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的技术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高浩,唐世浩,韩秀珍[1](2021)在《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是我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1988年成功发射第1颗风云气象卫星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19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8颗卫星在轨业务运行,已形成极轨和静止2个系列气象卫星的组网观测体系,实现了气象卫星系列化、业务化自主发展。风云气象卫星整体实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有力支撑了气象防灾减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介绍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卫星数据在数值天气预报、天气监测、气候和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灾害监测、农业遥感监测和"一带一路"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展望了风云气象卫星的未来发展。
王新,唐世浩,魏彩英[2](2021)在《风云气象卫星天气应用回顾和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近50年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迄今为止已成功发射19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现有8颗在轨运行,形成极轨、静止2个系列化、业务化的综合观测网。伴随着卫星所搭载仪器载荷的升级和观测能力的提升,风云气象卫星在天气监测方法和技术也实现了稳步发展。回顾了风云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学的发展,综述了气象卫星在天气应用方面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更新换代的变化在天气应用中的进展。围绕未来需求和风云卫星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展望了卫星天气应用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董瑶海[3](2021)在《我国风云卫星体系的发展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发展始终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为蓝图,以解决中国的气象观测问题为宗旨,秉承"开放合作、服务世界"的理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卫星观测体系。风云卫星是我国民用遥感卫星中应用范围最广、效益发挥最好的卫星系列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卫星观测网重要成员,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践者。新时代,全球气象卫星发展迈入新阶段,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安全,风云卫星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应用效能导向,充分发挥体系效能,突破卫星及遥感关键技术,率先实现遥感卫星及体系的自主运行、快速响应、智慧观测,拓展风云卫星在军民各领域各行业的应用。在实现遥感数据的获取途径和处理算法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全球及重点区域的精密监测覆盖率,为全人类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报和更加精细的气象服务。
何锡玉,蔡夕方,朱亚平,张雷[4](2021)在《我国风云极轨气象卫星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风云极轨气象卫星数据,目前已经被应用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我国风云极轨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目前风云极轨气象卫星在卫星数据预处理、定量产品反演、卫星资料同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展示了第二代风云极轨气象卫星在全球业务观测、大气三维探测、海洋环境监测、数值预报应用等相关典型应用。在国家创新战略发展框架下,根据"国家级气象现代化总体方案" 确定的2020年气象卫星及应用发展目标,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03批卫星系统工程必将进一步发挥重大支撑作用。
童庆禧[5](2021)在《与遥感发展同行——纪念《遥感学报》更名25周年》文中提出《环境遥感》杂志更名为《遥感学报》已有25个年头,25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遥感科技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遥感学报》正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同行者。本文首先论述了自《遥感学报》更名后国内外遥感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际遥感科技发展方向性的重大改变,全球变化已成为遥感的重大研究课题。文中论述了25年中国遥感科技的重大进展:中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气象、海洋、环境减灾、陆地资源等国家级卫星遥感对地观测体系,与此同时,作为国家系统的重要补充,民营商业遥感卫星企业也相继建立并得到长足发展。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它已成为国家重要业务部门不可或缺的技术和信息支撑。中国的遥感在国家土地资源、农业、林草、水文、气象、海洋、城市、测绘、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无论从广度、深度和规模上成果斐然,走在了国际前列。25年,《遥感学报》也一直不断前行,她担负着促进遥感科技交流,弘扬遥感科技进步,传播遥感应用成果的重要历史使命,成为中国遥感科技成就与进步的缩影和结晶,她一直与中国遥感发展同行!
