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环保将实施“一二三四”工程

广东环保将实施“一二三四”工程

一、广东环保将实施“一、二、三、四”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何妤如[1](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裴超[2](2021)在《“内需”与“变革”——“十四五”时期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是开启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元年。我国经济市场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谋篇布局。现实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刚刚结束不久的两会,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提供更加准确指导,可谓是"谋大局、擘蓝图、开新局",意义非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六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展现了我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黄慧诚,钟奇振[3](2021)在《绿色发展立潮头——广东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纪实》文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水蓝天激荡新时代绿色发展巨澜。2020年岁末,广东碧水攻坚战东莞前线传来捷报,监测数据显示,历经一年考验,该市原有3个劣Ⅴ类国考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至此,广东胜利宣告,全省原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部"清零",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让广东人时刻牢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18年10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时,要求广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彼时广东还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记挂于心。

徐爽[4](2020)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将相关主体划入同一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气体排放额度,是调控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该政策采用市场自主配置模式,准许主体与主体实施配额交换,以较低成本实现气体排放有效控制。截止2019年,国家先后在北京等七个城市设置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试点设置的主要任务就是积累相关经验,并且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为构建碳交易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对碳交易这一课题进行探讨既满足时代的需求又符合城市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幻多端,暴风天气时常发生,暴雨天气也经常光顾,恶劣的气候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推广无污染、低消耗的低碳经济模式已经变成当今时代的研究重点。有关碳交易政策以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从理论层面认可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部一致性,但缺少实证数据的支撑;此外也有研究从宏观层面概述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但缺乏具体影响维度分析。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究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一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从经济活力、创新驱动、绿色环保和民生发展四个方面,建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为下文探究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奠定数据基础。二是建立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得到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三是加入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四个评价维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一步验证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各维度的影响。四是以30个省市2008-2017年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其中实验组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6个试点省市,对照组为其余24个省份(剔除西藏及港澳台),以客观数据为支撑,检验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验证碳交易政策对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关系与影响维度。实证结果表明:实施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逐年增强。同时,通过内部机制分析实证了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力与创新驱动两个维度。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继续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顶层设计,提供长期稳定的市场预期。二是夯实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法律基础。三是做好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衔接与能力建设。四是制定碳交易市场国际合作路线图,设定分阶段目标与重点任务。

王长在[5](2020)在《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广东省以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体育、文化等资源融合开发的方式,开展了“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计划”。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及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具有强化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理论、促进全民健身和服务健康中国、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树立赛事品牌以及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所举办的36站赛事情况为事实依据,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旨为审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解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问题、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原因,进而结合域外赛事品牌建设经验提出实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品牌构建理论(Aaker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理论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重要理论框架;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用于建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指标体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助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利益相关主体;战略理论指导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实施。(2)梳理南粤古驿道发展历程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的脉络,明确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即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掘者”、古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认为南粤古驿道品牌建设具有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以及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仿价值。(3)审视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包括赛事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品牌定位逐趋清晰、品牌建设定位准确、发展使命聚焦)、赛事品牌打造稳步推进(建设思路清晰、政府在赛事建设中的角色明确、重视赛事市场的培育与开发、非政府组织参与活跃)、赛事品牌认知度逐渐全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赛事运营管理水平逐渐提升)、赛事品牌联想度逐渐深刻(大赛渐入人心、赛事组织获得认同)、赛事品牌忠诚度逐渐提高以及大赛美誉度逐渐改善(与赛人员对赛事具有较高满意度、赛事级别逐渐提升)。(4)解析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市场、文化、个体五个方面的限制因素,即品牌建设专业化管理人员不足、赛事管理过于依赖政府、社会化运作模式没有形成、产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部门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传播需要加强。(5)以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包含品牌知名度(0.25)、品牌认知度(0.26)、品牌联想度(0.20)、品牌忠诚度(0.13)与品牌美誉度(0.15)5个一级指标,品牌定位、品牌打造、品牌推广、品牌传播、赛事基础设施建设、赛事运营管理、赛事文化价值挖掘、比赛过程、赛事组织、赛事标识、态度忠诚、行为忠诚、赛事质量评价、对项目发展的促进作为14个二级指标,明确定位赛事发展使命、准确定位赛事价值主张、对赛事发展环境的准确判断等84个三级指标;并且以2019年第五站为例对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以期将理论层面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付诸实践应用。