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生髓胶囊活血化瘀作用及其对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补骨生髓胶囊活血化瘀作用及其对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一、补骨生髓胶囊的活血化瘀作用及对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谭张奎[1](2021)在《基于肠物理屏障与骨免疫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补肾化痰方干预去卵巢大鼠,观测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血清及骨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表达,以及该方对IL-6/JAK2/STAT3和IL-2/JAK1/STAT5信号通路、CD4+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平衡的影响,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ariectomized,OVX)、戊酸雌二醇组(Estradiol valerate,EV)、补肾化痰方低剂量组(OVX+BL,BL)、补肾化痰方中剂量组(OVX+BM,BM)、补肾化痰方高剂量组(OVX+BH,BH)。除Sham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手术切除卵巢,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1周灌胃给药,OVX组和Sham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d,灌胃12周后取材。实验一: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骨组织的病理形态;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检测大鼠骨量及骨微结构,观察骨量及骨小梁的变化。实验二: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2、IL-10、IL-17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法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 m RNA及蛋白表达。实验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血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 m 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IL-6、IL-6R、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实验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2、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JAK1、STAT5 m 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JAK1、P-JAK1、STAT5、P-STAT5蛋白表达。实验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叉头框蛋白p3(Forkhead Box,Foxp3)、维甲酸相关核孤受体γt(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IL-10、IL-17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组织中Foxp3、RORγt、IL-10、IL-17 m 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Foxp3、RORγt、IL-10、IL-17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骨组织中Th17,Treg细胞数量及Th17/Treg比值。结果实验一:苏木精-伊红染发现,Sham组股骨组织结构完整,骨小梁丰富,脂肪细胞少。OVX组股骨组织骨微结构破坏,髓腔内出现大量空泡状脂肪细胞。EV组髓腔脂肪细胞数量减少,网状结构略微修复,结构仍不完整。BL、BM、BH组骨小梁形态结构较OVX组明显改善。破骨与成骨细胞计数:与sham组比较,OVX组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数量显着增多(P<0.01),成骨细胞(Osteoblast,OB)数量无统计学意义;与OVX组比较,EV、BM、BH组OC数量显着减少(P<0.01或P<0.05),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数量显着增多(P<0.01或P<0.05),EV、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微结构:与Sham组相比,OVX组中骨组织骨微结构参数BMD、TMD、BMC、TMC、BV/TV、Tb.N、Tb.Th降低(P<0.01),Conn.D.、Tb.Sp升高(P<0.01);与OVX组相比,EV、BL、BM、BH组中BMD、TMD、BMC、TMC、BV/TV、Tb.N、Tb.Th升高(P<0.05,P<0.01),Conn.D.、Tb.Sp降低(P<0.01,P<0.05)。三维重建中sham组大鼠骨组织骨小梁结构较均匀,排列整齐,连接呈网状,形态较完整;OVX组骨小梁结构明显变细、断裂、变薄,且骨皮质变薄,形态结构性差,骨质疏松样改变典型。实验二:苏木精-伊红染发现,Sham组结肠黏膜结构较完整,未见上皮细胞明显变性坏死或脱落,肠腺排列较为密集,固有层内杯状细胞丰富,形态及数量正常,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Sham组相比,OVX组结肠黏膜完整性受到破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或脱落,固有层内部肠腺腺腔扩张,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黏膜肌层。与OVX组相比,EV、BM、BH组结肠黏膜各层次结构较为清晰,肠腺排列较规则,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杯状细胞数量增加,形态改善。BL组结构改善不明显。与Sham组比较,OVX组IL-6、IL-17浓度显着升高,IL-2、IL-10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EV、BM、BH组IL-6、IL-17浓度显着降低(P<0.01),IL-2、IL-10浓度显着升高(P<0.01或P<0.05);BL组IL-6浓度降低(P<0.05),IL-17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2浓度升高(P<0.05),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R及WB:与Sham组比较,OVX组Occludin、Claudin-1、ZO-1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BH组Occludin、Claudin-1、ZO-1 m RNA表达升高(P<0.01,P<0.05),EV组ZO-1 m RNA表达升高(P<0.05),BM组Claudin-1、ZO-1 m RNA表达升高(P<0.05),EV、BM、BH组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BL组各项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三:与Sham比较,OVX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 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IL-6、IL-6R、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OVX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IL-6、IL-6R、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1或P<0.05)。与BL组比较,BH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IL-6、IL-6R、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实验四:与Sham比较,OVX组大鼠血清中IL-2、TGF-β1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组织中IL-2、IL-2RA IL-2RB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JAK1、STAT5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JAK1、P-JAK1、P-STAT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中IL-2、TGF-β1含量显着升高(P<0.01),EV、BM、BH组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 m RNA表达显着升高,JAK1、STAT5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BL组中仅IL-2RA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EV、BL、BM、BH组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P-JAK1、P-STAT5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JAK1、STAT5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L组比较,BH组血清中IL-2、TGF-β1含量显着升高(P<0.01)。