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港澳与新合作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克辉,周耀华[1](2015)在《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建立经济特区30年,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2010年始,广东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开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题。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法治政府、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对外合作以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吴克辉[2](2015)在《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创新》文中提出2010年起,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广东经济特区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开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题,主动适应新常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创了先行先试的新局面。在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法治政府、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对外合作以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吴克辉,周耀华[3](2015)在《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的路径选择》文中指出2010年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广东经济特区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开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题,主动适应新常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创了先行先试的新局面。立经济特区30年,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进入了新时期。2010年始,广东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开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题。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法治政府、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对外合作以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李丹丹[4](2012)在《青年写手的主体性嬗变 ——以《萌芽》(1956-2006)为考察对象》文中提出关于“青年”、“青少年”、“青春期”写作的研究在晚近的文学研究界似乎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中指涉着年龄、角色意识、亚文化等的重要概念,“青年”乃至“青春”一词正被移用或延伸至文学研究领域的各个子项,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代”和“后”概念的相继普及,以它们为命名的各类现象已被置于一系列急迫的理论论争甚至是社会问题的核心地位。而在这些争论的中心,正值青春期的“80后”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应该说这场关于“80后”的论争,从2000以来,由于众多媒体的报道,各种文化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重大的媒介文化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就是一本杂志(《萌芽》),一个比赛(“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批青年写手(韩寒、宋静茹、刘嘉俊等)。至2004年,“80后”写作集体浮出水面,学界对其的论争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失语到喧哗又逐渐失语的过程,短暂的褒扬之后,就是大面积的质疑和否定之声。但是无论目前评论界对“青年写手”创作表示怎样的褒贬(是文学盛宴还是垮掉的写作),作出怎样的走向判断(乐观、悲观,或是静观其变),实际上都说明目前青年写手的生发和影响,大大出乎评论家和相关学界的预测。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界一直以来对青年写手创作的忽视,对青年作家主体性研究的不够。另一方面,正因为这种忽视导致的理论建设的薄弱(据笔者收集,目前仍然较少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和相关文学生产机制的不成熟,使得青年写手们在创作伊始就因为缺乏相对的正确引导而容易受制于政治或者经济等文学外围因素。而对评论界来说,理论的匮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对青年写手创作评论和指导的滞后性和无措性。其实学界对青年写手创作的常年失语,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青年写手创作是因为“80后”的出场才渐被人注意的。另一方面,青年写手创作并没有形成一条历史的发展脉络。但这并不代表今天的“80后”创作是没有历史前涉的横空出世。相反目前“80后”研究的误区之一就是割裂了其与历史“青年”这一特定称谓的内在关联。因为自梁启超将“少年”与“中国”并置在一起,“青年”精神实际就成为了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一股内驱力(如何成为内在驱动力将在绪论中论述)。而青年写手创作与不同时期不同力量的关系,其实正是这种激情的“青年”精神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的不同结合表现。所以今天青年写手的创作与“市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是之前“青年”与革命、与意识形态、与人道主义启蒙精神在现代性发展进程中的延续结果。那么将此思考背景折射进当代青年写手的主体性发展问题上,借助文学生产机制最基础构成要素——杂志,并通过对其编辑理念和创作主体的思考,就不仅可以透视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青年写手创作主体的嬗变,还可以此探讨青年写手创作在当代文学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精神理路,以体现一直被主流文学史遮蔽的青年写手创作发展的“史”的特点。所以本论文的写作立足于最能体现青年写手创作特点的《萌芽》杂志(1956年—2006年),以“青年精神”与现代中国的精神关联为内在线索,以现代性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发展理路为时代背景,建基于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向上覆盖主导意识形态、阶级立场和文学生产机制,向下粘连读者接受。所以本论文将从这四个要素来考察,因为这四个要素刚好构成了生产和传播最简单的循环。从这四个要素的交互关系中,也许能够更清晰的勾勒出青年写手主体性的复杂嬗变过程。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本论文相关的概念:“青年”、“青年精神”、“青年写手”、“主体性”。其次介绍“青年”精神与中国现代性精神的内在关联。最后介绍选题的对象、意义、价值、相关研究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按照《萌芽》杂志办刊方针的转变和当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分为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1956年—1966年),第二章(1981年—1989年),第三章(1990年—1998年),第四章(1999年—2006年)并将各章分别置于《萌芽》与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现代化意识形态、市场意识形态)之间,与青年写手之间,与读者之间,分别论述每个发展期,青年写手的主体性在意识形态、文学语境、权力结构内在变迁中的嬗变,力图全方位的、动态的、具体的呈现其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这种嬗变总体来说,呈现两个特点,一、每个阶段都自有其横向的发展脉络,也即青年写手的主体性在受制于不同的外力消解的同时,也在另一个维度上重建,所以消解的过程其实也是重建的过程。二、各个阶段之间又呈现纵深递进的辩证发展,也即三个阶段之间随着现代性与反思现代性以及市场化之间的发展变化既呈现跨时空的同构性也出现新的异质性。正文的内容力图在实践的层面,也即从生产、传播、消费的整体关系中,得出青年写手主体性嬗变的内在轨迹,并通过《萌芽》在90年代文学生产机制转型中的重要作用,透视期刊在文学场、经济场、政治场的博弈中扮演的角色和应该扮演的角色。第五章为结语,通过一路分析,试图发现一种绕过众多纷繁的文学现象,而从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关系上重新认识市场经济与文学之关系以及评价当下青年写手创作现象的新思考、新角度和新方法。
