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式内槽宽度测量工具

夹式内槽宽度测量工具

一、钳式内槽宽度测量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马文宇[1](2021)在《整硬麻花钻钻尖刃形和容屑槽结构对钻削钛合金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抗断裂性强、耐高温等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工业、生物医学器械和化学工程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作为一种难加工材料,其钻削加工中存在切削力大、加工效率低、切屑易黏结等不良现象。针对以上加工难点,对整硬麻花钻钻尖刃形和容屑槽结构进行研究,探究其结构变化对钻削性能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钛合金应用进行了综合阐述,分析其材料特性和加工难点,并探讨钻尖刃形和容屑槽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建立容屑槽、横刃、主切削刃等主要结构的数学模型,分析麻花钻切削机理与磨损形式,为实际钻削实验提供研究基础。然后选择五种不同类型钻尖刃形及容屑槽结构的麻花钻进行钻削实验。对所选钻头进行结构测量,得到横刃、主切削刃前角分布、容屑槽形状等相关参数。开展不同切削参数下的TC4钛合金钻削实验,获得切削力、切屑形态及孔径误差,并研究了结构变化对切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横刃、容屑槽及后刀面结构变化,主切削刃前角分布对切削力的影响最大;相比较等前角型切削刃形,前角增长型切削刃形产生的切屑形态较好,有助于排屑;改变刃带结构和减小横刃轴向前角有利于提高孔的加工精度。最后,运用AdvantEdge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不同横刃结构和主切削刃前角分布的正交钻削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横刃长度、横刃斜角、横刃刃磨角度等结构参数中横刃长度对切削力的影响最大;容屑槽卷屑角α影响主切削刃前角分布,提高卷屑角有利于降低切削力、切削温度、断屑性能,降低卷屑角有利于降低刃口应力、提高刃口强度。本文研究内容为难加工材料麻花钻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李木山[2](2020)在《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自由锻造工序中,无轨装出料机主要完成工件的装出炉和摆放,是自由锻造液压机组的重要辅助设备,本文研究了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工作状态,建立了力学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夹持装置的因素,研究无轨装出料机夹持机构的设计思路,确定了近恒力夹持装置的设计方法,为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参考。通过研究无轨装出料机夹持机构的典型应用工况,分析被夹持工件处于水平状态和倾斜状态下对夹持装置夹持力的影响,确定了钳臂输出夹持力与被夹持工件上夹持位置的关系,研究影响夹持装置输出夹持力的因素,确定了夹持装置应满足的工作条件,明确了无轨装出料机夹持机构输出夹持力恒定的必要性。分析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结构特点和杆件的受力状态,研究夹持装置的传力比,确定了夹持装置夹紧不同直径工件时传力比与夹持力的关系。针对无轨装出料机的夹持工况和技术要求,分析了夹持装置的关键参数和确定方法,利用解析法对夹持机构进行机构设计,确定了近恒力输出夹持装置的设计方法。针对夹持机构设计中的求解的问题,研究了基于SolidWorks夹持机构参数求解的思路,确定了基于SolidWorks夹持机构参数求解的方法。根据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研究思路,以30kn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设计为例,验证了恒力输出夹持机构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分析了不同温度情况下材料之间摩擦因数的变化趋势,研究凸齿结构对钳爪与工件之间摩擦因数的影响,确定了钳爪结构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建立了钳爪模型,改善了钳爪与工件的接触状态,确定了提高夹持稳定性的方法。研究影响夹持机构钳臂强度和刚度性能的关键参数,对夹持装置的主要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基于ANSYS软件对夹持装置关键零部件进行静力学仿真实验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分析比较两种夹持方式的结构特点和受力状态,确定了无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结构形式的选择依据,为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理论研究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朱东[3](2020)在《人工肛门括约肌控制系统及便意感知重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肛门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是一种可反复持续发作的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人体丧失对粪便的主动控制能力。目前在医学上尚难以给出针对FI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案,不仅存在手术操作难度高,易造成术后并发症等问题,也无法使患者控便能力恢复至正常水平。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人工肛门括约肌(Artificial Anal Sphincter,AAS)系统这一全新的FI治疗途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但长期的临床实验显示,目前的AAS系统存在易造成肠道组织缺血性坏死,以及缺乏有效的便意感知功能等缺陷,因此仍需进一步的改进研究。本文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61673271,No.81601631)和上海市科技支撑项目(No.19441910600,No.19441913800,No.19142203800)的资助下,根据人体控便机理和排便反射机制提出一种优化控便方式,并可实现便意感知重建的新型AAS系统。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设计新型AAS系统体内执行机构,仿照人体耻骨直肠肌的控便机理,通过电机驱动实现牵引直肠,形成可控便的肛肠角,帮助患者实现自主控排便;并优化摆臂结构,由单一摆臂夹持方式改为三摆臂共同夹持方式,增加执行机构与肠道的接触面积,提供更多压力检测位置。2.优化柔性压力传感器模块分布设计,根据理想夹持模型分析执行机构与肠道的接触面,在三组摆臂的十个不同位置分别嵌入十个自研柔性压力传感器模块,实现对执行机构与肠道接触面的十个不同位置的压力信号的检测。3.完成构建基于PCA-SVM的便意感知重建模型,并设计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对照模型,通过对动物活体实验中体内执行机构所检测的压力数据进行便意预测效果对比,验证所搭建便意感知重建模型在便意预测分类上的可靠性及精确性。