BH组骨组织中IL-2、IL-2RB m RNA表达显着升高,JAK1、STAT5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IL-2、IL-2RA、IL-2R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JAK1、P-STAT5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实验五:与Sham组比较,OVX组血清中Foxp3、IL-10浓度显着降低,骨组织中Foxp3、IL-10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RORγt、IL-17m RNA及蛋白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中Foxp3、IL-10浓度显着升高(P<0.01),RORγt、IL-17浓度显着降低(P<0.01,P<0.05)。EV、BM、BH组骨组织中Foxp3、IL-10m RNA显着升高(P<0.01,P<0.05),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BL、BM、BH组骨组织RORγt、IL-17m RNA显着降低(P<0.01,P<0.05)。EV、BM、BH组骨组织Foxp3、IL-10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BL组Foxp3蛋白表达升高(P<0.05),IL-10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BM、BH组骨组织RORγt、IL-17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BL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分析:与Sham组比较,OVX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1),CD4+IL-17A(Th17)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5),Th17/Treg比值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EV、BL、BM、BH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1),CD4+IL-17A(Th17)细胞数量在EV、BM、BH组显着降低(P<0.01,P<0.05),在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17/Treg比值显着降低(P<0.01)。结论补肾化痰方可能通过修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变骨免疫环境,调节Th17/Treg平衡,双向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起到防治PMOP的作用。

王丹[2](2021)在《67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及用药特点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影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同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疗该类疾病的用药特点。旨在为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过程中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达到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肿瘤的进展。2.研究方法2.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通过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2010年01月01日至2021年03月0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符合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系统性回顾收集其一般资料包括确诊乳腺癌的年龄、性别、月经状态、肿瘤最大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骨转移的部位及数量、是否伴随其他部位转移、骨转移的时间、骨转移治疗情况、患者的生存期、中药使用情况等,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可能影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因素,将p<0.2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寻找可能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生存曲线描述通过Kaplan-Meier法,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2.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收集2010年01月01日至2021年03月0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符合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中62例口服处方中药,以乳腺癌患者首次骨转移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开具处方和病情变化明显、用药更改幅度较大记录在案的中药处方为主,将85首处方数据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利用系统“统计报表”、“数据分析”两个板块中根值的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功能,将数据进行统计,挖掘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方剂中组方用药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对组合、核心组合,最终挖掘出潜在的新处方。其他类型中药治疗及西医治疗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后采用频率统计,并制作统计图。3.研究结果3.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死亡人数45例(67.2%),生存22例(32.8%),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8个月,平均生存期107.6个月。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月经情况、分子分型、ER与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而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病理类型、临床分期、PR、HER-2、骨转移数量、伴其他部位转移与之无关。将P<0.2的因素年龄、月经情况、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ER、HER-2、肿瘤大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示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分子分型、ER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3.2.1现代医学及中成药治疗分析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治疗包括镇痛药、放化疗、手术、双膦酸盐、中医药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等。67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镇痛药治疗32例。规律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58例,通过放疗治疗的6例,手术治疗2例,伽马刀治疗1例。使用中成药者50例。3.2.2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药物分析本研究共纳入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其中62例口服处方中药,共85首,录入数据后,根据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常用的药物分别是茯苓、陈皮、柴胡、生黄芪、半夏、党参、鸡内金、白芍、生甘草、炒白术、赤芍、鳖甲、丹参、枳壳、郁金、砂仁、生白术、麦冬、当归、厚朴、炙黄芪、石菖蒲、三七。(2)用药特点以温性药(39.2%),寒性药(35.2%),平性药(21.5%),苦味药物(38.2%),甘味药(35.6%)和辛味药次(29.1%)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肺、胃、心、肾经为主。(3)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组方规律”分析,设定“支持度个数”为10,“置信度”设定为0.7,进行“用药模式”统计分析,按照出现频度从大到小排列。得到频次在12以上的常见药物组合有“陈皮、茯苓”、“半夏、茯苓”、“半夏、陈皮”、“白芍、柴胡”、“柴胡、茯苓”、“陈皮、炒白术”、“党参、茯苓”、“半夏、党参”、“党参、炒白术”、“当归、茯苓”、“半夏、柴胡”。