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中长跑运动员早期训练的探讨

关于我国中长跑运动员早期训练的探讨

一、关于我国中长跑运动员早期训练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陆国田[1](2018)在《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田径整体竞技实力稳步提升,但男、女中长跑项目相对落后。非洲中长跑项目仍占据优势,邻国日本的中长跑竞技实力已经整体超越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全面参赛”目标,对提高我国中长跑竞技实力提出了要求,对加强中长跑“选材”与“育才”工作指明了方向,1992年全国范围测试的中长跑选材标准已时隔近3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青少年身体形态和竞技能力的变化等,亟待对选材指标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建立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测试指标体系及选材指标权重等;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测试法严格按照测试程序执行;通过数理统计法对选材指标数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百分位数法确定选材标准。研究结果与结论:(1)中长跑项目特征为本研究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研究基础人类遗传学原理、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人体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为不同年龄段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权重的确定和最终标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2)在选材指标筛选原则的指导下,经历了初步筛选、教练员与专家论证筛选、测试指标统计学筛选、多因素分析筛选等过程,最终确定了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男、女不同性别,12-13岁、14-15岁、16-17岁不同年龄段的,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指标、心理特征指标、家系调查指标及教练员经验评定指标在内的主观评价体系与客观评价体系相结合的选材指标体系。(3)在科学构建的选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级指标权重的初步确定与修正;主观、客观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了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及心理特征在内的选材客观指标的单项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确定了包括专项技术、家系调查和教练员经验评定在内的主观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最终有效制定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评价标准。同时对选材标准进行了回代检验,回代检验结果符合要求,体现出本研究选材标准制定的有效性。

蔡旭旦[2](2020)在《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探究跨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点、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有何差异;2)探究越野滑雪长期训练对跨项目运动员的一般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生理机能(即“运动能力”)有何影响、如何变化;3)探究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在越野滑雪长期训练中运动能力变化特点和异同,并提出针对性的训练建议。研究方法:研究1:60名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男子:19.4±1.6岁,182.4±5.0 cm,74.8±7.8 kg;女子:20.0±2.1岁,169.7±5.4 cm;60.8±7.1 kg),分别来自中长跑、皮划艇、赛艇等3个项目,参与了本次测试,每个项目各有10名男子运动员和10名女子运动员。60名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依次进行了iDXA身体成分测试(Luna iDXA,General Electric Company,USA)。采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nited States)和Excel 2013(Microsoft Corporation,Redmond,Washington,United States)对跨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的形式呈现。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检验和测试。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男子、女子)和不同来源项目(中长跑、赛艇、皮划艇)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研究2: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在挪威梅尔克越野滑雪学校集训的24名跨项目运动员为受试者(男子运动员15名,18.7±1.5岁、179.9±8.5 cm、68.5±10.1 kg;女子运动员9名,19.9±2.2岁、166.5±7.8 cm、60.3±8.1 kg)。24名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将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2019年5月进行3次阶段性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能力评定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测试,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测试,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以及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测试等。采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nited States)和Excel 2013(Microsoft Corporation,Redmond,Washington,United States)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的形式呈现。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重复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s ANOVA)进行运动员自身比较(测试1、测试2、测试3)。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使用Cohen‘s d公式计算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测试变化指标的效应量(ES,Effect Size),效应量的评价标准如下:0-0.2微不足道的效应,0.2-0.6小效应,0.6-1.2中等效应,1.2-2.0大效应,>2.0极大效应。研究3: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以在挪威梅尔克越野滑雪学校集训的15名原运动项目为中长跑的运动员(以下简称―原中长跑运动员‖;18.7±2.0岁、173.7±10.1 cm、62.1±8.6 kg)和9名原项目为皮划艇或者赛艇项目的运动员(以下简称―原皮划赛艇运动员‖;20.0±1.2岁、176.8±10.1 cm、71.0±9.3 kg)为受试者。原中长跑运动员、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2019年5月进行3次阶段性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能力评定测试。定期测试项目包括: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测试,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测试,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以及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测试等。采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nited States)和Excel 2013(Microsoft Corporation,Redmond,Washington,United States)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的形式呈现。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中长跑与皮划艇、赛艇)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使用Cohen‘s d公式计算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测试变化指标的效应量(ES,Effect Size),效应量的评价标准如下:0-0.2微不足道的效应,0.2-0.6小效应,0.6-1.2中等效应,1.2-2.0大效应,>2.0极大效应。研究结果:研究1: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女子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差异显着。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在身高、体重、BMI,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总质量,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肌肉质量,全身肌肉%BM,上肢、躯干和下肢肌肉%SM等指标上要显着高于跨项目越野滑雪女子运动员(P<0.05)。跨项目越野滑雪女子运动员在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脂肪质量,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脂肪%BM上要显着高于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P<0.05)。