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总结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总结

一、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论文文献综述)

《世界汉语教学》[1](1993)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文中提出 壹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于1993年8月11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出席本届讨论会的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330多人,其中来自海外、港澳及台湾省的学者176人。会议收到并安排宣读220多篇论文。本届讨论会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语言学院主办。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杨庆华(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副主任吕必松(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李海绩(国家教育委员会港澳台办公室主任)、程棠(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语言学院副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程棠兼任秘书长。

杨建国,李清华[2](1996)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说明:篇名后的数字,冒号前为发表年份,冒号后为当年期号。)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1991:4(张占一)蔡日英说“似的”1981:1蔡振生“不A不B”结构浅析1988:...

胡仁友[3](2014)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最为重要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受到全世界瞩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显着提高,从而引发全球“汉语热”,使我国的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令很多国家纷纷开设汉语课程来推广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而各国在推广汉语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态度。我国在汉语国际推广与受纳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在研究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现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局限和不足,从而提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宏观战略和整体布局以及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部分:汉语国际推广的观念转型。从呈现背景入手,简要回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概念提出的背景、内涵和推广模式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推广的现状并对成绩加以肯定,并对汉语国际推广曾运用的策略加以阐述。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史进行详细地理论解释。第二部分:以我国现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核心价值透视为出发点,以典型国家语言推广的策略作为参照。分析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指标体系,便于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有标准有依据。第三部分:重点是基于SWOT模型,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进行分析。用Inghenia的网络SWOT工具用分值来衡量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内部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同样是基于SWOT模型,分别对美国、韩国、日本、泰国等四个国家的汉语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这四个语言推广受纳国的汉语教育需求。第四部分:在分析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前提,分析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面临的形势以及四个受纳国汉语教育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并对当前国际形势下影响语言国际推广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三大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战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行汉语国际推广定位、布局及发展战略进行有效规划。在研究中以对语言推广经验丰富国家的分析为参照,尝试建立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估指标。利用Inghenia的网络SWOT工具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五国汉语推广及教育战略、政策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逐条的定性分析,并基于受纳国汉语教育政策的解析结论,分析该国汉语教育的需求。本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对汉语国际推广相关研究的建议性结论,以影响国际竞争的影响因素为环境依据,提出详实的政策、经济及文明文化战略。

刘可[4](201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独体字研究》文中指出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与障碍,这已被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如何克服对外汉字教学中的种种障碍,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和合体,而合体字一般由独体字或其变体参与构成,这决定了独体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汉字中的独体字数量不多,但是构字能力非常强,学习者掌握了汉字独体字及其构字功能,相当于抓住了理解汉字结构和形音义的一把钥匙。鉴于此,本文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共2905个汉字)为考察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关于独体字及其构字状况的系统研究,阐述现代汉字的构形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的关系,旨在为当前的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论文包括结语在内,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开展独体字研究的缘由,当前学术界关于独体字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汉字为范围,统计分析《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独体字的状况、来源和分类,并进行分析。第三章介绍《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独体字的构字状况,分别考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独体字充当音符、意符和记号的构字数状况,平均构字的数量和仅作为一种字符使用时的状况。第四章探讨独体字的教学问题,分别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独体字在用作意符、音符和记号构成合体字时统计得出的数据,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独体字应占有怎样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以初级阶段对外汉字教材为例,分析汉字课教材中对独体字的安排情况,具体分析每种类型的独体字在教学中应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充分利用独体字相对简单、构字能力强及在构成合体字时用作意符、音符和记号的有利条件,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最后是结语,概括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本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独体字进行细致地描写归类,并结合这些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探讨了独体字的教学方法。

