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校伙食物资供应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岚涛[1](2015)在《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整体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每每出现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词汇时,都会触痛民众本就敏感的神经。作为高校食堂,不仅要承担伙食保障工作确保食品安全,更要肩负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俗话说:“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食堂餐饮服务工作不仅保障着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更关系到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食堂由于每日所使用的伙食原材料数量大、品种多,一旦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工作出现疏忽、不规范、流于形式等问题,那么高校食堂所购入的伙食原材料极可能出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熟食亚硝酸盐超标、食材变质过期、缺斤短两等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不但直接影响到食堂的正常经营,更加侵害了就餐者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因此,开展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为课题,对在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不规范,流程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的顾客满意度低、意见投诉较多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高校食堂在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方面的文献研究,向就餐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获取反馈信息,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计算和排序以确定优先改进项目等方式,提出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运用DMAIC流程优化模型对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进行流程改进和优化。通过本研究,完善了X高校食堂内部质量管理,优化了伙食原材料供应链管理和采购验收流程,规范了质量管理操作标准,显着提高了顾客满意度,意见投诉数量明显减少,极大地降低了伙食原材料的退货次数,确保伙食原材料的安全卫生,同时也实现了采购成本的降低,维持了饭菜价格的稳定,维护校园和谐。
王斯亮[2](2015)在《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为重要,它关系到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对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以及现实中所接触到的资料。首先,提出了高校学生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销售以及高校学生食堂管理现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叙述。其次,分析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领导重视、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以及影响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的校外因素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探究解决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包括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经营管理及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等方面,希望可以解决目前高校食堂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高校应高度重视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稳定。
陈道华[3](2017)在《社会责任视角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研究 ——以X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物价水平和人工成本也持续上涨。为维持高校学生食堂的教育属性,国内高校采取的“校外食材价格上涨,校内饭菜价格不涨”做法,给高校餐饮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课题。为了稳定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日常生活,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好地服务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实现高校餐饮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科学而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确保高校餐饮服务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论文尝试从社会责任视角分析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寻求可能降低高校食堂成本的途径与突破口,尝试提出降低餐饮成本、稳定饭菜价格、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而建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长效机制的思路措施,以期为国内高校食堂成本控制提供案例参考。论文尝试采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掌握的X大学饮食服务中心相关资料,对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实践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总结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成功做法,梳理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论文首先对高校食堂成本控制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在对社会责任、成本控制、高校食堂社会责任与成本控制等问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高校食堂社会责任、高校食堂特点、成本构成、成本控制特点、影响高校食堂成本因素、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食堂社会责任对成本控制的影响等方面,剖析了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现状;然后,对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开展案例研究。论文对X大学食堂基本结构和人员构成、费用支出和效益评价及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X大学食堂履行社会责任的举措进行了梳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X大学食堂全过程、全面性、全员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最后,在文献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体提出了我国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策略建议。