4.优化系统控制硬件的设计,包括改进上一代AAS系统存在电机驱动相关芯片不必要功耗损失的不足、设计限位保护开关模块提高系统限位保护功能的实时性及精确性、增加可保存所检测的传感器数据的体外数据存储电路。5.优化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包括改进电机驱动控制,配置传感器数据检测功能,以及设计实现在低功耗模式下的传感器数据收发存储方案。6.完成新型AAS系统整体组装,并开展针对系统各项功能效果检验的体外模拟实验及动物体内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系统分别处于体外环境以及动物体内环境中时各项功能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系统在体时的生物相容性,并根据动物体内实验所检测的压力传感器数据验证便意感知重建模块的便意感知重塑能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谭欣[4](2019)在《基于直驱制动的电动拖拉机制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柴油为燃料的传统拖拉机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振动、噪音、尾气污染,不适合在密闭的温室大棚等环境下作业。电能具有绿色清洁、节能降本、生产使用方便等优点,使得以电能为动力的电动拖拉机应运而生,并已逐渐成为未来拖拉机的发展趋势之一。制动系统是拖拉机上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对拖拉机的安全行驶提供了保障。目前拖拉机上的制动系统几乎都装配的是液压制动系统。由于电动拖拉机没有内燃机系统,采用液压制动系统制动需要能量多次转换和传递,结构复杂、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制动液泄露、液压油过热的问题,而导致制动失效的潜在危险。因此急需发展能够与电动拖拉机相匹配的新型制动系统。设计一种新型的直驱制动单元,取消了传统制动器的液压环路。采用直线电机提供动力,经过力放大机构,最后给刹车盘提供制动力。为此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与试验工作:(1)根据直线电机的工作环境和特性确定直线电机的结构,根据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等确定直线电机的参数,完成直线电机二维三维设计、加工和装配。(2)讨论力放大机构的种类,分析各类力放大机构的优缺点,确定力放大机构为杠杆放大机构。根据力放大机构的倍率,计算杠杆机构的尺寸,完成卡钳、力放大机构的设计、加工和整个新型直驱制动系统的装配。(3)设计制动器惯性试验台,为本次新型直驱制动装置提供试验的平台。调研了汽车制动器惯性试验台的现状,通过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电机等重要部件的选取、底座支架的实际设计制作、完成整个实验平台的安装调试。(4)详细研究了直驱制动单元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和Stateflow搭建了联合仿真模型对其进行仿真研究。在试验台上分别对直线电机的电磁力和整个新型直驱制动系统的制动效果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该新型制动系统的可行性。

张子月[5](2019)在《打靶训练机的研制》文中提出在现代局部战争中轻武器占据着武器装备中的重要地位,轻武器射击练习作为部队日常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科目不容忽视。在实弹射击训练中靶机通常是固定目标靶,导致练习单一化,靶机训练模式滞后于作战要求。为了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加快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使日常训练贴近实战化射击演练,针对现有产品的不足展开对打靶训练装置的研究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本文根据射击训练具体考核科目要求对靶机结构方案进行了设计。根据实弹打靶训练机实际应用环境,对靶杆不同工作状态下运动过程的具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建立相关运动方程确定了机构设计参数对靶杆运动影响,在保证靶机达到射击训练的迅速显靶要求的前提下完成显隐靶动作。其次,靶机主体设计将结构划分为快速起靶机构、单向传动机构以及固定锁扣三个部分,结合机构动作特点分别进行了选型及相关参数计算,同时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利用ADAMS软件根据靶机设计参数和机构出力展开动力学仿真,检验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在以上设计机构基础上完成了靶机训练模式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的设计。硬件设计是以单片机16F877A为核心的控制电路搭建,包括电机、磁力锁扣和显隐灯的驱动控制电路、电压检测、通讯以及交互模块设计。软件设计包括随机数发生器设计、上位机程序设计、靶机主体控制主程序、串行通讯程序、电压检测程序、灯光亮度调节程序以及训练模式选择程序等设计。靶机实现了对射击训练目标的灵活控制,使其运动模式更加贴近实战中的随机变化情况。

陈昆仑[6](2019)在《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的设计开发》文中提出本文以家具中的免工具拆装结构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的现状与不足之处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型免工具拆装结构的创新设计与研制,并探索其在家具上的应用。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市场实地考察、图片采集等方式对现有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免工具拆装结构的特点与优势;其次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将现有的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分类归纳为榫接式、挂接式、嵌入式、卡扣式、涨紧式、螺纹式6种结构形式,并结合具体案例对每种结构进行了分析,提炼每种结构形式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对比每种结构形式的性能特征表现,为免工具拆装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的参考;然后结合萃智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推理出免工具拆装结构的进化方向是向着可调节与可控性增强、拆装不消耗或少消耗人力物力、结构零部件尺寸减小或者可以隐藏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从人文、经济、生态上提出了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设计要求,通过发散思维与借鉴学习优秀的结构形式进行免工具拆装结构的创新设计与方案深化,并进行模型制作与力学试验测试,确定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探索了该新型结构形式的产品应用,设计开发出了几款应用此结构的家具产品,为设计开发相关的免工具快速拆装结构提供实践参考,拓展了免工具拆装结构在家具上的应用。