由此,提出以下现实提升路径:(1)借鉴瑞典定向五日赛(O-Ringen)和芬兰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建设经验,分析瑞典定向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营销、信息技术应用、赞助商的选择和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品牌建设的理念、赛道设计、急救体系、参赛模式等,得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启示。即: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建设理念,注重挖掘定向运动对人心智发展的价值,高度统一的赛事组织管理,较为充分的赛事市场化开发以及注重对赛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2)从宏观层面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从可用资源分析、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战略方向确定、具体战略规划四个方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与关键问题,并基于基本原则、具体步骤、主要方法三个维度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导向。(3)从中观层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理解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深层内涵,明确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原则,建立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思路。(4)从微观层面确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即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李淑桃[6](2020)在《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文中认为贫困村的规划建设是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的关键。2017年,广东省提出“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重要举措,总投入财政资金300多亿元。根据“无规划,不建设”的要求,所有省定贫困村都编制了相关规划并于2019年基本完成了整治建设任务。那么,这批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到底怎样?对其进行科学的实施评价十分必要。本文以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和代表性的翁源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的实证研究。不仅为这批省定贫困村的规划实施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村庄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目前,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规划领域,对于村庄规划的实施评价研究十分贫乏。本文借鉴和吸纳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的特点,构建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该实施评价体系包括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两部分的评价。实施效果评价主要从实施结果和实施绩效两方面分析规划的落实情况以及对村庄和村民产生的影响;实施过程评价主要从政策保障、资金管理、主体协作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评析规划实施的运作机制及影响因素。依据上述实施评价体系,论文重点以翁源县青云村为例,通过详实深入的实证调研,对其规划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实施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实施广度较好,但由于村民主体意愿变更、资金规模估算偏差大等原因导致实施深度较差,部分项目的变更对经济性和效用性考虑有所欠缺;规划实施成效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水平的提升上,对农民增收带动尚不明显,但不同类型的自然村由于资金投入、建成效果的不同,村民的评价差异较大。在实施过程评价部分,地方政策的完善性、资金整体的统筹性、规划编制期间各相关团队的协同性均有效促进了青云村村庄规划的实施,但同时在配套政策的协调性、建设资金投入的精准度、规划实施阶段各利益主体间的协同性、深化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和建设工程质量的可控性方面存在不足。青云村在规划实施效果和规划实施过程评价中所反映的情况在翁源县乃至广东省其他省定贫困村中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也对广东省定贫困村以及我国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任务的欠发达地区村庄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于尚在摸索中的贫困村规划编制与实施,本论文既注重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探讨,更注重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以期发现贫困村规划建设及相关推进政策需要规避和重视的问题,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欠发达地区的村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王强[7](2020)在《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煤炭和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均离不开二者的协调运行。我国矿产资源的禀赋特征造就了以煤为主、以电为核心的能源发展格局。建国70年来,我国煤炭和电力行业发展迅猛,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纵向协调性差、中长期合同违约率高等问题却导致煤炭与电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使得促进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2020年,我国将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这将使得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面临被替代和成本增加的风险。同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我国陆续出台了去产能政策、煤电联营政策和中长期合同政策等相关制度。相比于过去,新的政策环境带来新的机遇和风险,需要考虑这些政策对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影响,对于提升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问题—构建模型—算例分析”的逻辑链条,分别对低碳政策、去产能政策和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履约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煤炭与电力周期性冲突原因并讨论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论证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从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相关政策和中长期合同优化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国内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总结了南非、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典型国家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针对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启示。最后,从煤炭和电力发展现状、煤炭进出口、燃煤发电污染、煤电周期性冲突和新能源替代等出发,提出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2)构建了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受碳排放权配额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的限制,分析了碳排放权和可再生能源相关参数对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在非合作和合作两种情形下对收益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下,电力用户在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中,运用资金现金价值模型分析了光伏绿色电力证书和风电绿色电力证书的最高市场价格和最低市场价格,同时设计一套基于优惠价格的一对多市场交易机制,为电力用户采购绿色电力证书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提出降低成本建议。(3)构建了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考虑了去产能指标和产能补贴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煤炭市场为例,构建了多个市场竞争模型对煤炭市场竞争力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其次,构建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去产能模型,设置多个参数,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变化对去产能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4)构建了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决策模型,以一条含多个煤炭生产企业、燃煤发电企业和煤电联营企业的复杂煤电能源供应链为例,得出企业进行煤电联营的市场条件,并进行算例仿真分析。其次,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以一条含煤炭生产企业、煤炭贸易企业和燃煤发电企业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为例,运用纵向一体化决策模型和纵向独立决策模型计算新增收益,运用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对总收益进行分配。