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概率及其推广

条件概率及其推广

一、条件概率及其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朱亮[1](2020)在《随机扰动下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及溯源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交网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自由度高,在方便人们之间的沟通时,也导致大量未经证实的谣言在网络中肆意传播。谣言不仅能够误导人们的判断,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会威胁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社交网络上谣言传播的潜在规律,建立合理有效的谣言传播模型和溯源模型,在网络安全、舆情监控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典的谣言传播模型基于传染病模型,大多是静态网络中的确定性模型。但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网络拓扑结构会根据用户间的好友关系动态变化且用户自身在传播谣言这一行为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谣言传播过程中的随机性,构建随机模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际网络中的谣言传播机制。为此,本课题以网络中的“随机扰动”为研究出发点,试图构造符合实际传播规律的谣言传播模型和溯源模型,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考虑网络连接的随机改变,分别在均质网络和异质网络中构建随机微分方程模型描述谣言在动态网络中的传播过程。本文将网络连接的变化对谣言传播产生的影响抽象为一种噪声,并利用标准布朗运动修正经典模型中的节点度,以描述网络噪声的影响。在均质网络上,我们证明了随机模型解的存在唯一性并推导了无穷时刻,谣言消亡,系统达到稳态的参数条件。人工网络和真实网络上的仿真结果表明,适量噪声的引入加快了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同时,在相同的噪声强度下,异质网络中谣言的扩散速度相较均质网络要更快。在无标度网络中,网络噪声对拓扑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生成局部hub节点。此外,我们还发现谣言传播者密度峰值与噪声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谣言生存周期则与噪声强度呈负相关。(2)考虑用户行为决策的不确定性,将用户传播谣言的行为抽象为一个网络博弈过程。相较疾病网络中个体通过物理接触被动地感染病毒,社交网络中的用户通过权衡不同决策带来的收益,从而理性地制定行为决策。由于没有获取充足的背景知识以及人类行为中天生的不确定性,用户在评估决策收益时往往存在误差,这将直接影响传播谣言的概率。同时,我们还考虑了谣言在不同距离上的随机游走机制,利用时空扩散框架,结合用户行为决策的不确定性构造谣言传播的偏微分方程模型。基于Lyapunov函数证明模型解全局存在且唯一并推导出模型古典解的无穷级数形式,同时利用差分方程构造了模型数值解的迭代矩阵。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距离上的谣言密度变化受初值条件的影响较大,相较均质网络,异质网络中的稳态感染者密度对不确定度的变化更为敏感。无论在均质还是异质网络中,引入合适的不确定度,都将显着提升谣言的扩散规模。而随着不确定度的增长,稳态感染密度先增后减,存在最佳不确定度,发生随机共振现象。(3)基于期望感染路径数,构造双信源估计量,并将其应用于一类信源激活时刻存在偏差的谣言溯源问题。我们首先讨论了规则树中的单信源估计问题,基于最大似然估计器,将生成整个感染子图对应似然概率最大的节点作为可能的信源。在双信源传播过程中,通过划分信源节点间的路径,遍历所有的感染域划分并计算其分布概率,从而在确定的感染域划分下,将双信源估计问题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单信源估计问题,以感染路径数在不同感染域分布下的数学期望作为似然估计量。在此基础上考虑信源激活时刻存在时延,修正信源路径上感染域划分的概率,给出双信源溯源的启发式算法,并将其推广至一般树和一般图中。我们分别在人工网络和真实网络上验证了估计量的检测精度,同时对比了一类基于社区划分的双信源溯源算法,发现无论是在树状图还是一般图中,我们给出的算法均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最后,分析了时延扰动对信源检测性能的影响,发现树状网络中,适度的扰动将有助于提高感染域划分精度,并在一定的误差距离范围内提升信源检测性能。(4)针对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结构,制定基于两轮选择机制的免疫策略。网络免疫旨在找出对网络传播具有显着影响的关键节点,通过对其进行免疫以限制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扩散。经典的免疫策略大多基于静态网络结构,其在时变的网络环境中往往难以发挥效用。我们利用邻接矩阵序列描述一个动态变化的网络,以最大化系统矩阵谱半径下降量为目标,对节点进行两轮筛选,第一轮分别以节点度、聚类系数和离心率为指标计算期望影响力,作为排序依据,构建初筛节点组,第二轮以系统矩阵谱半径下降量为标准筛选免疫节点。此外,我们还将动态网络近似为一个不确定网络,并利用概率图模型进行描述。实验结果表明,相较基于单一中心性指标的对比算法,基于两轮选择机制的免疫算法在相同免疫规模下,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网络连通性,减小稳态感染节点密度。

郭志芳[2](2011)在《带有转换规则的动态(?)控制图的设计及其推广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品质量的竞争日益激烈。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而控制图是它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控制图的应用和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控制图是静态的,控制图的三个设计参数(抽样区间、样本容量、控制限)在控制过程中保持不变。而近期发展的控制图是动态的,控制图的三个设计参数中至少有一个要根据过程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整,这种动态设计可以使控制图更快检测到过程的异常波动。但在动态控制图的操作中,仅根据当前样本的信息来决定下一个样本设计参数的选取,会造成设计参数之间的频繁转换,不利于控制图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动态控制图的设计中加入了转换规则。本文将以带有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为研究对象,对转换规则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改进和推广,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动态控制图的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动态X控制图的设计运用马尔可夫链方法构造了动态X控制图模型,在梳理衡量动态X控制图优劣的性能指标的基础上,推导出各个性能指标的表达式,在统计设计中增加考虑了衡量参数转换次数的指标ANSW,同时,在经济设计中增加考虑了由于参数转换而产生的费用。通过经典的例子,对动态X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和经济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阐明各类动态X控制图的性能特点。进一步,运用试验设计和遗传算法,分析费用参数、时间参数对动态X控制图最优设计参数选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参数转换的费用后,动态X控制图的经济性能依旧比静态控制图的经济性能好,而且参数的转换费用和取样的费用是影响动态X控制图单位时间费用的主要因素。(2)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设计将B&L转换规则引用到动态X控制图的设计中,克服传统动态X控制图参数转换过于频繁的缺点,使得动态控制策略在实际中更易于应用。首先基于传统的三种状态的马尔可夫链模型,设定、分析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状态,应用概率统计知识推导出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初始概率和状态转移概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说明各个转换参数的B&L转换规则对动态X控制图的性能的影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B&L转换规则的加入,可以使得动态X控制图检测异常原因的能力增强,同时单位时间的费用也会减小。(3)带有A&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设计相比B&L转换规则的加紧控制策略,A&L转换规则是通过放松控制来减少控制图设计参数之间的转换次数。现有的关于A&L转换规则的研究并没有使用马尔可夫链模型,这不易于A&L转换规则在其它控制图中的推广,而且A&L转换规则的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三种状态的马尔可夫链模型构建了带有A&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状态空间,推导出该控制图的初始概率和状态转移概率,从经济设计和统计设计两个角度分析A&L转换规则的各个转换参数对动态X控制图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带有A&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节约的费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检测异常原因的费用和参数转换的费用。