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畅对《内经》的校对注解

于畅对《内经》的校对注解

一、于鬯对《内经》的校注(论文文献综述)

厉欣慰[1](2019)在《晚清学术笔记的《论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人学术笔记中载有大量的《论语》学相关资料,多为着者研读《论语》之札记,其形式与内容均颇具特色,分条辑录,类次成书,考证谨严且时有新见,是清代《论语》学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即以徐灏《通介堂经说》、陈澧《东塾读书记》及于鬯《香草校书》等三部晚清学术笔记中的《论语》学资料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论语》诠释在内容、方法、思想、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并将其置于清代学术史和整个《论语》学史的脉络中予以宏观定位和精确把握。第一章为徐灏《通介堂经说》的《论语》研究。第一节写《通介堂经说》对《论语》的诠释尤为注重训诂,利用字书以考证字词的原始音义。第二节为“兼采前注而间有己论”,写其广泛征引前人注解并时有新见。第三节为“引经据典与信实有征”,主要介绍其对秦汉典籍的引用。第二章为陈澧《东塾读书记》的《论语》研究。第一节介绍其“综论各家而评析注解”的特点,主要是对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与朱熹《论语集注》的评析。第二节写陈澧对朱熹的推崇及《东塾读书记》诠释《论语》时对朱注的取舍。第三节为“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概述了其“但论学术,经世致用”、“不为妄言,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分类整合,引证探究”的治学方法。第三章为于鬯《香草校书》的《论语》研究。第一节写于鬯对《三礼》研究的精深及其《香草校书》诠释《论语》时对礼书的广泛征引。第二节为“重视史子与尊古崇汉”,写《香草校书》的《论语》研究,对史书及子书的注重与引用。第三节为“质疑前说且考据求证”,写其对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部分条目的质疑与考证。第四节为“篇目次序和章节划分”,主要介绍于鬯对《论语》部分篇目章节划分的见解。总体来讲,三部学术笔记的《论语》研究具有重视注疏、时有质疑且谨严求是的共同特点,学术笔记独特的文体形式也是其《论语》札记区别于注本等《论语》学着作的独特之处。晚清学术笔记的《论语》研究是与时代学术背景及《论语》学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三部笔记对《论语》的阐释也各自具备其独到之处。徐灏、陈澧与于鬯均恪守朴学,谨严且求实,难能可贵。

周雨婷[2](2018)在《乾嘉吴派对中医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乾嘉吴派对清代中医学发展的影响,采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吴派学者的医学着作、非医学着作中的涉医内容、以及与医者交友的经历,分析其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如下:在乾嘉吴派中,有两位学者有专门的医学着作,包括沈彤的《释骨》一篇,以及孙星衍辑佚的《神农本草经》等,数量虽少,但对医学的贡献却很大。《释骨》一文对《黄帝内经》《甲乙经》等记述骨骼的内容详加探究,对针灸经穴的部位、名称的定位、考证,对《内经》有关名词的释义,乃至对《内经》的校勘皆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孙星衍、孙冯翼同辑本《神农本草经》更是《神农本草经》重辑本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该书是对中医本草文献学的一大贡献。吴派学者非医学着作中的涉医内容繁杂,涉及病名、理论、本草等各个方面。多是学者在治学经史之书时从中摘录出来的,并对一些字词进行注释,可见吴派学者对医学内容亦有些关注,但关注不多。乾嘉吴派学者中有两位与医家有过交往,分别是惠士奇与何梦瑶,以及沈彤与徐大椿,文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交友情况,从中可窥探出吴派学者对医家的思想产生的影响。吴派考据之风盛行,对中医经典、本草学、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佚失的经典着作被重辑,对本草、方剂等的考证注释类着作不断增多。此外,受“尊经崇古”思潮的影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的地位不断提高。不论是乾嘉吴派还是皖派,学者们将小学方法带入了医学领域,对医学文献的整理和学术的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吴派的研究对象以经史为主,其对医学的关注较皖派少,运用的小学方法有训诂校勘和辑佚。皖派长于音韵学,对《黄帝内经》等经典着作有较多研究。

