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疏通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明照[1](2021)在《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TLR4/NF-κB信号通路及肠CYP3A4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灯盏花素是从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血流量和心脏冠脉流量等作用。临床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确切,但其机制涉及因素较多,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以肠道菌群为靶点,从肠道菌群依赖的脑TLR4/My D88/NF-κB通路和肠CYP3A4入手,探究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期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寻找新的作用靶点,以及为灯盏花素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2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共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6只。适应性喂养2周之后,采用高(60mg/kg)、中(30mg/kg)、低(15mg/kg)三种剂量灯盏花素灌胃预处理,阳性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12mg/kg,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以相同的方式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30日。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构造成功后通过Bederson评分表对大鼠神经功能的评分,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和ELASA测定血清NSE水平来评估灯盏花素的药效。采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LR4/My D88/NF-κB的表达和不同肠段CYP3A4m 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与N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TLR4/My D88/NF-κB和肠CYP3A4的相关性进而评估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学行为评分升高(P<0.001),脑梗死体积比显着增加(P<0.001),血清中NSE活性显着增加(P<0.001),假手术组大鼠均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灯盏花素组大鼠神经学行为评分显着降低(P<0.05),高、中、低剂量灯盏花素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分别降低了65.5%、44.9%和25.6%(P<0.05),阳性对照组降低了33.7%(P<0.01),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灯盏花素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NSE活性(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TU数目显着减少,丰度曲线呈现跨度减小、Alpha多样性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OTU数目增加,丰度曲线跨度增加,Alpha多样性上调趋向于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组间差异NMDS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以及药物干预组之间的菌群组成存在显着差异;肠道菌群构成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门水平上模型组厚壁菌门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相比于模型组,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厚壁菌门丰度逐渐增加,而变形菌门则相反。在纲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梭菌纲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相比于模型组,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梭菌纲丰度逐渐增加。在目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梭菌目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相比于模型组,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梭菌目丰度逐渐增加。在科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乳杆菌科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剂量组乳杆菌科丰度逐渐增加。在属水平上,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梭菌属与双歧杆菌属丰度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梭菌属与双歧杆菌属丰度增加。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TLR4/My D88/NF-κB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相比,灯盏花素高中低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CYP3A4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灯盏花素高、中、低剂量组不同肠段CYP3A4显着下降。5.肠道菌群与脑损伤相关性指标N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比、脑组织中TLR4/My D88/NF-κB及不同肠段CYP3A4关联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发现:N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比与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颤螺菌属(Oscillospira)呈负相关性;TLR4/My D88/NF-κB与颤螺菌属(Oscillospira)具有负相关性;肠CYP3A4均与颤螺菌属(Oscillospira)、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呈负相关性。结论:灯盏花素可能是通过调控大鼠肠道菌群,抑制脑TLR4/My D88/NF-κB炎症通路和肠CYP3A4表达,来实现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若凡[2](2021)在《基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探讨活血化瘀法对血肿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窗》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回顾并分析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RCT)中活血化瘀法的干预时点及药物特点;2.基于文献分析结果,设置不同干预时点,以脑血疏口服液作为代表活血化瘀法的实验药物,探索脑血疏口服液不同时点应用对大鼠神经功能和血肿体积的影响,探讨其用药时间窗;3.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血肿吸收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1.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RCT,并查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ClinicalTrials.gov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时限均为2001年至2020年,文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以脑出血、脑出血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等为检索词。将纳入研究中涉及的干预时点、药物、方药组成等录入Excel中建立文献数据库,运用SPSS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2.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预给药组(C组)、造模后6h给药组(E组)、造模后24h给药组(G组)5组,每组8只。采用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造模前,C组予1.8 mL/kg.d-1脑血疏口服液灌胃7 d,其余4组予1.8mL/kg·d-1生理盐水灌胃7d;造模后,A组和B组予1.8mL/kg.d-1生理盐水灌胃,C组和E组在造模6h后予1.8 mL/kg·d-1脑血疏口服液灌胃,G组在造模24h后予1.8 mL/kg·d-1脑血疏口服液灌胃,每组大鼠均每隔24h给药一次,共3d。