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菌和呼吸道变态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1](2022)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提出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EPD)是指以气道和(或)肺(实质、间质、肺泡)和(或)胸膜腔嗜酸粒细胞(EOS)增多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疾病, 伴或不伴外周血EOS增多。EPD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决策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我国尚无EPD诊疗专家共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广泛征求国内外多学科专家意见, 借鉴和参考现有的国际EPD诊疗指南和临床研究, 结合我国EPD诊治经验, 制定了本共识, 系统介绍了EPD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分类、病因、评估与治疗等, 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从寻找EPD病因的角度, 根据可利用的医疗资源, 制定全面合理的诊治策略。
刘升阳,万玉柱,于亮,史丽[2](2021)在《难治性鼻窦炎的易感因素及诊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难治性鼻窦炎(difficult-to-treat rhinosinusitis,DTRS)指1年内经推荐的药物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仍有持续的鼻窦炎症状的患者。慢性鼻窦炎(CRS)的长期病程表明宿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目前CRS关注点已转移到致病因素产生的组织炎症效应上。DTRS有多种易感因素,除了Ⅱ型炎性反应、变态反应外,还有免疫缺陷、遗传因素等。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DTRS的重要手段,术后联合应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是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生物治疗快速发展,已有多种生物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指出,生物治疗可显着降低DTRS的手术需求并改善症状。
姜彦,郑春歌,高翔[3](2021)在《变应性鼻炎的环境控制》文中指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也叫变态反应性鼻炎,是易感个体在接触变应原后,发生了由IgE介导的以发作性喷嚏、清涕、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AR是上呼吸道常见慢性炎症,也是目前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慢病之一。作为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遍布各个国家、各个种族、各个年龄。在美国和欧洲,有20%~30%的成年人患有变应性鼻炎,儿童的比例可能更高一些。除了与过敏过程直接相关的鼻、眼症状外,睡眠干扰这些症状还会导致日间嗜睡和生活质量下降[1]。
杨清媛[4](2021)在《遂宁地区208例面部皮炎患者变应原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面部皮炎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该病病情反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有I型及IV型变态反应参与,因此寻找其致病变应原并回避是面部皮炎的治疗关键。本研究为了解遂宁地区诱发面部皮炎的常见变应原种类,以便指导遂宁地区面部皮炎患者日常规避,为该地区面部皮炎患者的诊疗、护理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2019年9月-2021年1月间因面部皮炎由遂宁地区5个区/县(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射洪县)至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同时完善斑贴试验和s Ig E检测的208例患者变应原。斑贴试验采用北京百亿怡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BY-08经典医院常用系列标准变应原试剂盒,特异性lg E测定使用欧蒙医学诊断公司提供的吸入性及食物性特异性Ig E抗体检测试剂盒、EUROBlot Master系统,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收集其临床资料(患者性别、临床分型、自觉症状、皮损形态、皮损分布),应用软件SPSS26.0对其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本研究共计208例患者,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150例,年龄12-65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40.39±10.06)岁,女性平均年龄(33.77±13.21)岁,病程均>6个月。其中接触性皮炎发病率最高,达44.23%。患者最常见自觉症状为瘙痒,占76.92%。以红斑为最常见皮损形态。皮损最常好发于双颊区,占43.27%。2.变应原结果分析:在208例面部皮炎患者中斑贴试验总阳性率为56%,阳性率前五位的变应原为硫酸镍(37.88%)、重铬酸钾(12.98%)、松香(12.98%)、卡巴混合物(11.06%)、氯化钴(10.58%);特异性lg E测定总阳性率为78.85%,阳性率前五位的变应原为黄豆(39.42%)、蟑螂(34.13%)、室内尘螨(25.96%)、牛肉(10.96%)、花生(9.62%)。斑贴试验中不同性别阳性结果比较:男性患者斑贴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达39.66%,男性患者前5位变应原分别是硫酸镍、重铬酸钾、松香、卡巴混合物、氯化钴;女性患者斑贴试验阳性93例,阳性率达62.00%,前5位变应原分别是硫酸镍、松香、秋兰母混合物、硫柳汞、秘鲁香脂。男女患者总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χ2=8.47,P<0.05)。男女患者斑贴试验前5位变应原中松香和硫酸镍是共有的,松香变应原男女患者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0.07,P>0.05),硫酸镍变应原男女患者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0.09,P>0.05)。特异性lg E测定中不同性别阳性结果比较:男性患者s Ig E试验阳性38例,阳性率达65.52%,男性前5位变应原分别是黄豆、室内尘螨组合1、蟑螂、花生、牛肉;女性患者s Ig E试验阳性126例,阳性率达84.00%,女性前5位变应原分别是蟑螂、黄豆、室内尘螨组合1、牛肉、花生。s Ig E检测男女患者总体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8.56,P<0.05)。结论:1.遂宁地区面部皮炎患者中接触性皮炎发病率最高。患者最常见自觉症状为瘙痒。以红斑为最常见皮损形态。皮损最常好发于双颊区。2.本研究斑贴试验显示遂宁地区面部皮炎患者主要接触性变应原依次为硫酸镍、重铬酸钾、松香、卡巴混合物、氯化钴。3.本研究s Ig E检测结果显示遂宁地区面部皮炎患者食物性变应原依次黄豆、牛肉、花生。吸入性变应原依次为蟑螂、尘螨类物质。
