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技改贷款管理

应加强技改贷款管理

一、技改贷款应加强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简楚矛[1](2013)在《风华公司0402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式下,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行业已经形成全球竞争的格局,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及行业不断兼并重组,目前已进入寡头竞争时代,由于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跌,行业也进入了微利时代。近年,业内除了在技术、人才上进行竞争外,更重要是在规模上进行竞争,通过筹措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获取生存和发展空间,按态势发展,未来几年业内将出现重新洗牌的格局,强者恒强,弱者面临被淘汰及并购的可能。面对新的竞争格局,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要生存和发展,肯定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因此,如何选择和运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合理设计出适合于项目本身的融资方案,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较小的融资风险筹措到项目投资所需资金,已成为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企业所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对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企业项目融资方案研究显得意义重大。风华公司是业内全球十大制造商之一,为了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计划在2013年上马0402产品技改扩产项目,扩大公司产品规模。经初步预算,项目需投入资金为21771万元。本论文试图通过风华公司0402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案研究,一方面对风华公司的项目融资策划提供理论依据和系统决策模型,另一方面对相类似的高科技制造企业的融资策划也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本论文是在设计及优化融资方案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循序展开的,具体运用的方法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首先在确定融资主体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融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选择适合该项目的融资方式。其次结合项目的资金需求计划和工程进度要求,设计三个融资方案运用定性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融资方案进行优化选择,确定最终的融资方案。最后,对融资方案实现中可能涉及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融资风险防范对策,以加强在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管理,确保项目融资的成功。

胡文霞[2](2018)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以A市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审计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技术改造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国家能否顺利贯彻中国制造2025、向制造强国迈进,而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又是技术改造顺利开展的战略保障。规模可观、范围广泛、方式多样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需要专项资金审计来加以鉴证、监督和评价。研究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审计,不仅可以从理论上丰富现有专项资金审计的研究内容,弥补其角度单一、忽视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缺陷,还可以从现实层面促进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完善审计职责履行、规范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行为。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专项资金审计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审计理论研究数量少、缺乏专项特色、现实指导作用弱,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此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我国A市2017年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审计案例进行了剖析。首先从该市技改贴息资金情况、政府审计发展情况介绍了审计背景,接着从审计组织与准备、审计实施与调查、审计结果与报告三个阶段介绍了技改专项资金审计过程,其中重点记述了此次审计评价和审计发现的问题。接下来重点展开对案例中审计存在问题的总结,采用对比研究法,将此问题归纳为技改资金特点和利益相关者诉求差异所共同引起的资金管理与资金审计之间的四对矛盾。原因分析综合运用多种理论观点,从审计力量供给机制、审计成果利用机制、审计信息沟通机制、资金审计基础环境四方面分别挖掘,具体为审计内生、外生力量不足,审计建议困难、跟踪缺位,审计沟通缺乏、信息公开量少质低,资金监管弱化、企业内控虚设等原因。最后对照“三机制一环境”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并加以总结展望。由此,一方面,本文突破了以往专项资金审计研究片面聚焦审计行为而忽视审计环境的短板,将专项资金审计研究与资金管理使用研究相结合,以系统视角和协调机制视角,创新了专项资金审计问题分析和对策提出的途径;另一方面,将多种理论嵌入到实务案例的定性研究中,以检验印证自身观点,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旨在以A市专项资金审计案例研究,为全国改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和管理、优化专项资金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以审计监督助力我国制造强国、财政大格局建设。

