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油价大起大落(论文文献综述)
苏密,郭慧文,张小芹,游碧蓉[1](2021)在《原油期货价格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基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变动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变动的传导机制,运用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变动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波动产生正向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国际市场价格传导时滞,国内行政手段的干预等。为缓冲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变动对我国农业公司股价的影响,文章从政府和企业等方面提出缓冲的对策建议:完善原油期货价格机制,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风险对冲意识和能力,加大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谢慧[2](2020)在《国际石油价格周期性波动及其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且因其自身兼具多重属性,长期以来其价格走势备受关注。国际石油历史价格高低起伏不定,往往受到多种政治、经济因素以及突发事件影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经济发展所需石油消费量连年上涨,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也逐步向国际化靠拢、与国际油价联动挂钩,因此我国经济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受到外部石油价格冲击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大。因此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规律、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石油商品的认识,揭示石油价格运行的大趋势,为油价预测提供信息,而且于国家而言助益战略决策、于行业企业而言助益经营决策、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而言助益投资决策。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部分基于石油作为自然资源、作为商品、作为金融化标的物所对应的不同属性分析其定价机制的理论支撑,再联系商业周期理论支撑油价周期性,并进一步结合经济现实总结“商品链”和“金融链”的油价传导机制。实证重心之一是分析国际石油价格的周期性,借鉴了经济周期的测量方法,分析HP滤波结果得到如下结论:油价自进入21世纪,(1)周期长度有缩短趋势;(2)稳定性变差;(3)历史走势整体上升,未来趋于下降;(4)油价升降不对称,表现为缓升快降。谱分析估算出对国际油价历史轨迹贡献度最大的周期值是38、24、21、71和17个月,是对HP滤波结果初步划分的周期长度的进一步印证,其中重要的主次周期值与基钦周期相符。实证重心之二是构建SVAR模型分析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影响,证明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影响是接近单向的。在剔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后重新构建SVAR,脉冲响应分析得到一般12个月以内冲击影响力趋零,说明我国国内市场的调节能力较强。然后以中石化为案例对象分析发现国际油价周期波动对其盈利和发展能力有明显影响,二者与国际油价升降和扩张收缩同方向变动,且一体化石油企业的抗油价波动风险能力更强。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了加强能源多样化战略、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管控行业垄断暴利等启示。
周洁[3](2020)在《基于耦合网络的油价波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原油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血液”,是全球各国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步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加剧了原油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国际原油价格在多种风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频繁震荡,特别是原油库存和美元指数对国际油价短期大起大落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原油价格短期波动、原油库存量和美元指数,这三者的变化本身就具有长期复杂性,通常情况下难以从时间序列上直接进行分析。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将时间序列关系映射到网络中,通过分析网络的几何性质以及基本测度,可以清晰方便地获取时间序列的演化动力学机制和规律来分析原油价格短期波动、原油库存和美元指数的协同波动。本文利用多重结构性断点方法检验出复杂的原油价格波动时间序列存在五个断点,根据断点回归后原油价格波动处于的不同水平位置划分成六个不同的波动时期。同时,结合原油价格波动历史解释了各个时间断点的成因。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从原始国际原油价格中分解出代表着原油价格短期波动趋势的高频油价时间序列。在六个不同油价波动时期,分别建立高频油价、原油库存和美元指数协同运动的时间序列阈值网络模型。在选定适当的阈值后,通过对网络的指标如节点强度、度分布、聚类系数、介数中心性和最短路径距离等进行分析,确定了阈值网络的关键模式、模式之间转换周期和潜在的时间演化机制。结果表明,高频油价和原油库存、美元指数的协同运动模式之间的转换十分频繁,联动阈值网络在不同原油价格波动时期呈现出的特征截然不同,关键的联动模式和转换中介为寻找国际原油市场波动的重要时间点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该研究表明在研究原油短期波动时需要同时关注原油库存和美元指数的变化,特别是在油价剧烈波动时期,原油价格的短期波动对美元指数的变化更为敏感,高频油价、原油库存和美元指数三者联动阈值网络更加接近“小世界网络”。我们发现在不同油价波动时期,联动阈值网络的关键节点、转换周期及转换中介模式都有所不同,市场投资决策者应该根据油价不同时期的波动特征把握影响其波动的主导因素,适当地调整策略来调节不同时期原油市场的运行。本文为研究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共同波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给多变量时间序列之间联动关系提供了一些参考。