郑婷月[5](2021)在《血清骨膜蛋白在CRSwNP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表达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鼻-鼻窦炎(Chonic R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这其中以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的发病率及复发率高。目前CRSwNP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及联合鼻内用药治疗,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术后症状改善不佳甚至有复发的情况。因此,精准治疗、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十分必要。有研究报道骨膜蛋白(Periostin)参与了上下呼吸道黏膜上皮下组织损伤、纤维化等结构重塑,是呼吸道嗜酸性炎症的生物学标志,在C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骨膜蛋白在CRSwNP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表达意义。方法:我们将研究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对象分为息肉组及对照组,术前采用ELIA法检测血清骨膜蛋白在息肉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息肉组患者术前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与血清骨膜蛋白浓度的相关性;追踪术后1年内息肉组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法及鼻窦多排CT的Lund-Mackay评分法对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内主要症状进行评分,同时追踪1年内息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并以此研究术前血清骨膜蛋白与术后相关症状及复发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发现息肉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骨膜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息肉组中血清骨膜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息肉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与血骨膜蛋白浓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术前血清骨膜蛋白的浓度与患者术后1年内相关症状如咳嗽、嗅觉下降、鼻后滴漏有相关性;术后1年内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的术前血清蛋白浓度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结论:血清骨膜蛋白可以作为监测CRSwNP疾病活动的生物学标志之一,且与CRSwNP患者的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高法[6](2021)在《儿童支气管哮喘100例危险因素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100例3~14岁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患病情况,探索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儿童哮喘的防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及思路。方法:拟定《儿童支气管哮喘相关因素调查表》,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法,对儿童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首先将调查表进行回收和筛查,剔除不符合标准的调查表,然后将合格调查表中的数据提取,并录入计算机,通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所集成的卡方检验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进而探讨诱发儿童哮喘的相关危险因素。此外,通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各种危险因素对儿童哮喘发病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在本调查资料中,入组两组3~14岁儿童,每组各100例。其中病例组为确诊为哮喘的儿童,对照组为非哮喘儿童。病例组儿童男性65例,女性35例,最大年龄为14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为6.98岁;对照组儿童男性67例,女性33例,最大年龄为14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为6.5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29)0.05)。在相关因素分析中,卡方检验在家族因素上分析显示,家族哮喘史和家族过敏史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自身因素上,湿疹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食物过敏史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环境因素中,有毛绒玩具或地毯、房间装修等,室外环境如天气变化,其中天气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家中人吸烟、房间装修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呼吸道感染这个因素与哮喘的关系中,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出生及喂养因素中,顺产与哮喘相关密切,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早产儿、低体重、使用过抗生素治疗及母乳喂养提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湿疹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史、天气变化、母乳喂养、家族哮喘史、家族过敏史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产、湿疹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史、天气变化、家族哮喘史和家族过敏史这7项(B(29)0),为儿童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B(27)0),对于儿童哮喘是保护因素。结论:1.发病相关因素有家族因素、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呼吸道感染、出生和喂养因素等,其中家族及自身因素是关键因素。2.3~14岁的支气管哮喘发病与性别、年龄存在相关性,首次发病年龄多数集中于4岁以下,且以男性患儿居多。3.儿童哮喘的发病时间节点具有一定规律,多在换季时节、夜间发作。