陈伟[3](2017)在《《香草校书·诗》训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于鬯是晚清着名学者,《香草校书》是其校释经书的代表作,其中有八卷是对《诗经》的研究。但《香草校书·诗》在《诗经》研究史上未得到相应的关注和评价。本文从训诂学角度对《香草校书·诗》进行全面研究,总结其训诂术语、训诂内容和训诂方法,分析其训诂成就、训诂特点,并对于鬯训诂失误例加以驳正。文章共分为七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于鬯生平及《香草校书》,概述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情况。重点说明《诗经》语言学研究现状,并明确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为“《香草校书·诗》训诂术语研究”,将《香草校书·诗》中的训诂术语分为辨字术语、释词解句术语、校勘术语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为“《香草校书·诗》训诂内容研究”,从辨正用字、解释词义、分析句读、串讲文意、说明修辞、校勘文字、考证名物、制度、地理与史实七方面对《香草校书·诗》训诂内容进行分析。第三章为“《香草校书·诗》训诂方法研究”,广泛收集训诂材料,全面论述于鬯在《香草校书·诗》训诂中体现出的音义观、语法观、文例观及校勘方法。第四章为“《香草校书·诗》训诂成就及特点”,举例论述《香草校书·诗》训诂成就,同时总结出《香草校书·诗》训诂特点,一是训诂内容分布不均,重视词语训诂;二是训诂方法多样,重视以声音通训诂;三是广引考证,博采众长,重视时贤之说;四是一条多解,慎言定论。第五章为“《香草校书·诗》训诂失误例析”,从滥言通假而误训、偷换概念而误训、不明文意而误训、不明古注而误训、不明校勘而误训五方面对于鬯训诂实践中的可商榷之处进行辨正。结语部分主要总结《香草校书·诗》的训诂方法、训诂特点,概述于鬯训诂成就及不足,借此引起学界对于鬯训诂成果以及晚清训诂学的关注。

孙庆炜,孙中堂[4](2016)在《清儒胡澍、俞樾校注《素问》的特点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清儒对《素问》曾进行过精审的校注,这些医籍成为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旨在分析清儒胡澍、俞樾校注《素问》的规律,进而总结出"综合考证、多维分析,引征广博,考辨严密精审,探微索隐、辨讹释疑正误,方法革新、从文献学角度校勘《素问》,说理精确、措词简明,文理与医理相结合"之校注特点,以期对今后中医古籍研究与整理具有启示性意义。

冯展亮[5](2016)在《于鬯《香草续校书》略析》文中研究表明于鬯是晚清一位卓越的学者,着作颇丰,涉及经学、校勘、训诂、说文学等诸多方面。《香草续校书》是一部札记性质的着作,内容涉及广泛,有校勘、训诂、音韵等内容。这部着作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包括校勘方法、音韵在训诂上的作用,后来学者对其成果多有采纳。主要从术语、校勘、训诂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对其几处提出质疑。在术语方面,于鬯沿用传统的术语,略举几条语例以说明《香草续校书》里的术语。在校勘方面,于鬯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笔者通过参考后来学者的见解,比较于氏所言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在训诂方面,于氏熟于音韵,并应于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训释,这对文献的注释工作很有益处。此部分同样参照后来学者的意见,笔者对《香草续校书》一些语例归纳、分析,以了解于氏之说是否恰当,并以此反映于氏的训诂特色和价值。质疑部分则是根据其他学者的看法和自己的判断,笔者对其几条不合理之语例进行分类和解析。

