市适度人口计算
        5.1.3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约束条件下西宁市适度人口计算
    5.2 水资源
        5.2.1 水资源总量
        5.2.2 水资源约束条件下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计算
第六章 基于EOP-MM模型西宁市经济适度人口计算
    6.1 EOP-MM模型简介
    6.2 EOP-MM模型参数赋值与计算
    6.3 计算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基于“短边效应”西宁市适度人口分析及对策
    7.1 基于“短边效应”的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
    7.2 对策与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调研开展
        1.4.1 调研对象与方式
        1.4.2 问卷设计
        1.4.3 调研实施情况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支撑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新古典保险需求理论
第三章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现状
    3.1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环境
        3.1.1 西宁市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3.1.2 政府对财产保险的支持
        3.1.3 西宁市财产保险行业竞争情况
    3.2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市场规模
        3.2.1 保费收入
        3.2.2 保费增长速度
    3.3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类型
        3.3.1 家庭财产综合保险
        3.3.2 投资保障型家庭财产保险
        3.3.3 个人抵押贷款房屋综合保险
第四章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分析
    4.1 西宁市居民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现状
        4.1.1 西宁市居民家财险投保情况
        4.1.2 西宁市居民家财险产品购买情况
        4.1.3 西宁市居民愿意接受的家财险保费支出
    4.2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2.1 西宁市家财险需求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2.2 西宁市家财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存在的问题
        4.3.1 居民对家财险了解不足
        4.3.2 受区域发展制约,居民对家财险接受程度低
        4.3.3 产品供给与居民需求不匹配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保险知识宣传,提高居民保险意识
        5.2.2 创新家财险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5.2.3 拓展家财险销售渠道,增加家财险保费收入
        5.2.4 完善家财险配套服务,提升保险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附录

(6)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的适度人口研究
        1.2.2 国内的适度人口研究
        1.2.3 生态适度人口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适度人口理论与方法
    2.1 适度人口相关概念
        2.1.1 人口,生态,承载力,人口承载力
        2.1.2 人口容量,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生态适度人口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适度人口理论
        2.2.3 能值理论
    2.3 研究模型及方法
        2.3.1 生态足迹模型
        2.3.2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第三章 西宁市概况
    3.1 基本概况
    3.2 自然环境
        3.2.1 地质地貌
        3.2.2 自然资源
    3.3 社会经济
    3.4 人口现状
        3.4.1 人口规模状况
        3.4.2 人口出生及死亡状况
        3.4.3 人口迁移状况
        3.4.4 人口结构
        3.4.5 人口素质
第四章 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影响因子分析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水资源
        4.1.2 土地及矿产资源
    4.2 经济因素
        4.2.1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4.2.2 三次产业结构
    4.3 人口因素
        4.3.1 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
        4.3.2 人口素质及人口结构
第五章 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5.1 基于“P-E-R”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5.1.1 “P-E-R”模型概念及指标
        5.1.2 “P-E-R”的计算
        5.1.3 回归模型的建立
        5.1.4 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的测算
        5.1.5 生态适度人口的时间序列分析及预测
    5.2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
        5.2.1 西宁市 2000-2012 年生态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5.2.2 西宁市 2000-2012 年“能值-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5.2.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5.2.4 两种模型下的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比较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
附录:能值分析中常用能量计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西宁市居民的概况
    2.2 居民体育活动点的概述
    2.3 国外居民体育研究的现状
    2.4 国内居民体育研究的现状
        2.4.1 现阶段有关居民体育活动点的调查情况
        2.4.2 现阶段有关体育活动点成员的调查情况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现场观察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锻炼者的调查分析
        4.1.1 西宁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性别、年龄的分布
        4.1.2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文化程度
        4.1.3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体育消费情况
        4.1.4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年龄层次与健身项目的状况
        4.1.5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锻炼的时间分布
        4.1.6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选择的场所分布
        4.1.7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活动的目的
    4.2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现状调查分析
        4.2.1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规模
        4.2.2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形成的方式
        4.2.3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管理方式
        4.2.4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经费来源
    4.3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指导员的调查
        4.3.1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指导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4.3.2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指导员的文化程度
        4.3.3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指导员的年限
    4.4 影响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因素
        4.4.1 影响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
        4.4.2 影响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
    4.5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4.6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发展前景
        4.6.1 加强居民体育活动点的居民体育锻炼意识的教育
        4.6.2 提高对居民体育活动点社会指导员的培养能力
        4.6.3 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原则
        4.6.4 加强政府对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重视
        4.6.5 建立健全的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管理形式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阐释
第3章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现状调查
    3.1 西宁市老龄化现状及“医养结合”相关政策
    3.2 西宁市养老机构现状
    3.3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概况
    3.4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典型案例
第4章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经验
    5.2 国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经验
    5.3 国内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第6章 促进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
    6.2 整合各类医护资源,推动养老行业供给侧改革
    6.3 建立严格评估机制,树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理念
    6.4 完善医养结合医疗保险体系,健全养老行业标准建设
    6.5 培养医护服务专业人才,完善护工薪酬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青海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申报表

(10)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图
        1.3.1 结构安排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核心-边缘理论
        2.1.2 协调发展理论
        2.1.3 交通区位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
        2.2.1 熵值法
        2.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
        2.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2.2.4 灰色关联法
第三章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西宁市概况
    3.2 西宁市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3.2.1 以西宁市为中心辐射青海省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3.2.2 客运总量显着上升,铁路和航空客运作用逐渐凸显
        3.2.3 公共客运枢纽分布较广,市区通往三县的便捷性强
    3.3 西宁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3.1 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良好
        3.3.2 旅游经济收入波动上升,贡献效益日益增长
        3.3.3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
        3.3.4 以核心旅游区为主导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已形成
第四章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协调性发展水平分析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选取
    4.3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4.3.1 权重分析
        4.3.2 相关性分析
    4.4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协调度的计算
        4.4.2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4.4.3 耦合协调度的分析
        4.4.4 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式分析
    4.5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各内部子系统的关联度分析
        4.5.1 灰色关联度计算
        4.5.2 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D]. 苏慕瑜. 兰州大学, 2018(10)
  • [2]对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与思考[A]. 龚启德.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3]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研究[D]. 刘元梅. 青海师范大学, 2013(08)
  • [4]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研究[D]. 李翔宇. 青海大学, 2020(02)
  • [5]四十年西宁人口变化及未来态势[A]. 田健民.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6]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研究[D]. 巩芳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14(04)
  • [7]西宁地区人口增长的定量分析——西宁市人口SD模型[A]. 张文林,白家琪.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8]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D]. 刘杨. 青海师范大学, 2013(03)
  • [9]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 袁霞. 青海民族大学, 2019(01)
  • [10]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研究[D]. 李环.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