最后,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推进机制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在实施纵向一体化项目时策略选择,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初始条件、不同参数条件变化对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决策的影响,运用算例进行仿真分析。(5)构建了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首先,研究了煤炭和电力中长期合同发展,以煤炭中长期合同为例,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归纳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运用解析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接着,分析了煤炭和电力中长期合同价格合理区间。其次,分析了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履约区间,不同参数对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期权理论,分别设置了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和双向期权三种期权模型对煤炭中长期合同进行优化。最后,分析了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履约区间,不同参数对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的影响,在煤电浮动机制下,提出一种政府授权差价合约对电力中长期合同进行优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所构建的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受碳排放权配额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限制的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科学的定量决策工具;2)所构建的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政府对直接去产能政策效果评估和间接去产能决策提供决策支持;3)所构建的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煤电联营决策提供支持;4)所构建的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可为煤炭中长期合同和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提供新型履约保障途径。

张焱[8](2020)在《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能源的短缺是社会动荡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接连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组织(简称“欧佩克”)因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的措施,这导致了石油的价格从几美元一桶迅速提高到30多美元一桶。进而导致缺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现了因为石油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是少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石油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石油主导权被中东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犹如悬着一把利剑。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煤炭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并将该问题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绿色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对绿色能源和产业政策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业管制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其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一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二是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三是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四是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第三章:本章阐述了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所有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文本,然后从文本数量、颁发部门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最后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政策三个方面对所有的政策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本章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比较后发现,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与研发激励等政策工具。最后阐述了国外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同时提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本章首先在第五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能源企业的成长路径,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本章通过“民众能源问题政策倾向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章通过实证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第八章: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来测定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然后加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构建ECM模型对我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出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五个结论。然后从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宏观规划类文本过多,微观执行类文本过少;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过少。(2)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投资、研发支持与劳动力投入对企业效益呈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企业经营类别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风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对风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太阳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3)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4)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等因素对民众支付意愿的影响随着能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女性支持的概率较高,而对于核能则男性支持概率更高;年龄对两种能源的影响作用一致,随着民众年龄的上升,民众支持绿色能源的概率是下降的;收入因素对于两种能源的影响结果也是一致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支持概率都会上升;受教育程度与能源知识均对民众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核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拥有环保意识会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而对于核能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5)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向右上倾斜的“N”字型,且没有拐点,表明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加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影响关系,即绿色能源的消费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都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在短期内影响力度较小,在长期内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本文创新点有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企业微观与民众个体微观三个层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数据开发的创新。本文中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个体微观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具有独一无二性。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首先针对民众对绿色能源政策的态度倾向、民众对绿色能源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形成了一个有关能源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其次,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影响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对绿色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创新性论证。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绿色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

