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十二指肠的牵拉反应与电针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侯理伟,荣培晶,李亮,魏玮,方继良,张金铃,王俊英[1](2021)在《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心率变异性(HRV)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taVNS治疗FD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26只。采用碘乙酰胺灌胃法复制FD大鼠模型。将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aVNS组、taVNS假刺激组、足三里组,每组6只。taVNS组大鼠给予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假刺激组仅将电极线固定在耳穴不予电刺激,足三里组予电刺激"足三里",各组每次均干预30 min, 1次/d,连续14 d。采用颈斜方肌肌电(EMG)积分值和腹部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价胃敏感性;HE染色法观察胃窦组织病理形态;记录并分析HRV变化以观察大鼠自主神经功能;ELISA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乙酰胆碱(Ach)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Ach受体M3R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颈斜方肌EMG积分值和AWR评分升高(P<0.01,P<0.001);胃窦黏膜、肌层均未见糜烂;HRV中高频功率(HF)降低(P<0.05),低频功率(LF)/HF比值增高(P<0.001);胃窦组织中Ach含量及其受体M3R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足三里组大鼠颈斜方肌EMG积分值降低(P<0.01,P<0.001),AWR评分降低(P<0.001,P<0.01,P<0.05);HRV中HF增高(P<0.01,P<0.05),LF/HF降低(P<0.001);胃窦组织中Ach含量及其受体M3R表达增多(P<0.01,P<0.05)。结论:taVNS可提高迷走神经活性,调控自主神经平衡,这可能是taVNS降低FD大鼠的胃敏感性,从而改善胃肠动力的机制之一。在调控迷走神经方面,taVNS和针刺"足三里"具有相似的效应。
何翠翠[2](2021)在《不同麻醉方式对痔上黏膜环切术日间手术康复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在痔上黏膜环切(PPH)术日间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以探讨最优的麻醉方法,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PPH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肌松药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肛周阻滞组(B组)、无肌松药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肛周阻滞组(C组),每组20例。A组:于穿刺部位L3~4或L2~3行腰硬联合穿刺,并给予蛛网膜下腔注射0.5%罗哌卡因2.5ml,留置硬膜外导管,视术中情况硬膜外追加0.5%罗哌卡因。B组:麻醉诱导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不再追加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药物输注量。术毕以0.5%罗哌卡因15ml行肛周局部浸润行术后镇痛。C组:麻醉诱导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药物输注量。术毕以0.5%罗哌卡因15ml肛周局部浸润行术后镇痛。记录(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BMI;(2)麻醉效果:记录每组患者术前(T0)、麻醉完成时(T1)、手术开始时(T2)、吻合器吻合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SBP、DBP、HR、SpO2,牵拉反应、手术时间、拔出喉罩时间;(3)术中肛周松弛情况;(4)麻醉期间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使用总剂量;(5)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手术结束后2、6、12和24 h进行疼痛评分,回病房后使用镇痛药情况;(6)记录患者术后尿潴留、寒战等不良反应;(7)记录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8)记录患者住院时间。结果(1)各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效果:B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C组。术前(T0)各组间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至T4时间段,三组生命体征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但三组在TI至T3时间段的SBP、DPB、H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T3时间点,A组出现4例牵拉反应,均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诉轻微下腹部不适感。(3)B组手术时间,最短A组次之,C组最长,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B组患者拔出喉罩时间明显比C组快,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5)B组术中肛周松弛满意例数最多,A组次之,C组最少,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比C组用量大,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A组术后6、12、24h的疼痛程度明显强于B组和C组,A组与B组或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A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最高,C组次之,B组术后未使用镇痛药,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B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现象,A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为40%,C组为10%,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寒战发生率为15%,C组寒战发生率为2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牵拉反应达20%,B和C组未出现,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B组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达“优良”者多于A组(15%)和C组(14%),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A组患者住院时间最长,B组患者均能在24小时内出院,三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肌松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肛周阻滞更适合PPH日间手术,麻醉效果优,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术后康复快,更符合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值得推广。
