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字输入/输出显示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谢燕鹏[1](2020)在《多功能盲文显示器软硬件设计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视障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全社会对盲人读物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现在盲文读物的发展远跟不上需求,因此用户对盲文显示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盲文显示器的主要功能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盲文点阵信息进行显示。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已有一些盲文显示器面世,但它们大都功能单一、价格昂贵,多数只能显示一行盲文,用户体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旨在设计一台多功能盲文显示器的硬件系统,并进行软件技术路线验证。设备基于海思Hi3559AV100平台,能够处理PC拷贝来的PDF文件,通过调用第三方Mu PDF库对PDF文件进行解析,实现PDF文件的实时预览和文字提取,以及触点信息显示;也可通过索尼IMX586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和文字提取,最终转化为触点信息的显示。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多功能盲文显示器的总体框架设计。通过调研确定用户需求,由此确定系统的软硬件框架,对系统软硬件开发制定相应的规划,完成软硬件设计开发环境的搭建。(2)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整个系统的硬件组成将分为搭载嵌入式主芯片的核心板、搭载外设接口的底板以及搭载触点模组的触点模组板三部分。不同PCB之间通过板对板连接器进行连接。在PCB制板前进行仿真优化使单板更加可靠。(3)多触点模组驱动方法的设计和优化。触点模组板采用低功耗单片机进行控制,通过UART接口和主芯片进行通讯。选用双路H桥电机驱动芯片,通过切换驱动芯片的工作模式,减少对单片机GPIO数量的要求,对触点升降进行准确控制。根据驱动方案设计UART通讯协议,确保系统的可靠性。(4)基于Qt的盲文模拟显示器的开发。该模拟显示器将用以完成PDF文件的解析、文本文字提取、实时预览、盲文点阵信息转换等功能的验证,为后期软件调试提供便利。
孟林虎[2](2019)在《水下激光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水声通信无法满足当前水下通信中普遍采用的图片视频等信号的实时传输需求,而水下激光通信可以弥补水声通信时延大、速率慢的缺点,同时激光的调制频率高、数据容量大并且具有高度保密性,因此开展水下激光通信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实现一种长距离、低误码率的水下激光通信。首先研究了不同的信息调制技术,包括开关键控(OOK)调制,脉冲位置调制(PPM)和脉冲间隔调制(DPIM),通过比较选择OOK调制技术对信息进行调制;接着研究了不同的信息校验码技术,包括奇偶校验码、海明码和循环冗余校验码,选择循环冗余校验码对信息进行校验;最后研究了图像编码技术,包括熵编码、预测编码和变换编码,选择其中所包含的哈夫曼编码技术、离散余弦变化(DCT)以及行程编码技术等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根据以上技术分别设计了水下激光通信的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在硬件部分中,发送系统中通过OV7670摄像头对图像数据进行采集,然后经过FPGA开发板进行编码,最后通过光电调制器将信息加载到532nm激光上;接收系统中采用PIN光电二极管对激光信号进行接收,经过光电接收电路和FPGA开发板后将数据进行还原。在软件部分中,发送系统包含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发送三个部分,共13个功能模块。数据采集部分包括其中的摄像头配置模块、SCCB接口模块和图像采集模块;数据处理部分包括图像分割模块、颜色空间转换模块、zigzag输出模块、离散余弦变换模块、RLE编码模块、BIT编码模块、哈夫曼编码模块、序列化模块;数据发送部分为包文发送模块。接收系统包含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和数据还原三个部分,共1 1个功能模块。数据接收部分为接收包文模块;数据处理部分包括反序列化模块、哈夫曼解码模块、BIT解码模块、RLE解码模块、反量化模块、离散余弦逆变换模块、反zigzag模块和颜色空间变化模块;数据还原部分包括图像块拼接模块和VGA驱动模块。重点介绍了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功能、接口列表以及功能仿真。最后将编写的verilog程序烧写到FPGA中,通过与其他硬件结合实现通信功能。最后本文在不同的水下传输距离情况下进行了三个实验,分别为串口文字通信实验、VGA视频传输实验以及图片传输实验。最终在水下12m的最远传输距离情况下,实现了误码率为9.028×10-4的串口文字传输以及误码率为5.031× 10-4的640×480分辨率的VGA视频和图片的传输。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通信系统可以实现长距离、低误码率的水下激光通信。