周子建[9](2020)在《A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重管轻建是可预期的长期趋势,这对于行业内属于创业型中小企业的A水利设计公司而言,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市场规模在缩小,行业竞争在加剧,洗牌已在所难免。全过程咨询文件的出台、招投标法的修改,以及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全行业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意味着过去的游戏规则和竞争对手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A水利设计公司体量较小,人才、资金和技术储备相对不足。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如何积极应对变化,如何强化现有核心竞争力并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并制定适应环境变化的竞争战略,对A水利设计公司意义重大。本文以A水利设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在介绍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和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得出了水利勘察设计行业仍处于大有可为、天地广阔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投资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诸多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的结论。通过内部环境分析,理清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发现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工具,进行了企业战略定位和选择,确定了企业更适宜采用聚焦战略,通过聚焦于区域,提供区域市场差异化,形成区域竞争的相对竞争优势。将A公司的竞争优势定位于快速响应和提供优质的中小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提出了近期行动方案和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为A水利设计公司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竞争战略。因目前学术界对水利设计院和中小型设计院的竞争战略研究较少,本文除了对A水利设计公司的竞争战略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之外,对行业内其他水利设计院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本研究所确定的竞争战略,对行业外的中小设计院也提供了一定的战略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津津[10](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城乡生态环境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城乡生态关系理论逐步完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为我国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积累了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以及促进城乡利益协调。美丽中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谋划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统筹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创新,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则是有效推动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城乡利益协调采取的重要举措有:第一,统筹城乡空间规划。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第二,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多年来,流域生态补偿与森林生态补偿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和地方实践各层面都做出丰富的探索。第三,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我国重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补齐农村环境短板,为城市提供生态支持。但也应看到,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依然面临现实挑战,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二、广东环保将实施“一、二、三、四”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环保将实施“一、二、三、四”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2.1.1 逻辑起点
        2.1.2 资源养护
        2.1.3 可持续利用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2.2.2 学科关联
        2.2.3 相关原则
    2.3 基本分类
        2.3.1 渔业生态伦理
        2.3.2 渔业社会伦理
        2.3.3 渔业产业伦理
        2.3.4 渔业科技伦理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3.1.2 渔业元治理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3.3.1 伦理分析矩阵
        3.3.2 伦理评估工具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4.1.1 时间维度
        4.1.2 空间维度
        4.1.3 人际维度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4.2.1 人与人的博弈
        4.2.2 人与鱼的博弈
        4.2.3 知与行的脱节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内需”与“变革”——“十四五”时期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新型全球化的动力来自于中国
“十四五”对中国会展业是考验
城市发展将会展作为重要功能建设
效能一体会展业需要“变革”
编后语
    持之以恒

(3)绿色发展立潮头——广东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思想引领高位推动 开辟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新境界
    前所未有的重视
    前所未有的力度
    前所未有的投入
绿色发展源头防控 推动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保引领,让发展更高效
    优化布局,让发展更充分
    清洁能源,让发展更低碳
    环境再造,让发展更添力
人民至上治污攻坚 增强人民群众环境改善获得感
    示范引领,打好蓝天保卫战
    治差水、保好水,打好碧水攻坚战
    吃得放心、住的安心,打好净土防御战
法治环保全民环保 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环保强保障
    全民环保齐参与
    科技环保显威力
    低碳环保新征程

(4)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碳交易政策相关概念及现状
        2.1.1 碳交易政策的概念
        2.1.2 碳交易市场类型与建设条件
        2.1.3 我国碳交易政策发展现状
    2.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概念界定
        2.2.1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碳交易研究现状
        2.3.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
        2.3.3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构建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2 指标的选取
    3.2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影响
    3.3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
    3.4 本章小结
4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设计
    4.1 变量定义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核心解释变量
        4.1.3 控制变量
    4.2 模型构建
    4.3 样本选取
    4.4 数据来源
    4.5 本章小结
5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多重共线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
        5.3.1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
        5.3.2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影响
        5.3.3 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各维度的影响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平行趋势检验
        5.4.2 安慰剂检验
        5.4.3 更换被解释变量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政策建议及展望
    6.1 政策建议
        6.1.1 继续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顶层设计,提供长期稳定的市场预期
        6.1.2 夯实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法律基础
        6.1.3 做好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衔接与能力建设
        6.1.4 制定碳交易市场国际合作路线图,设定分阶段目标与重点任务
    6.2 总结与展望
        6.2.1 总结
        6.2.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原始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双轮驱动
        1.1.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全面推动