不同来源项目的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差异显着。原赛艇、皮划艇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总质量,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肌肉质量,全身、上肢和躯干骨骼质量等指标上显着高于原中长跑运动员(P<0.05)。原赛艇运动员与原皮划艇运动员在绝大部分身体形态指标上无显着性差异。研究2: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vVO2max,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CL、CT、OBLA Power、OBLA Incline,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O2peak Power、最大BLA、最大HR、最大RPE,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30秒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最终RPE,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5分钟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最终RPE、VO2peak Ab,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TPD1RM,专项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MAX Dips等指标中,与测试1结果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次最大强度O2cost Ab、O2cost Rl、RER、HR、BLA、RPE和GE等指标上,与测试1结果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在测试指标的ES值上,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BLA、CL、CR,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VO2peak Power、最大RPE等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大效应区间范围。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跑步机VO2maxmax Ab、VO2max Rl,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HR、BLA,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VO2peak Ab、VO2peak Power等指标上表现出较大差距。特别是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在平均体重,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等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研究3: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GE、CL、CT,滑轮跑台乳酸阈测试OBLA Power、OBLA Incline,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O2peak Power、VO2peak Ab、最大BLA、最大RPE,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Peak Power、Peak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最终RPE,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TPD1RM,越野滑雪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和Max Dips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O2cost Ab、O2cost Rl、RER、HR、BLA、RPE、CR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CL、CT,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VO2peak Power、最大HR、最大RPE,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TPD1RM,越野滑雪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RER、BLA、CR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与测试1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HR、RPE,滑轮跑台乳酸阈测试OBLA Power,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O2peak Power、VO2peak Ab、VO2peak Rl,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越野滑雪专项力量耐力测试Max Dips等指标上的绝对值变化幅度要显着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身体重量,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VO2max Ab,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HR、BLA,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O2peak Ab,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等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差距明显。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VO2max Rl,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HR、BLA,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O2peakpeak Rl等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差距明显。研究结论与建议:经分析研究1、研究2、研究3研究结果,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差异显着,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全身、肌肉质量显着低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身体成分相比存在不同差距,原赛艇运动员在各项身体成分指标上相接近,原皮划艇运动员的躯干脂肪质量和脂肪%SM偏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上肢、躯干肌肉质量差距巨大。2)6个月的训练中,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最大奔跑速度、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滑行运动表现、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运动能力均得到了显着提升。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最大摄氧能力、专项动作技术经济性、专项绝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持续做功功率和专项最大力量等运动能力上差距较大。3)原中长跑运动员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其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水平、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乳酸阈能力、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其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原中长跑运动员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在专项动作技术水平、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乳酸阈能力、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上的进步幅度要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4)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的最大绝对摄氧能力、专项动作技术经济性、专项绝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持续功率输出能力和专项最大力量等运动能力上差距较大;原皮划赛艇运动员的最大相对摄氧能力、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相对峰值摄氧能力等运动能力上差距明显。建议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未来的训练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应当建立定期全面的生理机能评估体系。定期对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滑雪测功仪30秒最大做功能力、5分钟持续滑行能力,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等指标进行系统测试,以监控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发展情况,评估阶段性训练效果,并为未来的训练提供建议和反馈。建议将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BLA、CL、CR,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VO2peak Power、最大RPE作为重点评估指标。将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HR、RPE、CT、OBLA Power、OBLA Inline,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最大BLA,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最终RPE,专项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MAX Dips等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评估指标。