刘亚涛[3](2018)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疼痛是临床常见且影响严重的问题之一,伴随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其中,内脏痛以定位模糊并多伴有牵涉痛及患者生理、心理反应为特征,诊疗比较困难,治疗不当,易导致痛觉敏化、慢性痛等。最初认为内脏痛是一种躯体痛,但研究证实,两者在神经机制方面有显着差异。多种胸腹腔、盆腔疾病,包括肿瘤,导致患者经历严重内脏痛。目前,腔镜、内镜等微创诊疗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显着缩小和降低了手术切口对患者躯体的创伤,但胸腹腔、盆腔内脏腔镜、内镜手术及诊疗,对内脏的损伤和伤害性刺激,并未显着减少,疾病本身及手术、诊疗操作导致的内脏器官牵拉、膨胀、扭曲、缺血、炎症等,使围手术期患者经历严重内脏痛。阿片类药物是围手术期严重急性疼痛治疗主导药物,但其存在多种副作用,包括呕吐和恶心、嗜睡、便秘、尿潴留、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大剂量使用,影响患者康复并导致严重并发症。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病治疗及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镇静、镇痛等治疗。盐酸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α2-肾上腺素受体亲和力较可乐定高8倍,研究证实,围手术期使用右美托咪定,可减少阿片类药物及镇静药物用量、有效抑制应激反应。研究显示,涉及内脏器官手术的麻醉,采用右美托咪定椎管内注射(包括硬膜外),有镇痛协同作用,其机制与右美托咪定抑制脊髓背角伤害性刺激传导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清楚。炎性反应是导致急性内脏痛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诱发内脏痛敏化主要因素之一。乙酸腹腔注射可诱发内脏组织严重炎性反应。迄今为止,尚无研究调查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预处理,是否可减轻乙酸诱导的炎症相关内脏痛并探讨其相关机制。研究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预处理,对乙酸诱导的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acute inflammatory visceral pain,AIVP)的抗伤害作用。探索其抗伤害作用,是否通过脊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道、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受体4(TLR4)途径以及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亚型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又称辣椒素受体1)进行调节。研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对照组:大鼠不接受治疗;载体组:大鼠硬膜外注射0.25ml 5%二甲基亚砜(DMSO);模型组:建立大鼠乙酸诱导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模型建立前未接受右美托咪定预处理;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lDEX):大鼠硬膜外注射含5 ug右美托咪定的0.25ml 5%DMSO;中剂量右美托咪定组(mDEX):大鼠硬膜外注射含25 ug右美托咪定的0.25ml 5%DMSO;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hDEX):大鼠硬膜外注射含50 ug右美托咪定的0.25ml 5%DMSO。硬膜外注射载体、或右美托咪定+载体15分钟后,腹膜内注射200uL 0.3mg/mL乙酸(3%)造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造模成功半小时后,实施结直肠扩展刺激并采用热退缩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机械退缩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腹部撤退反射(abdomin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估大鼠内脏痛行为学变化,评估造模后大鼠肌电图(electromyographic,EMG)反应及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2、IL-6及腹腔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变化。处死大鼠后取大鼠脊髓背角组织,采用实时PCR、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脊髓ERK及其上下游调节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ntine,CREB)蛋白表达、mRNA水平变化及ERK磷酸化程度,测定TLR4活化状态及其下游的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3,IRF3)、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亚基P65表达水平变化,测定TRPV1通道及其下游调节关键蛋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的变化等。研究结果与对照比相比,模型组、载体组大鼠AWR评分降低、TWL和MWT评分升高、EMG波形幅度升高,并伴有血清IL-1β、IL-6及腹腔灌洗液TNF-α、PGE2升高及IL-2的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预处理给药,AIVP大鼠AWR评分降低、TWL和MWT评分升高,EMG波形幅度降低(P<0.05)。ELISA法与实时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预处理给药,使大鼠血清IL-1β、IL-6及腹腔灌洗液TNF-α、PGE2水平下降,而IL-2水平升高(P<0.05),右美托咪定中、高剂量优于低剂量。造模后、AWR刺激80mmHg后,模型组、载体组大鼠MAP高于对照组;三种剂量右美托咪定组大鼠MAP在AWR刺激80mmHg后,低于模型组、载体组,且中、高剂量组低于对照组(P<0.05)。乙酸处理后,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TLR4 mRNA、蛋白质表达及IRF3和P65磷酸化程度均升高,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预处理给药,抑制TLR4 mRNA、蛋白质表达的升高,降低活化IRF3和P65占总IRF3和P65比例(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ERK mRNA、蛋白质表达及pERK含量增强,右美托咪定使ERK蛋白、mRNA表达水平降低,并抑制其活化;MEK、CREB表达和激活趋势与ERK检测结果相似(P<0.05)。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TRPV1蛋白、CGRP表达水平增高,右美托咪定抑制了这种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预处理给药,可抑制乙酸诱导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AIVP),并对AIVP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激活发挥抑制及调节作用。右美托咪定可抑制脊髓背角ERK通道、TLR4受体、TRPV1通道以及通道上下游关键调控因子的激活。研究结果提示,右美托咪定可能、部分的通过抑制AIVP大鼠在脊髓背角的相关信号传导通道,介导其抗内脏痛作用。