郭玲[5](2012)在《汉字构形阐释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汉字等级大纲》汉字的动态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基础材料,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化对外汉字教学,需要探求汉字内在的理据,结合其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并由此探讨对外汉字教学的实施策略,使之有效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从而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对外汉字教学首先要认识到汉字的特点,并据此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因此,结合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在文字学及应用文字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汉字结构复杂、字数繁多的现实情况以及“非汉字圈”的外国人在学习汉字方面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大量收集、整理历来有关汉字阐释的资料,引入必要的文字学理论知识,建构比较合理的识记汉字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正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我们主张将汉字贯穿于字理、语义的网络里分步进行系统教学,即:(1)笔画——部件——整字(结构系统);(2)汉字形音义组合(理据系统);(3)由字组词(语义系统)。本文试图根据汉字的特点来探索建立新的对外汉字教学理论和方法。论文以《汉字等级大纲》为研究对象,借鉴汉字学的研究成果,在动态演变理论指导下,对《汉字等级大纲》中收录的2905个现代汉字展开定量定性统计与分析。本文首先根据《汉字等级大纲》字表所确定的字量,按四书分析原则,对每一个单字结构来源类型进行了数据统计。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在重视汉字静态描写与分析研究的同时,尤其着力于汉字动态演变的溯源研究,努力揭示出汉字演变的客观规律。这样做,目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汉字构形理论的深入研究,并进而提出对外汉字教学的相关策略和方法。本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综述。正文由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汉字等级大纲》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演变理论分析,将全部汉字进行静态结构分析,详细阐释了动态演变理论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对《汉字等级大纲》所收汉字的来源类型进行分析,按四书分析原则,对每一个单字结构来源类型进行了数据统计。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分别对《汉字等级大纲》所收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动态描写与演变源流进行了类型性分析与阐释。第七部分,通过对《汉字等级大纲》所收汉字的演变原因与规律分析,对形体演变中出现的讹变、替换、简化、分化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描述。第八部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探讨和教材编写的设想,主要是:(一)对《汉字等级大纲》来自古代表意字的溯源教学;(二)对《汉字等级大纲》所收形声字的教学策略探讨;(三)对《汉字等级大纲》记号字、半记号字的教学策略探讨;(四)对《汉字等级大纲》汉字的分类教学策略。本部分从这四个角度展开了相关讨论。

陈蓉[6](2010)在《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研究 ——以CIEE为例》文中提出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文化教学的地位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掌握目的语的语言形式,还应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文化教学。但对于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这些问题,人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文化教学这个主题,对外汉语教学界进行了热烈而有意义的讨论,这些讨论推动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不断向前发展。但以往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目的语教学环境下的文化实践以及专门的文化课程关注不够,其文化教学的研究重心也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较少关注整体的目的语教学环境;此外,以往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比较偏重主流文化的研究,对地域文化、都市文化、社群文化等不同形态的亚文化研究不够。这种研究现状启示我们要充分重视目的语环境下的文化教学实践。本文尝试将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着名学者莫兰教授所提出的文化体验理论(The Cultural Experience)以及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引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领域,对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进行描述、分析,归纳出文化体验的特征以及教学要求;并运用教育学中的隐性课程理论对在华汉语强化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设置理念进行研究,以期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莫兰的文化体验理论进行概述,分析了文化体验的内涵、文化体验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化体验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章以典型的在华汉语强化项目——CIEE为例,对其文化体验设置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其文化体验设置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并分析了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在文化体验中的运用。第三章对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设置进行了深层阐释,归纳出文化体验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并从隐性课程视角来观照这些项目的文化体验。第四章对文化体验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探究,并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出了相应建议。