杨玉娜[3](2020)在《基于脑机接口的脑卒中患者语音交流看护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存在言语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数量众多,由脑卒中导致的一些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强烈希望改善脑卒中所带来的各种不便,减少疾病的影响,提高生活的质量。通过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建立人和外部设备之间通讯的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给那些因外周神经或肌肉受损而致功能障碍的人群带来了希望,可以使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人群重获运动能力和对外物进行操控的能力,也可以使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重新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可以利用该技术改善存在言语障碍的脑卒中患者的交流状况。首先,本论文对BCI字符输入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做了阐述,从这些技术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 VEP)的脑机接口技术日益成熟,并且也逐渐在基于BCI的字符输入领域展示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因此,本文主要对SSVEP-BCI的视觉刺激和信号分析算法方面进行了研究。其次,基于对BCI字符输入系统和SSVEP-BCI的相关研究,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脑机接口的脑卒中患者语音交流看护系统。在此系统中,通过加入Alpha波(在SSVEP信号分析之前)的实时检测,构成了异步的BCI系统。异步的工作方式使患者可以自由的选择是否启动系统,这种更人性化、自主化的方式打破了系统对患者的约束。利用基于滤波器组典型相关分析(Filter bank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F BCCA)算法分析SSVEP信号,实现患者注视拼音、音调的输入。在传统BCI字符输入系统中加入语音输出模块,通过语音输出模块实现汉语拼音、音调到汉语语音的转变。语音方式打破了看护人员与患者在距离上的限制,方便家人和看护人员对患者的看护,也有助于患者的生活和康复。最后,论文针对提出的方法分别进行了离线实验和在线实验,对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中,共有5名受试者参与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均可利用Alpha波控制系统的启动,异步性能准确率达到100%。系统启动后通过注视视觉刺激界面上相应的刺激目标实现拼音或音调的选择,系统整体分析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
于扬[4](2017)在《移动平台异步脑机操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是一种直接利用大脑的思维意识活动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换和操作控制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与传统的中枢神经通道不同,这种交互方式在不需要外周神经、肌肉组织参与的情况下可实现与外部环境的通信。因此,该技术可以帮助患有严重的神经肌肉障碍患者恢复交流和控制的能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适用范围也拓展到健康人群。以提高健康人运动能力、增强或者补充自然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BCI技术的研究逐渐从最初的实现基本的信息通讯功能向实现复杂的人机协同控制发展,其应用范围也从实现通讯功能的字符拼写器设计到实现更为复杂、实用的脑机协同控制系统发展,比如,机器人、助残轮椅、神经假肢等。BCI技术发展到现阶段,各种原型演示系统接连涌现,应用探索也在不断起步,取得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深层次和高难度的问题,如系统的可靠性,控制指令的丰富性,实用性等问题,其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脑机接口的研究特别是应用进程。本文以实现移动平台的脑机协同控制为总体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助残轮椅、汽车等移动平台为具体控制对象,研究上述复杂系统的脑机协同操控方法,主要从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丰富控制指令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方面研究面向移动平台控制的异步BCI操控方法,从而实现面向实用、人机友好、更加自然的移动平台控制,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针对助残轮椅、汽车等复杂系统对控制自由度的需求,研究和设计多自由度BCI操控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多自由度控制是BCI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采用BCI技术对复杂系统进行控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基于P300的BCI通过选择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多个备选项中的目标选项,来达到检测用户意图的目的。将不同的目标选项映射为不同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实现基本的通信和环境控制功能。使用P300进行字符拼写是P300-BCI进行多目标操作的一个典型应用,可以很好地评估系统的正确率、信息传输率等性能指标。目前基于P300的汉字拼写BCI未得到广泛研究,本文针对汉字目标多的特点,通过汉语拼音编码方式设计基于P300-BCI的Speller,有效地实现了汉字的在线拼写功能。10名被试采用所提出方法实现平均准确率92.6%,平均ITR为39.24 bits/min。在拼写正确率为100%的情况下,平均在线输入速度约为1.4字每分钟。从在线实验结果来看,所提出的基于拼音的汉字BCI拼写器能够实现较快的在线拼写速度。另外,我们还验证了采用P300-BCI进行多目标选择操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本文后续的混合BCI研究打下基础。