(4)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设置“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常用的2味药药对包括“薏苡仁、陈皮”、“仙鹤草、生黄芪”、“当归、茯苓”、“石菖蒲、陈皮”、“三七、生黄芪”。(5)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得出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核心组合10条,“党参石菖蒲炒白术”、“鳖甲炙黄芪丹参”、“大枣葶苈子枇杷叶”、“大枣葶苈子防己”、“葶苈子白芥子芒硝”、“葶苈子白芥子防己”、“生黄芪三七陈皮”、“生黄芪桂枝灵芝”、“肉苁蓉川贝母火麻仁”、“川贝母知母茯苓”。挖掘5个新方分别是①党参石菖蒲炒白术鳖甲炙黄芪丹参;②大枣葶苈子枇杷叶防己③葶苈子白芥子芒硝防己;④生黄芪三七陈皮桂枝灵芝。⑤肉苁蓉川贝母火麻仁知母茯苓。4.研究结论4.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1)本研究显示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8个月,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常见的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盆骨、胸骨、四肢骨。(2)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分子分型、ER是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发病年龄大于50岁,绝经、ER阴性,分子分型中HER-2高表达型、三阴型是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4.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以中西医结合并重、中西药并用为特点,以综合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同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坚持辨证论治体系,以健脾补肾为基础,佐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强筋健骨等治则,攻补兼施,主证次证兼顾,用药轻巧,灵活变通。使中西医有机配合,互相补充。

陈思思[3](2020)在《五子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及对CTx、PINP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五子地黄汤治疗肾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方案和经验。方法:将已入选的60例T2DM合并OP(肾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平行对照分为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口服骨化三醇胶丸、维D钙咀嚼片,治疗组基于对照组加服五子地黄汤。观察周期半年,收集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相关临床指标,并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①两组在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积分方面,治疗组的降分幅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在FBG、PBG、HbA1C、CTx、PINP、BMD、PTH等指标方面,治疗后两组PINP、BMD均有所增加,FBG、PBG、HbA1C、CTx、PTH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BMD、PINP增幅和FBG、PBG、HbA1C、CTx、PTH降幅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考虑五子地黄汤临床安全可靠。结论:五子地黄汤能明显改善T2DM合并OP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糖、维护钙磷代谢、升高PINP、降低CTx、提高BMD、降低骨折风险,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可为临床提供治疗策略。

蔡寒涛[4](2020)在《加味左归丸对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肝益肾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代谢水平、生化指标、疼痛评分等指标,采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于温岭一院骨科中心骨质疏松门诊接受治疗的120例PMOP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按照随机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钙剂和骨化三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左归丸治疗,治疗周期为24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BMD、疼痛评分、血清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1,25-(OH2)D3,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2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BMD、BGP、1,25-(OH2)D3、中医证候评分、疼痛评分、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左归丸联合钙剂、骨化三醇治疗PMOP的疗效要优于钙剂联合骨化三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用于治疗PMOP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PMOP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刘旺华[5](2019)在《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从在体和离体两层次探讨健脾补土方(JPBTF)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基质(ECM)及整合素(INT)-黏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及机理,反证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为临床抗脑缺血损伤提供新的治法和切入点。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检索近10年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期刊文献,运用频次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2.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着名医家治疗脑卒中的经验方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3.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神经ECM微观结构与中医“脾土”功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提出健脾补土法保护ECM抗脑缺血损伤的治法。在体实验中,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PBTF小剂量组、JPBTF中剂量组、JPBTF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大鼠m-NSS法,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HE染色法观察,血脑屏障采用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细胞外基质胶原(Col 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蛋白原(FN)、Caspase-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MMP-9 mRNA、MMP-2 mRNA表达用RT-PCR法检测,INTβ3、p-FAK、p-AKT、bcl-2蛋白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用TUNEL法。细胞实验中INT、ILK、FAK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常见证型有13个证型,其中与“痰”有关的证有7个,累积频率占53.8%。与“瘀,”有关的证型有5个,累积频率占50.2%。与“气虚”有关的证型有3个,累积频率占22.9%。2.脑卒中急性期病位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脑、脾、肝;病性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痰、瘀血、气虚。3.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10的单味药是白芍、牛膝、当归、半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钩藤、黄芪、熟地。4.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5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药。