刘艳娟[7](2010)在《《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中国第一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其权威性早已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从《现汉》第1版问世以来,研究者们便致力于《现汉》各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然而,针对这三十年来的大规模的系统的研究尚未出现,还没有人对《现汉》这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和概括。故以《〈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为选题,希望通过对前贤的研究成果尽量进行全面分析,让大家对《现汉》的研究有个直观的、综合的认识。本文以1978年至2009年,研究者们对《现汉》五个版本各个角度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大陆三十年来有关《现汉》的研究状况进行分类分析讨论。从宏观上来说,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六章,主要是有关《现汉》的内部研究,基本上是体例方面的东西,涉及到“凡例”研究、“词(字)音词(字)形”研究、收词研究和注释研究。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我们将《现汉》作为一个整体,将之与其它辞书和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希望通过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理顺《现汉》研究发展的历程,发掘《现汉》研究的共性及个性。绪论部分主要简单介绍了《现汉》的改版历程、研究现状和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资料、可创新之处和难点进行了简单分析,摆明了本论文的大致思路。第一章,《现汉》简介。通过对《现汉》性质、特点、出版以来各位学者对《现汉》的评价及《现汉》不断修订、其研究不断走向成熟的原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对《现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知。第二章,《现汉》的体例研究。对《现汉》“凡例”的研究范围、修订,研究者们在研究《现汉》“凡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本章重点考察“凡例”的研究概况及其修订完善的过程。第三章,对有关《现汉》词(字)音、词(字)形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分类综述。其中注音研究包括注音规则、注音中的研究角度、注音拼写研究等。对于词(字)形研究,我们对《现汉》中异形词、异体字和其它字形进行了分析探讨。第四章,针对学术界内出现的有关《现汉》收词立目的文章和论着,对《现汉》三十年来的收词研究进行简单勾勒。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现汉》收词情形概述,关于《现汉》收词原则与收词范围的探讨,《现汉》收词及研究特点的补充和《现汉》收词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式等。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论述了《现汉》注释的研究概况。注释被视为整部词典的灵魂和核心,本章包括释义原则与方法的探讨,五版《现汉》释义优缺点大盘点,并对《现汉》释义进行了史性研究。接着,我们对《现汉》释义的辅助方式,包括用例、括注及其它标注进行了分类概括和分析。由于内容较为集中,篇幅过大,我们分为上下两章进行论述。第七章、第八章以《现汉》的外部研究为主。为了保持论文的系统性,我们将《现汉》内部各版本(包括单版、版版对比研究)、《现汉》和其它辞书的对比研究放在一起。其中,《现汉》与其它辞书的对比研究又包括了外语词典及国内其它语文词典等。通过内部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现汉》的与时俱进性;通过外部对比研究,我们亦可以看出《现汉》的特点及与其它辞书之间的联系。第七章,我们以苏新春(2007)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改进及对进一步完善的期盼——兼谈“现汉学”的建立》一文中所提到的“现汉学”为出发点,对基于《现汉》引发的关于“现汉学”的研究进行分类综述,包括基于《现汉》为资料的研究。在此我们分析了选择《现汉》为研究资料的原因、《现汉》在研究中的角色与定位、基于《现汉》为语料的研究方法、方向及特点。接着,我们对《现汉》与汉语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简单探讨。最后,对《现汉》与文学、史地学等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进行了简单论述。在小结部分,我们对《现汉》这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总结,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邹德文[8](2009)在《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提出清代汉语东北方言语音的研究是汉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话语音研究以及正音标准的确定具有特别的意义。历史上这里多民族居住,移民数量大、来源杂、流动频繁,研究的难度大。本文对东北的移民、流民、被掠人口的各方面情况做了大量的文献调查,基本理清了这里语言接触的现象和特征以及对音系形成的影响,说明清代东北方言的形成、来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黄钟通韵》、《音韵逢源》来发现当时的语音系统声、韵、调三方面的特点以及语音发展、分合与流变的若干特征,真正发掘出方言韵书的价值。根据日、朝两国反映东北方言的汉语教科书文献进一步印证已有结论并据此考证清初迄今二百多年间东北方言语音系统的历史演变。

