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察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观点和方法的能力——1990年高考上海历史卷分析论述题的命题意图及考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亮[1](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曾玮[2](2011)在《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命制研究》文中认为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备受关注的高考评价的变化尤为突出。作为评价工具的高考试题,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因此,高考命题,作为技术性和专业性非常强的评价环节,如何保证命题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是新课程高考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地理学科是新课程体系中的必修学科,也是唯一一个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学科,既具有文科的特点,又具有理科的特点。因而,在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中,需要对地理学科高考试题的命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目标分类学、以认知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目标分类学和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目标分类学,对比了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观与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建构出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测量框架。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设计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测量什么、如何测量、如何对测量结果进行量化,即如何评分。那么标准的新课程地理高考试题即由测量目标、背景材料和设问三部分组成。本研究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制订出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的考核目标。通过比较美国ACT、美国SAT以及美国NAEP等的测试内容规范表,制订出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试内容规范表,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考试的测量目标和行为目标、试题内容、试题结构和试题形式。详细分析了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试内容规范表的设计过程、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规范表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样例,可用于直接指导命题者进行命题。在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命制过程中,试题的背景材料是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主要阐述了对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背景材料进行选择的原因,影响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背景材料选择的主要因素和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背景材料的来源。在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中,如何进行测量,就需要研究试题的类型。客观性试题是指能够用光电阅读机或其他机器进行分数评判的试题,主观性试题是指需要由评分教师进行人工评分的试题,涉及到对考生应答与评分要求一致程度的主观判断。本研究论述了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基本特点,主要的测量功能,命制的主要方法,命制的基本要求和命制的质量核查方法等问题。在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测量框架体系中,有关策略性知识的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认知过程维度,需要用地理开放性试题进行测量。针对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提出了地理开放性试题命制的基本方法。地理开放性试题评分的客观公正是它进入高考的关键,主要介绍SOLO分类评价法和PTA量表法这两种质性评分方法。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命制的研究也将更加专业、更加科学。
晏飘[3](2020)在《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是考核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并已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实用类文本阅读无论是从深度、广度来看,研究都还不够。本文以恢复高考以来贵州历年高考阅读试题为例,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文本材料、试卷题型、考查标准等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解答和教师教学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应提出建议,冀此为一线教师和学生在该类文本的教学和解题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贵州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近年来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对研究意义进行陈述、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各个时期以及高考改革的各个阶段,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贵州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第二章主要从考查的能力层级、选文的来源、文本呈现方式以及试题的题目类型、分值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近几年考试中学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教学实用类文本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提高一线教师在实用类文本体裁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夏莲[4](2014)在《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高考是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窗口。数学高考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从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这三个方面测查了学生,是否实现了良好的选拔功能,是否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考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因此,对数学高考试题命题的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具有现实的意义。该项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数学高考命题的历史发展。第二,通过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和理论探讨,提出数学高考试卷命制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提出建议。