徐伟举[4](2019)在《原油市场和中美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油市场对金融市场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原油市场与股票市场相关性日益增加,因此研究原油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对于能源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投资组合多样化和能源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论文主要以Diebold和Yilmaz(2009,2012)的溢出指数方法为基础方法,首先研究了原油市场和中美股市之间的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波动溢出效应,其次研究了原油市场和中美股市之间的波动率的非对称波动溢出效应。随后,研究了基于马尔科夫状态转化机制的原油市场和中美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和非对称性波动溢出效应。此外,研究了不同频次(Frequency)下,比如短、中和长期,基于变分模式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VMD)方法的原油市场和中美股市收益率之间的频次溢出效应和方向性溢出效应。最后研究了原油市场、美国股票市场和中国行业股票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主要实证结果有:(1)通过原油市场和中美股市之间的波动率和收益率的全样本溢出效应表分析,可以得出在三个市场当中只有原油市场是净传播者,而中美股票市场都是净接收者。原油市场传播到美国股票市场的方向性溢出值要比传播到中国股票市场的值要大,这说明原油风险对美国投资者的影响大于原油风险对中国投资者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之后,不论是原油市场和中美股票市场的波动率还是收益率之间的总溢出指数均有明显的提高。(2)实证结果揭示了原油市场和中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非对称溢出效应。在大多数抽样期间,坏的波动率溢出主导了好的波动率溢出。此外,根据传播的方向性波动溢出的非对称性图,我们发现原油市场的非对称性大部分时间是坏的波动率溢出主导了好的波动率溢出,其绝对值大于中美股票市场,这说明在大多数时间参与者对原油市场的悲观情绪较大,且对原油市场的悲观情绪大于对股票市场的悲观情绪。(3)研究了在两种状态下,原油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波动溢出和非对称波动溢出效应。结论发现在低风险状态下,原油市场和美国市场的净传播的方向性溢出值均为正值,说明都是净传播者,而在高风险状态下,中国股票市场成为了唯一的一个净传播者,这个结论和在低风险下的状态,完全是反的,这可能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有关系。此外,我们注意到有两个显着的差异:1.高风险状态期间的波动溢出非对称性的程度大于低风险状态。2.坏的波动溢出和好的波动溢出依次出现,这表明在高风险状态下,好的波动溢出已经开始出现。(4)总体来看,总收益溢出效应主要由中期成分驱动,长期成分次之,而短期成分的作用最小。在原油市场和股票市场中造成未来不确定性的冲击对系统的影响将在几天之后加强(更准确地说5个交易日,也就是一周),从而产生强大的中期溢出效应。原油市场和中美股市的影响主要是中长期的影响,贸然对从美国的原油加税,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中长期的影响。不同频次下的原油市场收益率的净溢出走势图说明原油市场在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溢出的净传播者,石油市场主导了整个系统的频次信息传递。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时间序列在大部分样本期都是一个溢出的净传播者,这说明中国股票市场的对原油市场和美国股市市场具有长期影响。(5)我们可以看到上证能源、材料、工业、消费、电信和公用行业的净溢出值全为正值,而上证可选行业、医药、金融、信息行业的净溢出值为负值。原油市场传播到金融行业的方向性溢出值最大,能源行业的方向性溢出值次之,原油市场传播到消费行业的方向性溢出值最小,这也就是说原油市场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最大,能源行业的影响次之,消费行业的影响最弱。原油市场的金融属性要比商品属性强。通过稳健性检验,原油市场的金融属性所占的比例超过60%。此外,研究还可以用来评估2013年3月27日开始对成品油价格进行改革的效果,结论这项政策出台之后,基本上消除原油市场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影响,但是这种政策的有效性大约持续到2014年底,后面基本就失效了。对于上证工业和上证材料行业而言,政策的有效性持续的时间更短。这表明这项政策,随着原油市场的改变,政策有效性变弱了,需要进行调整了,这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
曹蒲菊[5](2019)在《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国际能源市场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国际油价作为联动石油需求与国际经济、国家政府、能源行业的重要指标,其剧烈波动会给石油生产、加工、消费、贸易等企业等带来不可测量的风险。自1998年和2000年两次油价改革后,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的国际接轨使得中国石油进口更易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加之金融危机、减产及新兴经济国家的大量需求等进一步加剧了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家,在面对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引致的石油供需缺口,以及外部全球石油储量下滑,世界各经济体对石油产地争夺激烈的双重压力下,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将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梳理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和国际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传导路径,构建计量模型考察并确认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效应,将对深入剖析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对宏观经济运行以及我国在面对国际油价波动时制定相关战略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原油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油价上涨是否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没有一致性结论。且油价波动与中国宏观经济关系分析中指标频率不一致的考虑也相对较少。因此,基于变量数据特征以及经济系统惯性作用,构建能综合利用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的MIDAS-AR模型,通过总量分析、时段分析、核心行业的分析,确定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1.总量分析测度油价波动对中国季度GDP的综合影响,得出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GDP变动具有一定惯性(翘尾效应),平均影响效应达到了0.9814%。在1992年-2018年国际油价波动对GDP存在正向的冲击作用,即油价上涨1%,会促使中国GDP增加0.018979%。2.时段分析得出,国际油价上涨和下跌对我国GDP产出呈现非对称性特征。具体而言,在油价上涨期间,国际油价对GDP存在正向的冲击作用,即油价上涨1%,会促使中国GDP增加0.043919%;在油价下跌期间,国际油价对GDP存在负向的冲击作用,即油价上涨1%,会使中国GDP减少0.013140%。且油价上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油价下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3.核心行业分析表明,国际油价对我国工业行业产生了显着影响,即油价上涨1%,会促使中国工业总产值增加0.053591%。油价对工业的伴随效应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作用,且需求冲击下引发的油价高涨会促使工业经济的扩张。同时也发现油价对工业行业的作用显着大于油价波动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
