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政策支持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政策支持

一、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政策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刘丹萱[2](2021)在《山西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的依赖性不断增强,金融发展为产业发展不断“供血”,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必要保障。如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尖锐,区域间金融和产业发展水平具有很大差异。在研究特定区域内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时,需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山西省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经过长期发展,山西省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张,三次产业结构已形成“三二—”格局,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也不断扩张,但是在金融发展方面仍存在金融体系效率不高,金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产业发展方面也存在高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且内部结构待优化等困难。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结合国内外大环境和山西省实际发展情况合理设定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寻求金融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路径以实现区域内金融与产业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山西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为主线进行探讨,首先归纳总结了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概念、理论、作用机制,然后深入分析了山西省金融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和现状,并从资金支持角度,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山西省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山西省金融对第二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最强,与第二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和协同性最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但是缺乏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和影响深度,第三产业难以获得满足其发展的充足资金会严重制约其规模化发展,不利于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此外,本文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度量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结构三个角度衡量金融业发展,通过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以及在VAR模型基础上做出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整体上看,山西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有限;金融规模的扩张、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的调整目标,但是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果不显着;山西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结合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行业创新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强化金融支持

许嘉禾[3](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王芹[4](2021)在《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十四五”规划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已经正式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十四五时期的初始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仍需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抓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2021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在全面推进金融双向开放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同时,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探讨金融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效应的实现路径对我国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针对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建议研究三大模块进行详细展开,首先在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对理论基础梳理分析的过程中对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三者间的作用机理进行阐述。其次,本文通过选取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及产业结构升级分别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出三者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全国样本下以及分区域样本下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及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空间关系,经实证分析研究得出:(1)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的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分布排名基本相同。(2)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及产业结构升级这三者之间均存在着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空间集聚效应。(3)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空间正效应;分区域比较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是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效果较强,而在西部地区则是金融政策的作用效果较强。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分别从协调规划城镇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合理实施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高锦杰[5](2021)在《绿色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文中指出如何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绿色金融通过绿色投资促进污染企业的绿色转型、产业结构生态化和绿色技术创新,从而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以绿色金融的外部性为前提,分析绿色金融的基本功能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在对绿色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水平的测度分析的基础上,从微观机理、传导路径及区域异质性三个层面,分别运用相关模型对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微观机理层面主要通过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在传导路径层面主要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两条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在区域异质性层面主要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影响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以及不同绿色金融工具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本文把绿色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传导路径及区域异质性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系统解析绿色金融对企业经营绩效、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及区域异质性的综合影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四个层面提出以绿色金融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在绿色金融对微观企业经营的实证研究中,本文以融资约束和绿色技术创新作为调节变量,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比较分析绿色金融对绿色企业与污染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和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金融对绿色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均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而融资约束在绿色金融对污染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而绿色技术创新则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对比而言,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效果要显着高于融资约束的调节效果。按照企业类型、产权属性以及企业规模等标准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不同性质的企业的非对称影响,结果表明:对绿色企业而言,绿色金融对国有大规模环保企业的经营绩效具有更为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非国有以及小规模的绿色生产企业和绿色能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就污染企业而言,绿色金融对国有大规模的重污染企业的影响较为显着,且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而对非国有小规模的中、轻度污染企业的影响并不显着。本文分别以融资约束及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绿色金融影响绿色企业和污染企业经营绩效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对环保企业而言,绿色金融通过改善企业融资约束、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两条路径进而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提升。而对污染企业而言,绿色金融通过恶化企业融资约束而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两条路径共同作用于企业经营绩效,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推动作用超过了融资约束的抑制作用。在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本文根据环保产业和重污染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其增长率构建了产业结构生态化指标,并简要地分析了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水平,结果表明,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与重污染产业的逐渐萎缩,提高了我国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考虑到经济增长会受到政策制定、落实和发挥等方面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调整,上一期的经济增长水平也会影响当期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反映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和控制经济增长自身的内在冲击,以此检验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持续性,且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途径,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确实能够通过提高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及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且总效应中大约有22.96%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中介效应实现的,有55.38%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实现的。在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异质性分析中,通过构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显着推动经济增长率及经济增长效率。通过分析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及不同类型绿色金融工具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表明绿色金融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要显着大于中西部地区,且证券类绿色金融工具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着,信贷类绿色金融工具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本文以绿色金融作为门限变量,通过构建面板门限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生态化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生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双门限效应;通过技术吸纳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单门限效应。即当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GF≤0.2518)时,产业结构生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显着的,而随着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0.2518<GF≤0.3294),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5%的水平下显着为正,当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GF>0.3294),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显着性明显提高(1%的水平下显着),影响系数也进一步增强;当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GF≤0.3051)时,技术吸纳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虽然是显着的,但影响程度明显小于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的影响程度。

