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语第四册(六年制)思维能力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凤[1](2019)在《视觉形式下“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科书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蕴含着大量有益的教学信息,而插图作为教科书的“第二语言”,是教科书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之一。2016年,“统编本”教材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用,2017年正式普及全国。其编写理念吐故纳新,不仅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弘扬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研究的教科书插图部分,在视觉形式上获得了不少师生的好评。其独特的形式特点、风格特征及蕴含的丰富信息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许多教师对“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还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分析,只知其美,却不知其美在何处;只知物有所值,却不知如何物尽其用,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譬如,有的教师仅关注文本内容,把插图当做解读文本工具,忽略了其蕴含的艺术美;有的教师只重视插图的形式美,将其单纯地作为装饰图案,忽略了插图的趣味性和文学性……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统编本”教科书插图在小语低段的教学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也无法展现其应有的价值与魅力。在本研究中,笔者从视觉形式的角度出发对“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希望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统编本”教科书插图的特殊魅力,进而在实际教学中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绪论。该部分先对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教科书插图的分类、功能、自身和教学运用问题进行了统一的文献研究,为研究“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提供了对比资料,并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确定了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述了教科书插图的视觉形式及其发展历程。笔者先从色彩、造型、结构等三个不同的视觉形式上对教科书插图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再对“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分类、数量及其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初步呈现出“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整体视觉效果。第三、四、五章分别从“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视觉形式的色彩、造型和结构方面进行了整体和深入分析。首先,笔者结合美学、色彩学和艺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色彩、造型、结构视觉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初步总结了“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在色彩、造型、结构上的视觉特征。最后,对其各自的视觉效果进行了功能及效果分析,为后文结合视觉形式谈“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运用建议提供了相关研究支撑。第六章是基于视觉形式谈“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运用建议。在“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中选取部分插图结合其在视觉形式上的特征及功能进行策略分析,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以及审美情趣能力提供案例参考,希求能为“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教学运用提供可行性的帮助。
卢雯[2](2017)在《教育目标分类学视域下的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阶思维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生是终身学习者,他们往往在面对全新的事物与情况时能够调动自身的深度思维,对其展开深入分析,进而通过批判与创造解决问题。故此,基于高阶思维的教学需要展开重心转换与内容再构的变革。而教科书当中的练习系统作为教学内容与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承担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任务,因为问题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内在思考的结果,练习系统中良好的问题设置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之功用。同时,以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相关理论关照练习系统的设计,亦是破解当今练习系统认知层次模糊化的必然选择,是克服训练行为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有效工具。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发展的角度对教科书练习系统的编制进行审视时,笔者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研究: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关照教科书练习系统编制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教科书练习系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如何?还有哪些可待改进的空间?从哪些方面去优化练习系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水平? 一线教师又该如何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相关理论对练习系统进行改造,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这些问题既是理论必须澄清的问题,也是实践亟需解决的。故此,笔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起点;其次,通过调查法确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观照下的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优势与意义:破解当今练习系统认知层次模糊化的必然选择;撬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力杠杆;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科学路径。再次,通过内容分析法与德尔菲专家法对练习系统的认知层次与知识类型展开了调查与统计,探讨其在认知水平与知识类型方面的水平与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在对现存问题与原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重点探索了练习系统的改造之路,并于第五章结合课堂观察法与访谈法检测练习改造策略的有效性。经研究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练习系统在认知水平方面存在如下问题:1.练习系统操作性稍显不足;2.重浅层轻高阶的思维水平;3.重执行轻实施的语言文字运用;4.重赏析轻评鉴的评价错位。在知识类型上存在两方面问题:1.程序性知识稍显不足;2.策略性知识尤为缺失。针对现存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与帮助教师进行练习改造的策略。强调从多角度转变理念与现实的拘囿,多维度改善教科书练习系统,多层面启示教师对练习系统进行改造。随后,结合第四章给出的建议与策略,笔者尝试与一线教师合作,分别从“尊重层级,按规律设问”、“转换角色,巧设语用训练点”、“分析探讨,深抓文本内涵”、“对读鉴赏,培养批判性思维”这四个方面对课后练习进行改造,并在教学中将其作为课堂提问加以施行。