(4)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设计根据A&L转换规则和B&L转换规则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转换规则M&N转化规则。相比A&L转换规则,M&N转换规则是一种简化的放松控制策略。同样,运用马尔可夫链方法构建了带有M&N转化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状态空间,分析不同M、N取值下的带有M&N转化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统计和经济性能,结果表明,M&N转换规则可以加快动态X控制图对异常原因的检测速度,但对动态X控制图经济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5)带有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设计无论什么控制图,动态的设计策略均会存在参数转换次数频繁的问题,因此将B&L转换规则、M&N转换规则推广到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设计中,分析加入B&L转换规则和M&N转换规则后,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和经济性能。(6)应用以本文研究的带有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模型为基本工具,研究了实例中的控制问题。对比分析各类转换规则对VSIX控制图性能改进的效果,应用遗传算法得到最优的控制策略和相应的设计参数,以实现更有效的监控。为转换规则在实际监控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杨丹丹[3](2013)在《Poisson风险模型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保险数学的研究范围内,破产理论是风险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破产概率作为评价保险公司索赔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破产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的预测保险公司的经营及破产情况是保险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为了保证保险公司科学、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因此,关于保险公司的破产概率的研究就成了目前研究人员和学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关于保险公司破产概率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结果,研究结果也几乎完善。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保险险种在不断地增多,原有的研究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全面性。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本文做了下面一些工作。本文是分四个章节来进行论述的。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破产理论的研究历史,对本文所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接下来简要的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在第二章中,对经典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保费收入和理赔过程都是Poisson过程的双Poisson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第三章中,先对两险种的两理赔过程是Poisson过程而保费收取是常数c的两险种的Poisson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后对对保费收入和两险种的两理赔过程都是Poisson过程的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第四章中,主要介绍了多险种的双Poisson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问题。

张科[4](2019)在《超网络的全终端可靠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实世界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认知的复杂系统,如交通网络、电力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用图来描述这些复杂系统就得到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网络,它是交叉学科-网络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现实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使得研究者们意识到,对复杂系统的描述需要新的建模方法。像微信群、QQ群这些新型通信网络,如果用以超图为底层拓扑结构的超网络对它们进行描述时,对其特性的研究则更为有效。因为超图中的“超边”可以包含任意多个顶点,用它可以表示复杂系统中的组群关系,而不拘于两个表示为节点的研究个体之间的关系。目前,超网络的研究和应用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是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在系统科学中,网络可靠度是评估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一般复杂网络可靠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数学的重要分支-图论中,网络可靠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在系统工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随着超网络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超网络可靠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一般复杂网络可靠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超图中的相关理论,本文对基于超图的超网络在边失效下的全终端可靠度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系统地提出并研究基于超图的超网络的可靠性问题。给出了在边失效下超网络的全终端可靠度的定义及两种基本计算方法-状态枚举法和因式分解法。利用因式分解法对一些超网络可靠度的计算进行了简化。将超图的可靠度与普通图的可靠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用实例证明研究超图的可靠度时不能将相应的超图转化为普通图作替代研究。对于稀疏的超网络,给出了一种计算其可靠度的普适性算法,计算的时间复杂度是关于相应超网络规模的多项式级的。将可靠度的计算结果应用于现实世界网络的优化设计,发现调整连接方式和增加少量的超边就可以增强超网络的可靠性。(2)研究了与超网络可靠度密切相关的广义超树的性质和计数。给出了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广义超树的边数的界,并刻画了边数取得界时的广义超树的结构。这类广义超树对网络设计和网络故障检测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图运算构造了几类非一致的超图,给出了这些超图中的边数不等的生成超树个数的精确解析式。(3)典型超图可靠度的计算。主要针对r-一致完全超图和Steiner系及推广这两类典型的超图,研究了它们的可靠度。对于r-一致完全超图给出了计算其可靠度的一种递推方法,利用可靠多项式的规范形式研究了其连通生成子超图(包括生成超树)的计数问题。推广的Steiner系突破了Steiner系中超边顶点数目相等的严苛限制,给出了其中一些非平凡的超图类的构造方法,并对Steiner系及推广中的一些小规模图类的可靠度进行了仿真实验。(4)构造了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或最差)超网络。描述了一定条件限制下的最优超网络的特性。给出了两类超网络可靠度的上界和下界,刻画了达到界时的超网络。

