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膳食改革 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18)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肇始于李岚清副总理任职期间,解决了当时因政府投入不足,学校后勤发展滞后,师生不满意带来的诸多问题。改革至今已历经十余年,后勤社会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变,师生对于后勤服务水平及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故本研究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为研究目标,希望从中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进而解决问题。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第一章通过搜集、整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国内外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研究方向。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将我国高校后勤工作和政策变革的行程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供给模式(1951年---1978年),建国初期在大的环境背景下,供给式后勤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的促使下,供给模式也暴露除出了不少问题。第二个阶段为承包责任制阶段(1979年---2000年),承包责任制是在市场经济提出后我国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三个阶段为社会化改革阶段(2001年---至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情况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文章用大量的篇幅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第三阶段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分析研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沿革、相关政策、成绩与问题等。第三部分为第四章与第五章,归纳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绩,分析出现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正反两方面数据分析,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建议,主要从政策文本、政策执行和政策监督3个环节来进行阐述。政策文本的完善:出台可持续性的优惠扶持政策、完善政策中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和明确监督监管责任;政策执行的完善包括引进社会化企业参与、强化对政策本身的认识、健全政策的执行机构等;政策监督的完善包括完善各种监管制度、明确监督主体和责任人和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估体系。通过研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如果能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研究之路奉献绵薄之力,则不胜荣幸。
王江平[2](2014)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 ——以天津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引领高校全新后勤服务管理模式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的深入变革,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社会化是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从“传统封闭自我配套”的自支撑模式逐步向“社会企业参与或承担”的开放模式转变。社会化改革可以使高校彻底摆脱繁琐的后勤事务,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和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经过近30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企业法人地位、社会企业准入机制、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新矛盾和新问题陆续涌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应进一步采取何种措施不断加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如何在实现高校减负的同时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是高校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高校后勤改革现实情况,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高校后勤改革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美、日、德等国家后勤管理实践进行概括,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基调。然后,运用对比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我国高校后勤改革“三阶段”发展历程和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进行总结。最后,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基于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理论,建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系统诊断理论框架;并采用ATLAS质性分析软件,对天津大学后勤改革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系统内在机制、系统外在表现、系统控制和系统支持等方面总结现状、发现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观点:(1)新校区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可以考虑书院制;(2)高校后勤服务产品属性定位为基本私人产品;(3)旧校区后勤服务体系系统构架中,后勤企业与社会企业性质一致,且相互竞争;(4)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完善可以分别从系统运作、系统控制和系统支持等方面着手展开。其中,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考虑更积极的做法,进一步加快后勤集团改革历程。这一研究为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樊硕凯[3](2018)在《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院后勤服务区别于其他任何行业,有其特有性:全天候不间断供应,医院内外部对于后勤服务供给的依赖程度处于整个服务行业较高水准。后勤服务质量的层次直接决定了一家医院整体运行能效的高低。自医院后勤社会化的概念提出至今,因为体制、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较慢,并未在服务流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上有重大的改善和突破。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江浙沪作为新医改的首批试点地区,找寻一种低耗高效的后勤服务供给模式,使医院后勤服务供给与不断增长医疗服务需求相匹配,是医院后勤服务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TS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探寻一种适合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的模式以解决和改善服务供给间的效能不高及供需不平衡的现实状况。研究首先对国内先进医疗机构的后勤服务供给模式进行基础化评估;运用问卷调查、思维导图、比较分析等方法找出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现存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借助服务管理、集成管理、协同学等理论与医院后勤服务供给优化方式的研究相结合。研究确立选取协同优化的模式做为TS医院医院后勤服务供给优化的方式。整个协同优化模式:通过医院信息处构建相应的集成化后勤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协同;总务处、医学装备处、膳食科等服务供给科室制定出优化后具体后勤服务项目的供给流程、供给方式、管理责任等实现供给的管理与流程协同;人事处、财务处将人力、物资、财务等按照资源协同的原则进行合理配置。并实践分析优化后主要服务项目的能效差异。力求通过协同优化模式解决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现存问题,保证服务供给优化实际有效的基础上,为改善医院后勤服务供给的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方法。
