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合作保险,振兴农村经济

发展合作保险,振兴农村经济

一、发展合作保险 振兴农村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鹏[1](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研究指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胡玫[2](2020)在《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关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着重解决农业风险保障问题。农业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错的产业,受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较明显,具有天然的“弱质性”与收成的不确定性,合理利用农业保险机制能够有效规避农业风险,保护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但农业保险作为准公共物品,也有着其特殊的弱点,保险企业往往因为高风险与高理赔额而对农业保险望而却步,农户也容易受侥幸心理驱使而不愿意支付保费,在遭遇农业风险时过分依赖政府救济,从而导致农业保险市场中供需两方双冷,在承保理赔过程中还存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优惠政策,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我国的大势所趋。本文基于农业保护、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准公共物品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必要性。指出了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舟山市根据浙江省互保协会试点安排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十余年,农业保险规模和保障水平不断优化,切实为三农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风险保障,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添砖加瓦。但这一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与服务“三农”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舟山作为海岛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我恢复能力较低,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工作缺乏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引导,财政扶持力度薄弱,农业保险产品种类贫乏,缺少地方特色险种,渔农户投保意愿不强,保险公司积极性也不高。因此舟山市政府应在充分尊重农业保险机构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调控与支持,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创新特色险种,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引导,共同为广大渔农户生产生活安全编织完备的保护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水平推进,早日实现舟山市渔农村现代化目标。

刘彩琴[3](2020)在《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用地融入市场机制、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是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旧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己经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地流转势在必行。为此,我国政府对农地制度进行了改革与调整,提出了“三权分置”的农地运行模式,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农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与碎片化的农地经营模式相比,农地流转可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地资源集约水平和经营效率、协调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差距等,其综合效益和经济优势显而易见。然而,伴随农地流转改革的深度推行,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促进农地合法、高效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这既是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前我国的农地流转改革及其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论文正文围绕论题、按照其内在逻辑逐步展开论述。首先,在阐述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地租理论、虚假价格理论、虚拟资本理论和期权理论,对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中产生的经营权转让、农地流转费用和农地经营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最后,从深化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层面,进一步阐发了相关思想认识和实践操作方面的启示。

陈田[4](202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还存在于区域内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地和华南、西南、东盟三个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特点,虽然区位优越,但区域内情况复杂,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就经济总体水平而言,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6市人均GDP为36639元,而桂西资源富集区仅为23939元;柳州市、防城港市人均GDP分别为75945、73601元,而河池市、贵港市分别仅为22302元、26635元。作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促进整个广西经济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地理、经济基础等因素致使广西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并且区域经济差距大,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但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划分广西的经济区域才能较全面的观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程度是怎样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如何,影响因素是什么?未来如何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进行划分,剖析其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测度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探究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内容安排:第1章导论,提出问题、介绍研究意义、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章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对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前人成就、挖掘文献留白,借鉴基础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第3章介绍广西的禀赋,动态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西总体的经济演进,静态解剖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第4章基于所划分的经济区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法,以及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四种指数,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差距;第5章在全面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第6章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第7章基于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机遇,结合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文件,探寻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推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基本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主要观点和结论有:(1)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横向比较依然落后。从广西内部的区域来看,桂南沿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桂东经济区和桂西经济区则相对滞后。(2)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存在于经济板块间、城市间、县域间、城乡间,表现于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是多维的不平衡。