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热锅炉盘管的制造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丽[1](2021)在《基于ROMeo平台的乙烯装置实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量被公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石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当今全球石化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如何提升乙烯装置的高附加值产物的收率,以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成为了尤为重要的课题。实时优化是一种高优化频率的自动优化控制方式。它以装置的工艺特性和实时生产数据为基础,能够在数小时的周期内,依据给定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完成对生产流程的寻优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指导先进控制系统完成对装置生产状态的调整。它能够帮助现场装置随时调整到最高效的生产状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论文以ROMeo为平台,以中石化M分公司的乙烯装置为研究对象。将优化过程分为搭建基础模型、数据整定、优化分析三部分,分别展开研究。首先,根据工艺物料平衡图、仪表数据等信息进行了初始设置,建立了蒸汽裂解制乙烯的基础模拟模型。然后,在基础模型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引入现场仪表数据,通过数据整定过程对模型进行校正,将模拟值与实际值的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且建立了实时序列系统,使模型能够的以2小时为周期,按顺序自动运行。最后,在整定模型准确可靠的基础上,选定优化变量和约束变量,确定优化目标,运行优化模型,得到优化结果。优化过程能够帮助乙烯装置提升高附加值产物的收率0.4%左右,提高经济效益约4千元/小时。
吴高杰[2](2020)在《中大型副产过热蒸汽的非催化部分氧化方法》文中指出针对传统非催化部分氧化技术只能副产饱和蒸汽,无法副产过热蒸汽的情况,提出了一种非催化部分氧化制取合成气的新流程。新流程采用1台转化炉配置2台并联废热锅炉,可实现副产过热蒸汽。
汤渊[3](2020)在《合成气喷雾激冷对火管式废热锅炉传热过程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广泛应用于天然气、焦炉气、荒煤气的清洁高效转化,火管式废热锅炉是气态烃非催化转化过程的核心设备,工程中火管废锅经常出现超温和烧管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在高温合成气进入废热锅炉前对其进行喷雾冷却的炉前降温方案,并进行了过程分析与模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高温气流下液滴蒸发模型,探究了液滴尺寸、液滴温度、液滴速度和环境温度对蒸发时间的影响,确定不同条件下液滴蒸发的时间,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液滴能够完全蒸发,为后面管内喷雾冷却方案奠定基础。(2)基于工业装置运行参数,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管内高温合成气喷雾激冷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冷态模拟得到管内流场分布,通过热态模拟得到管内温度场分布,对比不同喷嘴参数和冷却水流量下的流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建立火管式废热锅炉内管板冷却室流动传热模型,对比喷雾降温前后管板冷却室内管壁温度分布,说明喷雾激冷炉前降温方案具有明显降温效果。采用热应力分析方法,计算火管入口处管壁最大热应力分布,合成气降温后的管壁最大热应力满足校核标准,验证喷雾冷却方案的可行性,从源头上消除高温带来的安全隐患。
董艳红[4](2020)在《制冷压缩机排气热回收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载冷剂间接制冷循环系统中,对制冷压缩机排气进行热回收,加热载冷剂进行融霜是间接冷库除霜的一项重要手段,其效果等同于直接制冷循环系统中的热气融霜,热氟融霜等。研究载冷剂从初始温度被加热到使用温度所需要的时间,以便于掌握进行除霜操作的最佳时机。采用热交换设备回收利用压缩机出口管路制冷剂过热蒸气在工业以及家用电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热回收设备的换热特性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在一定情况下,载冷剂间接制冷系统优于直接制冷循环系统,具体表现为:1)载冷剂间接制冷系统制冷剂的充注量较少;2)间接制冷系统仅有载冷剂进入冷库车间内进行常压循环,一定程度上保证食品、生产安全;3)载冷剂间接制冷系统在用电低峰期蓄冷,有效地进行了移峰填谷式蓄冷用冷,节约系统运行成本。此外,间接制冷系统载冷剂还可以直接回收制冷压缩机排气热对冷库进行融霜。冷凝热回收,即增加一台换热设备回收冷凝热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例如除霜工艺热水,制冷剂热蒸气加热水;除霜时热水直接喷洒在冷风机盘管上,常用于高温冷库,这种操作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在水资源极其缺乏的地区不适用,并且此操作存在库内温度波动大的危害。