        1.1.3 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双重需要
        1.1.4 提升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需要赛事品牌建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整体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整体思路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定向大赛建设研究述评
    2.1 关于定向运动赛事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赛事品牌理论的研究
        2.2.1 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品牌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3 关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2.4.1 共识
        2.4.2 不足
第3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释义
        3.1.1 定向运动
        3.1.2 定向大赛
        3.1.3 赛事品牌
        3.1.4 品牌建设
    3.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基本理论
        3.2.1 品牌构建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战略理论
第4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意蕴
    4.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
        4.1.1 南粤古驿道历史溯源
        4.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发展历程
    4.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
        4.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
        4.2.2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
        4.2.3 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拓者”
        4.2.4 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
    4.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
        4.3.1 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
        4.3.2 “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
        4.3.3 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
        4.3.4 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范价值
第5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概述
    5.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分析
        5.1.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问卷的发放
        5.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结果分析
        5.1.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
    5.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2.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
        5.2.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
        5.2.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
        5.2.4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
        5.2.5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
    5.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
        5.3.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条目的选取
        5.3.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分析
        5.3.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第6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6.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6.1.1 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6.1.2 拟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各层级指标条目
    6.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4 依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4 依据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4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4 根据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5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6.5.2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3 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
    6.6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验证
        6.6.1 问卷的信度分析
        6.6.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7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6.7.1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情况介绍
        6.7.2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品牌建设实证分析
第7章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域外经验借鉴
    7.1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发展概况
        7.1.1 域外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概况
        7.1.2 芬兰、瑞典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
        7.1.3 域外定向运动经典赛事概况
    7.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经验
        7.2.1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
        7.2.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的营销
        7.2.3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信息技术应用
        7.2.4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赞助商的选择
    7.3 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经验
        7.3.1 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理念
        7.3.2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特色
        7.3.3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体系
        7.3.4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基础
    7.4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启示
        7.4.1 打造具有特色的定向赛事品牌知名度
        7.4.2 挖掘定向运动发展的价值提高认知度
        7.4.3 定向赛事品牌建设要有一定的联想度
        7.4.4 注重赛事文化影响赛事品牌的忠诚度
        7.4.5 充分的赛事品牌市场开发保障美誉度
第8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提升路径
    8.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赛事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8.1.1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价值意蕴
        8.1.2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8.1.3 赛事品牌定位奠定战略规划导向
    8.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
        8.2.1 赛事品牌知名度建设
        8.2.2 赛事品牌认知度建设
        8.2.3 赛事品牌联想度建设
        8.2.4 赛事品牌忠诚度建设
        8.2.5 赛事品牌美誉度建设
    8.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
        8.3.1 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
        8.3.2 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
        8.3.3 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
        8.3.4 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8.3.5 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录三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三轮)