刘国民[4](2012)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Y高校餐饮采购风险研究》文中指出高校餐饮作为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其中,采购作为高校餐饮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餐饮的食品安全、成本控制、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物价的上涨,原材料采购成本在高校餐饮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加大,如何有效地保障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应对采购风险,成为高校餐饮采购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每一次高校餐饮采购都是通过招投标形式进行的,其采购管理的过程涉及采购组织、采购计划与控制、供应商管理、采购风险控制等环节,形成了链式结构。因此,若将每一次高校餐饮采购工作视为一个项目,将供应链管理这种集成化管理思想和方法与项目管理思想结合起来,通过分析高校餐饮采购供应链上的构成要素,解读各环节存在的风险,能有效地整合资源,控制采购成本和采购质量,降低采购风险,最终体现效率和效益,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因此,论文研究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文依据国内外项目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在介绍项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相关理论,供应链管理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Y高校采购供应链的结构,对其供应链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对采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本文将项目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与高校餐饮采购的实际结合起来,对如何整合并优化高校餐饮采购供应链及控制采购风险等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其研究结果,促进了高校餐饮采购管理更具科学化及效益与效率并举。
于丽华[5](2019)在《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采购对于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成本控制、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物价的上涨,原材料采购成本在餐饮企业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加大,如何有效地保障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应对采购风险,成为餐饮企业采购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QD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项目管理理论以及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在介绍QD公司采购供应链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供应链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对其采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等级分类。同时,针对所得到的风险等级划分结果,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1)当前QD公司采购项目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计划风险、招标过程风险和供应商风险共计4大项,14个子项;(2)通过利用层级分析法对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的评估可以看出,其中招标过程风险和供应商风险2大项及其对应的8个子项风险等级属于高风险或较高风险,需对其进行风险应对。(3)针对所发现的风险因素,本文对标书定制、过程控制、关键人员等8个子项风险进行了风险应对措施制定。(4)为了保证QD公司采购项目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本文从建立采购项目管理机制、创新采购项目运行机制、构建采购项目管理人才队伍三个方面构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改进QD公司采购管理策略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食品类生产企业的采购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参考,使企业实现从传统采购管理模式向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模式的转换。
宋铁勇[6](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认为“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赵沛[7](2019)在《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甘宁边区史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以往的陕甘宁边区史研究,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等方面,而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的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及其成效的研究,更是一个前人不太深入的领域。本文以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即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的各项经济政策,从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的顶层设计与适时调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基层实践与经验、政策取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对今天发展经济启迪的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查和分析。这样做,是采用了与以往陕甘宁边区史研究中重“史”轻“论”或“以史带论”不同的视域,突出对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分析,以体现陕甘宁边区史研究方法中的“史论并重”。从以上的视域出发,在研究过程中,历史史实和历史过程只是分析的必要前提和资料准备。本文所做的工作是:侧重于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经济政策提出和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经济效果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认知。譬如,对于大生产运动,提出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条件下,所领导的一次成功的举国体制优势的初次展示”的观点;对于“减租减息”政策,提出它是“一项灵活的土地革命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通过调节租佃双方的投入产出比,以达到调解双方利益分配和政治认知的目的,具有时代适应性的特点”的观点;对于“开荒垦殖”,从比较成本、人力要素和制度约束的角度,分析了边区前期无人开荒的原因和开展“开荒垦殖”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从成本差异、技术水平的角度,阐释了边区优先发展手工业的理性政策选择;从“政企分开”的角度,审视公营工业管理以及对私营工业采取“有条件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的成效;从边区与敌占区和国统区的比较优势,论述了边区选择“利用公营商业和私营商业”出口土产的商业贸易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从货币流通规律和法币的稀缺性论述了加强边币管理政策的必要性等。最后,依照经济学方法,对边区的经济増长速度进行了测算,得出:边区“农业年均增速为59.98%,工业年均增速118.44%,全面抗战时期边区经济平均增速为71.67%”的数据,说明“仅仅八年的时间,边区从一个极端贫困的地区发展为一个粮食基本自给,工业体系初具,军民生活明显改善的示范区,与这样的增速是匹配”的结论。全面抗战的八年,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坚持经济建设,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边区的经济建设留给今天的启示是,任何时候要秉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伟大理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等等。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留下的精神财富,将与澎湃的历史潮流一道永远前行。这些仅仅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一些粗浅的体会,今后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精细和精准的经济学分析。