聂炜[6](2019)在《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显示201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能量消费量的23.2%,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7.4%,达到历史最高值。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如果中国原油需求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至2035年中国石油依存度将达到80%,中国原油高度依赖进口给我国石油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我国能源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原油等能源价格将受到国际原油价格影响而频繁波动,原油价格的快速上涨和频繁波动将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能源消费必然受到能源争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控制原油等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原油利用效率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问题。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有重要影响,工业是我国原油的主要消费部门,在我国原油高对外依存度背景下,全面研究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影响,并从空间视角研究工业原油强度影响因素及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和控制原油消费总量,对积极应对原油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首先对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历程和波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我国原油消费现状与改革历程,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原油价格的相关性,详尽分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的传导机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对工业产出、工业品出厂价格、利率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并构建面板VAR模型从工业整体和不同行业研究国际原油价格冲击的动态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视角分析研究工业原油强度影响因素及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两个方面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以应对原油价格波动,构建空间杜宾(SDM)面板模型对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美国石油炼化行业布局经验为例分析其对我国可借鉴之处,测度我国石油炼化行业空间集聚水平并实证研究石油炼化行业集聚对行业产出的作用。根据研究得到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通过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原油等能源价格走势存在高度一致性,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也存在高度相关性。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我国原油期货价格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引导关系,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我国原油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建设好原油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原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权,有助于我国应对原油价格波动。(二)借助于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下跌的不同阶段,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互引导关系,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与下跌对中国工业具有不同影响效应。通过协整检验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三)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对工业产出、工业品出厂价格、利率和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并通过面板VAR模型实证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产出有负面影响,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给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与原油相关度高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相关行业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生产造成的冲击效应对原油上游产业价格影响较大,能够较快传导,而对与原油相关的中游和下游行业的价格传导存在时滞。对于产出影响方面,对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出正向带动作用,而对于中游和下游相关产业产出有负面影响,造成产出下降。(四)通过Moran’s I指数分析得到工业原油强度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渤海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是主要集聚区。工业原油强度高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甘肃、辽宁、沈阳、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直辖市),而工业原油强度低的区域主要是云南、内蒙古、四川、贵州、重庆、山西、河南等省。(五)通过构建空间杜宾(SDM)模型对工业原油强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到,技术进步有助于本区域和周边区域工业原油强度的降低,本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本区域工业原油强度降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本区域和周边区域工业原油强度降低,原油价格上升对本区域和相邻区域工业原油强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影响因素作用存在溢出效应。