术后1d、3d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大鼠行为学进行记录和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扫描获得大鼠颅脑影像,使用Sante DICOM Viewer软件重复3次测量取平均值,利用公式计算获得血肿体积并计算血肿吸收率。用药3 d后大鼠断头取脑,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36蛋白表达情况。3.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Pubchem数据库获得脑血疏口服液组成中药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ADME数据库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有效活性成分筛选和靶点预测,采用GeneCards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获得脑出血血肿吸收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及插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索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脑出血血肿吸收的可能机制。结果:1.共纳入102项RCT,29项研究未对活血化瘀药的干预时间进行详细说明,1项研究将干预时间限制在发病6 h内,2项研究将干预时点明确至发病6-24 h内,共有31项研究将活血化瘀药的干预时点明确在发病24 h后。明确用药时点的73项研究中,共55项研究使用中药汤剂、口服液或胶囊等口服活血化瘀药,涉及处方40个,中药68味,用药频次总共320次,结合治疗思路可以聚类为四大类,第一类包括大黄、水蛭、川芎、三七、赤芍、桃仁、红花、黄芪、石菖蒲、蒲黄、丹参、地龙、芒硝、牛膝,第二类包括泽泻、猪苓、土鳖虫,第三类包括茯苓、益母草、甘草,第四类包括黄芩、栀子、厚朴、当归。2.造模后第1天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B组、C组、E组及G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造模1 d后相比,造模3d后各组大鼠评分均有下降,其中B组、C组、E组及G组评分下降明显(P<0.05);造模后第3天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与B组相比,C组及E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造模后1 d使用MRI扫描比较血肿体积,B组、C组、E组及G组的大鼠血肿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d进行MRI扫描,与造模后1 d测得大鼠血肿体积相比,C组、E组、G组造模后3 d测得血肿体积减小(P<0.05);造模后3 d测得各组大鼠血肿体积进行比较,C组、E组的大鼠血肿体积小于B组(P<0.05);与B组相比,C组、E组的血肿吸收率显着提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E组及G组的CD36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B组相比,C组和E组的CD3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C组、E组和G组光镜下可见血肿周围CD36免疫标记阳性表达染色加深,数量增多;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C组、E组和G组的大鼠血肿周围CD3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3.经筛选后得到脑血疏口服液包含候选活性成分共235个,其中川芎73个,大黄28个,黄芪33个,牡丹皮21个,牛膝32个,石菖蒲51个,水蛭33个;预测后得到229个潜在作用靶点,其中川芎40个,大黄66个,黄芪123个,牡丹皮107个,牛膝114个,石菖蒲116个,水蛭45个;借助Cytoscape构建有效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每个活性成分平均与9.9个预测靶点相互作用,每个预测靶点平均与2.7个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经筛选获得脑出血血肿吸收的相关靶点437个;通过构建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脑出血血肿吸收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后获得关键靶点126个。对126个关键靶点分别进行GO功能注释,共得到43条生物学过程信息、68条细胞组分信息、39条分子功能信息(均P<0.05);对126个关键靶点进行KEGG富集分析,得到72条信号通路(均P<0.01),聚类后得到34大类信号通路,结合前项研究中CD36研究结果,预测通过调节 Toll 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信号通路调控CD36蛋白表达,可能是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脑出血血肿吸收的作用机制之一。结论:1.脑血疏口服液在脑出血急性期6 h内给药未加重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未导致大鼠血肿扩大。脑血疏口服液在脑出血急性期6 h内给药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促进大鼠血肿吸收,优于在脑出血后24h给药,脑出血后6h内使用脑血疏口服液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血肿吸收最有益。脑出血后6 h内使用脑血疏口服液可通过提高CD36蛋白表达更早启动血肿清除。2.脑血疏口服液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调控多个靶点促进血肿吸收,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其中。结合前项研究结果,预测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调节TLR/NF-κB信号通路调控CD36蛋白表达,促进内源性血肿清除。
李中浩[3](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袁梦晨[4](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险,进展快的特点。ICH发生后,血液积聚在脑实质,对其周围脑组织造成机械性压迫,同时,炎症反应、缺血缺氧、循环障碍、BBB损伤、血液活性物质释放、代谢紊乱等均造成了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目前,临床上针对ICH的治疗方法都缺乏针对性。醒脑静注射液源自《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是以天然麝香、冰片、栀子、郁金为主要成分复方中药制剂,具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对多因素导致的出血和缺血性中风病都有良好的临床效用。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的新学科。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能够充分体现中药及其方剂的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预测醒脑静注射液的主要作用成分和关键作用靶点,构建不同药物不同成分不同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有效成分、关键作用靶标和作用机制,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从 TCMSP、BATMAN-TCM、TCMID、TCM-MESH 以及 ETCM 数据库中醒脑静注射液(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组成)的全部化学成分,根据“BBB≥-0.3”和“DL≥0.18”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利用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构建醒脑静注射液各味中药的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检索 SwissTargetPrediction、DisGenet、CTD、Genecards以及Open Target Platform数据库获得脑出血靶点信息数据集。将醒脑静注射液的靶点基因数据集与脑出血靶点基因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获得重叠基因并进行GO及KEGG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的MCODE模块功能,对比分析挖掘醒脑静注射液模块(X模块)和脑出血模块(Ⅰ模块)联系与差异,获得经筛选出来的模块中联系密集的靶点,将靶点与CTD数据库获得的神经炎症靶点进行映射,构建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2.使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运用Ⅶ型胶原酶注入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醒脑静组和依达拉奉组。采用mNSS神经功能评分和前肢放置试验判断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T2加权MRI观察脑血肿量。