王平[7](2018)在《岭南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以木结构建筑作为主流,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其木结构体系,大木构架技术是中国古代匠师营造技艺的智慧结晶,是传统营造技术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大木构架的形式、材质、尺度、比例等因素直接影响建筑的等级、体量、造型,直观地体现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广府大木构架是广府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南越土着文化与中原、江南、巴楚等地方文化互相融合发展下,广府传统大木构架在形态上较中原的“官式”做法更加杂糅。在广府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作用下,广府传统大木构架体系表现出更多“层叠”与“连架”、“抬梁”与“穿斗”、“官式”与“民间”间的博弈与权衡,最终发展成相对独立、别具特色的的混合型木构架体系。本文旨在研究广府传统大木构架,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建筑类型学、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类型、特点、分布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对广府殿堂与厅堂构架类型、形态、尺度、比例、技艺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广府大木构架的形制、营建规律、时代风格、技术源流和谱系特征。首先,从广府地方建筑体系研究的角度,参照中国古建筑构架体系的分类标准,尝试从广府大木构架的承重体系、挑檐形式、柱梁方式、屋顶形式、功能性质、建筑等级等方面对比分析,将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概念进行界定。整理广统殿堂、厅堂建筑各类型构架基本特点、地域分布、占比情况、谱系特征等。其次,对广府殿堂、厅堂建筑大木构架,从历史文献、测绘数据、构架形态、构造做法等方面入手,探寻广府大木构架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规律、尺度特征、设计手法、时代风格、谱系特征等。再次,从广府传统建筑大木构件和构造做法入手,对驼峰、水束、出檐的形制、特征、分布、演化模式进行分析;从大木构件的纹样类型、分布特征、发展源流入手,对广府传统大木构件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谱系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讲述了研究的对象、时间地域范畴、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讲述了广府民系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和文化背景,并对广府传统建筑的文化特性与发展脉络进行阐述;第三章从宏观角度对广府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进行界定,并对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构架的类型、特征、分布进行梳理;第四、五章从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规律、尺度特征、案例分析等方面对广府殿堂和厅堂建筑大木构架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尺度特征、设计规律、谱系特征;第六章,从典型的广府大木构件及构造做法——驼峰、水束与出檐入手,对其形式、纹样、比例、尺度、地域分布、时代特征来进行分析,总结广府大木构件与构造做法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为广府传统建筑构架断代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本文尝试对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类型、规律、形制进行分析,探索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设计规律、时代风格和谱系特征,旨在为广府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和理论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伍能[8](2018)在《随钻声波测井复合结构隔声体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钻声波测井广泛应用于海上钻井作业。地层纵波测量中常使用单极子声源,但单极子声源会激发沿钻铤传播的钻铤模式波,对纵波的测量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消除钻铤模式波的影响,本文在单一结构隔声体基础之上进行改进,设计了复合结构隔声体,该复合机构隔声体外壁为无磁钻铤钢,内壁为橡胶,采用双循环刻槽结构。文中主要研究了复合结构隔声体在不同几何参数下的力学性能、隔声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介质条件下复合结构隔声体的隔声性能。首先,对单一结构隔声体进行了研究。建立单一结构隔声体模型,对隔声体的隔声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其次,对复合结构隔声体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复合结构隔声体力学模型,计算分析隔声体的疲劳强度、连接螺纹强度和不同几何参数下隔声体的机械强度。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复合结构隔声体的力学性能符合设计需要。最后,对复合结构隔声体隔声性能进行了研究。依据周期性刻槽结构的纵波传播理论推导出频散特性曲线,计算出不同几何参数的复合结构隔声体的通阻带。ANSYS仿真结果表明:橡胶内壁的复合结构隔声体的隔声性能好于铅内壁;当内刻槽深度H与外槽半径R的增加,复合结构隔声体隔声性能增强;内槽圆角R1对时延量无影响,对声衰减性能影响较小;当槽中心间距L或槽宽度W变大时,复合结构隔声体的声衰减性能增强,时延量基本不变。流固耦合仿真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对复合结构隔声体的时延量无影响,但泥浆环境下隔声体的声衰减量更大。