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需要考虑区域间协调作用以更有效地降低工业原油强度。(六)通过E-G指数和五省市集中度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得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集聚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炼化行业集聚水平提高能够促进相关行业产出增长。因而,可以通过促进石油炼化行业一体化发展、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原油价格体系、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能源多元化增强安全保障、增强区域间政策协调和优化石油炼化产业空间分布、加快海外市场布局等政策建议,以期在能源和环境双重条件约束下为中国应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提供有益的定量决策依据及措施建议,以期研究结果对成品油市场改革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
田洪志,师博[7](2018)在《原油价格下跌与世界经济活力分析》文中提出国际原油价格作为世界经济的内生性指标,持续下跌反映了怎样的世界经济活力?本文借助波动因素时点分解方法,利用月度数据分析世界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景气程度以及美元政策等油价波动因素。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活力低下减少了世界原油消费,主导了本次油价下跌,而美元加息等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投机可以对实际消费需求的正向作用进行扩大,欧佩克2014年11月的不减产决定以及2016年11月的减产协议分别在短期内显着影响了油价。所以,本文认为国际油价下跌背后是世界经济活力整体低下的体现,且该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中国应实行宽松性货币政策以避免通货紧缩的发生。
卧龙[8](2018)在《金价下半年转弱 油价见顶在即》文中研究指明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第八次会员大会,大会指出,交易所要坚持对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坚决防止股市大起大落、暴涨暴跌,努力打造成为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投资及资产配置管理中心之一,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融资中心之一,以建设世界领先交易所为战略目标。我来断章取义一番,严格的监管非常必要,但坚决防止股市大起大落、爆涨暴跌便显得贻笑大方。大起大落是股票市场的重要特征,防止这一点,绝不可能做得到。2015年以来,上证指数的大起大落、爆涨暴
刘伟[9](2018)在《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文中提出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且特别提出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的重要思想。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签署并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将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推向新的战略高度。而2014年俄罗斯在经历了乌克兰危机、欧美经济制裁、国际油价下跌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各项经济指标急剧下滑,迄今为止欧美经济制裁尚未取消。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推进的顺利与否关乎着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发展态势,俄罗斯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加强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1)一国经济安全对他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实施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2)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及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和趋势预判;(3)中国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共涵盖六章,各部分内容布局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分别从国家经济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与特色。第三章,概述了国家经济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将国家经济安全涵义拓展至“防御型”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进攻型”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国经济安全对他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推进的影响”抑或“他国经济安全对本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推进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其进行了验证。下文皆在此框架下逐一展开剖析。第四章,阐述了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及维度,核心目标及保障措施。为后续分析及前景预判提供了指导思想。第五章,运用CRM模型和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分别对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针对风险评估,首先确定了模型的选择依据;其次,分析了风险评估模型的选择优势;再次,分别从经济结构、货币、主权债务、银行、政治五大领域构建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指标体系;最后,进行了实证剖析。趋势预测亦是从上述五大领域分别进行剖析。得出的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值为第六章的Stata回归提供了解释变量。其结论为:单一的经济结构致使俄罗斯经济极易受到外部不安全因素(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其货币安全、主权债务安全、银行业安全除了自身系统的不健全外,均掣肘于经济结构单一所致的经济增长乏力。而畸形的经济结构为欧美经济制裁埋下了“定时炸弹”,欧美经济制裁更使俄罗斯的经济“每况愈下”,恶劣的经济基础和劳动力储备枯竭决定了未来5年内其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第六章,分别从中俄经贸合作、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及中美亚太地区博弈五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其中,前四节运用大量的数据及Stata回归模型进行剖析,最后一节采用有限多轮动态博弈模型构建了强国经济安全态势下一超双强数学博弈模型,并通过两个案例即“1998年俄罗斯主权债务危机+1998年科索沃危机”和“2014年乌克兰危机+2014年俄罗斯金融危机”进行验证剖析。