李艳[6](2014)在《《说文职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说文职墨》是清代学者于鬯的一部小学着作,是浩瀚“《说文》学”着作中的一部。本文以《说文职墨》为研究封象,对全书条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客观地审视其成就舆不足。本文共分为五大部份,内容摘要如下:第一,论述本文的选题原由、介绍《说文职墨》的研究现状及说明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对于鬯的《说文职墨》从学衍史的角度,尽力搜寻第一手资料,对文本进行全面而系统深入地分析研究,本蓍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冷静地总结《说文职墨》的成就舆不足,立争科学合理地评价其学衍地位。第二,封于鬯舆其着作《说文职墨》做一概述。内容包括对作者于鬯的简单介绍;对《说文职墨》的体例的介绍,总结其编排体例与说解体例;介绍了《说文职墨》的版本。第三,本文封《说文职墨》的内容和释义方法做了全面的整理舆研究。内容包括封《说文》传本的研究,主要从校勘《说文》传本、归纳《说文》体例、分析《说文》句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校勘《说文》传本根据校勘学理论分为校误例、校衍例、校脱例和校倒例。归纳《说文》体例分为发凡起例、辨明害体雨个部份。发凡起例是于氏根据《说文》原书,对其凡例进行细致地说明,主要分为八条,每条都列举字例以明其意。辨明书体主要是对《说文》中的古文、籀文以及摹印体作说解。分析《说文》句读是指于鬯封《说文》内容中断句存在分歧的条例进行辩证并标明正确的句读;另外,《说文职墨》中还对《说文》中的某些字进行了注音;此外还对《说文职墨》内容中包含的六书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由於于鬯《说文职墨》并未对六书作专门的研究,本文就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简要地介绍了象形、会意、指事和假借,并举例进行说明;总结《说文职墨》常用的说解术语。分为析形术语、注音衍语、校勘衍语和表明意向的衍语四点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总结出《说文职墨》所使用的释义方法。分为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其他方法三方面。其他方法包括利用辞书舆古注、封比文句、参考异文、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等。《说文职墨》主要运用的是以形索义的方法,本文大量收集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力争将每个字例分析清楚,辨明其正误。第四,总结《说文职墨》的成就舆不足。主要从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等方面封《说文职墨》的成就进行梳理;同时指出《说文职墨》的不足之处,如穿凿附会,人云亦云;混淆字形,说字多误;同条之中,正误并存等,尽可能地封于鬯的《说文职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五,封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作一总结,指出《说文职墨》中于鬯封《说文》研究的独特之处。本文附缘主要是以《说文职墨》南菁书院丛书本为底本,对文本进行简单的点校工作。

尤苗苗[7](2014)在《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汇研究》文中认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是研究战国时期器物类词的重要资料,比之传世文献,其所载器物类词愈能反映当时器物的具体面貌。本论文以楚地出土的包山、郭店、望山(2批)、九店(2批)、曹家岗、曾侯乙、长台关、葛陵、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夕阳坡共十四种简作为研究材料,以它们所载卜筮、文书、日书、遣策等记录性文章为研究重点,将器物类词分为食器类词、酒器类词、水器类词、佩器类词、乐器类词、案几类词、兵器类词等,对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所载的器物类词进行研究。全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本文所选取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的发现及相关概念界定,论述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研究所采取的计量法、动态分析、静态描写和类比归类法。第二部分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的分类及考释。将器物类词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佩器、乐器、.案几等几类,分别进行整理,形成器物类词的各个子系统。重点对有争议的器物类词进行考释,明确器物类词的释义及归类。第三部分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的特征描写。将器物类词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其中单音词引入“单音词词素”概念,复音词从音节结构和形态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复音词从音节数量上可分为双音词、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形态结构上可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复合词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主。第四部分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的词源结构。此章主要从器物类词的形成原因、形成途径、形成规律三个方面探讨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词的词源结构,看器物词的命名与战国这一特殊时代、楚国人民思维方式及人们认知方式的关系。第五部分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的文化内涵。描述器物类词所反映的战国楚地文化的多样性特点。揭示器物词汇所反映的战国时期楚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内涵。从中窥见战国时楚国器物铸造业的发达,人们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和向往自由浪漫的精神文化。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试图描绘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词汇的整体面貌,形成器物词汇系统。文章以意义标准、语法性质、修辞手段、比照实物等原则判断器物词,并以此划分单复音词,总结出可确定的器物词有265个,由于器物词属于名物词,所以本文研究的器物词单音词有76个,复音词有189个,复音词数量超过单音词,单音词因“单音词核心词素”形成词族,复音词中复合词结构上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主。联合式语义构成以同义联合和类义联合为主,词性构成以名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为主,偏正式语义构成可分为27个语族,词性构成以名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为主。这一时期楚国铸造业发达,器物词的数量也十分丰富。

