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群众搞科研和林业生产大发展

依靠群众搞科研和林业生产大发展

一、依靠群众搞科研 林业生产大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牙雕传承的可能性与策略分析》文中认为中国的象牙雕刻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2006年,北京牙雕和广州牙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后各地代表性牙雕项目先后被列入地方非遗保护名录,有20余名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被评定为非遗传承人。2017年底,中国关闭了国内象牙市场,象牙的商业性加工销售在境内被全面禁止,这一举措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展现大国担当的具体体现,但无疑对我国的牙雕业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牙雕的文化之旅再一次遭遇挫折。该不该继续传承、能否传承、怎样传承是当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作为牙雕文化支撑的象牙资源监管的野生动物主管又能做些什么。本研究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对国内牙雕业的起源、发展、成就及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国内象牙市场关闭后在行业内的27家加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特定对象进行了电话专访,了解并掌握了行业在转型期的有关情况;搜集并整理了媒体及相关组织、个人公开发布的言论;分析并借鉴了国内其他非遗品种抢救性保护成功的案例。经过分析,认定我国牙雕文化在目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仍有继续传承的必要,并从牙雕的历史传统性、文化的优秀性以及当代对牙雕技艺的需求性等方面加以论证,指出牙雕传承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在对行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牙雕传承目前所面临的“人员离散,后继乏人”“原材料匮乏”以及“外部环境压力持续”的困境;分析出我国牙雕传承所必需的条件,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原材料储备、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坚守、国内象牙市场关闭后继续牙雕文化传承的可能性等;提出了目前条件下,我国牙雕传承可以采取的措施,如:建立名师工作室、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国有博物馆等作为平台,一方面保护现有人才,一方面可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培养后继人才,并可借助平台进行公益宣传,做正面导向;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老艺人独特的生产工艺全记录,以流传后人;让高职、高校助力非遗传承,为牙雕文化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包括牙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漫长的淬炼而发展至今,其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和美学追求,代表着中华文明最独特的精神符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滋养和思想沃土,对于发展和延续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聪[2](2021)在《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注重“量”的增长,更重视“质”的提高。因此我国需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抓住机遇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和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在环境约束下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从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是解决经济增长中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以及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然而,以往的研究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中不仅忽略了资源环境约束,还忽视了多维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因此,深入分析在高质量发展下多维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对推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探析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首先,分别介绍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与概念,并对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中介效应与空间效应作用路径进行分析与假设。其次,基于我国30个省市2003-2018年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与熵权法分别测算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等发展水平,再基于多维度视角下构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服务化升级系数。接着,通过中介效应模型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中介效应与空间效应。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和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政策建议。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四点。(1)总体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最强,其次是三次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最后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服务化升级。具体来看,在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主要通过创新发展效应、协调发展效应与共享发展效应这三条主要途径影响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从东部、西部、中部共三个区域来看,在中部区域里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服务化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最显着,东部区域较为次之,在西部区域里仅有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产生显着的正向作用。(3)从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路径上具有依赖特征,三种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均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结合效应分解的分析表明,三种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溢出效应远大于直接溢出效应,其中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效应最为显着,其次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最弱的是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4)从加入五大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来看,从独立效应来看,在开放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显着,较为次之的是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与创新发展水平,最弱的是协调发展水平;从协同效应来看,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与五大发展水平的交互项对本地及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作用。本文主要边际贡献在于:第一,构建了三种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实证检验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服务化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第二,剖析了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作用机理,再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中介效应作用途径大小。第三,将高质量发展下五大发展理念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五大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