5.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聚为6类:分别是涤痰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天麻枸杞菊花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6JPBTF各剂量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症状(P<0.01),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JPBTF大、中剂量能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的渗出(P<0.05);JPBTF各剂量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0.01);JPBTF大、中剂量能减轻脑组织Col Ⅳ、LN、FN的降解和丢失(P<0.05~0.01);JPBTF各剂量能抑制ECM降解酶MMP-9、MMP-2的表达(P<0.05~0.01);JPBTF大、中剂量促进INT-FA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NTβ3、ILK、p-FAK、p-AKT、bcl-2 的表达(P<0.05~0.01);JPBTF 各剂量能降低脑组织 Caspase-3的表达(P<0.05~0.01)。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病位证素除了脑,脾排在第一,病性证素痰排第一,气虚排第三。表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以及脾失健运,酿湿生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脾虚是脑缺血后的一个重要的病机;通过对《当代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进行数据挖掘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单元,为健脾补土法组方治疗脑卒中提供了理论支撑。2.健脾补土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脾虚状态、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减轻ECM降解,抑制神经细胞失巢凋亡。3.健脾补土方可能通过保护ECM和干预INT-FAK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4.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ECM与“脾土”类比建立的健脾补土法保护神经ECM抗脑缺血损伤具有可行性。

刘青[6](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纪晓丹[7](2019)在《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对“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防治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通过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概述、以“治未病”的观点防治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证思路及经验四部分内容、以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实践应用,对蒋健教授临床应用“治未病”理念进行诊疗的经验总结分析。基于蒋健教授2003年至2018年期间有关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案例,结合其“治未病”不仅是未病先防,还包括轻症防重、浅病防深、短罹防长、小恙防大、单患防复、良疾防恶、郁证防病等学术观点,探讨运用治未病理念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对于胰腺炎的防治策略,根据蒋健教授提出的“胰腺亦脏亦腑”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从脏论治、从腑论治、脏腑并治三个方面进行,重视识别胰腺炎“欲发”状态,熟知胰腺炎危险因素,尽早采用“治未病”理念的中医“理法方药”策略,以减少胰腺反复发作、减轻胰腺炎发病程度、防止胰腺炎病情进一步重症化,为临床同道运用“治未病”开阔新思路。对于胆囊炎胆石症的防治策略,根据“胆腑”的病理生理特点,中医采用“六腑以通为用”之法,熟知胆囊炎胆石症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其“征兆性”表现,以降低胆囊炎胆石症复发机率,预防胆源性并发症的发生,乃是“治未病”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的首要任务。对于尿路感染的防治策略,结合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健脾补肾扶正三个方面进行中药防治,并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及尿检结果前后对照,调配治则和药物比例,标本兼治;以患者病证变化对其进行“治未病”疗效观察与评价。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防治策略,根据中医“火邪上蒸于口唇”的特点,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健脾益气扶正,兼顾祛邪扶正,以减轻口腔溃疡的发病程度、减少口腔溃疡的发作次数达到“治未病”防止复发的可能。蒋健教授关于“治未病”理论与实践具有临床实用性及其指导意义。

毛冬雪[8](2019)在《清脑益元汤对脑缺血损伤性大鼠GFAP、NeuN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脑益元汤对脑缺血损伤大鼠GFAP、NeuN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清脑益元汤保护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健康SD大鼠112只,体重250±50g,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空白组(7只)、假手术组(35只)、模型组(35只)、清脑益元组汤(35只)。假手术组、模型组、清脑益元汤组分别按照术后取材时间点1d、3d、7d、14d、28d又分为5个亚组。空白组大鼠正常饲养,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假手术组大鼠颈动脉插入约8mm线栓,术后正常饲养,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模型组术前灌胃等体积蒸馏水7d,大鼠麻醉后行MCAO术,制成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模型,术后正常饲养,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清脑益元组大鼠术前灌胃等体积清脑益元汤7d后行MCAO术,灌胃清脑益元汤。参考Longa 5级4分法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按照各取材时间点进行标本采集。大鼠脑组织取材后,应用TTC染色法对大鼠脑梗死体积进行检测;TUNEL法检测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损伤大鼠梗死区GFAP、NeuN阳性细胞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清脑益元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在同一时间点清脑益元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未见白色梗死灶,模型组及清脑益元汤组大鼠均可见脑组织白色梗死灶;与模型组比较,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状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与清脑益元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在各取材时间点均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清脑益元组凋亡细胞在各个取材时间点的表达均明显减少,TUNEL阳性反应物光密度值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可观察到少量GFAP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大量NeuN阳性细胞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清脑益元组在相同时间点GFAP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均明显增多,NeuN阳性细胞表达偏少,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GFAP表达于7d达到高峰后下降,与模型组同一取材时间点相比较,清脑益元汤组GFAP表达明显减少,NeuN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脑益元汤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GFAP的表达水平,上调NeuN的表达水平有关。