于新磊[5](2020)在《基于随机几何的移动异构网络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智能交通、工业物联网、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丰富多样的新兴业务不断涌现,导致移动数据业务流量爆炸性增长。为了提高网络承载能力,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一方面在热点区域密集化部署不同类型的基站提升网络容量,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网络虚拟化、不同接入网络异构融合等新技术实现动态组网模式和智能资源适配,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需求。然而,工业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大规模机器通信等5G典型应用对移动网络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而当前针对移动网络的可靠性理论及新技术研究是5G增强网络(B5G)研究面临的关键难题之一。本论文主要基于随机几何理论针对移动异构网络的可靠性理论及分析开展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难题:(1)异构网络密集化导致小区间干扰更加复杂且强度大,加剧了网络可靠性保障及提升的难度,同时可靠性分析也缺乏基本理论支撑;(2)异构多层组网导致网络节点分布更加随机化,与传统六边形蜂窝模型差异显着,实际部署缺乏理论建模指导。本文基于随机几何理论,以成功概率与Meta分布为出发点,构建移动异构网络可靠性性能分析的理论框架模型,以此为基础深入开展移动异构网络的可靠性能分析研究。文中首先针对“空域协作”组网场景开展表征网络平均可靠性的成功概率分析,又针对更广泛的“空域协作”组网技术开展链路可靠性的Meta分布分析。然后,进一步研究空-时域互相结合的“空时协作”组网场景,分析该场景下表征链路可靠性的Meta分布。最后,将Meta分布理论分析框架模型从单用户场景拓展到多用户场景,理论上首次推导出多用户(或位置)的联合Meta分布,并将该理论应用于物理层安全、多用户协作场景的理论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总结如下:(1)文中构建了移动异构网络的随机几何分析方法理论框架模型,基于此开展了“空域协作”组网场景下移动异构网络协同多点传输/接收(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CoMP)相干联合传输(Joint transmission,JT)方式的网络平均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首先基于成功概率和Meta分布的基本概念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模型,分析了Gil-Pelaez方法、Beta近似方法等几种Meta分布的有效计算方法,通过Meta分布与成功概率的对比,证明了 Meta分布包含更细粒度的链路可靠性信息。然后,针对移动异构网络下行链路,构建异构协作网络数学模型,定义一般用户和最坏情况用户两类典型用户模型,理论分析了表征网络平均可靠性的成功概率等基础性能指标。利用随机几何理论分析支持相干JT的一般用户和最坏情况用户的信干比(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SIR)性能;利用Alzer不等式等数学定理,推导出成功概率的上界和近似解。最后,通过数值计算和蒙特卡洛仿真验证了所推导理论上界的准确性,为实际网络部署提供了理论指导。(2)针对移动异构网络“空域协作”组网场景,首次分析推导出移动异构网络不同基站协作组网方式的Meta分布。本文将(1)所构建的异构协作网络模型推广到多种不同的下行CoMP协作组网技术,包括JT和动态节点选择/静默(Dynamic point selection/blanking,DPS/DPB)。文中基于Meta分布性能指标重点分析了 JT和DPB结合的更具有一般普适性的技术方案JT-DPB等。首先,推导出一般用户和最坏情况用户条件成功概率的b阶矩;然后,给出JT-DPB方案两类用户的平均本地时延,观察到平均本地时延从有限值跳变到无限值的相位转移现象,并给出其发生相位转移的临界值;最后,利用Gil-Pelaez方法和Beta近似方法通过b阶矩求解,并分析上述多种不同协作组网方案的Meta分布。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成功概率,Meta分布提供了更精细化的链路级可靠性信息,能更显着呈现多种协作组网方式的性能差异,并揭示了不同方案的优势以及不同网络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3)针对空、时域互相结合的“空时协作”组网场景,提出“空域协作”JT-DPB和“时域协作”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相结合的组网方案,首次推导出移动异构网络不同类型HARQ技术表征链路可靠性性能的Meta分布。针对移动异构网络下行链路,文中推导出Type-IHARQ(独立尝试)和Type-Ⅱ HARQ(追逐合并)两类HARQ技术与“空域协作”JT-DPB的相互结合方案下两类用户条件成功概率的b阶矩,并利用Beta近似方法由b阶矩获得Meta分布的分析结果。针对Type-Ⅱ HARQ,构建了一种简化的异构网络模型,并给出了 b阶矩的紧密上界,仿真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和普适性。最后,理论分析结果显示空时协作之间的平衡组合可以达到最佳的用户链路性能;协作集基数越大,简化异构网络模型近似效果越好;与Type-Ⅰ HARQ相比,Type-Ⅱ HARQ在重传次数为2的情况下具有与重传次数为3的Type-Ⅰ HARQ相当的性能,为实际网络的空时协作组网应用提供了链路可靠性的理论支持。(4)针对多用户无线组网场景,将Meta分布理论分析模型从单用户场景拓展到多用户场景,理论上首次推导出多用户(或位置)的联合Meta分布,还将该理论应用于物理层安全、多用户协作接收场景的理论分析。文中首先给出n阶联合Meta分布、联合条件成功概率和简化的n阶乘积Meta分布的一般化定义。重点研究两用户的2阶乘积Meta分布在一维、二维泊松蜂窝网络中的相关性质,推导出联合条件成功概率的b阶矩,为乘积Meta分布提供基础分析方法。然后,开展了 2阶联合Meta分布理论在物理层安全和协作接收方面的理论应用研究,主要关注下行链路。针对物理层安全场景,构建典型合法用户和附近的窃听者的联合性能分析模型,推导出条件机会安全频谱接入概率的Meta分布。针对多用户协作场景,分析推导出其条件协作成功概率的Meta分布。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较大的SIR门限,不能忽略用户之间的SIR相关性,联合Meta分布分析框架能够支持在涉及多个链路时对无线网络进行精确的性能分析,对实际网络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当窃听者与合法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加时,网络的链路可靠性也会提高,并且逐渐接近无保密通信约束的Meta分布。

杨韬[6](2019)在《岩石破裂过程渗流特性的数值分析方法》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程尺度岩体渗透特性研究的重要性愈发提高。岩石在荷载作用下发生变形直至损伤破裂的过程伴随极其复杂的力学行为。一方面,由于岩石材料自身存在细观尺度的缺陷,导致了材料非线性,不同岩样的试验曲线和材料参数极其离散;另一方面,岩体通常是由大量不连续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复杂裂隙网络体系,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往往决定了岩体的力学特征。与此同时,工程岩体又通常赋存于应力场、渗流场、温度场等共同形成并相互作用的地质环境中,围岩与地下水之间存在复杂的流固耦合问题。尤其在开挖卸荷过程中一旦围岩发生损伤破裂,伴随着裂隙的发育,积蓄的应变能以声发射形式向外耗散,应力场不断转移,渗流通路不断改变,导致渗流场动态变化;渗流场的改变又进一步影响应力场的分布,在应力-渗流相互作用下,共同决定了岩体的破裂形式和渗流通道的发育形态。本文的研究完成了以下主要内容:(1)根据损伤力学和统计强度理论,对现有真实破坏分析方法RFPA(RealisticFailure Process Analysis)进行扩展细化,建立能够完整反应岩石损伤-渗透-能量耗散的全路径破坏分析方法。分别对弹性、损伤、接触、分离状态的单元扩展出完整的荷载-损伤路径,并结合不同的材料本构模型,将其推广到三维形式。较为成功的描述了岩石不同的破裂形态、裂隙反复张开闭合、裂隙面以及破裂块体之间相互咬合、相互锁定、再次破碎等复杂的力学行为。(2)建立了损伤过程渗流模型。充分考虑单元损伤历史和当前应力-应变水平对渗透性的综合影响;针对单元损伤的各个阶段,给出统一、连续的渗流模型表述。精细的模拟了渗流条件下岩体的损伤发育、裂隙开闭、声发射前兆、渗流通道的发育与改变、应力-渗流场耦合作用下诱导的裂隙转向等现象。(3)在唐春安提出的RFPA方法和以往研究者卓越成果的基础之上,引入现代软件设计方法,借鉴现有成熟CAE工程软件的设计开发思路,从底层开始全新开发了岩体工程分析系统REAS(Rock Engineering Analysis System)。以C#语言为主开发了用户交互界面;使用跨平台图形库OpenGL开发了高性能的图形可视化系统;采用C++和Fortran开发了网格的剖分、计算和分析程序,并自行设计了脚本语言对逻辑关系进行控制。(4)讨论了节理岩体宏观渗透性的尺度效应。基于DFN(DiscreteFractureNetwork)方法生成节理裂隙网络来表征岩体随机缺陷,获得了不同尺度下岩体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手段再现并解释了渗流的方向性和随机性与尺度效应的关系,比较了材料强度和渗透性对样本尺度的敏感性,并给出了数值计算中渗透性参数换算的修正公式。本文还讨论了围压水平、三轴荷载、节理密度、各向异性渗流等因素对渗透性尺度效应的影响,并尝试解释引发渗透性尺度效应的内在机理,总结出影响岩体渗透性尺度效应的关键因素。(5)分别讨论了完整脆性岩块与节理岩体在破裂过程中的渗透性曲线与能量耗散规律。数值试验表明,岩块压裂后渗透性的激增、能量释放高峰与峰值荷载几乎同步;而节理岩体往往在峰后数倍峰值应变处才形成完全贯穿岩体的渗流通道。将声发射激增作为渗透性突跳前兆,从机理上验证了微震监测预防突水事故的有效性。(6)以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为背景建立数值仿真模型,探讨了隧道开挖穿越断层破裂带过程中围岩损伤、渗流通道发育以及微震前兆之间的联系。对超前钻孔探水、地层注浆加固以及注浆堵水效果评价进行了精细的数值模拟施工,并与工程实例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胡平玮[7](2009)在《负风险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类与经典风险过程运营模式相反的风险过程,即负风险过程。为了更加贴切的描述这一类风险过程,我们首先引入了基本负风险模型,其次考虑了常利率因素对负风险模型的影响,并将基本负风险模型改进为同时含有正、负两个相关类的风险模型。针对以上几类不同的模型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利用矩母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对基本负风险模型的主要性质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推导了模型的破产概率及其上界,结合指数效用原理所得到的单位时间的支出c的表达式,并将其与一般情形下所得到的c进行比较。(2)考虑了利率因素对负风险模型的影响,将模型改进为带常利率的负风险模型,用鞅的方法证明了模型的破产概率的最终表达式,通过数值分析用Matlab绘出了模型的破产概率随利率因素的变化曲线图。(3)将基本负风险模型改进为同时含有正、负两个相关类的风险模型,分析得出模型的破产概率满足的最终表达式,并将模型与正、负两类风险过程相互独立时的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数值例说明了相关性对模型破产概率的影响。(4)用鞅的方法分别得到了基本负风险模型及改进后的模型的破产时刻T的条件期望的显式。

