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营养不良(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珠,农雪艳,潘炫,邵紫贤,朱锦渊,李裕玲,黄嘉静,黄燕懿[1](2021)在《穴位贴敷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捏脊疗法对营养不良儿童生长发育及发育商影响的效果。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564例营养不良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141例)和干预Ⅰ、Ⅱ、Ⅲ组(各1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保健,干预Ⅰ、Ⅱ、Ⅲ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予穴位贴敷、捏脊疗法、穴位贴敷联合捏脊疗法。结果:治疗前各组患儿的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干预Ⅲ组患儿身高、体质量均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患儿的发育商(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干预Ⅲ组患儿DQ均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穴位贴敷联合捏脊疗法综合干预对治疗儿童营养不良效果更加显着。
闫雪霞,骞芳[2](2021)在《中医捏脊法治疗小儿疾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捏脊疗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小儿推拿手法,其机理源于经络学说,通过多种手法反复作用于背部刺激经络穴位,以达到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的目的。小儿捏脊应用广泛,临床上主要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厌食、腹泻、呕吐、便秘、惊风、夜啼等,因其操作简便、疗效显着被临床医生及家长所应用。目前小儿捏脊手法在治疗疾病谱中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通过对近5年来的国内国外的文献总结和分析,从中医的传统理论及现代的研究机制理论,对捏脊法在小儿疾病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探讨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疾病的研究进展。
盘启敏[3](2021)在《摩腹为主配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摩腹为主配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以期将这种穴位定位简单易取、操作手法易学易掌握的推拿方法向患儿家庭推广,达到居家应用与居家治疗的目的。方法:将2019年01月~2020年6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按照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小儿厌食症常规推拿治疗方法,观察组则采用摩腹为主配合捏脊的推拿方法,两组每周均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小儿厌食症中医症状积分及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上述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30例中,痊愈3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中,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内治疗后主症(食欲、食量)与次症(面色、神疲、腹胀、多饮、烦急、溲黄、呕吐)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在主症与次症积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观察组不同证型间的厌食症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摩腹为主配合捏脊的推拿方法能缓解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症状,且对不同证型的小儿厌食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向患儿家庭推广和居家应用。
王昕,戎萍[4](2021)在《中西医治疗小儿疳证近5年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疳证,作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该病常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疳证方面已有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与现代西医进行结合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文章介绍了近5年来中西医对疳证致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田鑫[5](2021)在《运脾疏肝汤治疗小儿疳气型疳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运脾疏肝汤治疗小儿疳气型疳证,观察其对患儿食欲、食量、体重、身高、精神、面色、腹胀、睡眠、毛发、大便等的改善情况以及对血红蛋白值的影响;并探讨运脾疏肝汤对治疗小儿疳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6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疳证(疳气型)患儿80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实验过程中共脱落5例,对照组3例,治疗组2例。两组治疗前对相关基础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分别进行均衡性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保证同样的饮食指导,治疗组给予口服运脾疏肝汤;对照组予以健脾丸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及外周血红蛋白值,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共38例,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共37例,总有效率83.78%。两组间经秩和检验,P<0.05,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症状改善方面:治疗三个疗程后两组对各个症状积分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在改善体重、食欲、食量、身高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值(HGB),经两组组内比较,得出两治疗方案对其均有升高作用。通过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疳气型疳证患儿,运用运脾疏肝,消补兼施之法,可改善患儿食量食欲,促进其生长发育。本研究也证实了运脾疏肝汤治疗疳气型疳证患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服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殷文昊[6](2021)在《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观察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疗法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对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探究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本病的可行性及优越性,为临床上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加简便、有效、规范、安全且依从性高的优选方案。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科小儿推拿门诊的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者共60例,且参与研究的患儿均经其家长同意,并签署《告患儿家长知情同意书》。6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分布、病程以及未治疗时的各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组采用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30例。每日1次,共治疗10天。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评分量表(主症)、病情评分量表(次症)评分、大便性状分级进行记录,并使用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疗效有无差异性,并计算其总有效率,同时对两组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即复发率进行随访和评价。研究结果:1.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分期、大便性状、症状评分方面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评分、次要症状评分和症状总积分、以及大便性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症状评分降低幅度和大便形状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其中身热面赤、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腻症状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有显着差异(P<0.01),从远期疗效来看治疗组的疗效更加突出(P<0.05)。3.两组患儿中治疗组治愈达15例,显效有10例,好转3例,无效仅1例,对照组患儿治愈8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得出Z=-2.096,P=0.036<0.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儿的临床疗效显着。2.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较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临床疗效更加明显,且对于中医次症中身热面赤、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腻症状改善尤为显着。3.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儿治疗的复发率较低,远期疗效较好。