曾宪晶[9](2019)在《清脑益元汤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MBP、NF200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清脑益元汤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MBP、NF200表达的影响,探究清脑益元汤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9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60只),缺血模型组(60只),清脑益元汤组(6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均在造模后5个不同处死时间点1d、3d、7d、14d、28d分为5个亚组,每组12只。空白组正常喂养,自由饮食;假手术组参照MCAO术造模,术中插入约8mm鱼线,不足以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术后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直至各处死时间点;缺血模型组在术前7日连续灌胃等量的蒸馏水,行MCAO术后,继续灌胃蒸馏水,直至各处死取样时间点;清脑益元汤组术前7日灌胃等体积的清脑益元汤,术后继续灌胃清脑益元汤直至各处死取样时间点。采用Longa的5分制法对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评分,并在MCAO术后第1d、3d、7d、14d、28d各时间节点取脑组织样本,TTC染色观察缺血侧脑组织梗死范围,HE染色镜下观察缺血侧脑组织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变化,采用RT-PCR检测缺血侧脑组织MBP 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NF20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缺血模型组和清脑益元汤组大鼠在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缺血模型组相比,清脑益元汤组在各个时间节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P<0.05)。(2)TTC染色观察脑梗死范围: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未见灰白色的梗死灶;缺血模型组和清脑益元汤组均可见灰白色的大小不等缺血梗死灶;与缺血模型组相比,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梗死范围缩小。(3)HE染色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结构清楚完整,无病理性改变。缺血模型组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明显增多,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树突及轴突明显减少,细胞核畸形最后消失,胞质内形成微空泡,可见巢团状坏死。与缺血模型组对比,清脑益元汤组神经细胞坏死减少,排列欠整齐,缺血区水肿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部分区域核固缩深染,细胞核消失,胞质内未见微空泡形成及巢团状坏死,整体病理改变较缺血模型组减轻。(4)RT-PCR检测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的MBP mRNA表达水平在同一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模型组MBP mRNA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明显下降(P<0.01);与缺血模型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清脑益元汤组MBP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Western-blot检测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的NF200表达水平在同一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模型组NF200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明显下降(P<0.01);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清脑益元汤组NF200表达水平在各个时间节点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清脑益元汤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MBP、NF200表达有关。

陈豪特[10](2019)在《加味大黄蟅虫颗粒对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患者总睾酮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临床应用加味大黄蟅虫颗粒,观察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析加味大黄蟅虫颗粒对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患者治疗的作用机理以及对总睾酮异常患者总睾酮的影响,评判加味大黄蟅虫颗粒对性激素的影响,为加味大黄蟅虫颗粒有效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血瘀肾虚之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总睾酮异常并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少精子症或总睾酮异常的本院男科门诊的60例患者。应用统计学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以每组30例的划分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安全性检测合格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加味大黄蟅虫配方颗粒,每日1剂,水冲200ml,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迈之灵片每次1片,每日2次,口服;连续服药2个月后进行疗程评估。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中医症状、综合疗效;精索静脉曲张、精子浓度、活动力、形态学;外周血性激素(TT、FSH、ICSH、E2、P、PRL)等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组内、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经过为期2个月的服药临床观察可知:1.临床指标疗效评估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3%,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05);中医症状疗效评估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8.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7.0%,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5);综合疗效评估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精索静脉曲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精子浓度、PR、PR+NP,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能有效改善精子形态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0.05)。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总睾酮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能有效改善卵泡刺激素、间质细胞刺激素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能有效改善雌二醇、孕酮、垂体泌乳素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中医主要症状之睾丸疼痛、阴囊坠胀、隐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睾丸疼痛、阴囊坠胀、隐痛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有效改善腰膝酸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对照组对腰膝酸软症状改善无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58>0.05);组间比较腰膝酸软症状改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8.治疗组能有效改善中医次要症状之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症状,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能有效改善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症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症状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结论:1.加味大黄蟅虫颗粒对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精子浓度、精子活动力等,证实加味大黄蟅虫颗粒能有效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2.加味大黄蟅虫颗粒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总睾酮异常患者,总睾酮下降的同时间质细胞刺激素及垂体泌乳素同期下降,调节靶点可能在垂体,协同作用于间质细胞,减少睾酮合成以达到降低总睾酮。3.加味大黄蟅虫颗粒具有活血化瘀,补肾生精功效,可能减少血液逆流至肾上腺,改善微环境以有效降低胆固醇等物质反流到达睾丸,能有效改善睾丸局部血液供给及能量,减少睾丸损伤,减少生精和不成熟精子的过早脱落,从而改善精子发育成熟的微环境。

