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鼠疫疫源地搔痒蚤的媒介现状及流行病学意义

云南鼠疫疫源地搔痒蚤的媒介现状及流行病学意义

一、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致痒蚤的媒介地位及流行病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琚俊科,李栋,龚正达,高子厚,连宏宇,权寿瑛,段兴德,冯锡光,洪梅,张丽云[1](2021)在《滇西南山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与鼠疫关系》文中指出为调查和分析云南西南部山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与人间鼠疫的关系,本文以云南西南部家鼠鼠疫疫源地中的耿马、临沧、陇川、龙陵、盈江、梁河、腾冲和云龙8县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对各县市多个乡镇农耕区进行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的调查取样,所获蚤类数据进行群落组织水平的测定和统计学处理,就当地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人间鼠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1)共捕获小型兽类2 890只,隶属于7科19属35种;共采集宿主寄生蚤类2 840只,隶属于6科16属27种。其中,印鼠客蚤(44.26%)和缓慢细蚤(20.39%)为数量上的优势种,偏远古蚤(8.56%)、长形病蚤(7.71%)和泸水栉眼蚤(6.76%)3蚤种数量相对较多,为当地的优势种,而其余的蚤种数量都相对较少;(2)蚤类水平分布和海拔分布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均可聚为3类,它们整体反映了各调查样区或取样地点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条件对农耕区蚤类群落和物种的组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3)蚤类的Cody指数(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先逐步降低,后再升高的趋势,Sorenson指数随海拔增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它们整体反映了滇西南山地农耕区蚤类群落和物种的组成与区系分布在2 000~2 500 m较高海拔的区域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蚤类的物种丰富度(γ-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带变化规律总体呈现了随海拔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偏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海拔1 500~2 000 m间,即在云南3类不同气候温层农耕区中,以中暖层气候农耕区蚤类物种丰富度最高;(5)蚤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以腾冲市最高(1.9178),其他依次为梁河(1.6425)、云龙(1.6391)、陇川(1.5071)、龙陵(1.4948)、盈江(1.4778)、临沧(0.9402),而最低为耿马(0.2753);(6)蚤类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总蚤指数与人间鼠疫病例构成比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与人间鼠疫均呈显着负相关,而生态优势度与人间鼠疫呈显着正相关;但总蚤指数与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物种丰富度和病例构成比均不相关。结果表明,在蚤类物种多样性、均匀度高而生态优势度较低的区域,人间鼠疫发生率较低或未发生鼠疫,反之,人间鼠疫的发生率则较高;(7)优势种印鼠客蚤物种多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人间鼠疫的发生与否和流行强度之间都具有重要关系。结果表明滇西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印鼠客蚤物种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与当地人间鼠疫的发生与否、流行强度都存在重要的关系。