因此,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3)经济总体水平在各等级的区域间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人均GDP差距,区域经济总体差距依次来源于区域间差距、区域内差距、超变密度;人民生活水平的区域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表现为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差距依然明显;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也呈缩小的趋势,表现为小学教育差距和医疗卫生差距的缩小,但是,中学教育的差距还较大。因此,要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广西的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民族自治(待遇)县之间、陆地边境县之间、民族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分明,不平衡性突出,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明显。未来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经济的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并注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5)2010-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2010年的勉强协调或濒临失调逐渐向2018年的中等协调或初级协调转变,预计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但是,面临边地和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发展滞后,以及地理禀赋、科教水平、开放程度区域差距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拥有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等诸多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6)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集中均衡”式发展模式,要积极打造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经济高地,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区域之间融合、互动发展;要加大力度支持广西欠发达地区、民族自治(待遇)地区、沿边地区加快发展;要深化新时代广西经济对外开放,以大开放激发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注重经济与社会尤其是经济与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聚居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坚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前提下,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力度,破除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语言障碍,力求缩小广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少数民族与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

贺彤[5](2020)在《基于SEM的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神木市高家堡村为例》文中指出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更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环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建成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农村生态空间形态为基础,挖潜乡村传统文化内涵,在政府的宏观领导下,鼓励农民发挥主体性作用,联合社会企业投资,将农村打造成兼具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自然与社会统一和谐的美丽乡村,进而促进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解决乡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进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奠定基础。本文在梳理美丽乡村评价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美丽乡村评价的内涵和进展进行概述。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各类型村庄的特点,初步建立指标库,结合专家访谈意见优化指标选取,最终从五个方面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乡村文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筛选27个指标(指标分为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建立适用全国的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美丽乡村评价模型,包括构建美丽乡村评价测量方程理论模型和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即对27个观测变量与5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做了假设,筛选出的27个指标能够全面有效的表达与反映所属各潜变量的内容与特征,也对5个潜变量对于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的影响关系做了假设即5个潜变量对于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的影响作用是正向的。并以神木市高家堡村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掌握一手资料,对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结构方程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5大潜变量对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的影响是正向显着的。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系数反映了变量间重要程度的大小,得出村民对5个美丽乡村建设一级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0.87)、基础设施(0.84)、乡村文明(0.79)、社会保障(0.78)和生态保护(0.71)。即5个潜变量首先考虑经济发展,而后依次为基础设施、乡村文明、社会保障、生态保护,但其重要程度差别不大。(2)观测变量可以解释潜变量的内容。5大潜变量所属的各观测变量均能很好地解释、反映潜变量的内容、特征。针对影响程度的大小,本文因地制宜对高家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为今后美丽乡村的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姜晓洁[6](2020)在《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样,即便国内不同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差距也很大。现阶段其所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俨然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阻碍因素,此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在阻碍“三农”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必将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729家,与2017年的604个相比增长了20.7%,数量增速可喜。依托优质的农业资源,文登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但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和外部融资环境不佳,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经营困难,造成“空壳合作社”,其中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制约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探究文登区融资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集中、总体规模较大的乡镇随机选取的1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95份,获得了大量一手数据,并运用理论分析及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一是通过95份调查问卷,对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经营状况、融资状况等角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影响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在调查问卷及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金融机构融资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三是总结分析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针对文登区实际情况,提出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对策。