李武[6](2021)在《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文中研究指明江西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无论是旅游自然资源还是旅游文化资源,在全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江西省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全省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和旅游企业实力等主要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旅游产业已成为江西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并极大带动了全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全省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一直以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基于金融发展、产业金融和产业关联等相关金融理论,运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研究金融支持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金融支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措施。首先,本文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梳理了金融支持旅游产业的路径。接着,简要介绍了江西省旅游资源概况和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影响因素。并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金融支持指标和旅游产业发展指标,实证分析金融支持如何影响旅游产业,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与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不显着,而金融规模与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之间长期协整关系较为显着;(2)通过格兰杰检验,并结合协整回归方程各个变量系数及其显着性水平,得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都具有正向短期促进作用,而中期来看金融规模更能有效推动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上述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配套措施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一是企业自身方面。包括:完善财务制度,树立诚信经营意识,打造企业特色品牌,引进金融人才,加强与政府、金融机构对接合作等。二是金融机构方面。包括:旅游业信贷服务创新,社会资本引入,旅游保险产品创新,中小微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三是政府机构方面。包括: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扩大旅游财政支出,完善旅游专项资金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策性引导,金融政策与财政、产业等其他政策的搭配实施。相信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金融方面的大力支持,江西省的旅游产业定会获得长足有效的发展,江西省也将从旅游大省迈向旅游强省。

蒋涛[7](2021)在《普惠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增长向高质量趋势转变,产业结构的改善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重要保证。改善产业结构的实质是转变经济发展状况和实力。金融是现代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可以对改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金融发展不能只注重扩张和深度增强,如果这样金融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制约就无法得到缓解。普惠金融具有包容性,鼓励金融创新,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水平,资源分配的效率。同时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注入了新的动力,从金融发展的广度角度为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此背景下,本文使用2000年至2019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来研究普惠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本文首先从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优化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且对产业结构优化和普惠金融的概念做出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惠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并做了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其次,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战略,作为政策冲击事件,选取产业结构系数评价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利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并引入技术进步、城镇化率等控制变量。本文采用2000~2019年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探究了普惠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即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两个层面。同时使用PSM-DID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实证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即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可以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实证分析中,交叉项系数均为正,表明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即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可以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变量数值越接近于0,则产业结构越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化变量的数值如果在不断减小,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发展。在实证中,交互项系数为负,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数值在趋向0发展,普惠金融政策是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起到促进作用的。本文验证了普惠金融政策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和提升技术创新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政策能够通过信贷约束影响机制和技术创新影响机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产生影响。

李卓[8](2021)在《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近年所发生的一次重大跨区域金融风险事件,它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经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一次下行调整。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及此后持续数年的风险处置与应对,促使人们大幅提升对金融风险问题的关注,并拥有更多的历史样本与经验证据去探索金融风险生成演化相关机制,也发展出了更为多元的研究视角。就我国而言,长期的政策刺激以及地方政府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断累积金融脆弱、加重环境扭曲,导致各地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中国已有的重大金融风险都是发生在某些特定区域范围之内,特别是近年来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陕西神木等地区相继出现的风险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对于一个经济地理空间十分巨大、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的国家,金融风险会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的特征与后果。正是基于上述对于整体环境及历史样本的认知,本文选取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结合我国现实状况,认识区域性金融风险。第2章,详细界定区域性金融风险内涵,归纳其特征,并结合当前实际,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生成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论述中将关注视角重点放在我国特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所面对的区域环境。在金融风险动态演化方面,重点围绕金融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金融体系与政府、企业、家户等部门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多种关联互动渠道,探讨金融风险区域内外的传染机制,并就区域性金融风险演化发展给予理论描述与说明。其次,构造区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识别我国区域风险状态及其引致因素。第3章,利用熵权法合成风险测度指标,测算我国各省份区域性金融风险时变特征。结果表明,2009至2017年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多数省份2017年金融风险水平已明显高于2009年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风险水平。在风险贡献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为首要风险因素,而信贷相关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的重要风险动因。该部分还采用KMV违约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算,描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峻状态,进一步佐证风险测度结论,也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三,聚焦政府公共部门,刻画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政府公共部门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首要来源。第4章,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际区域性金融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二者的空间关联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二者存在共振效应;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而改善经济基础、金融环境、法治环境以及经济参与主体,对于缓释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违约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第四,关注实体企业部门,实证产业结构变化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企业部门也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第5章,立足三次产业结构以及部分重要行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考察产业结构调整结果与区域性金融风险关系。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占比增加总体上可以降低区域性金融风险,而第三产业占比对风险测度的总体影响则为正值。第二产业中,工业占比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表现为负,而建筑业占比的影响表现为正;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以及房地产行业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表现为正,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总体表现为负,住宿和餐饮业未见显着影响。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相应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产业结构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动态路径。实证结果除基于动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第二、第三产业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方向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重要行业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最后,站在房地产泡沫传染视角,分析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外溢传染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危害特征。第6章,围绕房地产泡沫这一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引致因素,采用动态DY连通测度方法,实证考察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问题。研究显示,我国各类别城市群体间的总体连通度测算结果较好地捕捉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状态,其中,2016至2018年高位运行以及近期连通度明显抬升,提示金融风险引致因素在相应时点的跨区域联动现象。此外,就各类城市群体之间房地产市场关联关系看,一线城市同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较高正向关联,同时,一线城市对二线以及三线城市群体的净溢出效应近期有所减弱,而二线城市对新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净溢出效应近期却显着加强。上述实证结果,不仅描述了地产泡沫传播的方向与力度,也为控制房地产泡沫这一重要风险引致因素提供了区域关联视角下的治理依据。整体而言,本文按照认识区域性金融风险,测度区域性金融风险,识别风险重要引致因素,刻画风险因素作用机理,分析风险空间关联机制的基本逻辑和顺序,围绕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问题,给出了多元视角的计量刻画,对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具有积极理论意义。