相蓉,郭宪国[2](2020)在《二齿新蚤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二齿新蚤广泛分布于古北界的东北亚界和中亚亚界。在我国,其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在国外,韩国、俄罗斯和以色列等地也有该蚤分布的报道。二齿新蚤是鼠疫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医学意义较大。该文在收集国内外二齿新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分类地位、鉴别特征、与近缘蚤种的区别、地理分布、媒介地位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贺琪楠[3](2020)在《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莫氏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莫氏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状况,阐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感染莫氏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差异,探讨地理、气候、植被等生态环境因素对鼠形动物感染莫氏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影响。方法1.样本来源:20152016年在云南梁河县、剑川县和玉龙县鼠疫疫源地进行春、夏、秋、冬四次野外捕获鼠形动物,采集肝脾组织标本2512份。2.DNA提取及浓度测定:使用磁珠法微量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样本2512份,应用核酸浓度测定仪测量DNA浓度。3.PCR检测:选用热休克蛋白gro EL基因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将PCR扩增的第二轮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应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结果。4.测序:PCR阳性扩增产物由上海生工进行测序。5.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采用DNAStar(Editseq、Seq Man、Megalign)、NCBI(Blast)、MEGA 6.0软件对测序成功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6.数据统计与分析:运用Excel 2010软件录入和整理鼠形动物信息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Fisher¢s Exact Test统计学分析。结果1.云南鼠疫疫源地共捕获野外鼠形动物3目6科19属30种2512只,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的数量最多,构成比分别为31.01%(779/2512)、19.31%(485/2512)、10.91%(274/2512)。2.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中未检测出感染莫氏立克次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率为0.16%(4/2512)。3.云南梁河和剑川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0.49%(3/611)、0.10%(1/1029),玉龙鼠疫疫源地未检测出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61)。4.云南家鼠和野鼠鼠疫疫源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0.49%(3/611)、0.05%(1/1901),其家鼠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感染率高于野鼠鼠疫疫源地(P=0.047)。5.云南鼠疫疫源地检测出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野外鼠形动物有锡金小鼠、斯氏家鼠、灰麝鼩和臭鼩鼱,感染率分别为1.39%(1/72)、0.86%(1/116)、4.17%(1/24)、2.04%(1/49),其感染率高于优势鼠种(P=0.023)。6.梁河鼠疫疫源地四个海拔梯度(10001200m、12001400m、14001600m及≥1600m)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野外鼠形动物分布在14001600m和≥1600m两个海拔梯度上,感染率分别为1.32%、1.09%;剑川鼠疫疫源地三个海拔梯度(22502450m、24502650m及26502850m)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野外鼠形动物分布在26502850m的海拔梯度上,感染率为0.43%;玉龙鼠疫疫源地四个海拔梯度(24002600m、26002800m、28003000m及≥3000m)均未检测出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不同海拔梯度感染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7.云南鼠疫疫源地雌性和雄性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0.09%(1/1158)、0.22%(3/1340),感染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629)。8.从云南鼠疫疫源地捕获的野外鼠形动物主要以林地、耕地、灌丛、林地耕地交界、林地灌丛交界和耕地灌丛交界六种栖息环境为主,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野外鼠形动物栖息环境均为林地,感染率为0.25%(4/1599)。9.云南鼠疫疫源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捕获的野外鼠形动物中,春季未检测出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夏季、秋季和冬季三个季节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0.37%(2/540)、0.13%(1/793)、0.16%(1/641),感染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619)。10.通过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实验检测出的4份样本gro EL基因序列均属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且梁河县和剑川县鼠疫疫源地gro EL基因序列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1.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中未检测出莫氏立克次体。2.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低(0.16%),感染的鼠形动物有锡金小鼠、斯氏家鼠、灰麝鼩和臭鼩鼱。3.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高于野鼠鼠疫疫源地。4.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感染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gro EL基因片段存在差异。

孔进姣,王鹏,石丽媛[4](2019)在《1950-2018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分析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云南省1950-2018年鼠疫疫情监测和总结资料来自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动物间鼠疫的流行情况;运用SPSS 21.0软件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分析1982-2007年动物间鼠疫流行与鼠密度、染蚤率以及人间鼠疫的相关性。结果 1950-2018年,云南省有动物疫情发生的地区共12个地(州)、51个县(市),有疫点数1 722个;共在98个县(市)设立了7 152个监测点。鼠疫疫情在1950-1956年局限于滇西地区,1957-1981年处于静息期,1982-2007年由滇西、滇西南逐渐向滇南、滇中、滇东南和滇东发展,2008年以后再次进入静息期;鼠疫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6-11月份。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动物间鼠疫(Y)与鼠密度(X)间的回归方程Y = 9.112 + 44.848X、人间鼠疫(Y)与动物间鼠疫(X)间的回归方程Y = 2.261 + 0.139X均有统计学意义(F = 9.306、5.371,P均< 0.05)。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趋势呈"波浪型",动物间鼠疫与鼠密度、人间鼠疫均存在相关性,动物鼠疫疫情的监测是预防动物间及人间鼠疫发生的关键。