针对基于运动想象(MI)的BCI系统可提供的指令数目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左右手MI任务的多自由度的脑机操控方法,并将其用于真实汽车的控制中。该方法不占用驾驶员的视觉或听觉等感觉通路,在不增加被试执行MI任务难度的情况下增加系统的指令数目。并将市场上购买的某型号轿车与所提出的BCI系统相驳接,通过BCI产生汽车控制指令,实现了汽车的启动、左/右转向,前进、倒车、停车以及熄灭发动机的功能,五名被试在户外环境下成功进行了汽车的倒库和移库控制。有望为锁定障碍的个人提供替代的汽车驾驶方式,以帮助其在未来获得更多的移动性,改善其生活质量,也为正常人驾驶汽车提供了新的思路。提高BCI范式的可操作性,设计人机友好的交互界面,是BCI系统走向批量应用所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设计基于P300和MI融合的混合BCI操控方法,并以实现BCI字符拼写器的异步操作为目标,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一方面,验证所提出的混合BCI方法进行多目标操作的性能,另一方面验证其实现异步操作的能力。采用该方法实现了字符拼写器的异步操作,增加了拼写器的实用性。11名被试参与了实验测试,在正确率为100%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平均在线拼写速度7.65秒/字符。本章所设计的基于MI与P300融合的多自由度异步控制方法允许使用者自由地进行异步式控制,使用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进行控制、控制时间以及何时停止。轮椅的导航控制是基于EEG信号的BCI研究领域的一个十分典型的应用。本文围绕助残轮椅的导航控制展开,提出了融合MI和P300方法的轮椅异步控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轮椅控制中。所提出的方法丰富了单纯基于MI任务的BCI系统的指令数目,实现对轮椅的:启动、前进/后退、向左/右平移、向左前45度方向/右前45度方向移动、左/右转弯、加速减速、以及停止等12个功能的异步控制。从实验结果来看,利用所提出的方法,被试可以在没有外界干预和帮助的条件下顺利地将轮椅控制到目的地,体现出了良好的性能。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MI-BCI方法还无法实现复杂的控制任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基于MI-BCI的系统受限于其可提供的指令数目,有限的指令无法满足复杂系统对控制自由度的要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索研究,从MI任务本身出发,研究不同复杂度的MI任务之间的可分性问题,旨在探索更多具有可分性的大脑活动模式,为多类基于MI的BCI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提出基于EMD-CSP的特征提取方法,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四种不同复杂度的MI任务在EEG信号上具有一定的可分性,平均的离线分类正确率为71.56%,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在线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陈佳伟[5](2019)在《OLED显示设备驱动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显示技术在最近几十年也有着飞速提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显示器作为信息显示的重要媒体,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第一代的阴极射线管发展到第二代的液晶显示屏,如今逐渐过渡到第三代显示技术。其中最具优势的显示技术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各方面的优势,全世界范围的大量的实验室和公司都在进行OLED显示技术的研发,目前OLED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并且在众多领域广泛应用。以精伦电子智慧校园学生卡项目为背景,Nordic nRF52832芯片和信利OLED屏OEL9M1026-W-E为基础,重点研究和实现嵌入式系统的OLED显示屏的驱动及应用。首先对OLED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根据OLED两种不同驱动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设备,介绍学生卡系统与OLED模块的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对OLED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方式进行分析,并说明学生卡系统中OLED模块与其它模块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与联系;其次分析了OLED显示模块的基本原理和所要提供的功能,比较不同通信总线并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利用SPI通信协议设计并实现了OLED显示屏的驱动,并通过SPI数据传输设计了各个显示接口,包括显示英文字符,汉字,图片等,以此来支持学生卡各种应用的显示界面;最后,为了提供更好的显示功能,设计并实现了添加字间距、行间距和纵向、横向滚动等功能。
李营,殷小杭,吕兆承,陈帅,权循忠[6](2018)在《基于FPGA的VGA汉字显示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VGA汉字显示器设计方案.以Altera公司Cyclone IV E系列的EP4CE6E22C8为核心控制芯片,用FPGA内部的ROM存储汉字信息,使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设计实现方案中的各功能模块.仿真结果表明,FPGA处理器可实现了汉字显示,并可精确控制显示位置.
