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晶体RAP的发展与性质

光谱晶体RAP的发展与性质

一、分光晶体RAP的研制及其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翁梓华[1](2005)在《基于磁光光纤和高速磁场的全光纤磁光开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制一种利用法拉第效应、光纤型偏振分/合束器、磁光晶体/磁光玻璃光纤、纳秒脉冲发生器和高速磁场控制技术的全光纤磁光开关。这种微型的全光开关具有结构简单、开关速度快和可高度集成等特点。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全光纤型磁光开关的研究重点。全光纤磁光开关是指其所采用的磁光材料和偏振分/合束器均制作成光纤形状的磁光开关。全光纤磁光开关的研究重点和关键主要是在磁光材料光纤、光纤型偏振分/合束器、法拉第旋转器和规模化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全光纤磁光开关的磁光材料光纤是近年来才成功制作出的,目前性能较好的磁光晶体光纤直径为300~500微米,但性能还不尽人意。 2) 磁光晶体光纤型全光纤磁光开关的设计与分析。采用磁光晶体光纤、高速法拉第旋转器和光纤型偏振分/合束器等元器件设计了磁光晶体光纤型全光纤磁光开关。该设计方案采用磁光晶体光纤代替块状磁光晶体。其光路设计方案包括了磁光晶体光纤的直线式布局、光纤型偏振分/合束器中偏振光的光路设计、法拉第旋转器上的直线式螺线管的磁路设计与分析,以及结构简单性和通用性的分析等。该设计方案具有结构简单、偏振无关性、器件体积小、柔韧可弯曲和易于集成等特点。 3) 磁光玻璃光纤的全光纤型磁光开关的设计与分析。设计了采用磁光玻璃光纤、高速法拉第旋转器和光纤型偏振分/合束器等元器件的磁光玻璃光纤型全光纤磁光开关。该设计方案采用磁光玻璃光纤代替磁光晶体光纤。其光路设计方案包括了磁光玻璃光纤的缠绕式布局、光纤型偏振分/合束器中偏振光的光路设计、法拉第旋转器上的环绕式螺线管的磁路设计与分析,以及结构简单性和通用性的分析等。该方案中的磁光玻璃光纤可以缠绕多圈,以减小体积,提高法第旋转角度和测量精度,降低驱动电压和减小耗能。 4) 纳秒脉冲发生器的制作与测试。设计和制作了能够产生纳秒级脉冲电流的纳秒脉冲发生器。全光纤磁光开关的高速控制技术主要依赖于纳秒级脉冲发生器的性能。开关时间的长短是磁光开关的一个重要性能参数。用于全光通信的全光纤磁光开关的关键之一是响应时间短和电路响应时间保持在纳秒级。纳秒脉冲发生器利用2N5551等普通高频小功率三极管的雪崩效应产生纳秒级脉冲,用于驱动高速磁场。测试结果表明,线路简单和成本低廉的纳秒脉冲发生器具有稳定性好、纳秒级上升沿时间和幅值大等特性,可以输出宽度10~100纳秒和幅度10~90伏特的纳秒脉冲。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2](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文静[3](2017)在《共线光外差干涉系统及其在相位调制SPR传感技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相位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生化、医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光外差检测技术测量灵敏度高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时p光的相位发生突变而s光的相位基本不变的特性,构建了共线激光外差干涉系统。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共线激光外差干涉系统和Kretschmann结构的传感装置,搭建高灵敏度相位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同时测量相位和古斯-汉欣位移的方法,通过测量相位或古斯-汉欣位移,感知样品折射率的微小变化。这些工作,对研究相位变化与古斯-汉欣位移增强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优化和改进现有的相位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检测方法以及设计微纳米级波导型光学器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有:(1)以光的电磁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光的偏振态、全反射特性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理论,包括倏逝波、古斯-汉欣位移及其与偏振态的关系、衰减全反射、光在金属中的传输特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产生条件和Kretschmann结构;(2)分析了光的偏振显示及其在椭圆偏光测量中的应用,包括偏振显示原理、偏振方向显示实验和椭圆偏光测量实验;(3)阐述了弹光效应、弹光系数、声光衍射、正常和异常布拉格衍射以及声光调制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研究了声光调制器驱动源数字线性电压控制技术,测量了驱动电压和1级衍射光功率;(4)构建了布拉格衍射实验系统,研究了钼酸铅声光调制器的幅度特性、频率特性、偏振特性以及衍射特性(衍射级次间互影响及频移漂移特性),分析了声光调制器的光强调制以及光束漂移对激光外差测量系统相位特性的影响,基于此,构建了双声光调制器共线激光外差测量系统,对其相位特性以及索列尔-巴比涅补偿器的标定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5)利用Kretschmann结构,研究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增强古斯-汉欣位移的特性,利用棱镜波导结构对古斯-汉欣位移进行了模拟研究,构建了共线激光外差相位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实验系统,完成了相位测量实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同时测量相位和古斯-汉欣位移的方法。其主要创新点有:(1)制作了具有256级灰度线性声光调制器驱动电源(包括声光调制器驱动电源、微处理器、电子模拟开关和线性电压补偿技术),改善了驱动电源的线性度;(2)将双声光调制技术和偏振分光技术融合在一起,研究了拍频为“中频差”的单束正交线偏光产生系统,构建了共线激光外差测量系统,对其相位特性以及索列尔-巴比涅补偿器的标定进行了实验研究;(3)研究了棱镜底角为共振角附近某一角度的Kretschmann结构,完成了棱镜波导结构古斯-汉欣位移模拟研究;(4)研究了偏振可视的椭圆偏光测量系统,为构建基于CCD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相位椭圆偏振法测量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5)研究了同时测量相位和古斯-汉欣位移的方法,该方法对优化和改进现有的相位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检测方法,具有积极作用。