其结论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是确保欧亚空间的稳定与发展的首要机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至关重要。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危机对中俄、中国与中亚五国、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及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均有负影响,但俄罗斯经济安全形势的恶化使得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项目给予了妥协和支持,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项目合作,故当前是中国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机遇期。但若俄罗斯国力一旦恢复元气,因担心中国对其传统势力范围影响力的扩大,势必会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的难度。故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必须拿捏有度,否则于我不利。最后,总结相关结论并提出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应对策略。
刘欣瑜[10](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二、防止油价大起大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油价大起大落(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期货价格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变动情况 |
1.1 第一阶段(2005年1月-2007年12月):长期持续稳定上涨 |
1.2 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8年12月):油价上下波动强烈 |
1.3 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12年12月):震荡波动上涨 |
1.4 第四阶段(2013年1月-2018年12月):高位下跌后上下波动 |
2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对农业类上市公司股价影响的传导机制 |
2.1 企业经营成本传导机制 |
2.2 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 |
2.3 原油替代品生产传导机制 |
3 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股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3.2 模型选择及平稳性检验 |
3.3 构建VAR模型及Granger检验 |
3.4 结论 |
4 对策与建议 |
4.1 完善原油期货价格机制 |
4.2 提高农业上市公司风险对冲意识和能力 |
4.3 加大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
(2)国际石油价格周期性波动及其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 |
1.2.2 有关国际石油价格周期性的研究 |
1.2.3 有关国际石油价格对石油行业和企业影响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国际石油价格周期性波动和影响的理论基础 |
2.1 石油行业和石油企业界定 |
2.2 石油相关价格理论 |
2.2.1 基于自然属性:可耗竭资源理论 |
2.2.2 基于商品和战略属性:商品定价理论 |
2.2.3 基于金融属性:期货市场定价理论 |
2.3 石油价格周期与商业周期循环 |
2.4 国际油价波动向中国企业传导的机制 |
2.4.1 “商品链”传导 |
2.4.2 “金融链”传导 |
第3章 国际石油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分析 |
3.1 国际油价的周期性波动 |
3.1.1 1973 年之前:单边定价的低油价时代 |
3.1.2 1973 -1980 年:油价飙升与两次石油危机 |
3.1.3 1980 -1998 年:油价下跌与OPEC大权旁落 |
3.1.4 1998 -2008 年:两次金融危机间油价的长期攀升 |
3.1.5 2008 年至今:油价震荡频繁 |
3.2 原理和方法介绍 |
3.2.1 HP滤波的原理和方法介绍 |
3.2.2 谱估计的原理和方法介绍 |
3.3 国际石油价格的HP滤波过程 |
3.3.1 HP滤波的趋势分析 |
3.3.2 HP滤波的周期分析 |
3.4 国际石油价格的谱分析 |
3.4.1 平稳性检验 |
3.4.2 谱估计结果 |
第4章 国际石油价格周期性波动对中国石油企业影响的实证和案例分析 |
4.1 模型介绍和数据选取 |
4.1.1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 |
4.1.2 数据选取 |
4.2 实证分析过程和结果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
4.2.3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
4.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5 重新构建VAR模型和建立SVAR模型 |
4.2.6 S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
4.2.7 实证小结 |
4.3 案例分析——以中石化为例 |
4.3.1 中石化公司概况 |
4.3.2 国际油价周期性波动对中石化盈利能力的影响 |
4.3.3 国际油价周期性波动对中石化发展能力的影响 |
4.3.4 应对国际油价周期性波动的对策建议 |
第5章 结论和启示 |
5.1 本文结论 |
5.2 本文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基于耦合网络的油价波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时间序列结构突变的研究 |
1.2.2 原油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基于复杂网络时间序列的研究 |
1.3 研究创新点及全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断点回归设计 |
2.1.1 多重结构性断点法 |
2.1.2 断点回归检验 |
2.2 三次样条插值法 |
2.3 主成分分析法 |
2.4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 |
2.5 皮尔逊相关系数 |
2.6 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
2.7 图与网络 |
2.8 网络基本拓扑性质 |
2.8.1 节点的度 |
2.8.2 介数中心性 |
2.8.3 聚类系数 |
2.8.4 路径与距离 |
第3章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时期划分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现状分析 |
3.3 数据的选取 |
3.4 断点回归的检验结果 |
