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B-2轰炸机的发展历程(上)(论文文献综述)
贾鹏,郭建美,李江勇[1](2019)在《轰炸机光电探测系统发展现状》文中指出轰炸机是空基核威慑的主力平台,光电探测系统作为其传感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目标探测、跟踪、识别、火力引导攻击的作战使命。通过国内外轰炸机典型光电探测系统介绍,梳理光电探测系统对提升轰炸机作战效能的影响,并分析轰炸机光电探测系统的发展方向。
朱宝流[2](1994)在《美国B-2轰炸机的发展历程(上)》文中指出美国B-2轰炸机的发展有过很大的波动,空军原要求订购165驾,但经过几年的争论后,美国会在1992
王海宏[3](2019)在《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战争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国外学者称之为一次“军事技术革命”,与我们熟知的工业技术革命相呼应。本文首先透过技术史的视角,阐述了19世纪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系列影响,以及20世纪初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工业发展、军事技术的发展,从而引出航空制导炸弹的产生。然后通过历史的脉络,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近代反恐战争等世界性或局部性的战事的历史,理出航空制导炸弹从早期简单制导到无线电制导、激光制导、卫星加惯性制导,一直到近代的各种复合制导和小尺寸炸弹等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个发展历程,总结出两条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规律,根据此两条发展规律,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推断了未来航空制导炸弹的三个发展趋势。通过对美国、俄国的航空制导炸弹数据的收集、整理,给出了美国和俄国基本所有航空制导炸弹的相关数据,然后分别绘制出美国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并分别加以分析、对比,得出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现状进行简单阐述,给出了所有我国现役航空制导炸弹的型号。并分析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和美俄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的启示,指出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当前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的阐述,并结合之前对美俄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分析,对未来的航空制导炸弹发展进行展望。最后,通过我国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乐观展望未来我国走在世界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前列的可能。
王旭东[4](2006)在《鸭嘴兽异常凶猛——漫谈苏-34》文中研究表明今年3月,俄罗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布,“苏- 34”战斗轰炸机已经完成国家试验,2010年以前,俄罗斯空军将装备24架该型飞机。“苏-34”列装的消息虽然不是那样惊天动地,却在军事爱好者中间引起了种种议论,关于“苏·34”的定位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将从该型飞机的研制过程入手,分析有关技术和战术问题。
李朝辉[5](2015)在《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文中认为边疆是国家基于客观条件而主观构建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在前主权时代,边疆指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及至主权时代,边疆则指国家领土的边缘性部分;而到全球化时代,边疆则不仅指国家领土的边缘性部分,还包含超越主权管辖范围的超主权性边疆,如利益边疆、信息边疆。边疆架构是一个描述和分析国家关于边疆的认识、现状及实践的整体性概念,主要包括边疆观念、边疆理论、边疆现实、边疆治理、边疆战略等要素。边疆架构形成以后,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范围而发生变化,并影响国家发展。而国家发展反过来又构成边疆架构调整与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推动边疆架构的调整,由此,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在一国历史中互动开来,相互影响,构成一幅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历史长卷。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的互动贯穿了其整个历史进程,具有“双螺旋上升”式的互动特点。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北美13个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打响。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美国建立起来。美国自建立起就具备世界眼光,并确立了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原则。任何国家都面临着国家发展问题,美国也不例外。解决当时面临的内部矛盾及危机,谋求经济发展及良好的地缘政治条件的需要,共同推动着美国的陆地边疆拓展及卓有成效的边疆治理。当特纳的“边疆假说”形成时,美国的陆地边疆架构也构建成功,并对美国的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倍扩大了美国的规模,促进了美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助北方取得内战的胜利,美国迅速发展为北美陆权强国。陆地边疆架构构建中美国最大的污点就是驱赶、屠杀印第安人,此外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1898年美西战争开始,吹响了美国构建海洋边疆架构的号角。