张锦花[3](2021)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秦杰[4](2021)在《基于BERT和句法规则的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政务服务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应的政务网站所包含的审批事项众多,不易查找,群众即使在普遍关注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也较难获得理想的信息和直接的解决方案。如果能通过构建一个依托于政务服务大数据的事项审批快速问答系统,那么政务部门就可以顺应当下精简化、高效化的潮流,与时俱进实现“网上办”、“一次办”的高效办件模式,实现群众少花时间少跑腿,快速了解政府在对应领域的政务服务办件政策、办件材料和办件流程的目的。本文结合政务服务相关办件的数据,研究构建了政务服务自动问答系统。主要工作内容有:1.构建实验所需模型的语料库,确定所采用的语言模型,设计整体软件架构,划分模块简化开发流程。提出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短文本分类方法模型(Con-Att-Bi LSTMs),对短文本分类进行研究,最后经过softmax函数使损失率极小化。该实验的目的是为智能问答提供优秀的分类模型,尤其时在Bi LSTM模型的使用和研究上,探索使用更优质分类方法的可行性。2.提出一种基于BERT和句法规则的政务服务自动问答方法。首先收集政务相关的问题与答案,建立政务服务问答知识库;其次利用基于BERT和句法规则的问句相似度计算方法进行相似度计算;最后根据相似度计算的结果对问答系统进行答案索取,对问答的准确率进行评估验证。3.构建知识库。知识库中数据主要来自省政务服务网上公示的办件事项和审批事项。然后对所有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按询问内容、类型、问题答案三元组的形式进行存储,形成35个数据类别。4.利用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设计基于BERT和句法规则的问答系统设计方案,并对系统进行实现。

朱景坤[5](2021)在《大学德性的迷失与重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瑜[6](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瞿锦秀[7](2020)在《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文中指出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冷僻而被忽视;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类,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小众而鲜为人知,这个兼具高等教育属性和文化遗产属性的跨学科交叉资源处于被遗忘和被边缘化的角落。然而,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对它进行研究和管理,在国家战略层上是坚定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学术建设层上有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和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研究内容,拓展学科发展方向;在区域合作层上有利于集聚文化创新要素,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高地;在学校发展层上可以明晰中国大学发展路径,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建设提供思路。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中出现的一手短缺一手闲置浪费、利用率低的问题,文章试图从遗产资源管理的视角,为当前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画像”、“把脉”,通过引入一些新理念、新思维为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开方”、“调养”和“治疗”。文章总体的逻辑思路以回答“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能不能做?理论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实证上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务虚和务实怎么做?”这五大问题为主线。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方面探讨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此立论依据下,从理论上界定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统计中国现有百年大学数量和具体空间分布,分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对教育遗产进行分类,从历史价值、艺术与审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教育文化价值和包括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溢出价值在内的其他价值五个方面阐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并通过资源品相、资源价值、资源特色、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五个维度共计52个指标构建了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实证上,出于江苏省百年大学数量和类型在全国首屈一指,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考虑,以江苏省15所百年大学为例,考察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分布现状和管理现状,发现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有两个特点:1)总体规模体量庞大,质量各校参差不齐,有3所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位列第一等级,5所分布在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各3所,1所排在第五等级;2)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有联结点。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存在基础配备不全、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停留在“保存”式保护的初级阶段、开发不足和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对教育遗产资源的认识不够、缺少深度开发的意识和行政思维占主导、经济思维匮乏。基于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考察情况,探索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行动边界和实践策略。认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需要统一一个基本认识,即把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当作一个文化空间来开发构建。需要以创新为引擎,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协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相关主体、平衡各方利益;需要绿色开发,构建低碳节能的文化空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元利用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需要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最终实现共赢。需要有行动边界,能够统筹协调几组矛盾关系,即事业的超越与产业的适应;传统的扬弃与现代化转型;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情结;全球化趋势与地域性前提;一体化框架与特色化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管理架构上多主体齐心发力——国家价值导向,统筹规划,体现领导力;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多方投入,增强聚合力;市场自发调节,产权分离,提升竞争力;百年大学自我重视,学理研究,展示生命力。管理内容上多层面齐抓共管——通过加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加快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界定、普查、建档和数据库建设、提高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保护管理队伍水平、强化百年大学教育遗产保护的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自觉保护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通过联动百年大学,共建跨区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线路;联动地方城市和百年大学,打造校城文化共同体;联动“政、事、企”,合力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概念输出,培育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市场;通过功能活化,创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产品;通过新科技引进,丰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体验,实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创新利用。