本文基于载冷剂间接冷库制冷系统,在进行了热回收技术相关分析计算,模拟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间接制冷系统中暖液融霜的热回收装置,致力于研究载冷剂运行参数的变化对热回收性能的影响,构建的载冷剂热回收水箱,能实现单间冷库融霜用热量。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以一台额定制冷量为68kW的载冷剂间接制冷机组为对象,对其热回收水箱进行模拟和实验研究,首先设计并制造了为间接制冷系统进行暖液融霜操作的热回收水箱。根据冷库的性质、冷库热负荷,计算换热所需要的传热面积,结合各类换热器的特性,确定了拥有6个蛇形管且制冷剂均匀分配的内部换热结构,并且配备尺寸为1.5m×0.75m×0.75m的热回收水箱壳体。其次,分析热回收水箱在间接制冷系统的功能,建立热回收载冷剂水箱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调用相应的模型参数,求解流体中的温度场,耦合到层流界面,解决了三维流动在流入和流出管汇中的复杂问题。模拟了载冷剂水箱在静态加热和动态加热时的温度场,并且对蛇形管进行管道传热分析,静态加热将800L载冷剂从20°C加热到冷库融霜所需要的温度23°C需要10min。模拟动态加热载冷剂,当进口载冷剂冷负荷低于箱内载冷剂以及制冷剂提供的热负荷时,水箱换热效率随载冷剂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强,载冷剂与换热管换热效果随进口温度的增大而降低,换热平衡时温度较高。当水箱内载冷剂与进口温度达到平衡,进口低温载冷剂仅与制冷剂进行换热时,载冷剂温度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大而降低,当进口温度为10℃,载冷剂质量流量在2kg/s4kg/s时,较利于冷库的融霜。再次,基于载冷剂水箱的模拟性能,对载冷剂间接制冷系统的热回收水箱进行温度布点,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数据的温度变化曲线基本一致,误差在1.3%以内,水箱内出现了载冷剂温度分层的现象,表现为上部温度高于水箱下部温度,进而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对后续换热管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最后,对现有的热回收水箱进行优化设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内置换热管移到水箱下部,模拟结果显示新的热回收水箱内载冷剂加热较均匀。
李晓琼[5](2020)在《工业热泵能质提升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既定条件下,能量的应用究其根本是能量自身品质的应用,即能质的应用。能质一旦达不到既定的应用条件,就可视为无效能。而无效能的出路有二:或是继续用于更低能质条件,主要涉及能源的梯级利用;亦或是提升能质达到既定能质的要求。目前,我国大约50%的工业能耗以废热形式被排放,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同时,工业领域对100-160℃温度范围的热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科研人员提出采用能质提升技术来进一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高能耗需求与低能效转化率之间的冲突。其中,单级高温热泵和复叠式热泵系统分别被用于小温差提升和大温差提升的场所,在工业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规划了高温热泵工质优选、流固耦合与热力系统优化匹配的理论路线。在此基础上对单级高温热泵和复叠式热泵的提质原理和能量方程进行了介绍,从理论上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文中以喷射器提质方法为例,提出一种数值解法求解喷嘴和扩压段的结构尺寸,作为流固耦合方法的实例计算,该方法既适用于纯工质和混合工质,又克服了传统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本文根据高温热泵工质的优选方法,开发了高温工质BY6,从理论角度选出了最适用于复叠式热泵系统的工质对BY3B/BY6,在实验中该系统的热水温度达到168.4℃,是目前热泵系统的最高制热温度。该系统提升温差最高可达到113.4℃。提升温差为70℃时,COP达到2.86,性能超过已有的单级热泵系统。基于研发成功的工质BY6,为了检测312 kW工业级开启式无油双螺杆压缩机性能,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简化型检测方法,利用喷射器同时调节系统能量和质量平衡,省却了传统性能检测装置中的冷热源和换热器等设备,投资成本节约约94.5%,该方法系国内外首次提出。利用上述方法搭建的实验装置对设计机组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证明压缩机最高排气温度达到184.8℃,等熵效率约为70%,容积效率约为90%。作者针对某石化企业的甲醇回收塔及半再生重整预加氢装置的生产过程,提出分别用单级和复叠式热泵系统来实现对余热提质并再生回用的技术方法,从4E(能源、(火用)、热经济性和环境性能)角度对耦合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后的装置不仅能满足技术要求,且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环境性能。其中,在考虑排放气体惩罚成本时,两个耦合系统的最低投资回收期分别为0.31年和0.36年。