田丰[8](2011)在《《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研究 ——以诊治类动词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黄帝内经》医学用语中的诊治类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临近时代全民用语中对应的动词进行比较,在来源、概念要素表现、相互间的影响转化等方面对两类用语进行了考察分析。第一部分是绪论,交待了选题的意义和价值,介绍了《内经》以及行业用语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并对诊治类动词的提取标准进行了确定,对本文采用的主要理论进行了说明,明确了考察对象的范围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典型的诊治类动词进行分析,并对全民用语中对应的动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全民用语更容易转化为医学用语,但概念要素在过程中变化较多;而医学用语则较难转化为全民用语,且概念要素在过程中变化较小;此外,部分概念要素会在字形中体现。本部分还对诊治类动词的连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连用动词概念要素的相似程度和其能否在后代固化成词有很大的联系。第三部分结合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发现隐喻认知模式在全民用语发展为医学用语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诊治类动词中存在“治疗如战争”和“治疗如治水”这样非常典型的概念隐喻模式,并呈现出系统对应的特点。第四部分是余论,对本文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和理论认识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熊焰[9](2010)在《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封于鬯《春秋》四传《校书》的训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解释字词、分析句读、探讨语法、说明修辞、发凡起例、考订典制、补明史实、校勘文本共八个方面考察了于氏的训诂内容;分析了于氏“利用对文,推求词羲”、“根据异文,比照诂羲”、“联繋字音,因声求羲”、“扣紧原文,语境求羲”、“遍检典籍,集例见羲”等训诂方法。于氏在具体的训诂实践中,展现出其独具的训诂特色:常能发人之所未发,重视时贤学说,当仁不让於师。与前代或同时的训诂学家相比,于氏训诂更多地关注考补史实与解释词的所指羲。于氏熟悉名物典章制度,重视其於训诂中之作用。但由於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于氏训诂结论往往呈现出“同条之中,是非俱存,瑕瑜并见”之特色,有些时候,亦表现出了“好立新说”而“求之过深,反爲穿凿”的毛病。文中还通过实例分析,展现了于氏训诂成果封古籍整理及辞书编纂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後世封于氏成果的利用情况。论文馀论则封中华书局本《香草校书》相关内容之句读错误逐条指出,以爲将来于鬯着作造一步整理之参考。

王有红[10](2004)在《俞樾传统学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他在晚清教育界有着广泛影响,海内外学者负笈而来求学者,人数众多,号称“门秀三千”,章太炎、戴望、朱一新皆为其高弟,而且他也是晚清学术界的重要人物,在经学、史学、诗词、小说、方志、金石、(中)医学、子学、小学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他的学术研究关注不够,研究者往往以寥寥数语概括其学术成就与特色,这种研究状况与俞樾作为学术泰斗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本文试图改变此状况,文章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选取俞樾学术中的经学、子学、小学部分,对他在这三个学术层面的学术成就作以分析,力求细致中肯。在经学上,俞樾主张调和汉宋,会通今古文经学;在子学上,俞樾注重校勘,兼通百家之学;在小学方面,俞樾强调研究字词,涉猎音韵之学。同时,俞樾兼收并蓄的学术态度、勤作札记的学术方法,学有根柢、学有所长的学术立身之道,都是今天学者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效仿的。