张飞涟[3](2004)在《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铁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更多的投资者、公众将密切关注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益高低,迫切需要对已建成的铁路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未来铁路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水平。 本文在大量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主持的铁道部两个后评价课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多目标决策技术,明确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概念,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框架,重点研究了各后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奠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所建立的理论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创新点如下: 1.系统地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指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包括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融资方案后评价、财务后评价、国民经济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社会后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和综合后评价八大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从某一角度反映了铁路项目的建设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 2.规范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Delphi法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12大指标体系及详细的评分准则,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观赋权+逻辑框架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该方法在充分吸收专家评价知识、经验的同时,又对一些模糊、不确定的判断进行了定量化处理,并借助逻辑框架法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实际项目的建设过程后评价提供一个实用、方便的评价方法。 3.从中国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出发,比照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项目及中国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的经验,首次提出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深入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内容,建立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因素集,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某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铁路建设项目铁路建设基金征收和使用存在的问题、社会融资不足的问题以及运价机制僵化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效率的五种对策。 4.将随机过程理论与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和风险分析相结合,对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一些创新研究,首次提出运用随机评价方法进行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思路。提出了基于运量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非平稳随机时间序列模型和随机灰色系统模型,基于综合运价率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综合模型,基于客、货运价分别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正态模型和布朗模型,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随机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不同模型应用的条件,分别应用于不同的铁路建设项目,获得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存在的基础数据预测不准、基准值确定滞后、投资体制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可采取的四种对策。 5.在分析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揭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范围,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计算的方法,特别是对目前铁路建设项目间接效益计算这一理论与实践的难点,首次提出消费者需求剩余分析法,比较好的解决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的重复计算和理论依据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也大胆突破了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存在的计算方法和影子价格与参数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四条建议。 6.明确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影响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美学环境影响后评价和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后评价,在此基础上,全面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指标体系,研究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提出了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一览表法、矩阵法、指数法)和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环境质量效用法、环境损失价值分析法)。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提出了控制与防治环境不利影响的基本措施和具体措施。 7.从明确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概念出发,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内容包括社会影响后评价、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和社会风险后评价,并分别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互适应性2大类6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风险后评价7大类8个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计算或定量方法,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线调查分析法、利益群体分析法、逻辑

肖文发[4](1991)在《技改贷款:效应·问题·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技改贷款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是初始效益,即技改项目建设期间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二是终时效应,即项目竣工投产后对经济的影响。目前技改贷款中存在的问题是:重点不突出,投向不合理,贷款超计划,资金分流多,资金周转慢,流动资金不配套,规模与资金脱节以及“点贷”过多等,银行应抓紧技改贷款项目和贷款政策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原则,完善制度和办法,以提高技改贷款的效益。