2)应当继续坚持进行以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模仿和专项下肢稳定能力训练为主的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训练。在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两组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能力提升差距表明,该训练是提升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动作水平和专项动作经济性的有效方式。建议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未来的备战训练中,应考虑到不同来源项目、不同性别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差异,根据不同来源项目、不同性别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营养方案,以提升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能力上的提升速度。3)应当注意保持越野滑雪专项训练的系统性,每周完成16-20小时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以稳步提升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水平、动作经济性、专项做功能力和专项力量水平。同时应当重视安排跑步训练,以维持和提升机体的有氧能力、一般最大摄氧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峰值摄氧能力。4)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维持越野滑雪专项力量水平的同时,应侧重于进行更多的长时间低强度越野滑雪持续滑行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和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训练,以降低身体脂肪质量(特别是躯干脂肪质量),提升他们在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技术模式下的最大相对摄氧能力、长时间持续做功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5)原中长跑运动员在坚持大量低强度的越野滑雪专项滑行训练的同时,应当侧重进行更多越野滑雪专项力量训练(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核心力量),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营养补充,提升越野滑雪专项肌群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以缩小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身体成分和肌肉力量上的差距。进而提升他们在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模式下的峰值摄氧能力、最大做功能力、长时间持续做功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水平。

骆学锋[3](2011)在《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山东省省体校)法,对我国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群体波动较大,队伍稳定性差,注册人数逐年递减,直接威胁我国潜优势项目人才储备;女子注册人数大大低于男子;后备人才年龄分布不合理,注册年龄限制偏大,未考虑性别差异;运动员选择专项时较盲目,缺乏宏观指导和调控,导致参与长跑项目人数分布极不平衡;少年优秀长跑运动员(女11-14岁,男11-16岁)年龄结构较合理,女子运动员比例趋于合理,甘肃、河北、内蒙古、青海等优势省份人才偏少。2、大部分长跑青少年家庭条件较差,进入少体校年龄偏晚,平均滞后1-3年;成就动机较高、训练目标切合实际,能够处理好文化课与运动训练关系,与教练员交流状况良好,但对将来就业有后顾之忧,对文化课持态度不积极;存在过度训练情况,损伤情况在接受范围之内,多为劳损和骨膜炎,且多为训练学原因造成。3、其执教教练员年龄分布较合理,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比例较低,专业运动员出身比例较高;基础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执教目标存在偏差和短视行为,对文化课的态度和训练中的重视程度并不相符,参与科研和训练计划制定情况不甚理想,大部分体校经费和场地、科研条件不能满足训练需求;较少采用训练过程控制较为精细、科技含量高、对于客观条件要求高、不符合长跑项目竞技特征、过程控制性等训练方法;一般耐力、专项耐力、速度力量、心理训练内容单一,手段落后,其选用受经费设施等软硬件客观条件制约较大。4、女子长跑运动员青少年时期专项成绩的增长比例,在少年基础训练阶段增长过快,青年专项提高阶段增长比例低于训练大纲标准,高水平阶段增长预留空间不足,最终将限制运动员应该达到的最高成绩水平。5、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训练和参赛安排与青年阶段“趋同”,年(周)训练次数大大超出大纲标准,年度参赛略显不足,且分布不均级别不高,存在较为严重的早期专项化;一般训练、技术、速度、力量训练比例偏低,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缺乏多样性,多项训练较少;训练负荷安排节奏变化合理,训练的高负荷量和高强度比例导致有氧训练不足,有氧和无氧训练比例失衡和倒置,训练效益不高;准备和整理活动监督管理情况较差,协调能力训练安排不足,少年长跑运动员协调能力(反复横跨)明显优于青年优秀长跑运动员。

黄佩玉[4](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800米跑在田径径赛中是最为艰苦的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与女子800米跑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女子800米跑项目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2017年天津全运会女子800米跑季军获得者胡志英的赛前训练情况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总结出她的赛前训练安排、负荷特点以及训练方法手段等,分析胡志英800米跑的赛前训练特点,探索胡志英的赛前训练规律,希望可以为其以后的赛前训练安排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为中国其他女子800米跑运动员提供可参考的范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800米跑优秀女子运动员胡志英备战天津全运会比赛的赛前训练进行研究,得出结论:1.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的赛前训练共计8周,且这8周均为赛前准备周。其中第6周是胡志英的赛前调整周。赛前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有氧能力训练、专项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能力训练以及身体素质训练。2.在负荷安排上,有氧能力的训练负荷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专项速度耐力的训练负荷以第6周调整周为界,调整周之前负荷量增加,负荷强度不变,调整周之后是负荷量减少,负荷强度增加;速度耐力的负荷强度呈现出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身体训练负荷变化不大。3.有氧能力是胡志英训练的基础,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其次是胡志英的专项速度耐力训练,该训练内容每周保持在4次左右,训练距离在200-1000米,专项速度耐力训练主要以间歇训练法为主,并结合组合训练的方式,全面发展胡志英的多种能力;速度能力的训练每周在3次左右,速度能力的训练手段主要以80-100米冲刺跑为主的间歇训练法。4.胡志英在赛前训练中有效的避免了伤病的出现,是比赛成绩的取得的重要条件。但胡志英在赛前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身体机能监控,因此在比赛计划的排上缺少客观的指标支撑。5.胡志英赛前的目标是能进入前8名,所以比赛压力较小,情绪较稳定,也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胡志英的专业训练年限为5年,此次比赛的良好发挥充分证明胡志英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另外,此次比赛的成功,也与赛前潘少奎教练合理的战术安排关系密切。

王迪[5](2013)在《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与手段研究 ——基于甘孜体校冬训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选取位于我国第二大藏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业余体校12岁至16岁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确立三大核心任务,即“打基础、出成绩、增加参赛项目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提出“以耐力做基础,注重练习方式多样化;以素质为核心,注重动作手段创新组合;以速度促专项,注重技术与能力提高”的训练理念。在26周的冬训实验过程中,摸索出较为适合甘孜体校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六套专门练习操和多种专项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并得出以下结论:1、甘孜体校中长跑队青少年运动员耐力素质较好,长距离持续跑的能力突出,对疲劳的恢复能力较好,具有顽强的意志力。通过训练理念的转变、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重选组合,使得冬训期19名参训青少年运动员中,有15名提高了专项运动成绩,证明世居高原藏族青少年在耐力性项目上具有较大发展。2、重视世居高原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较好的促进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3、甘孜体校中长跑队运动员通过不同速度素质的训练,对其专项成绩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短距离项目运动员的作用更为明显,但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4、冬训期采用高原到平原交叉训练的方法能够提高甘孜体校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使训练时间更充分、手段实施更完整;通过平原训练期问的专项测试得出,运动员在下高原三周或三周后普遍表现出专项成绩的第一高峰。5、世居高原青少年运动员良好训练习惯的养成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能够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对其从事耐力性项目具有较好促进作用。