胡杰,张莹,谢仕义[6](2021)在《国产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综述》文中提出遥感影像分类技术为我国遥感影像应用于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一带一路"构建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保障民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产遥感影像在分类应用的研究取得重大发展。简要分析了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及每阶段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主要六个系列遥感卫星数据进行了概述;综合分析了国产遥感影像基于像元的、混合像元的、面向对象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四种分类方法,并探讨其在分类应用中的研究进展,通过国产遥感影像分类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在方法上对四种分类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国产遥感影像分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国产遥感影像应用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估。
曼曼[7](2020)在《“风云”卫星50年:观测体系不断完善 综合性能世界领先》文中提出1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批准气象卫星研制任务。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从此开始起步。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7颗在轨运行,形成了极轨、地球静止轨道两个系列化、业务化的综合观测星座,实现了对大气及地球多圈层系统全球化、精细化综合探测能力。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为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实现更新换代,分别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张冰瑶,徐童,安普忠[8](2020)在《“风云”激荡五十年》文中指出“今年的秋台风非常活跃,15号台风‘莲花’昨天晚上刚刚停编,16号台风‘浪卡’今天早晨就紧跟着生成了。不远处还有一个‘热带扰动’,也就是台风的雏形正在发展……”10月12日晚,央视发布气象预报,而在主持人身后,正是清晰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云图。“在台风监测中,?
许小峰[9](2020)在《气象小卫星:拓展天基气象观测的新领域》文中提出推近小卫星的发展,需要从标准、法规、政策、机制等方面入手,调动企业、学校、研究院所等更为广泛的参与,构建与政府主导的大卫星发展有所不同的模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速推进小卫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气象业务的天基观测拓展了新的领域。通过小卫星星座的建立,与大卫星系统结合,
沈璐[10](2020)在《中国59型、GTS1型探空仪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象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气象观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气象仪器服务于气象、环保、交通、国防等国家重要部门,在灾害预报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人民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探空仪是高空气象探测中最主要的仪器,它被探空气球带上高空,利用无线电遥测和定位方法,综合探测从地面至高空30公里范围内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为气象部门天气分析提供依据,是气象综合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探空仪作为国防业务的重要仪器自然开始受到重视。我国探空仪的发展走的是“引进、仿制、自主研发”的道路,其中,59型探空仪和GTS1型探空仪的成功研制对我国高空气象探测的发展起着里程碑的作用。1963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59型转筒式电码探空仪通过生产定型,并在全国气象台站进行了装备,维持了我国三十多年的高空探测业务稳步发展。随着59型电码探空仪的广泛应用,我国建立了全新的、完整的高空探测系统,高空气象探测水平在国际上属于中高水准。2001年,由上海无线电23厂研制的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成功通过设计定型,这标志着我国高空探测体制跨过了一个新的里程碑。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采用了全电子传感器和副载波二进制数字代码遥测的方法,具有探测精度高、采样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实现了数字化、模块化,整体性能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同类先进水平。建国以来,我国探空仪的发展之路曲折又徘徊。回顾这段历程,我们可以探讨探空仪的发展过程以及各时段的思想、技术、运作机制等综合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同时59型、GTS1型技探空仪的技术更新对气象探测学以及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59型转筒式探空仪和GTS1型数字探空仪为研究对象,从国内外探空仪的发展背景、国内政治、经济需求等方面具体分析59型、GTS1型探空仪的立项经过、工程实施、技术难题以及探空仪的改型换代对气象探测学、气象服务行业产生的影响。