巴亮[4](2020)在《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机关后勤工作关系到政府机关运行效率、职能发挥,关系到机关工作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关系到政府形象、政府运行成本和自身建设。中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和政务公开,各地区各部门晒“权力清单”、晒“三公经费”已制度化、常态化,要求政府必须更加关注服务对象诉求、提升工作效率、注重实际成果、控制运行成本。传统的封闭式、自给自足的机关后勤服务由于专业化水平不足、粗放型管理、不计成本、效率低下的缺陷,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政府的要求。如何使机关后勤顺应市场经济潮流,顺应新时代政府职能建设的要求,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广州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享有千年商都的美誉,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商品和服务供给充足,为机关后勤服务提供了有利资源。广州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积极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而言,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赋予机关事务部门的职责相比,与全国兄弟省市的先进工作经验相比,与服务对象的期盼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管理体制不科学、服务保障效能不高等问题。本文正是结合自己在广州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工作实践和见闻感受,运用所学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通过大量搜索查阅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一定深度的调研,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对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吸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城市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启示,为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出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深化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需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科学的后勤管理体制,然后在全市范围内整合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将机关后勤服务业务分门别类推向市场,同时要履行政府责任,完善与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套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创新后勤服务运作机制。
唐修兰[5](2020)在《深化膳食改革促进医院后勤服务水平提升》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后勤作为医院整体服务工作的一部分,深化膳食改革,能够提高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医患服务。
彭怀祖[6](2006)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1999年全面启动至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摸索出一条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转制之路,有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声音明显沉寂下来,后勤改革难度增加、后勤服务需求暂时满足和后勤改革利益空间暂时缩减等,是其中部分原因,但从本质上而言,主要是我国高校后勤改革有其特殊性,“急救章”的意味比较重,后勤服务的规律尚未被真正认识。如何从学理上审视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历史、现状,是前瞻性的提出进一步改革对策的前提条件。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市场化原则为主旨,以优化后勤资源配置为主线,在对高校后勤资源系统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理论框架。 全文共分八章,根据逻辑结构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章,涵盖绪论、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分析模型、生产资源分析等若干方面。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构作了综述;阐述了论文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和分析模型;明确了生产资源的内涵、特点及配置趋向。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六章,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为三个消费资源服务的校内外生产资源的比例关系。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为案例分析、结论和建议。 本文主要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后勤资源进行分类分层研究。后勤资源可分为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两大类。生产资源分为校内生产资源和校外生产资源,生产资源又可分为资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种类型。消费资源分为大学生消费资源、教职工消费资源、学校消费资源。二是运用经济学知识,解读后勤资源的稀缺性,论述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界定高校后勤服务产品性质。三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中,构建数学模型,找出后勤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和途径。四是对高校后勤资源配置方式的路线和选择进行构画。
朱嘉龙[7](2009)在《我国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流程再造理论引入医院后勤管理,试图在医院后勤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的突破。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变革医院后勤管理体制和创新服务提供模式;其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院后勤服务运转机制,提高医疗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最后可以促进我国和谐的医患氛围的营造和实现安全高效的医疗保健目标。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分为四个层面:第一是基于流程再造理论构建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理论模型;第二是在对传统后勤管理改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寻找影响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第三初步构建后勤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策略与建议。三、研究方法(一)理论分析运用流程再造理论、产权理论、供应链理论和组织变革等相关理论,对医院后勤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罩理论分析和评价,基于流程再造理论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医院后勤改革的理论体系框架。(二)实证研究1、现场典型调查对象选择:综合考虑经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各地医院改革与后勤社会化状况等情况,本课题选取湖北省、广东省、江苏省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选取后勤改革具有典型特征的公立医院进行调查,整个项目共调查9家医院。