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是基于美国所取得的国家发展成就之上,经历了内战的美国实现了统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这些都为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以及地缘基础。不仅如此,美国谋求进一步的国家发展的需要,构成了海洋边疆架构构建的强劲动力。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原材料问题迫切需要美国开拓海外殖民地,构建海洋边疆架构。在“新天定命运说”及马汉的“海权论”影响下,美国积极增强海上力量,发动美西战争,并取得战争的胜利,开拓了海洋边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古巴、夏威夷、巴拿马运河、海地、多米尼加等纳入美国的边疆架构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不断发展,美国以各种方式获取海军基地,积极开展海军扩建,增强了美国的海权力量。美国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扩大了美国的疆域规模,优化了美国的疆域结构;陆、海一体的疆域结构有利于美国保障其国土安全;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推动美国的国家转型,使美国从北美陆地强国转型为海陆复合型强国;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使美国从海权大国发展为海权强国,进而成为海权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强国,还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也荣登全世界第一。全面而超强的国家实力使得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这种前所未有且傲视群雄的国家发展成就给美国构建立体化边疆架构提供最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以及人才技术基础。而美国已不满足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称霸全球是其进一步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冷战中战胜苏联。美国的这一国家发展的诉求构成了立体化边疆架构构建的动力。在杜黑的“制空权论”以及米切尔的“空权”思想影响下,美国大力发展其空军来管控空中边疆,并开始建设早期预警系统,加强战略空军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提高空军的国防预算。而高边疆的构建经历了艾森豪威尔、肯尼迪以及里根政府时期,终于构建成功,使得美国的立体化边疆架构成功构建起来。美国立体化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影响了美国的疆域,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助推美国赢得美苏争霸,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及科技的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终于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宝座,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都居世界第一,虽然由于和苏联争霸而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美国造成了压力,但美国经济实力还是居全球首位。独霸全球的国家发展成就给美国构建超主权化边疆架构提供最坚实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科技基础。而此时美国的国家发展的目标是维持全球霸主地位,变单极时刻为单极时代,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美国的这一国家发展诉求构成了超主权化边疆架构构建的动力。美国超主权化边疆包括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利益边疆构建的逻辑起点是如何有效地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在此基础上,构建认知层面的利益边疆,即认定利益边疆的范围,再制定相应的战略,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实施,从而构建起现实层面的利益边疆,以实现美国的存在于全球范围的国家利益。就利益边疆的构建及其发展而言,经历了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以及奥巴马政府时期。在各个时期,对利益边疆的构建都将全球分成三大块:欧亚大陆、美洲、非洲。由于三人的执政理念及所面临的内外情势不同,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和界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利益边疆的构建和调整存在显着的区别。总而言之,利益边疆的构建和调整有成功之处,亦有失败的地方。信息边疆的构建由政治精英、技术精英和企业精英合力完成。政治精英立法、出台政策、组建机构,技术精英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定技术标准,企业精英则将信息边疆及行业标准推向全球,并从中获取巨额的财富。美国超主权化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影响了美国疆域的规模和结构,使得美国疆域软硬结合;影响了美国经济实力,克林顿政府对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的构建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而小布什政府对利益边疆的构建则极大程度地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甚至将美国的经济拖入衰退境地;影响了美国的科技实力,信息边疆的构建推动了美国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加强,而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削弱。综上所述,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紧密,环环相扣,形成了“双螺旋上升”式的互动模式。虽然存在二者的消极互动,但积极互动占主导。它推动了美国边疆架构和美国的国家发展,使美国从当初英国的殖民地一跃变成了当今世界全球霸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中国必须要重视边疆,重视前瞻性地调整边疆架构,以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助推作用。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中国必须构建并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并将其与传统边疆有机结合起来。