陈丽[6](2020)在《《四川赛鼎有限公司硝铵生产》汉英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化工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合作也变得越来越紧密。硝酸铵生产作为化工行业的重要分支,在工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跨国企业对相关文件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如化工生产技术、安全须知、操作使用手册等相关翻译。本报告是一篇关于赛鼎公司硝铵生产的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旨在帮助国外客户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化工生产技术。原文本的翻译包含了生产技术、安全须知以及仪器操作等基本相关翻译,作者归纳了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可总结为三个层面:(1)汉语四字结构的词汇关系复杂;(2)无主语句翻译的不确定性以及定语从句的晦涩难懂;(3)语篇衔接性的把握。鉴于本文本属于科技翻译类文本以传递科技信息为主,作者采用了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作者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翻译方法,首先,找准词汇之间关系以直译法来进行翻译。其次,采用转换法来改变句子语态或结构以解决主语的缺失。第三,通过拆分法和重组法对较长定语从句进行结构重组。最后,使用增词法来增强篇章的衔接性,通过对主语以及连接词的增译可以使篇章更加有逻辑性。本翻译报告旨在呈现源语言文本的内容并忠实地传达其原始含义的同时,还需确保目标文本的准确性以实现词汇、句法和篇章的对等。作者归纳总结了本次化工翻译项目所得到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希望为这一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贺冬辰[7](2020)在《兰州地区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化解该矛盾是我国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使清洁可再生能源与新型节能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典型代表,能够有效地替代化石能源;而吸收式热泵作为空调新型节能技术之一,在节能减排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与吸收式热泵(Absorption Heat Pump,AHP)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Cold and Heat Source System with Solar-assisted Absorption Heat Pump,CHSSSAAHP)的设计方案和工艺运行模式。并基于TRNSYS(Transient System Simulation Program)软件搭建该CHSSSAAHP的仿真模型,通过将该模型应用于兰州地区某办公建筑,对该系统的制冷与供热工况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任务与内容如下:1.提出了CHSSSAAHP的设计方案及其工艺流程,并根据制冷、供热和制备生活热水工况,设置了相应的运行模式,充分利用该系统的功能。以兰州地区某小型办公建筑作为其应用对象,对该系统的主要设备进行了选型。2.根据热力学、传热学机理,分析AHP运行过程中的工质质量和能量平衡关系,对AHP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AHP的数值计算程序,将其导入TRNSYS软件中,从而解决了该软件缺少冷/热两用AHP机组模块的问题。随后对AHP各换热部件的进口水温对机组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所得结果,对AHP机组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借助TRNSYS软件对CHSSSAAHP进行组态,建立其仿真模型。3.基于CHSSSAAHP的仿真模型,分别进行了夏季、冬季典型日及制冷、供热季节运行工况的数值模拟,获取了表征其运行工况的主要性能参数,如太阳能保证率,供水温度,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和运行能耗等参数的相关数值和变化曲线。根据相应的结果分析,表明该系统是可行的,能够实现制冷和供热的设计目标。4.将GENOPT(Generic Optimization Program)程序与TRNSYS软件中的数据对接,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该CHSSSAAHP的关键部件的参数进行优化,以实现降低系统运行成本的目的。5.应用费用年值法对CHSSSAAHP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CO2排放量的计算分析了其环保性。