这项研究将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测量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评价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数学高考全国卷,从考试说明、试题内容、题型特点等方面,总结数学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通过调查高考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考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希望将高考试题的命题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促进数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对近四年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科卷的分析,得出数学高考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关注知识交汇点以及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充分;在能力的考查上,重视核心思想和通性通法,重视应用意识以及突现几何直观。由此,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法引领学法,促进学习方式改革;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考与教学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高考命题与数学教学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研究中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批评指正和建议。
聂幼犁[5](1991)在《考察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观点和方法的能力——1990年高考上海历史卷分析论述题的命题意图及考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0年高考上海历史卷中,把全国试卷中限制性的史料分析题演变为开放性的分析论述题。同时,评分方式也相应地由要点评分或聚类评分改为分类多重等级评分。这是酝酿已久、初见成效的一次命题改革。一进行这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有利于中学教学的命题方针。传统的问答题或论述题有其优良的考察功能,但由于教材内容的限制和传统评分方式的局限,往往出现试题的内容效度同试题的表面效度相去甚远的情况,如有的试题,表面上似乎是考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而实际考察到的只是一般的记忆能力。这不仅影响了高考的预测性,难以改变“高分低能”的不良状况;而且默许了不利于中学教学的“题海战术”,难以克服死记硬
朱庆龙[6](2019)在《历史高考题中明清史的呈现方式及内容研究 ——以2013-2018年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向新课标的方向靠拢,试题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立足于“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高考命题逐渐成为共识。研究高考真题、分析试题变化、总结试题规律不仅对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命题深层次的规律,本文采用“聚焦”的视角发展地看高考试题的变化,以2013-2018年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中明清史内容的试题为研究对象,从试题的命制、学生的答题情况和复习备考的策略来研究高考试题,试图从微观的视角剖析,以便能从宏观的视角把握高考试题的规律。基于此,论文的写作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明清史知识在近几年全国卷试题中的呈现方式。试题是高考直接给学生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在试题的结构上,还是在问题的设计上都比较科学。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明清史的知识点,明确了明清史的考点分布和试题类型都以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因此,解读试题要与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关联起来。第二部分:梳理明清史知识在全国卷试题中的内容。高考试题的题干是经过慎重选择后呈现的结果,也是高考试题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明清史的试题分布呈现规律性,集中在选择题第27题和41题中;试题的史料选择丰富多样,考查立意高远,语言精准到位;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重点考查历史核心知识,进一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方向,试题设计形式多样,隐形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是明清史考查主要特点。因此侧重知识分析是研究高考试题的关键。第三部分:从“测量与评价”的角度评析试题内容。结合甘肃省、陕西省和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院)公布的高考质量分析报告,分析明清史的考试试题。可以发现近几年的明清史考试试题的难度较大,区分度比较明显;同一类型的试题难度持平,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尚存在差异,学生在明清史的答题上问题主要集中在知识、能力、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第四部分:阐述明清史内容在高三备考复习中的备考策略。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研究考纲,帮助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和拓宽知识视野,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备考中准备把握知识内容,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因此,本文以明清史的考题分析为切入点,分析明清史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梳理明清史的考查特点,为今后明清史的复习备考和精准答题打下基础。
易红梅[7](2014)在《中美高中母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和纽约州为例》文中认为自2005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至今只有短短9年时间。学业水平考试在考试实践和研究领域都存在不足。美国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始于上世纪末,在学业水平考试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上海市与纽约州在各自国家的经济、文化地位对等,两地所举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与功能相近。通过对2013年上海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与2013年纽约州英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得出两份试卷的差异,以及纽约州母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可资借鉴的经验。论文第一章通过梳理国内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资料,得出国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研究少;宏观研究多,微观个案研究少。论文第二章通过比较分析两地学业水平考试的参照标准——《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纽约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得出两个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听说目标方面的异同点。论文第三章通过比较分析2013年上海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试卷与纽约州英语学业水平测试的试卷的框架、考试的内容、能力层级,得出上海卷具有以下特征:以主客观题型;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阅读部分侧重考查理解和鉴赏能力;作文命题强调学生对于生活的思考。得出纽约卷具有以下特征:以客观题型为主;全面考查母语言听、读、写能力;阅读部分侧重对于文学类选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作文命题强调行动的力量。论文第四章得出纽约州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对我国语文测试的三点启示:注重语文测试内容的生活化;提高客观题命制的标准化和主观题命制的开放性;重视母语听力能力的培养。