张芳庭[7](2021)在《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风邪犯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应用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观察治疗前后AR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表、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RQLQ)的变化,评价疏风醒鼻法治疗小儿AR(风邪犯肺证)的临床疗效,旨在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门诊符合儿童AR诊断标准和风邪犯肺型中医症候诊断要点的患儿85例,应用中医疏风醒鼻法治疗,采用外用中药醒鼻凝胶滴鼻剂联合内服疏风醒鼻方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运用症状体征量化评分、VAS、RQLQ评分法进行评价,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统计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本次课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85例患儿,其中男童48例,女童37例,8-10岁患儿居多。2.应用中药醒鼻凝胶滴鼻剂联合疏风醒鼻方治疗AR患儿,观察结果表明:运用VAS评分方法,评价AR患儿治疗2周、4周后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VAS各项评分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治疗4周后明显低于治疗2周后的VAS各项评分(P均<0.05);运用PRQLQ评分法:观察治疗2周、4周后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PRQLQ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除PRQLQ非鼻眼症状评分(P=0.05),余各项评分治疗后4周明显低于治疗后2周(P均<0.05);运用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法和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治疗2周、4周后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4周明显低于治疗后2周(P均<0.05);2周临床疗效达88%,4周临床疗效达94%。3.本课题纳入85例患儿,其中2个患儿因自行加用西药退出实验,2个患儿因治疗期间并发急性鼻窦炎退出实验,故共有81例患儿,在临床疗效观察期间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1.风邪犯肺型AR患儿经疏风醒鼻方联合醒鼻凝胶滴鼻剂治疗后,鼻塞、鼻痒、喷嚏、流涕、鼻粘膜水肿等主要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说明了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2.疏风醒鼻方联合醒鼻凝胶滴鼻剂的疏风醒鼻法用于治疗风邪犯肺型AR患儿,可以明显改善其相关症状及体征,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是有效的。3.风邪犯肺型AR患儿经疏风醒鼻方联合醒鼻凝胶滴鼻剂治疗后4周,较治疗后2周,主要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症状进一步改善。4.疏风醒鼻方联合醒鼻凝胶滴鼻剂在治疗风邪犯肺型AR患儿的过程中,操作性高,暂未发现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夏初[8](2021)在《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糖尿病患病率高,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尤为严重。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是侵袭性肺真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侵袭性肺真菌病早期诊治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调查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人群不同致病菌的分布及其临床特征,并尝试利用常用的临床数据,应用两种方法构建糖尿病患者罹患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分别评估其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快速可靠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一、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和中山医院住院的157例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Mycosis,IPM)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糖尿病相关指标、病原学等指标,比较不同病原所致真菌病患者在上述指标上的差异,为临床早期鉴别不同类型肺真菌病提供初步依据。二、第二部分按既定的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收集长海医院255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肺念珠菌病组92例和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组16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和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分别构建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对两个模型进行评价,并简要比较两种建模方法。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一)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病原分析及诊断分级共收集到糖尿病合并IPM的患者157例,病原分别是念珠菌92例(其中确诊6例/临床诊断86例),曲霉34例(其中确诊4例/临床诊断30例),隐球菌26(其中确诊18例/临床诊断8例),肺孢子菌4例(临床诊断4例),毛霉1例(确诊1)。(二)不同病原肺真菌病患者的特征比较1.一般情况:念珠菌组平均年龄为69.9±13.1岁,曲霉组62.1±11.0岁,隐球菌组58.9±10.0岁,念珠菌组高于曲霉组(P<0.001)和隐球菌组(P<0.001)。念珠菌组合并高血压(70.0%)和脑血管病(30.4%)高于曲霉组(高血压35.3%,P<0.001;脑血管病5.9%,P=0.004)和隐球菌组(高血压42.3%,P=0.011;脑血管病5.9%,P=0.001);念珠菌组合并冠心病(32.6%)和肾功能不全(20.7%)高于隐球菌组(冠心病3.9%,P=0.003;肾功能不全0.0%,P=0.011);曲霉组合并慢阻肺(23.5%)高于念珠菌组(7.6%)(P=0.014)。采用肺炎严重指数评分(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评估疾病严重度,发现隐球菌组为69.5(60.5-82.5),低于念珠菌组[114.5(98.8-139.0)]和曲霉组[100.5(84.3-123.0)],P值均小于0.001。2.