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厂矿田拉磨龙向盖地区成矿蚀变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厂矿田拉磨龙向盖地区成矿蚀变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一、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mo-longxianggai Area in Dachang Ore-Field,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and Study on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Same Area(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湖[1](2012)在《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界面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界面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地质体(含地质流体)之间的接触交界部分,是两者之间的陡变过渡带。界面两侧的地质体(含地质流体)具有不同的岩性类型、不同的矿物组成、不同的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构构造,以及不同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地质界面的成矿作用实际是构造-成矿作用的主要类型和重要方式,界面成矿不仅仅涉及到单纯的成矿空间,它还涉及到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化学的地质作用,其核心问题是构造界面和成矿流体的形成、演变、运动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桂中凹陷北邻桂北隆起,南至凭祥-大黎深大断裂;东北以龙胜-永福-东乡深大断裂为界与桂东北凹陷相连,东南与大瑶山隆起接界;西以南丹-河池-昆仑关深大断裂为界与右江海槽毗邻。桂中凹陷在区域上属于扬子及华夏两大古陆之间的活动带——南华裂谷带的一部分,为裂谷海槽型沉积盆地,是一个晚古生代大型沉积凹陷区,其周缘发育多种类型、多个级次的地质界面。加里东运动后,南华裂谷带闭合、消亡,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拼合成古华南大陆壳。处在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之间拼接、缝合部位的桂中-桂东北地区和桂西地区,是扬子和华夏两大古陆多次发生开合作用的主要地区,为大地构造的薄弱地带,区域性的大地构造运动仍具有相当强烈的活动性,在D-T2大陆形成发展时期,桂中-桂东北地区仍旧长期下沉,形成具陆缘盆地性质的大型桂中凹陷盆地和桂东北凹陷盆地。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超大型、大中型矿床10余处,小型矿床或矿点数百处,如南丹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北山、盘龙大型铅锌矿床,大明山大型钨矿床,龙头山、福六岭、六九顶中型金矿床,两江中型铜矿床,泗顶中型铅锌矿床等,它们在空间上主要产于:①沉积盆地与隆起区接壤地带;②地层角度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地层中;③中酸性侵入岩体周围;④多组断裂构造的交汇地带,其形成与分布明显受到凹陷周缘地质界面的控制,体现了地质界面控岩、控矿和成矿的特点。桂中凹陷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按规模大致可分为三个级次:扬子古陆边缘构造、深大断裂与泥盆纪-寒武纪地层不整合面及大型岩体接触带、中-小型构造系统分别为桂中凹陷周缘第一、二、三级成矿-控矿地质界面;按形成的地质作用又可归类为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地层不整合面、层序边界面及高孔度生物灰岩、白云岩等)、岩浆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岩体接触带、火山机构等)和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古陆边缘、深大断裂带、次级断裂(节理)裂隙系统、褶皱虚脱部位、层间滑脱(破碎)带等),并分别论述了各级次地质界面的成矿-控矿意义。从地质界面成矿-控矿作用出发,将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大致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并详细论述了其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沉积不整合界面附近沉积岩中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其成因多与盆地热卤水有关,是由各种非岩浆成因的盆地流体发生改造所形成的矿床,属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与隆起区过渡带中靠隆起区一侧的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金铜或铜钨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与酸性和中酸性中-小型岩浆岩体有关,是由岩浆来源的气水热液交代与充填作用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所形成的矿床,属岩浆热液型或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深大断裂带上隐伏或半隐伏的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锡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与泥盆纪同生沉积作用和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改造富集作用有关,属岩浆热液-盆地热卤水复合型锡多金属矿床。基于地质界面成矿-控矿理论,分别建立了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和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在近年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运用相似类比法初步圈定了武宣盘龙-司律铅锌矿、宾阳六章钨铜铝矿、河池北香锡多金属矿、南丹罗富铅锌多金属矿和贵港镇龙山银铅锌多金属矿等5个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找矿远景区。