郭波[6](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关于中长跑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大多基于传统生理生化方法预设一些常规大分子物质进行研究,很难全面反映运动训练和竞赛对运动员代谢产生的整体性、系统性影响,所以,迫切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中长跑训练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穴位刺激能够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改善机体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往的穴位刺激研究往往专注于某一物质或某几个物质的变化,很难体现穴位刺激对人体调节的整体作用。代谢组学通过“全景式”地扫描代谢物的变化,可对所获得的高通量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是揭示大负荷训练对机体代谢影响和穴位刺激调节强有力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和探讨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寻找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构建代谢组学图谱;研究长期穴位刺激干预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代谢模式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尝试从代谢的角度解释穴位刺激在运动员机能状态恢复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校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18名,均身体健康,分成实验组(LTA,9名):穴位刺激组,对照组(LTR,9名):自然恢复组。选取“足三里”(双腿)、“委中”(双腿)、“肾俞”和“关元”穴,对实验组(LTA)运动员进行电针刺激,每天治疗30分钟,持续时间4周。采集三次尿样的时间分别为:训练阶段开始的早晨(周一);训练中期(两周之后)的周一早晨;训练阶段结束(四周之后)的周一早晨。使用预饱和压水峰的NoesyPr1d脉冲[RD-90-t1-90-tm-90-ACQ]采集一维NOESY谱图。所有谱图均在25℃条件下使用带有超低温探头的Bruker(Karlsruhe,Germany)Avance III600 MHz谱仪进行采集。使用MestReNova软件进行FID数据的处理(版本12.0,Mestrelab Research S.L.)。使用0.3 Hz的线宽因子进行FID的傅里叶变换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然后对谱图进行相位矫正,基线调整,谱峰对齐,将TSP的甲基峰定标为0.00 ppm。将每个不重叠的谱峰进行归属后代谢物取其峰高度作为谱峰的定量结果,然后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后的数据进行UV标度化后在SIMCA-P+14(Umetrics AB,Ume?,Sweden)软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法-监督分析(PLS-DA),潜在结构的正交投影-监督分析(OPLS-DA)。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尿液中牛磺酸、抗坏血酸、N-乙酰基糖蛋白、2-氨基已二酸、葡萄糖、2-羟基异丁酸的含量显着下降;谷氨酰胺、酪氨酸、丙二醇、乳酸、二甲基甘氨酸、缬氨酸、甲基烟酰胺、α-酮戊二酸、丙氨酸和甲酸含量显着上升,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变化。(2)穴位刺激以后,运动员尿液中N-乙酰基糖蛋白、苯乙酰甘氨酸含量上升;谷氨酰胺、柠檬酸、乳酸、α-酮戊二酸、酪氨酸、3-氨基异丁酸、甘氨酸、甲酸的含量下降。穴位刺激对运动员产生影响的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结论:(1)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训练开始、结束时尿液样本的NMR代谢图谱存在显着差异,能够从代谢组学分析中筛选出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2)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为:有氧氧化代谢发挥最大作用;糖酵解占有很大比重,乳酸大量堆积;氨基酸代谢活跃,多数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氧化应激水平较高。(3)穴位刺激能对大负荷训练阶段中长跑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4)穴位刺激具有靶向性,其可能机制是穴位刺激能够增强或抑制相应代谢通路上酶的活性;穴位刺激的“双向调节”作用,客观而言是对机体固有的调节功能进行激活。

卜立平[7](2009)在《对我国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长跑训练是一个系统而又科学的过程,运动员成才过程较长,且训练水平在训练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青少年训练抓起,是提高我国中长跑运动水平的突破口。本文试图从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特征切入,以我国部分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部分青少年中长跑教练和专家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无论训练水平还是运动成绩,我国中长跑项目都存在女子运动员好于男子,青少年好于成年的形势。近年来,我国参加青少年国际比赛的运动员数量逐届减少,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也有所下滑。青年中长跑项目的全国比赛成绩有所下滑,主要表现在中距离跑项目;近几年少年中长跑项目的全国比赛成绩基本保持稳定。2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对竞技能力起重要作用。体脂与体重比值是影响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身体形态最重要的因素;最大摄氧量是影响中距离跑运动员身体机能最重要的因素,而长距离跑更依赖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耐力和速度是中距离跑运动员身体素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耐力对于长距离跑项目更为重要。影响青少年中、长距离跑运动员技术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着地缓冲技术和节奏感。3运动员自身在比赛中的发挥是影响其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运动员如何在比赛中分配体力则是影响比赛成绩发挥的战术因素。4在1416岁到1719岁的训练过程中,训练指导思想由以身体基础训练为主,逐渐转到以专项训练为主。而训练任务也由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逐渐转向专项能力的发展。对训练周期划分的观点比较均衡,双周期划分的支持者较多。5青少年中长跑的训练主要以体能训练为主,其中耐力和速度是训练核心。主要采用间歇跑训练法、持续跑训练法、变速训练法来发展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并注重采用短于专项距离的专项速度训练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素质。6我国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实际周训练课次和年总负荷量小于全国田径训练大纲的要求。运动员全年比赛次数少于世界先进水平,还应适当增加。此外,建议加强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负荷强度的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训练的内部特征。7我国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在训练负荷、内容,以及方法手段上与成年没有太大差距,这也是我国青少年出成绩比较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当今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主要特征之一。

樊超[8](2014)在《中长跑项目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长跑运动在我国田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奥运会比赛成绩来看,我国中长跑运动基本上已经告别了世界强国的队伍。从马家军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中国虽偶尔有个别运动员能够昙花一现,但是改变不了我国中长跑整体水平急剧下滑的现实状况。后备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我国中长跑项目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利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从基地的管理人员、基地运动员和基地教练员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中长跑后备人才基地”的教练员人数较充足,文化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中年教练占大部分比例,符合项目长远发展;教练员科研水平不高,获取信息的方式单一;多数教练员希望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2、我国“中长跑后备人才基地”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善,能够满足运动员的正常训练要求;但是,一些科研和医务人员以及一些生理、生化、技能评定等仪器配备不足;以及在实际训练中发挥的监控作用不大;3、我国“中长跑后备人才基地”的运动员训练存在拔苗助长,缺乏系统培养与发展意识,注重比赛成绩;科学选材不足;选材范围狭窄;4、我国“中长跑后备人才基地”的运动员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学习的积极性还是不高,仍然存在以训练为主的现象,运动员文化水平依然很低;5、我国“中长跑后备人才基地”受社会关注不够,除了体育专业人士知道以外鲜为人知,这与媒体的报道有很大关系,国家和地方媒体与基地的联系并不密切,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6、我国“中长跑后备人才基地”的科研水平不高,与高等院校基本没有科研项目合作;7、我国“中长跑后备人才基地”训练经费的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市场开发几乎没有,资金不充足,地域差异明显;