韩梅[8](2020)在《2016-2019年高考全国卷诗词鉴赏题命题趋势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考试题一直是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对象,一线教师或者学者们对高考卷中各类题型的研究从未间断。自2016年高考,湖北省结束了自主命题的征程,加入全国卷的阵营中。因此,展开对2016—2019年高考全国卷的研究,对于湖北省一线教师适应高考改革大有裨益。弘扬传统文化是新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对古典文化鉴赏能力的考查也就成为了全国卷的重要考点。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研究诗词鉴赏题意义非凡。诗词鉴赏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板块,一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近年来,对于高考诗词鉴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歌选材、题型设置、作答技巧、教学策略等方面。这些研究意在总结高考试题的规律,以指导高考复习备考,具有非凡的意义。但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高考诗词鉴赏命题的纵向趋势分析不足,对于一线的教学实情和学生学情联系不足,对于诗词鉴赏的系统化教学研究不足。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将从高考试题的分析出发,深入联系自身教学实际,展开教学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化的应考策略。本文首先对2016—2019年全国卷的诗词鉴赏题展开统计分析,重点从选材特点、题型设置、考点分布、能力考查这四大角度,剖析全国卷高考诗词鉴赏题命题特点,以便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研究。接着,本文将目光聚焦到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诗词鉴赏教学和备考复习上:通过课堂实录来分析诗词教学的局限,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学生诗词素养薄弱的原因;通过访谈、模拟题调查等方法,总结一线诗词鉴赏备考的得与失,寻找学生诗词答题能力不足的原因。接着,将二者结合,以明确诗词鉴赏的系统化教学所存在的不足。最后,以命题特点为导向,结合教学和备考现状,提出用非复习课的诗词鉴赏教学夯实基础、用复习课重点突破考点的系统化应考策略。一言以蔽之,本文意在研究近年来全国卷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和一线应考实况,提出自己在系统化应考策略上的一孔之见,以助力于教师和学生的高效应考。
卢浩[9](2019)在《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论述类文本都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选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更是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的必考题。从2007年国家考试中心为宁夏、海南等省命题开始,一直到2018年,它从未缺席高考。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到底在让学生阅读什么,它在考查什么,它将来会怎么考,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依据。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高考考试大纲》、新时代要求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梳理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第三章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特点。从选文呈现的样式、选文的来源、选文所属文本创作的具体时间、选文的权威性、选文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第四章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设题特点。从命题和设误的方式、能力考查层级和解答问题涉及的具体段落分析21套试题。第五章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问题和建议。新课标全国卷存在选文类型不够多元化、二次编辑的幅度过大、题型和考点单一的问题。建议可以多元化选材、增加阅读量和设题类型、加大思维考查难度。第六章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殷倩倩[10](2017)在《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现状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考是反映教育教学的窗口,命题是推进高考的载体。自获得高考命题权以来,江苏政治自主命题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新课程改革已经从理念深入到实践,自主命题能否与新课程协同共进,能否立足江苏省情选拔优秀人才,能否体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正确方向,值得深入探究。研究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现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重视,有助于教育一线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的把控,有助于提升高考命题的质量,发挥“教、学、测”的意义。随着命题实践的不断丰富,江苏不仅将经济、政治和哲学的常识作为试题的主力军,而且逐渐加重文化常识在高考试题中的分量,重视对选修内容和时政的选择。在题型设置上也改变延续全国卷的特点,不断创新新题型,寻求在题型上的突破。江苏高考政治自主命题注重模块间知识的融合和能力层次的提升,不断突出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价值观导向。然而,江苏高考政治命题所强调的内容、要求和实际政治课教学有一定的偏差。虽然命题基本上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保持一定的科学性,但存在试题超纲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出入的现象。同时,命题融合模块知识的要求使得日常教学面临时间紧、难度大的困难,新题型的出现更是让教师和学生一筹莫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考命题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江苏高考新方案已经出台,政治成为“3+3”模式中的选考科目计入总分,这一形势对命题和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为了使高考政治卷的命制日臻完善,命题既要把握课程标准、坚持能力导向,又要融入核心素养、坚持政治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突出问题与能力立意、增加内容的生活化、讲究试题的科学性、增加模块间的交叉。而使命题与教学实现完美对接,教师要将教材、试题和时事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合,学生要紧抓知识和能力、关注时事和生活。
二、考察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观点和方法的能力——1990年高考上海历史卷分析论述题的命题意图及考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察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观点和方法的能力——1990年高考上海历史卷分析论述题的命题意图及考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命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
四、研究的思路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命制的框架建构 |
一、地理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的问题考察 |
二、建构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测量框架的依据 |
三、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测量框架建构 |
四、认知过程维度测评举例 |
第二章 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核目标设定 |
一、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核目标设定的重要性 |
二、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核目标设定的依据 |
三、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核目标的设定 |
四、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核目标的分类 |
第三章 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试内容规范设计 |
一、考试内容规范表和试题规范表在大规模教育考试中的作用 |