加佛罗夫赛杜马尔[4](2018)在《针刺胆囊穴对腹腔镜胆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断改变,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不断提高,这不仅给病人生理心理上带来巨大痛苦,并且还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增添了一定的社会负担。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微创手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开腹手术,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缩短了康复时间,但是术后的胃肠恢复速度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分科的逐渐细化,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化,如何加速术后的恢复,减少人体术后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人体各项机能的快速恢复,已经成为临床的一项重要研究。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技术,因其简便易行易操作局限小疗效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并且已有研究证明,针刺在术后镇痛,促进胃肠功能快速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当今社会多学科多领域的融汇是发展的趋势所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也在相互的吸取与学习之中,针刺技术将会逐渐在外科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针刺胆囊穴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5月到2017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的60例全麻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病例进行观察。按照随机列表分组法随即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手术操作时间在0.5~2.0小时之间;术中出血量≤20m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只采用术后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刺胆囊穴:直刺进针,加以提插碾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两次,观察两组患者在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中医症候量化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比较组内及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中医症候量化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着性差异(P 均<0.05)。结论:在西医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上加以针刺胆囊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缩短和降低了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这对缓解病人痛苦,减轻社会及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李泫珠(LEE HYUNJOO)[5](2017)在《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搜集现代文献中有关足阳明胃经经脉及腧穴主治病症论述的相关文献,归纳统计各个腧穴的临床应用情况,总结足阳明胃经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规律特点,从而为足阳明胃经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文献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等检索方式,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含中华医学会期刊)为检索源,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以及45个“腧穴名称”为检索词,检索时间均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发现有关足阳明胃经经脉及各腧穴的文献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本研究涉及相关文献55720篇,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为关键词或主题词可检索到的文献共25984篇,以经脉为检索词可纳入的文献为5614篇,以45腧穴名称为检索词,按纳入标准可被采用的文献数量为16103篇。通过统计处理后发现主治病症涉及:内科病症(内科杂病、脾胃系病症、呼吸系统病症、泌尿系统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妇儿科病症、皮外伤科病症、五官科病症及其他病症,其中胃肠脾胃病症数量最多,为2019篇,占36%;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丰隆、天枢,其中足三里涉及176种病症,占总频次的15.60%,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尿潴留、便秘、呃逆、呕吐、腹泻;丰隆涉及134种病症,占总频次的6.67%。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高脂血症、肥胖、哮喘、气管炎、高血压病;天枢涉及84种病症,占总频次的10.29%,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便秘、腹泻、肥胖、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论:足阳明胃经经脉及经穴应用规律广泛,主治病症繁多,临床疗效确切,其中足阳明胃经经脉主治主要集中在脾胃等内科病症;腧穴主治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及头面躯体痛症等方面,二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李习平[6](2017)在《针刺阑尾穴对腹腔镜阑尾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背景:随着临床外科的不断发展,医学分科的逐渐细化,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for early normalization after surgery with patient,s excellent satisfaction)理念的不断深化,如何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已成为临床外科大夫研究的重点,即如何减少手术创伤对机体的应激反应,促进人体机能的快速恢复。