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温排脓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小迪[1](2021)在《银花通窍鼻炎汤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银花通窍鼻炎汤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 10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银花通窍鼻炎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白介素-5(IL-5)、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5(1.81±0.16)μg/L、IL-17(2.79±0.71)μg/L、TNF-α(2.13±0.24)n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6.79±1.24)μg/L、(8.55±1.12)μg/L、(8.61±1.13)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花通窍鼻炎汤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显着效果,可有效改善炎症指标,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值得推广。
姜德友,王硕,常佳怡[2](2021)在《鼻渊源流新考》文中认为《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鼻渊病名。唐及唐以前,古籍中仅有对鼻渊病因病机的阐述,且多遵经旨认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宋金元时期,医家开始以清泻胆热、辛散开郁法治疗鼻渊。明清时期,诸医家突破鼻渊病机理论囿于热的认识,提出新观点和治法。根据古今医家辨治经验,鼻渊病因可归为风、火、寒、虚、毒、瘀六因。风为外邪内犯,当辛散通窍;火指脏腑热盛,宜清热通窍;寒乃脏气虚寒,重温散;虚指气虚、精虚、阴虚,重补益;毒指脓毒内结,宜排脓解毒;瘀为气血瘀阻,当活血化瘀。
林巧如[3](2021)在《岭南地区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虞廷君[4](2021)在《苍藿通窍散治疗儿童急性鼻窦炎(肺经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苍藿通窍散治疗儿童鼻窦炎肺经风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12名符合儿童急性鼻窦炎西医诊断及肺经风热型中医症候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人。治疗组给予自拟方苍藿通窍散颗粒剂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口服治疗。两组患儿全部都治疗两个程,每个疗程时间为7天,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结果:本次研究最后共纳入103例患者,其中治疗组52例,对照组51例。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症状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疗效上,治疗7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疗效相当,治疗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0.3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39%,说明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在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咳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咳嗽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第7天及第14天后,两组患者鼻塞、头痛、嗅觉障碍、鼻甲增大、鼻黏膜充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上述症状的疗效相似。流鼻涕、鼻分泌物和整体分数,7天的治疗学差异(P>0.05),但治疗14天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7天治疗上治疗组于对照组症状改善相当,而在14天治疗上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在血清C-反应蛋白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者效果相当。、结论:(1)本次研究证明苍藿通窍散治疗儿童急性鼻窦炎(肺经风热型)在临床上有疗效。(2)苍藿通窍散和鼻渊通窍颗粒均可以降低急性鼻窦炎患儿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窦豆[5](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万红[6](2021)在《鱼酱排毒合剂体外抑菌作用及盥洗治疗实热型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鱼酱排毒合剂对慢性鼻窦炎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探讨其体外抑菌作用及外用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观察鱼酱排毒合剂盥洗鼻腔治疗实热型不伴息肉型慢性鼻窦炎患者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采用倍比稀释法稀释鱼酱排毒合剂,初步观察96孔微量培养板上培养24小时后各孔是否有慢性鼻窦炎常见致病菌生长,并转移至相应培养基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生长情况,以培养板及培养基上均无细菌生长的最高稀释倍数为鱼酱排毒合剂对该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2.随机将符合入组要求的64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外用鱼酱排毒合剂盥洗鼻腔,20ml,每天2次,治疗2周;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盥洗鼻腔,20ml,每天2次,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0周)、治疗1周和2周后请患者填写含有SNOT-22量表、Lund-Kennedy评分表的病例观察表。数据均使用SPSS25.0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鱼酱排毒合剂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抑制作用最明显(16倍);对肺炎链球菌、奇异变形杆菌抑制作用明显(8倍);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抑菌作用较好(4倍);对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2倍)。2.鱼酱排毒合剂盥洗鼻腔治疗实热型不伴息肉型慢性鼻窦炎患者2周,SNOT-22量表中17个条目评分及总分均有明显下降,且在需要擤鼻涕、鼻塞、流脓鼻涕、头昏、头面部疼痛或压迫感、疲倦等6个条目评分及总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此次研究中,对患者影响较大的“5大问题”为需要擤鼻涕、鼻塞、流脓鼻涕、嗅觉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治疗后均有明显好转。与对照组相比,Lund-Kennedy评分及治疗结果治疗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鱼酱排毒合剂对大多数慢性鼻窦炎常见致病菌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用于外用治疗慢性鼻窦炎有着合理性及有效性。2.