通过TUNEL染色、尼氏染色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病理结构。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ANXA1、iNOS、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根据BBB≥-.3,DL≥0.18的筛选标准,共得到麝香主要活性成分4个,靶点547个;冰片主要活性成分4个,靶点67个;郁金主要活性成分19个,靶点47个;栀子主要活性成分21个,靶点158个。合并去重后获得醒脑静注射液靶点635个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2.醒脑静注射液和脑出血共同作用靶点的GO分析BP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通过调控白细胞活化激活的炎症反应来干预脑出血,CC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细胞水平与多种突触密切相关,MF分子功能层面与G蛋白耦联受体参与调控的突出后电位离子转运、药靶结合等有紧密联系。KEGG的富集分析显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 MAPK signaling pathway、P13K-Akt signaling pathway、mTOR signaling pathway、TGF-β1 signaling pathway等22条信号通路有关,并构建药物-成分-靶标-通路网络。3.模块分析划分醒脑静注射液模块15个和脑出血模块37个通过模块对比分析,剔除了不关联的模块和部分联系不紧密的靶点,选取高关联性的模块合并进行分析,将353个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作用靶点集中到176个。通过CTD数据库检索“神经炎症”获得212篇文献2669个靶点,将其与模块筛选出来的176个靶点进行映射,获得88个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可能作用靶标,对靶标进行网络拓扑分析,为后续实验验证提供参考标准和理论基础。4.脑出血3天,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T2加权MRI病变体积明显减少,病理观察显示醒脑静组尼氏小体较模型组大、多且清晰,且凋亡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对神经元保护作用和脑保护作用。5.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ANXA1、iNOS的表达明显升高,TGF-β1、mTOR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ANXA1、TGF-β1、mTOR的表达明显增高,iNOS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从多靶点、多途径作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组织损伤,促进血肿吸收,保护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潘广艳[5](2020)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组织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建立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大鼠模型,模拟人类脑出血的临床病理过程。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该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探讨rhEPO是否可改善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对海马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1、动物分组:选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4只,将其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8只)、脑出血组(ICH组,18只)、脑出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rhEPO组,18只),每组按照干预时间不同(第3天、7天、14天)再均分为三个亚组,每个亚组大鼠6只。2、建立模型方法:rhEPO组和ICH组应用三维立体定位技术、胶原酶注射诱导脑出血模型方法制备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rhEPO组选择腹部皮下注射rhEPO(rhEPO 5000U/kg,1次/天),ICH组于同一时间、同一部位、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次/天)。假手术组无任何处理。3、实验观察:每组大鼠分别在干预后第3天、7天、14天进行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测试实验,包括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测试脑出血大鼠学习与记忆功能。MWM测试实验后收集大鼠海马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不同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MWM测试实验结果:①与Sham组比较,rhEPO组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逃避潜伏期时间均延长(P<0.05);与ICH组比较,rhEPO组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逃避潜伏期时间均缩短(P<0.05);②与Sham组比较,rhEPO组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穿越平台次数均减少(P<0.05);与ICH组比较,rhEPO组第3天、第7天、第14天穿越平台次数均增多(P<0.05)。2、IHC检测结果:①rhEPO组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Bcl-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ham组(P<0.05);rhEPO组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Bcl-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CH组(P<0.05),并且rhEPO组Bcl-2的表达水平在第3天最低,第7天升高高,第14天最高(P<0.05);②rhEPO组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Bax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5);rhEPO组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Bax表达水平明显低于ICH组(P<0.05);并且rhEPO组Bax的表达水平在第3天最高,第7天下降,第14天达到最低(P<0.05)。3、TUNEL法检测结果:rhEPO组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Sham组(P<0.05)。rhEPO组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ICH组(P<0.05);并且rhEPO组阳性细胞数在第3天最多,第7天减少,第14天最少(P<0.05)。结论:1、rhEPO能够改善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障碍;2、rhEPO促进ICH大鼠海马组织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和海马组织细胞凋亡。
李彦橙[6](2020)在《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电针水沟、足三里干预SD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检测大鼠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学情况,用影像学观察脑组织梗死、血流情况,探讨电针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的改善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雄性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4只和造模组136只。造模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分组为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电针组取穴水沟、足三里,非穴组取双侧胁下非经非穴处,于手术后六小时开始干预,采用频率1-20Hz的疏密波,20min/次,每日一次,连续7天。各组大鼠于造模后24小时、3天、7天,分别采用Zea-longa方法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3小时、3天、7天行小动物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观察脑梗死情况;以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检测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及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sit time,MTT),观察电针水沟、足三里后MCAO大鼠脑梗死区的脑血流情况;在第7天通过心脏灌注方法固定大鼠脑后取材行HE染色和TTC染色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神经行为学评分:三组大鼠第1天、第3天、第7天行为学分值逐渐降低。