郭海洋[8](2020)在《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教育史一直是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还原近代石家庄地区教育的历史面貌,探索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石家庄的教育事业提供历史借鉴。本研究共分为八章内容,第一章内容为开阜前石家庄教育概况,主要概述石家庄古代教育史的发展过程和总结石家庄古代教育的特点。第二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概述,介绍了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石家庄近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第三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初等教育。第四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普通中等教育,主要阐述了中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第六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第七章内容为日伪奴化教育和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斗争。第八章内容为石家庄新教育的特点与启示分析。石家庄传统教育自先秦时期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与跌宕起伏,为近代石家庄新教育的萌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近代教育渐成体系。20世纪初,新学制的相继出台,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石家庄地区新式小学堂的创办,让民众逐渐开始意识到创办新式教育的必要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石家庄地区的书院相继改为高等小学堂,比如,栾城龙冈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获鹿县和正定县都成立劝学所,倡办新学。近代石家庄中学堂的发展比较缓慢,清末时期主要有两所,即赵州官立中学堂和正定府官立中学堂。随着新教育的兴起和新式小学堂的大规模出现,创办近代师范教育的历史需求凸显而出,它是近代石家庄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时期,石家庄地区的师范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为本地区培养了充足的师资力量。“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石家庄随即沦陷,这一时期石家庄存在着日伪殖民区和中共根据地两种政权形式,在日伪统治地区,为配合其军事和经济侵略,日伪当局采取多种奴化教育手段,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企图建立殖民主义教育制度以维持其殖民统治。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始恢复创建学校教育。石家庄地区在晋察冀根据地领导下,各区县的根据地开始恢复办学,并创办了一批新学校,学校数量较之前有所增加。此外,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了一批抗日游击学校以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这些学校没有固定的学制和班制,但是这一系列教育举措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对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清末及民国初期石家庄未出现高等教育,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抗大二分校在石家庄办学,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石家庄开始创办正规化的高等教育,其中着名的华北大学为解放全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学教育从此走向正规化。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创立为中国革命培养了近万名优秀领导、各类骨干人才,成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力量。通过研究石家庄地区的教育发展,可以发现石家庄教育的发展历经了两次高峰时期,其中石家庄教育事业在古代时期发展较好时期是在元朝,一度成为了河北地区乃至北方的一个教育中心,书院教育较为突出,出现了着名的封龙书院;近代以来,20世纪初石家庄教育达到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新式教育兴起,随着石家庄近代化的历程,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回顾石家庄教育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石家庄地区教育兴与衰主要是受到了地缘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最大。纵观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同时,近代石家庄教育的发展有一定滞后性和其自身特点,这也是由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的,就此,在最后一章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何星[9](2020)在《军垦文化变迁与新时代兵团文化建设 ——从《军垦战歌》到《新军垦战歌》》文中认为从1949年部队凯歌进疆到1954年兵团成立至今,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军垦战士、兵团职工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取得了辉煌成就。本选题以1965年上映的电影纪录片《军垦战歌》和2014年拍摄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新军垦战歌》为切入点及时间节点,通过对两部纪录片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文化特征的梳理分析,基于屯垦戍边视角对军垦文化变迁进行总体研究。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对国内外与文化变迁相关的理论和实例研究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本研究的创新点、选题研究的视角、方法、意义等内容。第一章兵团屯垦戍边与《军垦战歌》《新军垦战歌》。对军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军垦战歌》与《新军垦战歌》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文化特征作了概述,阐述了兵团屯垦戍边与边疆稳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证明了“屯垦兴、西域宁;屯垦废、西域乱”的历史经验在新中国的继承发展,说明了军垦文化在兵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第二章军垦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以《军垦战歌》《新军垦战歌》为例,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1949年部队凯歌进疆从战斗到生产“亦军亦农、亦军亦工、亦军亦牧”近70年来劳武结合的实践中军垦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分析,阐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军垦文化以物质生产生活快速发展、组织管理体系优化完善、精神文化生活与时俱进为主线的文化变迁历史进程。第三章军垦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结合两部纪录片以及军垦文化变迁的实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军垦文化变迁的内外因素、总体面貌、动力来源以及途径模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内部原因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外部原因为以各项政策为代表的国家意志的引导;总体面貌为从生产生活及组织形式以“军”为基调转变为新时代军垦文化以“亦军亦民”为特征;动力来源为兵团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途径模式为内部不同文化相互传播、借用带来的文化创新。第四章军垦文化变迁的当代价值。阐述了军垦文化变迁对新时代兵团文化建设的意义,包括在夯实物质基础、建构时代风采、弘扬兵团精神方面的价值,以及新时代兵团文化建设的使命与目标:进一步发挥兵团“三大功能”、促进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黄晋强[10](2019)在《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显现出缺陷,为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为社会提供科技依托的部分科研机构发展有所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加强和改进宏观管理、搞活微观主体的基础上,重新开始重视科技的社会效益,注重科学研究的溢出效应,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力争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属于公共治理的范畴。公共治理的方式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甚至从中间向上或向下延伸和铺展,公共治理的这一特点提供了我们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类似的问题。