李文涛[8](2019)在《基于双量化粗糙近似的决策模型与不确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量化粗糙近似作为一种考虑双重量化的决策模型,比只考虑了相对量化信息的概率粗糙集模型和只考虑了绝对量化信息的程度粗糙集模型具有更强的容错能力。基于各种不同的需求,适用于不同信息系统以及处理不同问题的广义粗糙集模型被提出,以缓解经典粗糙集模型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局限性。其中一个局限性是基于等价关系的粗糙集模型只适用于处理信息系统中离散的数据,而不适用于处理信息系统中没有进行预处理的其它类型的数据,比如:连续的数据、偏序的数据等。另外一个局限性是经典的粗糙集模型没有考虑等价类与被近似的基本集合之间重叠程度的量化信息,因此不能很好地处理量化问题。为了克服经典粗糙集模型的两个局限性,必须建立不同的基于非等价关系的双量化粗糙集模型,以满足实际应用中对量化信息的需求以及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构建新的基于双量化粗糙近似的决策模型,以及讨论双量化决策粗糙集(Dq-DTRS)模型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序信息系统中,从双量化的角度研究两种类型的协调性水平,包括相对量化协调性水平和绝对量化协调性水平。分别讨论由相对量化和绝对量化协调性水平得到的单量化协调粗糙集模型及其具备的基本性质与相关的三支决策规则,进一步提出两种双量化协调粗糙集模型,以及研究其基本性质与决策规则。通过实际案例中关于决策的协调性分析来验证和说明所提出的序信息系统中单量化和双量化协调粗糙集模型,并且通过分析不包含量化信息的基于优势的粗糙集方法(DRSA)所具备的明显缺陷,来作比较验证这两种量化协调性水平在实际应用中所具备的优越性。其次,在信息系统中,运用任意两个对象之间的距离公式构造基于距离的模糊相似关系,提出基于距离的双量化粗糙模糊集模型,并且研究当参数变化的时候对模型中决策规则的影响。基于距离的单量化和双量化粗糙模糊集与经典的模糊粗糙集及其推广形式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点:(1)经典的模糊粗糙集模型没有讨论关键的模糊相似关系的获取方法。然而,文中利用距离矩阵为模糊相似关系的获取提供了一个直观地、系统地形成过程。(2)得到的近似集合的类型与经典的模糊粗糙集中的近似集合的类型完全不相同。经典的模糊粗糙集模型首先得到上下近似的隶属函数,也就是说上下近似为模糊集合。然而,文中定义的上下近似是经典集合,使用的是两个经典集合(上下近似)近似一个给定的模糊集合。(3)经典的模糊粗糙集没有考虑量化信息。然而,基于距离的单量化粗糙模糊集在上下近似中可以反映一种量化信息,基于距离的双量化粗糙模糊集可以反映两种量化信息。再次,从信息论的角度研究Dq-DTRS模型中相对量化和绝对量化信息的度量方法。自Dq-DTRS模型被提出,很少有关于该模型中不确定性分析的研究。与粗糙集模型中其它类型的不确定性度量不同之处在于,将论域所有子集的上、下近似考虑在内,首先对Dq-DTRS模型中的两种量化信息进行量化信息的粒化,并研究量化信息粒化后的信息表现特征及具备的基本性质,进而提出Dq-DTRS模型中量化信息的粒度、分辨度、粗糙熵及信息熵等度量量化信息不确定性的方法,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证明它们各自具备的重要性质,提供量化信息不确定性度量的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引进粗糙集的模糊性公式讨论Dq-DTRS模型中不相交决策区域的不确定性,即模糊性,研究当两个阈值参数以及程度改变的时候不相交决策区域的模糊性变化规律。此外,针对边界域的变化,提出Dq-DTRS模型中三种增量信息,即有用的增量信息、无用的增量信息和误差修正增量信息,并且对经典的Pawlak粗糙集、DTRS模型以及Dq-DTRS模型中不相交决策区域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的比较,然后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增量信息随着信息系统中近似空间的改变而变化的判别方法。

王鹤婷[9](2017)在《复合Poisson分布下风险模型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破产理论是风险理论的核心内容。对破产概率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随着风险理论的发展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传统的经典风险模型已经远不能够满足需求,故需要对此模型进行多角度的推广,以便更加接近实际情况。论文从传统的经典风险模型及其推广的基础风险模型出发,结合实际,分别建立了两个新的风险模型,并运用鞅论的方法对新推广的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和应用进行研究和总结。论文共分为4章:第一章给出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应用前景;第二章简略的介绍了一下文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第三章研究了将复合Poisson分布下单一险种的风险模型推广为多险种同时发生赔付的一个风险模型。模型中,保费收入是一个常数,m重险种在同一时刻发生索赔,索赔过程为复合Poisson过程。第四章将Poisson风险模型推广到带干扰的双复合Poisson过程,并对其进行研究。在每个模型中首先分别构造了调节系数所满足的方程,利用函数单调性、凹凸性、极值等证明调节系数唯一且存在,并运用鞅的方法对模型的破产概率和应用进行研究和总结,得到了破产概率的确切表达式,同时推得出Lundberg不等式,并随之给出了关于破产概率的一个极限值。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得出全文主要的结论和成果并给出了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

林沙[10](2015)在《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分析 ——基于情境认知视角》文中指出“三农”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广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福建农业资源短缺,要求当地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来提高耕地利用率。福建东部地区以种植业和经济林为主,生产周期短,品种更迭速度快,地理区位优越,社会经济发达,政策环境优良,对新品种需求更大。而新品种能否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决于农户的情境认知和采纳行。本研究以公众情境理论、农业创新扩散与采纳原理和农民行为改变原理为依据,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构建以农户情境认知影响因素、农户情境认知变量和农户新品种采纳行变量为主的三维度概念化模型,通过问卷设计和问卷前测最终确立66项测量指标,并形成正式问卷对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进行调查分析。接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测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进而净化指标,修改模型,提出假设,通过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假设。最后,在研究结果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转变的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1)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分析的绪论。(2)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研究设计,构建概念化模型、释义研究变量并形成指标体系。(3)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问卷调查与描述性统计分析。(4)基于结构方程的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分析。一是对农户自身因素与情境认知及新品种采纳行为变量进行方差分析。二是以指标净化结果作为观测变量,以农户情境认知影响因素、农户情境认知变量和农户新品种采纳行变量作为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5)研究结果讨论,并提出促进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转变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农户情境认知影响因素包括农业资讯、农推机构、农业政策、基础设施、技术获取、经营成本和市场环境七个维度。农户情境认知变量包括正向认知和负向认知两个维度。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变量包括采纳行为和扩散行为两个维度。