高树雄[4](2018)在《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掺杂与光电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石墨烯因其优异的性能,自发现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石墨烯是零带隙半导体材料,限制了其在光电探测器领域的应用。因此,在石墨烯的基础上研发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和多层石墨烯两种材料。对GQDs不断的研究中发现掺杂一些元素能有效的调节能带结构和改善电学性能,使其在光电子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而多层石墨烯制备方法近年来也是科研界热衷研究的方向,目前主要制备方法有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和磁控溅射法等。本文主要是从GQDs掺杂和多层石墨烯制备出发,分别制得了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S-GQDs)和多层石墨烯,并研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能,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以易得、无毒的液体石蜡和二硫化碳(CS2)作为原材料,用一步合成共燃法(T-X-J方法)制得S-GQDs,采用拉曼光谱(Raman)、透射电镜(T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等分析表征技术对S-GQDs的形貌、结构、成分及其吸收等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2.制得了基于S-GQDs光电探测器,用365nm紫外光在不同光功率密度下照射器件测试其性能,发现光功率密度为0.06m W/cm2时,器件响应率和探测率最高,分别为307A/W和1.5×1014Jones。器件光敏层是由S-GQDs与聚乙烯基咔唑(PVK)混合制得的,PVK具有空穴传输能力。为验证其对器件的影响,制得基于PVK的光电探测器。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器件进行了对照测试,得出S-GQDs器件的响应率比单独的PVK器件高1.5×105%,探测率比单独的PVK器件高5.8×104%。3.以石墨靶材为碳源,用磁控溅射退火方法制得多层石墨烯薄膜。对薄膜的微观结构、形貌、成分和性能进行了Raman、FTIR和UV-Vis-IR等表征。探索性的制得了基于多层石墨烯的光电探测器。室温下用近红外光850nm在不同光功率密度下照射器件,得出光功率密度为0.109 m W/cm2时,其响应率和探测率最高,分别是2 A/W和2×1011 Jones。

王瑞荣[5](2009)在《“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激光等离子体发射的X射线谱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是研究等离子形成、发展并进行状态诊断的有力工具之一。为了获得更高精度激光等离子体的诊断数据、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和发现新的现象,这就客观上驱使人们不断地展开探究新型、更有效的X射线的成像技术、分光技术和探测技术的工作。新的Johann型、球面型和轮胎型等弯曲晶体谱仪不仅提高了谱仪的光谱分辨率和收集效率,而且不需要狭缝,能实现很高的空间分辨能力,但容易产生像散,晶体加工成型有一定难度。近几年来科研工作者逐渐将重点转移到了椭圆型弯曲晶体谱仪等其它晶体谱仪上,和球面型弯曲晶体谱仪相比,椭圆型晶体谱仪在测量谱范围、工作距离、调整、对准、操作和数据处理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另外没有像差。但在实测谱分辨率、信噪比上也存在一些不足,空间分辨还要靠狭缝来实现。本论文从X射线晶体衍射和椭圆自聚焦几何光学原理出发,剖析追究了椭圆型弯曲X射线晶体谱仪在实际应用中产生问题的根源,率先从技术上提出解决目前椭圆型弯曲X射线晶体谱仪存在问题的思路,论证了其相应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椭圆型分光晶体的“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并研制完成了“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进一步以此为核心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X射线测量与诊断系统,取得了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可为王王淦淦昌昌院士、王大珩院士二老倡导研制成的用于国防科研、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X射线激光等物理研究的大型钕玻璃高功率“神光II”激光装置上的物理实验提供更有效的诊断X射线谱手段,扩充了其应用范围,也对激光等离子体辐射keV以上能区段的X光发射和吸收的原子物理过程与机制、占据动力学、谱形态结构等方面做了深入一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神光II”激光装置X激光靶室及物理实验研究的特殊需求,利用椭圆自聚焦几何光学原理,对X射线晶体谱仪中的关键参数,诸如椭圆离心率和谱线探测角等,与椭圆型分光晶体的线色散、谱分辨率和聚光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建模与数字计算;并采用光线追踪和光路函数方法,从既要提高光谱分辨能力,又要提高空间分辨能力的角度出发,对椭圆型X射线晶体谱仪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完成了谱仪设计;探讨了椭圆型分光晶体对X射线的聚焦能力问题,提出了基于椭圆型分光晶体的“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设想。(2)针对“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的特点,模拟研究了掠入射镜的镀层材料、分光晶体的积分反射系数和滤波材料膜片衰减的特性,优化设计了前置掠入射镜光学系统,加工制作成了大面积(Φ100mm)掠入射平面镜。依据“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系统的光学特性,优化了“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系统的光路,研制完成了“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系统,定义了系统的线传递函数,并仿真了“能量窗”。(3)从像差理论出发,建立了“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系统严格的波长判读误差理论模型,探讨了系统元件对波长判读误差的权重影响,并利用光线追踪程序模拟和定量计算了谱仪系统的波长判读误差,得到了谱仪系统的实际谱分辨本领,从而从理论上论证了“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系统有高的谱分辨能力(λΔλ≥1000);与椭圆型X射线晶体谱仪相比,信噪比提高了约3倍。(4)基于自行设计研制的“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结合X射线CCD相机等设备,建立了“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配X射线CCD相机的X射线测量与诊断系统,优化了系统的光路准直方案,分别对铝(Al)、钛(Ti)和金(Au)等激光等离子体的发射谱进行了实验测量,获得了清晰干净高信噪比的X射线谱图,并对实验谱图进行了谱线波长定标、辨认和归类,还给出了“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的实测谱分辨能力,同时也提出了谱线强度校正新方案。(5)针对自行设计研制的“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配X射线CCD相机的X射线测量与诊断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对晶体的积分反射系数、谱仪几何结构因子、X射线CCD相机的量子响应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基于理论模型及实验结果、探讨了一些诊断激光等离子体状态参数的手段和方法。