孙绍帅[9](2018)在《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动自行车中的蓄电池废弃之后对环境存在极大地威胁,将储能弹簧与发电机结合从而应用到电动自行车上,可以较大程度上消除废弃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本文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电动自行车上的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其能量来源于加能系统和制动能量回收两个方面。分别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加能系统、储能系统、调速系统、传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分析确定出在加能系统中采用速度均匀、空间尺寸小且传动效率高的无急回特性曲柄摇杆加能机构。分析了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传动—调速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特点,采用功率表征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瞬时值。建立了传动—调速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以及整体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对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的储能弹簧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分析。分别对三种储能弹簧(单一扭转弹簧、组合扭转弹簧及平面涡卷弹簧)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弹簧直径和工作圈数相同的情况下,平面涡卷弹簧质量和径向尺寸最小、储能密度较高并且安装简便。对平面涡卷弹簧收紧过程中的簧片位置分布、应力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整体应力变化规律以及收紧后各层簧片上应力集中区域的最大应力分布规律。基于分析结果对平面涡卷弹簧外端固定处的接头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反向弯头固定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减小连接处的最大应力。研究了弹簧材料性能、截面形状对储能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弹簧材料选用弹簧钢比较合理,在截面壁厚相同的情况下,工字截面异型弹簧的储能密度最高。对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增速齿轮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进行分析与仿真研究。考虑齿轮啮合时载荷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的最小油膜厚度理论模型,获得了最小油膜厚度随啮合点位置的变化规律。基于膜厚比确定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传动系统的润滑状态为边界润滑状态。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啮合效率理论模型。利用MATLAB分析得出传动比、摩擦系数、压力角、主动轮齿数、中心距等因素对啮合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ABAQUS建立增速齿轮模型,研究了啮合过程中主动轮和从动轮沿齿面方向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从动轮Mises等效应力的分布规律。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中轴承摩擦功率损失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整体传动效率理论模型。制作了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样机,实验获得输出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样机的发电性能稳定,验证了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袁和传[10](2017)在《微细电解铣削加工精度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微型零部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微细电解加工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微细加工技术,具有加工表面质量好、无残余应力、工具电极无损耗等优点,在微型零部件的制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很好地应用前景。微型腔和微型槽(穿透或不穿透)是一些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核心结构之一。微型腔和微型槽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对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产品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微细电解铣削的过程中,由于杂散腐蚀的存在,微型腔和微型槽的加工精度经常难以保证。本文针对此问题,基于实验室的微细电解加工设备和控制程序,从脉冲电源、电解液和工艺设计等方面,详细研究了提高和控制微型腔和微型槽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的方法。加工间隙是微细电解加工中衡量杂散腐蚀影响程度的核心指标。研究中首先通过多组加工实验,重点研究了加工参数(脉冲幅值、脉冲频率、脉冲宽度、主轴转速)对微型腔的加工间隙、表面质量以及材料去除速率的影响规律,同时探讨了采用中性盐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微细电解加工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过程中脉冲能量的增大,微细电解加工的加工间隙随之增大,杂散腐蚀随之严重,材料去除速率也随之提高;主轴转速在超过一定的转速后,对微细电解加工的影响并不明显;在纳秒脉冲电源条件下,酸性电解液比中性电解液更能满足微细电解加工的要求。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中还通过专门设计的多组实验,先后加工54个微型槽,分别研究了脉冲幅值、脉冲频率、脉冲宽度、分层厚度以及电解液浓度对微型槽加工精度的影响,以及通过改加工变参数控制微型槽加工精度的方法,实现了加工参数的优化。最后利用加工参数的优化结果,在最优加工参数下加工了12个微型槽进行验证。验证加工结果证明,微型槽的宽度和深度误差可以控制在3μm以内,侧壁角度控制在90°96°之间,底部圆角半径有效控制在17μm以内,微型槽的底面粗糙度(Ra)在30nm90nm之间。

二、钳式内槽宽度测量工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钳式内槽宽度测量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1)整硬麻花钻钻尖刃形和容屑槽结构对钻削钛合金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钛合金应用分析
        1.3.1 钛合金的分类和应用
        1.3.2 钛合金的加工特性
        1.3.3 钛合金钻削技术的研究
    1.4 麻花钻结构的研究
        1.4.1 钻尖结构的研究现状
        1.4.2 麻花钻容屑槽结构的研究现状
    1.5 钻削技术的发展趋势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麻花钻的几何结构研究
    2.1 麻花钻的主要特征
        2.1.1 横刃
        2.1.2 主切削刃
        2.1.3 容屑槽
        2.1.4 其他结构参数
    2.2 主要结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容屑槽
        2.2.2 后刀面