二、于鬯对《内经》的校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于鬯对《内经》的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学术笔记的《论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徐灏《通介堂经说》的《论语》研究
    第一节 注重训诂以探寻本义
    第二节 兼采前注而间有己论
    第三节 引经据典与信实有征
第二章 陈澧《东塾读书记》的《论语》研究
    第一节 综论各家而评析注解
        一、评析何晏《论语集解》
        二、评析皇侃《论语义疏》
        三、评析朱熹《论语集注》
    第二节 推崇朱子与取舍其说
        一、尊崇朱注,引用阐发
        二、质疑朱注,提出己见
    第三节 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一、但论学术,经世致用
        二、不为妄言,实事求是
        三、分类整合,引证探究
第三章 于鬯《香草校书》的《论语》研究
    第一节 精于治礼而尤长于礼
    第二节 重视史子与尊古崇汉
        一、征引史书
        二、重视子书
    第三节 质疑前说且考据求证
        一、对何晏《论语集解》的质疑
        二、对邢昺《论语注疏》的质疑
        三、对朱熹《论语集注》的质疑
    第四节 篇目次序和章节划分
        一、记言顺序与篇章构成
        二、“子曰”与章节安排
        三、关联紧密,通合为一
        四、各自独立,推类相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乾嘉吴派对中医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实际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实际意义
    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1 关于乾嘉学派与中医的研究
        2.2 关于乾嘉皖派与中医的研究
        2.3 关于乾嘉吴派与中医的研究
    3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乾嘉吴派概述
    1 乾嘉吴派简述
    2 乾嘉吴派主要人物简介
第二部分 乾嘉吴派的医学文献及其主要成就
    1 吴派学者的医学着作
        1.1 沈彤与《释骨》
        1.2 孙星衍及其医学辑本
    2 吴派学者非医学着作中的涉医内容
第三部分 乾嘉吴派对医家的影响
    1 惠士奇与何梦瑶
        1.1 何梦瑶简介
        1.2 二人的交游
        1.3 何梦瑶的医学思想
    2 沈彤与徐大椿
        2.1 徐大椿简介
        2.2 二人的交游
        2.3 徐大椿的医学思想
第四部分 乾嘉吴派对医学文献研究的影响
    1 对医学经典研究的影响
        1.1 尊奉《内经》
        1.2 崇奉《本经》
        1.3 尊崇仲景
    2 对本草文献研究的影响
        2.1 考证辑佚,恢复《本经》原貌
        2.2 广征考据,探求本草真义
    3 对方剂文献研究的影响
        3.1 考据注释,实事求是
        3.2 通经致用,实用为本
第五部分 乾嘉吴派与皖派对医学影响的异同及原因分析
    1 乾嘉皖派及其对医学的主要贡献
        1.1 乾嘉皖派简述
        1.2 乾嘉皖派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
    2 乾嘉吴派与皖派对医学影响的异同及原因
        2.1 乾嘉吴派与皖派对医学影响的异同
        2.2 乾嘉吴派与皖派对医学影响异同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香草校书·诗》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香草校书·诗》训诂术语研究
    第一节 辨字术语
    第二节 释词、解句术语
    第三节 校勘术语
第二章 《香草校书·诗》训诂内容研究
    第一节 辨正用字
    第二节 解释词义
    第三节 分析句读
    第四节 串讲文意
    第五节 说明修辞
    第六节 校勘文字
    第七节 考证名物、制度、地理与史实
第三章 《香草校书·诗》训诂方法研究
    第一节 于鬯的音义观及其在《香草校书·诗》中的运用
    第二节 于鬯的语法观及其在《香草校书·诗》中的运用
    第三节 于鬯的文例观及其在《香草校书·诗》中的运用
    第四节 于鬯的校勘方法及其在《香草校书·诗》中的运用
第四章 《香草校书·诗》训诂成就及特点
    第一节 《香草校书·诗》的训诂成就
    第二节 《香草校书·诗》的训诂特点
第五章 《香草校书·诗》训诂失误例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清儒胡澍、俞樾校注《素问》的特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考证,多维分析
2 引征广博,考辨严密精审
3 探微索隐,辨讹释疑正误
4 方法革新,从文献学角度校勘《素问》
5 说理精确,措词简明
6 文理与医理相结合
7 结语