此外,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该系统和其它多种型式的冷热源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CHSSSAAHP的综合评价优于其他型式的冷热源系统,这为北方地区的太阳能综合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立新[8](2020)在《神华煤直接液化干气制氢工艺废热锅炉逆循环分析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国内多家单位废热锅炉的操作经验,根据本装置废热锅炉的实际运行情况,详细阐述了废热锅炉逆循环的机理和原因,从工艺操作、技术改造和逆循环发生后的处理三方面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朱世明[9](2019)在《用于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的煤气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煤制乙二醇合成工艺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和廉价、技术经济性好等优点,是石油工艺制取乙二醇技术的有力替代技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在煤制乙二醇工艺过程中,煤气化技术是煤制乙二醇工艺的源头,因此,对适用于煤制乙二醇的煤气化技术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开滦化工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建设的4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为背景,围绕工艺技术源头的煤气化技术开展研究,研究分析了对原料煤的适应性、与后续工艺系统的匹配程度、生产成本、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和环境影响,最终获得了适合于本项目的煤气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采用气流床煤气化技术与固定床加压煤气化技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技术优势;在煤气化反应器的选择方面,与航天炉相比,晋华炉水煤浆气化技术具有能量消耗集中、便于回收利用的优势,能量利用率更高,具有气化单元综合投资更低的优势。在国内典型的晋华炉水煤浆气化装置上,采用不同煤种为原料,进行了气化过程实验考察,得到了气化炉的合成气产量、合成气、比氧耗、比煤耗、冷煤气效率、热效率指标等信息,实验结果显示,选用晋华炉性能指标更加优异,可用于烟煤、高灰熔点煤和半焦的气化,满足本项目的设计要求。采用商用软件Fluent对气化炉反应室内的流场和煤气化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并对气化炉的性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气化效果良好。在工艺技术选择方面,本项目选用操作压力4.0MPa、干基投煤量1100吨/天气化炉2台的配置方案。煤气化工艺分为水煤浆制备、气化和灰水处理三个工序,其核心设备是气化炉,本文据此计算了气化炉的规格、原料消耗以及设备投资信息。
陈凤壮[10](2019)在《合成氨装置工艺气余热回收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文中指出介绍了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工艺气余热回收系统两台核心设备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压废热锅炉及高压蒸汽预热器更新改造的原因,论述了改造路线的选择、遇到的难点及其解决措施,并评估了改造效果及经济性。
二、废热锅炉盘管的制造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热锅炉盘管的制造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OMeo平台的乙烯装置实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单位、术语 |
第1章 绪论 |
1.1 乙烯装置实时优化研究的意义 |
1.1.1 实时优化 |
1.1.2 乙烯装置实时优化的意义 |
1.2 乙烯生产工艺过程及原理 |
1.2.1 乙烯生产工艺过程 |
1.2.2 乙烯生产工艺原理 |
1.2.3 乙烯生产的影响因素 |
1.2.4 乙烯装置的原料和产品 |
1.3 乙烯工艺及设备对比 |
1.3.1 乙烯生产设备对比 |
1.3.2 乙烯分离工艺对比 |
1.4 化工流程模拟 |
1.4.1 化工过程模拟的基本方法 |
1.4.2 实时优化流程模拟软件 |
1.4.3 物性方法的选择 |
1.5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中石化M分公司蒸汽裂解制乙烯工艺流程 |
2.1 M分公司乙烯流程简述 |
2.2 M分公司乙烯装置原料及产品 |
2.3 M分公司裂解工段 |
2.3.1 裂解炉炉型分类介绍 |
2.3.2 裂解炉的工艺流程 |
2.4 M分公司急冷工段 |
2.5 M分公司压缩分离工段 |
第3章 基于ROMeo平台建立的乙烯装置模拟模型 |
3.1 模拟平台简介 |
3.1.1 ROMeo基于联立方程法的求解方式 |
3.1.2 ROMeo中的单元模块 |
3.1.3 ROMeo的实时序列系统RTS |
3.2 初始设置 |
3.2.1 定义单位制 |
3.2.2 定义组分和组分集 |
3.2.3 选择物性方法 |
3.3 基础模型搭建 |
3.3.1 裂解工段基础模型搭建 |
3.3.2 急冷工段基础模型搭建 |
3.3.3 压缩工段基础模型搭建 |
3.3.4 分离工段基础模型搭建 |
3.3.5 模拟结果有效性检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整定 |
4.1 导入现场数据 |
4.1.1 链接仪表和调优参数 |
4.1.2 链接外部数据库 |
4.1.3 数据筛选 |
4.2 确定整定目标函数 |
4.2.1 权重因子 |