贾瑞哲[5](2020)在《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研发活动的支持,研发补贴成为WTO主要成员支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普遍采取的手段。研发补贴政策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合法性和在实践中的合理性问题值得探讨。首先,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研发补贴的合法性受到关注。WTO成立之初,各国对研发活动的支持政策受到一定的约束。由于研发补贴具有外溢效应,WTO仅将政府对基础研究、大部分产业研究和一部分竞争前开发活动的援助视为不可诉补贴,单独规定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协定》)第8.2条“不可诉补贴”条款下。但该类补贴的合法性仅持续了5年,于1999年底到期失效。研发补贴规则制定的缘由、演进与发展历程及到期失效的原因值得探讨。研发补贴作为一种不可诉补贴的探讨集中在GATT时期乌拉圭回合谈判阶段。虽然各成员最终认同将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与不可诉补贴,也将研发补贴纳入了不可诉补贴清单,但分歧仍然存在。这一历史问题导致了多哈回合谈判前有关不可诉补贴规则的磋商中断。最终,研发补贴甚至不可诉补贴均没有成为多哈回合谈判的主要议题,WTO与研发补贴相关的规则也成为一个没有法律效力的“僵尸条款”。该条款的失效并不是规则本身的不合理造成的,而是由诸多历史性、政治性及谈判性因素导致的。在新一轮WTO改革建议中,不可诉补贴的适用性问题又被重新提及。鉴于WTO争端案例的“准判例”性质,本文研究了涉及研发补贴政策最多的两个案例。通过分析申诉方与被诉方对有关研发补贴政策的争议点的抗辩及专家组与上诉机构做出的裁决,本文进一步剖析具体研发补贴政策与WTO规则的一致性问题,并从案例中得到启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分析WTO主要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实践情况。一方面,美国、欧盟及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在内的WTO主要发达成员都十分重视研发活动,通过拨款、税收等主要的财政手段和少量的金融工具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国内研发补贴。同时,发达成员政策目标、实施主体、补贴手段等制定方面具有策略性。但这些研发补贴政策并不是完全符合WTO规则的,与多边贸易规则存在一定冲突性。另一方面,中国也重视研发补贴政策,虽然通报次数少于其他发达成员,但是研发补贴政策数量较多,研发支持强度逐年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产业发展的方向。从中国的研发补贴政策体系来看,研发计划和研发税收政策的占比较大、争议较多,存在潜在被诉的可能性也较大;研发规划作为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虽然没有具体的支持措施,但比较容易成为争端中的不利证据。其次,在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的贸易效应值得关注。研发补贴政策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它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出口。本文利用全球贸易预警(GTA)数据库,建立起动态非均衡面板数据,对研发补贴政策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补贴政策具有一定的贸易效应,既可以扩大出口,又能够抑制进口,总体上改善一国的贸易状况。研发补贴政策在长期和短期都具有出口促进作用,而抑制进口只体现在短期。间接性研发补贴的出口效应更加明显,而直接性研发补贴的出口作用不显着。但整体上看,研发补贴的贸易效应较小,并不能大幅度的提高出口或减少进口,产生重大贸易影响。正因为研发补贴有限的正向效应,才导致该类政策的真实存在。但是,研发补贴对贸易的影响十分有限,因而只是属于可诉补贴的范畴,并不是《SCM协定》直接规定的禁止性补贴。如果多边贸易规则不能进行有效约束,则会导致各成员政策的滥用。《SCM协定》直接与研发补贴相关的规则已经到期失效,而研发补贴政策的普遍性和争议性都对WTO规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主要成员针对WTO改革发表了声明、提交了建议,补贴规则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对研发补贴规则的分歧依然存在,不同经济体之间政治、经济、贸易、技术、法律鸿沟难以跨越。在此背景下,各国应坚持多边主义,积极维护研发补贴政策的国际规则框架。本文认为,WTO可以考虑重新将研发补贴的纳入不可诉补贴清单,同时考虑发展中成员的公平待遇;各成员还要推动建立有效的研发补贴通报制度。在政策制定方面,各国应摒弃禁止性的研发补贴政策,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还要在合规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研发补贴政策。中国应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新一轮研发补贴规则的谈判和制定,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和主张;对内则需要完善研发补贴政策体系的合规性审查制度,注重研发补贴政策制定的策略和技巧;还要正确对待研发补贴政策相关的贸易争端,提前做好应诉准备,建立政策研究和争议储备两大数据库,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

赵权伟[6](2005)在《对柳州市工业技术改造贷款增量偏少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柳州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投资加大,但金融机构技术改造贷款比率却没有随着工业技术改造投入相应增长。本文分析了其中的根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艾歆怡[7](2019)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置换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 ——以X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能源之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煤炭产业对市场的上多种上下游行业都有直接影响,对推动地区就业、拉动地方经济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经历了“黄金十年”,2013年后,我国煤炭行业持续遇冷,整体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为煤炭行业能维持长期、有序的发展,国家层面推出了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煤炭困境,明确了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给煤炭行业改革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技术、资金、管理等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加强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维护正常的煤炭生产秩序。本文通过对X煤矿产能置换技改项目实施可行性进行充分调查研究,运用国内外有关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方法,结合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该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技术上的适应性、先进性,财务上的合理性,社会效益性进行研究与分析,真正得出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论。本文重点围绕煤炭行业的发展新形势和市场环境,结合该项目的建设条件和业主单位实际情况,首先从技术层面对项目涉及到施工技术、技术规划、设备选型等技术版块内容进行方案对比分析评估技术可行性;其次从财务层面对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生存能力、敏感性、盈亏平衡等相关财务评价指标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作出投资估算,论证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再次从该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风险影响等多个方面评价项目,并对该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提出风险应对措施;最后阐述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提出关于项目后续建设的建议。通过对本项目的分析研究,获得一套全面系统的关于此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框架,也为后续的煤矿技改项目投资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帮助与经验借鉴。