王丽[8](2020)在《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的在连高校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研究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是一所由南京医科大学和连云港市政府签署合作办学的公有民办独立学院,食堂面向的人数众多,基本包括全校师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学生消费需求的提高,高校周边的商家层出不穷,菜式美味,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外卖业务兴起,而相比之下,高校食堂已经不再具备竞争力,加上高校食堂普遍存在食品卫生、菜色单一、口味不好、用餐环境嘈杂等问题,导致大多数师生对高校食堂的满意度不高。大学生食堂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校后勤食堂管理水平及加强服务质量创新,是高校及学生食堂经营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服务创新理论、顾客满意度模型和以人为本等理论为支撑,结合国内外文献调研,在对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学生食堂经营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该高校大学生对后勤食堂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的实证研究。就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后勤食堂管理经营工作来说,首要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依次为饭菜口味、饭菜份量,饭菜种类、饭菜营养和餐具卫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要求管理者改进对食堂的基础管理工作,增强服务创新和提升饭菜品质。食堂管理经营者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对饭菜价格等问题有正确认识,维护校园的稳定。同时以提高学生食堂满意度为工作导向,从后勤食堂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战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以期待为提高大学生对后勤食堂供餐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改进食堂管理工作,为高校教研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吉艳艳[9](2016)在《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学生教育是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输出国和接收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来华国际学生是指持外国护照在我国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注册接受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外国公民。发展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对我国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高教事业国际化、抢夺国际人才资源、增加国际贸易收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不仅受我国稳定的社会局面、较强的综合国力,生源国和中国的国际关系、双边贸易,中国的奖学金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认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微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意义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大致经历了初创、中断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建国初期至1966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处于初创阶段,其教育管理实行与当时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其时来华学生规模小,生源国仅限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少数非洲国家和极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接收院校少,教育层次普遍较低,学习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和理工类学科。1966年至1972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中断。至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与多国建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于1973年正式恢复大规模招收来华国际学生。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来华国际学生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来华国际学生实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体制也由单一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和多元化,国际学生规模迅速增加,生源国几乎涵盖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学生层次均匀分布,学习专业几乎涵盖中国对国际学生开放的所有专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世界人民对中国认知的提高,来华国际学生规模仍会呈现增加的趋势。然而在来华留学的新发展态势中,许多来华国际学生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事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如外语授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改善等。来华国际学生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保证“2020年50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总结1973年以来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础上,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当前和今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现实意义、研究价值;对本文研究对象及来华国际学生进行界定,并对选题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已有的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及研究史进行梳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历史基础。此部分主要介绍现代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即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体制、发展状况,生源结构、经费来源、接收院校分布、专业结构等,并总结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历史特点。第三部分:新时期(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及管理体制之演变。本部分主要从1973年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介绍了1973年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时代背景;介绍了1973-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并分析1973年—2013年封闭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体制逐渐过渡到以高等院校为办学主体的开放的教育体制,以及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政策和制度,如招收自费来华国际学生制度、实行来华国际学生学位制度、学籍和学历管理制度、汉语水平考试和预科学习制度等。第四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来”之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来”之影响因素,“来”之源以及“来”之途径。本部分首先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来华国际学生的影响因素,如中国政治、社会环境、外交关系、教育质量、就业和创业环境等;然后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结构和洲别分布;最后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的经费来源,如中国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交换生及自费生规模及分布等。