二、补骨生髓胶囊的活血化瘀作用及对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骨生髓胶囊的活血化瘀作用及对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物理屏障与骨免疫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 西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 补肾化痰方组成及药理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补肾化痰方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及骨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补肾化痰方对OVX大鼠肠道物理屏障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补肾化痰方对IL-6/JAK2/STAT3 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补肾化痰方对IL-2/JAK1/STAT5 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补肾化痰方对 Th17/Treg 平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肠道微生物与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67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及用药特点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腺癌骨转移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乳腺癌及乳腺癌骨转移的流行病学现状
        2 乳腺癌骨转移机制
        3 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
        4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 乳腺癌骨转移的生存期及预后因素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研究进展
        1 乳腺癌骨转移的病因病机
        2 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随访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1.8 免疫组化指标检测及分子分型
    2 研究结果
        2.1 骨转移患者的基线资料
        2.2 骨转移临床特征
        2.3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预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发生时间与部位
        3.2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骨转移的西医治疗
        2.2 其他剂型中药情况
        2.3 处方中药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骨转移的西医治疗
        3.2 常用中成药
        3.3 中药处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五子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及对CTx、PIN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立题依据
    2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探析
        2.2 病因病机探讨
        2.3 中医临床应用
        2.4 基础研究
        2.5 五子地黄汤的研究概况
        2.6 总结与展望
    3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3.1 研究背景
        3.2 发病机制
        3.3 诊断及评估方法
        3.4 骨折风险
        3.5 防治措施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对象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出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
    3.7 中止标准
    3.8 脱落和中止病例处理
4 临床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疗效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标准
    6.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6.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病例完成情况
    8.2 治疗前一般情况
    8.3 中医临床症状比较
    8.4 疾病疗效比较
    8.5 糖代谢比较
    8.6 钙磷代谢比较
    8.7 BMD比较
    8.8 PINP、CTx比较
    8.9 安全性分析
9 讨论
    9.1 肾虚为本,变证亦生
    9.2 血瘀为标,贯穿始终
    9.3 体质分型,血瘀易感
    9.4 虚瘀偏颇,青海易发
    9.5 辨证知理,以理立法
    9.6 五子地黄汤的组方分析
    9.7 药物的选择
    9.8 疗效分析
    9.9 机理探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4)加味左归丸对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中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纳入资料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方法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和安全性检测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检测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骨质疏松症疗效评价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4.3 疼痛评分VAS
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观察评价
        2.1 BMD
        2.2 BGP和1,25-(OH2)D_3
        2.3 生化指标
        2.4 疼痛评分VAS
        2.5 中医证候积分
        2.6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7 骨质疏松症疗效评价
        2.8 安全性分析
    3 结果分析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PMOP的认识
    2 西医学对PMOP的认识
    3 钙剂和骨化三醇对PMOP的治疗作用
    4 选方依据
    5 组方分析
    6 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肝肾阴虚型PMOP症状量化评分表
    附录3 OP疗效评价表
    附录4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表
    附录5 视觉评分表VAS
    附录6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1min测试题
    附录7 骨质疏松危险评价工具SCORE
致谢

(5)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筛选方法
        1.6 资料规范化处理
        1.7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各证型分布情况
        2.2 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规范化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脑卒中处方中药使用步页次分析
        2.2 脑卒中处方药物类别分析
        2.3 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1 材料与方法
        1.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1.1.1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伊文思蓝渗出的影响
        1.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1.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ECM的影响