戴鸿丽,周卉[8](2010)在《辽宁技改项目承载的银企对接模式探讨——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提升的新思路》文中认为为了提升中小企业宏观融资效率,将稀缺的资金资源配置到最具增值潜力的中小企业。从技改项目的视角,提出银行—租赁公司—企业、银行—风险投资公司—企业、银行—下游厂商—企业、银行—技改项目转化服务中心—企业的合作模式。试图通过多方努力,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促成银企合作,实现共赢。

方凤玲[9](2005)在《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治理》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底我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后,人们面对的不再是短缺经济,而是商品供给过剩,库存不断增大,生产能力过剩,价格过度走低,平均利润率奇低。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内生增长的主要障碍,并使政府采取的启动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对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社会经济大系统出发,采用调查与预测、结构功能分析、计量经济学和系统评价方法,对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特点、原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文章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宏观经济指标和近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出发,说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近两年虽有好转,但离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距离;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常态,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具有不同的特点。接着,探讨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分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部门的决策行为的基础上,说明各个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决策行为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微观基础。其次,探讨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政策原因。高积累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定物价—零通胀”政策、消费政策和固定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有效需求的不足。第三,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体制、制度原因。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法律制度、供求体制、投资体制、金融利率体制、民营企业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影响着我国的有效需求。第四,分析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其他原因。劳动力供给的长期过剩,国内供求关系的根本性改变,消费者心理预期的消极作用,还有世界经济持续下滑,东亚金融危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影响着我国的有效需求状况。最后,提出我国治理有效需求不足应采取的对策。在货币政策上,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放松利率管制,适当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信贷结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财政政策上,由民营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增长为主力拉动社会投资;用税收政策刺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加大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需求的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规范民营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培育信用消费市场和新的需求主体;由政府支付改革成本并加快改革。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着重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政府和市场、平等和效率、货币、物价、经济之间、采取的措施与金融风险的关系问题,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

肖文发[10](1991)在《技改贷款:效应·问题·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当前,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后劲,产品老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最近中央提出:"八五"时期乃至今后10年,工业建设要以技术改造为主。我们认为,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改革以来,银行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应该看到,技改贷款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正确估价技改贷款的效应,正视技改贷款存在的问题,并在这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健康发展,发挥技改贷款的最佳效益。