第五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学”之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学”在哪里、学什么以及以什么身份学的问题,从而具体分析了不同阶段来华国际学生接受院校分布、专业分布及学历结构等。第六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管”之析。本部分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对来华国际学生的“管”,主要阐述了高等院校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教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政治管理、实习管理及参与社会活动方面的管理等。第七部分:总结与反思。本部分将总结1973——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反思国际学生教育中的问题,并与国际上国际学生教育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比较,以期得出历史经验、提出发展要求,即提出寻求适合于我国当前及未来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的建议。
龚守相,赖建业[10](1994)在《浅谈高校伙食物资供应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形成,我国各地区先后都在取消生活物资的计划供应,价格全部放开,随行就市,给我们高校伙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解决好伙食物资供应的困难和问题,将是高校伙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一、高校伙食物资供应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第一,各类伙食物资随着价格放开持续上涨,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常用物资上涨幅度较大。从全国来看,物价都在不同程度向上波动,就武汉地区来讲,物价涨势趋猛,涨幅较大。例如:(1)大米,92年3月为0.26元/斤,92年10月为0.38元/斤,93年10月底为0.54元/斤。93年11
二、浅谈高校伙食物资供应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伙食物资供应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路线 |
第2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采购质量管理 |
2.1.1 采购质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
2.1.2 采购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3 采购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
2.1.4 采购质量保证体系 |
2.2 采购质量控制 |
2.2.1 采购质量控制的概念 |
2.2.2 采购质量控制的原则 |
2.2.3 采购质量控制的内容 |
2.3 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 |
2.3.1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 |
2.3.2 DMAIC模型 |
2.3.3 层次分析法 |
第3章 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
3.1 X高校基本情况 |
3.2 X高校食堂基本情况 |
3.3 X高校食堂原材料质量管理现状 |
3.3.1 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3.3.2 伙食原材料质量前期管理 |
3.3.3 伙食原材料质量中后期管理 |
3.4 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质量管理观念意识淡化 |
3.4.2 质量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划分不明确 |
3.4.3 质量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相应不及时 |
3.4.4 质量管理缺乏全员参与 |
3.5 质量管理改进关键环节分析 |
第4章 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质量管理改进遵循的基本原则 |
4.2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设计 |
4.2.1 质量管理机构架设 |
4.2.2 质量管理目标的设定 |
4.2.3 质量管理方法的引入 |
4.3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 |
4.3.1 界定阶段 |
4.3.2 测量阶段 |
4.3.3 分析阶段 |
4.3.4 改善阶段 |
4.3.5 控制阶段 |
第5章 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高校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1.2.2 对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研究 |
1.2.3 对某一区域内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调查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以及研究困难 |
1.6 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
第二章 食品安全概念、内容及理论的基础 |
2.1 关于“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 |
2.1.1 食品安全 |
2.1.2 食品安全的性质 |
2.1.3 高校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分析 |
2.2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 |
2.2.1 原料采购环节 |
2.2.2 食品储存环节 |
2.2.3 食品加工环节 |
2.2.4 食品售卖环节 |
2.3 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影响因素 |
2.3.2 监管体制 |
2.3.3 法规标准 |
第三章 高校学生食堂管理现状 |
3.1 高校食堂管理现状 |
3.2 高校食堂管理现状的实际调查 |
3.2.1 食品价格方面 |
3.2.2 食品质量卫生方面 |
3.2.3 个人卫生、服务态度方面 |
3.2.4 就餐环境方面 |
第四章 影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高校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仍显不够 |
4.1.1 学校领导对食堂安全监管工作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
4.1.2.学生食堂硬件设施陈旧,流程布局不合理 |
4.2 高校食堂管理体制不完善 |
4.2.1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
4.2.2 食堂管理队伍薄弱 |
4.2.3 监管力度和手段不够 |
4.2.4 学生参与监督少 |
4.3 高校食堂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
4.3.1 引进社会餐饮企业问题 |
4.3.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 |
4.3.3 从业人员培训管理欠缺 |
4.4 高校食堂伙食采购存在隐患 |
4.4.1 伙食采购人员专业水平不足 |
4.4.2 伙食物资采购计划性不强 |
4.4.3 采购方式手段单一 |
4.5 影响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的校外因素 |
4.5.1 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自律意识 |
4.5.2 食品源头受到污染 |
4.5.3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缺位 |
第五章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对策 |
5.1 提高高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
5.1.1 加强领导,重视食品安全工作 |
5.1.2.加大硬件投入,改善设备设施 |
5.1.3 加大信息管理投入,提高管理水平 |
5.1.4 落实优惠政策,缓解办伙压力 |
5.2 完善高校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
5.2.1 科学规范管理,确保食堂工作高效运行 |
5.2.2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