鱼酱排毒合剂盥洗鼻腔治疗实热证不伴息肉型慢性鼻窦炎能够在短期内改善鼻腔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陈慧[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门诊收集的汪受传教授诊治小儿乳蛾的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手段,了解真实世界中小儿乳蛾的发病特点,探究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处方用药规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进一步总结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同时为小儿乳蛾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方法:收集汪受传教授2018年8月-2021年2月专家门诊诊治小儿乳蛾的病例信息,制定并填写“小儿乳蛾病例调查表”和“小儿乳蛾证候评分量表”,对相关资料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运用Excel表格建立医案数据库,借助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及疗效分析,结合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本课题共纳入161例乳蛾患儿,466诊次。男女性别比例1.88:1,男女诊次比例3.20:1,平均年龄6.6±3.0岁,好发年龄1-9岁。诱发因素主要是寒温失调和饮食不节,未呈现出明显的季节规律。常与其他疾病合并存在,合并症中以腺样体肥大、慢性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最为多见,过敏性疾病亦较为常见,过敏性鼻炎在过敏性疾病中所占比例最大。预后相对较好,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病位主要在肺胃。13种病机证素可以归纳为5大类,即热、风、虚、痰、瘀,其中以肺热和气虚占比最高。证型统计显示风热外袭、肺咽结热证53例,肺胃积热、咽喉不利证12例,热毒结咽、腐化成脓证32例,痰热内蕴、肺咽不利证35例,余热未清、结于咽喉证128例,肺卫不固、热结咽喉证157例,卫阳不足、热结咽喉证6例,肺脾气虚、热结咽喉证16例,气阴不足、热结咽喉证19例,痰瘀阻滞、肺咽不利证8例。461张处方中共包含有153味中药,计6090频次,平均每张处方13.21味中药。中药分类共19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清热药,清热药以清热解毒药和清热泻火药为主,常配伍清热凉血药;补虚药以补气药为主,补阴药次之。前30种高频使用的中药是:蒲公英(87.85%)、芦根(62.04%)、桔梗(59.87%)、虎杖(56.40%)、桑白皮(56.18%)、金银花(53.36%)、黄芪(51.63%)、紫花地丁(49.24%)、牡蛎(45.99%)、败酱草(45.55%)、龙骨(41.43%)、皂角刺(38.61%)、辛夷(38.39%)、防风(37.09%)、白术(36.88%)、薄荷(36.23%)、浙贝母(31.24%)、连翘(30.37%)、白芷(23.64%)、神曲(19.31%)、山楂(19.09%)、牡丹皮(17.57%)、牛蒡子(17.14%)、玄参(15.40%)、甘草(14.97%)、胖大海(14.32%)、蝉蜕(13.67%)、瓜蒌皮(13.02%)、地骨皮(12.15%)、丹参(11.50%)。聚类分析结果得出3个类别,分别为C1:金银花,连翘,薄荷,白芷,牛蒡子,桔梗,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皂角刺,牡丹皮,芦根;C2:黄芪,白术,防风,龙骨,牡蛎,辛夷;C3:桑白皮,地骨皮,瓜蒌皮,浙贝母,蝉蜕,胖大海,玄参,丹参,虎杖,山楂,神曲。从两味药关联度来看,金银花与连翘、桑白皮与地骨皮、黄芪与黄精、龙骨与牡蛎、山楂与神曲等的关联度较高;从三味药关联度来看,补肺固表类代表药物为黄芪、白术、防风等,疏风清热类代表药物为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解毒消痈类代表药物为蒲公英、紫花地丁、皂角刺等,体现了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以补肺固表和清利咽喉为主要方法。疾病疗效分析显示治愈98例、好转90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显示急乳蛾治疗第1周、第2周,慢乳蛾治疗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急乳蛾治疗第2周与第1周,慢乳蛾治疗第12月与第9月、第9月与第6月、第6月与第3月的证候积分相比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小儿乳蛾反复发作者有必要接受长时间的中药调理。结论:本课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小儿乳蛾病例进行研究,丰富了该病的临床资料,实现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客观化和标准化,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小儿乳蛾疗效确切。导师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可概括为:从“热、风、虚、痰、瘀”认识小儿乳蛾,分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迁延期三期论治,重点把握“肺热”和“气虚”的关系,而以清利咽喉法贯穿治疗始终,并且常常配伍使用凉血散瘀和化痰散结之品,用之临床,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柏越隽[8](2020)在《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理论分析及临床观察两方面探讨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机制。为临床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理论研究:探讨脾胃湿热与鼻渊发病的关系及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的理论基础。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分表法分组,将符合脾胃湿热型鼻渊的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清温通窍汤加减口服,对照组以鼻渊舒口服液口服,疗程均为28天。观察治疗前后鼻部症状、体征及全身症状变化;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并记录,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在治疗结束后总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对比,均有改善(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无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以芳香清温通利法为组方原则的中药清温通窍汤能有效消除或缓解脾胃湿热型鼻渊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鼻黏膜肿胀的程度,改善鼻腔的通气功能,促进鼻腔生理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该法治疗效果良好。因此,服用中药清温通窍汤是一种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王一琦[9](2020)在《银连柴芩颗粒治疗肺胃热盛证小儿急乳蛾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客观评价银连柴芩颗粒治疗肺胃热盛证小儿急乳蛾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肺胃热盛证小儿急乳蛾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分组方法,将96例符合肺胃热盛证急乳蛾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银连柴芩颗粒,对照组给予小儿咽扁颗粒,两组均以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记录以及量化评分,按相应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组及组间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银连柴芩颗粒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7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症状体征,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改善总体证候、主要证候、