2、调查和测量工具围绕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了四个调查和测量工具:(1)定量调查:1)《公立医院后勤系统基本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后勤人力资源基本情况、机构设置情况、后勤运营成本情况等。2)《医院后勤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每家医院选取50名,整个项目共调查450名医院员工。调查内容包括了解后勤员工工作现状、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对后勤服务改革的认知等。(2)定性访谈:对医院分管后勤负责人、后勤实体管理人员、临床医疗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分别进行访谈,从而了解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一些情况,包括两个方面的访谈:3)《公立医院后勤管理者访谈提纲》4)《公立医院临床科室访谈提纲》(3)德尔菲法:选取15名专家通过专家咨询法对医院后勤管理绩效评级指标体系的一级、二级指标进行确定并划分权重,初步构建了医院后勤管理绩效评级指标体系。(三)资料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对调查获取的专家咨询、访谈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2、定量分析方法:(1)描述性分析:对医院基本情况、后勤工作情况、满意度情况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2)多元统计分析:主要运用聚类分析对公立医院后勤员工满意度指标进行指标聚类。(3)层次分析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四)案例研究方法本研究围绕公立医院后勤服务流程再造设计案例研究,选取两家医院后勤服务改革过程为典型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调查收集相关的文件、档案纪录,并采取现场访谈资和直接观察获取资料,最后对资料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深化对医院后勤服务流程再造的研究。四、研究结果与结论本研究在对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理论模型、改革模式、战略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公立医院后勤服务反应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初步构建了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策略和实施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一)公立医院后勤流程再造的理论模型本研究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核心,融合供应链理论、产权理论和管理学理论,总结目前医院后勤改革取得的实践,初步提出了公立医院后勤流程再造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以下八个模块:1、公立医院后勤服务业务需求分析;2、后勤业务重要性和产权属性分析;3、业务旧流程评价和识别;4、再造业务流程的分析诊断;5、选择再造伙伴6、实施流程再造,构建业务新流程;7、后勤业务绩效评估;8、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服务流程系统。(二)后勤改革模式比较研究和战略分析现阶段后勤管理改革主要模式可分为企业集团化模式、竞标分类承包模式、整体委外模式,不同模式各有优缺点。对公立医院后勤改革的战略环境的SWOT分析表明: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改革内部环境优势是医院管理层的大力倡导;内部环境劣势是来自后勤员工的心理阻力、后勤员工素质问题等;外部环境机会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外部环境威胁主要是后勤社会化委托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和后勤社会化配套政策的缺乏。(三)后勤服务反应性的测量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公立医院后勤服务反应性影响因素包括:东中部地区和省会、非省会城市医院后勤员工满意度χ2检验交叉结果表明(取二者中的较小值),员工自己工作的充实程度(χ2=8.707,P=0.033<0.05)、被领导重视的程度(χ2=12.789,P=0.012<0.05)、上级对待员工的方式(χ2=12.687,P=0.013<0.05)、工作的稳定程度(χ2=12.826,P=0.012<0.05)、在工作中发挥自己能力(χ2=11.070,P=0.011<0.05)、自主决定如何完成工作(χ2=10.609,P=0.014<0.05)和工作条件(χ2=15.701,P=0.003<0.05)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在统计学上可认为这些因素为影响后勤服务反应性的关键因素,应该在后勤服务流程再造中加以关注和改进。对后勤员工满意度的指标聚类分析表明,在后勤服务流程再造中应围绕医院领导决策能力、员工对工作的认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员工工作待遇及发展四方面着手制定管理措施,提高后勤服务的反应性水平。(四)后勤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章制度、监管机制、人力资源、劳动纪律、工作质量、满意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内的8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本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构较为合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权重计算相对准确。专家咨询权威系数平均值均在0.6以上,专家意见总体协调性较好。该指标体系既可运用于对旧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诊断,亦可对新实施的再造流程进行绩效评估。(五)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策略与建议一方面对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可行性论证表明,公立医院后勤理流程再造在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对后勤服务组织变革的阻力分析表明,医院后勤流程再造的阻力主要来源于改革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压力、后勤管理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勤服务改革环境等。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三项优先策略为:以后勤社会化为基础的管理流程再造、以医院整体流程再造为依托的后勤管理改革、以医院信息化工程为支持的后勤管理流程再造,并提出了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具体实施措施。(六)后勤服务流程再造案例研究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视角,对全方位和部分后勤管理流程再造两种模式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和挖掘,总结了其后勤流程再造策略、方法、过程、措施,并对其流程再造结果进行评价,对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与把握,可为后勤管理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五、研究创新与价值(一)理论创新目前医院后勤管理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验研究,即对医院后勤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进行总结、概括和反思,针对医院后勤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另一类是应用研究,即应用某种管理学原理和管理方法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具体措施。本项目突破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局限,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核心,融合供应链理论和产权理论,初步构建了公立医院后勤流程再造的理论模型,特别是在为进一步提出医疗机构后勤服务实体流程再造奠定理论基础,可为医院后勤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二)方法创新本研究以跨学科的视角,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和多元统计方法等不同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引入后勤服务管理流程再造研究,例如运用流程图法构建了医院后勤服务流程的理论模型,引入SWOT理论对医院后勤改革进行了战略环境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后勤服务反应性的影响因素,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后勤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本研究还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在方法学上进行的有益尝试,丰富了医院后勤管理的研究方法。