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DC—7600大型高速晶体管計算机(论文文献综述)
MARGARET K. BUTLER,刘秀月[1](1977)在《计算机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今天我们来回顾电子数字计算机过去三十年的历史。在有关硬设备发展的论述中,本文将首先试图从当今的技术水平和有利地位来说明一般工业发展的趋向以及可能有的成就。然后将涉及对ERDA协会有意义的十分详尽的特殊领域。讨论的主题是可用的大型计算机——它们的体系及生命力。并研究了微处理机对计算机体系的影响,说明了微计算机可能的使用范围。估价了在提供大容量存储器后,它在未来多级存储系统中的作用。评述了其他存储技术的发展过程。对外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方面的新产品以及可能的革新也作了描述,并考察了计算机和通讯这个飞速发展的邻域将来的方向。在与此有关的每个方面,只要有可能,就举例说明它们的特征,列出其成本和性能,这些例子代表了新的硬设备产品、先进的技术成就,或是已有产品系列的发展。
司宏伟,冯立昇[2](2018)在《世界超级计算机之父:西蒙·克雷》文中研究说明西蒙·克雷是美国电子计算机工程师、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家和超级计算机研制者,他曾建造出一系列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引领全球风潮数十年,也曾创办了克雷研究公司等国际著名超级计算机企业,被公认为是"世界超级计算机之父"。
陈厚云,王行刚[3](1980)在《电脑的成长: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状况,从总的来看,大体上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水平。因此,研究国外、尤其是美国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探讨分析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今后发展是会有所启发、有所借鉴的。本文所作的是一个尝试。
沈亚城[4](1977)在《电流开关电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前言近几年来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发展迅速,逻辑电路已由中规模集成进入大规模集成,已有一些高速大型计算机是用大规模集成的逻辑电路组装的。如:美国 Amdahl 470V/6、日本的 M 系列机和 ACOS 800~900系列。目前已开始研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且逐步向高速单片微处理机的方向努力。电路的研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工艺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集成度、提高速度、减少功耗、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可靠性等。对于高速大型机需要的电路来说,提高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采用提高集成度和组装密度。美国大型计算机 Cray-1的组装就充分说明它的必要性。高速大型机在国
安竹林[5](2006)在《基于MPI的并行遗传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遗传算法是求解理论计算和工程优化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但是对于一些多变量优化问题,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搜索空间,遗传算法尽管在理论上能够得到全局最优解,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收敛缓慢,以致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不能得到有效的结果。这可以从两种途径进行解决,一种途径是并行化以加速遗传算法的求解速度;另一种途径是对搜索空间进行简缩。本文主要研究应用遗传算法求解大搜索空间问题的加速方法,主要工作如下: 1.对并行遗传算法的两种并行模式—主从式模式和粗粒度模式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用MPI实现这两种并行遗传算法,通过使用标准测试函数的测试,验证了程序的有效性,最后在对上述两种并行遗传算法代码进行重构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并行遗传算法代码自动生成程序,该程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生成并行遗传算法优化程序源代码。 2.针对大搜索空间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该遗传算法使用变步长搜索产生可行解,并同时对搜索空间进行减缩。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了该方法能够提高遗传算法对大搜索空间问题的搜索能力。文中还给出了改进后的算法对一维单峰函数的优化的应用,以及对多维问题应用的展望。 3.将主从式并行遗传算法应用于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平衡位形优化问题,这是一个工程中实际存在的大搜索空间优化问题。通过对三个实例应用的研究和分析,证明了该应用可以缩短托卡马克极向场线圈位置和电流的计算时间。
L.Curtis Widdoes,Jr,陈慧清[6](1981)在《S-1工程高性能数字计算机的研制》文中认为在美海军的授意主持下,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正在设计生产一种计算能力至少为CRAY—1系统10倍的多处理机系统,即S—1工程。我们的第一步工作是研制一台通用单处理机,其性能能与CRAY—1并肩娩美;然后我们将用16台这样的单处理机组成一个多处理机系统,共享一个主存。这些单处理机能组合起来共同完成大型的算题任务,也可单个的处理某些小型的任务。为减少平均的存访时间,每个单处理机都配有各自的高速缓冲存储器。我们还研制成功了一种功能很强的设计系统(SCALD),用以对数字逻辑进行高性能的结构设计。由于SCALD使用的是先进编译程序和检验技术,它能从高级说明书开始直到完成计算机设计的所有细节。
吴迪[7](2010)在《工程哲学视角下的银河-Ⅰ亿次巨型机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银河-Ⅰ亿次巨型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是中国工程创新的成功典范。此案例研究,对于当代中国工程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银河-Ⅰ亿次巨型机工程第一手档案文献和相关亲历者访谈为基础,从工程哲学视角,详细考察了工程的决策、立项和实施的历史过程;系统分析了国防、经济、科研和人才培养对巨型机迫切需求;深入探讨了银河-Ⅰ工程总体方案、逻辑设计、工程化和生产调试中的技术问题,以及指挥体系、工程队伍、规章制度、政治保障等组织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阐明银河-Ⅰ亿次巨型机工程创新,集中体现为“自力更生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工程设计中反求思维模式和工程实施中并行工程方法的综合集成,进而对银河-Ⅰ亿次巨型机工程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意义做出客观评价。
王忠华[8](1995)在《计算工具发展简史》文中提出简要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重点是近50年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概况及其发展方向.