        1.1.5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1.1.6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1.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2 结果
        2.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2.1.1 动物一般情况及证候观察
        2.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2.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2.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1.5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1.6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2.1.7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2.1.8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2.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微观辨证
        3.2 取象比类
        3.3 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的细胞外基质与“脾土”的类比
        3.4 ”脾土”与脑生成的关系
        3.5 “脾土”与脑的经络相通关系
        3.6 “脾土”与脑主情志的关系
        3.7 “脾土”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3.8 脑卒中临床特点与“脾土”的关系
        3.9 ECM和INT-FAK通路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3.10 中医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研究概况
        3.11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3.12 健脾补土方立法选方理论探讨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综述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四、脑梗死的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对“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防治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蒋健教授“治未病”的学术观点
第二部分 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实践
    一、以“治未病”防治胰腺炎的临证思路及经验
        1 胰腺炎“未病先防”
        1.1 胰腺炎临床特点
        1.2 胰腺炎诱发因素及“欲发”表现
        1.3 临床案例分析
        1.3.1 疏肝利胆、通腑泄热,预防胆源性胰腺炎
        1.3.2 通腑泄热、益气扶正,预防胰腺炎慢性化
        2 胰腺炎“既病防变”
        2.1 胰腺具有“亦脏亦腑”的生理病理特点
        2.1.1 胰腺具有脏(脾)的生理病理特点
        2.1.2 胰腺具有腑(胆、肠、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2.2 治疗胰腺炎需要根据不同病期从脏或从腑论治
        2.2.1 胰腺炎发作期当从腑论治
        2.2.2 胰腺炎恢复期当从脏论治
        2.2.3 兼具脏病腑病特点当脏腑并治
        2.3 临床案例分析
        2.3.1 通腑泄热、渗湿散结,从腑辨治“已发”胰腺炎
        2.3.2 通腑泄热、益气健脾,脏腑并治辨治“已发”胰腺炎
        3 胰腺炎“瘥后防复”
        3.1 具体治则
        3.2 临床案例分析
        4 “治未病”诊治胰腺炎经验小结
    二、以“治未病”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的临证思路及经验
        1 胆囊炎胆石症“未病先防”
        1.1 胆囊炎胆石症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特点
        1.2 识别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欲发”表现
        1.3 辨治思路
        1.4 临床案例分析
        2 胆囊炎胆石症“既病防变”
        2.1 辨治思路
        2.2 临床案例分析
        2.2.1 疏肝利胆止痛、消石排石,辨治“已发”结石性胆囊炎
        2.2.2 利胆通腑、健脾益气,辨治“已发”非结石性胆囊炎
        3 慢性胆囊炎“瘥后防复”
        3.1 辨治思路
        3.2 临床案例分析
        3.2.1 疏肝泄热、健脾益气,结石性胆囊炎“瘥后防复”
        3.2.2 利胆退黄、疏肝健脾,调养“恢复期”胆囊炎
        4 “治未病”诊治胆囊炎胆石症的经验小结
    三、以“治未病”防治尿路感染的临证思路及经验
        1 尿路感染“未病先防”
        1.1 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
        1.2 尿路感染诱发因素
        1.3 临床案例分析
        2 尿路感染“既病防变”
        2.1 治疗尿路感染需要根据不同病期祛邪或扶正论治
        2.1.1 单纯尿路感染发作期祛邪为主
        2.1.2 虚实夹杂尿路感染扶正祛邪并举
        2.2 临床案例分析
        2.2.1 虚实夹杂,祛邪扶正并举辨治“已发”尿路感染
        2.2.2 合并子宫脱垂的尿路感染者,辨治其“发作期”尿路感染
        3 慢性尿路感染“瘥后防复”
        3.1 具体治则分析
        3.2 临床案例分析
        3.2.1 合并子宫脱垂的尿路感染者,辨治其“恢复期”尿路感染
        3.2.2 健脾补肾,瘥后防复调养“稳定期”尿路感染
        4 “治未病”诊治尿路感染的经验特点小结
    四、以“治未病”防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证思路及经验
        1 口腔溃疡“未病先防”
        1.1 口腔溃疡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特点
        1.2 识别口腔溃疡“征兆性”表现
        1.3 口腔溃疡“未病先防”辨治分析
        1.4 临床案例分析
        2 口腔溃疡“既病防变”
        2.1 具体治则分析
        2.2 临床案例分析
        2.2.1 清肝泻火,清脾热利湿辨治“已发”口腔溃疡
        2.2.2 泻脾通腑,清热解毒辨治“已发”口腔溃疡
        2.2.3 清热解毒,补气扶正辨治“已发”、截断“欲发”口腔溃疡
        3 口腔溃疡的“瘥后防复”
        3.1 具体治则分析
        3.2 临床案例分析
        3.2.1 健脾扶正,清热解毒调养“恢复期”口腔溃疡
        4 “治未病”诊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特点小结
第三部分 以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实践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录入与规范化
    2 数据挖掘软件及方法
        2.1 频数分析
        2.2 关联规则分析
    3 结果
        3.1 关于胰腺炎症状、用药分析
        3.1.1 关于胰腺炎症状分析
        3.1.2 关于胰腺炎用药分析
        3.1.3 防治胰腺炎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3.2 关于胆囊炎胆石症症状、用药分析
        3.2.1 关于胆囊炎胆石症症状分析
        3.2.2 关于胆囊炎胆石症用药分析
        3.2.3 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3.3 关于尿路感染症状、用药分析
        3.3.1 关于尿路感染症状分析
        3.3.2 关于尿路感染用药分析
        3.3.3 防治尿路感染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3.4 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症状、用药分析
        3.4.1 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症状分析
        3.4.2 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用药分析
        3.4.3 防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4 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治未病”的渊源与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3
    附表1 中药术语表

(8)清脑益元汤对脑缺血损伤性大鼠GFAP、NeuN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选择及饲养条件