苏晓凯[2](2018)在《广西大厂矿田笼箱盖岩体的构造—岩浆演化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江南古隆起的西南缘,右江陆盆地的北东侧,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对该地区研究资料、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岩浆岩演化、控岩控矿构造以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特征研究,厘定了岩浆岩的演化期次及控岩控矿构造,探讨了矿床的成矿模式,提出找矿方向。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岩浆岩特征:通过对矿区井下岩浆岩的研究,查明了岩浆岩侵入期次:含斑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石英斑岩。笼箱盖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石英斑岩以及含斑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2.48±0.71 Ma(MSWD=0.14)、88.88±0.92 Ma(MSWD=2.4)和91.39±0.77Ma(MSWD=2.0);大厂花岗岩在成岩年龄上为燕山晚期,与整个华南的大规模成矿时代一致。2.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矿区的主要控岩控矿构造:岩体侵入接触带构造系统,主要包括岩体顶部由于冷凝收缩形成的环状裂隙构造;岩浆热烘烤形成的揉皱构造;岩体上拱形成的顺层滑动破碎带;岩浆上拱作用形成的SN向隐伏背斜或挠曲。3.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规律总结如下:矿区的赋矿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岩浆热液提供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沿高角度裂隙上升,并向细条带大理岩两侧发生矽卡岩化,底部矽卡岩化连成似层状矿体。成矿模式概括为:深部贡献、沿断裂垂向运移、侧向蚀变与成矿的特点。4.找矿方向:考虑拉么矿区处于向斜东翼,岩体顺层侵位为南西—北东向侵入形成似层状和脉状矿体。那么在向斜的西翼可能存在由南东向北西侵位的岩浆岩,从而可以形成类似拉么矿区一样的似层状矿体。

伍永田[3](2009)在《广西大厂矿田铟的富集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分散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从广西大厂矿田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应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大厂矿田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进而在全面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大厂矿田铟的富集规律研究工作。从大厂矿田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应用地洼学说成矿学理论,阐述了大厂矿田矿田经历了前地槽、地台及地洼(活化)三个大的构造发展演化阶段。矿区前地槽主要为沉积期,形成了前三叠纪的原岩地层,至印支期,区域上升成为地台,至燕山期,地台活化,进入地洼阶段,区域发生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地洼阶段为大厂矿田的重要形成时期。首次对大厂矿田中In与近矿围岩、岩浆岩以及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在成岩、成矿过程中所反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特征表明In在相对偏氧化的弱碱性成矿环境中易得到富集。首次对大厂矿田中In与主要成矿金属元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铟和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In与Sn在地球化学行为的相似性,使得Sn与In同迁移、同沉淀。Sn在In的矿质活化、迁移及进入闪锌矿晶格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n与Zn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In在闪锌矿结晶早期就进入晶格中,此外证明了In在趋向于高温时进入闪锌矿晶格中。首次对大厂矿田In与岩浆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岩浆岩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越靠近岩体,铟的含量越局。通过对大厂矿田矿石与区域地层、岩浆岩稀土特征的研究,表明大厂矿田的成矿物质可能是多来源的,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地层或岩浆岩所提供的。但是同车江组、五指山组、榴江组、罗富组、纳标组的稀土特征与矿石稀土特征有一定的共同点,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Eu和Ce亏损,反映出矿石对容矿岩石稀土元素的继承,即矿石的稀土元素主要来自容矿地层。通过对In在各个中段含量的变化研究,说明大厂矿田In的含量与深度成正相关关系,也证明了在同一矿体中,In的含量与成矿温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大厂矿田In的富集规律的研究,以大厂矿田的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以及矿化在空间上所表现的各种富集变化规律为主要预测依据,提出了在大厂矿田有如下几个有利部位易形成富铟矿体:围绕龙箱盖花岗岩体是形成富铟矿体的有利部位,以前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花岗岩体寻找锡矿体、锑矿,而忽略了对其中铁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的研究,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以及在铟的价值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龙箱盖周围的矿体中大量的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铁闪锌矿是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的。100#矿体下部的105#矿体是另一个铟储量巨大的富铟矿体,从目前的勘探情况来看,100#矿体是世界上已知的铟储量最大的矿体,但是其成矿温度要比105#矿体低,且105#矿体是综合品位更高的锡石硫化物型矿体,105#矿体是下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对象。铜坑—长坡矿床也是区内另一个大型的富铟矿体。

罗卫[4](2009)在《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分散元素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是我国着名的锡多金属生产基地之一,其伴生分散元素种类之多,储量之大更为世界罕见。论文以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中富含分散元素的若干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系统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化学分析、等离子质谱分析、电子探针等手段对矿石、容矿围岩和单矿物等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分散元素分布特征和赋存状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对区内分散元素铟、镉、镓、锗的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及锡多金属矿的成矿条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采用ICP-MS对闪锌矿和矿石中分散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查明了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分散元素In、Cd、Ga、Ge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Ga可能还存在显微吸附的形式。