5.2.3 吸收学生参与食堂民主管理 |
5.3 加强食堂经营方式管理 |
5.3.1 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食堂经营模式 |
5.3.2 规范程序,择优选择承包经营企业 |
5.3.3 加强管理,突出公益性服务特点 |
5.3.4 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5.4 农校对接,开展伙食物资集采 |
5.4.1 建立集中采购信息化平台 |
5.4.2 利用基地、市场多部门联动优势 |
5.5 建立良好的食品市场秩序 |
5.5.1 加强道德诚信建设 |
5.5.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5.5.3 保护食品源头不受污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社会责任视角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研究 ——以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会责任 |
2.1.2 成本控制 |
2.2 文献综述 |
2.2.1 社会责任相关文献研究 |
2.2.2 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研究 |
2.2.3 餐饮行业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研究 |
2.2.4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研究 |
3 高校食堂社会责任与成本控制 |
3.1 高校食堂的社会责任 |
3.2 高校食堂的特点 |
3.3 高校食堂成本构成 |
3.4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主要特点 |
3.5 影响高校食堂成本的主要因素 |
3.6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7 高校食堂社会责任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
4 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
4.1 X大学食堂基本结构和人员构成 |
4.2 X大学食堂费用支出以及效益评价分配方法 |
4.3 X大学食堂的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4.3.1 X大学食堂成本管理及核算办法 |
4.3.2 X大学学一食堂财务状况分析 |
4.4 X大学食堂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 |
4.5 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4.5.1 食堂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大 |
4.5.2 食堂原材料即时采购支出偏高 |
4.5.3 智慧化管理系统与设备投入不足 |
4.5.4 食堂管理干部与一线员工流动性大 |
4.6 X大学食堂履行社会责任的举措 |
5 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的可行措施 |
5.1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 |
5.1.1 把好物资采购总开关,加强成本的源头控制 |
5.1.2 强化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保障成本的流转控制 |
5.1.3 降损耗、提效率、调结构,确保成本降低 |
5.2 全面性的成本控制措施 |
5.2.1 推行全成本核算,加强对不可控成本的管理 |
5.2.2 全面推行财务委派制度,增强成本的外部控制 |
5.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增强用工成本控制 |
5.3 全员的成本控制措施 |
5.3.1 优化劳动组合制度,引导全员主动控制成本 |
5.3.2 发挥分配制度导向作用,增强全员成本节约意识 |
5.3.3 引导学生参与食堂管理,降低食堂成本 |
6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对策措施 |
6.1 建立多主体联动成本控制长效机制 |
6.1.1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督查作用 |
6.1.2 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投资管理作用 |
6.1.3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服务作用 |
6.1.4 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的直接责任作用 |
6.2 完善全过程成本控制 |
6.2.1 完善釆购和验收仓管制度 |
6.2.2 提升成本控制信息化手段 |
6.3 加强全面性成本控制 |
6.3.1 树立现代成本控制理念,建立食堂粮油平抑价格准备金制度 |
6.3.2 加大节能设备投入,引进现代化厨具设备,控制加工成本 |
6.4 调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 |
6.4.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成本控制主体意识 |
6.4.2 加强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全员成本控制的文化氛围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供应链管理的Y高校餐饮采购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 |
2.1.1 项目管理概念 |
2.1.2 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 |
2.1.3 项目风险管理 |
2.1.4 项目采购管理 |
2.2 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 |
2.2.1 供应链 |
2.2.2 供应链管理 |
2.2.3 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 |
2.3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与步骤 |
2.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2.3.2 构建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
2.3.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2.3.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三章 高校餐饮采购管理现状分析 |
3.1 国内高校餐饮管理现状分析 |
3.1.1 国内高校餐饮管理模式 |
3.1.2 高校餐饮采购权属分析 |
3.1.3 国内高校餐饮采购基本模式 |
3.1.4 国内高校餐饮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
3.2 Y高校餐饮采购管理现状 |
3.2.1 Y高校餐饮采购管理组织架构 |
3.2.2 Y高校餐饮采购计划的制定 |
3.2.3 Y高校餐饮采购项目进度计划 |
3.2.4 Y高校采购工作执行流程 |
第四章 Y高校餐饮采购供应链各环节风险分析 |
4.1 Y高校餐饮采购供应链的构成 |
4.2 Y高校餐饮采购供应链各环节风险的识别 |
第五章 Y高校餐饮采购供应链风险评估 |
5.1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5.2 Y高校采购项目风险的评估 |
5.2.1 构建层次结构 |
5.2.2 构建判断矩阵 |
5.2.3 风险评估结果 |
5.3 Y高校餐饮采购项目风险综合评估 |
第六章 Y高校餐饮采购项目风险控制 |
6.1 Y高校餐饮采购项目高风险因素控制策略 |
6.1.1 标书定制风险应对 |
6.1.2 过程控制风险应对 |
6.1.3 关键人员风险应对 |
6.1.4 供货质量风险应对 |
6.1.5 供货价格风险应对 |
6.1.6 供货延时风险应对 |
6.1.7 违约成本风险应对 |
6.1.8 资质风险应对 |
6.2 Y高校餐饮采购项目低风险因素控制策略 |
6.2.1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
6.2.2 提升行业自管水平 |
6.2.3 彰显项目运行效果 |
6.2.4 建立和谐共赢关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采购项目管理相关概念 |
2.1.1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1.2 采购项目管理 |
2.1.3 项目风险管理 |
2.2 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
2.2.1 供应链的概念 |
2.2.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
2.2.3 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
2.3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
2.3.1 采购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
2.3.2 供应链环境下采购方式的转变 |