(三)政策价值。本研究在构建公立医院后勤服务流程再造理论模型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策略和实施方法。上述理论研究、战略、策略和实施对,对于在实践工作中推动公立医院后勤管理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政府制定医院后勤服务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政策价值。(四)应用价值。后勤管理绩效评价是流程再造的重要环节,基于目前国内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的现状,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规章制度、监管机制、人力资源、劳动纪律、工作质量、满意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内的8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六、研究局限与不足限于时间、人力、成本等主客观因素,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或不足之处,需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流程再造理论在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管理中的适宜性问题。流程再造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尽管医院后勤服务流程与企业业务流程存在共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把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移植到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其适宜应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二)公立医院后勤服务反应性测量有待系统化。本研究虽然将反应性概念引入后勤服务研究,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仅从临床医疗对后勤工作的评价和后勤员工满意度等重要维度进行了测量,而没有从后勤服务的主要对象(患者)进行直接测量。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系统地测量后勤服务反应性。(三)本研究虽然初步构建了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尚未对该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测量,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行相关研究,逐步实现该综合评价指标的实践应用。
王莉[8](2003)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文中提出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深刻的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要实现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要改变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模式,将本该由社会办的事情交给社会,使学校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同时为学校的发展腾出空间。”李岚清同志的讲话从根本上揭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和方向,是我们推进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打破高校一家一户自办后勤的模式;沟通社会资源为高校所用的渠道,促使高校后勤部门之间、高校后勤与社会第三产业之间的联合,提高后勤的规模效益;改革高校后勤事业型和福利型的运营机制,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竞争机制和经营理念;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从而更好的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本篇论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论文设计了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发展的理想模式,对于改革过程中,后勤企业使用学校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后勤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结合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情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现阶段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模式,即以餐饮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为龙头,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后勤服务集团的发展;同时,稳妥的向社会产业开放校内市场,形成新型的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本论文对于推动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陈云[9](2014)在《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在高等院校后勤管理中的集中体现。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由封闭的自我配套模式向开放的市场化模式逐步转化,各大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然而经历二十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依然存在改革不平衡、高校间差异明显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在基础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产业及行业集中度等方面不断出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本文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升高校的后勤管理能力为目标,通过对高校社会化改革的研究现状分析与比较,来发现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中集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借鉴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高校后勤质量、效益的提升,增加高校后勤的可供资源,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化高校后勤管理机制。
朱小芳[10](2020)在《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1984年的探索阶段开始,已历经30多年的时间。各高校结合校情和政府战略部署,改革模式多样,取得了很大的成效。Y大学1999年开始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历了规范分离,物质文化建设等阶段,出现瓶颈。原因主要是Y大学的特殊性和高校后勤的复杂性。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理清学校、后勤和社会服务企业三者之间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实现后勤管理的本质性突破。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等方法,研究了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和瓶颈,深入剖析了瓶颈产生的原因,借鉴西方国家民营化改革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等经验,提出了Y大学突破困境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共分为8章:第一章绪论,整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探究了研究目的、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界定和理顺高校后勤管理等相关概念,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准公共产品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等视角,分析总结这些理论对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义。