二、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试内容规范表的内容 |
三、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试内容规范表的设计 |
四、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考试试题规范表的内容 |
第四章 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择 |
一、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背景材料选择的原因 |
二、影响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背景材料选择的因素 |
三、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背景材料的来源 |
第五章 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客观性试题的命制 |
一、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客观性试题的基本特点 |
二、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客观性试题的主要测量功能 |
三、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客观性试题命制的方法 |
四、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客观性试题命制的基本要求 |
五、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客观性试题命制的质量核查 |
第六章 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主观性试题的命制 |
一、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主观性试题的基本特点 |
二、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主观性试题的主要测量功能 |
三、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主观性试题命制的方法 |
四、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主观性试题命制的基本要求 |
五、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主观性试题命制的质量核查 |
第七章 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开放性试题的命制 |
一、地理开放性试题的概念 |
二、地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
三、地理开放性试题命制的方法 |
四、地理开放性试题评价的方法 |
结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3)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命题依据及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的命题依据 |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原则 |
第三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
第四节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演变进程 |
第二章 高考语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考查能力层级的分析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和命题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原因 |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及趋势 |
第三章 高考背景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联结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 |
第二节 分体裁进行阅读教学 |
第三节 教师教学准备精细化 |
第四节 学生知识储备及解题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
1.1.2 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需要 |
1.1.3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发展的需要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途径 |
2.2 数学高考命题概论 |
2.2.1 数学高考形式的发展变化 |
2.2.2 数学高考内容的发展变化 |
2.3 数学高考命题已有研究的综述 |
2.3.1 数学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2.3.2 数学高考命题的技术研究 |
2.3.3 数学高考命题的实证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工具的选取 |
3.2.1 教师问卷 |
3.2.2 教师访谈 |
3.2.3 对研究工具的说明 |
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3.1 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3.3.2 教育测量评价理论 |
3.3.3 学习风格理论 |
3.3.4 有效教学理论 |
3.4 研究的方法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2 问卷设计的思路 |
4.3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
4.3.1 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情况 |
4.3.2 处理数据 |
4.3.3 调查数据分析 |
4.4 调查的结论 |
4.5 小结 |
第5章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试题研究 |
5.1 数学高考考试说明分析 |
5.1.1 数学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分析 |
5.1.2 数学高考考试范围与要求分析 |
5.2 数学高考内容分析 |
5.2.1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知识点分析 |
5.2.2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分值分析 |
5.3 数学高考试题题型变化 |
5.3.1 各类题型的特点及功能 |
5.3.2 历年题型比例对比分析 |
5.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
5.4.1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知识的特点 |
5.4.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能力的特点 |
5.5 小结 |
第6章 讨论一: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讨论 |
6.1 数学高考的命题理论的探讨 |
6.1.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 |
6.1.2 数学高考试题的基本要求 |
6.1.3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基本程序 |
6.1.4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双向细目表举例 |
6.2 数学高考的命题趋势的探讨 |
6.2.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与理念 |
6.2.2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变化 |
6.2.3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趋势 |
6.3 数学高考试题命题若干建议 |
6.3.1 数学高考命题宏观建议 |
6.3.2 数学高考命题中观建议 |
6.3.3 数学高考命题微观建议 |
6.4 小结 |
第7章 讨论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讨论 |
7.1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7.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
7.2.1 反思借鉴案例 |
7.2.2 新授课案例 |
7.2.3 复习课案例 |
7.3 教学改革建议 |
7.3.1 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 |
7.3.2 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
7.3.3 教法引领学法,进行学习方式改革 |