徐正春[9](1978)在《CRAY-1计算机系统简介》文中指出 CRAY-1是一个大型、通用、高速计算机系统。它是1976年美国的新产品。这台机器是CRAY研究公司制造的。机器用该公司的创办人和设计者Seymour R.Gray的名字命名的。Seymour R.Cray是GDC公司的创办人之一,他是CDC-6600和GDC-7600计算机的主要设计师。1972年S.R.Cray退出GDC公司,同年四月另组CRAY研究公司,即开始设计、制造CRAY-1计算机。1976年1月第一台交付使用。从设计到交机历时三年多,进度较快。该系统售价750万美元(100万字存
涂彬[10](2007)在《水利科学高性能并行计算平台构建》文中指出中国有着世界顶级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例如三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随着水利工程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力学问题求解分析的深入,其科学计算的“瓶颈”日趋严重。即使简化了模型的算法,一次计算仍然需要几小时、几天乃至数十天的时间,严重制约了水利学科的发展,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许多理论和设想都因为计算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得到实现。因此急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性能并行计算基础平台,为水利学科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详细调研了国内外大型高性能并行计算平台构建方案、软件环境配置、并行环境搭建以及硬软件计算能力资源管理等基础上,结合水利部“948”引进项目“水利科学计算与仿真分析大型服务器系统”(200414),构建了以Sun Fire 6800服务器为核心的高性能并行计算硬件和软件平台,并对系统的浮点性能和MPI通信性能进行了基准测试。同时本文还在该计算平台上进行了有关基于消息传递模式的并行程序开发研究,利用MPI和Fortran95编写了基于Cannon算法的矩阵相乘并行程序,程序运行结果表明采用并行程序求解矩阵相乘问题可以大幅度减少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最后,针对混凝土静动力学分析的数值模拟程序,从多个方面考虑了其中的并行算法设计,并在Sun Fire 6800上对采用了71013个网格点和78800个有限单元的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原串行程序需要约15天,而该并行程序只需2小时零2分钟,并行算法的开发对加速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在水利水电行业高性能并行计算技术应用不是很多,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未来水利学科复杂科学计算,数学模型的并行计算,以及高性能科学计算平台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CDC—7600大型高速晶体管計算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C—7600大型高速晶体管計算机(论文提纲范文)
(2)世界超级计算机之父:西蒙·克雷(论文提纲范文)
一、才华初显 |
二、闻名于世 |
三、克雷的科学思想与精神 |
(5)基于MPI的并行遗传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于集群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简介 |
1.1.1 集群技术简介 |
1.1.2 消息传递接口 |
1.2 并行遗传算法简介 |
1.2.1 遗传算法简介 |
1.2.2 并行遗传算法简介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MPI的并行遗传算法的实现与自动生成 |
2.1 研究现状与意义 |
2.2 基于MPI的主从式并行遗传算法 |
2.2.1 算法描述 |
2.2.2 程序实现 |
2.2.3 性能测试 |
2.3 基于MPI的粗粒度并行遗传算法 |
2.3.1 算法描述 |
2.3.2 程序实现 |
2.3.3 性能测试 |
2.4 并行遗传算法自动生成程序PGAGen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变步长搜索的遗传算法研究 |
3.1 研究现状与意义 |
3.2 一维理论分析与实验比较 |
3.2.1 符号假设与问题重述 |
3.2.2 理论分析 |
3.2.3 实验 |
3.2.4 结果分析 |
3.3 基于变步长策略的遗传算法对一维搜索问题的求解 |
3.3.1 程序流程 |
3.3.2 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行遗传算法在等离子体平衡位形优化中的应用 |
4.1 研究现状与意义 |
4.2 物理模型 |
4.2.1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平衡 |
4.2.2 自由边界平衡程序EQT |
4.3 程序实现 |
4.4 性能测试 |
4.4.1 FDS-Ⅰ极向场设计 |
4.4.2 EAST等离子体平衡位形优化Ⅰ |
4.4.3 EAST等离子体平衡位形优化Ⅱ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获奖情况 |
附录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概述 |
(7)工程哲学视角下的银河-Ⅰ亿次巨型机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哲学研究现状 |
1.2.2 银河计算机发展史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工程哲学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1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 |
