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争议

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争议

一、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争论(论文文献综述)

周绍东,张毓颖[1](2022)在《也谈中国经济学的“普遍”与“特殊”——兼与几位学者商榷》文中指出构建中国经济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争议产生的焦点在于能否从西方经济学提炼出"市场经济一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经济学。虽然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比较接近的实践基础,但"普遍"不能脱离"特殊"而存在,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市场经济一般原理"不能为中国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构建中国经济学,既不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简单"平移"的过程。从特殊性上来看,阶级特殊性要求中国经济学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历史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国别特殊性意味着要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经济学。只有完整、辩证地把握"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关系,才能构建起中国经济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

周文,何雨晴[2](2022)在《西方经济学话语特征与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经济学理论总是笼罩在西方中心论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话语体系下,既不能解释真实世界变化,也无力为乏力的世界经济开出药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却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不受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实践的成功已经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但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严谨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构建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是系统化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内在理论诉求。基于此,本文在厘清西方经济学话语特征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要突出国家主体性、阐释好中国道路、服务于国家战略。

张琦[3](2021)在《“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9月2日至7日的"巴山轮会议",是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4年,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仍以传统的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为主,同时现代西方经济学再次传入中国,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仍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巴山轮会议召开的大背景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直接背景是1984年底到198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此外,当时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争论也构成了"巴山轮会议"召开的知识背景。参加会议的外方专家,围绕"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及"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作了充分的介绍和讨论,他们对中国当时正在采取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政策表示赞赏。巴山轮会议之后,中国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及宏观调控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范式开始悄然转换,从传统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逐步转向现代宏观经济学。贯穿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关于"保增长"与"反通胀"的争论,实质上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关于"高速度"和"按比例"之争新的表现形式。

冯彦明[4](2021)在《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与思考》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学,作为中国学的一个分支,是基于中国智慧为解决人类经济问题设计的中国方案。早在20世纪初期,一批留学归国学者和仁人志士对中国经济学的探讨达到了一个高点,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的一些研究显露出"退化"的问题,一些研究"错得离谱",一些研究"支离破碎",一些研究"自相矛盾"。在此基础上,对建立中国经济学的必要性和特点、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性及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判别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简新华[5](2021)在《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历新中国1949年成立,我出生于1947年,父亲之所以给我取名简新华,是因为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武汉市地下外围组织迎接解放军、建设新中国的活动。我虽然生在旧中国,但是长在新中国,从小学开始就接受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等教育,与当时大多数青年学生一样,

冯彦明[6](2021)在《七问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反思》文中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在正确地理解和解读对象世界的基础上修正和统一人的认识和行为,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但遗憾的是,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之明珠的经济学(当前主要是西方经济学)虽然学派林立,获奖不断,但不仅看不到有利于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甚至还使人类日益陷入生存和物欲的低级循环而无法自拔。文章据此对当前的经济学研究提出了七个疑问,以期引起经济学家反思: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灵魂何在?经济学仅仅是用来解释问题的吗?经济学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具有实用性?经济学研究和表述只能是西方范式吗?经济学与其他各学科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研究成果(文献)有无最优规模?