本文正是有别于大多数站在战略高度自上而下的视角去论述的方法,而是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公共治理思路,以点带面,对作为托管型科研事业单位的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体制改革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文中介绍了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与托管单位的历史渊源和隶属关系、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借助公共治理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激励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等工具,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借鉴国内外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提出对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包括:研究院所都应由专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实施财政核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制度;参考住房制度改革,对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进行合理安排;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事业退休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稳定优厚的科研环境;真正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快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等。并延伸指出这些建议对其他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及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下一步改革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二、依靠群众搞科研 林业生产大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靠群众搞科研 林业生产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特殊历史条件下牙雕传承的可能性与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象与象牙、牙雕
        1.1.1 象的起源与进化
        1.1.2 象种群现状与保护
        1.1.3 象牙贸易是全球关注焦点
        1.1.4 象牙及其制品成为众矢之的
    1.2 中国牙雕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1.2.1 中国牙雕的起源与发展
        1.2.2 中国当代的国内象牙市场
        1.2.3 中国牙雕真的要“艺绝人亡”了吗?
    1.3 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失传
    1.4 相关研究进展及现状
        1.4.1 大象保护
        1.4.2 非遗保护措施及牙雕文化传承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查阅文献
        2.2.2 问卷调查
        2.2.3 电话采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牙雕是否应继续传承
        3.1.1 牙雕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3.1.2 文物保护与修复需要牙雕技艺的传承
        3.1.3 传承牙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3.2 我国牙雕文化面临怎样的危机
        3.2.1 人员离散,后继乏人。
        3.2.2 原材料匮乏
        3.2.3 外部环境压力持续
    3.3 目前我国牙雕传承尚具备一定的条件
        3.3.1 人员尚存,火种犹在
        3.3.2 象牙原料存在可挖掘的潜力
        3.3.3 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坚守犹存
        3.3.4 “禁商”并未断绝牙雕传承之路
        3.3.5 保护传承有法可依
    3.4 特殊历史条件下牙雕传承可采取的策略
        3.4.1 建立牙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3.4.2 地方政府扶持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牙雕传承人的作用
        3.4.3 拓展传承方式,让高职、高校助力牙雕非遗传承
        3.4.4 为牙雕文化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4.5 鼓励并扶持建立非国有博物馆
        3.4.6 利用数字技术,抢救性保留牙雕档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禁商后象牙行业有关情况调研表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
        1.2.2 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现状
        1.2.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现状
        1.2.4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现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结构升级
        2.1.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1.3 高质量发展
    2.2 相关理论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
        3.1.1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作用
        3.1.2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作用
    3.2 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
        3.2.1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
        3.2.2 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分析
    4.1 模型选择与构建
    4.2 变量选取与说明
        4.2.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4.2.2 产业结构升级
        4.2.3 中介变量与控制变量
        4.2.4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准回归分析
        4.3.3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
        4.3.4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4.3.5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分析
    5.1 模型构建和数据说明
        5.1.1 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
        5.1.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5.1.3 数据说明
    5.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2.1 空间相关性
        5.2.2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
        5.2.3 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治藏方略
        二、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
        一、源起:传统“华夷一统”思想
        二、雏形: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形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四、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五、确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一、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
        二、古代各民族互动中的共同体思想
        三、大一统国家观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二、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三、江泽民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四、胡锦涛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党治藏方略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二、党的治藏方略的发展完备阶段(1978—2012)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立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题中之意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三大关系
第四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机遇
    第一节 古代西藏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互动的典型代表
        一、民族互市与王朝朝贡
        二、民族会盟与民族和亲
        三、民族战争与民族贡献