二、技改贷款应加强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改贷款应加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风华公司0402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0402 产品技改项目融资方式选择
    2.1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概况
        2.1.1 项目概述
        2.1.2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资金需求计划
        2.1.3 风华公司情况
    2.2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筹资的原则
    2.3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主体选择
        2.3.1 既有法人融资
        2.3.2 新设法人融资
        2.3.3 融资主体选择
    2.4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式选择
        2.4.1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式定性分析比选
        2.4.2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式定量分析比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0402 产品技改项目融资方案设计和优化选择
    3.1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案设计
        3.1.1 资金总筹措计划
        3.1.2 项目年度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计划
        3.1.3 融资方案设计简表
    3.2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案优化选择
        3.2.1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案定性分析比选
        3.2.2 0402 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案定量分析比选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0402 产品技改项目融资风险防范对策
    4.1 筹资金额满足风险防范对策
    4.2 资金到位时间风险防范对策
    4.3 债务期限配比风险防范对策
    4.4 利率风险防范对策
    4.5 资金追加风险防范对策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以A市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1.2.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1.3 国家治理理论
    2.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相关概念
        2.2.1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和特点
        2.2.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2.2.3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章 A市技改贴息专项资金审计案例介绍
    3.1 A市技改贴息专项资金审计背景
        3.1.1 A市基本情况及技改贴息资金情况
        3.1.2 A市政府审计发展情况
    3.2 A市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审计过程
        3.2.1 审计组织与准备阶段
        3.2.2 审计实施与调查阶段
        3.2.3 审计结果与报告阶段
第四章 A市技改贴息专项资金审计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A市技改贴息资金审计中审计方存在的问题
        4.1.1 问题一: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欠缺之间的矛盾
        4.1.2 问题二:违规舞弊多样与监管手段单一之间的矛盾
        4.1.3 问题三:资金效果迟滞与审计时间压缩之间的矛盾
        4.1.4 问题四:绩效问责迫切与绩效审计落后之间的矛盾
    4.2 A市技改贴息资金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审计力量供给机制不畅
        4.2.2 审计成果利用机制失调
        4.2.3 审计信息沟通机制闭塞
        4.2.4 资金审计基础环境缺陷
第五章 优化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
    5.1 审计力量建设角度
        5.1.1 以人员能力建设增强审计内生力量
        5.1.2 以审计业务外包催生审计联合力量
    5.2 审计成果利用角度
        5.2.1 以优质审计产品奠定成果利用基础
        5.2.2 以持续审计跟踪加快成果利用进程
    5.3 审计信息沟通角度
        5.3.1 以信息沟通反馈打通信息传递渠道
        5.3.2 以信息厉行公开强化信息监督机制
    5.4 审计环境完善角度
        5.4.1 以监管责任细化推进绩效管理改革
        5.4.2 以企业内控建设筑牢资金安全保障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3)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基础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总原则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2.1 概述
        2.1.1 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2.1.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概念
        2.1.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内容
    2.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1 前期决策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2 设计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3 施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4 运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方法
        2.3.1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内容及指标筛选方法
        2.3.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3.1 概述
        3.1.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分析
        3.1.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
    3.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后评价
        3.2.1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构成
        3.2.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后评价的内容
    3.3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3.3.1 资金结构后评价
        3.3.2 融资成本后评价
        3.3.3 融资风险后评价
        3.3.4 分年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后评价
    3.4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的模糊综合后评价
        3.4.1 模糊综合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3.4.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模糊综合后评价方法
    3.5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3.5.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
        3.5.2 加快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改革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1 概述
        4.1.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概念
        4.1.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内容
    4.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基础数据的后评价
        4.2.1 运量的后评价
        4.2.2 运营成本的后评价
        4.2.3 客货运价的后评价
    4.3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现有做法
        4.3.1 基础数据的确定与预测
        4.3.2 财务后评价报表的编制
        4.3.3 财务后评价的指标计算
        4.3.4 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4.4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评价方法的研究
        4.4.1 基于运量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4.2 基于价格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4.3 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5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4.5.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存在的问题
        4.5.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办法修改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5.1 概述
        5.1.1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5.1.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概念
        5.1.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5.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与费用的计算
        5.2.1 直接效益与直接费用的计算
        5.2.2 间接效益与间接费用的计算
    5.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影子价格体系
        5.3.1 影子价格的理论计算
        5.3.2 影子价格的实际计算
        5.3.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影子价格的确定
    5.4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报表系统
    5.5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
    5.6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5.6.1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
        5.6.2 改进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6.1 概述
        6.1.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1.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6.1.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制度
        6.1.4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6.1.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的内容
    6.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6.2.1 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2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3 对美学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4 对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的后评价
    6.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6.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6.4.1 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6.4.2 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6.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
        6.5.1 控制与防治的基本措施
        6.5.2 控制与防治的具体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 概述
        7.1.1 项目社会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7.1.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概念
        7.1.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本原则
    7.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内容
        7.2.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7.2.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
        7.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
    7.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
        7.3.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
        7.3.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指标
        7.3.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指标
    7.4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7.4.1 基线调查分析
        7.4.2 利益群体分析
        7.4.3 逻辑框架分析法
        7.4.4 综合定性分析评价法
        7.4.5 综合定量评价法
    7.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与后评价的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8.1 概述
        8.1.1 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8.1.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概念
        8.1.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
    8.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的研究
        8.2.1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8.2.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8.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8.2.4 铁路建设项目技术可持续发展评价
        8.2.5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8.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8.3.1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定的原则
        8.3.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8.4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8.4.1 指标综合评价法
        8.4.2 功能系数法
        8.4.3 规划法
        8.4.4 主成分分析法
    8.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9.1 概述
        9.1.1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的概念
        9.1.2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体系
    9.2 铁路建设项目不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9.2.1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9.2.2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9.3 铁路建设项目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9.3.1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9.3.2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京广线北京至郑州段电气化工程项目后评价
    10.1 项目概况
    10.2 项目基础资料
        10.2.1 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基础资料
        10.2.2 项目设计阶段基础资料
        10.2.3 项目施工阶段基础资料
        10.2.4 项目运营阶段基础资料
    10.3 过程后评价
    10.4 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10.4.1 前评价确定的资金筹措方案
        10.4.2 项目实际实施的资金筹措方案
    10.5 项目财务后评价
        10.5.1 项目财务后评价基础数据
        10.5.2 项目财务后评价结论
    10.6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
        10.6.1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基本方法
        10.6.2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的计算
        10.6.3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结论
    10.7 项目社会后评价
        10.7.1 项目吸引范围
        10.7.2 项目社会后评价
        10.7.3 社会后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
    10.8 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1 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2 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3 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4 持续发展评价结论
    10.9 项目综合后评价
        10.9.1 成功经验
        10.9.2 存在问题
        10.9.3 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11.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科研工作