宿主因素: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在宿主因素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发病前广谱抗生素使用占比在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分别为39.1%和47.1%,高于隐球菌组(3.9%,P<0.001);念珠菌组分别有41.3%和43.5%的患者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和机械通气治疗,曲霉组分别为26.5%和23.5%,隐球菌组无此类患者。3.诊断分级:隐球菌组确诊患者最多,占比69.2%,高于念珠菌组(11.8%)和曲霉组(6.5%),P值均小于0.001。4.主要症状:隐球菌组出现发热(19.2%)低于念珠菌组(52.2%,P=0.003)和曲霉组(64.7%,P<0.001);咳痰(19.2%)低于念珠菌组(47.8%)(P=0.009);胸闷(7.7%)低于曲霉组(35.3%)(P=0.012)。5.影像特征:病灶类型念珠菌组最常出现片状浸润(81.5%),高于曲霉组(50%,P<0.001)和隐球菌组(15.4%,P<0.001);隐球菌组以结节肿块(80.8%)最多见,高于曲霉组(23.5%,P<0.001)和念珠菌组(7.6%,P<0.001);曲霉组出现空洞(23.5%)高于念珠菌组(6.5%,P=0.007)。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分别有83.7%和61.8%的患者病灶呈双侧分布,而隐球菌组以单侧分布为主(57.7%),病灶分布特征念珠菌组和隐球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胸腔积液发生率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均高于隐球菌组。念珠菌组最为多见(35.9%,P<0.001),其次为曲霉组(29.4%,P=0.002),隐球菌组为零。6.实验室检查:1)G试验曲霉组53.0(21.8-126.2)pg/L高于念珠菌组20.6(10.4-72.1)(P=0.015)pg/L;2)感染相关指标隐球菌组白细胞总数7.1(5.4-9.0)×109/L低于念珠菌组10.5(7.6-15.2)×109/L、曲霉组9.0(6.4-12.1)×109/L;隐球菌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2%(64.1%-71.7%)低于念珠菌组83.8%(77.8%-89.3%)、曲霉组84.5%(70.0%-90.2%);隐球菌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5.6(1.1-12.0)ug/L低于念珠菌组69.1(13.7-98.3)ug/L、曲霉菌组38.5(16.6-112.0)ug/L,各组间P均小于0.001;3)营养指标隐球菌组血红蛋白128.7±19.9g/L和白蛋白42.0(39.3-43.0)g/L均高于念珠菌组109.9±25.3g/L和31.0(28.0-34.0)g/L、曲霉组血红蛋白109.1±24.1g/L和白蛋白31.0(28.0-35.5)g/L,各组间P均小于0.001。7.糖尿病相关因素:1)空腹血糖隐球菌组为8.3(6.6-11.5)mmol/L,低于念珠菌组11.7(8.9-15.8)mmol/L,P=0.002和曲霉组12.5(9.0-15.8)mmol/L,P=0.016;2)糖化血红蛋白隐球菌组为7.2(6.7-8.1)mmol/L,低于念珠菌组8.2(7.1-9.6)mmol/L,P=0.01和曲霉组8.6(7.9-9.4)mmol/L,P=0.002;3)糖尿病病程念珠菌组为120.0(36.0-180.0)个月,长于曲霉组42.0(6.0-115.0)个月(P=0.016)。由于肺孢子菌和毛霉菌病例数过少,代表性不足,故未纳入统计分析。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只有年龄和血红蛋白符合正态分布。第二部分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1.共255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其中病例组(念珠菌感染组)92例,对照组(念珠菌定植组)163例,两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在年龄、合并结缔组织病和影像检查出现空洞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将三者纳入Logistic单因素回归;预后指标方面,病例组总住院日天和ICU住院日均长于对照组(总住院日18.5(13.0-30.0)VS 11.0(7.0-16.5),P<0.001;ICU住院日0.0(0.0-10.0)VS 0.0(0.0-0.0),P<0.001)。2.将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相关指标、外周血指标、PSI评分及宿主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比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分级、白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试验、PSI评分及分级、化疗、激素治疗、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应用和血液透析方面存在差异。3.将糖尿病指标和其他存在差异的因素共18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合并结缔组织病、影像学空洞、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分级、血白蛋白、化疗、血液透析、全身激素治疗、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治疗、中心静脉置管、PSI评分、PSI分级与呼吸道念珠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展为肺念珠菌病有关(P<0.05)。4.将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与阳性结局有关的变量(相同指标只纳入分类变量),通过逐步向前回归法,筛选出糖化血红蛋白分级、全身激素治疗、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应用、中心静脉置管、PSI分级6个预测因子(P<0.05),建立呼吸道念珠菌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展为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绘制患病风险的列线图(Nomogram)。Nomogram预测肺念珠菌病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4,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实测概率与期望概率基本重合,校准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显示,应用本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决策,患者可从中获益。采用计算机重采样Bootstrap 500次的方法进行内部验证,显示ROC曲线的AUC=0.855(95%CI 0.813-0.905),表明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5.