胡畅达[6](2019)在《朝核危机视域下的美韩同盟研究》文中认为美韩同盟作为朝鲜半岛地区的军事同盟,自20世纪50年代形成并不断强化。它虽以应对冷战和半岛问题为战略存在,但美韩两国针对朝鲜一直存有各自的战略博弈。因此在半岛核局势的变动中,两国为应对朝鲜而演进的同盟关系始终游走在紧张与缓和之间,交替而行,形成“三通道双循环”逻辑演进路径。具体说来,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对峙的终结打破东北亚安全格局,也给朝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政治上的孤立处境还是经济上的发展障碍,都给朝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在安全方面,朝鲜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和抵御来自外部环境——美韩的战略威胁,开始研制开发核武器,引起美朝之间的不信任,继而爆发第一次朝核危机。在朝核危机的影响下,美韩由于同盟性质固有的特点和对朝政策的分歧,不断调整战略核心,使同盟合作和同盟困境的动力与压力相伴出现,在同盟关系并未因为冷战的结束而瓦解的前提下,继续呈相互依赖之势,维系着在波动中合作与困境交织的稳定态势。因此,可以将朝核危机看作撬动美韩同盟关系的杠杆,在动态中发挥着稳定和挑战美韩同盟存续的关键力量。伴随美韩政府首脑的更迭,美韩关系和美朝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不同以往的调整,因此美韩同盟潜在孕育着新的合作机制。本文以朝鲜核危机为背景,通过梳理朝核危机变动时美韩同盟的演进路径,并结合2018年朝鲜再次作出明确的“弃核”选择为切入点,根据同盟及同盟困境理论来研究美韩同盟在核危机环境中的演变逻辑,从而探寻朝核危机、美韩同盟合作和同盟困境三者之间的“三通道双循环”逻辑链条,进而尝试解释美韩同盟在朝核危机的波动中所形成的同盟运行机理。
罗振华[7](2004)在《拓展人防职能及建立民防体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高技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成为当代战争的主要形态,人民防空在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频频发生,对国家及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此形势下,加强民防(人防)建设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趋势,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为什么必须建设民防、人防为什么必须向民防拓展、人防为什么能够向民防转变、人防向民防转变中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都是人防向民防转变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在我国部分省、市人防部门进行人防向民防转变的实践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人防向民防转变的必要性。认为实现人防向民防转变是强化人防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要求,是顺应世界民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阐述了人防向民防转变的可行性。认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实现人防向民防转变指明了方向,社会防灾意识的强化是实现人防向民防转变的基本动力,人防部门的独特优势是实现人防向民防转变的重要基础,部分城市民防建设的实践为人防向民防转变提供了成功经验。 但在人防向民防转轨方面缺乏国家的统一组织领导,国家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少,各省市人防部门自成体制多。因此,国家必须从整体上制定民防体制建设的战略目标,把握关键环节,构建我国特色的民防体制。同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确保民防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民防建设理论研究和民防人才培养,为建立一个完善、成熟的民防组织体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庞智强[8](2013)在《X波段多普勒测速雷达前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卫星等空间飞行体速度一般在(100~8000)m/s,为研究飞行体的高速运动性能,用高速运动模型代替飞行体及其内部装备。传统的光电测速方式是在“模型”的运动路径上布置若干光电传感器,用“模型”到达每一个传感器的时间来推算运动速度。相对于光电测速方式,雷达测速有成本低、安装简单、可连续测速等优点。本文以某“模型”的高速运动为研究背景,研制了一种X波段多普勒测速雷达前端,目的是为该“模型”提供一套连续测速装置,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测速前端采用连续波相参的雷达体制,工作频率为9GHz点频。本文对测速雷达前端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对各部件完成了指标分配,整个前端由三部分模块构成:信号源模块包括锁相环信号源、微波带通滤波器、微波单级放大器和Wilkinson功分器;发射模块包括两级功放和发射天线;接收模块包括接收天线、低噪放、混频器、中频低通滤波器和中频放大器。本文阐述了上述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采用软件HFSS和ADS对微波带通滤波器、功分器等无源部件和微波放大器进行了设计、仿真和优化,采用软件AutoCAD绘制了电路版图和腔体图纸。最后采用频谱仪和示波器等仪器完成了实际硬件电路的测试及调试工作,验证了各模块电路设计的正确性。本前段利用微带贴片天线作为收发天线,采用同轴馈电结构;微波带通滤波器和中频低通滤波器分别采用微带平行耦合线结构和LC结构;功分器采用两级Wilkinson结构;混频器采用集成芯片HMC553LC3B实现;微波放大器采用场效应管TC2181实现;信号源采用锁相环频率综合芯片实现。本文的信号源模块输出功率为-18.5dBm,发射模块的发射功率为8dBm,接收模块变频增益为55.8dB。整机测试结果表明,该前段测速误差小于0.6%。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电路改进方法。