    第二节 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一、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二、共同抵御外辱扞卫统一
        三、共同丰富发展祖国经济
        四、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第三节 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机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战略机遇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机遇
第五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与访谈统计分析
        三、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西藏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农牧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三、客位研究:以驻村干部为视角分析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四、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西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点社区的选取情况
        三、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四、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
    第一节 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性挑战
        一、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威胁西藏安全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西藏主流文化
        三、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性挑战
        一、西藏经济总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性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阻碍性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面临多样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认知不足
        二、对自媒体的无序发展的管控不足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节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直接性挑战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环境影响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缺乏良性互动
    第五节 培育实践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的困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客体面临的困惑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面临的困惑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困惑
第七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维度:构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二节 文化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
        二、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契机,丰富培育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以文化互鉴为导向,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经济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建立经济互助机制,形成民族互惠共同体
        四、加大边境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节 社会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保障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社会生态
        二、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三、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作用
        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节 教育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四、遵循认知情感规律,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第六节 认知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确立培育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二、完善培育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丰富内容
        三、优化培育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拓宽路径
        四、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BERT和句法规则的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自然语言处理
    2.2 BERT预训练模型
    2.3 循环神经网络
        2.3.1 长短时记忆人工神经网络
        2.3.2 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2.3.3 多层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2.4 条件随机场算法
    2.5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问答系统算法设计
    3.1 问句预处理
    3.2 问句专业实体词特征的相似度计算
        3.2.1 问句专业实体词识别模型构建
        3.2.2 问句专业实体词相似度算法
    3.3 问句语义特征的相似度计算
        3.3.1 基于BERT的问句语义模型构建
        3.3.2 基于Siamese BiLSTM的问句语义模型构建
        3.3.3 问句语义模型算法
    3.4 问句类别特征的相似度计算
        3.4.1 问句分类模型构建
        3.4.2 问句类别相似度算法
    3.5 多特征加权的问句相似度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问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系统开发目的
        4.1.2 知识库需求
        4.1.3 系统维护需求
    4.2 系统模块设计
        4.2.1 自动问答模块
        4.2.2 知识库模块
        4.2.3 用户中心模块
    4.3 系统详细设计
        4.3.1 自动问答详细设计
        4.3.2 数据库设计
        4.3.3 知识库详细设计
        4.3.4 用户中心详细设计
    4.4 问答系统的实现
        4.4.1 基础平台及环境
        4.4.2 自动问答的实现
        4.4.3 知识库实现
        4.4.4 用户中心实现
        4.4.5 问答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一)学生时代
        (二)军旅生涯
        (三)成为“反革命”
        (四)接受改造
        (五)成为“群众”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二)改造生活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一)求学
        (二)工作
        (三)管制
        (四)改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一)大队书记
        (二)大队长
        (三)其他干部
    三.小队干部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一)党课制度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三)作风问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一.制造模范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二.解读模范
        (一)模范贴近生活
        (二)模范无处不在
        (三)模范的奖励
    三.典型模范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四.事件中的模范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三)效果和经验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一)新的要求
        (二)新的举措
        (三)新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一)人数统计
        (二)组织、干部结构
        (三)年龄分析