纳入性别、年龄、基础病、影像学病灶类型及分布、糖尿病相关指标、外周血指标、宿主因素共33个变量,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通过排序、降维筛选出广谱抗生素治疗、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糖化血红蛋白、全身激素治疗、化疗、PSI分级共7个变量,在训练集建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展为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测试集进行内部验证,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0.815,灵敏度为0.792,特异度为0.857,该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研究结论1.本研究收集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病例,发现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以念珠菌、曲霉、隐球菌最为多见。2.糖尿病合并各种肺真菌病各有特点,其中肺隐球菌病患者与肺曲霉病和肺念珠菌病相比一般状况较好,大多为确诊病例,较少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血糖控制水平较好,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少,影像学表现以单侧分布、结节肿块较多见;肺念珠菌病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较多,疾病严重度更高,症状较多,影像学以双侧分布、片状浸润多见,合并胸腔积液最多见;肺曲霉病合并慢阻肺较常见,伴有胸闷症状较多,影像学出现空洞比例较高。3.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的目标人群:糖尿病患者,合并充分抗菌治疗无效的肺部感染且呼吸道标本念珠菌阳性的患者;4.本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选用简便易得的临床参数建立了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Nomogram评分工具,通过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意义,显示此预测模型评分工具可用于目标人群完善相关检查及进行抗真菌治疗前的个体评估,有助于对目标人群开展肺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决策。5.初步探讨了随机森林算法在小样本数据构建预测模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与Logistic回归法建模的对比,证实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乔菁[9](2021)在《昆明地区38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本课题通过分析和总结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过敏原,揭示本地区AR患者过敏原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性别间的分布差异,研究过敏原与合并症、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为AR患者的诊疗、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 法]本次课题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384例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儿童组(≤14岁)、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记录患者的哮喘和变应性皮炎疾病史,运用卡方检验对过敏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昆明地区过敏原的分布特征;过敏原检测阳性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Spearman的等级相关分析对过敏原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 果]1、本次入组的384例AR患者中,过敏原检测呈阳性的患者有307例,阳性率为79.9%,其中最常见的过敏原是尘螨组合hx2(屋尘螨/户尘螨/德国小蠊/屋尘),阳性率为63.0%。2、307例过敏原检测为阳性的患者,41.7%的患者对一种过敏原致敏,31.9%的患者对2种过敏原致敏,12.1%的患者对3种过敏原致敏,14.3%的患者对4种及以上过敏原致敏。3、男性患者阳性率为77.5%,女性患者阳性率为82.0%,两者过敏原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女性患者尘螨组合hx2(屋尘螨/户尘螨/德国小蠊/屋尘)的阳性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过敏原在男女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儿童组中,尘螨组合hx2(屋尘螨/户尘螨/德国小蠊/屋尘)、蛋白质类组合fx5(牛奶/鸡蛋白/鳕鱼)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而坚果类组合fx1(花生/榛子/巴西坚果/杏仁/椰子)、动物皮屑组合ex1(猫皮屑/马皮屑/牛皮屑/狗毛皮屑)、霉菌组合mx2(点青霉/分枝孢菌/烟曲霉/白色念珠菌/交链孢霉/蠕孢霉)的阳性率则小于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AR合并哮喘病人中,尘螨组合hx2(屋尘螨/户尘螨/德国小蠊/屋尘)、草类花粉组合wx5(豚草/艾蒿/法兰西菊/蒲公英/秋麒麟草)和树木花粉组合tx5(灰赤杨/榛子/榆树/柳树/三角叶杨)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无合并哮喘病人,蛋白质组合fx5(牛奶/鸡蛋白/鳕鱼)的阳性率在AR合并变应性皮炎病人中显着高于无合并变应性皮炎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AR患者临床症状与过敏原阳性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过敏原sIgE最高阳性强度无直接关系(P>0.05)。[结 论]尘螨组合hx2是本地区AR患者中最常见的过敏原。随着年龄增长,过敏原阳性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老年组患者各项过敏原的阳性率出现明显降低。尘螨组合hx2、草类花粉组合wx5及树木花粉组合tx5在AR合并哮喘的患者中阳性率显着升高,蛋白质组合fx5在AR合并变应性皮炎的患者中阳性率亦明显升高。AR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过敏原阳性的数量有关,而与过敏原sIgE最高阳性强度无关。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可以帮助AR患者诊断致敏的过敏原,对AR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刘磊[10](2021)在《解剖变异在局限性及弥漫性慢性鼻窦炎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解剖变异在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的CRS与解剖变异频率的相关性,并且探究了鼻息肉(Nasal polyps,NP)与解剖变异的相关性,为临床选择更加合理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一共纳入281例研究对象,其中包括CRS患者160例,无鼻窦疾病患者对照组共121例。分别统计其人口学信息、总体症状学视觉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Lund-Mackay评分以及各解剖变异的频率。