7.3.4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
7.4 数学高考复习建议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思考 |
8.1 研究的结论 |
8.2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8.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数学高考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附录 C 描述性统计量 |
附录 D 卡方检验 |
附录 E 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照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历史高考题中明清史的呈现方式及内容研究 ——以2013-2018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 |
(五) 研究方法 |
(六) 概念界定 |
一、明清史知识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方式 |
(一) 命题依据“考纲”和“课标” |
(二) 考点主要突出必备知识 |
(三) 考查注重学科关键能力 |
二、明清史知识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内容分析 |
(一) 试题中明清史考点的呈现规律 |
1. 明清史内容在试题中所占比重较高 |
2. 明清史试题在试卷中序号位置固定 |
3. 突出唯物史观的指导 |
4. 重视命题语言的表达 |
(二) 明清史考题中的史料运用与解读 |
1. 史料选择的类型多样 |
2. 重视史料实证的运用 |
3. 史料之间的关联紧密 |
4. 史料解读重多元互证 |
(三) 历年明清史考试试题的内容评价 |
1. 落实核心素养,体现高考改革 |
2 试题载体多样,设计推陈出新 |
3. 落实基础知识,考查隐形知识 |
4. 注重问题引领,突出能力考查 |
三、学生对明清史试题的答题情况分析 |
(一) 学生对明清史试题答题情况的总体评价 |
1. 明清史的试题在高考考查中难度较大 |
2. 明清史的试题在高考考查中区分度明显 |
(二) 学生对明清史试题答题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1. 同一类型的试卷难度持平 |
2. 学生掌握程度尚存在差异 |
(三) 学生在明清史试题答题中的失分原因分析 |
1. 学生在选择题中失分的原因分析 |
2. 学生在非选择题中失分的原因分析 |
四、关于明清史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
(一) 把握“考纲”和“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
1. 明清史考试大纲的解读 |
2. 明清史课程标准的解读 |
(二) 依托史料教学,培养学科能力 |
1. 引导学生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
2. 创设历史情境,学会解决问题 |
(三) 通史结合专题,落实核心知识 |
1.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思维 |
2. 整合专题复习,深化历史认识 |
(四) 训练解题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
1. 分析试题结构,寻找解题规律 |
2. 研究设问形式,规范学生答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美高中母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和纽约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源起 |
1.1.1 我国存在考试科学研究不足的现状 |
1.1.2 学业水平考试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
1.1.3 纽约州与上海市高中母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具备可比性 |
1.2 研究目的 |
1.2.1 为了明晰两国高中母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异同 |
1.2.2 为了在中美比较中发现问题,借鉴美国有益经验 |
1.2.3 为了反观两国母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缺陷与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1.4 研究方法、内容、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 |
1.5 研究评述 |
1.5.1 国内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研究现状 |
1.5.2 美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现状 |
1.5.3 语文试卷比较研究 |
2 上海与纽约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
2.1 课程标准理念比较 |
2.1.1 上海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
2.1.2 纽约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
2.1.3 上海与纽约课程标准理念比较 |
2.2 上海与纽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比较 |
2.2.1 上海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 |
2.2.2 纽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 |
2.2.3 上海与纽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比较 |
2.3 上海与纽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比较 |
2.3.1 上海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 |
2.3.2 纽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 |
2.3.3 上海与纽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比较 |
2.4 上海与纽约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比较研究 |
2.4.1 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 |
2.4.2 纽约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 |
2.4.3 上海与纽约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比较 |
2.5 上海与纽约语文课程标准听说目标比较 |
2.5.1 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听说目标 |
2.5.2 纽约语文课程标准听说目标 |
2.5.3 上海与纽约语文课程标准听说目标比较 |
3 2013 上海与纽约州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比较 |
3.1 试卷结构形式比较研究 |
3.1.1 上海卷试卷结构形式分析 |
3.1.2 纽约卷试卷结构形式分析 |
3.1.3 上海卷与纽约卷结构形式比较 |
3.2 试卷现代诗文阅读部分比较 |
3.2.1 上海卷现代诗文阅读分析 |
3.2.2 纽约卷现代诗文阅读分析 |
3.2.3 上海卷与纽约卷现代诗文阅读部分比较 |
3.3 试卷写作部分比较研究 |
3.3.1 上海卷写作部分分析 |
3.3.2 纽约卷写作部分分析 |
3.3.3 上海卷与纽约卷写作部分比较 |
3.4 上海卷文言诗文阅读分析 |
3.4.1 体裁:丰富多元 |
3.4.2 题材:传统道德 |
3.4.3 题型:主观题型为主 |
3.5 纽约卷听力部分分析 |
3.5.1 体裁与题材 |
3.5.2 题型、命题内容与能力层级 |
4 纽约州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启示 |
4.1 测试内容:阅读材料、命题内容紧密联系生活 |
4.2 试题命制:客观题命制标准化、主观题命制更具开放性 |
4.2.1 客观题命制标准化 |
4.2.2 主观题命制更具开放性 |
4.3 母语能力:重视母语听力能力的培养 |
附录 |
附录 1:2013 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
附录 2:2013 年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
附录 3:2013 年 1 月纽约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卷 |
附录 4:2013 年 1 月纽约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卷评分手册 |
附录 5:2013 年 1 月纽约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卷(中文译介)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2016-2019年高考全国卷诗词鉴赏题命题趋势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的必要性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诗词鉴赏选材的研究 |