1.4.2 工程创新 |
第二章 银河-Ⅰ工程的需求与决策 |
2.1 需求分析 |
2.1.1 国防科研需求 |
2.1.2 民用科研需求 |
2.1.3 国民经济建设需求 |
2.2 技术基础 |
2.2.1 国际巨型机技术发展情况 |
2.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情况 |
2.3 决策立项 |
2.3.1 国家作出战略决策 |
2.3.2 国防科委的立项依据 |
第三章 银河-Ⅰ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
3.1 总体方案论证 |
3.2 逻辑设计 |
3.2.1 逻辑设计思路 |
3.2.2 三控及电路设计 |
3.2.3 纠错功能 |
3.3 工程化设计 |
3.3.1 机械结构设计 |
3.3.2 通风散热设计 |
3.3.3 电源设计 |
3.3.4 印制板设计 |
3.3.5 工艺设计 |
3.4 生产调试 |
3.4.1 预研性生产 |
3.4.2 主机生产 |
3.4.3 软件研发与调试 |
3.5 考核鉴定与上机试算 |
3.5.1 考核过程及鉴定结果 |
3.5.2 上机试算 |
第四章 银河-Ⅰ工程的组织管理 |
4.1 指挥体系 |
4.2 人才队伍 |
4.2.1 工程队伍组建 |
4.2.2 “教学-科研-工程”三位一体的人才使用培养机制 |
4.3 管理制度 |
4.3.1 岗位责任制 |
4.3.2 质量管理制度 |
4.3.3 器材保障制度 |
4.4 政治工作 |
第五章 银河-Ⅰ工程创新思考与评价 |
5.1 关于银河-Ⅰ创新性的争论 |
5.2 银河-Ⅰ工程集成创新 |
5.2.1 工程指导思想创新 |
5.2.2 反求工程设计创新 |
5.2.3 并行实施方式创新 |
5.3 评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水利科学高性能并行计算平台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高性能并行计算中心简介 |
1.2.1 国外超级计算中心简介 |
1.2.2 国内超级计算中心简介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性能并行计算技术介绍 |
2.1 并行计算机发展简介 |
2.2 可扩展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
2.2.1 对称多处理机系统(SMP) |
2.2.2 分布式共享存储处理机系统(DSM) |
2.2.3 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MPP) |
2.2.4 机群系统(Cluster) |
2.3 并行算法 |
2.4 并行编程模式 |
2.4.1 共享内存模型 |
2.4.2 消息传递模式 |
2.5 并行性能分析指标 |
2.5.1 加速比及并行效率 |
2.5.2 Amdahl定律 |
2.5.3 Gustafson定律 |
第三章 高性能并行计算平台构建 |
3.1 硬件平台构建 |
3.2 软件平台构建 |
3.2.1 编译环境 |
3.2.2 MPI并行环境 |
3.2.3 资源管理系统 |
3.2.4 计算节点性能监控 |
3.3 计算平台性能测试 |
3.3.1 浮点运算性能测试(Linpack测试) |
3.3.2 并行环境性能测试(LLCBench测试) |
第四章 高性能并行计算技术应用 |
4.1 MPI并行编程技术 |
4.1.1 什么是MPI |
4.1.2 目前主要的MPI实现 |
4.1.3 并行MPI程序的主要结构 |
4.1.4 基本的MPI函数 |
4.2 矩阵相乘的并行算法(Cannon算法) |
4.2.1 矩阵的划分 |
4.2.2 矩阵Cannon算法描述 |
4.2.3 矩阵Cannon算法并行程序设计 |
4.2.4 矩阵Cannon算法并行程序测试 |
4.2.5 程序设计总结 |
4.3 混凝土三维细观力学模型数值模拟程序并行化改造 |
4.3.1 原串行程序的结构特点及优化分析 |
4.3.2 并行算法设计方案 |
4.3.3 并行程序的数值模拟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CDC—7600大型高速晶体管計算机(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展望[J]. MARGARET K. BUTLER,刘秀月. 电子计算机动态, 1977(01)
- [2]世界超级计算机之父:西蒙·克雷[J]. 司宏伟,冯立昇.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07)
- [3]电脑的成长: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J]. 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0(06)
- [4]电流开关电路进展[J]. 沈亚城. 电子计算机动态, 1977(12)
- [5]基于MPI的并行遗传算法研究[D]. 安竹林.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8)
- [6]S-1工程高性能数字计算机的研制[J]. L.Curtis Widdoes,Jr,陈慧清.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1981(01)
- [7]工程哲学视角下的银河-Ⅰ亿次巨型机案例研究[D]. 吴迪.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2)
- [8]计算工具发展简史[J]. 王忠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2)
- [9]CRAY-1计算机系统简介[J]. 徐正春. 电子计算机动态, 1978(04)
- [10]水利科学高性能并行计算平台构建[D]. 涂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