4.2.2 仪表的标准偏差 |
4.2.3 调优参数的比例因子 |
4.3 整定结果分析 |
4.3.1 裂解炉区整定结果分析 |
4.3.2 急冷区部分整定结果分析 |
4.3.3 压缩区部分整定结果分析 |
4.3.4 分离区部分整定结果分析 |
4.4 乙烯装置的实时系统 |
4.4.1 乙烯装置实时序列系统流程 |
4.4.2 稳态判断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计算 |
5.1 优化目标函数 |
5.2 优化变量的选定 |
5.3 约束条件 |
5.4 优化结果分析 |
5.4.1 裂解炉区优化结果分析 |
5.4.2 急冷区优化结果分析 |
5.4.3 压缩区优化结果分析 |
5.4.4 整体优化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中大型副产过热蒸汽的非催化部分氧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催化部分氧化技术 |
1.1 技术原理 |
1.2 工艺流程 |
1.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2 新型非催化部分氧化技术 |
2.1 工艺流程 |
2.2 流程优点 |
3 关键设备工程设计分析 |
3.1 转化炉与烧嘴 |
3.2 立式废热锅炉 |
3.3 蒸汽过热器 |
4 结语 |
(3)合成气喷雾激冷对火管式废热锅炉传热过程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天然气转化技术概述 |
2.1.1 直接转化法 |
2.1.2 间接转化法 |
2.2 废热锅炉技术及发展 |
2.2.1 废热锅炉分类 |
2.2.2 火管式废热锅炉 |
2.3 喷雾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
2.3.1 喷雾特性 |
2.3.2 喷雾技术应用 |
2.3.3 喷雾冷却影响因素 |
2.3.4 数值模拟 |
2.4 液滴蒸发过程研究进展 |
2.4.1 液滴蒸发过程研究进展 |
2.4.2 液滴蒸发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个液滴在高温气流中蒸发过程研究 |
3.1 液滴蒸发环境参数 |
3.2 液滴蒸发过程的影响因素 |
3.2.1 液滴运动 |
3.2.2 液滴加热 |
3.2.3 液滴蒸发 |
3.3 数学模型于计算方法 |
3.3.1 液滴运动模型 |
3.3.2 液滴蒸发模型 |
3.3.3 液滴传热 |
3.3.4 物性估算 |
3.3.5 单个液滴蒸发计算算法程序 |
3.4 结果分析 |
3.4.1 液滴蒸发模型验证 |
3.4.2 蒸发时间的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温合成气管内喷雾激冷过程数值模拟 |
4.1 喷嘴计算模型 |
4.1.1 模型介绍及操作参数 |
4.1.2 模型建立及验证 |
4.1.3 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 |
4.2 模型验证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管内流动过程冷态模拟 |
4.3.2 管内喷雾激冷过程热态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火管入口处传热特性及热应力研究 |
5.1 热应力计算 |
5.2 工程问题 |
5.3 模型介绍及操作参数 |
5.3.1 操作参数 |
5.3.2 流体力学计算模型 |
5.3.3 热应力计算 |
5.3.4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1 合成气降温对火管温度的影响 |
5.4.2 热应力变化 |
5.4.3 不同降温方式效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4)制冷压缩机排气热回收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能源合理利用以及节能工作的重要性 |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热回收技术的概述 |
1.2.1 常见的热回收方式及分类 |
1.2.2 热回收技术机理及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换热器的模拟研究 |
1.3.2 冷凝热回收的研究现状 |
1.3.3 相变热回收的研究现状 |
1.3.4 制冷压缩机排气热回收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回收装置的设计 |
2.1 系统简介 |
2.2 热回收水箱的设计 |
2.2.1 换热形式的选择 |
2.2.2 换热面积的计算 |
2.2.3 热回收水箱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回收水箱数值模拟 |
3.1 COMSOL仿真计算软件 |
3.2 模型概述 |
3.2.1 对建立数学模型的分析 |
3.2.2 建立模型的方法 |
3.2.3 蛇形管换热器 |
3.3 数学计算 |
3.3.1 静态加热数值计算 |
3.3.2 动态加热数值计算 |
3.3.3 蛇形管的动态方程 |
3.4 划分网格 |
3.5 模型参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冷压缩机排气热回收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机组 |
4.2 实验系统 |
4.2.1 实验参数测量装置 |
4.2.2 实验数据采集装置 |
4.2.3 测点的布置 |
4.3 载冷剂水溶液制热量计算方法 |
4.4 实验操作 |