朱锐,梁桂金,庄展郎,刘文[6](1984)在《分光晶体RAP的研制及其性能》文中指出 我们研制了X—射线分光晶体RAP(邻苯二甲酸氢铷)。它具有优良的衍射性能(比KAP强两倍),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良好的机械品质、易解理,在使用条件下抗拉伸、弯曲,不易损坏(TAP则较易破裂),无毒。因此应用甚广。我们测定了RAP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研究了杂质、溶液PH值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并对晶种、降温速率、籽晶取向、晶杆的附着效应进行比较。通过上述实验,弄清了RAP晶体具有溶解度随温度线性变化、亚稳区宽的优点,找到了生长优质大单晶的适宜条件,用水溶液降温法成功地研制出无色透明的RAP晶体(见图1),晶体尺寸:90×73×35mm,重295g。生长的晶体易于加工,解理面平整光洁,机械性能好,可加工成各种规格的晶片,装配各类电子探针仪和X—射线荧光谱仪。

朱锐,梁桂金,庄展郎,刘文[7](1983)在《分光晶体RAP的研制及其性能》文中研究表明 我们研制了X—射线分光晶体RAP(邻苯二甲酸氢铷)。它具有优良的衍射性能(比KAP强两倍),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良好的机械品质、易解理,在使用条件下抗拉伸、弯曲,不易损坏(TAP则较易破裂),无毒。因此应用甚广。我们测定了RAP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研究了杂质、溶液PH值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并对晶种、降温速率、籽晶取向、晶杆的附着效应进行比较。通过上述实验,弄清了RAP晶体具有溶解度随温度线性变化、亚稳区宽的优点,找到了生长优质大单晶的适宜条件,用水溶液降温法成功地研制出无色透明的RAP晶体(见图1),晶体尺寸:90×73×35mm,重295g。生长的晶体易于加工,解理面平整光洁,机械性能好,可加工成各种规格的晶片,装配各类电子探针仪和X—射线荧光谱仪。

王鹏冲[8](2017)在《声光调制型可见光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布拉格调制的声光可调谐滤波器(Acousto-optic tunable filter,AOTF)是一种超声波与光波可以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发生声光相互作用的新型分光元件,因其既可以被看作是分光元件又可以被看作是偏振元件,而且其具有大孔径角、衍射效率高、调谐速度快等突出优点,以至于这种滤波器被广泛应用于高光谱成像技术中。目前,国外对基于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而国内对该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都处于基础理论和探索性实验阶段,虽然已经有实际应用,但其诸如光谱分辨率、衍射效率等关键性能与国外相比较仍有一定差距,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所以仍需要大量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布拉格调制的声光可调谐滤波技术为基础,开展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工作,旨在将声光可调谐滤波技术完美应用于高光谱成像领域中,进而对我国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理论上,从TeO2单晶的光学性质和声学性质出发,首先推导了参量互作用基本方程,并以此为依据得到了声光调制下的耦合波方程的一般形式。接着根据耦合波方程和动量匹配条件推导出了两种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入射光的基本调谐模式,并给出了选取合适入射角和超声切变波的入射方向的依据。最后针对实验需求计算出了两个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其它性能指标。在此过程中,解决了介质外+1级衍射光与0级透射光的分离、由色差引起的衍射光漂移以及降低射频驱动功率等关键问题。分析了锥形光束对声光可调谐滤波器内部分离角、外部分离角、光谱带宽以及衍射效率等性能参数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给设计前置光学系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实验中利用宽带光源对设计的非共线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入射光波长与超声驱动频率、入射光极角与超声驱动频率等基本调谐关系以及衍射光光谱带宽、衍射效率、空间分辨率和介质外衍射光漂移量等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对设计的声光可调谐滤波器参数进行优化,直到满足高光谱成像要求。基于设计的声光可调谐滤波器搭建了高光谱成像实验系统,首先利用宽带光源研究了波长调谐范围内色差对衍射光漂移量的影响,并给出了图像漂移量与入射光波长的函数关系式,为设计后置光学接收系统提供了可靠依据。接着在419.48865.07 nm的光谱范围、100200 m的探测距离内利用搭建的高光谱成像系统进行了远场成像实验。首次利用双晶对二次滤波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实验论证,通过调谐附加在两个声光可调谐滤波器上的超声波驱动频率使衍射光的中心波长间隔逐渐减小,得到了更窄的光谱带宽和更高的信噪比。在该实验系统下,分别利用一次滤波法和二次滤波法对镨钕玻璃的吸收峰进行了测量,通过对比发现了二次滤波法的优越性。最后,将二次滤波法应用到远场目标成像中,在不同中心波长间隔下通过调谐超声驱动频率间隔进行了远场目标成像,取得了良好的成像结果。通过实验研究也进一步检验了该系统可以利用提出来的二次滤波法在保证在拥有较高光谱分辨率的同时得到清晰的成像,能够实现真正的“图谱合一”。提出一种在宽带光源下基于声光可调谐滤波器进行快速标定液晶相位可变延迟器(Liquid crystal variable retarder,LCVR)的入射光波长、相位延迟量与驱动电压之间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标定宽带光源下调谐范围内任意波长的相位延迟量和驱动电压下的关系。然后基于两个AOTF和两个LCVR搭建了高光谱偏振成像系统,在室内对明确偏振方向的目标进行了识别,详细研究了在四组不同相位延迟量时的强度关系。通过调谐两个LCVR的驱动电压和两个AOTF的驱动超声频率检验该系统在整个波长调谐范围内的成像效果,并在不同的衍射光波长、不同的相位延迟条件下对远场目标进行偏振成像探测。最后研究了中心波长分别为457.37 nm、556.31 nm、658.54 nm和755.55nm时,四组不同相位延迟量下的成像情况,经过图像处理后,得到清晰的远场被测目标。通过研究发现,对于表面较光滑且表面有规则的楼房,铁栅栏等人造目标表现得轮廓分明;对于表面粗糙的树丛等自然目标则没有明显的轮廓规则。利用这些物理差别,成像偏振可以很好地将人造目标从自然景物中区分出来。最后,对入射光波长为755.55 nm,进行了中心波长间隔依次为0.4 nm、0.8 nm、1.2 nm和1.6 nm时的斯托克斯成像。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基于该系统,既可以探测到更为精细的光谱信息,又可以得到偏振信息。这种将高光谱分辨与偏振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大幅提高了复杂背景环境下提取目标信息的能力。

