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一、心房纤颤并脑栓塞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熊小平,李渝[1](2021)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患者血清CTRP-3、Cys-C水平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9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6例发生HT,为HT组;833例为未发生HT,为非HT组;另收集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CTRP-3、Cys-C水平,比较HT组与非HT组入院1d、4d、7d和10d的血清CTRP-3、Cys-C水平变化,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后HT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院1d、4d、7d和10d,HT组与非HT组患者血清CTRP-3、Cys-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HT组患者血清CTRP-3水平均低于非HT组,Cys-C水平均高于非HT组,入院4d时两组血清CTRP-3水平均低于入院1d,Cys-C水平均高于入院1d。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RP-3、Cys-C水平单独预测急性脑梗死后HT的ROC曲线下面积均低于两项指标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T组和非HT组患者在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心房纤颤病史、入院NIHSS评分、有无溶栓治疗及血清CTRP-3、Cys-C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血清CTRP-3<266.73 ng/mL、血清Cys-C≥1.58mg/L和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入院4d内,急性脑梗死后HT患者血清CTRP-3水平持续降低,Cys-C水平持续升高,且相比于非HT患者血清CTRP-3水平更低,Cys-C水平更高;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血清CTRP-3<266.73 ng/mL、血清Cys-C≥1.58mg/L和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CTRP-3、Cys-C水平对于临床上预测急性脑梗死后HT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张永瑞,蔡宏斌[2](2021)在《心房纤颤致脑栓塞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心房纤颤致脑栓塞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共60例心房纤颤致脑栓塞后出血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60例心房纤颤致脑栓塞后未发生出血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危险因素以及预后。结果研究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以及高脂血症史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以及脑卒中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栓塞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栓塞部位以及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死亡5例,死亡率8.33%;对照组未出现死亡病例。研究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22)。结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脑梗塞体积等是导致心房纤颤致脑栓塞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生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中应重视对高危患者的预防及针对性治疗,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心肌病精准诊治协作组[3](2021)在《2006年至2018年国内33家医院4 981例住院儿童心肌病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国内33家医院近12年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心肌病患儿的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心肌病患儿,收集其性别、年龄、入院时心功能状态、入院时伴发疾病、心电图、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资料,电话随访了解心肌病患儿出院后情况。结果 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共收住心肌病住院患儿4 981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079%(4 981/6 319 678例),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DCM)最多[1 641例(32.95%)],其次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1 283例(25.76%)]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635例(12.75%)];年度住院人数整体呈逐年增多趋势;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1 566例(31.44%)];其次为1~3岁[1 015例(20.38%)]和7~12月龄[664例(13.33%)]。入院时3 548例(71.23%)患儿临床呈现心力衰竭状态,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Ⅲ级及以上、Ross评分≥7分者占47.83%(2 262/4 729例);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90%(294/4 981例);住院期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为0.64%(32/4 981例)。37.50%(1 868/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存在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最常见。17.95%(89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心脏超声检查中有心包积液,瓣膜返流的发生率为79.32%(3 951/4 981例),以二尖瓣返流最多。分别有35.88%(1 787/4 981例)和42.84%(2 13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异常;3.33%(166/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行基因检测。总体病死率为7.31%(364/4 981例)。结论国内儿童心肌病患儿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多见,多发生瓣膜返流;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病患儿的诊治水平。

陈五研[4](2021)在《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徐思思[5](2021)在《再灌注治疗后脑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及黄芪三七的干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婧[6](202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状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洋[7](2021)在《80岁及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80岁及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收集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年龄及是否溶栓分为三组: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高龄溶栓组46例,年龄≥80岁未溶栓的为高龄非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低龄溶栓组90例。高龄溶栓组分别与高龄非溶栓组、低龄溶栓组比较治疗7天时NIHSS评分评定疗效,比较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治疗90天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定预后。结果:高龄溶栓组治疗7天时NIHSS评分、预后良好率优于高龄非溶栓组,但差于低龄溶栓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90天死亡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溶栓组与低龄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及90天死亡人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治疗80岁及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但其获益程度小于80岁以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蔺文娟[8](2021)在《LIPCAR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调控SH-SY5Y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脑卒中(stroke)已成为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死亡的首位疾病,发病人群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全部卒中的70%左右。目前,针对AIS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iminogen,rt-PA)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切除术,但这两种治疗时间窗狭窄,分别在患者发病的4.5h和8h内有效。