张丹丹[7](2020)在《枳实消食丸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院内制剂枳实消食丸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型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对胃动力的影响及胃肠超声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诊断价值,期望能为丰富小儿积滞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资料与数据。方法选取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儿科门诊符合小儿积滞乳食内积型诊断标准的7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枳实消食丸(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提供)。13岁者每次一丸,46岁者每次一丸半,714岁者每次两丸,每日服用2次。对照组给予保和丸口服,服用方法13岁者每次6粒,414岁者每次8粒,每日服用3次。1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评分,胃窦收缩频率、胃排空百分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主症、次症改善情况和胃动力状态,评价其临床疗效。检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事件并妥善处理,观察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布、主症各项积分、次症各项积分及主次症总积分、胃窦收缩频率、胃排空百分比等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主症和次症积分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两组间患儿在不思饮食,嗳腐呕恶、舌象、精神积分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脘腹胀痛,大便不调积分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前后在胃窦收缩频率、胃排空百分比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胃窦收缩频率、胃排空百分比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随访2个月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32.35%,对照组复发率55.8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枳实消食丸能改善小儿积滞的症状,在改善不思饮食,嗳腐呕恶、舌象、精神方面优于保和丸。2枳实消食丸可改善小儿胃窦收缩频率,提高胃排空百分比,且优于保和丸。3治疗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图1幅;表15个;参109篇。
徐艺文[8](2020)在《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与评价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脾虚食积证厌食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提供临床借鉴和新思路。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导师门诊收集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共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1例,对照组实际纳入30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中成药健胃消食片治疗。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患儿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疗效情况及安全性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对两组间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经治疗后,小儿厌食疾病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脾肥儿丸加减组比对照组在疾病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上更优。治疗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两组间比较:在改善食欲、食量、少气懒言、腹胀、呕吐、大便异常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精神状态、面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安全性较好。结论:养脾肥儿丸加减在治疗小儿厌食脾虚食积证上安全性良好,且临床疗效确切,可值得推广。
杨永珍[9](2020)在《中医综合治疗轻中度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探究中医综合治疗轻中度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轻中度小儿营养不良患儿纳入研究,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40)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n=40)给予中医综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各项生理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轻中度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效果突出,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覃一玲[10](2019)在《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证(疳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健脾消疳汤对疳积患儿各个临床症状、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微量元素锌的作用;2)探讨健脾消疳汤在小儿疳积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病例均来自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2018年5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疳积证患儿。收集临床数据共124例,脱落3例,现共121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9例,治疗组62例。两组间治疗前基础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均衡性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保证相同的健康饮食结构,治疗组62例,服用健脾消疳汤;对照组59例,服用健胃消食口服液。一个月为一疗程,两组连续用药一个月、两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1)两组经两个月治疗后总有效率表现为治疗组>对照组(P<0.05);2)治疗两个月后,两组的各个症状积分(除体重外)及总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其中腹胀症状表现为治疗组>对照组(P<0.05),其余症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治疗两个月后,两组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血清锌浓度均有明显升高,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食量、精神、腹胀等症状以及RBC、HGB、微量元素锌等实验室检查数值,尤其对改善腹胀有较明显的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口感好、无副作用等特点,能被广大患儿所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二、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营养不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营养不良(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贴敷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干预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各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格检查指标比较 |
2.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DQ比较 |
3 讨 论 |
(2)中医捏脊法治疗小儿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捏脊方式 |
2 临床应用 |
2.1 呼吸系统疾病 |
2.1.1 小儿哮喘: |
2.1.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
2.1.3 小儿肺炎: |
2.2 消化系统疾病 |
2.2.1 小儿厌食症: |
2.2.2 小儿腹泻: |
2.2.3 小儿疳积: |
2.3 神经系统疾病 |
2.3.1 小儿遗尿症: |
2.4.2 小儿脑瘫: |
2.4 其他系统 |
2.4.1 小儿肌性斜颈: |
2.4.2 小儿不寐: |
2.4.3 小儿惊吓综合征: |
2.5 预防保健作用 |
3 小结 |