次要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观察组在改善咽痛、吞咽受限、扁桃体肿大及脓性分泌物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缓解扁桃体充血方面疗效相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观察组在改善口渴、口臭、发热、大便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改善小便方面疗效相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观察组在改善咽痛消失、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退、退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扁桃体充血消退时间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两组患儿治疗后血常规(WBC、NEU%、LYM%)、hs-CRP、SAA指标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有效;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常规(WB C、NEU%、LYM%)、hs-CRP、SAA指标组间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相当。8.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受试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银连柴芩颗粒能改善咽痛、吞咽受限、口渴、口臭等症状,有效缩短扁桃体肿大、扁桃体脓性分泌物及退热所需的时间,并且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
袁野[10](2020)在《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病例的纳入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15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3例予桂枝二陈加黄芪汤,对照组52例予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两组患者用药时间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6周、12周进行评定头颅MRI及填写头痛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探寻桂枝二陈加黄芪汤对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有效率为85.44%,对照组有效率为86.54%,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治疗减少头痛症状积分疗效一致。3.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头昏、气短乏力的伴随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对照组鼻塞、鼻流涕、自汗畏风寒的伴随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间有效率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头昏、气短乏力症状的疗效,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对鼻塞、鼻流涕、自汗畏风寒症状的疗效,对照组优于实验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及第3周各量表进行比较,实验组头痛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12周后再次对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治疗鼻渊-头痛(缘于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时,桂枝二陈加黄芪汤与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总体头痛缓解率一致,但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比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对头痛症状更早起到缓解作用。2.治疗鼻渊-头痛(缘于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患者时,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比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对头昏及气短乏力的伴随症状缓解作用更加明显;温肺止流丹合玉屏风散加减比桂枝二陈加黄芪汤对鼻塞、鼻流涕、自汗畏风寒的伴随症状缓解作用更加明显。
二、辛温排脓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辛温排脓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银花通窍鼻炎汤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2.2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对比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2)鼻渊源流新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2.1 风 |
2.2 火 |
2.2.1 肝胆火热 |
2.2.2 肺经郁热 |
2.2.3 脾胃湿热 |
2.3 寒 |
2.4 虚 |
2.4.1 脾胃气虚 |
2.4.2 阴精亏虚 |
2.5 毒 |
2.6 瘀 |
3 辨证论治 |
3.1 辛散通窍 |
3.2 清热通窍 |
3.2.1 清泻胆热 |
3.2.2 宣郁清肺 |
3.2.3 清化湿热 |
3.3 温阳散寒 |
3.4健脾益气 |
3.5 滋阴降火、益肾填精 |
3.6排脓解毒 |
3.7 活血化瘀 |
3.8 其他疗法 |
4 结语 |
(4)苍藿通窍散治疗儿童急性鼻窦炎(肺经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指标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2 综合疗效分析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量化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对比 |
3.5 两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的比较 |
3.6 不良反应情况 |
3.7 结果分析 |
4.讨论与体会 |
4.1 对于鼻窦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儿童鼻窦炎病因病机探讨 |
4.3 苍藿通窍散组方思路 |
4.4 组成药物的功效及现代药理 |
4.5 血清C-反应蛋白与儿童鼻窦炎的关系 |
4.6 苍藿通窍散作用机制的讨论 |
4.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儿童鼻窦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鱼酱排毒合剂体外抑菌作用及盥洗治疗实热型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鱼酱排毒合剂的体外抑菌浓度的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插图 |
文献综述: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小儿乳蛾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小儿乳蛾的认识进展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 西医学对小儿乳蛾的认识进展 |
2.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2.2 解剖特点及免疫功能 |
2.3 发病因素 |
2.4 治疗进展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概况 |
3.1 真实世界研究 |
3.2 数据挖掘 |