发现大厂锡多金属矿田闪锌矿中Fe的含量只是影响其颜色的重要元素。通过采用ICP-MS精确测定不同颜色闪锌矿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确定Fe含量并非闪锌矿颜色的唯一决定元素,镉在深色闪锌矿中也可以得到超常富集。通过研究铟、镉、镓的地球化学行为,在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不同矿体、不同矿石中分布特征,初步总结了铟、镉、镓在大厂锡多金属矿田的富集规律,并指出了分散元素富集的有利部位。提出了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各个矿床是同一岩浆-热构造事件不同阶段的产物。在考察龙箱盖黑云母花岗岩体与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在空间上紧密接触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矿田的成岩成矿时代,龙箱盖花岗岩体、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各矿床矿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结合岩石及各种矿化类型矿石硫化物S、Pb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不同类型矿体硫的主要来源是相同的,铅的来源也是基本一致的,同位素值的变化与成矿过程密切相关,呈现出与成矿流体自下而上、自中心向两侧迁移中相同的演化过程。运用多因复成理论,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矿田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地质构造与容矿围岩对成矿的制约,认为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在成因上为岩浆叠加改造混合热液多因复成型。

二、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mo-longxianggai Area in Dachang Ore-Field,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and Study on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Same Are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mo-longxianggai Area in Dachang Ore-Field,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and Study on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Same Area(论文提纲范文)

(1)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界面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边缘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流体地球化学界面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选题创新点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
    §2.1 桂中凹陷的大地构造特点
        2.1.1 广西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1.2 桂中凹陷的大地构造位置
    §2.2 桂中凹陷的沉积建造特征
    §2.3 桂中凹陷及其周缘岩浆岩
        2.3.1 龙头山-龙山地区的岩浆岩
        2.3.2 南丹-河池地区的岩浆岩
        2.3.3 大明山-昆仑关地区的岩浆岩
    §2.4 桂中凹陷大地构造演化
        2.4.1 广西大地构造演化特点
        2.4.2 桂中凹陷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2.4.3 桂中凹陷大地构造演化特点
第三章 桂中凹陷的地质界面及其成矿意义
    §3.1 地质界面类型
        3.1.1 界面的含义
        3.1.2 地质界面类型划分
    §3.2 地质界面的成矿机理
        3.2.1 地质界面的控矿原理
        3.2.2 地质界面的成矿意义
    §3.3 桂中凹陷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
        3.3.1 桂中凹陷的形成与演化
        3.3.2 桂中凹陷及其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
第四章 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
    §4.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矿区地层
        4.2.2 矿区构造
        4.2.3 矿区岩浆岩
        4.2.4 矿体特征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4.3.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4.3.3 氢、氧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3.4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4.4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析
        4.4.1 成矿温度
        4.4.2 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4.4.3 成矿物质的来源及其性质
        4.4.4 成矿机理
第五章 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
    §5.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矿区地层
        5.2.2 矿区构造
        5.2.3 矿区岩浆岩
        5.2.4 矿体特征
    §5.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5.3.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5.3.3 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5.3.4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5.4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析
        5.4.1 成矿温度
        5.4.2 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5.4.3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性质
        5.4.4 成矿机理
第六章 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