        (四)基本情况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一)军事训练制度
        (二)宣传、学习制度
        (三)武器管理制度
        (四)评优制度
        (五)问题及对策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改造种子山
        (二)抗旱蓄水
        (三)抗洪抢险
        (四)科学种田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中国百年大学的研究
        (二) 关于教育遗产的研究
    三、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认识基础
        (二)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本体基础
        (三)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方法基础
        (四)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价值基础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框架
    一、中国百年大学相关研究
        (一) 中国百年大学概念界定
        (二) 中国百年大学统计
        (三)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及特征
        (四)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二、教育遗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 “教育遗产”概念的分析框架
        (二) “教育遗产”概念的语义解释
        (三) “教育遗产”概念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遗产资源的概念
    四、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
第三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分析与评价
    一、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分析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历史价值
        (二)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艺术与审美价值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科学技术价值
        (四)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教育文化价值
        (五)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其他价值
    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价要素及指标设计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结构
        (二)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概念框架
        (四)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章 江苏省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分布现状
    一、江苏省百年大学空间分布情况
    二、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现状的调查
        (一) 南京大学——江苏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之魁
        (二) 东南大学——可与南京大学相媲美的教育遗产资源宝地
        (三)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特色的教育遗产
        (四)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特色的教育遗产
        (五)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特色的教育遗产
        (六) 南京工业大学——年轻的工科学校,教育遗产资源有限
        (七) 南京工程学院——21世纪合并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单薄
        (八)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特色,非物质教育遗产为主
        (九) 河海大学——水利特色,非物质教育遗产资源居多
        (十) 苏州大学——教会大学背景,教育遗产资源丰富,质量上乘
        (十一) 南通大学——有地方特色的新百年大学,张謇是其教育遗产的名片
        (十二)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特色,教育遗产资源颇多
        (十三) 江南大学——轻工特色,50年代之后的教育遗产丰富
        (十四) 江苏大学——农机特色,教育遗产资源不多
        (十五) 扬州大学——主打“张謇”品牌,教育遗产资源较少
    三、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特点
        (一) 总体上,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规模体量庞大,质量上佳,但各校水平不一
        (二) 内部关系上,江苏省各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
    四、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的评价
第五章 江苏省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概况
    一、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教育遗产资源
        (二)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
        (三)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弘扬百年大学文化
        (四)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共享
    二、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现状
        (一) 管理的基本情况
        (二) 保护情况
        (三) 开发情况
        (四) 利用情况
    三、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基础配备不全
        (二) 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停留在“保存”式保护的初级阶段
        (三) 教育遗产资源的开发不足
        (四) 教育遗产资源的利用形式单一
    四、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对教育遗产资源的认识不够
        (二) 缺少对教育遗产资源深度开发的意识
        (三) 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中行政思维占主导,经济思维匮乏
第六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统一一个基本认识: 从遗产到资源再到文化空间
        (一) “从遗产到资源”的启示
        (二) “从资源到文化空间”的拓展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文化空间
    二、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探索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之道
        (一) 创造性转化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使其创新性发展
        (二) 协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相关主体、平衡各方利益
        (三) 绿色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构建低碳节能的文化空间
        (四)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元利用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
        (五) 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共赢
第七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管理的行动边界
    一、事业的超越与产业的适应
    二、传统的扬弃与现代化转型
    三、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情结
    四、全球化趋势与地域性前提
    五、一体化框架与特色化内容
第八章 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策略
    一、管理架构上,多主体齐心发力
        (一) 国家价值导向,统筹规划,体现领导力
        (二)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多方投入,增强聚合力
        (三) 市场自发调节,产权分离,提升竞争力
        (四) 百年大学自我重视,学理研究,展示生命力
    二、管理内容上,多层面齐抓共管
        (一) 自觉保护,保障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 联动开发,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活力