(5)于鬯《香草续校书》略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于鬯及《香草续校书》
    二、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香草续校书》常用术语考察
    一、校勘文本的术语
    二、揭示训诂的术语
第二章 《香草续校书》校勘问题考察
    一、校误文
    二、校乙文
    三、校脱文
    四、校衍文
第三章 《香草续校书》训诂问题考察
    一、因声求义
    二、直陈训释
    三、以语法求义
    四、依对文而训
    五、句读分析
第四章 质疑若干则
    一、误校
    二、误用通假例
    三、误训例
    四、句读失误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说文职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说文职墨》概述
    第一节 作者简介
    第二节 《说文职墨》体例
        一、《说文职墨》的编排体例
        二、《说文职墨》的说解体例
    第三节 《说文职墨》版本
第二章 《说文职墨》的内容与释义方法研究
    第一节 对《说文》传本的研究
        一、校勘《说文》传本
        1. 校误例
        2. 校衍例
        3. 校脱例
        4. 校倒例
        二、归纳《说文》体例
        1. 发凡起例
        2. 辨明书体
        三、分析《说文》句读
    第二节 《说文职墨》内容中包含的六书理论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假借
    第三节 《说文职墨》常用的说解术语
        一、析形术语
        二、注音术语
        三、校勘术语
        四、表明意向的术语(肯定或推测)
    第四节 释义方法
        一、以形索义
        二、因声求义
        三、其他方法
        1. 利用辞书和古注
        2. 对比文句
        3. 参考异文
第三章 《说文职墨》的成就舆不足
    第一节 《说文职墨》的成就
        一、文字学方面
        二、训诂学方面
        三、文献学方面
    第二节 《说文职墨》的不足
        一、穿凿附会,人云亦云
        二、混淆字形,说字多误
        三、同条之中,正误并存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的发现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楚简的发现及各简性质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词汇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词汇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使用材料说明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材料说明
第一章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的分类及考释
    第一节 食器类词
    第二节 酒器类词
    第三节 水器类词
    第四节 案几类词
    第五节 佩器类词
    第六节 乐器类词
    第七节 车名、兵器、旗帜类词
    第八节 匣、箱、柜、床、扇器类词
    第九节 其他
    第十节 小结
第二章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汇特征描写
    第一节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单音词
        一、单音词的判定
        二、单音词的核心词素
    第二节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复音词的判定
    第三节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复音词的音节结构
        一、双音词
        二、三音节词
        三、四音节词
    第四节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复音词的形态结构
        一、单纯词
        二、复合词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的词源结构
    第一节 器物类词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器物类词的形成途径
    第三节 器物类词的形成规律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器物类词反映的战国楚地物质文化
        一、器物种类的丰富说明楚国实力雄厚
        二、器物的不同用途反映楚国制造工艺的发达
        三、器物词本身说明了战国时期楚国器物的独特魅力
    第二节 器物类词反映的战国楚地制度文化
    第三节 器物类词反映的战国楚地精神文化
        一、浪漫自由
        二、乐观洒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研究 ——以诊治类动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黄帝内经》的语料价值和版本
    二、研究现状
        1、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2、对行业用语的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对医学用语的界定与对诊治类动词的提取
        1、对医学用语的界定
        2、对诊治类动词的提取
    五、本文的研究
        1、研究对象和目标
        2、研究的语料
第二章 对典型诊治类动词的概念要素分析
    一、对动词的概念要素分析及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分析
        1、较简单的按摩类动词
        1.1、按
        1.2、揣
        1.3、持
        1.4、切
        1.5、循
        1.6、扪
        1.7、拊
        1.8、推
        1.9、摩
        1.10、小结
        2、较复杂的按摩类动词
        2.1、扞
        2.2、卷
        2.3、执
        2.4、引
        2.5、小结
        3、针刺类动词
        3.1、刺
        3.2、针
        3.3、小结
        4、需要使用火的动词
        4.1、焠
        4.2、灸
        4.3、焫
        4.4、熨
        4.5、小结
        5、对概念要素表现的总结
        5.1、在来源和转移方面的两个重要表现
        5.2、两类用语一致性和差异共存
    二、对《内经》中动词情况的分析
        1、在后代中医用语中成词
        1.1、按摩
        1.2、灸刺
        1.3、灸焫
        2、在后代中医用语中未成词
        2.1、扪循
        2.2、切循
        2.3、熨引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典型诊治类动词的隐喻理论分析
    一、治疗如战争
        1、侦查类
        1.1、视
        1.2、察
        1.3、问
        1.4、候
        2、增减类
        2.1、补
        2.2、益
        2.3、济
        2.4、损
        3、攻夺类
        3.1、夺
        3.2、攻
        3.3、诛
        4、追逐类
        4.1、追
        4.2、逐
        4.3、迎
        5、守救类
        5.1、守
        5.2、救
        6、小结
    二、治疗如治水
        1、治理类
        1.1、治
        2、从随类
        2.1、从
        2.2、随
        3、导泻类
        3.1、导
        3.2、引
        3.3、泻
        4、小结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缘
绪论
    一、于鬯与《香草校书》介绍
    二、《春秋》四传与于氏校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意羲
第一章 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内容考察
    第一节 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之主要内容
    第二节 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所用之术语
第二章 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方法分析
    第一节 利用对文,推求词羲
    第二节 根据异文,比照诂羲
    第三节 聊繋字音,因声求羲
    第四节 扣紧原文,语境求羲
    第五节 遍检典籍,集例见羲
    第六节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第三章 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特色概述
    第一节 读书精审,察幽入微,常能发人之所未发
    第二节 重视前贤时说,是是非非,当仁不让於师
    第三节 较多关注考明史实与解释词的所指羲
    第四节 熟悉名物典章制度,重视其於训诂中之作用
    第五节 同条之中,往往正误同存,瑕瑜并见
    第六节 好立新说,时或求之过深,反爲穿凿
第四章 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成果利用浅说
    第一节 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成果在词书编纂中的利用
    第二节 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成果在古籍整理中的利用
余论 中华书局本《香草校书》相关部分之句读及字词指误
    一、中华书局本《香草校书》中《春秋》四传《校书》句读指误
    二、中华书局本《香草校书》中《春秋》四传《校书》字词指误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録:于鬯着述一览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後记