刘哲,郭宪国,杨志华[5](2018)在《特新蚤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特新蚤是Jordan在1932年首次命名的一种蚤类昆虫,已被证实是野鼠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本文从特新蚤的发现和命名、分类地位、鉴别特征及其与近缘蚤种的区别、生活史、媒介地位的确立、生态、基因组结构、人工培养、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特新蚤雄性阉割畸形要点等方面对特新蚤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王梦迪[6](2018)在《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明确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及其寄生蚤的分布与构成情况,探索玉龙县鼠疫疫源地影响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鼠形动物特征、环境因子等因素,建立预测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流行病学模型,为鼠疫等蚤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时间与地点: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以玉龙县鼠疫疫源地为调查地点,每季度开展一次调查。根据疫源地生态地理景观特点,用海拔定位仪选择3个海拔区域,每个海拔区域选取2-3个研究样点。2.收集鼠形动物:采用布夹法,每个研究样点布夹数不少于200个,布放一晚,晚放晨收,捕获的鼠形动物装袋带回实验室。根据其外部特征进行鉴定分类,通过外部特征难以鉴定的鼠形动物取其头骨请相关专家鉴定。鉴定鼠形动物的性别、年龄,测量其体重、体长、耳高、后足长、尾长等外部特征数据。3.收集鼠形动物寄生蚤:捕获的鼠形动物带回实验室用乙醚麻醉后,置于白色搪瓷方盘内,采用梳检法收集寄生蚤,置于含75%乙醇的微量冻存管内室温保存,根据《云南蚤类志》,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分类。4.收集环境因子:海拔定位仪测量每个研究样点的海拔;现场调查确定生境类型;温湿度测定仪测量调查当日气温和气湿。5.资料整理与分析:应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将现场调查资料录入数据库,核查无误后导出为Stata格式数据,在R软件下使用epicalc、pscl、lmtest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的因变量为鼠形动物寄生蚤数量,自变量为鼠形动物特征指标、环境因子等潜在影响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因素。因变量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是计数资料,且零计数过多,又呈负二项分布,因此选择建立跨栏负二项分布回归模型探索影响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因素。首先对每个因素与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值小于0.15的因素作为候选变量纳入最初模型;采用后退法对最初模型进行变量筛选,似然比检验比较两个模型的差异,变量的显着性检验水准为α=0.10,确定最优模型。结果1.共计捕获野外鼠形动物884只,隶属于3目5科12属18种。齐氏姬鼠309只(34.95%)、中华姬鼠159只(17.99%)、大绒鼠142只(16.06%)、大耳姬鼠104只(11.76%)、玉龙绒鼠58只(6.56%)、社鼠42只(4.75%)、树鼩23只(2.6%)、珀氏长吻松鼠20只(2.26%)、其他27只(3.05%)。其中齐氏姬鼠、中华姬鼠、大绒鼠、大耳姬鼠为优势鼠种。2.收集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484匹,隶属于3科6亚科7属9种。特新蚤指名亚种165匹(34.09%)、方叶栉眼蚤123匹(25.41%)、无值大锥蚤70匹(14.46%)、云南栉眼蚤59匹(12.19%)、棕形额蚤指名亚种45匹(9.3%)、其他22匹(4.56%)。其中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无值大锥蚤、云南栉眼蚤为优势蚤种。3.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与鼠形动物种类、年龄、体长、海拔、季节、气温、气湿等有关。与齐氏姬鼠相比,中华姬鼠的染蚤概率降低50%,大绒鼠的染蚤概率增加0.79倍;成年鼠染蚤数量增加2.25倍;体长超过104mm的鼠形动物染蚤概率增加0.76倍;海拔在2700-3000m和3000m以上鼠形动物染蚤概率较2400-2700m分别增加1.27倍和3.72倍;与春季相比,夏季的染蚤数量增加2倍,秋季的染蚤概率减少48%,冬季的染蚤概率和染蚤数量分别增加1.44倍和1.06倍;气温高于15℃时,鼠形动物染蚤数量降低67%;气湿高于70%时,鼠形动物染蚤概率减少41%。结论1.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有3目5科12属18种,以齐氏姬鼠、中华姬鼠、大绒鼠、大耳姬鼠为优势鼠种。随海拔升高捕获量增加,各海拔鼠种分布不同,玉龙绒鼠仅在3000米以上海拔捕获到,为常见种,染蚤率、蚤指数均较高。2.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有3科6亚科7属9种,以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无值大锥蚤、云南栉眼蚤为优势蚤种。3.玉龙县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与鼠形动物种类、年龄、体长、海拔、季节、气温、气湿等有关。与齐氏姬鼠相比,中华姬鼠染蚤概率降低,大绒鼠染蚤概率增加;成年鼠染蚤数量增加;体长超过104mm的鼠形动物染蚤概率增加;随海拔升高鼠形动物染蚤数量增加;与春季相比,秋季鼠形动物染蚤概率降低,冬季染蚤概率增加,夏季和冬季的染蚤数量增加;气温高于15℃时鼠形动物染蚤数量降低;气湿高于70%时鼠形动物染蚤概率降低。