黄雪莉[9](2007)在《装备制造业技术集成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其技术水平已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实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的20年里,中国装备制造业抓住了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难得机遇,通过主动承接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大潮而迅速崛起。然而,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依然受到技术基础薄弱、研发投入有限、技术创新不足等种种制约,此种局面不单影响到个别企业的生存发展,甚至威胁到行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因而,探寻我国企业在技术基础和研发投入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的背景下,如何缩小技术差距已日显紧迫与重要。技术集成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管理范式,其最大的优越之处在于在技术和需求的不确定性加剧的条件下,能够更加快速地提出集成解决方案,并通过对内、外部技术源的集成利用,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在技术迅速膨胀与需求变化加速的背景下,对技术集成模式进行分类将有助于企业有效提升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技术集成、复杂产品系统和开放创新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对典型装备制造企业技术集成成功案例的分析,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技术集成模式分类依据,并在对案例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各模式的定义及其适用条件。首先,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和梳理,提出了对装备制造业技术集成模式进行系统分类的理论基础;而后,介绍了Bonaccorsi提出的针对CoPS领域的“系统公司”分类体系,并结合装备制造业行业特点和创新特性对该体系进行剖析;之后,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现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集成模式分类依据及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筛选和详尽剖析,提炼和总结了依照集成度高低划分的两种技术集成模式,并对各模式对应的实施方法、适用条件以及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李涛,句磊,刘瑞红[10](2007)在《开拓后电影时代的中国电影》文中认为在中国的电影研究中,政治社会学、艺术美学一直不仅是电影研究的主流而且几乎是全部的价值理念和方法。但是,随着电影的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电影经济对电影艺术、电影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原来的研究方法就可能不完全适应对电影学术的要求,也无法对电影的生产起到正确地指导作用。因此要借鉴好莱坞电影发展的模式,建立起后电影时代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之路。
二、美国B-2轰炸机的发展历程(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B-2轰炸机的发展历程(上)(论文提纲范文)
(1)轰炸机光电探测系统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国内外轰炸机典型光电系统 |
2.1 B-52轰炸机Litening吊舱 |
2.2 B-1B轰炸机狙击手光电瞄准吊舱 |
2.3 图-160轰炸机OPB-15T光学轰炸瞄准具 |
2.4 国产轰-6K轰炸机光电转塔 |
2.5 国内外轰炸机光电探测系统性能对比 |
3 轰炸机光电探测系统发展趋势 |
1) 大面阵器件 |
2) 多视场光学 |
3) 多传感器融合 |
4) 综合化 |
1) 远距离探测 |
2) 大范围态势感知 |
3) 高精度目标瞄准 |
4) 协同作战 |
4 总 结 |
(3)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分析 |
2.1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历程 |
2.1.1 早期简单制导航空炸弹 |
2.1.2 电光制导航空炸弹 |
2.1.3 激光制导航空炸弹 |
2.1.4 卫星制导航空炸弹 |
2.1.5 复合制导航空炸弹 |
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图谱及启示 |
2.2.1 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图谱 |
2.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研究 |
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
3.1.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
3.1.2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
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
3.2.1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
3.2.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
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对比分析 |
3.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
3.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
3.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之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俄对我国的启示及未来发展展望 |
4.1 美俄型谱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4.1.1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现状 |
4.1.2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 |