阮桂君[9](2006)在《宁波方言语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宁波方言的若干语法范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宁波方言的体貌、重叠、否定、比较、疑问和被动六个语法范畴。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引论。主要介绍了宁波的地理历史状况、宁波方言的声韵调以及宁波方言研究的现状,交待了论文的结构和理论依据,并对宁波方言的词法作了概述性的介绍。 第二章:宁波方言动词的体貌。这一章将宁波方言分成起始体、持续体和完结体三大类,在持续体下分出进行貌、接续进行貌、反复进行貌、持续貌和尝试貌五个次类;在完结体下分出完成貌、先然貌、完成持续貌和经历貌四个次类。着重分析了宁波方言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在过程中的情貌以及这些情貌与“体”范畴之外的其他外部相关成分的关系。考察发现,宁波方言进行貌和持续貌共存,前者的体标记是“来”,后者的体标记是“仔、勒、的”;完成貌和完成持续貌共存,前者的体标记是“仔、勒、(口雷)”,后者的体标记是“的(口雷)”。这些现象的发现,为进一步归纳整个汉语方言的体貌系统提供了补充的材料。 第三章:宁波方言的重叠式。这一章分别考察了宁波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重叠形式和语法特征。从语形上看,名词重叠有从式、AABB式;动词重叠有AA式、ABAB式、“A记A记”式;形容词重叠形式最为多样,有AA式、ABAB式、AABB式、AAB式、ABB式、“A里AB”式;量词重叠有从式、“A打A”式。动词具有其他词类没有的“A记A记”式,它们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动词和形容词的一条参考标准。形容词也有其他词类没有的重叠式“A里AB”,也可以作为判断动词和形容词的一条参考标准。量词独有的重叠形式是“A打A”式。从重叠的语义看,动词重叠可表短时量少、可表持续、可表尝试、可表舒缓语气也可表加强语气;形容词重叠多表生动、夸张,带有情感色彩:名词重叠表“小”或“周遍”义;量词重叠表多量、周遍或井然有序。由于形容词重叠与状态形容词的性质一致,本章还专门考察了宁波方言状态形容词的特点。 第四章:宁波方言的否定句。宁波方言否定词的构成有三种类型:(1)否定词的基本形式——单音否定词,如“勿”、“弗”、“莫”、“呒”、“没”等。(2)合音词。单纯的否定词同某些常用的动词、助动词或时间副词连用既久、组合固定后,进一步缩合成一个音节,就形成了合音词。如:“(勿会)、(勿要)、甮”。(3)复合否定形式:由单纯或合音的否定词再加其他词构成的否定短语,如“呒没、呒告”。此外,某些否定结构用于特定的结构成分后面,构成某种表示否定的格式,如“VP勿来”、“VP勿过”、“VP勿得”等。本章主要讨论了由以上三类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重点考察了以下六类:“勿”字句、“没”字句、“莫”字句、“呒”字句、合音否定词句、复合否定形式句。从否定词的语义入手,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句子中与否定项有关的各语法成分

刘敏[10](2015)在《初级汉英学习字典中的汉字声旁信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总体数量庞大,没有明确且一贯的表音构件,因此汉字常被认为难教难学。但是绝大多数汉字是形声构造,所以分级提供汉字的形旁和声旁信息应该是汉语学习字典的一个设计特征。然而在笔者搜集的30部汉英或汉语学习辞典中,16部没有提供构字信息;13部提供了部分构字信息,但没有将每个偏旁所构的字族列出来;只有1部较充分地提供了构字信息,但相关内容有的对国外初级汉语学习者不太适合。在这些辞典中,没有一部对汉字的构件加以分级。本研究主要探讨初级汉英学习字典所应提供的声旁信息。本文作者将声旁界定为有提示读音功能的最小构件。根据对《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词汇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四级字表和《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中语法词词库的统计,共有1141个基本汉字,其中形声字为667个(约占58%)。本研究以这些形声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考《说文解字》、《中日文分析字典》、《汉语大字典》、《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和《汉字源流字典》,从中解析出345个声旁。本文作者发现,这些声旁所组成的汉字共构成685个音节,约占汉语普通话总共1330个音节的52%;有103个声旁与其所构字的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202个声旁与其所构字的声母或韵母相同;其他40个声旁构成的汉字有多种读音。此外,在345个声旁中,参与了HSK四级字构字的声旁有152个(约占44%),参与了四和五级构字的有25个(约占7%),参与了四和六级构字的有98个(约占29%),参与了四、五、六级构字的有70个(约占20%)。本项研究的成果为初级汉英学习辞典的构字信息提供了分级数据,这些数据将极大地方便外国汉语学习者快速掌握汉字。同时,也将为汉语教师提供有用的教学资源。

二、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论文提纲范文)

(1)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论文提纲范文)