赵琦,陆锦华[9](2018)在《对不同时期我国田径优势项目训练理念和实践的审视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田径优势项目训练理念与实践进行研究。研究认为:1)借鉴先进的训练理论与经验,重新认识项目特征,形成科学的训练理念,创新、优化训练手段和负荷,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是我国跳高、投掷、跨栏等项目获得阶段性优势的主要原因。2)跳高水平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对快速助跑的训练理念没有很好体现,缺乏长远规划,对训练方法、技术细节、个人特点及负荷的过程控制不够重视,训练没有新的突破所致。3)近来我国女子优秀投掷选手的出手速度失去了动作快、出手快的特点,下肢灵活性、爆发力不足,基本功不扎实,最大力量不能有效转化为专项速度,影响了选手的成绩高度。4)中长跑成绩的持续下滑,说明我们在耐力项目上并没有形成先进的理论、理念,训练停留在方法、手段、负荷的改变上,盲目的大负荷量和高强度,缺乏深刻的运动生物学理论支撑。5)改变对周期及负荷的看法,形成小运动量、高强度和以赛带练的理念;用神经肌肉协调用力观念指导训练,并以专项速度为核心强化训练,形成领先的技术优势,促进了我国男子跨栏项目的发展。6)实践中对新的训练理论与理念认识不深,在训练中特别是青少年的训练中不能系统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优势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孙婧[10](2014)在《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安排特点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从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安排特点切入,以该体校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和教练员为调查对象,以他们的训练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安排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该体校训练安排方面,包括训练指导思想、训练周期、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手段及训练量安排等特点。研究意义:通过总结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安排特点,以期为从事青少年中长跑的教练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设计安排训练时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为训练提供有益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从训练学的角度出发,对潍坊体校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安排进行分析,提取出其在训练安排方面的特点,包括训练指导思想、训练周期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及训练量等几个方面的特点,以期为从事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教练员及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研究结果与结论:1、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年龄结构合理,形成合理的梯队建设;运动员主要来源于偏远的农村,有正确的参训动机,有利于开展中长跑的训练;教练员在运动员形成正确训练动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运动员参加田径训练的年龄小于全国平均值,但是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却与全国平均值相当。2、潍坊体校中长跑教练员,老中青比例合适,平均学历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90%以上;10年以上的执教年限人数占到了82%;教练员非常重视理论学习,其科研水平高于其他省市的教练员;学校在教练员科研工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教练员外出培训的次数也较多。3、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近五年在每一届山东田径锦标赛及2010年的省运会中,始终是奖牌大户,各个项目都比较均衡,基本每届每个项目都有至少一个前三名;从男、女子的对比情况看,男子运动员获得前三及前八名的数量都稍多于女子水平;潍坊体校中长跑项目的整体运动水平与全国的最高成绩接近;近五年向上一级输送了38名优秀运动员,其中大部分是输送至省体校。4、在潍坊体校青少年的训练中,以体能训练为主,其他内容为辅,以耐力训练为体能训练的核心,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发展耐力素质,不同的耐力素质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随着年龄的改变,耐力素质的侧重点也随之改变,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不同的专项,耐力素质的训练也不一样,符合训练学原则;速度训练的手段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力量训练外,非常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走在训练发展的前沿;重视恢复在训练中的作用,所采用的恢复方法与手段比较全面。

二、关于我国中长跑运动员早期训练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中长跑运动员早期训练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需求
        1.1.2 体育相关政策、条令的严格要求
        1.1.3 中长跑的“国际形势”及我国“中长跑地位”下滑
        1.1.4 中长跑竞技后备人才“选材指标与标准”亟待更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长跑
        1.3.2 运动员选材
        1.3.3 选材标准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
        1.4.1 论文框架
        1.4.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划分与工作步骤
        2.1.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总体发展历程
        2.1.2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阶段划分
        2.1.3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工作步骤
    2.2 运动员选材“模式”的历史发展与前沿动态
        2.2.1 “阶段”选材模式(“哈雷”选材模型)
        2.2.2 “滑动群体法”选材模式(“里涅”选材模型)
        2.2.3 “理论三角”选材模式
        2.2.4 “金字塔”选材模式
        2.2.5 “发育分型”与“选育”选材模式(“综合评价”选材模型)
        2.2.6 “竞技能力主导”选材模式
        2.2.7 “基因”选材
        2.2.8 “跨界”与“跨项”选材
    2.3 “国外”部分国家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2.3.1 德国
        2.3.2 俄罗斯
        2.3.3 美国
        2.3.4 澳大利亚
    2.4 运动员选材标准构建“方法”的研究
    2.5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
    2.6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测试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长跑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4.1.1 中长跑项目特征
        4.1.2 “选材”的理论基础
        4.1.3 小结
    4.2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选材指标筛选原则
        4.2.2 选材指标筛选的步骤与方法
        4.2.3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与分组依据
        4.2.4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测试指标筛选
        4.2.5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因子分析筛选
        4.2.6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主观指标确定
        4.2.7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
        4.2.8 小结
    4.3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研制
        4.3.1 选材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选材客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4.3.3 选材客观指标综合评价等级标准与回代检验
        4.3.4 选材主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4.3.5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确定
        4.3.6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与建议
        5.1.1 明确了中长跑的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5.1.2 科学构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