        (三) 创新利用,提高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效用
    三、管理类别上,物质教育遗产和非物质教育遗产各有侧重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三、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五、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史料整理
        一、研究现状
        二、近代石家庄教育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教育方志的功用与价值
    第四节 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概念界定
        一、近代化
        二、中国教育近代化
        三、近代中国教育史
        四、石家庄
        五、近代石家庄教育
    第六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设计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开阜前石家庄教育概况
    第一节 石家庄古代教育史概述
        一、商周至隋唐时期的石家庄教育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石家庄教育
    第二节 石家庄的书院教育
        一、石家庄书院的历史嬗变
        二、封龙书院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节 石家庄古代教育的历史功绩
        一、石家庄地区一度成为北方教育的中心
        二、义学的发展积累了办学经验
        三、传统书院为近代学堂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社学和义学对推动教育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传统教育使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第二章 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教育环境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教育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的兴起
        三、建立近代学校体系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二、学校的管理和课程适应社会发展
        三、职业教育的曲折发展
第三章 近代石家庄初等教育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清末小学教育的萌芽
        二、民国小学校的兴起
        三、铁路通车与职工子弟小学的建立
        四、主要小学介绍
    第二节 教育管理
        一、学制与课程设置
        二、德育教育
        三、教研机构及其活动
        四、教师联合会及其活动
    第三节 义务教育实验教育区的设立及其成效
        一、推行义务教育实验教育区背景
        二、石家庄义务教育实验区的设立
        三、义务教育实验区的成效
    第四节 教会小学、女子小学与少数民族小学
        一、天主教教区的设立
        二、天主教与教会小学
        三、伊斯兰教与回民小学
        四、女子小学
    第五节 近代石家庄新式初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新式小学的广泛建立扩大了受教育人群的范围
        二、为中等教育发展输送了优秀人才
        三、培养了大量近代化社会公民,推动了社会发展
        四、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革
第四章 近代石家庄普通中等教育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新式中学堂的建立
        一、“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学教育的启动
        二、赵州官立中学堂
        三、正定府官立中学堂
    第二节 民国“新学制”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发展
        一、新学制的颁行与中学“三三分段制”的确立
        二、河北省省立第十五中学校
        三、私立石门初级中等学校
    第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二、招生与管理
        三、行政管理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的特点
        一、学生课业负担重,课程难度较大
        二、省立中学师资雄厚
        三、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设施齐备
        四、学生思想进步,投身革命事业
第五章 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
        一、清末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
        二、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
        三、石家庄师范教育的发展
        四、师范教育的典范-河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
        五、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近代石家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
        二、石家庄地区职业教育的类型
        三、近代石家庄职业教育的评价
第六章 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
    第一节 抗大二分校
        一、抗大二分校在石家庄建立
        二、教育宗旨
        三、抗大二分校的教学与管理
        四、抗大二分校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马列学院、中央外事学校与华北军政大学
        一、马列学院
        二、中央外事学校
        三、华北军政大学
    第三节 华北大学
        一、华北大学的成立
        二、教学与管理
        三、华北大学工学院
        四、华北大学农学院
        五、着名教育家在华北大学的教育实践
        六、华北大学的历史功绩
        七、华北大学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创办的现实启示
    第四节 华北高教会与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一、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二、文法学院的课程改革
        三、对院系进行初步调整
    第五节 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综合评价
        一、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
        二、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启示
第七章 日伪奴化教育和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斗争
    第一节 石家庄的沦陷与教育浩劫
        一、石门伪政权的建立
        二、日伪对教育的破坏
    第二节 日伪奴化教育的实施
        一、推行学校奴化教育
        二、奴化社会教育
        三、统制报刊强化奴化宣传
        四、利用宗教进行反共宣传
    第三节 日伪在石家庄推行奴化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泯灭了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
        二、盲目推崇日本,轻蔑自己的祖国
        三、维护封建礼教,做封建主义的殉葬品
        四、培养了一批顺从殖民统治的御用知识分子
    第四节 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一、晋察冀边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教育实施办法
        二、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
        三、社会教育与冬学运动
        四、抗日文化教育的宣传及其作用
第八章 近代石家庄教育的历史反思及启示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新式教育的变迁特点
        一、新式教育不断正规化
        二、企业办学是近代石家庄教育的重要支撑
        三、私立学校发展迅速
    第二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一、经济滞后制约教育发展
        二、政府的管理不善
        三、教育观念落后与人口素质低下
        四、教育经费不足
    第三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对当今教育发展启示
        一、经济发展与地方教育经费充足促进教育发展
        二、政治变迁影响地方教育发展
        三、文化因素影响地方教育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军垦文化变迁与新时代兵团文化建设 ——从《军垦战歌》到《新军垦战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综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一章 兵团屯垦戍边与《军垦战歌》《新军垦战歌》
    一、军垦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一)军垦文化的历史渊源