其次,通过方差分析可知,农户身体状况、耕地面积和细分类型对其正向认知有显着性差异;身体状况和细分类型对其负向认知也有显着性差异;家庭农业劳动力比重和细分类型对其采纳行为有显着性差异;农户受教育程度和身体状况对其扩散行为有显着性差异。然而,农户性别、年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和务农时间对农户的情境认知和新品种采纳行为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再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知,农业资讯、农推机构和技术获取这3个因素对正向认知具有正向显着性影响;经营成本因素对正向认知具有负向显着性影响;技术获取和农业资讯这2个因素对负向认知具有负向显着性影响;经营成本因素对负向认知具有正向显着性影响;正向认知对采纳行为和扩散行为均具有正向显着性影响;负向认知对扩散行为具有负向显着性影响;扩散行为对采纳行为具有正向显着性影响。农业政策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对农户情境认知变量和农户新品种采纳行变量均无显着性影响。另外,农户情境认知影响因素不但会对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变量产生直接影响,还会通过“农户情境认知变量”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其中,农户情境认知变量对农业资讯因素和农推机构因素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对经营成本因素则起到完全中介效应。最后,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促进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的转变:联合多方力量,拓宽新品种资讯传播渠道;整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其主力作用;完善新品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综合支农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健全市场机制;提高农户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

二、条件概率及其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条件概率及其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随机扰动下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及溯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网络谣言传播与溯源模型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1.2.1 均匀网络模型
        1.2.2 小世界网络模型
        1.2.3 无标度网络模型
        1.2.4 社区特征的网络模型
    1.3 社交网络传播动力学
        1.3.1 病毒传播模型
        1.3.2 谣言传播模型
        1.3.3 社交网络谣言的特征和属性
    1.4 社交网络谣言溯源模型
        1.4.1 单信源估计问题
        1.4.2 多信源估计问题
    1.5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复杂网络中的随机扰动
    2.1 引言
    2.2 随机扰动的物理意义及随机模型
        2.2.1 网络拓扑结构的随机改变
        2.2.2 用户行为决策的不确定性
        2.2.3 网络信息的随机游走机制
    2.3 随机共振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拓扑结构随机改变的谣言传播模型
    3.1 引言
    3.2 谣言传播动力学模型
        3.2.1 网络环境噪声
        3.2.2 动力学方程
        3.2.3 模型理论性质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网络拓扑的随机改变
        3.3.2 随机扰动下的谣言传播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用户行为决策不确定性的谣言时空扩散模型
    4.1 引言
    4.2 网络谣言的空间-时间传播问题
    4.3 谣言传播的时空扩散模型
        4.3.1 基于网络博弈的行为决策过程
        4.3.2 考虑行为决策不确定度的时空扩散方程
        4.3.3 模型理论性质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数值求解的迭代算法
        4.4.2 时空维度的谣言扩散过程
        4.4.3 不确定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期望传播路径数的谣言溯源问题
    5.1 引言
    5.2 谣言溯源问题
        5.2.1 最大似然估计器
        5.2.2 经典估计器谣言中心
    5.3 基于期望传播路径数的双信源溯源方法
        5.3.1 感染子图重构方法
        5.3.2 规则树中的双信源估计量
    5.4 时延扰动下的信源估计问题
        5.4.1 BFS传播机制下的信源估计问题
        5.4.2 时延扰动下基于期望路径数的双信源估计量
        5.4.3 时延扰动下信源估计问题的推广
    5.5 实验结果
        5.5.1 人工网络上的双信源估计
        5.5.2 对比基于社区划分的双信源溯源方法
        5.5.3 激活时延对检测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动态网络结构的免疫策略
    6.1 引言
    6.2 动态网络中的免疫策略
        6.2.1 动态网络中的非线性动力系统
        6.2.2 基于两轮选择机制的免疫策略
        6.2.3 基于不确定网络的免疫策略
    6.3 实验结果
        6.3.1 基于矩阵序列的动态网络模型
        6.3.2 基于概率图的不确定网络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带有转换规则的动态(?)控制图的设计及其推广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动态X控制图的统计设计的研究
        1.2.2 关于动态X控制图的经济设计的研究
        1.2.3 关于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研究
        1.2.4 关于动态X控制图改进的研究
        1.2.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可行的方向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传统动态X控制图的设计
    2.1 引言
    2.2 动态X控制图的描述
        2.2.1 模型假设
        2.2.2 动态X控制图描述
    2.3 动态X控制图的性能指标
    2.4 马尔可夫链模型
    2.5 动态X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分析
    2.6 动态X控制图的经济性能分析
        2.6.1 平均的生产周期长度
        2.6.2 平均费用
        2.6.3 控制图经济性能比较
        2.6.4 敏感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设计
    3.1 引言
    3.2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描述
        3.2.1 模型假设
        3.2.2 控制图的运行方式
    3.3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转移概率
        3.3.1 初始概率p_0
        3.3.2 状态转移概率p_(ij)
    3.4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分析
        3.4.1 与Bai和Lee的研究结果做比较
        3.4.2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分析
        3.4.3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参数选取
    3.5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经济性能分析
        3.5.1 控制图经济性能比较
        3.5.2 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带有A&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设计
    4.1 引言
    4.2 带有A&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描述
        4.2.1 模型假设
        4.2.2 控制图的运行方式
    4.3 带有A&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转移概率
        4.3.1 初始概率p_0
        4.3.2 状态转移概率p_(ij)
    4.4 带有A&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分析
        4.4.1 与Bai和Lee的研究结果做比较
        4.4.2 带有A&L转换规则的VPX控制图的统计性能
    4.5 带有A&L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经济性能分析