        5.1.3 有效制定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B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录C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三轮)
    附录D 运动员心理调查问卷
    附录E 运动员家系调查问卷
    附录F 选材指标测试细则
    附录G 选材指标测试表
    附录H 选材指标重要程度问卷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紧迫需求
        1.1.2 我国越野滑雪项目竞技水平亟待提升
        1.1.3 跨项目选材可行性论证的实际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假设
    1.6 名词解释与操作性定义
        1.6.1 跨项目选材
        1.6.2 跨项目运动员、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
        1.6.3 长期训练
        1.6.4 运动能力
        1.6.5 训练负荷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越野滑雪研究现状
        2.1.1 越野滑雪运动项目概述
        2.1.2 国内越野滑雪研究现状
        2.1.3 国外越野滑雪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跨项目选材研究现状
        2.2.1 国内跨项目选材研究现状
        2.2.2 国外跨项目选材研究现状
    2.3 越野滑雪世界格局及对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训练的启示
        2.3.1 2018 -2019赛季越野滑雪世界格局分析
        2.3.2 2018 -2019赛季中国越野滑雪国家队表现分析
        2.3.3 中外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比较及对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训练的启示
        2.3.4 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训练结构分析及对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训练的启示
        2.3.5 小结与建议
第三部分 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份研究
    前言
    3.1 研究方法
        3.1.1 受试者信息
        3.1.2 研究方法
        3.1.3 测试方案
    3.2 研究结果
        3.2.1 身体成分测试结果
        3.2.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
    3.3 讨论
        3.3.1 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讨论
        3.3.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讨论
    3.4 结论与建议
        3.4.1 结论
        3.4.2 建议
第四部分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
    前言
    4.1 研究方法
        4.1.1 受试者及训练测试安排
        4.1.2 研究方法
        4.1.3 测试方案
    4.2 研究结果
        4.2.1 受试者身体形态变化及训练量统计
        4.2.2 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
        4.2.3 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
        4.2.4 滑雪测功仪测试结果
        4.2.5 力量测试结果
    4.3 讨论
        4.3.1 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身体形态及6个月专项训练计划讨论
        4.3.2 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讨论
        4.3.3 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讨论
        4.3.4 滑雪测功仪测试测试结果讨论
        4.3.5 力量测试结果讨论
    4.4 结论与建议
        4.4.1 结论
        4.4.2 建议
第五部分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
    前言
    5.1 研究方法
        5.1.1 受试者及训练测试安排
        5.1.2 研究方法
        5.1.3 测试方案
    5.2 研究结果
        5.2.1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训练量统计
        5.2.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比较
        5.2.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比较
        5.2.4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雪测功仪测试结果比较
        5.2.5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力量测试结果比较
    5.3 讨论
        5.3.1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及6个月专项训练计划讨论
        5.3.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讨论
        5.3.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讨论
        5.3.4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雪测功仪测试结果讨论
        5.3.5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力量测试结果讨论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6.1 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机能监控主要研究结论
        6.1.1 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研究结论
        6.1.2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结论
        6.1.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结论
    6.2 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机能监控研究主要建议
        6.2.1 对于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训练机能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6.2.2 对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整体训练建议
        6.2.3 对原赛艇、皮划艇运动员未来训练的建议
        6.2.4 对于原中长跑运动员未来训练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3)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长跑项目训练的相关研究
        2.1.2 基础训练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中长跑项目的研究
        2.2.2 儿童和青少年田径运动的研究
3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1.1 长跑项目的确定
        3.1.2 代表省份的确定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个案研究法
        3.2.4 实证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长跑项目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理论研究
        4.1.1 长跑项目运动员基础训练的定义、阶段划分
        4.1.2 国内外基础训练阶段训练、竞赛体制的比较研究
    4.2 我国长跑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及其执教教练员的调查研究
        4.2.1 我国长跑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执教教练员的调查分析
        4.2.2 我国长跑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调查分析
    4.3 我国女子长跑项目青少年基础训练阶段现状调查分析
        4.3.1 女子长跑少年基础训练和青年专项提高阶段训练现状调查分析
        4.3.2 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成绩的年龄增长规律调查分析
        4.3.3 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训练的宏观状况调查分析
    4.4 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内容和负荷特点实证调研
        4.4.1 典型周训练结构调研
        4.4.2 赛前六周训练结构调研
        4.4.3 协调能力调研和测试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研究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我国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有关800 米跑训练方法的研究
        2.1.2 有关中长跑项目赛前训练的研究
        2.1.3 有关800 米跑赛前训练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胡志英个人情况简介
        4.1.1 胡志英参加训练及比赛情况
        4.1.2 胡志英从事800 米跑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条件分析