第三章,对上海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模式进行整合和优劣分析,并对Y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进行思考和呼应。第四章,对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现状、成效进行梳理,剖释“分”与“合”。第五章,研究了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并分析困境产生的原因。第六章,从西方国家高校后勤管理中汲取经验,分析其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启示和指导意见。第七章,从人才、制度、组织架构、服务实体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第八章结论,概括归纳本文。本文的创新点是以上海Y大学为考察和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微观上深入探析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同时借鉴了西方国家民营化改革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经验,将西方“逆民营化”思想引入到Y大学后勤改革的困境突破中。
二、深化膳食改革 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膳食改革 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
1.4.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
1.4.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特点 |
1.4.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企业化的区别 |
1.5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
1.5.1 社会分工理论 |
1.5.2 市场经济理论 |
1.5.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6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过程 |
2.1 供给模式阶段(1951 年...1978 年) |
2.1.1 供给模式的背景 |
2.1.2 供给模式的内容 |
2.1.3 供给模式的利与弊 |
2.2 承包责任制阶段(1979 年...2000 年) |
2.2.1 承包责任制的背景 |
2.2.2 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
2.2.3 承包责任制的利与弊 |
2.3 社会化改革阶段(2001 年...至今) |
2.3.1 社会化改革的背景 |
2.3.2 社会化改革主要内容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
3.1 改革政策文本 |
3.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3.1.2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2012..至今) |
3.2 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标 |
3.2.1 总体目标 |
3.2.2 第一阶段目标 |
3.2.3 第二阶段目标 |
3.3 改革政策的内容和方法 |
3.3.1 改革内容——高校后勤社会化 |
3.3.2 改革重点——学生生活后勤改革 |
3.3.3 改革方法——统一组建高校后勤服务集团 |
3.4 改革政策要解决的问题 |
3.4.1 通过社会化改革打破后勤瓶颈,为高校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
3.4.2 通过社会化改革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升了后勤服务层次 |
3.4.3 通过社会化改革引入后勤竞争机制,优化了后勤资源配置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的问题分析 |
4.1 政策自身不完善 |
4.1.1 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稳定性 |
4.1.2 相关政策不配套 |
4.1.3 政策中监督监管责任不落实 |
4.2 政策执行不到位 |
4.2.1 政策执行进展不平衡 |
4.2.2 政策执行中虚多实少 |
4.2.3 对政策本身认识不到位 |
4.2.4 政策执行机构不健全 |
4.2.5 政策执行者素质有待提高 |
4.3 监督环节不健全 |
4.3.1 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 |
4.3.2 缺乏权责明确的监管主体 |
4.3.3 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 |
第五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完善的建议 |
5.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本身的完善 |
5.1.1 出台可持续性的优惠扶持政策 |
5.1.2 完善政策中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5.1.3 政策中明确监督监管责任 |
5.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执行的完善 |
5.2.1 引进社会企业参与,推进政策执行 |
5.2.2 提高对政策本身的认识水平,推进政策执行 |
5.2.3 健全政策的执行机构,推进政策执行 |
5.2.4 提高执行者的专业素养,推进政策执行 |
5.3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监督的完善 |
5.3.1 完善监管制度 |
5.3.2 明确监督主体和责任人 |
5.3.3 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估体系 |
5.4 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政策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 ——以天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1.3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综述 |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相关理论 |
2.2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文献综述 |
2.3 国外部分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经验 |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及现行模式 |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历程 |
3.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行模式 |
3.3 各模式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天津大学后勤集团现状及问题诊断 |
4.1 背景介绍 |
4.2 后勤服务体系系统诊断 |
第五章 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
5.1 系统目标确定 |
5.2 系统构成确定 |
5.3 系统运作规划 |
5.4 系统必要支撑 |
5.5 系统控制把握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观点 |
6.2 未来研究方向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医院后勤服务供给相关理论 |
2.1.1 医院后勤社会化 |
2.1.2 医院后勤信息化 |
2.2 服务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 协同优化相关理论 |
2.3.1 协同学 |
2.3.2 协同优化 |
第3章 医院后勤服务供给的现状调研分析 |
3.1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的构成研究 |
3.1.1 TS医院的后勤服务财务支出情况 |
3.1.2 TS医院后勤部门组织结构情况 |
3.1.3 TS医院后勤服务人力资源情况 |
3.2 医院后勤服务供给现有模式调研分析 |
3.2.1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模式现状 |
3.2.2 上海华山医院后勤服务供给模式调研(基于JCI标准化后勤) |
3.2.3 江苏省鼓楼医院后勤服务模式调研(全后勤服务委外经营) |
3.3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