柳朵朵[9](2020)在《SiNWs/BFO异质结光伏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不可再生能源将限制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新能源的研究和应用迫在眉睫。太阳能因其取之不尽、清洁安全的特点,被人们广泛应用。人们使用太阳能实现光能到电能的转化。晶硅太阳能电池是研究最多且投入使用最广的,但其入射光反射率较高,导致太阳能利用率低。研究发现,在晶硅表面制备硅纳米线阵列能大大降低入射光的反射率,使得可见光几乎全部被吸收。但此微纳结构会明显增大硅片的表面积,使光生载流子出现严重的复合现象,导致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降低。室温下具有铁磁性和铁电性的铁酸铋(BFO),是一种单相多铁材料,内部的条状电畴排列整齐而有规律,且相邻的电畴极性不同,这是其产生自发极化的原因。光照下的铁电材料,获得的光伏电压不受其禁带宽度的限制。铁电材料极化电场所产生的光伏效应,可以有效的分离光生载流子,为突破传统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上限提供突破点。所以把高质量的BiFeO3薄膜制备在硅(Si)衬底上,将半导体与铁电氧化物结合,对设计和开发新型光伏器件有着潜在的研究前景。由于受界面互扩散与晶格失配度等条件的限制,将单相的BiFeO3薄膜直接制备在Si衬底上较难实现。不同程度的缓冲层被加入在Si表面和BiFeO3薄膜之间以减小晶格失配度及互扩散作用。本论文利用金属催化化学刻蚀法(MACE)在P型导电Si衬底上制备出硅纳米线阵列,并用溶胶凝胶法在SiNWs上生长BiFeO3薄膜。1.使用两步法来实现金属催化化学刻蚀法沉积Ag纳米颗粒,并在硅表面刻蚀出SiNWs,形成微纳结构。研究了AgNO3浓度、沉积时间和退火温度等对制备Ag纳米颗粒的影响,发现在0.01 mol/L的AgNO3中,沉积30 s的Si片上Ag纳米颗粒无枝晶生成,分布均匀,且形貌较好;分析了HF浓度、H2O2浓度、反应温度、刻蚀时间、及硅片晶向,硅片类型等实验参数对SiNWs的影响。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温度是20°C,当在5 mol/L的HF和0.2 mol/L的H2O2混合溶液中刻蚀10 min时,制备的纳米线直立性和规整性较好;2.分析刻蚀时间对硅纳米线反射率的影响。发现不同刻蚀时间的硅片反射率均小于10%,表明硅纳米线的制备大大降低了硅片的反射率;研究了硅纳米线的物相结构,实验发现,刻蚀过程并不会改变硅片的晶格结构;3.使用溶胶凝胶法在SiNWs上制备BFO薄膜,构成SiNWs/BFO异质结构。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异质结构的生长形貌,并探索了极化电场对其异质结构光伏特性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理论模型,并对其原理进行解释,为进一步优化器件性能提出理论依据。

张盼盼[10](2020)在《荧光示踪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文中指出循环冷却水系统由于水温升高、流速变化等因素常常存在结垢、腐蚀等问题,解决结垢、腐蚀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在水质中添加阻垢缓蚀剂。荧光示踪阻垢缓蚀剂可以实现药剂浓度的在线监测,发挥药剂最佳性能,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节约水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聚天冬氨酸(PASP)是一种公认的绿色水处理剂,但其本身并不具有荧光特性,基于此,本文拟采用含有特定荧光功能基团的化合物对PASP进行接枝改性,在保持PASP衍生物优异的阻垢缓蚀性能基础之上,使其同时具有较好的荧光特性,从而扩展PASP衍生物的应用范围。(1)以5-甲氧基色胺、2-氨基-5-(氨基甲基)-1-萘磺酸、3-氨基甲基吡啶为荧光功能基团,通过氨基开环的方法制备了聚天冬氨酸/5-甲氧基色胺(PASP/OTAM)、聚天冬氨酸/2-氨基-5-(氨基甲基)-1-萘磺酸(PASP/APS)及聚天冬氨酸/3-氨基甲基吡啶(PASP/3-AMPY),通过1H NMR及FTIR对上述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采用静态阻垢法和旋转挂片法评价了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接枝物的阻垢缓蚀性能。与PASP单体相比,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的阻垢缓蚀性能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考察了接枝物的荧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均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其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63、0.99919及0.99966。同时实验表明在加热温度为25-80℃、溶液p H值为5-11、加热时间为8-14 h的范围内,接枝物的荧光强度基本保持恒定。(3)采用电化学方法评价了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在3.5%Na Cl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实验表明: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在3.5%Na Cl溶液中的缓蚀效率分别为71.49%、68.53%及77.99%,在相同的浓度下,PASP单体的缓蚀率仅为36%。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接枝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其可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等方式作用于于金属表面,起到较好的阻垢缓蚀作用。(5)采用逐级放大的实验方法,通过5L-20L-50L-100L-500L反应釜反应条件的优化,制定了PASP/3-AMPY接枝物的中试生产操作规程,利用自建的500L-2000 L中试生产线,初步合成了PASP/3-AMPY工业品,为荧光示踪聚天冬氨酸类衍生物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6)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PASP/OTAM、PASP/APS及PASP/3-AMPY(中试产品)与PAPEMP、HPMA、Glu及Zn2+离子等市售阻垢缓蚀剂之间的协同性能。实验表明复合型水处理剂在较低浓度下,其阻垢缓蚀效率即可高达95%以上,且其可以应用于高温、高碱、高p H领域。SEM及XRD研究表明上述三种复合型药剂可改变垢晶体的结构,使其变得疏松、颗粒细小,极易被水流冲走,避免垢晶体在金属管道表面沉积。

二、分光晶体RAP的研制及其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光晶体RAP的研制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磁光光纤和高速磁场的全光纤磁光开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全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1.2 光开关
        §1.2.1 光开关的重要性
        §1.2.2 光开关的发展现状
    §1.3 磁光开关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磁光开关的总体设计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法拉第效应与磁光开关理论
    §2.1 法拉第效应
        §2.1.1 法拉第磁光效应
        §2.1.2 费尔德常数
    §2.2 已有的光路设计方案
        §2.2.1 块状磁光晶体方案
        §2.2.2 膜状磁光晶体方案