        4.5.1 经济性能比较
        4.5.2 最优解和敏感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设计
    5.1 引言
    5.2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描述
        5.2.1 模型假设
        5.2.2 控制图的运行方式
    5.3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转移概率
        5.3.1 初始概率p_0
        5.3.2 状态转移概率p_(ij)
    5.4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分析
        5.4.1 与Bai和Lee的研究结果比较
        5.4.2 带有M&N转换规则的VPX控制图统计性能比较
        5.4.3 带有M&N转换规则的VPX控制图参数的选取
    5.5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控制图的经济性能分析
        5.5.1 经济性能比较
        5.5.2 基于遗传算法的最优参数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带有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设计
    6.1 引言
    6.2 传统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设计
        6.2.1 模型假设
        6.2.2 控制图的运行方式
        6.2.3 马尔可夫链模型
        6.2.4 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分析
        6.2.5 控制图的经济性能分析
    6.3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设计
        6.3.1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运行方式
        6.3.2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转移概率
        6.3.3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分析
        6.3.4 带有B&L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经济性能分析
    6.4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设计
        6.4.1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运行方式
        6.4.2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转移概率
        6.4.3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统计性能分析
        6.4.4 带有M&N转换规则的动态X和R联合控制图的经济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应用研究
    7.1 问题描述
    7.2 参数设计
    7.3 对比分析
    7.4 控制图的应用
    7.5 最优设计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的内容总结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3)Poisson风险模型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风险理论简介
    1.2 预备知识
        1.2.1 齐次和广义齐次 Poisson 过程
        1.2.2 复合和广义复合 Poisson 过程
        1.2.3 鞅论
        1.2.4 条件期望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经典模型及双 Poisson 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
    2.1 经典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
        2.1.1 经典风险模型的研究内容
        2.1.2 风险模型的主要研究结果
    2.2 双 Poisson 风险模型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果
3 两险种的 Poisson 风险模型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
    3.1 两险种的 Poisson 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
        3.1.1 模型定义
        3.1.2 相关引理
        3.1.3 调节系数
        3.1.4 破产概率
    3.2 两险种的双 Poisson 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
        3.2.1 两险种的双 Poisson 风险模型的建立
        3.2.2 相关引理
        3.2.3 主要结果
4 多险种的双 Poisson 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
    4.1 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的破产概率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超网络的全终端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图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2.1 超图的基本概念
        1.2.2 超图转化为普通图的几种变换
        1.2.3 几种典型的超图
    1.3 超网络研究现状
        1.3.1 超网络的分类
        1.3.2 超网络的研究进展
    1.4 网络可靠性研究现状
        1.4.1 网络可靠性在系统科学中的研究现状
        1.4.2 网络可靠性在图和超图理论中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1 超网络可靠度研究的理论意义
        1.5.2 超网络可靠度研究的应用价值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6.1 论文的组织
        1.6.2 主要研究内容的组织关系图
        1.6.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超网络可靠度计算
    2.1 引言
    2.2 超网络可靠度的基本计算方法
        2.2.1 超网络可靠度的基本计算方法
        2.2.2 超网络可靠度的化简
    2.3 超网络和普通网络可靠度比较
    2.4 稀疏超网络可靠度的一个算法及其应用
        2.4.1 超网络在信息网络中的应用概述
        2.4.2 信息网络中的超网络实例
        2.4.3 超图连通性的判断
        2.4.4 计算超网络可靠度的一个算法
        2.4.5 两个真实系统的可靠性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超图局部最优的结构和参数
    3.1 引言
    3.2 超树的推广
        3.2.1 经典的超树定义
        3.2.2 限制分支的超树
    3.3 限制分支的超树中边数的界
        3.3.1 推广的r-一致超树的边数的界
        3.3.2 一类连通r-一致超图的边数的下界
        3.3.3 一类r-一致超图的刻画
    3.4 几类非一致超图中生成超树的计数
        3.4.1 生成树的计数概述
        3.4.2 生成超树计数的研究现状
        3.4.3 限制分支的超树定义下的生成超树计数初探
        3.4.4 几类非一致超图中的生成超树的计数
    3.5 小结
第四章 几种典型超图的可靠度
    4.1 引言
    4.2 完全超图的可靠度
        4.2.1 完全超图递推关系概述
        4.2.2 r-一致完全超图可靠度的递推公式
        4.2.3 r-一致完全超图的主生成超树计数
    4.3 Kirkman问题和Steiner系的推广及其可靠度
        4.3.1 Steiner系概述
        4.3.2 Steiner系及其推广可靠度仿真实验
        4.3.3 推广的Steiner系的特性
    4.4 小结
第五章 一定条件下具有最优结构的超网络
    5.1 引言
    5.2 最优超网络的特性
    5.3 一定条件下最优超网络的构造
        5.3.1 当(?)时,Ω_H(n,m)中的一致最优和一致最差超图
        5.3.2 一类2-正则3-一致超图中的最优和最差超图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几类确定性的2-正则超网络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完成或发表论文
致谢

(5)基于随机几何的移动异构网络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5G愿景与需求
        1.1.2 移动通信网络组网的发展趋势
        1.1.3 网络性能分析的问题与挑战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出发点