朱碧军[7](2007)在《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工控领域GUI平台研究和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着嵌入式系统硬件的飞速发展,嵌入式系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也日益人性化。由于Linux系统的飞速发展和其开放源代码的原则,使其成为了嵌入式领域开发系统中主要使用的操作系统,在工控领域使用也非常广泛。虽然目前国内外已经针对嵌入式设备及嵌入式Linux系统设计了华丽界面支持的GUI平台,但由于工控领域对实时性的特殊要求且需要一些特殊功能,使这些GUI平台在速度和功能上不能满足工控领域的需求。目前各个出色的GUI平台对工控领域的数据波形显示和数据波形处理等功能上支持还不足。由于嵌入式设备的处理速度和存储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使得基于现有的GUI平台构建波形显示器功能在运行速度上存在问题。所以迫切需要一个针对工控领域的GUI平台。本文通过对现有流行的嵌入式Linux系统GUI平台的研究,针对工控领域GUI应用程序所需的功能和工控领域设备的实时性要求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功能完整,且具有工控领域波形显示器功能的嵌入式Linux系统GUI平台。其中具体研究工作包括了如下部分:1.嵌入式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嵌入式系统的研究,了解嵌入式设备的历史、特点及发展概况。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特点,以针对该特点完成后期对嵌入式Linux系统工控领域GUI平台的设计。2.分析和研究了目前国内外嵌入式Linux系统GUI平台,设计适合本次研究的GUI平台。在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GUI平台的结构特点和实现方法,及相应各个GUI平台的优缺点后,设计了适合本次研究的嵌入式Linux系统工控领域GUI平台体系结构。3.针对所设计的GUI平台体系结构,构建了体系结构中核心层及波形显示器的功能模块。在分析了嵌入式工控设备特点及所需功能后,针对本次设计的GUI平台的体系结构特点,设计和构建了各个层次中所需包含的功能模块。4.使用计算机语言实现GUI平台中的各个模块。嵌入式Linux系统GUI平台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和C语言函数库实现,所以本次研究使用C和C++语言实现了GUI平台中的各个模块功能。而且使用类Win32接口提供给用户使用。
孙祥瑞[8](2020)在《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嵌入式力量辅助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身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大多数力量健身器械依然停留在纯物理结构的设计上,智能化的缺失使得传统力量器械无法根据使用者训练中力量变化的波动而动态调整负重大小,重量太轻则训练效果不佳,重量太重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监测使用者训练中力量变化,在适当时机对其提供辅助力量,提高训练效率及安全性,对力量健身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典型的力量健身器械——史密斯架进行分析,利用ARM CORTEX-M4内核的STM32F407开发板作为控制核心,以伺服系统作为力量来源,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力量健身辅助控制系统。首先,设计了力量辅助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物理传动模型和伺服控制系统两个部分。然后,使用MODBUS-RTU工业通信协议实现控制器与驱动器之间相互通信,控制器通过访问伺服电机的转速、位置脉冲参数,实时监控负重杆的运动变化,分析参数后利用模糊控制算法对转矩进行计算,并将该转矩发送给伺服电机,从而实现力量辅助。其次,系统使用EMWIN图形库在STM32F407开发板的LCD屏幕上开发用户图形界面,锻炼情况实时更新至界面,使用者可随时观察自身锻炼情况。最后,构建实验环境,以11种不同的负重对系统进行稳定性测试。实验证明,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力量健身辅助控制系统可以准确检测使用者训练中力量变化情况并适时加以力量辅助,提高了力量健身器械的训练有效性和安全性。
张子卿[9](2013)在《基于FPGA的盲人阅读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中,99%以上的文字信息都是以可视化的纸质资料形式出现的,而盲人及视力障碍人士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正常读书看报,视觉能力的缺失使他们无法以最直观的方式获取信息。盲人阅读器正是一种将可视化印刷品资料转化为声音信号,可供视力障碍人群直观获取信息的设备,该设备可使其在不借助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够方便地获取普通纸质文字信息。基于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系统可充分利用硬件上的特性满足高速图像处理的需要,加上使用SOPC(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可编程片上系统)技术可使设计更加灵活,并实现软硬件在线编程及更新。