    §2.3 新设计的光路方案
        §2.3.1 常规磁光晶体方案
        §2.3.2 光纤状磁光晶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全光纤型磁光开关的设计与分析
    §3.1 磁光材料
        §3.1.1 磁光玻璃
        §3.1.2 磁光晶体
        §3.1.3 磁光材料光纤
    §3.2 偏振分束器
        §3.2.1 薄膜型偏振分束器
        §3.2.2 光纤型偏振分束器
    §3.3 磁光晶体光纤型磁光开关设计
        §3.3.1 全光纤磁光开关
        §3.3.2 光路设计
        §3.3.3 主要优缺点
    §3.4 磁光玻璃光纤型磁光开关设计
    §3.5 全光纤磁光开关集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纳秒脉冲发生器的研制
    §4.1 纳秒脉冲电路设计与分析
        §4.1.1 雪崩晶体三极管特性
        §4.1.2 雪崩管的基本电路及其仿真
        §4.1.3 雪崩管的级联电路及其仿真
    §4.2 控制电路设计
        §4.2.1 光电转换电路
        §4.2.2 串行通信电路
    §4.3 直流开关电源的研制
        §4.3.1 开关稳压电源的发展概况
        §4.3.2 直流开关变换器
        §4.3.3 新型多倍压开关稳压电源
    §4.4 实验结果测试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速法拉第旋转器的研制
    §5.1 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5.1.1 有限元法
        §5.1.2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
    §5.2 高速法拉第旋转器的设计与分析
        §5.2.1 已有的法拉第旋转器模型
        §5.2.2 新设计的法拉第旋转器模型
    §5.3 高速法拉第旋转器的有限元分析
        §5.3.1 高速法拉第旋转器的有限元模型
        §5.3.2 长度变化对高速磁场的影响
        §5.3.3 直径变化对高速磁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致谢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3)共线光外差干涉系统及其在相位调制SPR传感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SPR相位信号的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1 光学外差干涉法
        1.2.2 干涉测量法
        1.2.3 椭圆偏振法
    1.3 古斯-汉欣位移SPR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光调制激光外差干涉系统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1.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声光效应与声光调制器驱动源数字线性电压控制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弹光效应和弹光系数
    2.3 声光衍射
        2.3.1 喇曼-奈斯衍射
        2.3.2 布拉格衍射
        2.3.2.1 布拉格方程
        2.3.2.2 布拉格衍射光强及衍射效率
    2.4 正常布拉格衍射和异常布拉格衍射
        2.4.1 正常布拉格衍射
        2.4.2 异常布拉格衍射
    2.5 声光调制器
        2.5.1 声光调制器的基本组成
        2.5.2 声光调制的工作原理
    2.6 声光调制器驱动源数字线性电压控制技术研究
        2.6.1 声光调制器驱动源
        2.6.2 声光调制器驱动源数字线性电压控制技术
        2.6.2.1 设计要求及电路设计
        2.6.2.2 程序设计
        2.6.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3 256 级灰度声光调制器驱动源数字线性电压控制技术
    2.7 本章小结
3.声光调制器特性分析与共线光外差干涉系统相位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声光调制器性能参数分析
        3.2.1 布拉格衍射实验系统
        3.2.2 声光调制器的幅度特性分析
        3.2.3 声光调制器的频率特性分析
        3.2.4 声光调制器的偏振特性分析
    3.3 声光调制器的衍射特性分析
        3.3.1 声光调制器衍射级次间互影响特性
        3.3.2 声光调制器衍射光频移漂移特性
    3.4 AOM的强度调制对光外差干涉系统的相位影响
    3.5 光束漂移及其对光外差干涉系统相位的影响
    3.6 共线光外差干涉系统相位特性研究
        3.6.1 共线光外差干涉系统及工作原理
        3.6.2 30MHz带通滤波器设计及其特性分析
        3.6.3 共线光外差干涉系统实验结果及讨论
        3.6.4 共线光外差干涉系统实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3.7 本章小结
4.古斯-汉欣位移理论与SPR传感原理
    4.1 引言
    4.2 光的偏振态
        4.2.1 完全偏振光
        4.2.2 矢量偏振光
    4.3 光的全反射及其特性
        4.3.1 全反射与倏逝波
        4.3.2 古斯-汉欣位移
        4.3.3 古斯-汉欣位移与偏振态的关系
    4.4 SPR传感理论
        4.4.1 衰减全反射
        4.4.2 光在金属中的传输特性
        4.4.3 SPR产生条件
        4.4.4 光激励Kretschmann结构
    4.5 偏振显示及椭圆偏光测量实验
        4.5.1 偏振显示原理
        4.5.2 偏振光偏振方向显示实验
        4.5.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4.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3 椭圆偏光测量实验
        4.5.3.1 实验装置与原理
        4.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共线激光外差干涉相位调制SPR传感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增强古斯-汉欣位移的理论
        5.2.1 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偏振光相位特性
        5.2.2 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古斯-汉欣位移特性
    5.3 棱镜波导结构的古斯-汉欣位移模拟
    5.4 共线激光外差干涉相位SPR传感系统研究
    5.5 同时测量相位和古斯-汉欣位移的方法研究
        5.5.1 光电位置传感器PSD的工作原理
        5.5.2 同时测量相位和GH位移的工作原理
        5.5.3 同时测量相位和GH位移的注意事项及研究意义
    5.6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掺杂与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零维纳米碳材料