4.5 实验数据的数学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分析 |
5.1 静态加热分析 |
5.2 动态加热分析 |
5.3 优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工业热泵能质提升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背景 |
1.1.2 我国工业能源现状 |
1.1.3 我国工业余热现状 |
1.1.4 我国工业热需求现状 |
1.2 工业余热利用技术及研究现状 |
1.2.1 能源梯级利用技术 |
1.2.2 能质转化技术 |
1.2.3 能质提升技术 |
1.3 能质提升技术之高温热泵技术的研究 |
1.3.1 不同制热温度下热泵性能的研究 |
1.3.2 高温工质的研究 |
1.3.3 热泵结构改造和系统优化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能质提升技术的理论分析 |
2.1 能质提升技术理论路线 |
2.2 循环工质 |
2.2.1 循环工质选择的基本原则 |
2.2.2 循环工质的热物性计算 |
2.3 单级和复叠式热泵系统的提质分析 |
2.3.1 能质提升技术的基本原理与能量平衡方程 |
2.3.2 单级和复叠式热泵系统中的流固耦合 |
2.4 能质提升设备之一--喷射器的数值解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温工质BY6在复叠式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 |
3.1 高温循环工质BY6的开发及热物性分析 |
3.2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中工质对的理论计算 |
3.2.1 备选工质对 |
3.2.2 备选工质对的理论耦合计算设计工况 |
3.2.3 备选工质对的理论耦合计算结果分析 |
3.3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实验装置的设计 |
3.3.1 实验装置介绍 |
3.3.2 测试装置及数据采集系统 |
3.3.3 不确定度分析 |
3.4 实验性能分析 |
3.4.1 实验工况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级高温热泵系统中基于BY6压缩机的开发与检测 |
4.1 基于BY6的开启式无油双螺杆压缩机的耦合设计 |
4.1.1 开启式无油双螺杆压缩机的介绍 |
4.1.2 关键技术的开发 |
4.2 高温压缩机的检测 |
4.2.1 检测压缩机性能方法的提出 |
4.2.2 检测压缩机性能的实验研究 |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4.3.1 压缩机部分 |
4.3.2 虚拟单级高温热泵部分 |
4.4 新型压缩机检测系统的分析讨论及改进方法 |
4.4.1 经济性分析 |
4.4.2 建议和改进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能质提升技术在工程应用实例中的4E分析 |
5.1 背景及技术方案介绍 |
5.1.1 甲醇回收塔及耦合单级高温热泵系统的介绍 |
5.1.2 半再生重整预加氢装置及耦合复叠式热泵系统的介绍 |
5.2 耦合系统的循环性能分析 |
5.2.1 甲醇回收塔及耦合单级高温热泵系统的循环性能分析 |
5.2.2 半再生重整预加氢装置耦合复叠式热泵系统的循环性能分析 |
5.3 耦合系统的(火用)分析 |
5.3.1 甲醇回收塔耦合单级高温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5.3.2 半再生重整预加氢装置耦合复叠式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5.4 耦合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5.4.1 甲醇回收塔及耦合单级高温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5.4.2 半再生重整预加氢装置耦合复叠式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5.5 耦合系统的环境性能分析 |
5.5.1 甲醇回收塔耦合单级高温热泵系统的环境性能分析 |
5.5.2 半再生重整预加氢装置耦合复叠式热泵系统的环境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四川赛鼎有限公司硝铵生产》汉英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Project Overview |
1.1 Project Introduction |
1.2 Task Arrangement |
1.3 Task Requirements |
Chapter Two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 Glossary Building |
2.2 Collection of Parallel Texts |
2.3 Translation Tools |
2.4 Theoretical Preparation-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3.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3.1.1 Chinese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 |
3.1.2 Non-Subject Sentences |
3.1.3 Attributive Clause |
3.1.4 Discourse Cohesion |