4.1.3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 |
4.2 航空制导炸弹未来发展展望 |
4.2.1 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 |
4.2.2 未来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展望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关于边疆架构和国家发展的研究 |
(二) 关于美国边疆研究 |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框架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历史分析法 |
(三) 精英分析法 |
(四) 利益分析法 |
(五) 层次分析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
(一) 研究重点及难点 |
(二) 研究创新 |
六、研究条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一) 研究的有利条件 |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国家发展与边疆架构互动的逻辑 |
第一节 边疆架构的含义 |
一、边疆的含义 |
二、边疆架构及其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国家发展的含义 |
一、“国家发展”概念 |
二、相似概念的辨别 |
第三节 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存在逻辑互动关系 |
一、国家发展的需要促使边疆架构的初步构建 |
二、边疆架构影响国家发展 |
三、国家发展的状况促成边疆架构的调整 |
第四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进程 |
一、划分历史阶段的意义 |
二、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不同历史阶段 |
第二章 陆地边疆架构推动美国成为北美陆权强国(1776-1898) |
第一节 美国的建立 |
一、美国建立的标志 |
二、美国建立的动因 |
三、美国的四大要素 |
四、美国的三重属性 |
五、世界眼光和孤立主义 |
第二节 国家发展的需要催生美国陆地边疆架构 |
一、美国国家发展的需要促成其边疆拓展 |
二、美国陆地边疆架构的历史形成 |
第三节 陆地边疆架构对美国国家发展的影响 |
一、积极的作用 |
二、带来的问题 |
第三章 海洋边疆架构催生世界海权霸主(1898-1945) |
第一节 海洋边疆架构形成前的国家发展 |
一、实现了国家统一 |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三、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
第二节 国家发展催生海洋边疆架构 |
一、国家发展是海洋边疆架构形成的基础和动力 |
二、海洋边疆架构的历史建构 |
三、美国海洋边疆架构的发展 |
第三节 海洋边疆架构促进国家发展 |
一、优化美国的疆域结构 |
二、保障美国的国土安全 |
三、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 |
四、推动美国的国家转型 |
五、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 |
第四章 立体化边疆架构助推美国称霸全球(1945-1991) |
第一节 美国立体化边疆架构构建前的国家发展 |
一、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强国 |
二、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 |
三、军事实力荣登全世界第一 |
四、科技实力迅猛发展 |
第二节 美国国家发展催生立体化边疆架构 |
一、国家发展是美国边疆架构立体化的基础和动力 |
二、美国边疆架构立体化构建 |
第三节 美国立体化的边疆架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
一、影响美国的疆域 |
二、为美国提供立体化的安全保障 |
三、有助于美国赢得美苏争霸 |
四、促进美国的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
第五章 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支撑美国单极时代(1991至今) |
第一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构建前的国家发展 |
一、发挥全球作用的军事实力 |
二、居世界首位的经济实力 |
三、居世界第一的科技实力 |
第二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的形成 |
一、国家发展是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构建的基础和动力 |
二、利益边疆的构建 |
三、信息边疆的构建及治理 |
第三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
一、对美国疆域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
二、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三、对美国科技的影响 |
四、对美国军事实力的影响 |
五、对美国全球霸权的影响 |
第六章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回顾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进程 |
第二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朝核危机视域下的美韩同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创新点 |
一、朝核危机背景下美韩同盟内涵分析 |
(一)朝核危机下的美韩同盟合作 |
(二)朝核危机下的美韩同盟困境 |
二、朝核危机变动时美韩同盟演进路径 |
(一)朝鲜核策略撬动美韩同盟平衡 |
(二)美朝互动影响下美韩同盟的走向 |
(三)韩朝互动影响下美韩同盟的走向 |
三、朝核危机进程中美韩同盟演变逻辑 |
(一)朝核危机与同盟合作的双向推动 |
(二)朝核危机与同盟困境的双向制衡 |
(三)同盟合作与同盟困境的双向影响 |
(四)危机、合作与困境间的内外循环 |
四、朝核危机发展中美韩同盟运行机理 |
(一)朝核危机的运行调节 |
(二)美韩同盟的运行调适 |
(三)朝核危机与美韩同盟的运行对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拓展人防职能及建立民防体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研究的构想和方法 |
第二章 我国人民防空情况简介及国内外民防发展状况 |