根据累及的病变范围及NP的存在情况将CRS患者分为局限性慢性鼻窦炎伴息肉组(Localized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LCRSw NP)、局限性慢性鼻窦炎不伴息肉组(Localized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LCRSs NP)、弥漫性鼻窦炎伴息肉组(Diffuse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DCRSw NP)和弥漫性鼻窦炎不伴息肉组(Diffuse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DCRSs NP)。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解剖变异的差异情况,结果我们发现局限性慢性鼻窦炎组患者的症状学评分较弥漫性鼻窦炎组更低(P<0.5),但LCRSw NP与LCRSs NP两组之间的症状学评分和DCRSw NP与DCRSs NP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DCRSw NP患者的CT评分明显高于DCRSs NP组,同时明显高于LCRSw NP组(P<0.5)。症状学评分与CT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P<0.5),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差(r=0.29)。与LCRSw NP与LCRSs NP两组相同的是,DCRSw NP组和DCRSs NP组在解剖变异频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并且DCRS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解剖变异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5),但LCRSw NP组患者的解剖变异频率明显高于DCRSw NP组(P<0.5),LCRSs NP组患者的解剖变异频率明显高于DCRSs NP组(P<0.5)。结论我们认为解剖变异在局限性鼻窦炎中的发生较弥漫性鼻窦炎更加频繁,局限性鼻窦炎的发病与解剖变异有关,手术时应尽可能纠正解剖变异引起的OMC狭窄。解剖变异频率的高低与息肉的产生并不相关,泡状中鼻甲、反向中鼻甲、钩突变异、上颌窦副口、蝶上筛房与CRS有关,手术时因优先纠正以上解剖变异。虽然CRS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CT扫描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但两者的相关性较差,并不能完全靠CT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
二、真菌和呼吸道变态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菌和呼吸道变态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3)变应性鼻炎的环境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因素在AR发病中的作用 |
1.1 AR的变应原分类 |
1.2 AR与尘螨变应原 |
1.3 AR与其他吸入变应原 |
1.4 AR与空气污染物 |
2 AR的环境控制策略 |
2.1 尘螨变应原的防控 |
2.1.1 尘螨防控的化学方法 |
2.1.2 尘螨防控的物理方法 |
2.2 其他吸入变应原的防控 |
2.3 空气污染物的防控 |
3 AR变应原防控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
4 环境控制与患者教育 |
(4)遂宁地区208例面部皮炎患者变应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面部皮炎变应原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血清骨膜蛋白在CRSwNP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表达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2.1 分型的研究进展 |
2.2 易感因素的研究进展 |
2.3 免疫病理学的研究进展 |
2.4 CRS诊断的研究进展 |
2.5 CRS治疗的研究进展 |
2.6 CRS术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2.7 骨膜蛋白及的研究情况进展 |
2.8 其他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对象 |
3.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3.1.3 使用量表 |
3.1.4 研究方法 |
3.2 统计学分析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息肉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 |
4.2 息肉组与对照组血清骨膜蛋白浓度对比 |
4.3 相关性分析 |
4.3.1 息肉组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同血清骨膜蛋白相关性分析 |
4.3.2 血清骨膜蛋白的浓度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
4.3.3 息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比较 |
4.3.4 鼻内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后患者主观症状与血中嗜酸粒细胞、血中骨膜蛋白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
4.4 复发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儿童支气管哮喘100例危险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 |
1 家族遗传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
1.1 家族哮喘史 |
1.2 家族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 |
2 个人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
2.1 呼吸道感染 |
2.2 特应性体质 |
2.3 抗生素使用 |
2.4 性别 |
2.5 年龄 |
2.6 肥胖 |
2.7 饮食因素 |
3 环境及家庭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
3.1 烟草暴露 |
3.2 家中饲养宠物 |
3.3 居住环境 |
3.4 大气污染 |
4 孕期及哺乳期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
4.1 早产 |
4.2 分娩方式 |
4.3 喂养方式 |
5 其他 |
6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组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4 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5 问卷调查 |
1.6 调查质量控制方法 |
1.7 资料分析处理方法 |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 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分析 |
2 儿童哮喘的保护因素分析 |