(5)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WTO框架下规制研发补贴政策的国际规则研究
        1.3.2 与不同国家研发补贴政策的相关研究
        1.3.3 研发补贴政策效应有关的相关研究
        1.3.4 与研发补贴政策制定的相关研究
        1.3.5 现有文献评述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内容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发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研发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基础
        2.1.1 补贴的经济学含义及理论基础
        2.1.2 研发补贴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补贴的概念和分类
        2.2.2 研发补贴的含义
        2.2.3 WTO框架的含义
第3章 WTO框架下与研发补贴政策相关的国际规则
    3.1 WTO与研发补贴政策相关的规则
        3.1.1 《SCM协定》与研发补贴政策相关的规则
        3.1.2 WTO研发补贴规则的演进
        3.1.3 WTO研发补贴规则失效的原因分析
    3.2 与研发补贴政策有关的WTO争端解决案例分析
        3.2.1 欧洲空客案中的研发补贴政策及争议焦点
        3.2.2 美国波音案中的研发补贴政策及争议焦点
        3.2.3 案例的启示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WTO主要发达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实践
    4.1 WTO主要发达成员实施研发补贴政策的现状分析
        4.1.1 美国
        4.1.2 欧盟
        4.1.3 英国
        4.1.4 法国
        4.1.5 德国
        4.1.6 西班牙
    4.2 WTO主要发达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国际比较
        4.2.1 WTO主要发达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特点
        4.2.2 WTO主要发达成员研发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中国研发补贴政策的实践
    5.1 中国研发补贴政策的总体情况
        5.1.1 中国研发补贴通报时间虽短但政策数量多
        5.1.2 中国的补贴政策与发达成员存在差异性
        5.1.3 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中的中国研发补贴政策
    5.2 中国研发补贴政策的特点分析
        5.2.1 中国对研发活动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5.2.2 基金拨款和税收优惠是主要手段
        5.2.3 研发补贴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5.3 中国研发补贴政策体系与WTO规则的一致性分析
        5.3.1 研发规划
        5.3.2 研发计划
        5.3.3 研发税收政策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的设定
    6.2 数据选择与变量描述
        6.2.1 数据选择
        6.2.2 变量描述
    6.3 计量分析
        6.3.1 基准回归:研发补贴政策对出口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6.3.2 子样本分析:直接性与间接性研发补贴政策对出口的影响
        6.3.3 拓展分析:研发补贴政策对进口的影响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新一轮研发补贴政策制定及实施的背景
        7.1.1 研发补贴政策兼具合规性和合理性
        7.1.2 研发补贴政策实践面临着WTO规则改革
    7.2 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实践的建议
        7.2.1 积极维护研发补贴政策的国际规则框架
        7.2.2 制定和实施合规合理的研发补贴政策
        7.2.3 中国的应对策略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对柳州市工业技术改造贷款增量偏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机构技术改造贷款偏少的两种表现
二、技术改造贷款增量偏少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实力,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了企业资金周转效率
        1、技术改造投资相对集中于实力强劲的大企业、大项目,对银行技改贷款的直接依赖程度较低。
        2、企业大量通过票据融资方式解决技术改造投入,形成了金融机构的技术改造贷款投入少的假象。
        3、银行技术改造贷款需求减少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提高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我决策,自担风险的能力和意识,信贷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
        1、宏观调控下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使技改贷款在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中出局。
        2、技改项目贷款的风险特点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可行性评估的可靠性难以把握。
        3、商业银行的高门槛政策及其对中小企业的不平等待遇是中小企业技改贷款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各方在相互关系的定位上仍然有一个适应过程,主要表现为银企间缺乏有效、深入的沟通和了解
三、技术改造贷款增量偏少的负面影响分析
四、解决技改贷款增量相对偏少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柳州市技术改造投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不断加大技术改造贷款的投入
        1、柳州工业经济强劲发展的势头不可逆转,加大技改贷款支持力度不容置疑。
        2、加强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状况的调查研究,切实掌握技术改造投资的变化特点,增强对技术改造投资的信心。
    (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1、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市场,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多样性资金需求。
        2、积极探索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
    (三)加强金融与地方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相互间的支持和合作,提高技改投入的可靠性
        1、实行积极的财税扶持政策,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2、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协调技改贷款与其它技改资金的配套投入。