3.4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主要问题归结 |
3.5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第4章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优化模式的分析及选择 |
4.1 医院后勤服务供给优化的主要模式分析 |
4.1.1 现有后勤服务供给模式比较分析 |
4.1.2 协同优化模式的提出 |
4.2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优化模式的选择 |
4.2.1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项目模型建立 |
4.2.2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优化模式适应性评价分析表设计 |
4.2.3 优化模式的评价分析及比较结果 |
4.2.4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模式的选择 |
第5章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路径及方案 |
5.1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采用协同优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5.2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的基本路径设计 |
5.3 TS医院基于协同优化后的后勤服务供给模式方案 |
5.4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模式的实施方法 |
5.5 协同优化模式实现所需的资源配置 |
第6章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模式实践分析 |
6.1 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实施方案 |
6.2 TS医院后勤物业服务供给协同优化前后比较分析 |
6.3 TS医院后勤维修服务供给协同优化前后比较分析 |
6.4 TS医院其他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前后比较分析 |
6.4.1 被服管理 |
6.4.2 物资采购(申领) |
6.4.3 膳食供应(病员)、熟食超市等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概念及其特点 |
1、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概念 |
2、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内涵 |
3、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特点 |
(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
1、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含义 |
2、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特征 |
(三)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内容、方式和影响因素 |
1、改革内容 |
2、改革方式路径 |
3、影响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 |
(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
1、政府失灵理论 |
2、新公共管理理论 |
3、合作治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
1、社会化改革的主要举措 |
2、社会化改革后各项后勤业务的履职情况 |
3、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效 |
(二)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
1、改革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
2、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 |
3、人员素质不适应现代后勤要求 |
4、社会化改革本身带来的问题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后勤管理体制不科学 |
2、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 |
3、制度标准体系不完善 |
4、服务保障机制不顺畅 |
5、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
(一)发达国家的经验 |
1、美国的经验 |
2、英国的经验 |
3、澳大利亚的经验 |
(二)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 |
1、宁波的经验 |
2、上海的经验 |
3、东莞的经验 |
(三)启示 |
1、要厘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2、要提升对后勤资源的利用效率 |
3、要完善与社会化改革配套的制度标准 |
4、要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化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建议 |
(一)建立与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相适应的后勤管理体制 |
(二)按同类合并思路统筹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
(三)完善与社会化改革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
(四)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 |
(五)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保障机制 |
(六)加强机关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问卷调查(服务对象) |
附录2 访问提纲(单位领导)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深化膳食改革促进医院后勤服务水平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深化医院膳食改革需要确定的思想与原则 |
1.1 深化膳食改革需要确定的指导思想 |
1.2 膳食改革要把握的原则 |
2 深化医院膳食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
2.1 进一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 |
2.2 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 |
2.3 实施有关技术联动管理 |
3 深化医院膳食改革,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体会与思考 |
(6)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7 小结 |
第二章 论文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和分析模型 |
2.1 论文的概念界定 |
2.1.1 资源 |
2.1.2 高校资源 |
2.1.3 高校后勤资源 |
2.2 论文的理论依据 |
2.2.1 稀缺与效率 |
2.2.2 高校后勤服务的基本私人产品属性 |
2.2.3 高校后勤垄断的成因、弊端及改进意义 |
2.3 高校后勤资源的配置模型 |
2.3.1 后勤资源的层次结构模型 |
2.3.2 生产资源与消费资源的动态关系 |
2.3.3 生产资源配置的效益优化模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生产资源分析 |
3.1 校内外生产资源的界定与特点 |
3.1.1 校内生产资源的界定与特点 |
3.1.2 校外生产资源的界定与特点 |
3.2 生产资源的配置趋向 |
3.2.1 科学利用校内生产资源 |
3.2.2 战略选择校外生产资源 |
3.2.3 生产资源配置动态优化模型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资源分析 |
4.1 大学生后勤消费的本质特征 |
4.1.1 消费能力特征 |
4.1.2 消费水平特征 |
4.1.3 消费时空特征 |
4.1.4 消费管理特征 |
4.2 大学生消费的时代内涵 |
4.2.1 消费选择的多样性 |
4.2.2 消费价格的波动性 |
4.3 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势 |
4.3.1 消费自主性逐步增强 |
4.3.2 消费扶持性渐趋合理 |
4.4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大学生消费中的比重 |
4.5 小结 |
第五章 教职工消费资源分析 |
5.1 改革前后教职工消费格局的变迁 |
5.2 教职工消费资源的配置应主要依赖市场 |
5.3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教职工消费中的比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学校消费资源分析 |