二、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的技术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历程 |
1.1 风云极轨气象卫星 |
1.2 风云静止气象卫星 |
2 风云气象卫星遥感应用 |
2.1 数值天气预报领域应用 |
2.2 天气监测领域应用 |
2.3 气候和气候变化领域应用 |
2.4 生态环境灾害监测应用 |
2.5 农业遥感监测应用 |
2.6“一带一路”服务应用 |
3 结论 |
(2)风云气象卫星天气应用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一阶段:卫星天气监测方法探索和初步建立(1970—2000年) |
2 第二阶段:卫星天气定量监测方法和内容逐渐拓展(2000—2010年) |
3 第三阶段:卫星天气监测向机理及预测的延伸发展(2010—2020) |
4 结论 |
(3)我国风云卫星体系的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全球气象卫星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
1.1 国外气象卫星发展现状 |
1.2 我国气象卫星发展趋势 |
2 新一代风云卫星发展设想 |
2.1 卫星系统体系化发展 |
2.2 定量精度和稳定性提升 |
2.3 观测手段和体制升级 |
3 新一代风云卫星技术特点 |
3.1 智能互联互通体系技术 |
3.1.1 气象卫星体系网络互联互通总体技术 |
3.1.2 典型气象遥感信息星上智能融合处理分发技术 |
3.1.3 高低轨气象卫星智能协同观测及自主任务规划技术 |
3.2 空间高精度基准传递技术 |
3.3 高性能新体制载荷技术 |
3.3.1 换代载荷关键技术 |
3.3.2 新体制载荷关键技术 |
3.4 高品质遥感平台技术 |
3.4.1 平台静稳能力 |
3.4.2 变形测量与控制 |
3.4.3 图像导航配准 |
4 发展举措与建议 |
4.1 卫星研制与遥感应用双向融合,全面提升气象卫星综合应用能力 |
4.2 加强研发与创新力度,打造全面领先的气象卫星观测体系 |
4.3 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气象卫星事业高质量发展 |
5 结束语 |
(4)我国风云极轨气象卫星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风云极轨气象卫星发展历程 |
2 应用研究进展 |
2.1 卫星数据预处理 |
2.2 卫星载荷探测及产品反演 |
2.3 卫星资料同化 |
3 典型应用 |
3.1 全球业务观测 |
3.2 大气三维探测 |
1)台风三维监测。 |
2)全球温湿廓线反演。 |
3.3 海洋环境监测 |
3.4 数值预报应用 |
3.5 军事保障应用 |
4 展望 |
(5)与遥感发展同行——纪念《遥感学报》更名2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25年,见证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
2 25年,国际遥感科技实现了方向上的转变 |
3 25年,中国遥感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 |
3.1 气象卫星系列 |
3.2 海洋卫星系列 |
3.3 陆地资源卫星系列 |
3.4 中国遥感的商业化进程 |
3.4.1“北京一号”、”北京二号”遥感卫星 |
3.4.2“吉林一号”卫星 |
3.4.3“高景一号”卫星 |
3.4.4“欧比特”微小卫星 |
3.4.5其他卫星系统 |
5 结语 |
(6)国产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产遥感数据概述 |
1.1 环境系列遥感卫星 |
1.2 资源系列遥感卫星 |
1.3 风云系列遥感卫星 |
1.4 高分系列遥感卫星 |
1.5 海洋系列遥感卫星 |
1.6 小卫星系列遥感卫星 |
2 国产遥感影像分类应用研究进展 |
2.1 基于像元分类技术 |
2.1.1 基于像元的统计识别分类 |
2.1.2 基于像元的多分类器融合分类 |
2.1.3 基于像元在国产遥感影像分类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2.1.4 基于像元的分类比较 |
2.2 混合像元分类技术 |
2.2.1 混合像元的分解 |
2.2.2 混合像元的分类 |
2.2.3 混合像元在国产遥感影像分类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2.2.4 混合像元分解的方法比较 |
2.3 面向对象分类技术 |
2.3.1 遥感影像分割 |
2.3.2 面向对象的分类 |
2.3.3 面向对象在国产遥感影像分类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2.3.4 面向对象的分割方法比较 |
2.4 基于深度学习分类技术 |