3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
3.1 QD公司简介 |
3.2 QD公司采购项目管理现状 |
3.2.1 采购项目商品类别 |
3.2.2 采购项目管理组织架构 |
3.2.3 采购模式 |
3.2.4 采购项目实施 |
3.3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
3.3.1 采购风险管理体制落后 |
3.3.2 采购风险管理的权责不清 |
3.3.3 缺乏风险管理环节及相应的反馈机制 |
4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识别 |
4.1 QD公司采购项目供应链分析 |
4.2 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4.2.1 政策风险 |
4.2.2 计划风险 |
4.2.3 招标过程控制风险 |
4.2.4 供应商管理风险 |
4.3 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因素清单 |
5 QD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风险评价 |
5.1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5.1.1 采购项目风险评价模型选择 |
5.1.2 采购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实施流程 |
5.2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评价结果测算 |
5.2.1 采购项目风险评价矩阵获取 |
5.2.2 采购项目风险因素权重计算 |
5.2.3 评估结果分析 |
6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及其实施保障 |
6.1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应对体系 |
6.1.1 采购项目风险管理思路 |
6.1.2 建立采购项目管理机制 |
6.1.3 创新采购项目运行机制 |
6.2 采购项目风险应对具体措施 |
6.2.1 招标过程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
6.2.2 供应商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
6.3 采购项目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6.3.1 构建采购项目管理人才队伍 |
6.3.2 建立和谐共赢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
引言 |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
引言 |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
引言 |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
引言 |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一、扎赉诺尔光复 |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
引言 |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
二、单位制社区 |
本章小结 |
终章 |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7)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对象 |
1.1.1 选题意义 |
1.1.2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目的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全面抗战时期 |
1.3.2 陕甘宁边区 |
1.3.3 经济政策 |
1.3.4 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期 |
1.4 研究难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2 本文的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二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状况与发展经济的总方针 |
2.1 陕北的经济概况 |
2.2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前的经济状况 |
2.2.1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的经济状况 |
2.2.2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经济困难 |
2.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展经济的总方针 |
2.3.1 总方针的提出 |
2.3.2 总方针提出的必然性 |
2.4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展经济总方针的确立意义 |
第三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政策 |
3.1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土改 |
3.2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的土地政策 |
3.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情况 |
3.3.1 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 |
3.3.2 土地所有权的确立 |
3.4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践 |
3.4.1 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 |
3.4.2 减租减息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3.4.3 减租减息政策的性质和特点 |
3.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的成效与历史意义 |
第四章 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政策 |
4.1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供应与管理政策 |
4.1.1 粮食供应 |
4.1.2 粮食管理 |
4.2 全面抗战时期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与实践过程 |
4.2.1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原因 |
4.2.2 大生产运动的实践过程 |
4.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成效及其经济学分析 |
4.3.1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和成效 |
4.3.2 大生产运动效能的经济学分析 |
4.3.3 大生产运动的历史特殊性及其经济学分析 |
4.4 全面抗战时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展开及其实践过程 |
4.4.1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开展的原因及其经济学分析 |
4.4.2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实践及其经济学分析 |
4.4.3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成效及其经济学分析 |
4.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的成就与历史意义 |
第五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政策 |
5.1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前的工业概况 |
5.1.1 工业的基本情况 |
5.1.2 发展工业的条件 |
5.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与工业政策 |
5.2.1 发展工业任务的提出 |
5.2.2 工业政策及其经济学分析 |
5.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工业发展的成就及其经济学分析 |
5.3.1 公营工业的发展及其经济学分析 |
5.3.2 私营工业的发展及其经济学分析 |
5.3.3 手工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及其经济学分析 |
5.4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的历史意义 |
第六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商业贸易政策 |
6.1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前的商业状况 |
6.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商业贸易政策及其实践 |