        1.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1.1.2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
    1.2 实验药物与给药方法
    1.3 实验动物分组
    1.4 主要试剂与药品
    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模型制备
    2.2 实验模型成功标准评分
    2.3 实验动物取材
        2.3.1 麻醉与灌注
        2.3.2 断头与取脑
    2.4 指标检测方法
        2.4.1 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
        2.4.2 TUNEL法检测与免疫组化法检测
        2.4.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损伤后的表现
    3.2 实验大鼠造模结果
    3.3 实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4 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
    3.5 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
    3.6 免疫组化法检测GFAP、NeuN阳性细胞的表达
        3.6.1 GFAP在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的表达
        3.6.2 NeuN在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的表达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4.1.1 中风病的病名的由来
        4.1.2 中风病的病因总论
        4.1.3 中风病的病因探究
        4.1.4 中风病的病机阐释
    4.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病的认识
        4.2.1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4.2.2 缺血性中风与GFAP的关系
        4.2.3 缺血性中风与NeuN的关系
        4.2.4 GFAP与 NeuN联合检测在缺血性中风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4.3 清脑益元汤对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研究
        4.3.1 审察病机,辨证论治
        4.3.2 肾脑同治,益精生髓
        4.3.3 随法遣方,扶正祛邪
        4.3.4 清脑益元汤组方及分析
    4.4 脑缺血中风动物实验分析
        4.4.1 实验动物及模型的建立
        4.4.2 实验指标检测的方法
    4.5 清脑益元汤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清脑益元汤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MBP、NF200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试剂配制方法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方法
    2.3 动物给药
    2.4 实验动物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2.5 TTC染色原理、方法
    2.6 切片制作与HE染色方法
    2.7 RT-PCR法检测脑组织MBP mRNA表达
        2.7.1 提取脑组织RNA
        2.7.2 反转录
        2.7.3 qPCR扩增
        2.7.4 结果计算
    2.8 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NF200 蛋白表达
        2.8.1 提取组织总蛋白
        2.8.2 BCA法测定总蛋白浓度
        2.8.3 配胶、电泳
        2.8.4 抗体孵育
        2.8.5 显影成相
    2.9 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造模结果
    3.2 实验动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3.3 脑梗死范围观察结果
    3.4 各组大鼠神经元HE染色结果
    3.5 RT-PCR检测脑组织MBP mRNA表达结果
    3.6 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NF200 蛋白表达结果
4.讨论
    4.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渊源探究
    4.2 中风病与五脏病因病机探讨
    4.3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
    4.4 MBP、NF200 蛋白与缺血性脑损伤疾病
    4.5 清脑益元汤防治脑中风的思路及策略
    4.6 清脑益元汤治疗脑缺血损伤大鼠的效果探析
    4.7 清脑益元汤组成用药机理分析及现代研究概述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加味大黄蟅虫颗粒对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患者总睾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2 研究观察对象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受试者剔除标准
    2.4 受试者脱落及举措
    2.5 终止临床观察标准
    2.6 临床观察的知情告知
3 观察疗效评估
4 安全性评估
    4.1 基本安全性评估
    4.2 检验指标安全性评估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6.2 基线水平比较
    6.3 治疗后疗效分析
    6.4 治疗后指标结果分析
    6.5 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结果分析
7 安全性检测
8 临床观察不足之处
讨论
    1 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治疗前异常总睾酮
    2 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总睾酮异常患者治疗后的精液质量
    3 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总睾酮异常患者治疗后的总睾酮
    4 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总睾酮异常患者治疗后总睾酮与其他性激素的关系探析
        4.1 总睾酮与间质细胞刺激素、垂体泌乳素
        4.2 总睾酮与卵泡刺激素
        4.3 总睾酮与雌二醇、孕酮
    5 血瘀肾虚证男性不育症之精索静脉曲张性中医症状分析
        5.1 血瘀肾虚中医主要症状评估
        5.2 血瘀肾虚中医次要症状评估
    6 临床观察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和奖项

四、补骨生髓胶囊的活血化瘀作用及对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物理屏障与骨免疫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实验研究[D]. 谭张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67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及用药特点回顾性临床研究[D]. 王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五子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及对CTx、PINP的影响[D]. 陈思思. 青海大学, 2020(02)
  • [4]加味左归丸对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蔡寒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5]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D]. 刘旺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对“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防治策略探讨[D]. 纪晓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清脑益元汤对脑缺血损伤性大鼠GFAP、NeuN表达水平的影响[D]. 毛冬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清脑益元汤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MBP、NF200表达的影响[D]. 曾宪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加味大黄蟅虫颗粒对精索静脉曲张性少精子症患者总睾酮的影响[D]. 陈豪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补骨生髓胶囊活血化瘀作用及其对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