陈文玲,王飞,王检贵[5](2009)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香港优势的思路与对策》文中认为新形势下香港在珠三角地区发展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前不久,我们专程赴香港进行调查研究,与香港中央政策组、智经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银集团发展规划部的
罗海平[6](2008)在《“粤港澳特别合作区”战略的理论基础与框架构想》文中研究说明粤港澳传统"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尽管CEPA使香港与内地关系越来越紧密,但仍不能满足粤港澳特定区位所要求的区域经济整合。而"粤港澳特别合作区"正是发展三地特殊合作关系的途径,是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泛珠三角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的必由阶段。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粤港澳特别合作区"形成的现实基础、必要性、存在的困难以及发展的目标模式和路径等问题。
周轶昆[7](2004)在《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是不同区域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中重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普遍联系的背景下,区域产业合作关系研究成为了区域开放发展与相互关联前提下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视角,区域产业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合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现今随着我国最富裕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辐射力迅速增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步伐日益加快,区域产业关系及其组合优化的实证研究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以江西与广东(以下简称赣粤)两地为实证案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两地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石及其现实依据。在阐明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基础上,详细剖析了两地既有的和潜在的产业合作发展空间(主要针对两地工业、旅游业以及信息产业做实证分析),从把握合作实施原则、采取有效的合作措施建议、推动组织协调机制创新等方面论述中提出了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实施思路。本论文的基本观点、分析方法及具体模式的设计思路对研究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陈可焜[8](2000)在《新港澳与新合作关系》文中提出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于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港澳双城在本世纪结束之前终于先后摆脱殖民统治回到祖国大家庭中来,这种新形势肯定会对原来双城的经济合作关系发生新的变化,理所当然地受到港澳和全国、全世界的关注。
温思美,沈厚林[9](1996)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温思美沈厚林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中国沿海战略中发展最快的两个经济区域。到1993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265亿元和641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全国的3.8...
二、新港澳与新合作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港澳与新合作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改革开放的主题, 开创先行先试的新局面 |
二、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三、落实依法治国, 构建法治政府 |
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五、深化对外合作, 进一步密切与台港澳的联系 |
六、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 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落实 |
(3)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深化改革开放主题,开创先行先试新局面 |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落实依法治国,构建法治政府 |
加大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深化对外合作,密切与台港澳联系 |
聚焦湾区经济,推动“一带一路”落实 |
(4)青年写手的主体性嬗变 ——以《萌芽》(1956-2006)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几个关键词的来源及界定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由“80 后”写作引发的关于“青年”主体性的思考 |
第三节 问题的浮现——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
第四节 问题的解决——本论文试图达到的具体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学界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一章 询唤/异化/重构:国家意识形态询唤下的“异化”与“重构”(1956 年—1966 年) |
第一节 《萌芽》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 |
一、 《萌芽》诞生的文学语境 |
二、 “编者的话”栏目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承接 |
三、 “理论”、“读者论坛”栏目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呼应 |
四、 “封面”、“插画”栏目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 |
第二节 《萌芽》与青年写手之间 |
一、 编辑和文学青年共同创作的现象 |
二、 青年写手创作心理机制 |
三、 青年写手主体间关系重构 |
四、 青年与政治的心理同构 |
第三节 《萌芽》与接受者之间 |
一、 接受者的心理认同流程 |
二、 国家意识形态与接受者之间共生共存关系 |
第二章 启蒙/回归/反思:渐趋弥合的主体姿态(1981 年—1989 年) |
第一节 人道主义话语与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内在缠绕与矛盾 |
第二节 《萌芽》与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之间 |
一、 《萌芽》复刊的时代背景 |
二、 《萌芽》的编辑理念与现代化意识形态之间 |