        1.2.1 石墨烯量子点的简介
        1.2.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2.3 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性能
    1.3 光电探测器
        1.3.1 光电探测器的分类
        1.3.2 光导型探测器
        1.3.3 光伏型探测器
    1.4 石墨烯量子点基光电探测器发展情况
        1.4.1 国内发展状况
        1.4.2 国外发展情况
    1.5 多层石墨烯的研究及其应用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测试设备与化学试剂
        2.1.1 实验中所用到的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中所用的表征分析仪器
    2.2 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S-GQDS)的制备
        2.2.1 一步合成共燃法(T-X-J方法)
        2.2.2 实验机理
    2.3 分析测试表征方法
        2.3.1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
        2.3.2 透射电镜(TEM)
        2.3.3 表面形貌分析(SEM和 AFM)
        2.3.4 能谱(EDs)和傅里叶红外(FTIR)
        2.3.5 X射线衍射(XRD)
        2.3.6 X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7 紫外-可见吸收(UV-Vis)与荧光光谱分析(PL-PLE)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硫掺石墨烯量子点与PVK光电探测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聚乙烯基咔唑(PVK)简介
        3.2.2 PVK的紫外可见吸收(UV-Vis)与荧光光谱(PL、PLE)分析
        3.2.3 基于S-GQDs与 PVK混合器件制备过程
    3.3 器件表征
        3.3.1 器件的SEM表征
        3.3.2 器件的能带图
        3.3.3 S-GQDs+ PVK器件的光电特性
        3.3.4 PVK器件的光电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控溅射多层石墨烯及其电学性能
    4.1 引言
    4.2 磁控溅射镀膜法的发展
    4.3 磁控溅射的原理
    4.4 多层石墨烯的制备
    4.5 多层石墨烯的表征
        4.5.1 多层石墨烯Raman光谱分析
        4.5.2 多层石墨烯TEM分析
        4.5.3 多层石墨烯AFM和 SEM分析
        4.5.4 多层石墨烯的XPS分析图谱
        4.5.5 多层石墨烯的EDs和 FTIR表征分析图
        4.5.6 多层石墨烯的XRD的表征图
        4.5.7 多层石墨烯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IR)
    4.6 多层石墨烯探测器性能的研究
        4.6.1 器件制备流程
        4.6.2 器件的光电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特色及创新点
    5.3 存在的不足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5)“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X 射线晶体谱仪简介
    1.2 X 射线晶体谱仪研究回顾
        1.2.1 平面晶体谱仪
        1.2.2 凸面晶体谱仪
        1.2.3 凹面弯曲晶体谱仪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椭圆型弯曲晶体谱仪的工作模式、参数优化及分析
    2.1 椭圆型弯曲晶体谱仪的工作模式
    2.2 晶体的X 射线衍射
        2.2.1 X 射线衍射强度
        2.2.2 晶面间距
        2.2.3 峰值衍射率和积分反射系数
        2.2.4 表面处理对晶体性能的影响
        2.2.5 常用的分光晶体及其性能
    2.3 椭圆型弯曲X 射线晶体谱仪
        2.3.1 椭圆型分光晶体参数模拟
        2.3.2 探测器位置参数模拟
        2.3.3 椭圆型弯曲晶体谱仪参数优化
    2.4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的研究
    3.1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的概念及“虚拟窗”理论
    3.2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原理
    3.3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的设计
        3.3.1 掠入射平面镜的设计
        3.3.2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光路设计
    3.4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的线传递函数
        3.4.1 滤波材料选择
        3.4.2 分光晶体材料选择
        3.4.3 线传递函数的模拟
    3.5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
    3.6 本章小结
4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特性参数研究
    4.1 工作能谱(或波长)区
    4.2 谱仪的谱极限分辨能力
        4.2.1 建立坐标系
        4.2.2 诊断谱线加宽
        4.2.3 谱分辨能力
    4.3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的信噪比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激光等离子体X 射线的相关理论
    5.1 激光与靶耦合主要物理过程图像
    5.2 激光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和吸收
    5.3 激光-X 光转换的主要机制
    5.4 平均原子(离子)模型
    5.5 束缚电子占据概率p_n 方程组的建立
    5.6 X 射线的发射速率和吸收系数
    5.7 辐射跃迁几率
    5.8 X 射线谱线形状与加宽效应
    5.9 本章小结
6 “窗式”X 射线晶体谱仪的实验研究
    6.1 “窗式”晶体谱仪测量与诊断系统的设计
        6.1.1 X 射线能谱诊断的需求及等离子体几种简化模型
        6.1.2 “窗式”晶体谱仪测量与诊断系统技术方案分析及设计
    6.2 “窗式”晶体谱仪测量与诊断系统的应用研究
        6.2.1 实验条件和结果
        6.2.2 实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6.3 空间分辨测量
    6.4 探索诊断等离子体状态参数的方法
        6.4.1 谱线强度法确定电子温度(T_e) 和密度(N_e)
        6.4.2 级间谱线强度法对离子丰度及电离温度的确定