程晨[7](2021)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经济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他常被看作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局部均衡的静态范式受到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极大推崇。不过,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大量涉及演化、动态范式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这些内容虽然受到以均衡理论为框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冷落,但其中却包含许多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一个真实、复杂的马歇尔的必经之路。从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马歇尔凭借他的名言——“经济学的目标(mecca)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以及《经济学原理》中包含的生物学隐喻,被一些演化经济学家看作是演化经济学的鼻祖,但是,对他的评价大多止于他对生物学和经济学学科融合的推崇,一旦涉及具体的理论内容,往往还是将他的思想与新古典理论的静态性与均衡性相联系,马歇尔也因此招致了对他的“不彻底”的演化思想的非议。对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本身来说,无论是主流经济学的冷落,还是新兴经济学分支的部分解读,都不免是一种从已有框架或理论出发的后视之见或评价。这些评价或许具有启发意义,但是从现有的各个理论框架出发,那些“不重要”或“不正确”的内容恰恰可能是理解真实马歇尔的关键部分。只有立足于他的时代与背景,了解他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发展,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他的经济体系与理论建构,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因此,笔者不是从现代主流经济学或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重构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体系,而是从马歇尔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出发,考察马歇尔演化认知的思想源泉,从而发掘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意识,以及他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除了《经济学原理》(1890)之外,还包括马歇尔早期与夫人合着的《产业经济学》(1879)、晚期的主要着作《产业与贸易》(1919),另外,本文还重点关注了马歇尔在不同阶段的文章、演讲与通信。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或演讲主要包括:《机器》(Ye Machine,1868)、《论工人阶级的未来》(The Future of Working Classes,1873)、《分配与交换》(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1898)、《经济骑士精神的社会可能性》(The Social Possibilities of Economic Chivalry,1907),1875年马歇尔从美国回国后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美国产业的一些特征”,1885年担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的就职演说“论经济学现状”等。本文首先从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生物学说、历史主义、人道主义四个方面,考察了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源泉。他与亚当·斯密一样关注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他同约翰·穆勒一样,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充满了同情。在剑桥大学浓厚的道德哲学的学术氛围中,他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充满了兴趣,但由于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强烈意愿,他逐渐放弃了精神科学的研究,转而致力于钻研政治经济学。19世纪生物进化学说、有机体论的进展,进一步加深了马歇尔对演化的认识。他用进化概念来说明人的可变性,其重点不是放在人的物种进化上,而是着重于人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主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经济过程连续性、动态性的认识。马歇尔逐渐认识到,人类所处的某个时代的经济生活只是历史发展到一个特定时刻的产物。他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宽泛定义、对经济理论“相对性”的强调、对整体主义的部分认同,以及他所接受的人性演化的观点,都一定程度上来自历史学派的细心分析。马歇尔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幼年学习经历,他所看到的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以及他面临的激烈的社会矛盾,加上上述来自古典的、道德哲学的、进化论的、历史主义的思想一起,共同形成了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问题——贫困是否必然。正是现实中的贫困问题使得马歇尔执着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他渴望抛弃古典经济学关于工人阶级未来可能性的悲观结论,他用渐进演化的思想取代了悲观的社会静止论。接着,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现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第一,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中的人性基础,即他对人本身的可演化性的说明。马歇尔致力于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固定的、外生的人性预设,建立内生的、可演化的人性模型,这是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的基础与关键所在。贫困是贯穿马歇尔职业生涯的问题,他认为贫困的根源就是贫困本身,而不是所谓的人性中的某些固定要素。他始终关注“人的能力”的发展,这在他早期的心理学文章中已经得到了详细的阐释。在早期心理学文章“Ye Machine”(1868)中,他构造了一个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人类心智模型,探究了外部环境与机器内部互相作用与演化的过程,以及通过自由教育与道德教育扩展机器力量的可能性。接着,他从早期心理学中的演化人性,转而对经济学中的人性进行思考。他用“正常”这一概念工具来构建经济学中的人性模型,人的“正常”动机与具体的情景(时间、地点、主体)相联系,是随着具体环境而变化的,“正常”结果也是随着情境而变化的。人是内生于经济变化过程之中的,人的可演化、可发展的前提便是,他不可能是所谓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而是“有血有肉”(a man of flesh and blood)的人。第二,马歇尔专注于研究经济演化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并认为人与组织的演化是报酬递增的源泉。他将人类看作是抵抗自然界报酬递减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希望、自由、变化能够给人带来的“活力”,“用进废退”意味着才能可以因使用而得到增加,而人类本身就可以因为喜爱发展才能而发展才能,这促使马歇尔坚信人的发展是经济进步的源泉。马歇尔对劳动力的描述,暗含了人类与自然生物的不同之处,即人类可以为了自身卓越而追求“更高的能力”,拓展新的活动,因此养成一系列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更好的生育观)与优良品质。这种对人的生产效率的强调,构成了一个以追求“更高的才能”为基础的正向反馈机制。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是有机体论对马歇尔影响的集中体现,在组织演化的过程,知识被创造与组织起来,不断在个别企业内外流动,成为新的知识的基础,这是马歇尔对创新积累性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马歇尔还强调了人在组织演化中承担的新责任与新角色,这意味着新能力的发展与新活动的产生。这种能力不仅有组织分工所赋予人类的新角色,还包括企业家创造性的活动,马歇尔认为后者的创造往往能够持续几代地发挥难以估计的价值。他还对包括企业家的骑士精神在内的经济骑士精神进行了强调,体现了马歇尔对经济演化过程中人性与道德发展的追求。第三,基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的理想目标,以及他认为自然自由的演化过程可能带来的危害,他认为国家行为或政府行动有其必要性。他对社会秩序与政治行动的讨论更像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而不是建构某种政治理论的理论家。马歇尔指出,自由放任学说带来了一味强调残酷竞争的流行意识,既成事实的贫困造成了一种自动的恶性循环,维持效率所需的第三类物质需求(新鲜空气、阳光、自然风光)难以依靠个人实现,因此,在经济演化过程中,国家行为是有必要性的。尤其是在改善社会生活方面,政府行动比个人努力更加有效。他主张针对三类不同的人群(社会渣滓、技术性工人、上层中产阶级),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与责任感,以实现阶层的跃升。马歇尔将更高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之上,他对于经济骑士精神的强调,都来源于这种道德与责任的发展。他指出,社会制度应与人性相适应,它有时可以稍稍超出一些人性,以激发人的更高发展,但这种超出不能太多,否则会导致社会倾覆。总之,他认同穆勒在论社会主义的残篇中的观点,即社会改革家提出的一切计划,不能因其名称而得到区别对待,应该以坦率的态度对它们进行审查,不应预先认为它是荒谬的。最后,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对马歇尔思想中的动态、演化的范式进行了说明,这一动态范式源自于马歇尔对经济学中历史与时间的认识。马歇尔的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分析的内容,他从未将历史方法排除出经济学研究框架,相反,他认为不存在与历史情境无关的普适性经济理论。围绕真实世界展开的经济学应当欢迎任何有建设性的研究工具。马歇尔对历史方法的认同,本质上是其演化原则的体现。马歇尔对演化问题的思考必然涉及长期问题,他很早就意识到,经济研究中的时间因素是一大难题。他强调要在具体经济问题中,用经济力量的“运作”(社会)时间来界定研究的边界,同时还需考虑时间与经济主体、地点之间的联系。时间是不可逆的、连续的,经济过程也是如此,静态方法虽然可以达到精致而简洁,但是其局限性是致命的,它会使经济学逐渐失去解释力。静态方法只是经济学研究的初级阶段,是更高级的、动态的、演化的研究阶段的辅助工具。在日益形式化的现代经济理论所面临的解释性困境中,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研究: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来源、他围绕经济演化过程所开展的三个方面的研究,以及一些方法论问题,笔者试图展现与“新古典代表人物”这一形象极为不同的马歇尔思想图景,这种对经济演化的过程与未来的思考,与他对人类本身的演化发展的思考紧密相连,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但却是全面理解马歇尔思想的关键。