程晓藕,尹家祥,王秀芳,魏兆飞,赵秋芳,杨子京,刘正祥,杨光璨,杜春红[7](2016)在《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蚤丰盛度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蚤丰盛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滇西地区10个县(市)40个自然村的800户家庭作为调查单位。每户在室内布放5个鼠笼连续3晚,捕获的鼠形动物用梳检法收集体表寄生蚤并在显微镜下分类鉴定。通过调查家庭成员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潜在影响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因素,潜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家庭周围环境(如房屋结构)、人为干扰因素(如养猫)、鼠形动物种类及其特征等。采用Epi 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在R软件下使用跨栏负二项分布回归分析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影响因素。结果从捕获的421只鼠形动物检获寄生蚤5种992匹,以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主(91.03%,903/992)。回归分析显示:具有砖混结构房屋的家庭,鼠形动物染蚤概率增加1.38倍,而染蚤数量却减少了63%;养猫的家庭,鼠形动物染蚤数量减少了66%;室内捕获黄胸鼠的家庭,鼠形动物染蚤概率增加172.16倍,但数量并没有增加。结论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寄生蚤以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优势蚤种。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与鼠种、家庭周围环境及人为干扰因素密切相关。

赵文红,郭牧,段彪,苏丽琼[8](2016)在《人蚤感染鼠疫菌后带菌时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感染蚤死亡后拉胃培养及蚤的粪便培养,研究人蚤带菌及蚤粪便带菌时限。方法用50亿个鼠疫菌∕m L的人全血饲养人蚤3d,镜下观察吸血情况,取吸血蚤拉胃培养,计算感染率,剩下蚤用人全血进行群体健康饲养,每天观察并换血,死蚤拉胃培养,用白色消毒滤纸采集粪便,每天更换1次,培养1次,每次培养8份,一直到蚤死完为止。结果试验蚤鼠疫菌感染率91.7%;80份蚤粪便培养,28份阳性(阳性率35%),蚤粪便带菌9d;106匹蚤死亡后拉胃培养,38匹阳性(阳性率35.85%),感染蚤最短存活1d,最长12d,平均4.5d,最长带菌12d。结论人蚤感染鼠疫菌后寿命较短,明显影响通过叮咬传播鼠疫的媒介地位;人蚤粪便带菌9d,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可能会造成非菌栓形式传播,因此人蚤粪便带菌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刘霖[9](2014)在《滇南家鼠鼠疫疫原地鼠、蚤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家鼠鼠疫源地滇南山地小区的鼠、蚤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家鼠疫源地宿主动物和媒介在不同景观、生态系统和群落频次分布的特征和规律,揭示空间分布格局与鼠疫流行的关系。方法以家鼠疫源地滇南山地小区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三州市为调查和研究的空间范围,不同景观生态系统分布的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为研究对象,定期开展生物学调查,将所获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对鼠、蚤类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与地理环境因素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1)共捕获小型兽类719只,隶属于3目6科12属20种(亚种)。其中,黄胸鼠(占40.61%)和斑胸鼠(占15.16%)为优势种;共收集蚤类229匹,隶属于6科10属14种(亚种),印鼠客蚤(占57.21%)和泸水栉眼蚤(占17.03%)为优势种。(2)小型兽类及蚤类在不同景观中存在差异,物种丰富度呈林区居多、农耕区次之、居民区最少的分布格局,农耕区捕获的黄胸鼠高于林区和居民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区印鼠客蚤与林区和农耕区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型兽类的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总趋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其峰值均在海拔1000~1500m之间;寄生蚤随海拔梯度的增加与小型兽类保持一致,1000~1500m为小兽及其寄生蚤生存的较适环境。(4)小型兽类密度和数量构成比呈正相关关系;寄生蚤Shannon-Wiener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均呈明显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景观生态环境的小型兽类和寄生蚤类明显不同,小型兽类及蚤类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而变化,1000~1500m是鼠、寄生蚤生存的较适环境。景观因子、海拔梯度对滇南家鼠鼠疫疫源地鼠、蚤类多样性的影响显着,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的不同空间分布格局决定了滇南家鼠鼠疫的流行和分布趋势。

刘雪松[10](2011)在《清代云南鼠疫的环境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复杂的自然环境状况,突出的民族情况,致使鼠疫能够依托自然疫源地长期在该地区存在,并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形成人间流行。鼠疫的肆虐对云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云南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本文从环境史角度研究清代云南鼠疫。通过对历史文献中出现的“大疫”、“瘟疫”、“时疫”等词的等级辨别,论述历史文献资料中“疫”情与鼠疫疫情间的对等关系,探讨辨别鼠疫的外在环境条件;梳理从康熙二十二年至光绪末年,清代云南鼠疫发生、流行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清代云南鼠疫流行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固有疫源地鼠疫流行,引发毗邻地区鼠疫流行的流行特点。论述清代云南社会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依托自然环境条件存在的鼠疫流行区域。而鼠疫流行区域的改变,又影响了云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由此认为清代云南鼠疫的流行,自然疫源地存在是基础,清代云南社会发展是推动力。总结指出清代云南鼠疫流行与环境间的关系:认为云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了鼠疫这类环境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而环境性疾病的流行,对于人类的环境意识和卫生经验的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结合云南的民族环境特点,认为云南少数民族的某些风俗,是疾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力人为社会因素。最后揭示出清代鼠疫在云南地区流行的过程中,逐渐从单一疾病转变为环境灾害现象。