(3)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起源
        1. 世界需要汉语
        2. 汉语走向世界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 国外相关研究
        2. 国内相关研究
        3. 本文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 概念的提出
        1. 语言规划理论
        2. 态势(SWOT)分析法
        3. 战略
第一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与现状
    (一) 对外汉语的历史回溯
        1. 酝酿时期
        2. 发展时期
        3. 成熟时期
    (二) 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
        1. 初步形成孔子学院的全球布局
        2. 建立汉语国际推广管理体制
        3. 建设汉语师资队伍
        4. 编制对外汉语教材
        5. 举行汉语水平考试
        6.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 汉语国际化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1. 战略定位不明确
        2. 战略机制不系统
        3. 社会参与面不广泛(推广机构缺少经验)
        4. 对外汉语教学面临诸多问题
        5. 推广机构发展不平衡
第二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评估
    (一) 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
        1. 政治价值
        2. 文化价值
        3. 教育价值
        4. 经济价值
    (二) 语言推广的国际经验
        1. 各国语言推广机制
        2. 语言传播机构的财政支出
        3. 语言推广与文化外交
    (三) 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估指标
        1. 明确经济增长与语言推广关联度的内涵
        2. 指标选取的原则
        3. 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分析
    (一)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内部影响分析
        1. 汉语国际推广的模式
        2. 内部影响因素 SWOT 分析
        3. 分析结果与建议
    (二) 汉语国际推广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 美国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2. 韩国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3. 日本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4. 泰国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5. 小结
第四章 汉语国际推广发展战略
    (一)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定位
        1. 基本思路
        2. 预期目标
    (二)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布局
        1. 时间划分布局
        2. 地域传播布局
    (三) 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采取的措施
        1.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2. 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体系
        3. 促进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独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大纲》中独体字的状况、来源和分类
    2.1 《大纲》中独体字的状况
        2.1.1 独体字的确定
        2.1.2 《大纲》中独体字的分布状况
    2.2 《大纲》中独体字的来源
        2.2.1 独体字的来源
        2.2.2 《大纲》独体字来源分布
    2.3 《大纲》中独体字的分类
第三章 《大纲》中独体字的构字状况
    3.1 《大纲》中用作意符的独体字
        3.1.1 汉字的意符
        3.1.2 《大纲》中用作意符的独体字状况
    3.2 《大纲》中用作音符的独体字
        3.2.1 汉字的音符
        3.2.2 《大纲》中用作音符的独体字状况
    3.3 《大纲》中用作记号的独体字
        3.3.1 汉字的记号
        3.3.2 《大纲》中用作记号的独体字状况
    3.4 小结
第四章 独体字的教学问题
    4.1 对外汉语教学中独体字的地位和作用
        4.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独体字的地位
        4.1.2 对外汉语教学中独体字的作用