最后希望通过对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的研究,可以以点带面的为整个山东省乃至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杨志莹[7](2020)在《需求导向视角下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其他一切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农业保险是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金融产品和政策手段,利于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农业生产稳定,进而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陕西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对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多重农业风险威胁下,响应国家要求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促进陕西省农业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自2007年以来,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保险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定的分散风险、稳定生产的成效。然而,目前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仍然存在供需不足、保障不足等问题,运营依然存在管理不顺、效率不高等种种困境。因此,客观全面地评价当前运营绩效并探索优化路径,对于促进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运营进而实现农业蓬勃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本文在现有理论成果基础上,梳理对比目前国内外典型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的实践探索,通过比较分析法总结基本经验。文章立足于陕西省当前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考察,梳理探讨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具体运营路径,基于现有数据从多角度选取成效性指标构建绩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营绩效进行量化性分析,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在需求导向视角下对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提出优化建议。为推进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了总体的优化目标和优化原则,并从政府投入优化、市场环境优化、风险防范水平优化及监督机制优化四个优化路径对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提出建议,具体措施包括:完善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更有效的发挥政府支持力量;大力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供需双冷”的市场缺陷,努力提高保险有效需求,完善市场供给体系,优化市场环境;通过设立风险管理专业机构及建立巨灾风险防范基金形成完善的巨灾风险防范机制,并且运用再保险分散农业风险,提高全省农业风险防范水平;完善财政补贴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壮大农业保险监管力量,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全方位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机制。

林丽琼,朱烨,汪彬[8](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业互助保险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互助保险有望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互助保险发展面临支持政策落地难、险种少、人才短缺等问题,无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鉴于此,该文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上农业互助保险发展较为成功的法国经验,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互助保险发展的若干建议。

付赵[9](2019)在《民国时期云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的农村合作运动是在国民政府政令下开展的一场以救济农村经济为目的的运动。1927-1937年间,昆明就出现过以消费合作社为名的商店和以救济农村为目的的贷款联合会,但成效并不突出。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云南成为重要的大后方,云南省的农村合作运动才全面发展起来,并有后来居上之势。当时云南作为战时重要的大后方根据地,实行农村合作运动既是救济云南省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支援抗建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将农村合作运动作为复兴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的有益尝试出发,论述了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的基本概况,并讨论了在这一尝试过程中合作运动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本文以民国时期的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为研究对象,从云南农村合作运动推行的背景、政府对农村合作运动的制度设计(包括合作行政、合作组织、合作金融、合作教育四个部分)、农村合作运动的运行实态(主要是对重点合作业务实行情况的考察)以及合作运动对当时农村社会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通过各级合作行政机构的设立,各级合作社的组织,以及合作金融体系的建立由此而给予合作运动的资金支持和合作教育的宣传指导,最终促使整个合作业务的全面进行、重点展开这一思路,阐述了当时云南农村合作运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并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对云南农村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例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农村传统借贷结构向近代转型,推进了农事生产,活跃了农村经济等。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促使云南农村合作运动最终归于沉寂,但是它仍是政府试图把云南农业与农村推向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过妍[10](2019)在《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逐渐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大力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等指导意见。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我国农业机械数量显着增加。截止到2017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到9.88亿千瓦1,农机的持有和使用量剧增,使得农机事故频发问题备受关注,为了保障农机使用者和持有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分散农机事故风险,农机保险便应运而生。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提出“经营有政策支持涉农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参照适用本条例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将农机保险纳入涉农保险的范畴,为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至此我国农机保险开始步入了试点试行的新阶段,并于2005年在上海率先开始农机具的综合保险试点。但地区间农作物种类因各地区经济发展、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从而导致我国各地农机保险需求不同,农机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随之而来。此外,我国农机保险发展时间尚短,各地区试点试行效果还有待考究。由于农机保险旨在缓解农机事故经济负担,维护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在发展农机保险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各地区农机保险发展经验,衡量农机保险实施效果,才能不断完善和落实我国的农机保险政策。江苏省是少数几个率先开展农机保险试点政策的地区,2015年江苏省颁布了全国第一个有财政补贴的农业机械专用条款——农业机械综合保险。近年来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较为迅速,截止到2017年,全省农机保有量达106.73万台2。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事故率居高不下,为了保障农户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经济发展,江苏省近年来大力落实农机保险政策,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探究农机保险理赔对缓解农机事故给农户造成经济负担的影响。