(3)摩腹为主配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1.1 小儿厌食症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
2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2.1 小儿厌食症病名的历史沿革 |
2.2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内服治疗小儿厌食症 |
2.4 中医外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及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2.2 盲法设计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间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不良反应比较 |
3.5 试验结果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选题思路 |
2 小儿推拿疗法的概述 |
2.1 小儿推拿疗法的历史追溯 |
2.2 小儿推拿疗法的特点 |
2.3 小儿推拿疗法的作用原理 |
3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古代文献记载 |
4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现状简单回顾 |
5 摩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原理 |
5.1 摩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学原理 |
5.2 摩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现代医学原理 |
6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原理 |
6.1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学原理 |
6.2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现代医学原理 |
7 结果分析 |
8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9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中西医治疗小儿疳证近5年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疳证的病因病机 |
2 疳证的分类 |
3 疳证的治疗 |
3.1 中医治疗 |
3.1.1 内治法 |
3.1.2 外治法 |
3.1.3 内外合治法 |
3.2 西医治疗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5)运脾疏肝汤治疗小儿疳气型疳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价标准 |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8 统计学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两组患儿情况比较 |
2 治疗后两组疗效评价 |
三、讨论 |
1 中医学对小儿疳证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进展 |
3 西医学对小儿疳证的认识 |
4 西医治疗进展 |
5 运脾疏肝汤分析 |
四、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小儿疳证的中医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小儿疳病的认识 |
2 治疗方法 |
3 自拟方分析 |
4 中医调护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技术路线图 |
2 症状、体征积分评定表 |
3 病例观察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3 本研究所选治疗方法作用机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枳实消食丸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病例选择标准 |
1.1.4 研究方法 |
1.1.5 观察指标 |
1.1.6 疗效判定标准 |
1.1.7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分析 |
1.2.2 临床疗效分析 |
1.2.3 依从性评价 |
1.2.4 安全性评价 |
1.3 讨论 |
1.3.1 立题依据 |
1.3.2 本研究应用工作基础 |
1.3.3 胃肠超声的应用价值 |
1.3.4 组方分析 |
1.3.5 单味药分析 |
1.3.6 导师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分析 |
1.3.7 体会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积滞的研究概况 |
2.1 中医学对积滞的认识 |
2.1.1 病名溯源与沿革 |
2.1.2 病因病机 |
2.1.3 辨证分型 |
2.1.4 治法方药 |
2.1.5 预防调护 |
2.2 现代医学对积滞的认识 |
2.2.1 对诊断的认识 |
2.2.2 对病因的认识 |
2.2.3 对机制的认识 |
2.2.4 对治疗的认识 |
2.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临床病例登记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 |
2.西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选择 |
2.治疗与观察方法 |
3.统计结果及分析 |
4.安全性评价 |
5.病例脱落剔除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2.以脾虚食积证辨小儿厌食的立题依据 |
3.以健脾、运脾、醒脾、消积四法为治疗法则 |
4.以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的组方依据 |
5.方中单味药具体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小儿厌食的中西医综述 |
1.小儿厌食的中医研究进展 |
2.小儿厌食的西医研究进展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小儿厌食临床观察表 |
附件2 小儿厌食症证候分级量化表 |
附件3 合并用药记录表 |
附件4 知情同意书 |
附件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医综合治疗轻中度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
2.2 两组患儿各项生理指标改善情况 |
3 讨 论 |
(10)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证(疳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的一般情况 |
1.1 分组 |
1.2 年龄、性别、病程 |
2.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操作方法 |
2.7 疗程与随访 |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观察内容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3 实验室检查 |
4.研究结果 |
4.1 小儿疳证的影响因素 |
4.2 病例的一般情况 |
4.3 临床症状结果 |
4.3.1 治疗前比较 |
4.3.2 治疗一个月后比较 |
4.3.3 治疗两个月后比较 |
4.3.4 治疗三个时间点症状积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4.4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4.4.1 血红蛋白含量 |
4.4.2 红细胞计数 |
4.4.3 血清锌浓度 |
4.4.4 治疗三个时间点实验室数据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4.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
4.6 脱落病例的原因 |
第二部分 讨论 |
1.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积的立题依据 |
2.健脾消疳汤组方的探讨及药理学研究 |
3.关于疳积病因的讨论 |
4.关于疳积的预防及病后调护 |
5.问题与展望 |
6.结果 |
7.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四、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营养不良(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贴敷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效果分析[J]. 张明珠,农雪艳,潘炫,邵紫贤,朱锦渊,李裕玲,黄嘉静,黄燕懿.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21)
- [2]中医捏脊法治疗小儿疾病研究进展[J]. 闫雪霞,骞芳. 北京中医药, 2021(06)
- [3]摩腹为主配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盘启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中西医治疗小儿疳证近5年研究进展[J]. 王昕,戎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8)
- [5]运脾疏肝汤治疗小儿疳气型疳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田鑫.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殷文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枳实消食丸治疗小儿积滞乳食内积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丹丹.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中医综合治疗轻中度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观察[J]. 杨永珍.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07)
- [10]健脾消疳汤治疗小儿疳证(疳积)的临床疗效观察[D]. 覃一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