3.5 原油价格波动断点成因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原油价格短期波动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 引言 |
4.2 国际原油价格多尺度分析 |
4.3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短期波动的因素 |
4.3.1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因素的分类 |
4.3.2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短期波动的因素 |
4.3.3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4.4 高频原油价格与原油库存的相关性分析 |
4.5 高频原油价格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频油价、库存和美元指数联动阈值网络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联动网络建模思想 |
5.3 联动阈值网络模型的建立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不同时期网络的可视化 |
5.4.2 识别关键共同波动模式 |
5.4.3 不同时期联动模式的分组特征 |
5.4.4 不同时期联动动模式间转换特征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原油市场和中美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优缺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说明 |
1.5.1 论文结构安排 |
1.5.2 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原油市场和金融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的理论基础 |
引言 |
2.1 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 |
2.1.1 供应 |
2.1.2 需求 |
2.1.3 库存 |
2.1.4 金融市场 |
2.2 原油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综述 |
2.3 原油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综述 |
2.4 原油市场金融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油市场和中美股票市场的波动溢出 |
引言 |
3.1 方法论 |
3.1.1 已实现波动率和已实现半变差 |
3.1.2 波动溢出的测算 |
3.1.3 方向性溢出效应 |
3.1.4 总溢出指数 |
3.1.5 净溢出效应 |
3.1.6 净成对溢出效应 |
3.2 实证分析 |
3.2.1 实证数据 |
3.2.2 全样本分析 |
3.2.3 滚动窗口分析(波动率) |
3.2.4 滚动窗口分析(收益率) |
3.3 稳健性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原油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
引言 |
4.1 方法论 |
4.1.1 方向性波动溢出的非对称性测度 |
4.1.2 总的波动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测度 |
4.2 实证分析 |
4.2.1 实证数据 |
4.2.2 全样本分析 |
4.2.3 滚动窗口分析(总的波动溢出的非对称性) |
4.2.4 滚动窗口分析(方向性波动溢出的非对称性) |
4.3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马尔科夫机制的原油市场和中美股票市场的波动溢出和非对称性研究 |
引言 |
5.1 方法论 |
5.1.1 总溢出效应 |
5.1.2 方向性溢出的测度 |
5.1.3 净溢出效应 |
5.1.4 方向性非对称性波动溢出测度 |
5.1.5 总的非对称性波动溢出的测度 |
5.2 实证结果 |
5.2.1 全样本分析 |
5.2.2 总波动溢出 |
5.2.3 马尔可夫状态转换下的净方向性溢出效应 |
5.2.4 马尔可夫状态转换下的动态非对称波动溢出效应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频次下原油市场和中美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溢出效应研究 |
引言 |
6.1 方法论 |
6.1.1 变分模式分解(VMD)方法 |
6.1.2 不同频次下的溢出效应的测度 |
6.2 数据描述 |
6.3 实证结果 |
6.3.1 全样本分析 |
6.3.2 不同频次下收益率的总溢出时变图 |
6.3.3 不同频次的收益率的净溢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原油市场、美国股票市场和中国行业股票市场的波动率溢出研究 |
引言 |
7.1 数据描述 |
7.2 实证结果 |
7.2.1 全样本估计 |
7.2.2 全样本波动率溢出图 |
7.2.3 原油市场对美国股市和中国各行业的净波动溢出 |
7.3 稳健性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5)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国际能源市场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石油安全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核心地位 |
1.1.2 国际油价在中国石油安全中的重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
1.4.2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际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2.2 国际油价波动对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频数据回归模型简介 |
3.1 混频数据回归模型基本形式 |
3.2 混频数据回归模型的几种常见扩展 |
3.3 权重函数的几种常见类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
4.2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非对称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产业指标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6.1 全文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基本情况 |
2. 教育背景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1 发表学术论文 |
3.2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
(6)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框架图 |
三、研究内容 |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
第二节 原油价格对宏观经济及工业行业影响相关文献 |
一、原油对宏观经济影响相关文献 |
二、原油价格对工业行业影响相关文献 |
第三节 原油利用效率、能源强度等相关文献 |
第四节 国际原油价格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影响相关文献 |
第五节 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相关文献 |
第六节 国内外已有文献的评价 |