3 防治儿童哮喘的中医理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表1 儿童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风邪犯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内容 |
2.3 评价标准 |
3 安全性评价 |
3.1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
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脱落病例情况说明 |
2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2.1 患儿性别分布分析 |
2.2 患儿年龄分布分析 |
3 治疗前后VAS评分分析 |
4 治疗前后PRQLQ评分分析 |
5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分析 |
6 治疗后 2 周、治疗后 4 周有效率分析 |
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认识 |
1.1 变应性鼻炎中医病名的演变 |
1.2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鼻鼽的内治概要 |
1.4 鼻鼽的中医外治 |
2 变应性鼻炎现代医学认识 |
2.1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概况 |
2.2 变应性鼻炎的病因 |
2.3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2.4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概况 |
3 导师关于AR的学术思想 |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观察内容分析 |
4.3 不良事件分析 |
5 本课题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发展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变应性鼻炎国内外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一、临床资料采集 |
(一)研究人群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三)数据收集 |
(四)相关定义 |
二、相关指标的检测 |
(一)微生物学标本 |
(二)外周血相关指标检测 |
(三)胸部CT图像分析及结果定义 |
三、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 |
(一)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病原分析及诊断分级 |
(二)不同病原肺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
讨论 |
一、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病原谱构成 |
二、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 |
结论 |
第二部分 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一、临床资料采集 |
(一)研究人群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
(四)构建预测模型病例筛选流程图 |
研究结果 |
(一)念珠菌感染与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
(二)念珠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三)Logistic回归法构建糖尿病患者发生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验证 |
(四)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糖尿病患者发生肺念珠菌病预测模型及验证 |
1.变量重要性排序 |
2.降维 |
3.验证 |
讨论 |
一、构建模型的筛选流程和纳入排除标准 |
二、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的预测模型构建因子分析 |
三、两种方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意义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 |
二、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标准 |
三、PSI评分表 |
综述: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
1.糖尿病是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 |
1.1 肺曲霉病 |
1.2 肺念珠菌病 |
1.3 肺隐球菌病 |
1.4 肺毛霉病 |
2.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
3.糖尿病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预后的影响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9)昆明地区38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变应性鼻炎的过敏原检测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解剖变异在局限性及弥漫性慢性鼻窦炎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攻读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四、真菌和呼吸道变态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2(01)
- [2]难治性鼻窦炎的易感因素及诊疗进展[J]. 刘升阳,万玉柱,于亮,史丽.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10)
- [3]变应性鼻炎的环境控制[J]. 姜彦,郑春歌,高翔.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1(04)
- [4]遂宁地区208例面部皮炎患者变应原分析[D]. 杨清媛.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血清骨膜蛋白在CRSwNP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表达意义[D]. 郑婷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6]儿童支气管哮喘100例危险因素调查[D]. 高法.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风邪犯肺证)的疗效观察[D]. 张芳庭.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D]. 夏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9]昆明地区38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检测分析[D]. 乔菁.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解剖变异在局限性及弥漫性慢性鼻窦炎中的相关性研究[D]. 刘磊.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