        4.1.3 胡志英专项能力特点分析
        4.1.4 胡志英与其他优秀女子800 米跑选手的对比分析
    4.2 胡志英参加2017 年天津全运会比赛的目标及赛前训练安排
        4.2.1 参赛目标
        4.2.2 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
    4.3 胡志英备战2017 年天津全运会800 米比赛赛前训练情况分析
        4.3.1 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4.3.2 胡志英天津全运会赛前训练负荷变化分析
        4.3.3 胡志英天津全运会赛前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4.4 胡志英2017 年天津全运会800 米跑成绩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 A 胡志英教练访谈提纲
    附录 B 运动员胡志英访谈提纲
    附录 C 中长跑项目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D 中长跑项目访谈专家信息
    附录 E 胡志英2017 年天津全运会赛前8 周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与手段研究 ——基于甘孜体校冬训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依据:藏区世居高原人群具有从事耐力性项目的潜在优势
        1.1.2 现实依据:四川省中长跑项目高水平体育人才匮乏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对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现状及综述
        2.1.1 国外对中长跑项目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相关研究现状
        2.1.2 国外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相关研究现状
        2.1.3 国外对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综述
    2.2 国内对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现状及综述
        2.2.1 国内对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内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相关研究现状
        2.2.3 国内对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现状及综述
3 研究设计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高原
        3.1.2 青少年年龄
        3.1.3 中长跑项目
        3.1.4 训练方法与手段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
        3.3.2 专家咨询
        3.3.3 实验研究和个案研究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访谈法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地点
4 研究个案介绍
    4.1 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业余体校简介
        4.1.1 历史沿革与办学特色
        4.1.2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特点
        4.1.3 运动员选材来源与方式特征
    4.2 甘孜州体校中长跑队相关情况简介
        4.2.1 运动员基本情况
        4.2.2 参赛类别、年龄和具体项目
        4.2.3 训练时间
5 年度训练周期中研究阶段的确定
    5.1 年度训练周期的阶段选择
    5.2 冬训期的三大核心任务
6 冬训期各阶段实验研究
    6.1 冬训高原初期(1-3周)
        6.1.1 高原初期的主要任务
        6.1.2 基本周训练内容结构
        6.1.3 训练方法与手段运用
        6.1.4 训练负荷安排特征
        6.1.5 教练员执教理念
        6.1.6 运动员体能状况和个性心理特征
        6.1.7 运动员参训动机
        6.1.8 运动损伤原因
    6.2 冬训高原中期的实验研究(4-12周)
        6.2.1 高原中期的主要任务
        6.2.2 周训练计划的再制定
        6.2.3 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再分配
        6.2.4 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具体要求及应用情况
        6.2.5 运动员对训练方法手段的感受与评价
    6.3 冬训高原后期的实验研究(13-17周)
        6.3.1 冬训高原后期的主要任务
        6.3.2 为到平原训练做准备
    6.4 平原期的实验研究(18-26周)
        6.4.1 平原期的主要任务
        6.4.2 下高原后应注意的问题
        6.4.3 平原冬训期周训练计划的制定
7 实验结果与分析
    7.1 专项成绩对比
        7.1.1 冬训高原期与平原期专项成绩的横向对比分析
        7.1.2 冬训期达到运动等级运动员的成绩对比分析图
    7.2 高原下平原后的晨脉变化
    7.3 个案分析
        7.3.1 由800米向400米转项成功的个案分析
        7.3.2 冬训平原期间专项成绩起伏较大的个案分析
        7.3.3 运动员早期培养中的训练控制
    7.4 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9 研究总结与展望
10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决定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1.1.2 机能恢复: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保障
        1.1.3 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机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1.1.4 代谢组学: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新工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2.1.1 中长跑的项目特征
        2.1.2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2.1.3 小结
    2.2 代谢组学概述
        2.2.1 “代谢组学”概念
        2.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2.2.3 NMR代谢组学研究
        2.2.4 小结
    2.3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3.1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2.3.2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2.3.3 小结
    2.4 代谢组学在穴位刺激领域的研究进展
        2.4.1 效应机制研究
        2.4.2 处方配伍的研究
        2.4.3 比较针刺研究
        2.4.4 小结
    2.5 穴位刺激与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相关研究
        2.5.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产生的主要机制研究
        2.5.2 穴位刺激促进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研究
        2.5.3 小结
    参考文献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访谈法
    3.3 实验法
        3.3.1 实验对象
        3.3.2 实验方案
        3.3.3 饮食控制
        3.3.4 穴位刺激方案
        3.3.5 NMR代谢组学
    3.4 数理统计法
4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4.1 结果
        4.1.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4.1.2 尿液中代谢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4.1.3 尿液中代谢物的多变量统计分析
        4.1.4 运动员尿液中的差异化代谢物
        4.1.5 代谢物归属及所涉及的代谢通路
    4.2 分析与讨论
        4.2.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4.2.2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4.2.3 尿液是研究中长跑代谢特征的有效体液
        4.2.4 代谢特征对中长跑训练的指导意义
    4.3 结论
5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调节及可能机制
    5.1 结果
        5.1.1 穴位刺激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多变量统计
        5.1.2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5.1.3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的多变量统计
        5.1.4 代谢物归属及代谢途径分析
    5.2 分析与讨论
        5.2.1 穴位刺激对能量代谢和身体机能的影响
        5.2.2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5.2.3 穴位刺激调节的靶向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5.3 结论
全文总结
    总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7)对我国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选题依据
2.文献综述
    2.1 有关运动训练特征的研究现状
    2.2 有关田径运动训练特征的研究现状