二、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致痒蚤的媒介地位及流行病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致痒蚤的媒介地位及流行病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滇西南山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与鼠疫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1.1 自然概况:
        1.1.2 调查和研究的空间范围:
    1.2 资料和数据的整理
    1.3 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蚤类群落组织水平指标的测定和比较(赵志模等,1990)。
        1.3.2 聚类分析:
        1.3.3 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滇西8县市农耕区蚤类的组成与分布
        2.1.1 滇西南8县市山地农耕区蚤类优势和常见蚤种的组成及其多度的分布情况:
        2.1.2 滇西南8县市农耕地样区蚤类空间分布的聚类分析
    2.2 滇西南8县市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2.2.1 8县市农耕区不同气温层农耕区蚤类物种丰富度(γ-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
        2.2.2 8县市农耕区蚤类β多样性与相似性系数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2.2.3 8县市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的测定和比较:
        2.2.4 8县市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与人间鼠疫的关系分析:
        2.2.5 生态优势度、优势种物种多度与人间鼠疫关系:
3 讨论
    3.1 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条件下蚤类的组成与分布对人间鼠疫的影响
    3.2 滇西南山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特征
    3.3 山地农耕区蚤类与宿主动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其关系

(2)二齿新蚤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二齿新蚤的形态特征及与近缘种关系
    1.1 二齿新蚤的鉴别特征
    1.2 二齿新蚤与近缘种的区别
2 地理分布
3 在鼠疫媒介中的地位
    3.1 吸血特性
    3.2 对鼠疫菌的自然感染、人工感染及其媒介效能
    3.3 蚤体菌栓的形成
4 生态习性
    4.1 季节分布
    4.2 取食习性与环境因素关系
    4.3 宿主体表及窝巢的分布特点
5 二齿新蚤雄性阉割畸形要点

(3)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莫氏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莫氏立克次体概况
    1.2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概况
    1.3 莫氏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
    1.4 云南鼠疫疫源地概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材料
        2.2.1 采样点的选取
        2.2.2 鼠形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2.3 实验主要试剂
        2.2.4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5 实验主要耗材
    2.3 方法
        2.3.1 样本DNA提取
        2.3.2 样本DNA浓度测定
        2.3.3 巢式PCR检测
        2.3.4 测序
        2.3.5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2.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7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种群构成及分布情况
    3.2 巢式PCR检测结果
    3.3 分子进化遗传分析
        3.3.1 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
        3.3.2 序列进化分析
    3.4 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莫氏立克次体感染状况
    3.5 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
        3.5.1 不同地区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
        3.5.2 不同类型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
        3.5.3 野外鼠形动物中不同鼠种间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
        3.5.4 不同海拔梯度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
        3.5.5 不同性别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
        3.5.6 不同栖息环境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
        3.5.7 不同季节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
第四章 讨论
    4.1 野外鼠形动物莫氏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分析
    4.2 野外鼠形动物感染莫氏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影响因素分析
    4.3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基因多样性及进化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鼠型斑疹伤寒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特新蚤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新蚤的发现和命名
2 特新蚤的分类地位、鉴别特征及其与近缘蚤种的区别
3 特新蚤的生活史
4 特新蚤媒介地位的确立
    4.1 生物学证据
    4.2 流行病学证据
    4.3 人工感染证据
    4.4 菌栓蚤形成证据
5 特新蚤的生态
6 特新蚤基因组结构
7 特新蚤的人工培养
8 特新蚤与疾病关系
9 我国特新蚤雄性阉割畸形要点

(6)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人蚤感染鼠疫菌后带菌时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 方法
        1.2.1饲养
        1.2.2菌悬液的制作
        1.2.3鼠疫菌感染率的计算
        1.2.4观察蚤的饲养及死蚤拉胃培养
        1.2.5蚤粪便培养
        1.2.6噬菌体裂解试验
    1.3实验室环境
2 结果
    2.1实验蚤鼠疫菌感染率
    2.2观察蚤鼠疫菌终生感染率
    2.3蚤粪便培养
    2.4感染蚤的生存期限
3 讨论
    3.1试验蚤感染菌量的选择
    3.2感染蚤存活寿命及带菌时限
    3.3人蚤吸血特征及感染蚤粪便带菌的意义