徐则荣[8](2021)在《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吴易风和丁冰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4月29日,"吴易风丁冰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行。会议由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主办。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学部委员致辞并主持会议,学会部分新老负责人和常务理事参加研讨会。

刘倩[9](2021)在《李斯特与近代中国》文中研究说明

刘伟[10](2021)在《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历程、构建原则与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学界也已经取得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中国经济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新的伟大实践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经济理论作为指导,在此背景下,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性规律,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本文从中国经济学的历史探索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经济学的五大原则,并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学需要重点关注的五大关键问题,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关系格局的变迁和新时代的任务,以及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争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1)也谈中国经济学的“普遍”与“特殊”——兼与几位学者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特殊属性
三、不能通过“剥离”的方法提炼经济学的“普遍性”
    1.能否从西方经济学中剥离出“市场经济一般原理”?
    2.能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剥离出中国经济学的“普遍性”?
四、从三个层面的“特殊性”立体地呈现中国经济学
    1.阶级特殊性:“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2.历史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国别特殊性: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彰显中国特色
五、结 语

(2)西方经济学话语特征与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经济学话语特征
    (一)科学性与意识形态
    (二)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话语体系
    (三)西方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
    (四)西方经济学普适价值背后的政治经济意图
二、中国经济学的话语基础及主要特征
    (一)中国经济学概念范畴源于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学的宝贵资源
    (三)开放包容的世界主义是中国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四)阐释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五)服务好国家治理是中国经济学话语的立论前提和基础框架
三、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构建问题
    (一)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国家主体性
    (二)阐释好中国道路
    (三)服务好国家战略
    (四)揭示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假象

(3)“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一)西方经济学的再次传入
    (二)传统宏观经济研究范式
二、“巴山轮会议”的背景
    (一)“巴山轮会议”的现实背景
    (二)“巴山轮会议”的知识背景
三、“巴山轮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
    (二)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
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
五、结束语