3.2 Solu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1 Literal Translation |
3.2.2 Conversion |
3.2.3 Div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
3.2.4 Addition |
Chapter Four Assessment and Suggestions |
4.1 Supervisor’s Assessment |
4.2 Self-assessment |
4.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7)兰州地区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 |
1.1.2 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 |
1.2 太阳能的利用 |
1.2.1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
1.2.2 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热泵技术 |
1.3.1 热泵技术概述 |
1.3.2 吸收式热泵技术 |
1.3.3 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 |
1.4.1 太阳能与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的综合利用 |
1.4.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 |
2.1 太阳能的光热利用 |
2.1.1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 |
2.1.2 太阳能集热器概述 |
2.1.3 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 |
2.2 吸收式热泵 |
2.2.1 吸收式热泵概述 |
2.2.2 吸收式热泵的分类 |
2.2.3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2.3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 |
2.3.1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系统设计 |
2.3.2 夏季制冷运行模式的工艺流程 |
2.3.3 冬季供热运行模式的工艺流程 |
2.3.4 过渡季节制备生活热水模式的工艺流程 |
2.3.5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控制系统 |
2.4 应用对象的空调负荷计算 |
2.4.1 建筑概况 |
2.4.2 空调负荷的计算 |
2.4.3 应用对象的空调冷、热负荷计算结果 |
2.5 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 |
2.5.1 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 |
2.5.2 蓄热水箱的选型 |
2.5.3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选型 |
2.5.4 冷却塔的选型 |
2.5.5 辅助燃气锅炉的选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仿真模型 |
3.1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3.1.1 MATLAB软件简介 |
3.1.2 溴化锂溶液的热物性方程 |
3.1.3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数学模型 |
3.1.4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参数 |
3.1.5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设计计算 |
3.1.6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MATLAB数值计算程序 |
3.2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 |
3.2.1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分析 |
3.2.2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参数优化 |
3.3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1 TRNSYS软件简介 |
3.3.2 TRNSYS系统模块 |
3.3.3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建立与组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模拟结果 |
4.1 .兰州地区的气象条件 |
4.1.1 兰州地区的温度变化情况 |
4.1.2 兰州地区的太阳辐射变化情况 |
4.2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仿真模拟结果 |
4.2.1 夏季典型日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2 冬季典型日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3 制冷期间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4 供热期间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典型结构参数的优化 |