武昊[9](2021)在《绿色信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使得我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在逐渐加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加节制地生产方式使得资源被大量消耗,空气被严重污染,这些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习近平新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信贷等前沿理念,做好多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升级,彰显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大国担当。截至2020年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过1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上,2020年境内绿色债券共计发行217只,发行规模2242.74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13%;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元,达11095.54亿元。截至2021年2月8日,我国首批六只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成功。这也是全球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产品,发行规模共计64亿元。因此,坚定不移加快绿色发展,是我国奉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我们应让绿色产业做“加法”,加出强劲新动能。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本文研读了大量有关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的文献,分析了我国相关绿色信贷的政府政策报告,指出我国绿色信贷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现状,并揭示了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随后根据环境、金融信贷两方面来构建绿色信贷发展指标,再分别从四个方面即产值比、就业比、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来构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体系。并选取2010-2019年我国31省份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固定效应实证模型,通过实证来分析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后分析解释了实证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显着,即绿色信贷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第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不显着,但影响作用较小,原因是我国工业的科技化程度依然较低,需加强我国科技化水平。第三,人力资本和政府的参与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显着。第四,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不显着,影响作用也较小。

陈祎然[10](2021)在《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从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增长,工业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高污染企业,排放大量的有害废气,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形成雾霾污染带,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大气环境的约束下,高雾霾污染产业系统与经济协调系统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形成系统间良性循环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协调联动。而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给是促进产业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因,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需匹配不平衡,部分政策存在供给过多或供给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产业升级转型效率低,政策供给质量有待提高。论文对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需匹配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优化提供参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政策的需求研究、政策的供给研究、政策供需匹配研究以及政策优化为研究路径。构建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体系,设计具有良好信校度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查,了解京津冀地区对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程度以及三地政策需求的差异性。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给演进,进行了政策定量化的分析,掌握政策供给程度和结构。以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公共服务政策五个方面为基本维度,建立政策供给需求匹配模型,计算政策供需匹配度,并设计政策供需匹配度评价标准,把握京津冀地区政策供需匹配现状,从五个政策维度提出优化建议。论文主要成果如下:首先是对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需求情况考察。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京津冀地区的政策需求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对技术政策需求程度最高,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需求程度为中等,而对公共服务政策需求度最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三省市在财政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服务政策方面需求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次对1978年以来相关政策供给进行梳理分析,各类政策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完善阶段,政策数量逐渐增多,政策内容逐渐丰富,但仍存在政策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政策供给程度较高,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供给程度较低的问题。第三是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策供需匹配度分析。通过政策供需匹配分析,结果显示优秀匹配为财政政策,良好匹配为税收政策,勉强匹配为金融政策和技术政策,失调匹配为公共服务政策。最后根据京津冀地区政策供给、需求以及匹配情况的结果,提出了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公共服务政策的优化建议。