6.2.1 商业贸易政策的基本方针 |
6.2.2 商业贸易政策的发展阶段 |
6.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业贸易发展的成效及其经济学分析 |
6.3.1 边区内部市场的发展及经济学分析 |
6.3.2 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经济学分析 |
6.4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经济学分析 |
6.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
第七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政策 |
7.1 陕甘宁边区成立前的金融状况 |
7.1.1 边区成立前的金融机构 |
7.1.2 边区成立前的货币流通情况 |
7.1.3 西北分行的其他业务 |
7.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体系的建立与金融管理政策 |
7.2.1 银行体系的建立及其业务 |
7.2.2 货币的发行与管理 |
7.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通货膨胀及其对策 |
7.3.1 通货膨胀及其经济学分析 |
7.3.2 通货膨胀的应对及其经济学分析 |
7.4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金融建设的历史意义 |
第八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政策 |
8.1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政策演进 |
8.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入政策 |
8.2.1 经常性财政收入政策 |
8.2.2 非经常性财政收入政策 |
8.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支出政策 |
8.3.1 财政支出方针 |
8.3.2 经常性财政支出 |
8.3.3 非经常性财政支出 |
8.3.4 财政供给制度 |
8.4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与节约运动 |
8.4.1 精兵简政运动的开展 |
8.4.2 节约运动的开展 |
8.4.3 精兵简政与节约运动的经济学分析 |
8.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政策的成效与历史意义 |
第九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总结 |
9.1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总结 |
9.1.1 经济政策综述 |
9.1.2 经济政策体系 |
9.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速度核算尝试 |
9.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与伟大实践 |
9.4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 |
9.4.1 坚持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9.4.2 体现了共产党不忘初心的伟大理想 |
9.4.3 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9.4.4 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9.4.5 认识了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
9.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8)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的在连高校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研究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高校后勤食堂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高校后勤食堂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高校食堂管理研究现状简评 |
1.4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框架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1.7 研究工作已具备条件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校食堂 |
2.1.2 服务 |
2.1.3 创新 |
2.1.4 满意度 |
2.2 理论简述 |
2.2.1 服务创新理论 |
2.2.2 顾客满意度模型 |
2.2.3 以人为本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 |
3.1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
3.2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管理经营现状 |
3.3 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问卷发放和数据处理 |
3.4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
3.4.1 调查样本数据分析 |
3.4.2 饭菜方面 |
3.4.3 餐具卫生方面 |
3.4.4 就餐环境方面 |
3.4.5 个人卫生、服务态度方面 |
3.4.6 算账准确度方面 |
3.5 食堂各要素满意度对比分析 |
3.6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满意度的问卷结果分析 |
3.6.1 饭菜价格 |
3.6.2 饭菜口味 |
3.6.3 饭菜份量与种类 |
3.6.4 饭菜营养与餐具卫生 |
3.7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7.1 食堂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性的矛盾 |
3.7.2 引进社会餐饮企业问题 |
3.7.3 伙食物资采购方式手段相对单一 |
3.7.4 食堂财务核销周期长 |
3.7.5 食堂硬件建设滞后,影响影响师生就餐 |
3.7.6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差、培训管理欠缺、流动性大 |
3.8 小结 |
第4章 提升学生满意度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的建议 |
4.1 食堂管理理念的创新 |
4.1.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4.1.2 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 |
4.2 食堂管理手段的创新 |
4.2.1 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食堂经营模式 |
4.2.2 科学规范管理,确保食堂工作高效运行 |
4.2.3 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学生就餐环境 |
4.2.4 制定标准菜单,增加特色窗口 |
4.3 食堂管理制度的创新 |
4.3.1 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
4.3.2 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
4.3.3 引进食堂监督的第三方管理 |
4.3.4 建立合理绩效评价体系 |
4.3.5 建立并完善投诉机制 |
4.4 食堂管理战略的创新 |
4.4.1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食品监督管理 |
4.4.2 开展农校对接、伙食物资集中采购 |
4.4.3 创建食品快检中心,重视食品安全卫生 |
4.4.4 加强食堂环境文化建设,在服务中提升育人能力 |
4.4.5 成立食品安全卫生工作组,配备后勤食堂专职管理人员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意义重大 |
(二)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亟待历史总结 |
(三) 作者本人学研兴趣及工作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解析 |
(一) 留学及来华留学 |
(二) 国际学生和来华国际学生 |
(三)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 |
四、研究文献综述 |
(一) 研究历史回顾及研究队伍简介 |
(二) 研究成果简述 |
(三) 有待加强之处 |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框架 |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创新 |
第一章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基本情况(1949-1972) |