4.3.1 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 |
4.3.2 GENOPT与 TRNSYS的互联 |
4.3.3 多变量优化的实现与优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经济性、环保效益与综合评价 |
5.1 经济性分析 |
5.1.1 系统初投资 |
5.1.2 系统运行费用 |
5.1.3 基于费用年值法的系统方案比较 |
5.2 环保效益分析 |
5.3 综合性评价 |
5.3.1 综合性评价概述 |
5.3.2 层次分析法 |
5.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冷热源系统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内容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神华煤直接液化干气制氢工艺废热锅炉逆循环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一废热锅炉简介 |
2 废热锅炉的水循环机理 |
3 废热锅炉的正循环和逆循环 |
4 逆循环的原因分析 |
5 逆循环的危害 |
6 如何判断废热锅炉发生了逆循环 |
7 逆循环案例分析 |
8 有利于建立汽包水循环的操作 |
结束语 |
(9)用于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的煤气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 |
1.2.1 煤炭气化技术原理 |
1.2.2 煤气化技术分类及概述 |
1.3 煤气化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煤气化技术的比选 |
2.1 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煤气化技术比选 |
2.1.1 煤种适应性 |
2.1.2 后系统匹配程度 |
2.1.3 环境影响 |
2.1.4 小结 |
2.2 水煤浆气流床煤气化技术和干煤粉气流床煤气化技术比选 |
2.2.1 煤种适应性 |
2.2.2 后系统匹配程度 |
2.2.3 整体投资 |
2.2.4 生产成本 |
2.2.5 稳定性和安全性 |
2.2.6 可操作性 |
2.2.7 环境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原料煤对晋华炉的适应性研究 |
3.1 煤种适应性研究 |
3.1.1 性能考核内容及方法 |
3.1.2 性能考核数据及结果分析 |
3.2 数值模拟及气化性能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气化工艺方案优化 |
4.1 气化炉技术方案及配置 |
4.2 气化压力的确定 |
4.3煤气化工艺流程 |
4.3.1 水煤浆制备工段 |
4.3.2 气化工段 |
4.3.3煤气化的灰水处理 |
4.4 煤气化关键设备选型 |
4.4.1 气化炉 |
4.4.2 工艺烧嘴 |
4.5 产品、消耗和投资估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10)合成氨装置工艺气余热回收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存在问题 |
1.1给水系统跑酸 |
1.2设备问题凸显 |
1.3蒸汽产量下降 |
2技改思路与实施 |
2.1技改方案选择 |
2.1.1 03E001技术选择 |
2.1.2 03E002技术选择 |
2.2方案实施 |
2.3改造难点 |
2.4设备优化 |
2.5数据对比与评估 |
3结论 |
四、废热锅炉盘管的制造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OMeo平台的乙烯装置实时优化[D]. 周晓丽.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中大型副产过热蒸汽的非催化部分氧化方法[J]. 吴高杰. 氮肥与合成气, 2020(10)
- [3]合成气喷雾激冷对火管式废热锅炉传热过程影响[D]. 汤渊.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制冷压缩机排气热回收的性能研究[D]. 董艳红.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0)
- [5]工业热泵能质提升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D]. 李晓琼. 天津大学, 2020(01)
- [6]《四川赛鼎有限公司硝铵生产》汉英翻译报告[D]. 陈丽.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7]兰州地区太阳能-吸收式热泵冷热源系统的可行性研究[D]. 贺冬辰.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8]神华煤直接液化干气制氢工艺废热锅炉逆循环分析及对策[J]. 赵立新. 化工管理, 2020(08)
- [9]用于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的煤气化技术研究[D]. 朱世明.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10]合成氨装置工艺气余热回收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造[J]. 陈凤壮.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