        2.2.3 主要切削刃
        2.2.4 主切削刃前角
    2.3 麻花钻的切削机理
        2.3.1 钻削加工机理
        2.3.2 切削力和扭矩
        2.3.3 切屑形成和断屑机理
    2.4 常见的钻头磨损形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麻花钻前角及容屑槽对切削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案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案
        3.1.3 实验设备
    3.2 刀具结构测量及分析
        3.2.1 前角测量
        3.2.2 容屑槽形状
        3.2.3 刀具其他主要尺寸参数
    3.3 切削力实验及分析
        3.3.1 麻花钻结构分组
        3.3.2 切削力对比分析
    3.4 切屑形态及变形分析
    3.5 孔径实验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横刃及主切削刃前角分布的钻削仿真分析
    4.1 软件介绍
    4.2 切削仿真流程
        4.2.1 设置工件尺寸及材料
        4.2.2 加工工艺参数设定
        4.2.3 设置钻头角度
        4.2.4 仿真结果
    4.3 横刃结构的切削力正交实验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方案
        4.3.3 结果分析
    4.4 刃口前角分布仿真实验
        4.4.1 实验方案
        4.4.2 钻头模型建立及测量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夹持装置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无轨装出料机的概述
    2.1 无轨装出料机的车体机构
    2.2 无轨装出料机的四连杆机构
    2.3 无轨装出料机的夹持机构
    2.4 无轨装出料机的液压系统
3 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理论研究
    3.1 无轨装出料机的夹持工况
    3.2 夹持力的理论分析
        3.2.1 工件水平状态时夹持力的计算
        3.2.2 工件基于倾斜状态下夹持力的分析
    3.3 拉杆式夹持机构传力比的研究
    3.4 拉杆式夹持机构参数的确定
        3.4.1 钳臂短臂距中心线的距离H_3的确定
        3.4.2 钳臂支点距中心线高度H_1的确定
        3.4.3 钳爪凸圆半径R的确定
        3.4.4 夹持机构H的确定
        3.4.5 参数S_1及S_2的确定
    3.5 拉杆式夹持机构的设计
    3.6 压杆式夹持机构传力比的研究
    3.7 压杆式夹持机构参数的确定
        3.7.1 夹持机构H_(min)和H_(max)的确定
        3.7.2 夹持机构回转半径R_1的确定
        3.7.3 钳臂支点距中心线高度h的确定
        3.7.4 夹持机构S_4和S_5的确定
    3.8 压杆式夹持机构的设计
    3.9 实例分析
    3.10 本章小结
4 基于Solid works夹持机构求解方法的研究
    4.1 Solid Works设计模块的概述
    4.2 基于Solid Works夹持机构的设计
        4.2.1 几何关系的确定
        4.2.2 尺寸参数标注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无轨式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实例分析
    5.1 拉杆式夹持装置关键零件的结构设计
        5.1.1 钳臂结构的设计
        5.1.2 钳壳的结构设计
        5.1.3 拉杆的结构设计
        5.1.4 夹紧油缸的确定
    5.2 钳爪的分析与设计
        5.2.1 钳爪的结构设计
        5.2.2 温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
        5.2.3 钳爪凸齿对摩擦因数的影响
    5.3 基于ANSYS静力学仿真分析
    5.4 拉杆式钳臂结构的优化设计
        5.4.1 钳臂模型设计变量的分析
        5.4.2 优化结果
    5.5 压杆式夹持机构关键零件的设计
    5.6 压杆结构的仿真分析及优化设计
    5.7 两种夹持方案的比较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人工肛门括约肌控制系统及便意感知重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肛门失禁概述
        1.1.2 肛肠生理学基础
    1.2 研究现状
        1.2.1 美国水泵式ABS系统
        1.2.2 法国磁珠式MAS系统
        1.2.3 德国电动式GASS系统
        1.2.4 现有研究分析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
    2.2 新型人工肛门括约肌执行机构设计
    2.3 柔性压力传感器模块设计
        2.3.1 压力传感器概述
        2.3.2 柔性压力传感器模块封装
        2.3.3 压力传感器标定
    2.4 便意感知重建模块设计
        2.4.1 传感器检测点分布设计
        2.4.2 传感器数据检测存储模块设计
        2.4.3 数据特性分析
        2.4.4 便意感知重建模型理论分析及搭建
        2.4.5 植入实验及数据提取
        2.4.6 基于PCA-SVM的便意预测
        2.4.7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便意预测
        2.4.8 便意预测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控制硬件设计
    3.1 体内控制电路设计
        3.1.1 单片机主控模块
        3.1.2 电源管理模块
        3.1.3 电机驱动及电流检测模块
        3.1.4 低功耗模块
        3.1.5 无线通讯模块
        3.1.6 传感器数据检测模块
        3.1.7 限位保护开关模块
    3.2 体外控制电路设计
        3.2.1 单片机主控模块
        3.2.2 电池升压模块
        3.2.3 无线通讯模块
        3.2.4 数据存储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4.1 体内外交互设计
    4.2 无线通讯设计
    4.3 阈值设置设计
    4.4 控排便功能设计
    4.5 低功耗设计
    4.6 传感器数据检测存储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研究
    5.1 体外模拟实验
        5.1.1 夹持功能实验
        5.1.2 防水及低功耗性能实验
        5.1.3 数据检测存储性能实验
    5.2 动物体内实验
        5.2.1 系统植入实验
        5.2.2 控排便功能实验
        5.2.3 传感器数据检测存储实验
        5.2.4 便意预测实验
        5.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