        1.2.1 随机几何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1.2.2 Meta分布的相关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异构网络的随机几何分析方法及应用
    2.1 移动异构网络的随机几何分析方法——成功概率与Meta分布
        2.1.1 成功概率与Meta分布的基本概念
        2.1.2 Meta分布与成功概率的对比
        2.1.3 条件成功概率的矩和平均本地时延
        2.1.4 Meta分布的有效计算方法
        2.1.5 空间中断容量
    2.2 基于成功概率的异构协作网络建模与性能分析
        2.2.1 异构协作网络系统模型
        2.2.2 标准成功概率上界分析
        2.2.3 数值结果及分析——上界及近似的紧密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eta分布的移动异构网络基站协作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异构协作网络系统模型
        3.2.1 异构协作网络模型
        3.2.2 一般用户和最坏情况用户
    3.3 JT-DPB的Meta分布
        3.3.1 JT-DPB的SIR模型
        3.3.2 条件成功概率的b阶矩
        3.3.3 平均本地时延
        3.3.4 Meta分布及其Beta近似
    3.4 DPS/DPB的Meta分布
        3.4.1 DPS/DPB的SIR模型
        3.4.2 条件成功概率的矩
        3.4.3 Meta分布及其Beta近似
    3.5 Meta分布结果分析
        3.5.1 Meta分布与标准成功概率
        3.5.2 不同CoMP技术方案的比较
        3.5.3 协作集中元素数目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eta分布的移动异构网络空时协作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异构协作网络模型
        4.2.2 一般用户和最坏情况用户
        4.2.3 HARQ模型
    4.3 Type-Ⅰ HARQ性能分析
        4.3.1 一般用户P_s(τ)的b阶矩
        4.3.2 最坏情况用户P_s(τ)的b阶矩
    4.4 Type-Ⅱ HARQ性能分析
        4.4.1 简化异构网络模型
        4.4.2 基于简化异构网络模型的SIR分析
        4.4.3 条件成功概率的b阶矩
    4.5 数值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4.7 附录: 定理4.3证明
第五章 多用户联合Meta分布及其安全、协作场景的应用
    5.1 引言
    5.2 联合Meta分布及乘积Meta分布的定义
    5.3 泊松网络的乘积Meta分布
        5.3.1 泊松网络的系统模型
        5.3.2 联合条件成功概率的矩
        5.3.3 距离的分布
        5.3.4 乘积Meta分布的数值结果
    5.4 多用户联合Meta分布在物理层安全场景的应用
        5.4.1 条件OSSA概率及其Meta分布
        5.4.2 条件OSSA概率的矩
        5.4.3 数值结果与分析
    5.5 多用户联合Meta分布在协作接收场景的应用
        5.5.1 条件协作成功概率及其Meta分布
        5.5.2 数值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术论文目录

(6)岩石破裂过程渗流特性的数值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岩石损伤行为的数值研究方法
        1.2.2 岩石渗流-应力耦合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岩体裂缝分布和渗流特性的测量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2 岩石损伤过程渗流模型
    2.1 引言
    2.2 准脆性材料的全路径破坏分析方法
        2.2.1 单元状态定义
        2.2.2 单轴荷载条件下的损伤路径
        2.2.3 强度本构的选择
        2.2.4 刚度重建
    2.3 岩石变形-损伤-渗流模型
    2.4 单元渗透性的计算
    2.5 各向异性渗透性的计算
    2.6 单元渗流参数的修正
        2.6.1 裂隙渗流立方定律的扩展
        2.6.2 材料孔隙率的计算
    2.7 本章小结
3 岩体工程损伤渗流分析系统的实现
    3.1 引言
    3.2 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
    3.3 软件架构设计与功能实现
    3.4 全路径破坏分析代码结构解析
    3.5 数据持久化与数据交互
    3.6 细观材料特性的概率分布
    3.7 基于概率分布的岩体缺陷建模方法
    3.8 数值仿真与物理试验对比
    3.9 本章小结
4 岩石损伤过程渗流特性与能量耗散的精细描述
    4.1 引言
    4.2 材料的损伤-渗流-能量耗散
    4.3 完整岩块的损伤-渗流-能量耗散规律
    4.4 节理岩体的损伤-渗流-能量耗散规律
        4.4.1 节理岩体损伤过程的能量耗散
        4.4.2 裂隙的开闭与贯通
        4.4.3 应力-渗流耦合作用下的裂隙转向
    4.5 岩石损伤过程能量释放的精细描述
    4.6 微震监测在矿山突水预警中的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节理岩体宏观渗透性的尺度效应
    5.1 引言
    5.2 岩体微观、细观和宏观渗透率的尺度定义
    5.3 静载条件下渗透性的尺度效应
    5.4 各向异性渗流的尺度效应
        5.4.1 观测尺度与渗透的离散性
        5.4.2 渗流的方向性
    5.5 强度与渗透性尺度效应比较
    5.6 破裂岩体渗透性的尺度效应
    5.7 三轴荷载下渗透性的尺度效应
        5.7.1 围压水平对渗透性尺度效应的影响
        5.7.2 三轴荷载条件下渗透性的尺度效应
    5.8 本章小结
6 海底隧道开挖过程的渗流风险与微震前兆
    6.1 引言
    6.2 工程背景与地质构造
        6.2.1 工程概况
        6.2.2 隧道的分级多精度模型
        6.2.3 围岩渗流参数的计算
    6.3 超前钻孔探水试验与数值模拟
    6.4 注浆堵水加固施工与数值模拟
    6.5 注浆堵水效果检查与数值模拟
    6.6 隧道穿越破碎带的渗流风险与微震前兆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后期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程序说明
    交互文件说明
    数据格式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负风险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关于破产理论的研究综述
        1.1.1 破产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1.2 国内外关于破产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1.2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及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1.3.2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基本负风险模型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1 基本负风险模型的主要性质及破产概率
        2.1.1 基本负风险模型的数字特征
        2.1.2 模型的调节系数
        2.1.3 模型的破产概率及其Lundberg上界
    2.2 基本负风险模型的破产时刻
        2.2.1 鞅的定义及定理
        2.2.2 模型的破产时刻
    2.3 指数效用原理在负风险模型中的应用
        2.3.1 指数效用原理
        2.3.2 指数效用原理的在负风险模型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常利率的负风险模型的性质及破产概率
    3.1 带常利率的负风险模型的基本性质及调节系数
        3.1.1 模型的基本性质
        3.1.2 带常利率的负风险模型的调节系数及其上界
    3.2 模型的最终破产概率及破产时刻
        3.2.1 模型的最终破产概率
        3.2.2 模型的破产时刻
        3.2.3 数值例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同时含有正、负风险过程的风险模型
    4.1 同时含有正、负风险过程的风险模型及其主要性质
        4.1.1 模型介绍
        4.1.2 模型的主要性质
    4.2 模型的破产概率
        4.2.1 模型的最终破产概率
        4.2.2 模型的破产时刻
    4.3 模型的比较
        4.3.1 正、负两类风险过程相互独立时的相关结论
        4.3.2 数值例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双量化粗糙近似的决策模型与不确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量化粗糙近似的研究现状
    1.3 粗糙集模型不确定性的研究现状
    1.4 预备知识及基本概念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基于优势的双量化协调粗糙集及协调性决策分析