第三章 国内原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特征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原油等能源消费情况介绍 |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发展历程及历史回顾 |
一、第一阶段:石油中心转移(1945-1960 年) |
二、第二阶段:OPEC主导油价时代(1960-1991 年) |
三、第三阶段:亚洲崛起与金融危机(1991-1999 年) |
四、第四阶段:“金砖四国”和次贷危机(2000-2008 年) |
五、第五阶段:量化宽松、页岩革命与份额战(2009-2015 年) |
六、第六阶段:新一轮减产协议,油价再平衡(2016-2017 年) |
七、2018 年国际原油回顾 |
第三节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历程 |
一、政府统一定价阶段 |
二、市场化改革阶段 |
三、国内成品油实施价内税政策 |
第四节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一、供给因素 |
二、需求因素 |
三、库存因素 |
四、政治因素 |
五、其他因素 |
六、中国购买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
第五节 发达国家应对能源价格策略 |
一、美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独立与页岩油革命 |
二、日本的能源发展战略:积极转型 |
三、欧盟的能源发展战略:低碳节能 |
四、俄罗斯的能源发展战略:内外并进 |
第六节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一、数据选取 |
二、ARCH效应检验与GARCH族模型建模 |
三、EGARCH模型检验 |
第七节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与国内原油期价格关系研究 |
一、数据选取 |
二、单位根检验 |
三、协整检验 |
四、布伦特原油期货和上海原油期货价格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四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国际原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
一、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短期关系分析 |
二、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长期关系分析 |
第三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
一、理论模型构建 |
二、面板VAR实证模型构建 |
三、基于面板VAR模型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工业增长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原油强度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原油强度理论模型构建 |
第二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介绍 |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
二、空间计量模型解释变量作用效应的分解分析 |
三、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
第三节 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二、数据平稳性与协整检验 |
三、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
四、空间面板杜宾(SDM)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石油化工行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
第一节 石油炼化一体化作用和发展历程 |
一、石油炼化一体化作用 |
二、石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美国炼化行业空间布局的借鉴 |
一、美国炼油产业布局及特点 |
二、美国炼油产业布局的调整带来的启示 |
第三节 中国原油消费与炼化行业空间区域特征 |
一、中国原油消费空间分布特征 |
二、中国炼化企业分布特征 |
第四节 中国石油炼化行业面临的问题 |
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
二、产业布局不合理 |
三、炼油行业两级分化、一体化水平偏低 |
第五节 石油化工产业集聚程度测算 |
一、集聚度测算方法介绍 |
二、数据来源及测算结果分析 |
第六节 石油化工行业集聚与产出之间关系实证研究 |
一、模型构建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七节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
第七章 本文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文章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原油价格下跌与世界经济活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际原油市场与世界经济关系分析 |
三、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
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2. 数据平稳性的处理与检验 |
3. 计量模型的构建 |
4. 约束识别条件 |
5. 结果分析 |
四、国际油价走势与世界经济活力前瞻 |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
(9)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综述 |
一、国外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评述 |
二、国内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评述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综述 |
一、国外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评述 |
二、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评述 |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及特色 |
一、理论创新 |
二、模型拓展 |
第三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理论体系 |
第一节 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 |
一、国家经济安全内涵 |
二、传统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 |
三、本文对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的拓展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基础 |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界定 |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基础 |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 |
二、理论分析框架的验证 |