        6.4.3 由线谱轮廓测量离子温度和电子密度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声光调制型可见光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光谱成像技术的分类
        1.1.2 基于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优势
    1.2 基于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光谱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1.2.1 声光技术的发展简述
        1.2.2 声光可调谐滤波器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1.2.3 声光可调谐滤波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3 现状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二氧化碲的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二氧化碲单晶的基本性质
        2.1.1 光学性质
        2.1.2 声学性质
    2.3 参量互作用基本方程
    2.4 声光相互作用耦合波理论
        2.4.1 耦合波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动量失配
        2.4.2 正常声光作用的衍射效率
        2.4.3 反常布拉格衍射效率
    2.5 非共线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切线平行动量匹配关系
    2.6 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几个重要性能参数
        2.6.1 AOTF的几个重要性能参数
        2.6.2 压电换能器的基本设计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共线二氧化碲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声光可调谐滤波器最佳入射角的选择
    3.3 入射光锥角对声光可调谐滤波器性能的影响
        3.3.1 准直光束垂直入射到晶体表面对内外分离角的影响
        3.3.2 锥形光束对内外分离角的影响
        3.3.3 锥形光束对光谱带宽的影响
        3.3.4 锥形光束对衍射效率的影响
    3.4 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基本性能实验研究
        3.4.1 实验测量装置
        3.4.2 波长与超声频率之间的调谐关系
        3.4.3 布拉格入射角与超声频率之间的调谐关系
        3.4.4 衍射光光谱带宽
        3.4.5 衍射效率
        3.4.6 空间分辨率
        3.4.7 介质外衍射光偏转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高光谱成像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色差对成像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4.3 单次滤波远场成像性能实验研究
        4.3.1 实验装置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二次滤波技术的理论分析
    4.5 二次滤波技术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4.5.1 实验装置
        4.5.2 光谱带宽压缩效果的实验研究
        4.5.3 旁瓣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4.5.4 二次滤波技术的基本实验验证
    4.6 二次滤波远场成像实验研究
        4.6.1 实验装置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声光可调谐滤波器的高光谱成像偏振探测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液晶相位可变延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参数标定
        5.2.1 液晶相位可变延迟器概述
        5.2.2 液晶相位可变延迟器的参数标定
    5.3 成像偏振探测技术分析
        5.3.1 光波的偏振态
        5.3.2 偏振光的描述以及探测
    5.4 高光谱偏振成像实验研究
        5.4.1 实验装置
        5.4.2 室内Stokes成像偏振探测研究
        5.4.3 远场Stokes成像偏振探测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SiNWs/BFO异质结光伏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硅纳米线
        1.2.1 硅纳米线的光学性质
        1.2.2 硅纳米线的电学性质
    1.3 硅纳米线太阳能电池
        1.3.1 硅纳米线太阳能电池
        1.3.2 硅纳米线的表面钝化技术
    1.4 铁电材料的概述
        1.4.1 钙钛矿型材料的微观结构机制
        1.4.2 铁电材料的电滞回线
    1.5 铁酸铋的光伏特性
        1.5.1 退极化场效应
        1.5.2 体光伏效应
        1.5.3 铁电光伏的畴壁理论
        1.5.4 肖特基结效应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原理及材料的性能结构表征方法
    2.1 金属催化化学刻蚀法制备硅纳米线
        2.1.1 基本原理
    2.2 溶胶凝胶法制备BiFeO_3薄膜
        2.2.1 前驱体的制备
        2.2.2 BFO薄膜的制备
    2.3 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表征及其原理
        2.3.1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2.3.2 原子力显微镜(AFM)
        2.3.3 X射线衍射(XRD)
        2.3.4 紫外-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2.3.5 光伏性能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3章 硅纳米线的结构和性质
    3.1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
        3.1.1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原理
        3.1.2 清洗硅片
    3.2 影响银纳米颗粒的因素研究
        3.2.1 不同AgNO_3浓度对银纳米颗粒的影响
        3.2.2 不同沉积时间对银纳米颗粒的影响
        3.2.3 不同退火温度对银纳米颗粒和硅纳米线的影响
        3.2.4 银纳米颗粒的物相结构分析
        3.2.5 表面元素成分分析
    3.3 硅纳米线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3.3.1 硅纳米线结构的制备原理
        3.3.2 硅纳米线结构的制备
    3.4 影响硅纳米线结构的因素分析