首先对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保险发展的政策背景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我国农机保险目前的发展模式以及各模式的试点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各种模式的优劣性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对江苏省农机保险参保、理赔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江苏省发生农机事故并获得理赔的328户农户进行调研,探究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事故对农户经济负担的影响;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农机保险理赔满意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对江苏省农机保险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发展农机保险提供经验基础,力图为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促进我国农机保险政策工作的落实。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地区农机保险的实施进展和实施成效存在显着差异、各保险公司间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农机事故给农户造成的经济负担与事故伤亡情况、保险公司赔付比例及其赔付速度有关;在政府财政补贴后,农户对自缴保费的满意度较高;对农机保险赔付挽回损失、保险公司勘查定损及赔款支付速度总体比较满意;但认为保险理赔证明材料比较复杂,且较多的农户对保险条款理解程度欠佳,因此保险公司应对条款内容进一步加以明确或解释,简化理赔手续,提升服务水平。政策建议:提高政府重视程度,缓解地区间不平衡;持续稳定加大投入,提高续保和投保率;改进保险产品设计,完善农机保险制度;简化定损赔付手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保险意识;明确信息报送机制,加强投保理赔数据管理。

二、发展合作保险 振兴农村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合作保险 振兴农村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风险的界定
        2.1.2 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2.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2.1.4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保护理论
        2.2.2 福利经济理论
        2.2.3 市场失灵理论
        2.2.4 准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章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舟山市地理环境及农业农村发展概况
    3.2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3.3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现状
        3.3.1 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现状
        3.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3.3.3 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赔付情况分析
        3.3.4 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情况分析
第四章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瓶颈
    4.1 政府层面
        4.1.1 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有待加强和完善
        4.1.2 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亟待执行和更趋成熟
        4.1.3 普惠性补贴政策范围亟需扩大与落实
    4.2 保险经营企业层面
        4.2.1 服务水平与市场开拓热情有待提高
        4.2.2 产品创新与风险保障力度后劲不足
        4.2.3 查勘定损技术与精准理赔对接不畅
    4.3 农业企业与农户层面
        4.3.1 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农险有效需求不足
        4.3.2 现有农险服务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
第五章 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5.1 发达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5.1.1 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5.1.2 日本模式:政府补贴+农业共济保险
        5.1.3 西欧模式:政府支持+农业互助合作保险
    5.2 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经典模式
        5.2.1 上海农业保险实践
        5.2.2 吉林省农业保险实践
        5.2.3 黑龙江垦区农业保险实践
    5.3 国内外政策性农险经验对舟山市的启示
第六章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对策建议
    6.1 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实施办法与规划
    6.2 构建监督管理体系,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主体行为
    6.3 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拓宽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渠道
    6.4 用好金融衍生工具,实现银保互动机制的功能发挥
    6.5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保障范围和服务水平
    6.6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农险智能化信息服务
    6.7 加大基层宣传力度,提高农户保险意识与抗灾能力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的实践探索
    2.1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的历史背景
        2.1.1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三次农村土地改革
        2.1.2 新时期我国农地改革面临着新挑战
    2.2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的尝试
        2.2.1 农地流转改革的酝酿及提出
        2.2.2 农地流转改革的推行及现状
    2.3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2.3.1 农地流转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及原因
        2.3.2 农地流转改革制度不完善及原因
        2.3.3 农地经营者创收增收困难及原因
        2.3.4 农地承包者权益保障较弱及原因
3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的经济理论分析
    3.1 对于经营权转让的分析
        3.1.1 土地产权权能分离与“三权分置”
        3.1.2 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与权能流转
    3.2 对于农地流转费用的分析
        3.2.1 农地流转费用与地租理论
        3.2.2 农地流转费用与虚假价格
    3.3 对于农地经营的分析
        3.3.1 融资经营与虚拟资本
        3.3.2 预期农价协定与期权
4 深化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的启示
    4.1 进一步提高对农地流转改革的思想认识
        4.1.1 农地流转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新时代经济改革的成败
        4.1.2 农地流转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4.1.3 深化农地流转改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
        4.1.4 反对关于农地流转改革的错误认识
    4.2 进一步增强农地流转改革的实践能力
        4.2.1 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体系与运行机制
        4.2.2 完善农地流转改革制度
        4.2.3 培育农地流转市场经济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广西禀赋、经济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禀赋
    3.2 广西的经济演进(1949-2019)
    3.3 广西经济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3.4 小结
第4章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维差距
    4.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4.2 区域经济发展多维差距评价指标体系
    4.3 区域板块间经济发展差距
    4.4 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
    4.5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
    4.6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4.7 小结
第5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估
    5.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5.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5.4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机遇