第四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基本内容 |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及维度 |
一、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 |
二、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维度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目标及保障措施 |
一、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目标 |
二、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措施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及趋势预测 |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 |
一、风险评估模型选择依据 |
二、风险评估模型选择优势 |
三、指标体系设计 |
四、评估分析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趋势预判 |
一、预测模型 |
二、预测结果 |
三、预判分析 |
第六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影响 |
一、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及发展历程 |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态势下中俄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及发展历程 |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态势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上合组织框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的影响 |
一、上合组织框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及进程 |
二、上合组织框架下中俄印大国经贸地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形势下上合组织多边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四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影响 |
一、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进程及目标 |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合作的影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形势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五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美亚太地区博弈的影响 |
一、美国亚太战略布局及对华政策演变 |
二、美国亚太战略布局对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阻碍 |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态势对中美亚太地区博弈的影响 |
第七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中国应对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校期间获得奖项、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10)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成品油 |
2.1.2 成品油价格 |
2.1.3 成品油市场 |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
2.2.2 幔源油气论 |
2.2.3 价格均衡理论 |
2.2.4 产业组织理论 |
2.2.5 地缘政治理论 |
2.2.6 金融投机理论 |
2.2.7 石油美元理论 |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
3.2.1 完善调控程序 |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
4.1 市场结构(S)分析 |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
4.1.3 进入壁垒分析 |
4.2 市场行为(C)分析 |
4.2.1 价格行为分析 |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4.3 市场绩效(P)分析 |
4.3.1 资源配置效率 |
4.3.2 规模经济水平 |
4.3.3 资本利润率 |
4.3.4 X--非效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
5.1.1 原油成本分析 |
5.1.2 加工成本分析 |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
5.1.4 税费分析 |
5.1.5 企业利润分析 |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
6.1.1 OPEC的崛起 |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
7.3.1 供应管理政策 |
7.3.2 需求引导政策 |
7.3.3 价格监管政策 |
7.3.4 税收调节政策 |
7.3.5 价格保险政策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防止油价大起大落(论文参考文献)
- [1]原油期货价格对农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J]. 苏密,郭慧文,张小芹,游碧蓉.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02)
- [2]国际石油价格周期性波动及其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影响[D]. 谢慧.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耦合网络的油价波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周洁. 江苏大学, 2020(02)
- [4]原油市场和中美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D]. 徐伟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国际能源市场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效应研究[D]. 曹蒲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D]. 聂炜.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08)
- [7]原油价格下跌与世界经济活力分析[J]. 田洪志,师博. 人文杂志, 2018(10)
- [8]金价下半年转弱 油价见顶在即[J]. 卧龙. 股市动态分析, 2018(21)
- [9]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 刘伟.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2)
- [10]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