电针组神经评分优于模型组和非穴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形态变化: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结构形态层次清楚、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大小正常,核仁清晰、核质染色均匀。锥体细胞有明显突起,神经细胞与毛细血管周围间隙正常,未见细胞肿胀,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与非穴组脑组织神经元有大片坏死细胞,细胞排列混乱,形态不规则,呈菱形或三角形等,多数区域为红染颗粒状,核固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细胞溶解,细胞浆水肿,崩解,坏死区域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坏死区泡沫样细胞增多;细胞和血管周围间隙疏松水肿明显。电针组也可见脑组织神经元有坏死,亦可见红染颗粒状区域,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缩小,细胞形态呈圆形或椭圆,组织形态较之模型组和非穴组有改善,排列较为有序,崩解细胞数量少。影像学观察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清晰且左右对称,脑室居中,灰质无水肿、无坏死、无结构紊乱,图像无异常信号改变;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右侧额叶、顶叶、纹状体区高信号改变,部分相应区域脑组织水肿、肿胀;脑室水肿明显,波及对侧脑室。3.脑梗死体积:TTC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呈红色,梗死区为白色。电针组梗死体积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梗死体积率无明显差异(P=0.086>0.05)。4.脑血流量变化:CBF:第三天,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0.05,P=0.564>0.05,)。第七天,电针组与假手术组CBF值相比,无显着差异(P=0.114>0.05);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电针组CBF值高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CBF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18>0.05,P=0.512>0.05,P=0.155>0.05)。CBV:第三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CBV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假手术、模型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4>0.05,P=0.842>0.05)。MTT:第三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00<0.05);模型组MTT值低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11<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MTT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MTT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4>0.05,P=0.861>0.05,P=0.209>0.05)。结论:电针水沟、足三里可以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减轻MCAO大鼠脑水肿,降低MCAO大鼠模型脑梗死体积百分率,提高MCAO大鼠梗死病灶周围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积,降低局部血流平均通过时间,有利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的损伤,改善MCAO大鼠脑低灌注状态,促进脑组织修复。
张宝瑜[7](2020)在《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SD大鼠实验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为损伤模型,基于谷氨酸诱导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路径,探讨电针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为针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构建SD大鼠MCAO/R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梗阻缺血90min后恢复灌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进行比较。末次干预后2h进行造模,造模后24h通过Garcia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神经运动机能、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以及TUNEL阳性神经细胞染色计数评价各组脑细胞的保护效应。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胞外谷氨酸浓度。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海马GluN2B、m-Calpain、p38 MAP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降低(P<0.001),电针预处理能显着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行为学表现(P<0.01)。TTC染色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大脑出现明显的梗死灶(P<0.001),而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所减少(P<0.001)。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减少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P<0.001)。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胞外谷氨酸浓度,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升高,而电针预处理组胞外谷氨酸浓度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电针预处理对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GluN2B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GluN2B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4.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m-Calpain的表达及电针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m-Calpain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m-Calpain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5.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神经元p38 MAPK表达,发现各组大鼠t-p38表达水平之间无差异,但p-p38/t-p38比值观察p38磷酸化水平发现,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海马p38 MAPK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2.电针预处理的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能通过调节胞外谷氨酸浓度实现。3.电针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GluN2B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在损伤级联反应的最上游起始点终止缺血性卒中诱导的兴奋毒性。4.电针预处理可下调海马神经元m-Calpain、p-p38 MAPK的表达,在电针脑保护中发挥重要效用,这可能是电针预处理抑制神经元凋亡分子生物学路径的下游机制。