    2.3 有关中长跑项目训练特征的研究现状
        2.3.1 中长跑项目运动训练特征研究范围的界定
        2.3.2 有关中长跑项目训练特征研究的文献综述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国内青少年中长跑项目的发展概况及水平概述
        4.1.1 我国青少年中长跑纪录与世界纪录的对比情况
        4.1.2 对我国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世界排名及参加国际大赛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4.1.3 对我国青少年历年全国比赛成绩统计及分析
        4.1.4 小结
    4.2 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4.2.1 竞技能力的概念
        4.2.2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体能特征分析
        4.2.3 青少年中长跑项目技术和战术能力特征分析
        4.2.4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智能和心理能力特征分析
        4.2.5 对影响我国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最重要因素的分析
        4.2.6 小结
    4.3 对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研究与分析
        4.3.1 运动成绩的概念
        4.3.2 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4.3.3 小结
    4.4 我国青少年中长跑在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训练负荷上的特征
        4.4.1 青少年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指导思想和训练任务的特征
        4.4.2 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安排的周期规划特征
        4.4.3 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内容与训练手段的特征
        4.4.4 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负荷量的特征
        4.4.5 小结
    4.5 我国成年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特征趋势
5.结论
6.致谢
7.参考文献
8.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长跑项目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1.3.2 关于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研究
        1.3.3 概念界定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国家中长跑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情况
        3.1.1 基地教练员数量情况
        3.1.2 基地教练员年龄结构
        3.1.3 基地教练员执教年限
        3.1.4 基地教练员的学历及科研能力情况
        3.1.5 基地教练员的任教途径
        3.1.6 基地教练员选材情况
        3.1.7 基地教练员训练大纲的执行与训练计划制定情况
        3.1.8 基地教练员参加国家教练员岗位培训情况
        3.1.9 基地教练员获取中长跑信息的渠道
    3.2 国家中长跑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员队伍现状调查情况
        3.2.1 基地运动员的数量
        3.1.2 基地运动员选择中长跑运动的原因
        3.1.3 基地运动员的家庭情况
        3.1.4 基地运动员对今后发展方向规划情况
        3.1.5 基地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和调查分析
        3.1.6 基地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情况
        3.1.7 基地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的认识情况
    3.3 国家中长跑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队伍管理现状调查情况
        3.3.1 各基地中长跑项目发展战略的制定
        3.3.2 基地领导的重视程度
        3.3.3 基地的经费来源情况
        3.3.4 训练场地和器材的情况
        3.3.5 基地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管理
        3.3.6 基地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
        3.3.7 基地的社会关注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对不同时期我国田径优势项目训练理念和实践的审视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比较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跳高运动的腾飞及启示
    2.2 铅球突破, 带动我国女子投掷项群的发展
    2.3 耐力性项目兴衰更替, 喜忧参半
    2.4 跨栏创造奇迹, 使我们重新认识短跨速度类项目
    2.5 对我国高水平田径训练存在问题的调查
3 小结

(10)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安排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任务及研究必要性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中长跑训练的研究
    2.2 关于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研究
    2.3 关于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特点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基本现状
        4.1.1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年龄、性别情况
        4.1.2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来源
        4.1.3 潍坊体校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年限
        4.1.4 潍坊体校中长跑运动员近五年运动等级的变化情况
    4.2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教练员基本现状
        4.2.1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教练员年龄结构
        4.2.2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教练员学历及职称现状
        4.2.3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教练员执教年限现状
        4.2.4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教练员科研现状
    4.3 潍坊体校中长跑项目近五年(2009‐2013)成绩分析
        4.3.1 近五年比赛成绩分析
        4.3.2 近五年输送运动员的情况分析
    4.4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安排特点的分析
        4.4.1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指导思想特点
        4.4.2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周期划分特点
        4.4.3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法手段分析
        4.4.4 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负荷量特点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四、关于我国中长跑运动员早期训练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D]. 陆国田.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2]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D]. 蔡旭旦.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D]. 骆学锋. 北京体育大学, 2011(09)
  • [4]我国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研究[D]. 黄佩玉.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5]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与手段研究 ——基于甘孜体校冬训期的实验研究[D]. 王迪. 成都体育学院, 2013(05)
  • [6]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D]. 郭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7]对我国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特征的研究[D]. 卜立平. 北京体育大学, 2009(10)
  • [8]中长跑项目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D]. 樊超. 首都体育学院, 2014(08)
  • [9]对不同时期我国田径优势项目训练理念和实践的审视与反思[J]. 赵琦,陆锦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03)
  • [10]潍坊体校青少年中长跑项目训练安排特点的研究[D]. 孙婧. 山东体育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关于我国中长跑运动员早期训练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