1.2.2 对诗词鉴赏题型设置的研究 |
1.2.3 对诗词鉴赏应考策略的研究 |
1.2.4 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2016—2019年高考全国卷诗词题鉴赏命题趋势研究 |
2.1 考题选材特点研究 |
2.1.1 选材类型多样化 |
2.1.2 选材价值取向的趋同化 |
2.2 考题的题型设置及考点分布研究 |
2.2.1 题型变化及新题型特点 |
2.2.2 考题考点分布 |
2.2.3 考题的能力考查特点 |
2.3 2016—2019年高考全国卷诗词鉴赏命题趋势小结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应考现状分析 |
3.1 高中诗词教学现状 |
3.1.1 课例及评价 |
3.1.2 非复习课阶段诗词教学小结 |
3.2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复习教师教情研究 |
3.2.1 教师备考访谈及评价 |
3.2.2 教师备考现状分析 |
3.3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复习学生学情研究 |
3.3.1 学生应考现状访谈及分析 |
3.3.2 学生应考现状小结 |
第四章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应考系统化策略研究 |
4.1 非复习课诗词教学建议 |
4.1.1 同课异构及评价 |
4.1.2 高中诗词教学建议 |
4.2 高效复习策略研究 |
4.2.1 优化备考内容 |
4.2.2 丰富备考形式 |
4.2.3 提高检测效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依据 |
2.1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2.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2.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
2.2 依据考试大纲 |
2.3 依据社会发展趋势 |
第三章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特点 |
3.1 选文呈现的样式 |
3.1.1 历年试题选文呈现样式比较 |
3.1.2 同年试题选文呈现样式比较 |
3.2 选文的来源 |
3.2.1 历年试题选文来源比较 |
3.2.2 同年试题选文来源比较 |
3.3 选文所属文本创作的具体时间 |
3.3.1 历年试题选文所属文本的创作时间比较 |
3.3.2 同年试题选文所属文本的创作时间比较 |
3.4 选文的权威性 |
3.4.1 历年试题选文权威性的比较 |
3.4.2 同年试题选文权威性的比较 |
3.5 选文的内容 |
3.5.1 历年试题选文的内容比较 |
3.5.2 同年试题选文的内容比较 |
3.6 小结 |
第四章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设题特点 |
4.1 命题和设误的方式 |
4.1.1 命题方式 |
4.1.2 设误方式 |
4.2 能力层级考查 |
4.2.1 能力要求 |
4.2.2 考查特点 |
4.3 解答问题涉及的具体段落 |
4.3.1 答题涉及段落情况 |
4.3.2 答题涉及段落特点 |
4.4 小结 |
第五章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问题和建议 |
5.1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存在的问题 |
5.1.1 选文类型不够多元化 |
5.1.2 选文被二次编辑的幅度过大 |
5.1.3 题型单调,考点单一 |
5.2 对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建议 |
5.2.1 选材更加多元 |
5.2.2 加大阅读量,增加选文的字数 |
5.2.3 题型设置多样 |
5.2.4 加大思维考查难度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10)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现状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概况 |
一、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内容分布 |
(一) 经济生活 |
(二) 政治生活 |
(三) 生活与哲学 |
(四) 文化生活 |
(五) 选修部分与时事政治 |
二、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题型变化 |
(一) 自主命题对题型设置的初试阶段,2004年—2005年 |
(二) 自主命题对特色题型的调整阶段,2006年—2007年 |
(三) 自主命题对题型运用的成熟阶段,2008年—至今 |
三、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总体特征 |
(一) 知识内容整合度高,加强模块间知识的融合 |
(二) 提升能力考查层次,强化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三) 渗透价值观的导向,突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
第二章 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样态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
一、试卷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一) 内容结构的问题 |
(二) 题型结构的问题 |
(三) 难度结构的问题 |
二、高考政治命题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相关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命题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 |
(二) 命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
第三章 优化自主命题质量,提高政治教学实效 |
一、优化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思考 |
(一) 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原则 |
(二) 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的试卷命制对策 |
二、自主命题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引导 |
(一) 对高中政治课中教师有效“教”的启示 |
(二) 对高中政治课中学生高效“学”的启示 |
第四章 案例设计 |
一、高考命题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历年高考知识点分布情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考察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观点和方法的能力——1990年高考上海历史卷分析论述题的命题意图及考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2]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命制研究[D]. 曾玮.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3]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晏飘.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D]. 夏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5]考察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观点和方法的能力——1990年高考上海历史卷分析论述题的命题意图及考情分析[J]. 聂幼犁. 历史教学问题, 1991(01)
- [6]历史高考题中明清史的呈现方式及内容研究 ——以2013-2018年全国卷为例[D]. 朱庆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美高中母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和纽约州为例[D]. 易红梅. 新疆师范大学, 2014(11)
- [8]2016-2019年高考全国卷诗词鉴赏题命题趋势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 韩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卢浩.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全国高考江苏政治自主命题现状的研究分析[D]. 殷倩倩. 扬州大学, 2017(01)
标签:高考; 数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数学文化; 2017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