第一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本情况(1949-1972) |
一、早期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 |
二、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接收院校及分布专业情况 |
第二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探索(1949-1972) |
一、基本形成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体制 |
二、规范来华国际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
三、完善高校对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与服务 |
第三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主要特点 |
第二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概况及管理体制的演变(1973—2013) |
第一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环境 |
一、外交形势与国际环境的变化 |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
三、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
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态势 |
一、1973-1977年间的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
二、1978-1989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
三、1990至今的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制度变迁 |
一、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各项制度的确立 |
二、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 |
第三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来”之析(1973-2013) |
第一节 影响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因素 |
一、推拉理论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 |
二、从接收国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拉力因素 |
三、从派出国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推力因素 |
四、从来华学生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内力因素 |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一、1973—1977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二、1978—1989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三、1990年—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四、近40年间华国际学生生源国分布特点解析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经费来源情况 |
一、1973—1977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经费来源较为单一 |
二、1978—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经费来源逐渐多样化 |
第四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学”之析(1973-2013) |
第一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接受院校分析 |
一、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 |
二、接收自费来华国际学生的院校 |
三、接收孔子学院奖学金生的院校 |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学科专业分析 |
一、由理工为主转向学科多样化 |
二、汉语学习及预科教育 |
三、开放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授课专业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类别及学历层次分析 |
一、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的入学要求 |
二、近40年间长期来华国际学生类别及学历层次分布 |
三、短期来华国际学生迅速增长 |
第五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管”之析(1973-2013) |
第一节 近40年间对来华国际学生日常管理理念的演变 |
一、来华国际学生管理的“特殊化”阶段(1973-1990) |
二、来华国际学生管理规范化、人性化阶段(1990—2013) |
第二节 近40年间对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演变 |
一、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教学安排 |
二、对来华国际学生学习内容的规定 |
三、有关考勤、休学、退学等方面的规定 |
四、关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 |
五、关于考核和毕业要求的规定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社会管理之演变 |
一、对来华国际学生与中国人交流和交往的管理 |
二、对来华国际学生的假期及文体活动安排 |
三、来华国际学生的志愿者服务 |
第六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总结与检讨 |
第一节 历史实际得出的经验 |
一、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二、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能促进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 |
三、教育质量是发展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事业的生命线 |
四、对来华国际学生重管理,轻服务 |
第二节 现实发展提出的“要求” |
一、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
二、教育质量亟需提高 |
三、招生工作可以实行商业化运作 |
四、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 |
五、预科教育可完善其教育体制 |
六、建立来华国际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和自我服务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高校伙食物资供应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D]. 李岚涛. 北京理工大学, 2015(11)
- [2]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斯亮. 苏州大学, 2015(06)
- [3]社会责任视角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研究 ——以X大学为例[D]. 陈道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基于供应链管理的Y高校餐饮采购风险研究[D]. 刘国民.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8)
- [5]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于丽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6]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7]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研究[D]. 赵沛. 西北大学, 2019(01)
- [8]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的在连高校食堂服务质量创新研究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D]. 王丽. 湘潭大学, 2020(02)
- [9]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D]. 吉艳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浅谈高校伙食物资供应问题与对策[J]. 龚守相,赖建业.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