第三节 《萌芽》与 80 年代的青年写手的主体认同之间 |
一、 “个人话语”与“国家话语”的内在缠绕 |
二、 “启蒙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双重变奏 |
第四节 《萌芽》与读者之间 |
第三章 裂变/分化/转型——渐次弥合的主体性的再度弥散(1990 年—1998 年) |
第一节 青年文学市场化趋势与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的发生环境 |
一、 市场经济与文学市场化的逻辑关联 |
二、 青年心理特征与文学市场化的意义同构 |
三、 国家政策推动下文学市场化的必然 |
第二节 《萌芽》应对文学市场化的两次改版举措 |
一、 1985—1995 年,曹阳摸索的“期刊与企业合作办刊”模式的尝试 |
二、 1996—1998 年,赵长天掀起的期刊定位的新变 |
第三节 《萌芽》开辟的青春文学家园 |
一、 时尚栏目的设置——形式革新带来的真实青春影象 |
二、 青春写作从类型化、典型化——个性化、日常化的叛逆转身 |
第四节 《萌芽》与读者的沟通交流 |
一、 “读者寄语”、“读者论坛”栏目体现出的重建主体间关系的可能 |
二、 《萌芽》泛文学定位隐含的读者审美霸权危机 |
第四章 沟通/交流/对话——主体重构的可能(1999 年—2006 年) |
第一节 《萌芽》与国家权力之间 |
一、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权力转换逻辑 |
二、 《萌芽》的产业化经营策略 |
三、 “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机制的背后 |
第二节 《萌芽》与青年写手之间 |
一、 “媒介”构建的对话平台——“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启的青年自由写作的可能 |
二、 “官方”开出的身份证明——“专家参与点评”带来的沟通与交流 |
三、 主体性彰显的“真性情”写作——对当下文学审美和写作领域的拓展 |
四、 “真性情”写作的内部分野——实力派/偶像派背后的权力关系之争 |
五、 权力之争背后——《萌芽》何为? |
六、 “青春模式”——文学商业化的具体体现 |
第三节 《萌芽》与读者双向交流 |
一、 《萌芽》网站建立的真诚交流平台 |
二、 众多“读者参与”栏目的设置 |
三、 读者心理认同机制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
(5)新形势下充分发挥香港优势的思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新认识新形势下香港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
二、继续充分发挥香港优势的对策建议 |
(6)“粤港澳特别合作区”战略的理论基础与框架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现实基础 |
1. 珠三角的崛起。 |
2. CEPA的积极推动。 |
3. 特有的珠三角合作平台和基建设施。 |
二、“粤港澳特别合作区”构建的必要性 |
1. 香港与澳门产业转移和升级的需要。 |
2. 香港角色和地位变更的必然要求。 |
3. 广东新发展的要求。 |
三、“粤港澳特别合作区”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1.“软问题”。 |
2. 时间和空间问题。 |
3. 定位问题。 |
4.“流通性”问题。 |
四、“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目标与实现路径 |
(7)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
一、 江西积极打造“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 |
二、 广东大举“北伐”开拓内陆经济腹地 |
上篇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理论性分析 |
第一章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
一、 区域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石 |
二、 区域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空间扩散机制理论 |
三、 区域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经典模式理论 |
第二章 赣粤产业合作的演变历程与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
一、 赣粤产业合作的演变历程及其特点 |
二、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
第三章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
一、 地区利益障碍 |
二、 体制及制度障碍 |
三、 文化与思想障碍 |
第四章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思路 |
一、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
二、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与组织形式 |
三、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工作思路与协调机制创新 |
下篇 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实证性研究 |
第一章 赣粤工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基础与空间 |
一、 赣粤工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与合作基础 |
二、 赣粤工业部门或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合作空间 |
第二章 赣粤旅游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措施 |
一、 赣粤旅游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外部条件 |
二、 赣粤旅游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内在基础 |
三、 赣粤旅游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
四、 赣粤旅游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
第三章 赣粤信息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前景与对策 |
一、 赣粤信息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 |
二、 赣粤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 赣粤信息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客观基础 |
四、 赣粤信息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主要领域 |
五、 赣粤信息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研的课题项目 |
四、新港澳与新合作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的路径选择[A]. 吴克辉,周耀华.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
- [2]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创新[J]. 吴克辉. 改革与开放, 2015(11)
- [3]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的路径选择[J]. 吴克辉,周耀华. 广东经济, 2015(06)
- [4]青年写手的主体性嬗变 ——以《萌芽》(1956-2006)为考察对象[D]. 李丹丹. 河南大学, 2012(10)
- [5]新形势下充分发挥香港优势的思路与对策[J]. 陈文玲,王飞,王检贵. 宏观经济研究, 2009(11)
- [6]“粤港澳特别合作区”战略的理论基础与框架构想[J]. 罗海平. 海南金融, 2008(07)
- [7]赣粤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研究[D]. 周轶昆. 广西大学, 2004(04)
- [8]新港澳与新合作关系[J]. 陈可焜. 新经济, 2000(01)
- [9]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分析[J]. 温思美,沈厚林. 学术研究, 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