    6.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6.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7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与保障措施
    7.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与格局
    7.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7.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SEM的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神木市高家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研究理论基础
        2.1.2 美丽乡村概念及研究进展
    2.2 美丽乡村实践
        2.2.1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
        2.2.2 国内美丽乡村实践
    2.3 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章 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村庄类型判定
        3.1.1 村庄分类现状
        3.1.2 村庄类型
    3.2 美丽乡村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2.2 指标体系构建
    3.3 美丽乡村评价体系内容说明
        3.3.1 生态保护变量
        3.3.2 经济发展变量
        3.3.3 乡村文明变量
        3.3.4 基础设施变量
        3.3.5 社会保障变量
第四章 基于SEM的美丽乡村评价模型构建
    4.1 结构方程模型
        4.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4.1.2 结构方程模型构成
        4.1.3 结构方程建模步骤
    4.2 美丽乡村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
        4.2.1 美丽乡村评价SEM变量的选择
        4.2.2 测量方程理论模型
        4.2.3 结构方程理论模型
    4.3 美丽乡村评价SEM的识别
        4.3.1 各类型村庄的变量选取
        4.3.2 模型识别
第五章 高家堡村美丽乡村评价SEM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自然条件
        5.1.3 社会经济状况
        5.1.4 资源状况
    5.2 数据来源
        5.2.1 问卷设计说明
        5.2.2 问卷调查分析
    5.3 高家堡村美丽乡村评价SEM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3.3 结构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
        5.3.4 结构模型假设验证
    5.4 高家堡村美丽乡村评价结果分析
    5.5 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
        5.5.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5.2 打造古村旅游产业
        5.5.3 宣传创新创业观念
        5.5.4 完善医疗体系服务
        5.5.5 注重村容村貌建设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
        1.2.2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研究
        1.2.3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交易费用论
        2.2.2 信贷融资担保论
        2.2.3 农业信贷补贴论
        2.2.4 农业金融市场论
第三章 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及融资现状分析
    3.1 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2 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
        3.2.1 融资需求现状
        3.2.2 融资满意度
        3.2.3 主要融资方式
    3.3 文登区涉农信贷产品现状分析
        3.3.1 缺乏有效的信贷产品
        3.3.2 融资期限与期望值不符
        3.3.3 合作社可接受的利率低
第四章 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金融机构融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影响因素的选择
    4.2 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案例分析
    5.1 国外案例分析
        5.1.1 美国
        5.1.2 瑞典
        5.1.3 日本
        5.1.4 印度
    5.2 国内成功案例分析
        5.2.1 吉林梨树县百姓农民资金互助社——互助合作社
        5.2.2 新疆阿勒泰布津县——农民贷款担保协会
        5.2.3 四川省资阳市——“六方合作+保险”融资模式
第六章 改善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的建议
    6.1 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
    6.2 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
    6.3 完善农业保险
    6.4 推出针对农业发展的贷款项目
    6.5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6.6 提升自身信贷融资能力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7)需求导向视角下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保险与农业保险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第3章 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的经验考察
    3.1 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经验
        3.1.1 美国的政府主导参与型
        3.1.2 日本的社会互助型
        3.1.3 欧洲的民办公助型
        3.1.4 亚洲的国家重点性扶持型
    3.2 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经验
        3.2.1 上海“安信”模式
        3.2.2 吉林“安华”模式
        3.2.3 浙江的“共保体”模式
        3.2.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保”模式
        3.2.5 江苏“联办共保”模式
        3.2.6 黑龙江“相互制”模式
    3.3 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的比较分析
        3.3.1 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共性
        3.3.2 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差异
    3.4 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的经验借鉴
        3.4.1 因地制宜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
        3.4.2 实践探索要与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3.4.3 依据财政实力量力而行探索农业保险运营
        3.4.4 实现政府和市场机制配合发挥作用
第4章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运营现状与绩效评价
    4.1 陕西省农业保险需求状况
        4.1.1 陕西省农业发展情况
        4.1.2 陕西省农业保险的需求考察
    4.2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现状
        4.2.1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历程
        4.2.2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基本原则
        4.2.3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具体运营机制
    4.3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绩效评价
        4.3.1 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绩效的内涵界定
        4.3.2 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3 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4.3.4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绩效评价结果
第5章 需求导向下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问题
        5.1.1 政府财政支持与宣传力度不足并存
        5.1.2 农业保险产品种类与保障水平不足并存
        5.1.3 承保率低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
        5.1.4 运营绩效不佳与可持续性低并存
    5.2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农业保险自身风险高
        5.2.2 存在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