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对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多种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AIS中表达异常且参与缺血性细胞损伤,预测心脏重塑的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predicting cardiac remodeling,LIPCAR)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表达异常,且在疾病预后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然而,关于LIPCAR在AIS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临床研究探讨LIPCAR在AIS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LIPCAR在氧糖剥离(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损伤中的作用。本文通过两部分的实验对LIPCAR参与调节AIS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和阐述。(1)临床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AIS患者血浆中LIPCAR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指标、TOAST分型之间的关系;(2)细胞实验:建立OGD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OGD条件下SH-SY5Y细胞中LIPCAR表达水平变化,利用si RNA干扰技术敲低SH-SY5Y细胞中LIPCAR表达水平,采用CCK-8、克隆球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敲低LIPCAR对SH-SY5Y细胞及OGD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AIS患者血浆LIPCAR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E患者LIPCAR表达水平较LAA患者明显升高;CE患者血浆LIPCAR表达水平与入院NIHSS和m RS评分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5和0.639(P<0.05);相比于CE,LAA患者LIPCAR表达水平与入院NIHSS和m RS评分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和0.367(P<0.05);在OGD诱导不同时间的SH-SY5Y细胞中LIPCAR表达水平均升高,在OGD诱导24h时LIPCAR表达量变化差异最大;敲低LIPCAR能够促进OGD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抑制OGD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得出:AIS患者血浆LIPCAR表达水平的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残障程度有关,提示LIPCAR水平可能作为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因素;不同TOAST分型(LAA组与CE组)患者血浆LIPCAR水平之间的差异提示LIPCAR在AIS不同亚组中可能发挥不同指导意义;敲低LIPCAR能够促进OGD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抑制OGD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提示LIPCAR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神经功能损伤。总之,本研究的结果为探索新的AIS的分子诊断和治疗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陈颖[9](2021)在《前分水岭角评分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治疗90天预后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早期及时实现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侧支循环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基于前分水岭角评分(Anterior broderzone angle grading,ABZA-grading)评估侧支循环来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90天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的69例及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泉州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39例,共108例急性MCAO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急性MCAO患者行EVT治疗的临床资料。前分水岭角(Anterior broderzone angle,ABZA)定义为颈内动脉造影时,大脑前动脉皮层软膜支与大脑中动脉皮层软膜支交汇区中点与同侧颈内动脉分叉点在矢状窦正中线上垂直投影点的连线为终边,与正中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在MCAO且无前向血流的患者中,则选择逆行侧支循环的最远点与投影点的连线为终边。将ABZA/23.0°(23.0°为ABZA的95%正常参考范围上限),并四舍五入,所得整数即为相应侧支循环评分(ABZA-grading)。终点事件定义为90天时良好临床转归(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分)。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90天良好临床转归(mRS≤2分)的相关独立预测因素。列联表分析ABZA-grading不同分组的90天功能结局(mRS)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判断 ABZA 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8例急性MCAO患者,90天预后良好(mRS<2分)37例(34.3%),预后不良(mRS>2分)71例(65.7%)。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80岁(P=0.028)、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P=0.01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0 分(P=0.025)、术后24小时NIHSS改善≥4分(P<0.001)、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标准(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Criteria,TOAST)病因分型(p=0.012)、侧支循环好(ABZA-grading>2)(P<0.001)、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评分 2b/3(P=0.016)、严重并发症(P<0.001)在不同预后的两组中存在显着差异。将这些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24小时NIHSS改善≥4分、ABZA-grading>2、严重并发症为急性MCAO患者行EVT后90天良好临床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ABZA最佳截断点所对应的ABZA-grading为2,预测90天良好预后的敏感性为75.7%,特异性为88.7%,提示ABZA对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此外,我们的结果还提示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心源性栓塞(Cardiogenic embolism,CE)的 ABZA-grading 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结论ABZA-grading可作为一种客观、易行的侧支循环评分方法,对急性MCAO患者行EVT的短期临床转归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因此在选择适合行EVT的AIS患者上可以提供参考。LAA和CE患者的ABZA-grading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ABZA-grading对于TOAST分型中LAA和CA亚型的区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华鹏[10](2021)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医学是人类共同的瑰宝,守护着人类的健康。基于当下新冠疫情的进展,了解医学知识可以引发公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各国之间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医学文献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报告通过翻译医学英文书籍《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归纳了医学英语的翻译方法,供相关领域的译者参考,并为中国医务人员提供国外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结果。此报告描述了翻译实践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介绍、翻译过程描述、理论框架、案例分析与总结。此翻译实践为医学翻译,专业性强,在医学词汇、缩略词、名词化、被动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语篇衔接与连贯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医学翻译应遵循忠实的原则,译文的语言应尽量专业、凝练,符合医学汉语的表达。报告以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实例探讨适合医学英语翻译的策略及方法,如词性转换、句子切分与合并、句式重组等,使译文语义恰当,易于让译入语读者接受。此实践报告总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试图探索解决医学翻译难点的方法,加深了笔者对医学翻译的理解;并由此总结出医学英语汉译的经验,包括参考平行文本,建立医学术语及缩略词库,长难句解析等。报告旨在向其他其他从事医学翻译的译者们学习和交流,共同寻找应对医学翻译困难的方法,从而产出高质量的译文。

二、心房纤颤并脑栓塞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房纤颤并脑栓塞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患者血清CTRP-3、Cys-C水平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HT诊断标准
        1.2.2 一般资料收集
        1.2.3 血清CTRP-3、Cys-C水平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TRP-3、Cys-C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2.2 血清CTRP-3、Cys-C对急性脑梗死后HT的预测价值分析
    2.3 急性脑梗死后发生HT的单因素分析