    4.2 对外汉字教材对独体字的安排
        4.2.1 《汉语阅读教程》与独体字相关的基本知识
        4.2.2 《汉语阅读教程》与独体字相关的练习
        4.2.3 《汉语阅读教程》独体字分布
    4.3 独体字的教学方法
        4.3.1 独体字单用时的教学
        4.3.2 独体字充当字符时的教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汉字构形阐释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汉字等级大纲》汉字的动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四节 对外汉字教学相关研究的综述
        一、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二、 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简述
第一章 《汉字等级大纲》所收汉字的静态描写分析
    第一节 《汉字等级大纲》所收汉字的类型
        一、 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划分
        二、 现代汉字构造类型的划分
    第二节 《汉字等级大纲》所收各类型汉字的讨论
        一、 独体表意字和独体准表意字
        二、 合体表意字和合体准表意字
        三、 形声字
        四、 记号字、半记号字
    第三节 静态描写所面临的问题和局限
第二章 汉字动态分析理论与《汉字等级大纲》所收汉字来源类型的统计
    第一节 汉字结构类型分析
    第二节 《汉字等级大纲》所收汉字的来源类型
第三章 《汉字等级大纲》源于象形的汉字动态演变与构造特点分析
    第一节 象形字的动态演变分析
    第二节 象形字的构造特点分析
第四章 《汉字等级大纲》源于指事的汉字动态演变与构造特点分析
    第一节 指事字的动态演变分析
    第二节 指事字的构造特点分析
第五章 《汉字等级大纲》源于会意的汉字动态演变与构造特点分析
    第一节 会意字的动态演变分析
    第二节 会意字的构造特点分析
第六章 《汉字等级大纲》所收形声字的动态演变与构造特点分析
    第一节 形声字的动态演变分析
    第二节 形声字的构造特点分析
第七章 对《汉字等级大纲》汉字的演变原因与规律分析
    第一节 汉字形变的分析
        一、 讹变
        二、 替换
        三、 类化
    第二节 汉字简化的分析
        一、 减省笔画或构件
        二、 类推简化
    第三节 汉字同源分化的分析
第八章 基于汉字动态分析研究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探讨和教材编写设想
    第一节 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探讨
        一、 对《汉字等级大纲》来自古代表意字的溯源教学
        二、 对《汉字等级大纲》所收形声字的教学策略探讨
        三、 对《汉字等级大纲》所收记号字、半记号字的教学策略探讨
    第二节 对外汉字教材编写构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研究 ——以CIEE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化体验理论概述
    第一节 文化体验中的文化要素
    第二节 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
    第三节 文化体验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研究
    第一节 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设置
    第二节 文化体验设置个案研究——以CIEE项目为例
    第三节 CIEE项目文化体验设置中的文化内涵分析
    第四节 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在文化体验中的运用
第三章 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文化体验设置深层阐释
    第一节 文化体验的特点
    第二节 从隐性课程视角观照文化体验设置
    第三节 文化体验的教学原则
第四章 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设置理念
    第二节 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借鉴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材料、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 《现汉》简介
    第一节 《现汉》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对《现汉》的评价
    第三节 《现汉》及其研究不断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 《现汉》体例研究
    第一节 《现汉》"凡例"研究概况
    第二节 《现汉》"凡例"的指瑕研究
    第三节 《现汉》"附录"研究
第三章 《现汉》字词的音、形研究
    第一节 《现汉》注音拼写研究
    第二节 《现汉》中的词(字)形研究
第四章 《现汉》的收词、立目研究
    第一节 《现汉》收词情形概述
    第二节 关于收词原则与收词范围
    第三节 《现汉》收词及研究特点补充
    第四节 《现汉》收词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研究