    附录四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五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脱贫攻坚意义深远,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整治备受关注
        1.1.2 广东省定贫困村整治建设投入庞大,实施成效亟待检验
        1.1.3 村庄规划的必要性得到重视,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亟待探索
        1.1.4 研究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
        1.2.2 村庄规划
        1.2.3 规划实施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价值及方法
        1.4.1 研究价值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规划实施评价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总结及启示
    2.2 村庄规划实施相关研究
        2.2.1 相关理论
        2.2.2 村庄规划实施机制
        2.2.3 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2.2.4 影响村庄规划实施的因素
        2.2.5 促进村庄规划实施的策略
    2.3 贫困村相关研究
        2.3.1 村庄特征研究
        2.3.2 减贫措施研究
        2.3.3 贫困村村庄规划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特征研究
    3.1 村庄特质
        3.1.1 产业发展支撑条件薄弱
        3.1.2 人力资源集聚能力弱
        3.1.3 村庄建设管控不足
        3.1.4 人居环境水平低下
        3.1.5 小结
    3.2 规划的目标与及相关政策要点分析
        3.2.1 规划实施的目标
        3.2.2 规划相关政策要点分析
    3.3 规划编制的核心策略
        3.3.1 相关政策落实精细化
        3.3.2 各方需求落实合理化
        3.3.3 建设内容项目化
        3.3.4 资金效益最优化
    3.4 规划实施模式的特点
        3.4.1 整县统筹推进
        3.4.2 村庄分类推进
        3.4.3 多专业协作推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建构
    4.1 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及主体
        4.1.1 评价目的
        4.1.2 评价主体
    4.2 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及内容框架
        4.2.1 基本原则
        4.2.2 评价内容框架
    4.3 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体系
        4.3.1 评价的基本单元
        4.3.2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结果层面
        4.3.3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绩效层面
        4.3.4 规划实施过程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云村村庄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5.1 行政村概况及案例自然村选择
        5.1.1 行政村概况
        5.1.2 案例自然村选择及其代表性
    5.2 特色精品村—水口楼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5.2.1 村庄概况
        5.2.2 规划回顾
        5.2.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5.2.4 规划实施绩效评价
        5.2.5 小结
    5.3 美丽宜居村—李屋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5.3.1 村庄概况
        5.3.2 规划回顾
        5.3.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5.3.4 规划实施绩效评价
        5.3.5 小结
    5.4 干净整洁村—上岭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5.4.1 村庄概况
        5.4.2 规划回顾
        5.4.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5.4.4 规划实施绩效评价
        5.4.5 小结
    5.5 案例自然村实施效果的综合评析
        5.5.1 规划实施结果层面
        5.5.2 规划实施绩效层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云村村庄规划实施过程评价
    6.1 政策保障评析
        6.1.1 地方政策的完善性
        6.1.2 配套政策的协调性
    6.2 资金管理评析
        6.2.1 整体的统筹性
        6.2.2 投入的精准度
    6.3 主体协作评析
        6.3.1 行政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度
        6.3.2 专业团队间的工作协同性
        6.3.3 村民参与及沟通的有效性
    6.4 技术支撑评析
        6.4.1 深化设计方案的适用性
        6.4.2 建设工程质量的可控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于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的延展思考
    7.1 对翁源县省定贫困村规划实施的面上评价
        7.1.1 规划实施效果
        7.1.2 规划实施过程
    7.2 对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实施情况的思考
        7.2.1 规划实施效果
        7.2.2 规划实施过程
    7.3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适用性评述
        7.3.1 对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的适用性
        7.3.2 对我国其他欠发达地区村庄建设规划的适用性
    7.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结论及成果
    相关建议
    创新点
    局限性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水口楼项目实施深度评价测算数据详表
    附录2 :水口楼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附录3 :水口楼调研问卷
    附录4 :水口楼调研问卷数据采集
    附录5 :李屋项目实施深度评价测算数据详表
    附录6 :李屋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附录7 :李屋调研问卷
    附录8 :李屋调研问卷数据采集
    附录9 :上岭项目实施深度评价测算数据详表
    附录10 :上岭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附录11 :上岭调研问卷
    附录12 :上岭调研问卷数据采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的研究
        1.2.2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政策的研究
        1.2.3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的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
    2.1 引言
    2.2 国内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2.1 全国煤炭订货会与全国煤炭交易会
        2.2.2 煤电联动机制与煤电浮动机制
        2.2.3 煤炭与电力企业纵向资源整合
        2.2.4 重点合同与中长期合同
        2.2.5 煤炭与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
        2.2.6 煤炭与电力管理体制
    2.3 国外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1 南非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2 美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3 英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4 日本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5 澳大利亚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6 德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4 国内外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引言
    3.2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
        3.2.1 煤炭和电力发展现状分析
        3.2.2 煤炭进出口对煤炭市场的影响
        3.2.3 燃煤发电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2.4 煤电周期性冲突分析
    3.3 新能源发电对煤电能源供应链的影响
        3.3.1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分析
        3.3.2 中国太阳能发电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能源发电对燃煤发电替代分析
    3.4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需解决的问题
        3.4.1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3.4.2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3.4.3 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3.4.4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履约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4.1 引言
    4.2 低碳政策分析
        4.2.1 低碳发展目标
        4.2.2 技术升级政策
        4.2.3 市场交易政策
    4.3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构建