王晓峰[8](2019)在《醒脑静通过调控HIF-1α信号通路减轻脑出血继发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脑出血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进展快,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脑疝等严重并发症,致残率与致死率高等特点。脑出血后脑内血液迅速积聚到脑实质导致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和局部压力的增加,形成血肿及脑组织继发损伤,并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血肿扩大压迫导致的局部脑血流灌注障碍、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损伤及其通透性的改变等。同时,脑出血后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中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过量产生,进而引起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使脑组织发生多种病理改变,如细胞凋亡、自噬、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破坏等,从而导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严重损害神经功能。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的表达量上调,HIF的表达可以引起一系列下游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在脑出血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IF及其下游的BNIP3通路在自噬和细胞凋亡方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是脑出血后脑损伤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醒脑静注射液来源于古验方“安宫牛黄丸”,是以天然麝香、冰片、栀子、郁金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注射液,能够有效促进ICH病人颅内血肿吸收,减轻炎症反应和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但醒脑静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胶原酶诱导脑出血大鼠模型,结合病理、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观察大鼠脑出血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相应的病理变化,并检测出血周围脑组织中HIF、BBB相关蛋白、自噬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醒脑静减轻保护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的机制。研究目的:1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造模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检测脑出血和脑水肿形成情况及醒脑静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保护效果。2检测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HIF、BBB相关蛋白、自噬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检测醒脑静注射液对上述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醒脑静注射液通过HIF-BNIP3通路调控自噬、细胞凋亡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途径和机制,为在“病络-毒损脑络”理论指导下中医药保护脑出血继发性损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使用SPF级健康的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醒脑静组和依达拉奉组,通过腹腔注射给药,采用mNSS神经功能评分法,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给药三天后,将各组大鼠断头取脑,分别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和透射电镜的方法,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病理结构和超微结构改变。2使用上述方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腹腔注射给药三天。三天后将各组大鼠断头取脑,制备病理切片,通过伊文思蓝(Evens blue,EB)法测定BBB通透性;通过免疫组化检测HIF,血脑屏障相关蛋白ZO-1、Occludin、AQP4、MMP9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BNIP3的表达情况。制备各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提取物,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IF,血脑屏障相关蛋白ZO-1、Occludin、AQP4、VEGF,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BNIP3、LC3,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 mNSS神经功能评分发现,脑出血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神经功能明显缺损;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和依达拉奉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明显改善。2HE染色、尼氏染色和伊文思蓝染色的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脑水肿明显增加,神经细胞形态明显改变,损伤加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明显被破坏。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和依达拉奉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脑水肿程度减小;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明显改善。3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HIF、AQP4、MMP9、VEGF、Beclin-1和BNIP3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ZO-1和Occludin的表达则显着低于假手术组;而与模型组变比,醒脑静组和依达拉奉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HIF、AQP4、MMP9、VEGF、Beclin-1和BNIP3的表达明显降低,而ZO-1和Occludin的表达明显升高。4 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HIF、AQP4、MMP9、VEGF、Beclin-1、BNIP3、LC3和Bax的表达明显升高,而ZO-1、Occludin和Bcl-2的表达量则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和依达拉奉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HIF、AQP4、VEGF、Beclin-1、BNIP3、LC3和Bax的表达明显减少,而ZO-1、Occludin和Bcl-2的表达量则显着升高。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明显降低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醒脑静注射液明显降低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HIF的表达,降低BNIP3的表达,减轻细胞凋亡和自噬,在脑出血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戴晓红[9](2018)在《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Nrf2、HO-1、NQO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Nrf2-ARE信号通路及其下游靶蛋白对脑出血大鼠病灶周围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为临床寻找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立体定向脑内注入自体血方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共选取5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模型+针刺组);每组根据1d、3d、7d不同时间点再分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Longa评分法来综合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blot、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血肿周围Nrf2、HO-1、NQO1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假手术组未见任何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术后3d神经功能缺损最重,术后7d减轻。