(7)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置换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 ——以X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项目可行性研究现状
        1.2.2 国内项目可行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1.1 项目的概念
        2.1.2 项目管理的概念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与方法
        2.2.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2.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2.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2.2.4 可行性研究的程序
第三章 X煤矿产能置换技改项目概况
    3.1 项目建设背景
        3.1.1 X煤矿概况
        3.1.2 项目建设单位
        3.1.3 项目的提出
        3.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 X煤矿产能置换技改项目简介
        3.2.1 项目名称、地点与建设性质
        3.2.2 项目总平面布置
        3.2.3 项目工程建设内容
        3.2.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3 项目管理及实施方案
        3.3.1 项目管理目标及任务
        3.3.2 项目实施方案
        3.3.3 项目组织管理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及市场分析
    4.1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4.1.1 资源条件分析
        4.1.2 地质条件及煤层
        4.1.3 开采技术条件
        4.1.4 外部建设条件
    4.2 市场与竞争力分析
        4.2.1 煤炭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4.2.2 煤炭产品竞争力分析
第五章 项目技术方案研究
    5.1 井田开拓系统与开采方案选择
        5.1.1 井田开拓方式的选择
        5.1.2 井筒
        5.1.3 采区巷道布置
        5.1.4 井底车场和硐室布置
    5.2 开采工艺和设备选型分析
        5.2.1 采煤方法的选择
        5.2.2 采煤工艺的选择
        5.2.3 采煤工作面主要设备选型
        5.2.4 井下运输设备的选型
    5.3 地面设施及辅助生产系统分析
    5.4 X项目建设进度管理
    5.5 人力资源配置
第六章 项目投资和财务评价分析
    6.1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1 项目投资估算的依据
        6.1.2 项目投资估算
        6.1.3 流动资金估算
        6.1.4 资金筹措
    6.2 项目财务效益评价
        6.2.1 收入估算
        6.2.2 成本费用估算
        6.2.3 相关税额估算
        6.2.4 利润估算
        6.2.5 盈利能力分析
        6.2.6 偿债能力分析
        6.2.7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6.2.8 不确定性分析
第七章 项目社会、生态效益和风险分析
    7.1 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7.1.1 项目对社会影响的分析
        7.1.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7.1.3 社会效益评价结论
    7.2 项目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7.2.1 环境影响分析
        7.2.2 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7.2.3 生态环境保护效益评价
    7.3 项目风险分析
        7.3.1 项目主要风险分析
        7.3.2 风险防范应对措施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8)辽宁技改项目承载的银企对接模式探讨——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提升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改项目承载银企对接的机理
    (一) 技改项目中银企合作符合融资规律
    (二) 技改项目具有促进双方择优合作的功效
    (三) 向技改项目注入资金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二、技改项目承接银企对接的模式
    (一) 银行—租赁公司—企业合作模式
    (二) 银行—风险投资公司—企业合作模式
    (三) 银行—下游厂商—企业合作模式
    (四) 银行—技改项目转化服务中心—企业合作模式
三、建立技改项目承接银企对接长效机制
    (一) 相关部门应给予的支持
        1.充分发挥经委系统协调的作用
        2.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作用
        3.充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5.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作用
    (二) 金融机构应做的努力
        1.中国人民银行应做的努力
        2.政策性银行应做的努力
        3.商业银行应做的努力
    (三) 企业的改进方向
        1.加强企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2.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沟通作用
        3.多方开展校企合作