6.1 学校消费的特点 |
6.2 学校消费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
6.3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学校消费中的比重 |
6.4 小结 |
第七章 案例分析:南通大学校内外后勤生产资源的配置 |
7.1 概述 |
7.2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大学生消费中的配置分析 |
7.3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教职工消费中的配置分析 |
7.4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学校消费中的配置分析 |
7.5 案例的意义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思考与建议 |
附录 层次分析法简介 |
读博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我国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 |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
六、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理论模型 |
一、公立医院后勤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体系 |
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三、流程再造的相关理论基础 |
四、公立医院后勤服务流程再造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三章 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改革模式与战略分析 |
一、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改革实践 |
二、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改革不同模式比较 |
三、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的SWOT分析 |
第四章 公立医院后勤服务反应性测量与影响因素分析 |
一、后勤服务反应性评价体系 |
二、后勤服务反应性测量实证分析 |
三、后勤服务反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
四、后勤服务反应性影响因素聚类分析 |
第五章 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 |
二、Delphi专家咨询调查表的形成 |
三、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
四、指标体系评价与分析 |
第六章 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策略与实施 |
一、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可行性分析 |
二、后勤流程再造阻力分析及消除措施 |
三、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原则和策略 |
四、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的实施 |
第七章 案例研究 |
一、案例研究:深圳市某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 |
二、案例研究:武汉市某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 |
第八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一、研究结果小结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附录1:公立医院后勤系统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2:公立医院后勤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3:公立医院临床科室访谈提纲 |
附录4:医院后勤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5:读博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8)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综述 |
1.1 高校后勤改革的历史进程 |
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提出 |
1.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 |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运行模式 |
2.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
2.2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代表性模式 |
2.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 |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产权问题 |
3.1 高校投入后勤企业资产的经营方式 |
3.2 高校投入后勤企业资产的属性 |
3.3 组建产权清晰的现代股份制高校后勤企业 |
第四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
4.1 后勤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后勤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
4.3 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勤财务管理体制 |
第五章 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 |
5.1 高校后勤财务核算的基本情况 |
5.2 高校后勤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 |
5.3 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体制 |
第六章 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6.1 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分析 |
6.2 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
6.3 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 |
6.4 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探索 |
6.5 组建天津大学餐饮服务独立法人实体 |
6.6 建立物业管理服务独立法人实体 |
结 束 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 谢 |
(9)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 |
2.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
2.4 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存在的弊端 |
2.4.1 后勤实体的产权与职责不够清晰 |
2.4.2 家底不清,清产核资难 |
2.4.3 后勤服务管理理念滞后 |
2.4.4 管理体制不完善 |
2.5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
2.5.1 管理体制改革 |
2.5.2 运行机制改革 |
2.5.3 资产管理制度改革 |
2.5.4 人事制度改革 |
2.5.5 分配制度改革 |
2.6 高校社会化后勤的主体模式特征 |
2.6.1 校际联合后勤服务集团模式 |
2.6.2 高校与社会联办模式 |
2.7 高校社会化后勤的定位及原则 |
2.7.1 高校社会化后勤的定位 |
2.7.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
2.8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
2.9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2.9.1 高校后勤改革的环境 |
2.9.2 内部管理内素 |
2.9.3 当前急需做的工作 |
3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比较 |
3.1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 |
3.1.1 厦门大学后勤集团寻求运行机制的新突破 |
3.1.2 南京大学后勤集团探索“后勤实体产权多元化改革”模式 |
3.1.3 浙大模式:实施“小机关、大实体”一体制 |
3.1.4 浙江省其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
3.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政府政策不够明确 |