临床上主要体现在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患者住院费用等。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其简便、快速、廉价、无需口服等特点备受青睐,且已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随着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会贯通,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康复外科将逐渐成为围手术期临床外科医生研究的重点。目的:观察针刺阑尾穴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阑尾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提供有效方法,以丰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普通外科应用及推广。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入住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通外科病房3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手术操作时间在0. 5~2. 0小时之间;术中出血量≤20m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 > 0.05)。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刺阑尾穴,观察两组患者在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总费等情况,比较组内及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总费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着性差异(P<0. 05)。结论:在西医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上加以针刺阑尾穴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疗效满意,同时缩短和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住院平均总费用,这对缓解病人痛苦,减轻社会及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李成文[7](2016)在《电针对颈部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对颈部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大鼠术后疼痛反应及颈段C3-C5脊髓背角ATP受体P2X7,FKN/CX3CR1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术后疼痛的脊髓机制,为临床针麻行甲状腺手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在大鼠颈部甲状腺区域做纵行切口,造成切口痛模型,治疗组分别电针双侧扶突穴、双侧合谷-内关穴、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00Hz,30min,1mA),观察并记录:1各组大鼠热痛阈值;2高效液相技术法检测ATP的表达;3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ATP受体RNA的表达;4 Western-Blot法检测P2X7R/FKN/CX3CR1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蛋白的表达;5 ELISA检测CatS蛋白的含量。结果:1造模前,各组大鼠热辐射痛阈值没有显着差异。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部热辐射痛阈值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大鼠颈部的热辐射痛阈值显着升高(P<0.05),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热辐射痛阈值与模型组相比则没有显着性差异。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含量显着降低(P<0.05),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则没有显着性差异。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受体中只有P2X3R,P2X4R,P2X7R,P2Y12R受体亚型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P2X7R、sFKN、CX3CR1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mFKN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CatS含量仅有上升趋势。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P2X7R、sFKN、CX3CR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而mFKN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CatS含量仅有下降趋势;扶突组与合谷-内关组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P2X7R、CatS、sFKN、mFKN、CX3CR1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则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电针扶突穴组及电针合谷-内关穴组对大鼠甲状腺术后切口痛模型具有调节作用,两组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而电针阳陵泉的作用不明显。2电针扶突穴组及电针合谷-内关穴组对大鼠甲状腺术后切口痛模型的调节机制可能与抑制颈段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间CX3CL1-CX3CR1交流对话,抑制ATP/P2X7R/CatS/sFKN信号通路的活动有关。
张珍珍[8](2014)在《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的方法,从术后患者肠鸣音的恢复,首次排气、排便,以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胃动素的影响,科学评价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促进颅脑损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求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干预措施用于促进颅脑损伤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身体机能尽早康复,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9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收集的62例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术后予抗炎、补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术后常规治疗外,予维生素B1(规格:2ml:100mg)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各1ml,每日1次,共治疗3次。