(4)基于直驱制动的电动拖拉机制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直驱制动概述
    1.3 直驱制动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直线电机设计
    2.1 直线电机的定义
    2.2 直线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直线电机的分类与选择
    2.4 直线电机参数设计
        2.4.1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2.4.2 直线电机的电磁场分析
    2.5 电机各部件的材料及加工制作
        2.5.1 端盖
        2.5.2 外壳
        2.5.3 内芯
        2.5.4 线圈骨架
        2.5.5 柱塞
        2.5.6 销
        2.5.7 磁铁
        2.5.8 小结
3 直驱制动单元卡钳及放大机构设计
    3.1 传统制动器结构参考
    3.2 卡钳结构设计
    3.3 杠杆机构关键参数
    3.4 滑块关键参数
    3.5 增力杠杆关键参数
    3.6 卡钳主体结构关键参数
    3.7 卡钳制动力计算
    3.8 三维建模
        3.8.1 卡钳主体的建模
        3.8.2 滑块建模
        3.8.3 杠杆的建模
        3.8.4 固定支架的建模
        3.8.5 刹车片及制动盘的建模
        3.8.6 三维图形的总装
    3.9 本章小结
4 制动器惯性试验台制作
    4.1 模拟制动原理
    4.2 试验台工作原理
    4.3 总体结构方案
    4.4 试验台总体方案选材思路
    4.5 总体结构部分的相关数据
        4.5.1 飞轮的选材及相关参数
        4.5.2 飞轮相关数据计算
        4.5.3 离合器
        4.5.4 电机输出所需相关参考数据
        4.5.5 底座支架
    4.6 试验台总体制作过程
        4.6.1 电机的选取及实际相关参数
        4.6.2 离合器的选取及实际相关参数
        4.6.3 电磁离合刹车组工作电压的解决方法
        4.6.4 减速机的选取及实际相关参数
        4.6.5 减速机输出转速和转矩的范围
        4.6.6 飞轮的实际相关参数数据
        4.6.7 飞轮辅助工件
        4.6.8 底座支架设计
    4.7 其他辅助装置
    4.8 试验台整体参数汇总及注意事项
        4.8.1 整体结构尺寸参数
        4.8.2 相关模拟参数
    4.9 试验台各部分装置及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
    4.10 小结
5 直驱制动单元仿真和试验研究
    5.1 仿真研究
        5.1.1 电路子系统
        5.1.2 磁路子系统
        5.1.3 杠杆机构子系统
        5.1.4 直驱制动单元系统方程
        5.1.5 直驱制动单元仿真研究
    5.2 直驱制动单元试验测试
        5.2.1 直线电机静态测试
        5.2.2 直驱制动系统动态测试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打靶训练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模拟射击训练装备
        1.2.2 实弹射击训练装备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靶机主体结构分析
    2.1 结构设计要求及方案选择
    2.2 靶杆受力及运动分析
        2.2.1 立靶过程分析
        2.2.2 锁停及降靶受力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靶机主体设计
    3.1 快起机械弹簧机构
        3.1.1 机构参数计算
        3.1.2 影响因素分析
    3.2 单向传动落靶机构
        3.2.1 翻转机构选型
        3.2.2 降靶力矩计算
    3.3 电磁锁扣机构
        3.3.1 电磁铁设计要求
        3.3.2 电磁机构选型
        3.3.3 电磁机构参数计算
    3.4 主体设计动力学仿真
        3.4.1 建立靶机仿真模型
        3.4.2 动力学仿真检验
        3.4.3 影响因素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靶机硬件设计
    4.1 硬件设计要求及结构概述
    4.2 单片机核心电路设计
    4.3 靶机控制设计
        4.3.1 主体驱动设计
        4.3.2 电压测量模块
        4.3.3 通讯模块
    4.4 上位机交互模块
    4.5 硬件实物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靶机软件设计
    5.1 软件设计概述
    5.2 随机控制过程的实现
        5.2.1 随机数产生方法
        5.2.2 随机数方法应用
    5.3 上位机程序设计
    5.4 下位机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的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家具结构设计概述
        1.3.2 家具拆装结构研究现状
        1.3.3 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2 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
    2.1 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特点与优势
    2.2 现有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分类分析
        2.2.1 榫接式
        2.2.2 挂接式
        2.2.3 嵌入式
        2.2.4 卡扣式
        2.2.5 涨紧式
        2.2.6 螺纹式
    2.3 现有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优缺点的提炼与分析
    2.4 家具拆装结构的进化方向
    2.5 本章小结
3 免工具拆装结构设计开发概念提案
    3.1 设计定位
    3.2 概念提炼
        3.2.1 功能要求
        3.2.2 使用方式要求
        3.2.3 外观要求
        3.2.4 经济要求
        3.2.5 生态要求
    3.3 概念提炼汇总
    3.4 构思方案
        3.4.1 方案一:卡接框架结构
        3.4.2 方案二:可调节栓锁结构
        3.4.3 方案三:折叠拉杆骨架结构
    3.5 方案筛选
    3.6 本章小结
4 折叠拉杆骨架结构的设计方案深化
    4.1 材料的深化分析
    4.2 外观尺寸的确定
    4.3 加工工艺的分析
    4.4 计算机辅助模型表达
    4.5 模型制作与实验测试
        4.5.1 设计实验方案
        4.5.2 模型制作与实验测试
        4.5.3 测试结果分析
    4.6 参数化与系列化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折叠拉杆骨架结构的产品应用开发