(10)俞樾传统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俞樾的生平及着述
    二、 研究现状
第一章 俞樾的经学研究
    一、 汉宋关系论
    二、 经古今文学
    三、 治经特点及其评价
第二章 俞樾的子学研究
    一、 订正颠倒错乱,进行实证研究
    二、 结合经义与西学,进行互证比较研究
    三、 对诸子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与不足
    四、 “郅为精博”的校勘之法
第三章 俞樾的小学研究
    一、 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二、 主张有据改字,反对随意改字
    三、 小学研究中的某些失误
    四、 对音韵学有一定造诣
结语
附录: 俞樾学术编年
参考书目
参考论文
后记

四、于鬯对《内经》的校注(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学术笔记的《论语》研究[D]. 厉欣慰.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2]乾嘉吴派对中医学的影响研究[D]. 周雨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香草校书·诗》训诂研究[D]. 陈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2)
  • [4]清儒胡澍、俞樾校注《素问》的特点探析[J]. 孙庆炜,孙中堂.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4)
  • [5]于鬯《香草续校书》略析[D]. 冯展亮. 安徽大学, 2016(10)
  • [6]《说文职墨》研究[D]. 李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 [7]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器物类词汇研究[D]. 尤苗苗.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8]《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研究 ——以诊治类动词为例[D]. 田丰. 北京大学, 2011(10)
  • [9]于鬯《春秋》四传《校书》训诂研究[D]. 熊焰. 暨南大学, 2010(09)
  • [10]俞樾传统学术研究[D]. 王有红. 西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于畅对《内经》的校对注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