2.4.1 基于深度学习在国产遥感影像分类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2.4.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方法比较 |
3 国产遥感影像分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4 结束语 |
(7)“风云”卫星50年:观测体系不断完善 综合性能世界领先(论文提纲范文)
1 极轨气象卫星 |
2 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
3 结语 |
(8)“风云”激荡五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雄关漫道“风云”起 |
勇以“风云”指苍穹 |
“风云”飞渡惠民生 |
东方“风云”观全球 |
(9)气象小卫星:拓展天基气象观测的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卫星的概念 |
2 小卫星的优势与发展方式 |
3 几类气象小卫星的发展状况 |
3.1 GNSS掩星小卫星星座 |
3.2 测风小卫星星座 |
3.3 微波小卫星 |
3.4 高光谱小卫星 |
3.5 雷达小卫星 |
3.6 激光小卫星 |
4小结 |
深入阅读 |
(10)中国59型、GTS1型探空仪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2.1 科学仪器史的发展 |
2.2 气象仪器的发展 |
2.3 探空仪的发展 |
3.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3.1 研究方法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4.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建国以来气象仪器的发展 |
1.1 建国初气象仪器的初步发展 |
1.1.1 观测方法的统一 |
1.1.2 地面观测仪器 |
1.1.3 高空探测仪器 |
1.1.4 气象仪器的检定 |
1.2 改革开放后气象仪器的快速发展 |
1.2.1 地面观测仪器 |
1.2.2 高空探测仪器 |
1.3 探空仪的发展 |
1.3.1 探空仪简介 |
1.3.2 国外探空仪 |
1.3.3 中国探空仪 |
第二章 59型探空仪的研制 |
2.1 仿制苏式探空仪 |
2.1.1 背景 |
2.1.2 探空仪的型号选择 |
2.1.3 试制仿苏式P3-049探空仪 |
2.2 59型探空仪的研制 |
2.2.1 研制背景 |
2.2.2 59型探空仪的研发 |
2.2.3 59型探空仪的整顿与定型 |
2.2.4 59型探空仪与国外探空仪的比较 |
2.3 59型探空仪的使用反馈 |
2.4 小结 |
第三章 GTS1型探空仪——新世纪的改型换代 |
3.1 59型探空仪的落后 |
3.2 电子探空仪的研究 |
3.2.1 仿制PK3-1型电子探空仪 |
3.2.2 GZZ3型电子探空仪 |
3.2.3 GZZ3-1型改进 |
3.2.4 GZZ7型电子探空仪 |
3.3 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诞生 |
3.3.1 国际通报 |
3.3.2 研讨与决策 |
3.3.3 选择与试验 |
3.4 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
3.4.1 工作原理 |
3.4.2 传感器的关键技术 |
3.4.3 探空仪的转换器和发射机 |
3.4.4 探空仪的技术指标 |
3.5 小结 |
第四章 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性能评估 |
4.1 性能评估方法 |
4.2 GTS1型、59型、RS80型探空仪误差对比 |
4.2.1 100hPa位势高度误差情况 |
4.2.2 100~30hPa厚度误差情况 |
4.3 GTS1型探空仪的使用反馈和影响 |
4.3.1 GTS1型探空仪的使用反馈 |
4.3.2 GTS1型探空仪对气象学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李吉明工程师访谈录 |
附录二 李敏娴老师访谈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的技术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及其应用[J]. 高浩,唐世浩,韩秀珍. 科技导报, 2021(15)
- [2]风云气象卫星天气应用回顾和展望[J]. 王新,唐世浩,魏彩英. 科技导报, 2021(15)
- [3]我国风云卫星体系的发展思考[J]. 董瑶海. 上海航天(中英文), 2021(03)
- [4]我国风云极轨气象卫星及应用进展[J]. 何锡玉,蔡夕方,朱亚平,张雷. 气象科技进展, 2021(01)
- [5]与遥感发展同行——纪念《遥感学报》更名25周年[J]. 童庆禧. 遥感学报, 2021(01)
- [6]国产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综述[J]. 胡杰,张莹,谢仕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1(03)
- [7]“风云”卫星50年:观测体系不断完善 综合性能世界领先[J]. 曼曼. 国际太空, 2020(11)
- [8]“风云”激荡五十年[N]. 张冰瑶,徐童,安普忠. 解放军报, 2020
- [9]气象小卫星:拓展天基气象观测的新领域[J]. 许小峰. 气象科技进展, 2020(03)
- [10]中国59型、GTS1型探空仪的发展研究[D]. 沈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