        4.3.1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模型
        4.3.2 煤电能源供应链成员非合作博弈模型
        4.3.3 煤电能源供应链成员合作博弈模型
        4.3.4 算例分析
    4.4 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优化模型
        4.4.1 绿色电力证书定价模型
        4.4.2 考虑优惠价格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模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5.1 引言
    5.2 去产能政策分析
        5.2.1 去产能政策
        5.2.2 煤炭去产能进展
        5.2.3 煤电去产能进展
        5.2.4 煤炭和煤电去产能政策协调分析
    5.3 去产能政策下煤炭市场竞争力模型构建
        5.3.1 煤炭市场模型
        5.3.2 不同煤炭市场竞争模型下市场均衡价格
        5.3.3 煤炭市场竞争力模型
        5.3.4 算例分析
    5.4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构建
        5.4.1 去产能数量计算模型
        5.4.2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去产能模型
        5.4.3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6.1 引言
    6.2 煤电联营政策分析
        6.2.1 煤电市场分析
        6.2.2 煤电联营政策分析
        6.2.3 煤电联营效果分析
    6.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决策机制模型构建
        6.3.1 煤电联营纵向决策模型
        6.3.2 煤电联营均衡分析
        6.3.3 算例分析
    6.4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构建
        6.4.1 煤电能源供应链模型
        6.4.2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决策模型
        6.4.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
        6.4.4 基于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的收益分配机制
        6.4.5 算例分析
    6.5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推进机制模型构建
        6.5.1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6.5.2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博弈矩阵构建
        6.5.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博弈分析
        6.5.4 算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7.1 引言
    7.2 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分析
        7.2.1 国内中长期合同发展分析
        7.2.2 国外中长期合同发展分析
        7.2.3 基于扎根理论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分析
        7.2.4 基于ISM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矩阵构建
        7.2.5 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价格合理区间分析
    7.3 基于期权的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7.3.1 期权分析
        7.3.2 煤炭中长期合同博弈及其稳定性分析
        7.3.3 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7.3.4 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
        7.3.5 算例分析
    7.4 基于政府授权差价合约的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7.4.1 政府授权差价合约分析
        7.4.2 电力中长期合同博弈及其稳定性分析
        7.4.3 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7.4.4 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
        7.4.5 算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能源
        2.1.2 产业政策
        2.1.3 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规制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3.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3.2 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3.3 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
        2.3.4 绿色能源消费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3.1.1 中国水能发电产业
        3.1.2 中国核电产业
        3.1.3 中国风电产业
        3.1.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
    3.2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梳理
    3.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分析
        3.3.1 财政政策
        3.3.2 税收优惠政策
        3.3.3 电价补贴政策
    3.4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借鉴
    4.1 美国
        4.1.1 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1.2 美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2 日本
        4.2.1 日本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2.2 日本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3 德国
        4.3.1 德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3.2 德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4.4.1 加强立法工作
        4.4.2 重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4.4.3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4.4.4 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动力机制与路径
    5.1 相关概念
        5.1.1 动力机制
        5.1.2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5.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分析
        5.2.1 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
        5.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5.3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
        5.3.1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内部动力
        5.3.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
    5.4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1 政府政策的传递过程
        5.4.2 政府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3 市场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4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6.1 绿色能源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6.2 模型与数据
        6.2.1 面板数据模型
        6.2.2 变量定义
        6.2.3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实证结果
        6.3.2 结果分析
        6.3.3 基于实证结果的评价
    6.4 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民众层面
    7.1 相关研究回顾
        7.1.1 国外研究
        7.1.2 国内研究
    7.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框架
    7.3 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数据整理与分析
    7.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7.4.1 基本情况
        7.4.2 调查问题
    7.5 中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7.5.1 理论基础和假说
        7.5.2 数据及变量描述
        7.5.3 中国民众绿色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预测
    8.1 理论基础
        8.1.1 经济增长理论
        8.1.2 增长极限理论
        8.1.3 峰值理论
        8.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8.2 文献研究
    8.3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的测定
        8.3.1 指标的选取
        8.3.2 模型的选择
        8.3.3 实证分析
        8.3.4 研究结论
    8.4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等多因素长期均衡分析
        8.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8.4.2 模型分析