第五章 《现汉》的注释研究(上)
    第一节 《现汉》的释义研究概况及释义原则
    第二节 《现汉》释义的优缺点大盘点
    第三节 《现汉》释义的史性研究及特点
第六章 《现汉》的注释研究(下)
    第一节 关于义项的研究
    第二节 《现汉》用例研究
    第三节 《现汉》中的括注研究
    第四节 其它标注研究
第七章 《现汉》内部与外部对比研究
    第一节 《现汉》单版、各版本对比研究
    第二节 《现汉》与其它辞书的对比研究
第八章 由《现汉》引发的关于"现汉学"的研究
    第一节 基于《现汉》为语料的研究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教学
    第三节 《现汉》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
小结
主要参考与综述征引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汉语东北方言语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讨论
        1.1.1 汉语东北方言语音史研究的历史
        1.1.2 汉语东北方言语音史研究的现状及讨论
    1.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2.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选题的意义
    1.3 本题目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第2章 清代东北政区、人口和语言状况
    2.1 清代东北地理与行政区划
        2.1.1 清代东北地理与行政区划
        2.1.2 清代东北行政区划与现代东北行政区划的关系
    2.2 辽金以降东北地区人口构成和居住状况
        2.2.1 辽东北地区汉民族人口状况
        2.2.2 金时东北地区汉民族人口状况
        2.2.3 元朝东北地区汉民族人口状况
        2.2.4 明朝东北地区汉民族人口状况
        2.2.5 清朝东北地区汉民族人口状况
        2.2.6 清代“流人”、“官庄”以及“八旗汉军”
    2.3 汉语东北方言历史说略
        2.3.1 辽东话
        2.3.2 胶辽话
        2.3.3 清代汉语东北方言
第3章 《黄钟通韵》语音系统与东北方音考论
    3.1 《黄钟通韵》简介及其研究状况
        3.1.1 《黄钟通韵》作者及其内容
        3.1.2 《黄钟通韵》的研究状况
    3.2 《黄钟通韵》声母系统与东北方音考论
        3.2.1 《黄钟通韵》的韵图与术语
        3.2.2 《黄钟通韵》韵图中的声母与东北方音考论
        3.2.3 《黄钟通韵》声母表
        3.2.4 《黄钟通韵》是否分尖团音问题
    3.3 《黄钟通韵》韵母系统与东北方音考论
        3.3.1 《黄钟通韵》的十二律图及其构成
        3.3.2 《黄钟通韵》的韵母与东北方音考论
        3.3.3 《黄钟通韵》韵母表
    3.4 《黄钟通韵》声调系统与东北方音考论
        3.4.1 《黄钟通韵》的声调及其入声问题
        3.4.2 《黄钟通韵》声调归属与东北方音考论
第4章 《音韵逢源》语音系统与东北方音考论
    4.1 《音韵逢源》简介及其研究状况
        4.1.1 《音韵逢源》作者及其内容
        4.1.2 《音韵逢源》的研究状况
    4.2 《音韵逢源》的声母系统与东北方音考论
        4.2.1 《音韵逢源》各组声母及讨论
        4.2.2 《音韵逢源》的声母表
    4.3 《音韵逢源》的韵母系统与东北方音考论
        4.3.1 各组韵部的讨论
        4.3.2 《音韵逢源》的韵母表
    4.4 《音韵逢源》的声调系统与东北方音考论
        4.4.1 平分阴阳
        4.4.2 全浊上声变为去声
        4.4.3 入声的演变
    4.5 《音韵逢源》音系所见东北方音特征考论
第5章 朝鲜文献四种所见音系与清代东北方音考论
    5.1 朝鲜文献简介及其研究状况
        5.1.1 《华音启蒙》《你呢贵姓》的内容
        5.1.2 朝鲜汉语教科书及《华音启蒙》《你呢贵姓》的研究状况
    5.2 朝鲜文献四种所见声母系统与东北方音声母考论
        5.2.1 从朝鲜文献四种所见行文讹误看其东北方音特征
        5.2.2 朝鲜文献四种所见声母系统与东北方音考论
    5.3 朝鲜文献所见韵母系统与东北方音韵母考论
        5.3.1 李朝时期朝鲜文献中韵母系统
        5.3.2 朝鲜文献四种所见韵母与东北方音韵母考论
    5.4 朝鲜文献四种所见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
第6章 日本文献两种所见音系与清代东北方音考论
    6.1 日本汉语教科书及其研究状况简述
    6.2 《支那语讲义》研究与东北方音考论
        6.2.1 《支那语讲义》“发音编”的研究
        6.2.2 《支那语讲义》北京音与满州音比较的研究
    6.3 《满州土语研究》音系与东北方音考论
        6.3.1 《满州土语研究》声母分类
        6.3.2 《满州土语研究》韵母分类
        6.3.3 《满州土语研究》声韵拼合情况
        6.3.4 声调与声母、韵母的配合关系
        6.3.5 一字多音情况
        6.3.6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标音进行对音的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中文摘要
Chinnese Abstract
后记