经治疗后,将2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等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及相应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1.本研究表明,治疗组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后72小时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指标的比较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6.77%,90.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4天治疗组患者MTL含量较术后第一天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后得出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在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后得到了明显的疗效,从而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秦必光,刘颖涛,程希熊,彭其芳,艾中立,孙频声,陈婉玲,张兰英[9](1996)在《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胃大部切除》文中认为针刺麻醉曾用于外科各种手术,其中头颈部效果较好,腹部较差。本工作将电针麻醉与硬膜外注射小剂量局部麻醉药相结合(针+硬组,153例)进行胃大部切除手术,与单纯硬膜外组(硬组,92例)和单纯电针组(针组,116例)相比较。采用镇痛效果、肌肉松弛程度及内脏牵拉反应轻重三个指标综合评定,均显示针+硬组的效果显着优于硬组和针组。针+硬组局麻药的用量仅为单纯硬组的54~60%,而麻醉止痛效果较硬组为佳,说明电针本身的镇痛效果约可相当于全量药物麻醉效果的一半。针+硬组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也较单纯硬膜外组为快。单纯电针组的麻醉效果在三组中位于最低水平。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得出结论:电针加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是良性胃大部切除手术可供选择的一种麻醉方法。
聂思槐,曾广华,陈丽新[10](1984)在《电针对牵拉胃、十二指肠时中脑中央灰质单位放电变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以往我们用强电刺激猫内脏大神经模拟内脏痛刺激,在中脑中央灰质(PAG)一定区域曾引导诱发电位或单位放电变化,它们可被电针穴位所抑制。为了使实验更接近临床手术实际,我们曾用牵拉胃、十二指肠作为伤害性刺激,观察到PAG三种单位对其发生“痛”放电变化。本文旨在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这些电变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理。
二、胃、十二指肠的牵拉反应与电针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十二指肠的牵拉反应与电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造模方法 |
1.4 干预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造模后、干预7 d后各组大鼠胃敏感性比较 |
2.2 造模后、干预7 d后各组大鼠AWR评分比较 |
2.3 造模后胃窦病理形态学比较 |
2.4 干预14 d各组大鼠HRV结果比较 |
2.5 干预14 d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Ach及其受体M3R表达的比较 |
3 讨论 |
(2)不同麻醉方式对痔上黏膜环切术日间手术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病史采集和术前检查 |
3.麻醉药品及准备 |
4.实验方法 |
5.手术方法 |
6.观察指标 |
7.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般资料比较 |
二、麻醉效果比较 |
三、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 |
四、其它不良反应方面 |
五、住院时间方面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日间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内脏痛 |
1.1.1 内脏痛的解剖生理基础 |
1.1.2 内脏痛的机制 |
1.1.3 内脏痛调节的相关研究 |
1.1.4 内脏痛模型与分类 |
1.1.5 内脏痛的临床特点 |
1.1.6 内脏痛的治疗 |
1.2 盐酸右美托咪定的镇痛作用研究 |
1.3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右美托咪定与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的作用与机制 |
实验一: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的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大鼠 AWR,MWT,TWL 和 EMG 对硬膜外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给药反应 |
2.2 DEX硬膜外预处理对AIVP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2.3 大鼠无创血压变化 |
3.讨论 |
实验二: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预处理给药对 TLR4 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
2.2 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预处理给药抑制 ERK 信号通路激活 |
2.3 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预处理给药阻断 TRPV1 通道并抑制 CGRP 释放 |
3.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创新之处 |
不足之处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针刺胆囊穴对腹腔镜胆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于胆腑的记载 |
1.2 祖国医学对胆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
1.3 传统医学对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 |
1.4 现代医学对于胆囊的论述 |
1.5 现代医学对胆囊术后胃肠道恢复功能的影响 |
1.6 现代医学对促进胆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胆囊穴的研究进展 |
2.1 胆囊穴溯源 |
2.2 胆囊穴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性观察 |
3 评价标准 |
3.1 临床疗效评价 |
3.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症状 |
3 中医证候 |
4 住院时间 |
5 住院费用 |
6 疗效评价 |
第五章 讨论 |
1 胆囊穴的研究 |
2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3 腧穴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3.1 腧穴的主治特点 |