(9)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summary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1.2.2 IS-LM模型
        1.2.3 货币供应量不足理论
        1.2.4 实际需求和投资的外生性下降理论
        1.2.5 债务紧缩理论
        1.2.6 “流动性陷阱”理论
        1.2.7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1.3 研究内容、方法、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
第2章 有效需求不足状况的出现
    2.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2.1.1 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2.1.2 90年代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出现
        2.1.3 近期经济回升的性质
        2.1.4 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的常态
    2.2 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2.2.1 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2.2.3 我国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第3章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
    3.1 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决策基础
        3.1.1 中央银行的决策行为
        3.1.2 金融机构的决策行为
        3.1.3 企业的决策行为
        3.1.4 个人的决策行为
    3.2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政策原因
        3.2.1 高积累政策
        3.2.2 货币政策
        3.2.3 “稳定物价—零通胀”政策
        3.2.4 消费政策
        3.2.5 固定汇率政策
    3.3 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体制制度原因
        3.3.1 产权制度
        3.3.2 分配制度
        3.3.3 工资制度
        3.3.4 法律制度
        3.3.5 产权制度
        3.3.6 投资体制
        3.3.7 金融体制
        3.3.8 利率体制
        3.3.9 民营企业机制
        3.3.10 市场经济体制
    3.4 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其他原因
        3.4.1 国内供求关系的根本性改变
        3.4.2 消费倾向的变化
        3.4.3 三农问题的压力
        3.4.4 心理原因
        3.4.5 政府的需求管理
        3.4.6 外部原因
第4章 治理有效需求不足的对策
    4.1 货币政策
        4.1.1 实施货币政策遇到的困境
        4.1.2 采取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4.2 财政政策
        4.2.1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必要条件
        4.2.2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边界
        4.2.3 财政政策内容的调整
        4.2.4 注重解决的关键问题
        4.2.5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4.3 经济体制改革
        4.3.1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4.3.2 规范民营企业
        4.3.3 调整产业结构
        4.3.4 金融体系合理化
        4.3.5 消费政策的转变
        4.3.6 培育新的需求主体
        4.3.7 政府支付改革成本并加快改革
    4.4 对外贸易政策
        4.4.1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分析
        4.4.2 引进外资,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
        4.4.3 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
        4.4.4 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
    4.5 正确处理和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4.5.1 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4.5.2 必须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4.5.3 必须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4.5.4 解决好就业问题
        4.5.5 解决好采取的措施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4.5.6 正确处理货币、物价、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5章 总结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论文的成果与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附录(三) 主要字符代表含义总结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后记

四、技改贷款应加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风华公司0402产品技改扩产项目融资方案研究[D]. 简楚矛.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6)
  • [2]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以A市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审计为例[D]. 胡文霞. 南京审计大学, 2018(11)
  • [3]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张飞涟. 中南大学, 2004(02)
  • [4]技改贷款:效应·问题·对策[J]. 肖文发. 上海金融, 1991(03)
  • [5]WTO框架下研发补贴政策研究[D]. 贾瑞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对柳州市工业技术改造贷款增量偏少的调查[J]. 赵权伟. 广西金融研究, 2005(07)
  • [7]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置换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 ——以X煤矿为例[D]. 艾歆怡. 云南大学, 2019(03)
  • [8]辽宁技改项目承载的银企对接模式探讨——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提升的新思路[J]. 戴鸿丽,周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9]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治理[D]. 方凤玲.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3)
  • [10]技改贷款:效应·问题·对策[J]. 肖文发. 金融研究, 1991(03)

标签:;  ;  ;  ;  ;  

应加强技改贷款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