3.2.2 改革定位不准 |
3.2.3 方案趋同,特色不明显 |
3.2.4 后勤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 |
3.2.5 竞争不充分,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
3.2.6 模式选择不当 |
3.2.7 学校监督力度不够 |
4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经验和借鉴 |
4.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 |
4.1.1 专门机构经营型 |
4.1.2 学校直接经营型 |
4.1.3 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经营型 |
4.2 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特色鲜明 |
4.2.1 政府和高校的定位与作用清晰 |
4.2.2 后勤管理社会化、市场化程度高 |
4.2.3 高校后勤的定位明确 |
4.3 重视学生参与 |
4.4 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力度大 |
5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观念和意识因素 |
5.2 高等教育大环境因素 |
5.3 高校内部管理因素 |
5.4 激励因素 |
5.5 约束约束 |
6 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
6.1 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6.2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6.3 加快并完善后勤服务实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6.4 试点推行“小机关、大实体、多服务”的管理模式 |
6.5 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
6.5.1 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 |
6.5.2 完善财务独立核算制度 |
6.5.3 改革内部分配制度 |
6.6 完善后勤市场监管体系 |
6.6.1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的现状 |
6.6.2 现有的监管方式难以满足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
6.6.3 逐步建立并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 |
6.6.4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的方法和措施 |
6.7 高校后勤企业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
6.8 正确处理高校后勤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
6.9 逐步深化多元化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 |
7 结论 |
7.1 高校后勤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
7.2 高校后勤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其教育属性 |
7.3 高校后勤改革应多样化,不能千篇一律 |
7.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主要的是抓好稳定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校后勤管理 |
2.1.2 高校后勤社会化 |
2.1.3 逆民营化 |
2.2 论文的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准公共产品理论 |
2.2.3 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3章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 |
3.1 模拟企业经营模式 |
3.2 学校注册企业经营模式 |
3.3 社会企业参与经营模式 |
3.4 集团化经营模式 |
第4章 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情况梳理及分析 |
4.1 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 |
4.1.1 规范分离(1999年-2004年) |
4.1.2 创造“大后勤”(2004年-2008年) |
4.1.3 精神和制度等内涵建设(2008年-2016年) |
4.1.4 剥离后勤经营职能(2016年-至今) |
4.2 上海Y大学后勤工作体系现状 |
4.2.1 组织机构建设 |
4.2.2 运行模式 |
4.2.3 后勤服务的内容与范围 |
4.2.4 后勤队伍结构 |
4.3 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
4.4 上海Y大学后勤改革的具体举措 |
4.4.1 加强设施建设 |
4.4.2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
4.4.3 创造“1+1+4”价值体系及丰富文体活动 |
4.4.4 落实落细规章制度并实施标准化质量管理 |
4.4.5 加强文化建设,拓展文化载体与品牌 |
4.5 寻求成效与改革目标的差距,剖释“分”与“合” |
4.5.1 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成效 |
4.5.2 寻求差距,剖释“分”与“合” |
第5章 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及原因分析 |
5.1 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 |
5.1.1 后勤基础薄弱,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
5.1.2 改革蓝本及制度安排缺乏,改革主体动力不足 |
5.1.3 “后勤服务”与学校关系密切,“分而不离” |
5.1.4 后勤服务专业性与外部环境发展要求失衡 |
5.1.5 后勤改革目标模糊,改革模式不定 |
5.2 产生困境的原因 |
5.2.1 员工用工形式多样 |
5.2.2 宣传教育不够且缺乏激励机制 |
5.2.3 公益性与经济性的杠杆平衡点难以把握 |
5.2.4 外部环境严峻 |
5.2.5 后勤服务实体属性界定不清 |
第6章 国外经验借鉴 |
6.1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
6.2 从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得到的启示 |
第7章 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及对策 |
7.1 弱化用工身份,减少身份造成的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 |
7.2 以新片区设立为契机,引进高质量人才和专业性企业 |
7.3 加强后勤社会化思想宣传,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
7.4 逐步注销学校注资的后勤公司,实现“分且离” |
7.5 界分后勤属性,部分服务实体“逆社会化”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深化膳食改革 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研究[D]. 石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 ——以天津大学为例[D]. 王江平. 天津大学, 2014(05)
- [3]TS医院后勤服务供给协同优化模式研究[D]. 樊硕凯.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4]广州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D]. 巴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深化膳食改革促进医院后勤服务水平提升[A]. 唐修兰. 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二), 2020
- [6]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研究[D]. 彭怀祖. 河海大学, 2006(06)
- [7]我国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流程再造研究[D]. 朱嘉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8]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D]. 王莉. 天津大学, 2003(01)
- [9]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D]. 陈云.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 [10]上海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朱小芳.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