结合师生课堂对话与课后访谈,笔者发现在高阶思维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开启心智、发展思维,释放出更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胡虹丽[3](2010)在《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领域。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为了全面总结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发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文章前有导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回顾与反思”。本篇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演变历程,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历史描述和特征归纳。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背景以及不同阶段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时期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了较深入地分析,力求探寻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价值取向、目的要求、内容变迁、方法沿革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文章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把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分为“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两大阶段。“现代转型”包括“过渡”“激进”“平和”三个时期。从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处于由传统“经学”教育向现代国文、国语教育转化的孕育和过渡时期,其主要发展趋势为“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这个时期的国文教学在教学宗旨上强调的仍然是“忠君”“尊孔”的圣化作用,但也明确地包含了“实用”思想,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选文的经典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时代要求,并注意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适切性;教学方法虽然基本上还是传统语文教育方法“读、背、讲”的延续,但不乏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和改进之举,并在延续旧法的同时,尝试引进新法。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凝结为强大的“批判传统,抑制文言”的势头,加速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在国语教育阶段,教育目的已由传授“圣贤之道”转向“练习常用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教育内容则由文言独霸变成文言与白话并存,并出现由文言文教学逐步过渡到白话文教学的趋势;在标举科学、民主、自由、个性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方法出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接受到发现、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轨。1927-1949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裂变,进入到“反思传统,规范文言”的平和期。在“学科本体建构”的意识和努力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革命性演变,现代文言诗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包括“起伏”“探索”“融合”三个时期。1949年-1978年,在革命政治话语的统摄之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性解读方式窄化文学价值”和“文学分析范式弱化语言训练”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工具论”长期主导着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科学理性的引领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了“探索期”。一方面,在改变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训练方法的无序性等方面,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由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训练的异化使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僵化的模式。“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深刻的现代性反思中,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被冷落多年的“文化价值”受到重视,文言诗文教学思路由单一走向融合,“文学鉴赏”得到关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篇为“现实观照与剖析”。包括“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和“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两个部分。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坚守”,这是我们从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解读出的一个“关键词”。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文章首先从课程论的视角,沿着社会、个人、学科三个层面展开了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坚守的意义探寻。接着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了当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困境,并追溯了问题的根源,对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异化现象及成因作了较深入的剖析。文章指出,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的南辕北辙,教学内容游移不定,教学方法两极分化,教学评价剑走偏锋,教师发展专业缺失”五个方面的异化现象。下篇为“未来前瞻与建构”。探寻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出路,“如何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文言诗文教学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也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本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思考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继承与创新哪些传统经验;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思考当下台湾、香港的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及评价测试等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教育理念及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实践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文言诗文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起来,文章提出了加强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郭贤[4](2020)在《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记叙文是小学习作训练的主要文体,而写景类习作在小学记叙文学习中占了很大比例,所以对写景类习作进行研究。通过阅读分析有关习作的文献、着作、教材后总结出当前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习作知识的匮乏。基于前辈们的研究,笔者试图发掘出明确的写景类习作知识。这些习作知识可以在例文中找到。例文具有示范性、直观性等特征,是很好的习作知识开发场所,所以该研究是在基于例文的条件下,对写景类习作教学进行的研究。