    2.4 急性脑梗死后发生HT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2)心房纤颤致脑栓塞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 两组脑栓塞部位、体积及NIHSS评分对比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7)80岁及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收集数据
    3 评估方法
        3.1 有效性的评定
        3.2 安全性的评定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2 有效性比较
    3 安全性比较
    4 有效性及安全性汇总
讨论
    1 ≥80 岁AIS危险因素及合并疾病特点
    2 ≥80岁AIS rt-PA静脉溶栓有效性
    3 ≥80岁AIS 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
    4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LIPCAR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调控SH-SY5Y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AIS概论
        1.1.1 AIS的病因分型
        1.1.2 AIS的流行病学特点
        1.1.3 AIS的临床治疗策略
        1.1.4 AIS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1.2 LncRNA概论
        1.2.1 LncRNA的分类
        1.2.2 LncRNA的功能
        1.2.3 LncRNA研究策略及其工具
        1.2.4 LncRNA数据表达库
    1.3 LncRNA与 AIS
        1.3.1 LncRNA在 AIS动物模型中的研究
        1.3.2 LncRNA在 AIS患者中的研究
        1.3.3 LncRNA在 AIS研究中的价值
    1.4 LncRNA LIPCAR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LIPCAR在 AI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样本及数据来源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外周血样本的采集及保存
        2.3.2 临床资料收集
        2.3.3 血浆中LIPCAR表达水平检测
        2.3.4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比较
        2.4.2 两组研究对象血浆LIPCAR表达水平的比较
        2.4.3 AIS患者血浆LIPCAR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2.4.4 AIS亚型患者血浆LIPCAR的表达水平与入院神经功能缺损和功能残疾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LIPCAR在 SH-SY5Y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所需细胞
        3.1.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3.1.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3.1.4 试剂配方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iCelligence检测细胞生长曲线
        3.2.3 氧糖剥夺(OGD)模型建立
        3.2.4 细胞转染
        3.2.5 细胞中LIPCAR表达水平检测
        3.2.6 细胞增殖检测
        3.2.7 细胞凋亡检测
        3.2.8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SH-SY5Y细胞生长速度检测
        3.3.2 OGD条件下SH-SY5Y细胞活力变化
        3.3.3 OGD条件下SH-SY5Y细胞中LIPCAR表达水平变化
        3.3.4 细胞转染效率评估
        3.3.5 转染siRNA后 LIPCAR表达水平分析
        3.3.6 敲低LIPCAR对 SH-SY5Y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3.7 敲低LIPCAR对 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
        3.3.8 敲低LIPCAR对 OGD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3.9 敲低LIPCAR对 OGD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讨论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9)前分水岭角评分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治疗90天预后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与评价标准
    2.3 治疗方法
    2.4 手术方法
    2.5 ABZA测量方法
    2.6 ABZA-grading的分级方法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3.2 血管内治疗相关变量分析
    3.3 Logistic回归分析90天临床转归的预测因素
    3.4 ABZA-grading分组的mRS评分
    3.5 ROC判断ABZA的预测价值
    3.6 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ABZA-grading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Project Introduction
    1.1 Origi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Parallel Texts and Other Relevant Texts
        2.1.3 Building Terminology Glossary
        2.1.4 Teamwork
    2.2 While-Translation Work
        2.2.1 The Aid of Auxiliary Means
        2.2.2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2.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2.3.1 Proofreading by the Translator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n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Peter Newmark
        3.1.1 Semantic Translation Theory
        3.1.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1.3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Theories
    3.2 Application of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Nouns
        4.1.2 Translation of Adjectives
        4.1.3 Translation of Adverbs
    4.2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4.2.3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4.2.4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4.3 Translat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4.3.1 Cohesion
        4.3.2 Coherence
    4.4 Translation at the Stylistic Level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in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on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1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Appendix2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inology
Appendix3 Glossary of Medical Initialisms
Acknowledgements

四、心房纤颤并脑栓塞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患者血清CTRP-3、Cys-C水平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王妍,熊小平,李渝.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6)
  • [2]心房纤颤致脑栓塞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张永瑞,蔡宏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23)
  • [3]2006年至2018年国内33家医院4 981例住院儿童心肌病调查分析[J].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心肌病精准诊治协作组.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3)
  • [4]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陈五研. 海南医学院, 2021
  • [5]再灌注治疗后脑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及黄芪三七的干预实验研究[D]. 徐思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状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刘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7]80岁及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D]. 吕洋. 青岛大学, 2021
  • [8]LIPCAR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调控SH-SY5Y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D]. 蔺文娟. 西北大学, 2021(12)
  • [9]前分水岭角评分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治疗90天预后的价值研究[D]. 陈颖.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10]《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汉译实践报告[D]. 王华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