        5.2.3 地方政府财力不足
        5.2.4 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制度不完善
第6章 需求导向下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优化思路
    6.1 优化目标
        6.1.1 总体目标
        6.1.2 阶段目标
    6.2 优化原则
        6.2.1 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6.2.2 协调性与效率性相结合
        6.2.3 稳定性与持续性相结合
        6.2.4 先行试点与稳步推广相结合
    6.3 优化思路
        6.3.1 政府投入优化
        6.3.2 市场供给体系优化
        6.3.3 风险防范优化
        6.3.4 监督机制优化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陕西省农业保险问卷调查表

(8)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业互助保险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农业互助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支持政策落地困难
    (二)行业监管力度不足
    (三)险种数量少、保障水平低、覆盖面不足
    (四)风险分散机制尚不完善
    (五)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六)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和投保意识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业互助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实施和监管细则,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二)增加保险品种和保费补贴,扩大覆盖面
    (三)完善组织体系,加快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四)重视培育专业化人才,提升农民保险和合作意识

(9)民国时期云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对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整体发展史及区域发展史的研究成果
        (二)对近代中国合作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
        (三)从国家、政府、农村社会三方面关系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成果
        (四)从近代合作金融角度对农村合作运动进行研究的成果
        (五)对云南农村合作运动进行研究的成果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云南省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背景
    第一节 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西方合作思想的传入
        二、国民政府对合作运动的推动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的农村经济
        一、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农民可耕地少
        二、高利贷盛行,农民负债率高
        三、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金融混乱
第二章 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合作行政系统的建立与变革
        一、合作行政机构的沿革
        二、合作行政机构的人事和经费
    第二节 合作组织的倡办与发展
        一、合作事业推行区域
        二、合作社组织概况
    第三节 合作金融的建立
        一、农村合作贷款政策的制定
        二、云南农村合作贷款的推行
    第四节 合作教育的施行
        一、三级训练制之前的合作教育
        二、三级训练制下的合作教育
第三章 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的运行实态考察
    第一节 云南省合作社业务构成分析
    第二节 信用合作业务
        一、存款业务
        二、放款业务
    第三节 农业生产供销合作业务
        一、承销食盐
        二、兴办水利合作社
    第四节 积谷业务
        一、积谷推行的原因
        二、积谷推行的实况
        三、积谷的作用
第四章 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合作运动推动了农村传统借贷关系的转变
    第二节 合作运动促进了农事生产的改进
    第三节 合作组织与农村社会其他传统组织的互动
        一、合作社与家族组织
        二、合作社组织与农会组织
    第四节 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的局限
        一、合作社多被地主豪绅把持,贫苦农民沾益较少
        二、合作资金难敷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农业机械
        1.2.2 农机风险
        1.2.3 农机保险定义及理论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
        1.3.2 关于农机保险发展的研究
        1.3.3 现有文献对本文的启示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1.8 章节结构
    1.9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9.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1.9.2 本研究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历程
        2.1.1 起步发展阶段
        2.1.2 萎缩停滞阶段
        2.1.3 试点试行阶段
    2.2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的政策背景
    2.3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2.3.1 法规条例设计有待完善
        2.3.2 地区发展不平衡
        2.3.3 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
        2.3.4 农户参保意识不强
第三章 我国农机保险运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 政府主导下专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机保险模式
    3.2 政府扶持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机保险模式
    3.3 农机互助保险模式
    3.4 农机保险运行模式的特点
第四章 江苏省农机保险发展现状和理赔情况分析
    4.1 江苏省农机保险发展现状
    4.2 农机保险参保及理赔情况分析
        4.2.1 农机保险参保情况
        4.2.2 农机保险理赔情况
    4.3 农机事故与农机保险的描述性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农机事故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4.4 农机保险赔付与农户经济负担研究
        4.4.1 农机保险赔付对减轻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对农机保险理赔的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户对农机保险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5.2 农户对农机保险理赔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
        5.2.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展合作保险 振兴农村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胡玫.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3]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D]. 刘彩琴.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4]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D]. 陈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5]基于SEM的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神木市高家堡村为例[D]. 贺彤. 长安大学, 2020(06)
  • [6]文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D]. 姜晓洁.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需求导向视角下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优化研究[D]. 杨志莹. 西南大学, 2020(01)
  • [8]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业互助保险发展探析[J]. 林丽琼,朱烨,汪彬.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9]民国时期云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D]. 付赵.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D]. 过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发展合作保险,振兴农村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