本论文主要有七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板块是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理论依据,具体包括迁移学习、奥苏泊尔同化论、模仿学习、读写结合;第三板块是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部编版教材中的写景类习作概况,由此发现了三大问题:写景知识有待完善、写景知识有待细化、写景序列有待调整。第四板块是第三章,梳理了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主要划分为《国文百八课》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文章例话》(叶着)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文章例话》(周着)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第五板块是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进行的序列整理,主要由“写景类教学主题”“写景类教学目标”“写景类教学知识”三点组成;第六板块是第五章,提出了在写景类习作教学中例文使用的六点建议:强调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注重教学内容的可视性;注意教材编写的联系性;利用好例文的可替换性;出示例文时的直观性;提升学习例文的方法性。第七板块是结语,主要说明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之处。
陈国雄[5](1990)在《关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文中提出 新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两套语文教材,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化教材(下称新编小语教材)。根据义务教育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针对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两套教材最终达到的小学阶段的数学要求是一致的,编写体系是一致的,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是相同的。从第二册开始,两套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逐步拉开距离。199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若干个点试用第一册,以后陆续推出其他各册,经审查通过后,将供全国城乡实施义务教育的小学选用。为了使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就指导思想及有关几个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陈国雄,崔峦[6](1992)在《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说明》文中研究指明 根据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编写的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化教材。这两套教材最终达到的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一致的,编写体系也是一致的。第一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相同。从第二册开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所不同。自199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29个省、市、区试验点进行试教。1992年4月,在试教的基础上,第一、二册教科书经全国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1993年秋季开始供全国城乡实施义务教育的小学选用。为了使教师了解教材编写意图,现就指导思想及有关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顾涛[7](2007)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范文在教材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材的核心。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味的熏陶和感染,这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两章来论述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研究: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范文的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体系。本文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范文使用的教学建议;合理使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的理念;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革新的具体实践三个方面对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教学作探讨。
陈国雄,崔峦[8](1993)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说明》文中指出根据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编写的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化教材.这两套教材最终达到的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一致的,编写体系也是一致的.第一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相同,从第二册开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所不同.自199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试验点进行试教.1992年4月,在试教的基础上,第一、二册教科书经全国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1993年秋季开始供全国城乡实施义务教育的小学选用.为了使教师了解教材编写意图,现就指导思想及有关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许红[9](2008)在《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学科德育是渗透性德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科德育是指学校的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教科书在传播人类文化与道德的过程中肩负着独特的使命,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意无意地传递着文化与道德。因而教科书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道德的载体。不同地域环境所造就的文化,必然会体现出各自不相同的地域特色。香港有着与中国大陆不同的文化背景,地方的文化风俗、人们的价值观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理解课程内容媒介的教科书,它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对象,是理解课程内容并达成课程目标的媒介,它表现为蕴藏丰富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具体、直接、生动的事实、现象或过程,因此,体现在价值取向上,大陆、香港语文教科书也被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并将体现出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之差异所在。因而,我们试图通过统计和分析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教育要素,比较两者所蕴涵道德内涵的异同,深入地分析不同语文教科书的特征所在,为改进教科书将提供更为有用的条件和保障。