针刺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的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说明针刺可明显减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未见出血灶,脑组织结构完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在光镜下出血灶明显,病灶周围组织水肿,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炎细胞侵润,3d时变化最为明显,7d时减轻。针刺组各个时间点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脑组织破坏程度均有所减轻。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各个时间点可见少量的Nrf2、HO-1、NQO1阳性细胞表达,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各个时间点有明显的Nrf2、HO-1、NQO1阳性细胞表达,术后1d开始增多,术后3d达到高峰,至术后7d表达开始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d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于3d、7d时间点Nrf2、HO-1、NQO1阳性细胞表达都高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各个时间点Nrf2、HO-1、NQO1蛋白有少量表达,且在各时段无显着变化(P>0.05)。模型组大鼠Nrf2、HO-1、NQO1蛋白表达量于术后1d已有较明显增多,术后3d表达最多,术后7d较高峰期有所回落,但表达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针刺组大鼠各个时间点Nrf2、HO-1、NQO1蛋白表达量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RT-PCR方法检测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各个时间点均有少量Nrf2、HO-1、NQO1 mRNA表达,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模型组大鼠即有相当数量的Nrf2、HO-1、NQO1mRNA表达,术后3d达到高峰,术后7d较峰值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针刺组大鼠各个时间点Nrf2、HO-1、NQO1mRNA的表达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相关性分析显示:Nrf2与HO-1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62;Nrf2与NQO1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3;NQO1与HO-1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8。结论:1.“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可以明显降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缺损评分,改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2.“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可以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脑水肿程度,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神经细胞破坏。3.“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可以促进Nrf2、HO-1、NQO1的表达,从而对抗氧化应激损伤,发挥脑保护的作用。4.脑保护作用的发挥,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诱导下游HO-1、NQO1的表达来实现的。
王宇朋,王萍,李虹伟[10](2017)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的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冠心病等疾病生存率的提高,老年患者,特别是年龄>75岁的患者已成为AHF的主要发病人群。老年AHF无论是在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还是诊治、预后等方面都具有很多不同之处[1]。目前,对老年AHF的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1临床特征年龄>75岁与年龄≤75岁的AHF患者临床特征不同
二、脑血疏通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疏通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TLR4/NF-κB信号通路及肠CYP3A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组织TLR4/My D88/NF-κB通路m 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灯盏花素对大鼠肠道中不同肠段CYP3A4 m 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肠道菌群与脑损伤指标、TLR4/My D88/NF-κB及肠CYP3A4关联性分析 |
1 数据采集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基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探讨活血化瘀法对血肿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现代医学内科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研究进展 |
3 中医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复方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 |
1 前言 |
2 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相关数据库 |
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文献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活血化瘀法不同时点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血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脑血疏口服液促进脑出血血肿吸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
五、总结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1. 临床研究 |
1.1 减轻炎性反应 |
1.2 影响凝血系统 |
1.3 改善血管通透性 |
1.4 抗氧化作用 |
1.5 促进铁离子代谢 |
1.6 其他 |
2. 实验研究 |
2.1 保护血脑屏障 |
2.2 减轻炎症反应 |
2.3 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1.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
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2.1 模块药理学 |
2.2 分子对接 |
3.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研究进展 |
3.1 中医药与复杂网络 |
3.2 网络证候学 |
3.3 单方/单体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3.4 复方中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3.5 中药配伍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拓扑分析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和关键靶点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与软件 |
1.2 方法 |
1.2.1 醒脑静注射液化学成分检索 |
1.2.2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的筛选 |
1.2.3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 |
1.2.4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
2. 结果 |
2.1 麝香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2 冰片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3 郁金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4 栀子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5 醒脑静注射液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及拓扑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醒脑静注射液药物与脑出血疾病共同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 |