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政策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政策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山西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析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社会融资规模
        2.1.2 高技术产业
        2.1.3 生产性服务业
    2.2 金融发展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2.2.1 金融发展的内涵
        2.2.2 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
    2.3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2.3.1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2.3.2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2.4 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和作用层次分析
        2.4.1 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分析
        2.4.2 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递机制和作用层面分析
第3章 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的现状
    3.1 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3.1.1 三次产业结构格局演变历程
        3.1.2 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3 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3.2 山西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3.2.1 山西省金融业整体发展历程
        3.2.2 山西省金融业发展特征
    3.3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山西省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3.3.1 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
        3.3.2 序列无量纲化处理
        3.3.3 求解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3.3.4 结论
第4章 山西省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4.2.1 ADF检验
        4.2.2 协整检验与模型建立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4 脉冲响应分析
        4.2.5 方差分解分析
    4.3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4.3.1 ADF检验
        4.3.2 协整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4 实证结论
第5章 山西省金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5.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行业创新力度
    5.2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5.3 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功能
    5.4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
    5.5 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强化金融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二、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三、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四、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政策的关系研究
        五、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区域的划分
    第五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二、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
    第二节 金融政策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金融政策概念
        二、金融政策相关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结构升级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产业结构升级概念
        二、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理论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一、微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宏观层面
    第二节 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一、资金形成机制
        二、资金流动导向机制
        三、资金信用催化机制
第四章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测度
        一、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二、新型城镇化测度与现状分析
    第二节 金融政策测度
        一、金融政策指标体系构建
        二、金融政策测度与现状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结构升级测度
        一、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构建
        二、产业结构升级测度与现状分析
第五章 模型设定与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节 空间计量模型
        一、空间相关性
        二、空间面板模型
    第二节 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的设定
    第四节 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全省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二、我国分区域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5)绿色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有关绿色金融内涵的相关文献
        1.2.2 有关绿色金融影响企业绩效的相关文献
        1.2.3 有关绿色金融影响产业结构的相关文献
        1.2.4 有关绿色金融影响技术创新的相关文献
        1.2.5 有关绿色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绿色金融
        2.1.2 绿色产业
        2.1.3 污染产业
        2.1.4 产业结构
        2.1.5 经济增长
    2.2 理论基础
        2.2.1 绿色金融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3 绿色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3.1 绿色金融的基本功能
        3.1.1 资本积聚功能
        3.1.2 投资导向功能
        3.1.3 信息传递功能
        3.1.4 要素整合功能
    3.2 绿色金融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
        3.2.1 成本—收益函数
        3.2.2 图形解析
        3.2.3 企业决策
    3.3 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DSGE模型分析
        3.3.1 模型简介
        3.3.2 模型构建
        3.3.3 模型校准
        3.3.4 政策冲击
    3.4 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3.4.1 绿色金融、产业结构生态化与经济高质量增长
        3.4.2 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效率提升
        3.4.3 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发展现状及测度
    4.1 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测度
        4.1.1 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4.1.2 绿色金融的水平测度
    4.2 经济增长的发展现状及测度
        4.2.1 经济增长的发展现状
        4.2.2 经济增长的效率测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分析
    5.1 样本选择、特征事实与理论假设
        5.1.1 样本选择
        5.1.2 特征事实
        5.1.3 理论假设
    5.2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全样本估计结果
        5.3.2 企业类型视角
        5.3.3 产权性质视角
        5.3.4 企业规模视角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更换经营绩效指标
        5.4.2 替换控制变量
    5.5 绿色金融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中介效应分析
        5.5.1 绿色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经营绩效
        5.5.2 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分析
    6.1 样本选择、特征事实与理论假设
        6.1.1 样本选择
        6.1.2 特征事实
        6.1.3 理论假设
    6.2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2.1 模型设定
        6.2.2 计量方法
        6.2.3 变量选取
        6.2.4 数据说明
    6.3 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
        6.3.1 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检验
        6.3.2 绿色金融、产业结构生态化与经济增长
        6.3.3 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6.4 稳健性检验
        6.4.1 更换计量方法
        6.4.2 变更样本范围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绿色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7.1 特征事实与理论假设
        7.1.1 特征事实
        7.1.2 理论假设
    7.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2.1 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
        7.2.3 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基于全样本的估计
        7.3.2 基于地区样本估计
        7.3.3 基于绿色金融工具的估计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剔除控制变量
        7.4.2 指标的再度量
    7.5 门限效应检验
        7.5.1 面板门限模型设定
        7.5.2 门限效应存在性检验
        7.5.3 门限估计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国家统筹设计与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8.2.2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金融
        8.2.3 发挥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引导作用
        8.2.4 强化绿色金融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后记