本研究仅以香港新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学会中国语文》(读写篇)和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分析样本,首先建构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的比较分析框架,对其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要素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比较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蕴涵道德内涵的异同,最后提出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具体分为下述五个部分:导论;第一部分: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的实践框架;第二部分:大陆与香港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频度比较;第三部分:大陆与香港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内容比较;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导论部分说明研究的缘起,梳理了本研究的意义,综述了当前研究的现状,进而说明个案的选择、研究的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部分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的实践框架分为两块内容:(1)国内外道德内容体系的构成分析,为本研究比较分析框架的构建奠定基础;(二)教科书德育要素比较的实践框架,从有关自身的道德内容、有关与他人关系的内容、有关与社会关系的内容、有关与自然关系的内容等四个领域构建出具体的道德教育要素分析类目;在此基础上对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蕴涵的道德教育要素进行频度统计与分析,通过对两套教科书中的主副题、插图、练习与思考、课文教学目标、单元主题以及教师用书和教科书综合统计等进行不同道德教育要素的频次统计与比较,来展示教科书中的道德教育要素呈现情况,因此第二部分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主副题比较;(2)插图比较;(3)思考与练习比较;(4)教学目标比较;(5)单元主题比较;(6)综合比较;在频度统计的基础上,以“热爱祖国”、“保护环境”、“聪明智慧”、“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合作分享”为例对课文进行文本分析,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两套教科书中道德教育要素及其呈现方式的特点,因此第三部分为内容比较,分为六块内容:(1)“热爱祖国”;(2)“保护环境”;(3)“聪明智慧”;(4)“热爱生活”;(5)“热爱科学”;(6)“合作分享”,分别从课文的选取、插图的运用、人物塑造、文后思考的设计等方面深入文本,比较两套教科书蕴含道德内涵的特点。第四部分根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共性:大陆和香港教科书强调的顺序都是从自然到社会;“崇尚自然”为大陆和香港小语教科书的共同取向;“热爱生活”在大陆和香港教科书中都得到高度重视;大陆和香港小语教科书都比较重视文明礼貌教育;大陆和香港小语教科书主要的道德呈现方式为“单元主题”。差异性:大陆突出社会化和学科化,香港则追求个性化和生活化;大陆重视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香港关注学生与他人的和谐发展;香港教科书比大陆教科书更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大陆教科书选材追求文学化,香港教科书则注重选材多元化;大陆人物塑造突显成层功能,香港教科书则以学生为中心;大陆重视知识的掌握,香港则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使大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要素更加合理,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研究者分别从增强“人际和谐”的道德观念,关注教科书所涉及的道德内涵;呈现方式追求活动化和生活化,呈现方式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孙世梅[10](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二、小语第四册(六年制)思维能力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语第四册(六年制)思维能力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视觉形式下“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教科书插图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
1.1.2 “统编本”对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革新 |
1.1.3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对教科书插图分类的研究 |
1.3.2 对教科书插图功能的研究 |
1.3.3 对教科书插图问题的研究 |
1.3.4 对教科书插图运用的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教科书插图 |
1.4.2 “统编本”教科书插图 |
1.4.3 视觉形式 |
1.4.4 教学运用 |
1.5 研究方法 |
2 教科书插图的视觉形式及其发展 |
2.1 近现代教科书插图视觉形式的演变历程 |
2.1.1 色彩视觉的从“黑”到“彩” |
2.1.2 造型视觉的从“具”到“抽” |
2.1.3 结构视觉的从“单”到“繁” |
2.2 现行“统编本”教科书插图的视觉形式概况 |
2.2.1 “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分类 |
2.2.2 “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数量 |
2.2.3 “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特点 |
3 “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色彩视觉分析 |
3.1 教科书插图色彩视觉的表现形式分析 |
3.1.1 色彩视觉表现要素分析 |
3.1.2 色彩视觉情感元素分析 |
3.2 教科书插图色彩视觉的特征分析 |
3.2.1 鲜艳明快 |
3.2.2 对比鲜明 |
3.2.3 温暖宁静 |
3.3 教科书插图色彩视觉效果的功能分析 |
3.3.1 激发审美情趣 |
3.3.2 激发学习兴趣 |
3.3.3 感知人物特点 |
4 “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造型视觉分析 |
4.1 教科书插图造型视觉的表现形式 |
4.1.1 真实直观的“具象”形式 |
4.1.2 栩栩如生的“意象”形式 |
4.1.3 千变万化的“抽象”形式 |
4.2 教科书插图造型视觉的风格特征分析 |
4.2.1 实物图的风格特征 |
4.2.2 描绘图的风格特征 |
4.2.3 卡通动漫图的风格特征 |
4.3 教科书插图造型视觉效果的功能分析 |
4.3.1 激发学习兴趣 |
4.3.2 激发想象能力 |
4.3.3 理解文本信息 |
5 “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结构视觉分析 |
5.1 教科书插图结构视觉的表现形式 |
5.1.1 形态各异的构图语言 |
5.1.2 平行客观的构图视角 |
5.1.3 相得益彰的构图排版 |
5.2 教科书插图结构视觉的特征分析 |
5.2.1 图潜文跃视觉奇特 |
5.2.2 图满文显构图新颖 |
5.2.3 图随文动排版灵活 |
5.3 教科书插图结构视觉效果的功能分析 |
5.3.1 激发想象能力 |
5.3.2 理解课文文本 |
5.3.3 培养审美感知 |
6 基于视觉形式的小语教科书插图运用建议 |
6.1 循循善诱,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
6.1.1 积极鼓励说图,科学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
6.1.2 以读图促读文,切实提高文本读写能力 |
6.2 知能善用,培养思维探究能力 |
6.2.1 关注插图内容,重点培养细节观察能力 |
6.2.2 合理利用插图,多维展开情节想象能力 |
6.3 潜移默化,培养审美情趣能力 |
6.3.1 抓住插图特色,初步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
6.3.2 领悟插图意境,切实提升审美情趣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教育目标分类学视域下的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教育目标分类学走进练习系统的编写视野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益尝试 |
(二)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迫切需求 |
(三) 导师建议与个人兴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关键概念界定 |
(一) 教育目标分类学 |
(二) 教科书 |
(三) 练习系统 |
四、文献综述 |
(一) 基于国内研究的反思 |
(二) 来自国外研究的启示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教科书练习系统的观照: 基于教师的调查与求证 |
一、练习系统中高阶思维的迷失与困顿 |
(一) 练习系统中层次渐进性稍显不足 |
(二) 教师对“高阶思维”的相关理论了解甚少 |
(三) “练习应该要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这一理念得到高度认同 |