        (二)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
        (三)军垦文化概要
    二、《军垦战歌》《新军垦战歌》概述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文化特征
    三、屯垦戍边与边疆稳定发展
        (一)文化润边
        (二)文化戍边
        (三)文化强边
        (四)屯垦戍边在边疆稳定发展中的价值
第二章 军垦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一、兵团物质生产生活快速发展
        (一)亦军亦农生产方式的变迁
        (二)亦军亦工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亦军亦牧生产方式的变迁
        (四)食衣住行消费生活方式的变迁
    二、兵团组织管理体系优化完善
        (一)兵团各级机关组织形式
        (二)团场经营管理体制
    三、兵团精神文化生活与时俱进
        (一)兵团职工群众观念文化吐故纳新
        (二)教育事业全面普及
        (三)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四)科技发展蒸蒸日上
第三章 军垦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
    一、军垦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
        (一)军垦文化变迁的历史分期
        (二)不同时期军垦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军垦文化变迁的总体面貌
    二、军垦文化变迁的历史原因
        (一)军垦文化内部推动因素
        (二)军垦文化外部环境因素
        (三)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
    三、军垦文化变迁的动力与途径
        (一)军垦文化变迁的动力来源
        (二)军垦文化变迁的途径模式
第四章 军垦文化变迁的当代价值
    一、军垦文化变迁在新时代兵团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一)军垦文化变迁为新时代兵团文化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二)军垦文化变迁对新时代传承、创新和展现兵团文化建构时代风采
        (三)军垦文化变迁对新时代培育和弘扬兵团精神具有启迪意义
    二、军垦文化变迁与新时代兵团文化建设的使命与目标
        (一)不忘初心,进一步发挥兵团“三大功能”
        (二)兵地融合,促进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三)开拓进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调研法
        1.4.3 个案分析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理论概述
    2.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内涵
        2.1.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定义
        2.1.2 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特点
        2.1.3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市场失灵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3.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3.1.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3.1.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与托管单位的历史渊源和隶属关系
        3.1.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现状
    3.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3.2.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历程
        3.2.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科研体制改革实施情况
        3.2.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科研项目开展情况
        3.2.4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经营活动情况
        3.2.5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以来的财政状况
    3.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3.3.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科研体制改革实践问题
        3.3.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科研项目开展问题
        3.3.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3.3.4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分配制度问题
        3.3.5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问题
        3.3.6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问题
        3.3.7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3.3.8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职工思想观念转变问题
        3.3.9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4.1 国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经验
        4.1.1 韩国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1.2 美国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2 国内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经验
        4.2.1 台湾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2.2 江苏省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3 对广东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深化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5.1 由专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解决管理体制问题
    5.2 实施财政核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制度,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5.3 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稳定优厚的科研环境
    5.4 真正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5.5 加快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
    5.6 参考住房制度改革,对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进行合理安排
    5.7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事业退休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
    5.8 对可能存在的疑问作进一步解释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依靠群众搞科研 林业生产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殊历史条件下牙雕传承的可能性与策略分析[D]. 李超.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高质量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杨聪.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张锦花. 西藏大学, 2021(11)
  • [4]基于BERT和句法规则的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D]. 秦杰.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5]大学德性的迷失与重建研究[D]. 朱景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7]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D]. 瞿锦秀. 苏州大学, 2020(06)
  • [8]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D]. 郭海洋. 河北大学, 2020(08)
  • [9]军垦文化变迁与新时代兵团文化建设 ——从《军垦战歌》到《新军垦战歌》[D]. 何星.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D]. 黄晋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依靠群众搞科研和林业生产大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