3.2 针刺腧穴对全身的调整作用 |
3.3 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1 结论 |
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4 文献管理和数据处理 |
现代文献研究 |
1. 纳入文献年份的情况统计 |
2. 文献研究类型分析 |
3. 干预方法情况分析 |
4. 足阳明胃经主治规律的统计分析 |
4.1 足阳明胃经经脉主治病症情况统计 |
4.2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病症情况统计 |
4.3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部主治规律情况统计 |
讨论 |
1.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脏腑基础 |
1.1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基础 |
1.2 足阳明胃经的脏腑基础 |
2.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研究 |
2.1 足阳明胃经的解剖形态学研究 |
2.2 足阳明胃经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
3. 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分析 |
3.1 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2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布主治规律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6)针刺阑尾穴对腹腔镜阑尾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1. 祖国医学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
2. 传统医学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3. 现代医学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观察时间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疗效观察性指标 |
3.4 不良反应 |
4. 评价标准 |
4.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4.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6.1 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6.2 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6.3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电针对颈部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器械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方法 |
2.3 电针方法 |
2.4 实验步骤 |
2.5 取材 |
2.6 指标检测 |
2.7 技术路线 |
2.8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术后48小时各组大鼠热痛阈值变化 |
2 术后48小时各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含量变化 |
3 正常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ATP受体mRNA含量变化 |
4 术后48小时各组大鼠颈段(C3-C5)脊髓背角内P_(2X7R)、CatS、sFKN、mFKN、CX3CR1含量变化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切口痛的认识 |
1.1 中医对切口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针刺(或电针)对术后切口痛的优势 |
1.3 扶突、合谷内关是针刺治疗颈部切口痛的主穴 |
2 西医对切口痛的认识 |
2.1 术后切口痛的产生与传递 |
2.2 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特点 |
2.3 感觉神经递质ATP的分类与功能特点 |
2.4 ATP嘌呤受体P_(2X7R)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
2.5 脊髓背角内神经元FKN结构与功能特点 |
2.6 脊髓背角内CatS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
2.7 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上CX3CR1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
2.8 脊髓背角内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
3 结果讨论 |
3.1 电针对切口痛模型大鼠热痛阈值的影响 |
3.2 电针对颈段(C3-C5)脊髓背角组织ATP的改变 |
3.3 电针对颈段(C3-C5)脊髓背角组织ATP受体mRNA的改变 |
3.4 电针对颈段(C3-C5)脊髓背角组织P_(2X7R)的改变 |
3.5 电针对颈髓(C3-C5)脊髓背角组织CatS的改变 |
3.6 电针对颈髓(C3-C5)脊髓背角组织FKN的改变 |
3.7 电针对颈髓(C3-C5)脊髓背角组织CX3CR1的改变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胃、十二指肠的牵拉反应与电针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 侯理伟,荣培晶,李亮,魏玮,方继良,张金铃,王俊英. 针刺研究, 2021(08)
- [2]不同麻醉方式对痔上黏膜环切术日间手术康复的影响[D]. 何翠翠.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3]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亚涛. 兰州大学, 2018(02)
- [4]针刺胆囊穴对腹腔镜胆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D]. 加佛罗夫赛杜马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D]. 李泫珠(LEE HYUNJOO).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9)
- [6]针刺阑尾穴对腹腔镜阑尾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D]. 李习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4)
- [7]电针对颈部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D]. 李成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D]. 张珍珍. 山西中医学院, 2014(04)
- [9]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胃大部切除[J]. 秦必光,刘颖涛,程希熊,彭其芳,艾中立,孙频声,陈婉玲,张兰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6(03)
- [10]电针对牵拉胃、十二指肠时中脑中央灰质单位放电变化的影响[J]. 聂思槐,曾广华,陈丽新. 湛江医学院学报, 19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