(四) 练习系统编制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上效果不佳 |
(五) 练习系统的思维水平制约着教师们对练习的使用率 |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对练习系统的观照: 契合与重建 |
(一) 破解练习系统认知层次模糊化的必然选择 |
(二) 撬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力杠杆 |
(三) 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科学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的分析框架 |
一、教科书练习系统的构成 |
二、教科书练习系统的分析维度 |
(一) 维度一: 认知过程 |
(二) 维度二: 知识类型 |
三、教科书练习分析框架 |
(一) 练习分析的二维框架 |
(二) 练习归类的标准建构及示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科书练习系统的审查与分析 |
一、认知过程维度分布情况的概述及分析 |
二、知识维度分布情况的概述及分析 |
三、小学各年段语文教科书练习的分析结果 |
(一) 调查结果呈现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练习系统所呈现的认知水平变化趋势讨论 |
(二) 练习系统认知过程维度的问题审思 |
(三) 练习系统知识类型维度的问题透视 |
(四) 基于分析结果的教师访谈 |
(五) 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科书练习系统可待改善的方向与改造策略 |
一、多角度转变理念与现实的拘囿 |
(一) 重塑学科价值与对“基础”的理解 |
(二) 优化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 |
二、多维度改善教科书练习系统 |
(一) 适当增强练习系统的操作性 |
(二) 适当增加高阶思维水平的题目 |
(三) 丰富知识类型 |
三、多层面启示教师对练习系统进行改造 |
(一) 尝试设计高阶思维水平的练习 |
(二) 关注提问方式,明晰行为动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练习设计与案例研讨 |
一、背景陈述 |
(一) 教师的选取 |
(二) 研究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一) 尊重层级,按规律设问 |
(二) 转换角色,巧设语用训练点 |
(三) 分析探讨,深抓文本内涵 |
(四) 对读鉴赏,培养批判性思维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 发展儿童的深度思维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共识 |
(二) 亟需重塑学科价值与对“基础”理解 |
(三) 确立了较为科学的练习系统的分类标准 |
(四) 练习系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
(五) 对练习进行合理改造可以较为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二、研究反思 |
(一) 研究视阀的有限性 |
(二) 改造策略有待完善 |
(三) 实践部分有待加强 |
附录 |
附录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认同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教师与学生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3)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切入点的选择及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五、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
上篇:历史回顾与反思 |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过渡期(1902年-1917年) |
一、清末民初教育的形势 |
二、五四前期语文的进步 |
三、文言诗文教学的改良 |
第二节 批判传统,抑制文言:激进期(1917年-1927年) |
一、激进转型的发生 |
二、激进转型的表现 |
三、激进转型的意义 |
第三节 反思传统,规范文言:平和期(1927年-1949年) |
一、"国文程度低落"引发"复古"争议 |
二、"课程标准演进"凸显传统文化价值 |
三、"学科本体建构"规范文言诗文教学 |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 |
第一节 政治话语,放逐文言:起伏期(1949年-1978年) |
一、政治风云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命运起伏 |
二、政治语境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本性迷失 |
三、政治夹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曲折发展 |
第二节 工具理性,规划文言:探索期(1978年-1997年) |
一、工具论的深化与文言诗文教学的定型 |
二、理性的引领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律性探索 |
三、训练的异化与文言诗文教学模式的僵化 |
第三节 人文复兴,正视文言:融合期(1997年-现在) |
一、文化价值:人文语境下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重估 |
二、文学鉴赏:人文视野下文言诗文教学的思路转向 |
三、主体彰显:人文视域下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更新 |
中篇:现实观照与剖析 |
第三章 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
第一节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推进民族化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走向全人类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第二节 学生的成长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言纯化与心灵净化 |
二、经典阅读与语文素养 |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文学科民族化的建设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文言诗文教学有助于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
第四章 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 |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南辕北辙 |
一、历年教学目的的简要回顾 |
二、现行课标表述的模糊不清 |
三、实际教学运作的理解错位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游移不定 |
一、摇摆不定的选文数量 |
二、莫衷一是的编排序列 |
三、抽象狭隘的选文标准 |
四、虚虚实实的知识内容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两极分化 |
一、传统套路的拘泥不化 |
二、现代手段的哗众取宠 |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剑走偏锋 |
一、文化内涵重道义轻人性 |
二、试题题型重客观轻主观 |
第五节 教师发展的专业缺失 |
一、职前教育——古代汉语教学的失落 |
二、职后发展——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 |
下篇:未来前瞻与建构 |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应然建构 |
第一节 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 |
一、文化本位——汉语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本色 |
二、素养取向——文化本位理念下的目的定位 |
三、文言定篇——文化本位观照下的选文类型 |
第二节 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 |
一、战略转移:提前起步,重心前移 |
二、战略规划:相对独立,整体部署 |
第三节 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一、为何要以"诵读为主" |
二、当下文言诗文诵读教学的偏误 |
三、如何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第四节 树立与"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
一、选文主题关注人性之美 |
二、文本解读融入时代因素 |
三、资源开发接通时代活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缘起 |
2.研究价值 |
3.概念界定 |
4.文献综述 |
5.研究方法 |
6.研究思路 |
7.研究创新 |
第1章 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迁移学习 |