        3.4.1 HF浓度对硅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3.4.2 不同H_2O_2浓度对硅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3.4.3 不同反应温度对硅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3.4.4 不同刻蚀时长对硅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3.4.5 不同晶向对硅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3.4.6 N型、P型硅片刻蚀速率的对比
    3.5 硅纳米线的结构性能分析
        3.5.1 表面元素成分分析
        3.5.2 硅纳米线的物相结构分析
        3.5.3 硅纳米线的 AFM 分析
        3.5.4 刻蚀时间对反射率的影响
        3.5.5 SiNWs 的 J-V 曲线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SiNWs/BFO异质结的制备与研究
    4.1 SiNWs/BFO异质结构的制备
        4.1.1 BiFeO_3前驱体的制备
        4.1.2 SiNWs/BFO异质结构的制备
        4.1.3 顶电极的溅射沉积
    4.2 SiNWs/BFO异质结的结构和性能分析
        4.2.1 SiNWs/BFO异质结构
        4.2.2 SiNWs/BFO结构的物相结构
        4.2.3 SiNWs/BFO异质结构的吸收光谱
        4.2.4 SiNWs/BFO异质结构光伏性能的表征
        4.2.5 SiNWs/BFO异质结构光伏效应机理
        4.2.6 铁电极化对SiNWs/BFO异质结构光伏调制作用的机理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工作

(10)荧光示踪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垢缓蚀剂研究概述
        1.2.1 阻垢剂的分类
        1.2.2 阻垢剂阻垢机理
        1.2.3 缓蚀剂的分类
        1.2.4 缓蚀剂缓蚀机理
    1.3 荧光示踪阻垢缓蚀剂研究概述
        1.3.1 荧光机理
        1.3.2 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1.3.3 荧光示踪型水处理剂研究进展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天冬氨酸/5-甲氧基色胺接枝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2 聚琥珀酰亚胺(PSI)的合成
        2.1.3 PASP/OTAM接枝物的合成
        2.1.4 阻垢和缓蚀性能测试方法
        2.1.5 荧光性能测试
        2.1.6 理论计算
        2.1.7 电化学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PASP/OTAM的结构表征
        2.2.2 PASP/OTAM阻垢缓蚀性能
        2.2.3 PASP/OTAM接枝物荧光特性研究
        2.2.4 PASP/OTAM电化学测试
        2.2.5 PASP/OTAM机理研究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天冬氨酸/2-氨基-5-(氨甲基)-1-萘磺酸接枝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2 PASP/APS接枝物的合成
        3.1.3 阻垢和缓蚀性能测试方法
        3.1.4 荧光性能测试
        3.1.5 理论计算
        3.1.6 电化学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ASP/APS结构表征
        3.2.2 PASP/APS阻垢缓蚀性能
        3.2.3 PASP/APS接枝物荧光特性研究
        3.2.4 PASP/APS电化学测试
        3.2.5 PASP/APS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天冬氨酸/3-氨甲基吡啶工业化产品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2 PASP/3-AMPY接枝物的合成
        4.1.3 阻垢和缓蚀性能测试方法
        4.1.4 荧光性能测试
        4.1.5 理论计算
        4.1.6 电化学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ASP/3-AMPY结构表征
        4.2.2 PASP/3-AMPY阻垢缓蚀性能
        4.2.3 中试生产设计路线
        4.2.4 中试生产实施方案
        4.2.5 混酸对PASP阻垢性能的影响
        4.2.6 PASP/3-AMPY中试产品阻垢缓蚀性能
        4.2.7 PASP/3-AMPY中试产品荧光特性研究
        4.2.8 PASP/3-AMPY中试产品电化学测试
        4.2.9 PASP/3-AMPY中试产品缓蚀机理研究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荧光示踪阻垢缓蚀剂的协同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1.2 阻垢和缓蚀性能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APEMP、HPMA及 Glu浓度对接枝物荧光性能的影响
        5.2.2 .荧光示踪阻垢缓蚀剂正交试验
        5.2.3 复合型阻垢缓蚀剂协同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分光晶体RAP的研制及其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磁光光纤和高速磁场的全光纤磁光开关研究[D]. 翁梓华. 浙江大学, 2005(05)
  •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3]共线光外差干涉系统及其在相位调制SPR传感技术中的应用[D]. 张文静. 中北大学, 2017(07)
  • [4]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掺杂与光电性能研究[D]. 高树雄. 云南大学, 2018(02)
  • [5]“窗式”X射线晶体谱仪关键技术研究[D]. 王瑞荣. 重庆大学, 2009(12)
  • [6]分光晶体RAP的研制及其性能[J]. 朱锐,梁桂金,庄展郎,刘文. 电子显微学报, 1984(04)
  • [7]分光晶体RAP的研制及其性能[A]. 朱锐,梁桂金,庄展郎,刘文. 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 1983
  • [8]声光调制型可见光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D]. 王鹏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9]SiNWs/BFO异质结光伏性能的研究[D]. 柳朵朵. 河南大学, 2020(02)
  • [10]荧光示踪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阻垢缓蚀性能[D]. 张盼盼.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光谱晶体RAP的发展与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