(6)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业
        2.1.2 金融支持
        2.1.3 产业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发展理论
        2.2.2 产业金融理论
        2.2.3 产业关联理论
        2.2.4 产业发展理论
    2.3 旅游产业发展中金融支持的途径
        2.3.1 金融资本支持
        2.3.2 金融政策支持
        2.3.3 金融服务支持
        2.3.4 金融创新支持
3 江西省旅游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3.1 江西省旅游资源概述
    3.2 江西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2.1 旅游收入分析
        3.2.2 旅游人数分析
        3.2.3 旅游企业分析
        3.2.4 旅游就业分析
    3.3 江西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3.1 金融资本支持现状
        3.3.2 金融政策支持现状
        3.3.3 金融服务支持现状
        3.3.4 金融创新支持现状
    3.4 江西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及制约因素
        3.4.1 旅游行业企业自身方面
        3.4.2 金融机构方面
        3.4.3 政府方面
4 金融支持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择及数据采集
    4.2 数据实证检验与分析
        4.2.1 实证检验的原理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Johansen检验
        4.2.4 格兰杰检验
    4.3 实证结论
5 江西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旅游企业自身发展水平
        5.1.1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5.1.2 树立诚信经营意识,构建企业统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5.1.3 打造企业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5.1.4 引进金融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1.5 加强政银企对接,构建良好政银企合作关系
    5.2 加大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
        5.2.1 开发和完善旅游业特色信贷服务
        5.2.2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
        5.2.3 支持旅游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
        5.2.4 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5.2.5 加大对中小微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
    5.3 完善金融支持相关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5.3.1 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5.3.2 扩大旅游财政支出
        5.3.3 完善旅游专项资金管理
        5.3.4 促进融资渠道的拓宽
        5.3.5 加强政策性导向
        5.3.6 政策搭配实施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普惠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普惠金融政策效应的研究
        二、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普惠金融政策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普惠金融相关理论基础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和内涵
        二、金融发展理论
        三、金融排斥与包容性金融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
        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三、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第三节 普惠金融政策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一、缓解信贷约束
        二、技术创新增强
第三章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第一节 变量定义与度量
        一、解释变量
        二、被解释变量
        三、控制变量
    第二节 模型设计
第四章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相关性检验
    第四节 平行趋势检验
    第五节 双重差分模型(DID)结果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影响机制检验
    第一节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第二节 普惠金融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信贷约束机制检验
    第三节 普惠金融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技术创新机制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及研究创新
第2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特征与生成因素及其动态演化
    2.1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2.2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因素
    2.3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演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测算
    3.1 数据选取与熵权法介绍
    3.2 我国省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测算
    3.3 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的测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4.2 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5.2 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
    5.3 产业结构差异性影响效应的动态实现路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分析
    6.1 数据选取与模型介绍
    6.2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关联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致谢

(9)绿色信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绿色信贷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绿色信贷概念
        二、发展绿色信贷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绿色信贷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
        一、整合资金供给,满足技术进步
        二、解决外部不经济,提升管理能力
    第四节 绿色信贷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
        一、资金形成机制
        二、资金导向机制
        三、信用催化机制
        四、整合与分散机制
第三章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一、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历程
        二、我国绿色信贷的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构成
        二、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三节 我国绿色信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
        二、绿色信贷政策缺乏弹性
        三、绿色信贷实施环节过于集中
        四、政府激励机制欠缺
        五、人才缺失与创新不足
第四章 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产业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选择
        二、结果检验与分析
第五章 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绿色信贷政策的建设
        一、完善信贷框架与监测体系
        二、完善考核体系与政策法规
    第二节 细化绿色信贷标准
        一、出台相关指导意见
        二、制定绿色信贷统一标准
    第三节 完善信息共享与信息披露机制
        一、完善信息共享
        二、完善信息披露
    第四节 完善政府激励措施
        一、经济激励措施
        二、非经济激励措施
    第五节 推动绿色信贷产品的更新,培养专业化人才
        一、推动产品更新
        二、培养专业人才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创新点
2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理论基础
    2.1 高雾霾污染产业识别及相关概念
    2.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理论基础
3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实证调查
    3.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体系构建
    3.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问卷调查
    3.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问卷统计
4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演进
    4.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供给演进
    4.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供给演进
    4.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供给演进
    4.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供给演进
    4.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供给演进
5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5.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分析
    5.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分析
    5.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6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优化
    6.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优化
    6.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优化
    6.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优化
    6.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优化
    6.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优化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政策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山西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 刘丹萱.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4]新型城镇化、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王芹.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绿色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D]. 高锦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6]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D]. 李武.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7]普惠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 蒋涛.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8]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D]. 李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9]绿色信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D]. 武昊.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D]. 陈祎然. 河北经贸大学, 2021

标签:;  ;  ;  ;  ;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政策支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