1.2 奥苏泊尔“同化论” |
1.3 模仿 |
第2章 部编版教材中的写景类习作的概况分析 |
2.1 部编版教材中写景类习作编写的基本情况梳理 |
2.2 部编版教材中写景类习作情况评析 |
第3章 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 |
3.1 《国文百八课》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 |
3.2 《文章例话》(叶着)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 |
3.3 《文章例话》(周着)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 |
第4章 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序列的整理 |
4.1 写景类习作教学主题 |
4.2 写景类习作教学目标 |
4.3 写景类习作教学知识 |
第5章 写景类习作的例文使用建议 |
5.1 例文使用概述 |
5.2 例文使用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
二、教材编写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
(一)体现时代精神,重视课文的思想性 |
(二)从发展语言入手,注意低年级教材的渐进性 |
(三)有计划地安排训练重点,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 |
(四)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改进课文类型,体现学习的主动性 |
1. 三类课文改为两类。 |
2. 取消习作例文。 |
3、重新编写读写例话。 |
(五)以训练项目为核心组织课文,形成训练阶梯,体现训练过程的科学性 |
(六)系统安排听说训练,重视语言训练的实践性 |
(七)课后作业和基础训练形式多样,力求富有启发性 |
(八)减轻课业负担,加强灵活性,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
(九)开本、插图、装帧设计作了较大进 |
(十)实现以教科书为基础的教材系列化 |
(7)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第一节 范文的定义 |
第二节 范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 |
第三节 为什么研究苏教版小语教材 |
第一章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范文的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 |
第一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范文编选的要求、范文的选材标准 |
一、人文性 |
二、时代性 |
三、典范性 |
四、可接受性 |
第二节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范文的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 |
一、母语与“习得” |
二、读与背的最佳时期 |
三、国标本的编写思想 |
四、简约化、民族化、现代化 |
五、平实、准确、规范的语言取向 |
第二章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体系 |
第一节 阅读范文 |
一、阅读范文的内容构成 |
二、阅读范文的新尝试:词串识字 |
第二节 阅读范文体系的编排 |
一、语文教材编排的模式与编排序列 |
二、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 |
三、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反复、螺旋上升 |
第三节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助学读物 |
第四节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与人教社小语教科书、北师大版小语教科书比较 |
一、基本情况 |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
第三章 合理使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 |
第一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范文使用的教学建议 |
第二节 合理使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的理念 |
一、语文教学方法革新的重要意义 |
二、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继承与革新 |
第三节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革新的具体实践 |
一、读书训练由“浮”变“实” |
二、操作的具体程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一册课文目录 |
第二册课文目录 |
第三册课文目录 |
第四册课文目录 |
第五册课文目录 |
第六册课文目录 |
第七册课文目录 |
第八册课文目录 |
第九册课文目录 |
第十册课文目录 |
第十一册课文目录 |
第十二册课文目录 |
后记 |
(9)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 |
一、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的实践框架 |
(一) 国内外道德内容体系的构成分析 |
(二) 教科书德育要素比较的实践框架 |
二、大陆与香港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频度比较 |
(一) 主副题比较 |
(二) 插图比较 |
(三) 思考与练习比较 |
(四) 教学目标比较 |
(五) 单元主题比较 |
(六) 综合比较 |
三、大陆与香港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内容比较 |
(一) 热爱祖国 |
(二) 保护环境 |
(三) 聪明智慧 |
(四) 热爱生活 |
(五) 热爱科学 |
(六) 合作分享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
二、研究背景 |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特级教师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育价值 |
(四)教育价值取向 |
(五)教学价值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的整理 |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
(一)Y教师:业精于勤 |
(二)S教师:钻之弥坚 |
(三)X教师:独辟蹊径 |
(四)L教师:行稳致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
一、坚持“人”的立场 |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
二、秉持“双基”为基 |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
(二)“放电影” |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
后记 |
四、小语第四册(六年制)思维能力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视觉形式下“统编本”小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运用研究[D]. 王玉凤.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2]教育目标分类学视域下的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 卢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3]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 胡虹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4]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研究[D]. 郭贤. 西南大学, 2020(01)
- [5]关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J]. 陈国雄. 小学教学研究, 1990(09)
- [6]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说明[J]. 陈国雄,崔峦. 课程.教材.教法, 1992(08)
- [7]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研究[D]. 顾涛. 四川师范大学, 2007(01)
- [8]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说明[J]. 陈国雄,崔峦. 宁夏教育, 1993(Z2)
- [9]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D]. 许红. 浙江师范大学, 2008(07)
- [10]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