    5.1 在框架式柜类家具中的应用
        5.1.1 框架式展柜、客厅柜
        5.1.2 框架式衣柜
    5.2 在悬臂式置物架、衣柜上的应用
    5.3 在桌椅类家具上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岭南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1.1 中国南方古建筑营造体系研究的子课题
        1.1.2 《岭南古建筑技术及其源流研究》的子课题
        1.1.3 岭南传统建筑大木营造技艺的保护性研究
        1.1.4 传统建筑保护与仿古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
    1.2 本论文的研究现状
        1.2.1 关于传统大木构架的研究
        1.2.2 关于岭南地域建筑的研究
        1.2.3 关于岭南传统大木构架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范畴
        1.4.1 研究对象
        1.4.2 空间范畴
        1.4.3 时间范畴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5.1 类型学
        1.5.2 田野调查法
        1.5.3 对比研究
        1.5.4 历史分析法
    1.6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广府传统建筑文化背景
    2.1 岭南的地理概念与民系
        2.1.1 岭南的地理概念
        2.1.2 岭南民系
        2.1.3 广府民系
    2.2 广府及广府文化
        2.2.1 广府的范畴
        2.2.2 广府的自然地理条件
        2.2.3 广府文化特征
    2.3 广府建筑文化特征
    2.4 广府建筑发展脉络
        2.4.1 史前文明
        2.4.2 秦汉魏晋时期
        2.4.3 隋唐宋元时期
        2.4.4 明清时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类型与分布
    3.1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体系
        3.1.1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类型
        3.1.2 大木构架的建构方式
        3.1.3 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建构方式
    3.2 殿堂与厅堂
        3.2.1 殿堂式与厅堂式
        3.2.2 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
        3.2.3 殿堂建筑与厅堂建筑
        3.2.4 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
    3.3 广府殿堂构架分布与类型
        3.3.1 广府殿堂建筑类型
        3.3.2 广府殿堂构架类型及分布
    3.4 广府厅堂构架分布与类型
        3.4.1 广府厅堂建筑类型
        3.4.2 广府厅堂构架类型及分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府殿堂大木构架分析
    4.1 广府殿堂平面形制
    4.2 广府殿堂构架特征
        4.2.1 广府殿堂构架特征
        4.2.2 广府殿堂构架形式
    4.3 广府殿堂营造规律
        4.3.1 广府殿堂平面用尺
        4.3.2 广府殿堂阔深比
        4.3.3 广府殿堂心间与次间面阔比
        4.3.4 广府殿堂心间阔深比
        4.3.5 广府殿堂建筑举高
        4.3.6 广府殿堂斗栱分布
    4.4 广府殿堂案例分析
        4.4.1 肇庆梅庵大雄宝殿
        4.4.2 广州五仙观后殿
        4.4.3 广州番禺学宫大成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府厅堂大木构架分析
    5.1 广府厅堂平面形制
    5.2 广府厅堂构架特征
    5.3 广府厅堂营造规律
        5.3.1 广府厅堂阔深比
        5.3.2 广府厅堂心间与次间面阔比
        5.3.3 广府厅堂心间阔深比
        5.3.4 广府厅堂构架尺寸
        5.3.5 广府厅堂举高比
        5.3.6 广府厅堂柱式
    5.4 广府厅堂案例分析
        5.4.1 广州番禺善世堂
        5.4.2 三水胥江祖庙武当行宫正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府传统大木构件特征分析
    6.1 驼峰
        6.1.1 广府殿堂建筑驼峰形制
        6.1.2 广府厅堂建筑驼峰形制
    6.2 水束
        6.2.1 广府殿堂建筑水束形制
        6.2.2 广府厅堂建筑水束形制
    6.3 出檐
        6.3.1 广府殿堂建筑出檐
        6.3.2 广府厅堂建筑出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广府殿堂建筑案例
    2. 广府厅堂建筑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随钻声波测井复合结构隔声体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建模结果验证以及单一结构隔声体性能分析
    2.1 ANSYS力学分析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2.1.1 理论计算
        2.1.2 数值模拟计算
    2.2 ANSYS隔声分析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2.3 周期性环槽隔声体性能分析
        2.3.1 半圆槽
        2.3.2 U型槽
    2.4 小结
第3章 复合结构隔声体力学性能分析
    3.1 复合结构隔声体介绍
    3.2 复合结构隔声体结构参数以及工况参数的确定
    3.3 隔声体几何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内槽深度H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内槽圆角R1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内槽宽度W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外槽半径R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5 槽中心间距L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复合结构隔声体的疲劳寿命估算
    3.5 钻铤螺纹部分的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结构隔声体隔声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复合结构隔声体频率特性推导与隔声性能参数评价
        4.2.1 复合结构隔声体频率特性推导
        4.2.2 隔声性能评价参量