(4)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时期对“中国经济学”的探讨
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
    第一,对现有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是否需要建立中国经济学。
    第三,建立怎样的中国经济学。
    第四,如何建立中国经济学。
三、对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的思考
    第一,总体研究出现了“退化”,尚未达到民国时期的水平。
    第二,一些研究“错得离谱”。
    第三,一些研究支离破碎,尽管在某方面“观点正确”。
    第四,一些研究还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且不鲜见。
四、对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
    第一,中国经济学建立的必要性和特点。
    第二,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性。
    第三,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第四,中国经济学的判别标准。

(5)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历
二、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探索和辨析
三、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探索和批驳
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争鸣

(6)七问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一问经济学及经济学家的灵魂何在
2 二问经济学仅仅是用来解释问题的吗?
3 三问经济学是否具有普适性
4 四问经济学可否实用
5 五问经济学的规范化问题
6 六问经济学可以孤立存在与发展吗?
7 七问经济学研究有无最优规模

(7)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创新、难点与不足
    1.4 本文在何种层次上谈论马歇尔的演化思想?
2 国内外相关主题研究现状
    2.1 马歇尔着作与相关文集
    2.2 国外研究
        2.2.1 演化思想的来源
        2.2.2 经济演化思想
        2.2.3 争议与评价
    2.3 国内研究
        2.3.1 介绍性研究
        2.3.2 演化相关的研究
    2.4 小结
3 经济演化的思想源泉
    3.1 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
        3.1.1 古典政治经济学
        3.1.2 剑桥的学术氛围
    3.2 生物学说
        3.2.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3.2.2 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
    3.3 历史主义
        3.3.1 德国与英国历史学派
        3.3.2 黑格尔的历史观
    3.4 人道主义者
        3.4.1 马歇尔的现实关怀
        3.4.2 实地考察
    3.5 小结
4 经济演化的人性基础
    4.1 起因:穷人与贫困
        4.1.1 贫困是堕落之因
        4.1.2 论工人阶级的未来
    4.2 人类心智的演化模型
        4.2.1 一个心理学模型
        4.2.2 扩展机器力量
    4.3 人的正常动机
        4.3.1 何谓“正常”
        4.3.2 人的正常动机
    4.4 小结
5 人与组织的演化:报酬递增的源泉
    5.1 人的发展
        5.1.1 人的“活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5.1.2 教育与“用进废退”法则
        5.1.3 关键在于新活动而非新需求
    5.2 企业家才能与经济骑士精神
        5.2.1 企业家才能
        5.2.2 经济骑士精神
    5.3 组织与有机体
        5.3.1 组织内涵的演变
        5.3.2 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
        5.3.3 组织演化与经济扩张
    5.4 小结
6 国家行为与经济演化的目标
    6.1 国家行为的必要性
        6.1.1 自由放任的危害
        6.1.2 已有贫困的恶性循环
        6.1.3 第三类物质需求
    6.2 经济演化的目标
        6.2.1 理想的社会秩序
        6.2.2 通往理想秩序的路径
        6.2.3 政策主张
    6.3 小结
7 演化思想的方法论
    7.1 马歇尔的历史观
        7.1.1 文本中的历史内容
        7.1.2 历史方法的作用与地位
    7.2 马歇尔的时间观
        7.2.1 依赖于情境的长期与短期
        7.2.2 时间的连续性与不可逆性
        7.2.3 自然没有飞跃与长期来看递增的报酬
        7.2.4 《分配与交换》——静态方法的局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8)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吴易风和丁冰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研究
三、关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
四、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五、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

(10)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历程、构建原则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历程
2 新时代建设中国经济学的必要性
3 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原则
4 新时代建设中国经济学的关键性理论问题

四、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争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也谈中国经济学的“普遍”与“特殊”——兼与几位学者商榷[J]. 周绍东,张毓颖.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 [2]西方经济学话语特征与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J]. 周文,何雨晴.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3]“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J]. 张琦.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1(06)
  • [4]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与思考[J]. 冯彦明. 财经理论研究, 2021(06)
  • [5]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探索[J]. 简新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09)
  • [6]七问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反思[J]. 冯彦明.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1(05)
  • [7]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D]. 程晨. 浙江大学, 2021(01)
  • [8]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吴易风和丁冰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J]. 徐则荣.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1(03)
  • [9]李斯特与近代中国[D]. 刘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10]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历程、构建原则与发展方向[J]. 刘伟. 中国科学基金, 2021(03)

标签:;  ;  ;  ;  ;  

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争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