(9)宁波方言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零 引言
    0.1 宁波及宁波方言
        0.1.1 宁波
        0.1.2 宁波方言的声韵调
        0.1.3 宁波方言实词的语法特点
        0.1.4 宁波方言的研究现状
    0.2 本文的研究
        0.2.1 研究范围
        0.2.2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0.3 本文的结构
    0.4 相关说明
        0.4.1 方言合作人
        0.4.2 常用方言词
第一章 宁波方言动词的体貌
    1.1 起始体
    1.2 持续体
        1.2.1 进行貌
        1.2.2 接续进行貌
        1.2.3 反复进行貌
        1.2.4 持续貌
        1.2.5 尝试貌
    1.3 完结体
        1.3.1 完成貌
        1.3.2 先然貌
        1.3.3 完成持续貌
        1.3.4 经历貌
    1.4 小结
        1.4.1 宁波方言动词的体貌类别关系
        1.4.2 关于动词体貌的一点认识
第二章 宁波方言的重叠式
    2.1 名词重叠
        2.1.1 名词重叠的形式
        2.1.2 名词重叠的语义
    2.2 动词重叠
        2.2.1 AA式
        2.2.2 ABAB式
        2.2.3 “A记A记”式
    2.3 形容词重叠
        2.3.1 AA式
        2.3.2 AABB式
        2.3.3 ABAB式
        2.3.4 AAB式
        2.3.5 ABB式
        2.3.6 “A里AB”式
    2.4 量词重叠
        2.4.1 AA式
        2.4.2 “A打A”式
    2.5 小结
    附: 宁波方言的状态形容词
第三章 宁波方言的否定句
    3.1 “勿”字句
        3.1.1 “勿”字句的语义
        3.1.2 “勿”与否定项
        3.1.3 “勿是”、“勿大”和“勿舍得”
        3.1.4 “勿”构成的特定格式
        3.1.5 “勿”与“弗”
    3.2 “没”字句
        3.2.1 “没”字句的语义
        3.2.2 “没”与否定项
        3.2.3 “没大”
    3.3 “莫”字句
        3.3.1 “莫”字句的语义
        3.3.2 “莫”与否定项
        3.3.3 “莫”字句与人称
    3.4 “呒”字句
        3.4.1 “呒”的语义及“呒”字词语
        3.4.2 “呒”与否定项
        3.4.3 “呒告”和“呒没”
    3.5 “(勿要)”字句
        3.5.1 “(勿要)”的语义
        3.5.2 “(勿要)”与否定项
        3.5.3 “(勿要)大”和“(勿要)渠”
    3.6 “(勿会)”字句
        3.6.1 “(勿会)”的语义
        3.6.2 “(勿会)”与否定项
    3.7 “(勿用)”字句
        3.7.1 “(勿用)”的语义
        3.7.2 “(勿用)”与否定项
        3.7.3 “(勿用)躲”与“(勿用)话”
    3.8 “欠”字句
        3.8.1 “欠”的语义
        3.8.2 “欠”与否定项
        3.8.3 “没 + 形容词 + 欠”
    3.9 小结
第四章 宁波方言的比较句
    4.1 比较句的基本类型
        4.1.1 差比句
        4.1.2 等比句
        4.1.3 极比句
        4.1.4 递比句
    4.2 比较项A、B和结论项W
        4.2.1 比较项A、B的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
        4.2.2 结论项W的构成类型和语义特点
    4.3 小结
第五章 宁波方言的疑问句
    5.1 是非问句
        5.1.1 语调表疑
        5.1.2 S + M
        5.1.3 F+VP+M
    5.2 特指问句
        5.2.1 特指问句的基本构成
        5.2.2 疑问词的疑问内容
        5.2.3 “啥、咋”在疑问代词语义系统中的地位
        5.2.4 宁波方言和普通话疑问代词语义类型对照
    5.3 选择问句
        5.3.1 选择问句的句法特点
        5.3.2 选择问句的语义内容
    5.4 反复问句
        5.4.1 VP + Neg + VP+(M)
        5.4.2 VP + Neg + (M)
    5.5 宁波方言疑问句的反诘用法
        5.5.1 是非型反诘问句特有的表达式
        5.5.2 特指型反诘问句特有的表达式
        5.5.3 反复型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式
    5.6 余论
第六章 宁波方言的被动句
    6.1 被动句的类型
        6.1.1 无标被动句
        6.1.2 有标被动句
    6.2 结构项的隐现及条件
        6.2.1 X可隐可显,Y必显
        6.2.2 有无“得”的语法条件
        6.2.3 有无“得”的语用差异
        6.2.4 “得”与句末语气词
    6.3 被动句结构成分的考察
        6.3.1 标前成分 X
        6.3.2 标后成分Y
        6.3.3 谓词成分VP
    6.4 被动句与给予句和处置句
        6.4.1 被动句与给予句
        6.4.2 被动句与处置句
    6.5 被动标记“得”的语法化
第七章 小结
    7.1 几点体会
        7.1.1 关于方言语法的研究
        7.1.2 建设方言口语语料库
        7.1.3 关于方言用字
        7.1.4 树立“大方言”的概念
    7.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宁波方言故事转录二则
附录二: 宁波方言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及生动形式表
后记

(10)初级汉英学习字典中的汉字声旁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汉字的性质、构件和学习辞典所提供的构字信息
    2.1 汉字的性质
    2.2 汉字的构件
    2.3 汉英或汉语学习辞典所提供的构字信息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选题动机和研究目的
    3.2 研究空缺
    3.3 对声旁的界定
    3.4 研究范围和任务
    3.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4章 最基础汉字的声旁
    4.1 对现有声旁的整合
    4.2 声旁整合的结果
    4.3 对声旁的统计与发现
第5章 结论
参考辞典
参引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录1

四、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J]. 《世界汉语教学》. 世界汉语教学, 1993(04)
  • [2]《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J]. 杨建国,李清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03)
  • [3]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D]. 胡仁友.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独体字研究[D]. 刘可. 安徽大学, 2011(04)
  • [5]汉字构形阐释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汉字等级大纲》汉字的动态演变研究[D]. 郭玲. 安徽大学, 2012(03)
  • [6]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研究 ——以CIEE为例[D]. 陈蓉.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7]《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D]. 刘艳娟. 山东大学, 2010(09)
  • [8]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 邹德文. 吉林大学, 2009(09)
  • [9]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 阮桂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10]初级汉英学习字典中的汉字声旁信息[D]. 刘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