    §6.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6.2 矿床地质特征
        6.2.1 矿区地层
        6.2.2 矿区构造
        6.2.3 矿区岩浆岩
        6.2.4 矿体特征
    §6.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6.3.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6.3.3 氢、氧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6.3.4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6.4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析
        6.4.1 成矿温度
        6.4.2 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6.4.3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性质
        6.4.4 成矿机理
第七章 桂中凹陷周缘地质界面的成矿与控矿作用
    §7.1 扬子古陆边缘的成矿与控矿意义
        7.1.1 桂中凹陷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
        7.1.2 扬子古陆边缘的重要矿床
        7.1.3 古陆边缘的构造力学性质
        7.1.4 古陆边缘成矿-控矿作用
    §7.2 深大断裂和不整合面的成矿与控矿意义
        7.2.1 桂中凹陷周缘的深大断裂与矿床的空间分布
        7.2.2 深大断裂的成矿-控矿作用
        7.2.3 桂中凹陷周缘不整合面的成矿-控矿作用
    §7.3 中-小型构造的成矿与控矿意义
        7.3.1 对盆地卤水成矿作用的控制
        7.3.2 对岩浆气水热液型成矿作用的控制
        7.3.3 对混合热液型成矿作用的控制
        7.3.4 中-小型构造的成矿-控矿作用
第八章 基于地质界面控矿的成矿预测
    §8.1 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成矿规律
        8.1.1 成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8.1.2 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8.1.3 矿床共生组合特征
    §8.2 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成矿模式
        8.2.1 成矿的必要条件和控矿因素
        8.2.2 成矿模式
    §8.3 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成矿预测
        8.3.1 找矿模型建立
        8.3.2 找矿远景区圈定与评述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广西大厂矿田笼箱盖岩体的构造—岩浆演化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矿区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工作进度
        1.4.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丹池成矿带及大厂矿田概述
    2.1 丹池成矿带概况
    2.2 大厂矿田地质简述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床分带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
        3.1.1 赋矿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及矿石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矿石结构构造
    3.3 围岩蚀变
        3.3.1 蚀变类型
        3.3.2 蚀变分带
    3.4 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 控岩控矿构造
    4.1 笼箱盖及周缘岩浆岩特征
    4.2 岩浆岩演化
    4.3 接触带成矿构造体系
    4.4 控矿构造系统
第五章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方法
    5.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
        5.4.1 锆石U-Pb年代学
        5.4.2 Hf同位素
第六章 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6.1 成矿条件及主导控矿因素
    6.2 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6.3 找矿方向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广西大厂矿田铟的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目的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攻关目标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分散元素研究现状
        1.3.2 铟的研究进展
        1.3.3 取得的主要认识
        1.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第二章 铟的基本介绍、产量及主要用途
    2.1 基本介绍
        2.1.1 历史回顾
        2.1.2 铟的物理属性
        2.1.3 铟的测试分析方法
        2.1.4 铟的主要用途
        2.1.5 铟的应用发展趋势
    2.2 铟的地球化学性质
        2.2.1 铟的地球化学参数
        2.2.2 铟在自然界的分布
    2.3 铟的产量
        2.3.1 原生铟
        2.3.2 再生铟
    2.4 小结
第三章 铟的矿床学特征
    3.1 概述
        3.1.1 铟的岩浆分异作用
        3.1.2 铟的岩石学特征
    3.2 脉状钨、锡矿床中铟的富集
        3.2.1 概述
        3.2.2 典型矿床分析——以加拿大Mount Pleasant矿床为例
    3.3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中铟的富集
        3.3.1 概述
        3.3.2 典型矿床分析——以加拿大Kidd Creek矿床为例
    3.4 热液型矿床中铟的富集
        3.4.1 概述
        3.4.2 典型矿床分析——以日本丰羽(Toyoha)矿床为例
    3.5 其他类型矿床中铟的富集
    3.6 小结
第四章 大厂矿田铟富集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大厂矿田基本地质特征
        4.2.1 地层及岩性
        4.2.2 构造特征
        4.2.3 岩浆岩
        4.2.4 成矿分期及空间展布特征
    4.3 铟的赋存规律研究
        4.3.1 主要矿物
        4.3.2 铟元素物质来源
        4.3.3 铟与成矿温度之间的关系
        4.3.4 铟富集有利部位