    4.3 刻槽的周期性对隔声体隔声性能的影响
    4.4 不同内壁材料对隔声体隔声性能的影响
        4.4.1 内壁材料选择理论分析
        4.4.2 填充不同内壁材料的隔声效果的仿真计算
    4.5 不同几何参数对隔声体隔声性能的影响
        4.5.1 内槽深度H对隔声性能的影响
        4.5.2 内槽圆角R_1对隔声性能的影响
        4.5.3 内槽宽度W对隔声性能的影响
        4.5.4 外槽半径R对隔声性能的影响
        4.5.5 外槽中心间距L对隔声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结构隔声体泥浆环境下的隔声性能分析
    5.1 前言
    5.2 声场流固耦合问题
    5.3 流场对隔声体隔声性能的影响
    5.4 不同比重流体对隔声体隔声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9)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
    2.1 整体系统工作原理与设计
    2.2 加能系统结构设计
    2.3 储能系统与调速系统设计
    2.4 传动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能量传输模型
    3.1 传动—调速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3.2 传动—调速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
    3.3 整体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储能弹簧设计与仿真分析
    4.1 储能弹簧选用
    4.2 平面涡卷弹簧仿真分析
    4.3 平面涡卷弹簧储能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分析
    5.1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润滑状态分析
    5.2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中齿面啮合分析
    5.3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中轴承传动效率确定
    5.4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整体传动效率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
    6.1 样机制作
    6.2 实验过程与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微细电解铣削加工精度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科学依据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微细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1.2.1 微细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
        1.2.2 微细电解加工的特点
    1.3 微细电解加工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微细电解加工的理论基础
    2.1 电解去除量的计算
    2.2 双电层与电极极化
    2.3 微细工具电极的制备
3 微细电解加工的实验装置及其控制程序
    3.1 微细电解加工的实验装置
        3.1.1 机床床身
        3.1.2 主轴及伺服进给系统
        3.1.3 过程监测与控制
        3.1.4 电解加工系统
        3.1.5 电解液循环系统
    3.2 微细电解加工机床的控制程序
4 加工参数对微型腔加工的影响
    4.1 实验设计与实验数据
        4.1.1 实验代码和走刀路线
        4.1.2 实验方案设计
        4.1.3 实验指标和测量
        4.1.4 实验数据
    4.2 脉冲参数对微细电解铣型腔加工的影响
        4.2.1 脉冲幅值对微细电解铣型腔加工的影响
        4.2.2 脉冲频率对微细电解铣型腔加工的影响
        4.2.3 脉冲宽度对微细电解铣型腔加工的影响
    4.3 主轴转速对微细电解铣型腔加工的影响
    4.4 采用中性盐溶液的微型腔铣削加工
        4.4.1 采用NaNO_3溶液中的微型腔加工实验
        4.4.2 采用NaCl溶液的微型腔加工实验
        4.4.3 采用NaCl和NaNO_3混合溶液中的微型腔加工实验
        4.4.4 采用NaCl溶液和稀H_2SO_4溶液加工微型腔的对比实验
    4.5 小结
5 加工参数对微细电解铣槽加工精度的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原理
        5.1.2 研究方法
        5.1.3 实验条件
        5.1.4 实验分组
    5.2 实验分析与讨论
        5.2.1 脉冲幅值对微型槽加工精度的影响
        5.2.2 脉冲频率对微型槽加工精度的影响
        5.2.3 脉冲宽度对微型槽加工精度的影响
        5.2.4 分层厚度对微型槽加工精度的影响
        5.2.5 电解液浓度对微型槽加工精度的影响
    5.3 最佳参数下的加工
    5.4 分步式加工对微型槽加工的影响
    5.5 不同材料对微型槽加工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钳式内槽宽度测量工具(论文参考文献)

  • [1]整硬麻花钻钻尖刃形和容屑槽结构对钻削钛合金影响的实验研究[D]. 马文宇.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无轨装出料机夹持装置的研究[D]. 李木山.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人工肛门括约肌控制系统及便意感知重建技术研究[D]. 朱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基于直驱制动的电动拖拉机制动系统研究[D]. 谭欣.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1)
  • [5]打靶训练机的研制[D]. 张子月.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6]家具免工具拆装结构的设计开发[D]. 陈昆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岭南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研究[D]. 王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随钻声波测井复合结构隔声体数值模拟研究[D]. 伍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D]. 孙绍帅.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10]微细电解铣削加工精度控制问题研究[D]. 袁和传.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标签:;  ;  ;  ;  

夹式内槽宽度测量工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