第二部分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门诊病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疗效评价标准 |
1.7 安全性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信息采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挖掘 |
3 研究内容 |
3.1 频数分析 |
3.2 聚类分析 |
3.3 关联规则 |
3.4 疗效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入选病例的基本情况 |
4.2 患病情况 |
4.3 证素统计 |
4.4 证型统计 |
4.5 用药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疾病疗效分析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患病情况 |
3 证素统计 |
4 证型统计 |
5 用药分析 |
5.1 用药频数及类别分析 |
5.2 中药聚类分析 |
5.3 常用药对 |
6 疗效分析 |
7 安全性评价 |
8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临证经验总结 |
8.1 从“热、风、虚、痰、瘀”认识小儿乳蛾 |
8.2 分期论治 |
9 典型医案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数据挖掘结论 |
1.1 一般情况 |
1.2 患病情况 |
1.3 病机证素 |
1.4 证型分类 |
1.5 遣方用药 |
1.6 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
1.7 临证经验 |
2 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
2.1 存在问题 |
2.2 解决办法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儿乳蛾病例调查表 |
附录2 小儿乳蛾证候评分量表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鼻渊与脏腑的关系 |
1.1 脏腑经络失常是鼻渊发病的基础 |
1.2 脾胃湿热是鼻渊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
2 芳香清温通利法的理论基础 |
2.1 芳香通窍法的理论基础 |
2.2 清温通利治法的理论基础 |
2.3 芳香清温通利法的临床应用 |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3 试验分组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 |
1.6 不良反应 |
1.7 有效性评价 |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临床分析 |
2.1 一般情况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不良反应 |
3 结论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鼻渊的认识 |
1.1 古代中医家对鼻渊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家对鼻渊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 |
3 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立法依据 |
4 清温通窍汤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方药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5 临床疗效分析 |
6 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鼻-鼻窦炎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银连柴芩颗粒治疗肺胃热盛证小儿急乳蛾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说明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1.分组方法 |
2.治疗方法 |
3.疗程 |
4.观察指标 |
5.观察记录方法 |
6.疗效评定 |
四、数据处理 |
五、一般资料 |
1.两组入选病例情况 |
2.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
3.治疗前两组总积分、主积分、次积分的比较 |
4.治疗前两组主症积分比较 |
5.治疗前两组次症积分比较 |
6.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
六、研究结果 |
1.两组总疗效比较 |
2.观察组治疗前后总积分、主积分、次积分比较 |
3.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主积分、次积分比较 |
4.治疗后两组总积分、主积分、次积分比较 |
5.治疗后两组主症积分比较 |
6.治疗后两组次症积分比较 |
7.治疗中两组患儿咽痛、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扁桃体充血及退热时间对比 |
8.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
9.不良反应 |
第二部分 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二、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证病因病机分析 |
三、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证治法治则分析 |
四、选方分析 |
五、银连柴芩颗粒药物组成及方药分析 |
1.组方分析 |
2.单味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六、研究结果分析 |
七、银连柴芩颗粒治疗肺胃热盛证小儿急乳蛾的优势特色 |
1.临床疗效优势 |
2.治法治则特色 |
八、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1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2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辛温排脓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银花通窍鼻炎汤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J]. 孙小迪.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8)
- [2]鼻渊源流新考[J]. 姜德友,王硕,常佳怡.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3]岭南地区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D]. 林巧如.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苍藿通窍散治疗儿童急性鼻窦炎(肺经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D]. 虞廷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鱼酱排毒合剂体外抑菌作用及盥洗治疗实热型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D]. 万红.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研究[D]. 陈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芳香清温通利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临床研究[D]. 柏越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银连柴芩颗粒治疗肺胃热盛证小儿急乳蛾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一琦.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桂枝二陈加黄芪汤治疗鼻渊-头痛(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研究[D]. 袁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