第五章 富铟/铟伴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模式探讨
    5.1 概述
    5.2 富铟矿床时空上的分布规律
    5.3 富铟矿床与造山运动的关系
    5.4 富铟/铟伴生矿床矿床的成矿模式探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图版

(4)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分散元素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依据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分散元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分散元素研究现状评述
        1.3.1 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勘查历史和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完成的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质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2.3.1 基底构造
        2.3.2 盖层构造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田地质
    3.1 地层
        3.1.1 第四系
        3.1.2 三叠系
        3.1.3 二叠系
        3.1.4 石炭系
        3.1.5 泥盆系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喷出岩
第四章 矿床特征
    4.1 矿体特征
        4.1.1 似层状矿体
        4.1.2 脉状矿体
    4.2 矿石的矿物成分
        4.2.1 锡石(SnO_2)
        4.2.2 闪锌矿(ZnS)
        4.2.3 黄铁矿(FeS_2)
        4.2.4 磁黄铁矿(Fe_(1-x)S)
        4.2.5 脆硫锑铅矿(Pb5Sb_4S_(11))
        4.2.6 毒砂(FeAsS)
    4.3 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4.3.1 91~#、92~#矿体
        4.3.2 100~#矿体
        4.3.3 拉么0~#、1~#、3~#锌铜锡矿体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铟、镉、镓、锗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1 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3 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4 锗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 主要分析测试方法
    5.3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5.3.1 围岩
        5.3.2 花岗岩
        5.3.3 矿石
        5.3.4 讨论
    5.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4.1 围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2 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3 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5.1 岩浆岩稀土元素特征
        5.5.2 近矿围岩稀土元素特征
        5.5.3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5.5.4 分散元素与稀土元素主要特征参数的关系
    5.6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6.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5.6.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5.6.3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5.6.4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5.7 成矿流体特征
        5.7.1 分析方法
        5.7.2 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5.7.3 成矿流体的性质及来源
        5.7.4 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
        5.7.5 成矿时代
    5.8 小结
第六章 分散元素富集规律
    6.1 铟的富集规律
        6.1.1 锡在铟的富集过程中的作用
        6.1.2 铟的富集与成矿温度之间的关系
        6.1.3 铟的富集与深度之间的关系
        6.1.4 大厂锡多金属矿田铟富集的有利部位
    6.2 镉的富集规律
    6.3 镓的富集规律
    6.4 小结
第七章 矿床成因分析
    7.1 地质构造与容矿围岩对成矿制约
        7.1.1 地质构造对成矿制约
        7.1.2 容矿围岩对成矿的制约
    7.2 成矿物质来源
        7.2.1 成矿元素来源
        7.2.2 成矿流体来源
    7.3 成矿时代及岩浆岩的关系
    7.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八章 结论
    8.1 取得的成果
    8.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图版说明及图版

四、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mo-longxianggai Area in Dachang Ore-Field,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and Study on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Same Area(论文参考文献)

  • [1]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界面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D]. 王瑞湖.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2]广西大厂矿田笼箱盖岩体的构造—岩浆演化与找矿方向[D]. 苏晓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9)
  • [3]广西大厂矿田铟的富集规律研究[D]. 伍永田. 中南大学, 2009(04)
  • [4]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分散元素矿床地球化学研究[D]. 罗卫. 中南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厂矿田拉磨龙向盖地区成矿蚀变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