1.2 方法 |
1.2.1 脑出血疾病靶点预测 |
1.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数据集 |
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1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BP分析 |
2.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CC分析 |
2.2.3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MF分析 |
2.2.4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KEGG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模块药理学方法分析醒脑静注射液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与软件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醒脑静注射液对ICH大鼠脑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
2.2 前肢放置实验实验结果 |
2.3 T2加权MRI检测结果 |
2.4 尼氏染色结果 |
2.5 TUNEL染色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性反应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醒脑静注射液对ANXA1表达的影响 |
2.2 醒脑静注射液对TGF-β1表达的影响 |
2.3 醒脑静注射液对iNOS表达的影响 |
2.4 醒脑静注射液对mTOR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组织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改善的影像学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针刺改善脑微循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磁共振技术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 |
(7)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 |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电针预处理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保护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卒中病理生理概述 |
2 “预处理” |
3 实验配穴及针刺参数探讨 |
4 结果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兴奋毒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针刺干预研究进展 |
NMDA受体和神经元生存信号通路 |
NMDA受体和神经元死亡信号通路 |
针刺治疗兴奋毒性的机制研究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醒脑静通过调控HIF-1α信号通路减轻脑出血继发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
1 醒脑静基础研究进展 |
2 醒脑静的临床研究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脑出血中的作用 |
1 HIF的结构 |
2 HIF表达的调节 |
3 HIF-1α与脑卒中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 |
4 中医药对脑出血脑组织中HIF-1α表达的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醒脑静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醒脑静注射液对HIF-BNIP3介导的自噬和细胞凋亡的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醒脑静注射液保护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机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脑出血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病因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 |
3 Nrf2-ARE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3.1 Nrf2-ARE信号通路的分子结构 |
3.2 Nrf2-ARE信号通路调控的靶基因 |
3.3 Nrf2-ARE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
3.4 Nrf2-ARE信号通路对机体氧化应激损伤的防护作用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 |
2.2 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光镜观察结果 |
2.3 各组大鼠Nrf2阳性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4 各组大鼠HO-1阳性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5 各组大鼠NQO1阳性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6 各组大鼠脑组织Nrf2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2.7 各组大鼠脑组织HO-1、NQO1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2.8 各组大鼠脑组织Nrf2 mRNA表达的RT-PCR检测结果 |
2.9 各组大鼠脑组织HO-1、NQO1 mRNA表达的RT-PCR检测结果 |
3.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 |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1.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 “百会”透“曲鬓”针刺法的选择 |
2.1 头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
2.2 穴位的选择 |
3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4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组织形态学影响 |
5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Nrf2表达的影响 |
6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HO-1表达的影响 |
7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NQO1表达的影响 |
8 Nrf2-ARE信号通路在针刺干预脑出血后神经保护机制的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特征 |
2 分类 |
2.1 心脏衰竭 |
2.2 血管衰竭 |
3 病因及诱因 |
3.1 高血压 |
3.2 糖尿病或高血糖 |
4 临床表现 |
4.1 症状 |
4.2 体征 |
5 诊断 |
5.1 快速评估 |
5.2 实验室检查 |
6 治疗 |
6.1 急诊处理 |
6.1.1 氧疗和药物治疗 |
6.1.2 无创正压通气 (NPPV) |
6.2 住院治疗 |
6.3 出院前评估 |
7 预后 |
8 展望 |
四、脑血疏通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TLR4/NF-κB信号通路及肠CYP3A4的影响[D]. 姜明照. 大理大学, 2021(09)
- [2]基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探讨活血化瘀法对血肿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窗[D]. 刘若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D]. 袁梦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组织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表达的影响[D]. 潘广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D]. 李彦橙.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D]. 张宝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醒脑静通过调控HIF-1α信号通路减轻脑出血继发损伤的机制研究[D]. 王晓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D]. 戴晓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12)
- [10]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王宇朋,王萍,李虹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