    2.1 引言
    2.2 基于优势的粗糙集方法
    2.3 两种量化协调性水平
    2.4 基于优势的单量化协调粗糙集
        2.4.1 基于优势的相对量化协调粗糙集
        2.4.2 基于优势的绝对量化协调粗糙集
    2.5 基于优势的双量化协调粗糙集
        2.5.1 第I型基于优势的双量化协调粗糙集
        2.5.2 第II型基于优势的双量化协调粗糙集
    2.6 案例分析和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距离的双量化粗糙模糊集及决策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距离的模糊相似关系的构造方法
    3.3 基于距离的双量化近似空间
        3.3.1 基于距离的单量化粗糙模糊集
        3.3.2 基于距离的双量化粗糙模糊集
    3.4 基于距离的双量化粗糙模糊集的决策规则随参数变化规律
        3.4.1 Db-DqI-RFS中参数对决策规则的影响
        3.4.2 Db-DqII-RFS中参数对决策规则的影响
        3.4.3 Db-DqIII-RFS中参数对决策规则的影响
        3.4.4 Db-DqIV-RFS中参数对决策规则的影响
        3.4.5 案例研究
    3.5 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量化决策粗糙集量化信息的不确定性度量
    4.1 引言
    4.2 Dq-DTRS模型中量化信息粒
        4.2.1 DqI-DTRS模型中量化信息粒化过程
        4.2.2 DqII-DTRS模型中量化信息粒化过程
        4.2.3 量化信息粒的细化与粗化
    4.3 量化信息的粒度及分辨度
    4.4 量化信息的粗糙熵及信息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量化决策粗糙集不相交决策区域的模糊性及增量信息
    5.1 引言
    5.2 从不相交区域度量Pawlak粗糙集和DTRS的不确定性
    5.3 从不相交区域度量Dq-DTRS的不确定性
    5.4 Dq-DTRS模型中决策区域随属性增量的变化
        5.4.1 Dq-DTRS的增量信息
        5.4.2 Dq-DTRS中增量信息的判定方法
        5.4.3 案例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复合Poisson分布下风险模型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风险理论的发展概述
    1.2 Lundberg-Cramér经典风险模型
    1.3 破产理论的实际运用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预备知识
    2.1 Poisson过程
        2.1.1 随机过程
        2.1.2 计数过程
        2.1.3 Poisson过程
    2.2 复合Poisson过程
    2.3 鞅论
        2.3.1 基本概念和知识
        2.3.2 鞅方法证明
    2.4 破产理论
        2.4.1 理赔过程
        2.4.2 盈余过程
        2.4.3 破产概率
    2.5 本章小结
3 复合POISSON下M重风险模型
    3.1 实际问题
    3.2 模型描述
    3.3 预备引理
    3.4 主要结果及明证
    3.5 本章小结
4 带干扰的双复合POISSON过程
    4.1 引言
    4.2 风险模型的描述
    4.3 预备引理
    4.4 主要结果及明证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分析 ——基于情境认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径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研究设计
    2.1 理论分析工具
        2.1.1 公众情境理论
        2.1.2 农业创新扩散与采纳原理
        2.1.3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2.2 概念化模型构建、研究变量释义和指标体系构成
        2.2.1 研究构思和概念化模型构建
        2.2.2 研究变量释义
        2.2.3 指标体系的构成
3 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调查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3.1.1 问卷设计与前测
        3.1.2 数据来源
    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2.1 人口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农户情境认知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3 农户情境认知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4 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5 农户情境认知细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 基于结构方程的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分析
    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1.1 探索性因子分析及测量指标净化方法
        4.1.2 测量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2 研究模型修改和研究假设
        4.2.1 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模型修改
        4.2.2 研究假设
    4.3 农户自身因素与情境认知及新品种采纳行为变量的方差分析
        4.3.1 农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身体状况的方差分析
        4.3.2 农户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务农时间方差分析
        4.3.3 农户细分类型的方差分析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4.4.3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4.4.4 中间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4.4.5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
5 研究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果讨论
        5.1.1 获选及被剔除指标讨论
        5.1.2 测量指标间作用机理讨论
    5.2 对策建议
        5.2.1 联合多方力量,拓宽新品种资讯传播渠道
        5.2.2 整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其主力作用
        5.2.3 完善新品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综合支农服务体系
        5.2.4 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健全市场机制
        5.2.5 提高农户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条件概率及其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随机扰动下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及溯源模型研究[D]. 朱亮.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带有转换规则的动态(?)控制图的设计及其推广与应用[D]. 郭志芳.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3]Poisson风险模型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D]. 杨丹丹. 渤海大学, 2013(08)
  • [4]超网络的全终端可靠度研究[D]. 张科.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随机几何的移动异构网络性能分析[D]. 于新磊.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岩石破裂过程渗流特性的数值分析方法[D]. 杨韬.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7]负风险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与应用研究[D]. 胡平玮.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 [8]基于双量化粗糙近似的决策模型与不确定性研究[D]. 李文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复合Poisson分布下风险模型及其推广模型的破产概率的研究[D]. 王鹤婷. 渤海大学, 2017(08)
  • [10]福建东部地区农户新品种采纳行为机理分析 ——基于情境认知视角[D]. 林沙.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条件概率及其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