        8.4.3 研究结论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9.2.2 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
        9.2.3 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
        9.2.4 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A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古典战略思想
        1.2.2 现代企业战略思想
        1.2.3 企业战略分析工具与模型
        1.2.4 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2.2.1 行业基本情况
        2.2.2 市场及需求情况分析
        2.2.3 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2.2.4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3.1 基本介绍
        2.3.2 竞争情况比较分析
    2.4 行业内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2.4.1 政策扶持和客户满意
        2.4.2 雄厚的技术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2.4.3 体制灵活,优质服务赢得市场
    2.5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A水利设计公司简介
        3.1.1 A水利设计公司基本情况
        3.1.2 A水利设计公司经营理念
        3.1.3 A水利设计公司的成绩
        3.1.4 A水利设计公司的不足
    3.2 企业资源分析
        3.2.1 物理资源分析
        3.2.2 财务资源分析
        3.2.3 人力资源分析
        3.2.4 关系资源分析
        3.2.5 供应链资源分析
        3.2.6 资质资源分析
    3.3 企业能力分析
        3.3.1 项目管理能力分析
        3.3.2 质量管理能力分析
        3.3.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3.3.4 信息化管理能力分析
        3.3.5 财务管理能力分析
        3.3.6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3.3.7 资源整合能力分析
    3.4 核心竞争力分析
    3.5 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战略的制定
    4.1 SWOT分析和可能的战略选择
        4.1.1 SO战略
        4.1.2 WO战略
        4.1.3 ST战略
        4.1.4 WT战略
        4.1.5 战略预案的组合
    4.2 企业的宗旨
    4.3 战略目标
    4.4 战略选择
        4.4.1 目标市场选择
        4.4.2 市场定位
        4.4.3 竞争优势定位
        4.4.4 区域定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实施和保障
    5.1 战略实施的原则与步骤
        5.1.1 战略实施的原则
        5.1.2 战略实施步骤
        5.1.3 近期行动方案
    5.2 战略保障措施
        5.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5.2.2 鼓励形成科技创新氛围
        5.2.3 围绕客户为中心,全员经营开拓市场
        5.2.4 建设以奋斗者为中心的人才资源体系
        5.2.5 强化财务支持
        5.2.6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
        5.2.7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萌芽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二、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
        一、国土空间布局表现出较为合理的趋向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得以扭转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二、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实现程度大幅提高
        二、生态补偿取得明显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
    第一节 高屋建瓴制定发展战略
        一、美丽中国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第二节 推动政策制定和法制化进程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加速推进
    第三节 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
        一、自上而下层层推动
        二、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
        三、以生态环保责任制强化落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二:促进城乡利益协调
    第一节 城乡利益协调的理论阐释
        一、城乡利益分配不均的困境
        二、以城市利益让渡调整利益格局
        三、城乡互利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一、坚持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导向
        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三、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
        四、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
    第三节 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
        一、推动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二、推动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第四节 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
        一、以城带乡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锚固城市生态本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
        一、城乡空间规划仍不平衡不协调
        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平衡
        三、生态农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
    第二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二、要素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三、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有待完善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三、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不彰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城乡空间发展
        二、坚持“生态价值论”和“两山论”理念引领生态补偿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生态保护修复
    第二节 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
        一、平衡协调城乡空间规划
        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
        三、挖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
    第三节 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
        一、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
        二、以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城乡统筹推进机制
        三、健全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
    第四节 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
        二、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三、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提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广东环保将实施“一、二、三、四”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内需”与“变革”——“十四五”时期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J]. 裴超. 中国会展, 2021(07)
  • [3]绿色发展立潮头——广东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纪实[J]. 黄慧诚,钟奇振. 环境, 2021(01)
  • [4]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徐爽.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5)
  • [5]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D]. 王长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D]. 李淑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D]. 王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D]. 张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9]A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周子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D]. 赵津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广东环保将实施“一二三四”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