2.1 我国人民防空工作情况简介 |
2.2 国外民防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简介 |
第三章 拓展人防职能建立民防体制的研究分析 |
3.1 建立我国民防组织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3.2 人防向民防体制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
3.3 人防向民防体制转变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人防向民防体制转变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4.1 人防向民防体制转变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 人防向民防体制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辽宁省人防向民防体制转变的实践 |
5.2 对辽宁省人防向民防体制转变实践的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表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X波段多普勒测速雷达前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多普勒雷达的发展与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多普勒雷达前端微波电路简介 |
2.1 滤波器基本理论 |
2.2 微带天线基本理论 |
2.3 功分器基本理论 |
2.4 混频器基本理论 |
2.5 放大器基本理论 |
2.6 锁相环基本理论 |
2.6.1 鉴相器 |
2.6.2 环路滤波器 |
2.6.3 压控振荡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 波段多普勒测速雷达前端设计 |
3.1 多普勒效应 |
3.2 X 波段多普勒测速雷达前端方案设计 |
3.3 滤波器设计 |
3.3.1 微波带通滤波器设计 |
3.3.2 中频低通滤波器设计 |
3.4 收发天线设计 |
3.5 功分器设计 |
3.6 混频器设计 |
3.7 放大器设计 |
3.7.1 微波放大器设计 |
3.7.2 中频放大器设计 |
3.8 锁相环信号源设计 |
3.8.1 锁相环信号源设计指标 |
3.8.2 芯片介绍 |
3.8.3 原理图及版图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 波段多普勒测速雷达前端实现 |
4.1 电路布版 |
4.2 腔体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 波段多普勒测速雷达前端测试结果及分析 |
5.1 信号源测试及分析 |
5.2 带通滤波器测试及分析 |
5.3 微波放大器测试及分析 |
5.4 功分器测试及分析 |
5.5 收发天线测试及分析 |
5.6 混频器测试及分析 |
5.7 整机测试及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装备制造业技术集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价值和研究基础 |
1.2 概念的分析和界定 |
1.2.1 装备制造业 |
1.2.2 系统公司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3.3 主要创新点 |
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分析 |
2.1 技术集成理论研究综述 |
2.2 复杂产品系统(CoPS)理论研究综述 |
2.3 开放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
2.4 研究现状评述 |
3 技术集成模式划分依据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3.1 技术集成模式划分依据 |
3.1.1 集成理论简述 |
3.1.2 集成度的数理定义 |
3.1.3 技术集成度及其评价体系 |
3.2 技术集成模式划分的关键影响因素 |
3.2.1 技术能力水平 |
3.2.2 产品模块化程度 |
3.2.3 企业对外部技术市场的依赖程度 |
3.3 小结 |
4 高集成度模式研究 |
4.1 案例分析 |
4.1.1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4.1.2 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 |
4.2 模式界定 |
4.3 适用条件 |
5 低集成度模式研究 |
5.1 案例分析 |
5.1.1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5.1.2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
5.2 模式界定 |
5.3 适用条件 |
结论 |
1.总结出技术集成模式划分依据 |
2.提炼出各模式定义及适用条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地调研企业名单 |
附录B 搜集整理的典型装备制造企业技术集成案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美国B-2轰炸机的发展历程(上)(论文参考文献)
- [1]轰炸机光电探测系统发展现状[J]. 贾鹏,郭建美,李江勇. 激光与红外, 2019(03)
- [2]美国B-2轰炸机的发展历程(上)[J]. 朱宝流. 国际航空, 1994(01)
- [3]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D]. 王海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鸭嘴兽异常凶猛——漫谈苏-34[J]. 王旭东. 现代军事, 2006(07)
- [5]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D]. 李朝辉. 云南大学, 2015(04)
- [6]朝核危机视域下的美韩同盟研究[D]. 胡畅达.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7]拓展人防职能及建立民防体制的研究[D]. 罗振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03)
- [8]X波段多普勒测速雷达前端研究[D]. 庞智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9]装备制造业技术集成模式研究[D]. 黄雪莉.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10]开拓后电影时代的中国电影[J]. 李涛,句磊,刘瑞红. 电影文学, 2007(17)
标签:航空炸弹; 轰炸机; b-2隐形战略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