(9)滇南家鼠鼠疫疫原地鼠、蚤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自然概况
    1.1 临沧市自然概况(云县和永德)
    1.2 普洱自然概况(景谷和宁洱)
    1.3 西双版纳自然概况(勐海和勐腊)
研究方法
    1. 调查方法
    2.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滇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蚤类不同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不同景观小型兽类的组成及分布
        第三节 不同景观区小型兽类寄生蚤的组成及分布
        第四节 不同景观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和分布格局
    第二部分 滇南家鼠鼠疫疫源地不同海拔梯度小型兽类、寄生蚤的组成及分布格局
        第一节 不同海拔梯度小型兽类的组成和分布
        第二节 不同海拔梯度小型兽类寄生蚤的组成及分布
        第三节 不同垂直梯度带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群落多样性和分布格局
    第三部分 滇南地区小型兽类、蚤类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关系
        第一节 小兽类型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 小型兽类寄生蚤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关系
讨论
    1 滇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组成与分布
    2 滇南家鼠鼠疫疫源地不同景观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物种多样性
    3 滇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垂直梯度带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物种多样性
    4 滇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5 滇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小兽寄生蚤类各生物学指标间的关系
    6 小型兽类、蚤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鼠疫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已/待发表论文
附录二: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10)清代云南鼠疫的环境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回顾
    (三) 选题意义
第一章 鼠疫疫情的辨析
    第一节 "疫"的辨析
        (一) 大疫、瘟疫和疫的等级界定
        (二) 时疫的等级界定
    第二节 各种"疫"指代鼠疫的辨别条件
        (一) 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 战争的发生
        (三) 季节性发生
    第三节 清前期云南鼠疫的辨别
第二章 清代云南鼠疫流行及分布情况
    第一节 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
        (一) 滇西北山区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二) 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二节 清代云南人间鼠疫流行与分布
        (一) 清前期云南人间鼠疫流行与分布
        (二) 清代中后期云南人间鼠疫流行与分布
    小结
第三章 清代云南鼠疫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南鼠疫流行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鼠疫流行的影响
        (一) 旱灾
        (二) 水灾
        (三) 地震
        (四) 雹灾
第四章 清代云南环境因素对鼠疫流行区域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清代云南鼠疫流行区域变迁
    第二节 环境对鼠疫流行区域变迁的影响
        (一) 清代云南社会发展对鼠疫的影响
        (二) 清代云南自然环境对鼠疫的影响
第五章 清代云南环境对疾病流行影响的思考
    第一节 环境与疾病
        (一) 环境与环境疾病的关系
        (二) 环境意识、卫生经验与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 清代民族风俗对疾病流行的影响
        (一) 饮食风俗
        (二) 其他民俗
结语
    (一) 清代云南鼠疫存在区域与流行区域的关系
    (二) 作为环境灾害的鼠疫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致痒蚤的媒介地位及流行病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南山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与鼠疫关系[J]. 琚俊科,李栋,龚正达,高子厚,连宏宇,权寿瑛,段兴德,冯锡光,洪梅,张丽云.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21(03)
  • [2]二齿新蚤的研究现状[J]. 相蓉,郭宪国.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05)
  • [3]云南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莫氏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调查[D]. 贺琪楠. 大理大学, 2020(05)
  • [4]1950-2018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J]. 孔进姣,王鹏,石丽媛.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9(11)
  • [5]特新蚤的研究现状[J]. 刘哲,郭宪国,杨志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12)
  • [6]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影响因素分析[D]. 王梦迪. 大理大学, 2018(01)
  • [7]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蚤丰盛度影响因素分析[J]. 程晓藕,尹家祥,王秀芳,魏兆飞,赵秋芳,杨子京,刘正祥,杨光璨,杜春红.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6(05)
  • [8]人蚤感染鼠疫菌后带菌时限研究[J]. 赵文红,郭牧,段彪,苏丽琼. 中国热带医学, 2016(01)
  • [9]滇南家鼠鼠疫疫原地鼠、蚤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D]. 刘霖. 大理学院, 2014(01)
  • [10]清代云南鼠疫的环境史研究[D]. 刘雪松. 云南大学, 2011(04)

标签:;  ;  ;  ;  

云南鼠疫疫源地搔痒蚤的媒介现状及流行病学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