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FPGA的盲人阅读器,以Altera公司的DE2开发板作为硬件平台,配合以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氧化金属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对纸质印刷体文字资料进行采集,VGA(Video Graphic Array,显示绘图阵列)显示器对采集图像和处理结果进行显示,当拨动相应的功能开关时,系统将通过音响输出识别文字内容后的语音信息。整个系统共分为图像采集、图像缓存、图像显示和文字识别四个模块。系统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式进行实现,其中图像采集、图像缓存和图像显示三个模块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进行编写,文字识别模块通过搭建SOPC,在Nios Ⅱ IDE环境下采用C语言编程处理实现。其中,文字识别模块是系统的核心,关系到系统的性能。文字图像处理分为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匹配识别。本文讨论并分析了各部分算法的选取,在预处理部分采用中值滤波对灰度图像进行平滑去噪,再使用Otsu算法进行二值化处理,之后经过行字切分和归一化处理后,应用改进的八邻域细化算法提取出文字骨架。然后基于该单像素的文字骨架信息,对其包括端点、歧点、拐点及四叉点在内的特征点进行特征提取,并采用一阶Minkowski度量,即绝对距离度量,将特征向量与字典中的标准向量进行匹配识别,距离最短的即为识别结果。最后,在语音库中找到文字对应的语音文件,并通过音响输出声音信息。经过反复的调试和改进,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盲人阅读器的功能。
赵均榜[10](2012)在《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注意机制及其在脑机接口的应用》文中指出脑机接口是指不依赖于肌肉或外周神经等常规输出通道的信息交流系统。脑机接口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脑活动的机制,而且可为设计全新的人机交互手段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因具有较高信噪比、较高的信息传递率以及仅需较少的训练等特点而一直得到关注。本研究拟以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注意机制研究为基础,建立具有一维实时控制功能的脑机接口系统和汉字笔画拼写系统的雏形。本研究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经典的注意实验范式采用脑电技术考察了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注意机制,分析了基于客体的注意(实验一)、注意资源的分配(实验二)、注意的增强和抑制(实验三)以及动态情景下的注意追踪(实验四)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第二部分根据自行设计的功能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应用程序模块实现脑机接口的基本功能,通过脑机接口参数的设置与评价(实验五),建立并验证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一维实时控制系统(实验六)和初步的汉字笔画拼写系统(实验七)。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的结论。(1)基于客体的注意与早期的感觉增益相关,对视觉初级皮层具有增强的效应。(2)基于空间的注意并非以简单的“聚光灯”形式分布,在注意焦点的周围存在着抑制的区域;(3)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独立于注视点,但受注意焦点的影响,且其振幅随着注意资源分配的增加而增强;(4)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其视觉输入适用于动态情景;(5)一维实时控制脑机接口PsychBCI能基本满足信息沟通的需要。(6)初步的汉字笔画拼写系统可以实现简单的汉字输入的功能。
二、汉字输入/输出显示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字输入/输出显示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多功能盲文显示器软硬件设计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多功能盲文显示器系统框架设计 |
2.1 引言 |
2.2 用户需求分析及总体框架设计 |
2.2.1 用户需求分析 |
2.2.2 总体框架设计 |
2.3 硬件架构设计 |
2.3.1 嵌入式主控芯片选型 |
2.3.2 硬件框架设计 |
2.4 软件架构设计 |
2.5 软件环境搭建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硬件设计规划 |
3.2.1 主芯片最小系统设计规划 |
3.2.2 外设设计规划 |
3.2.3 触点驱动方案设计规划 |
3.2.4 硬件设计规划小结 |
3.3 硬件原理图设计 |
3.3.1 核心板硬件电路设计 |
3.3.2 底板硬件电路设计 |
3.3.3 触点模组板硬件电路设计 |
3.4 PCB Layout |
3.4.1 网表导入、PCB板外形尺寸确定 |
3.4.2 层叠确定过孔设计 |
3.4.3 布局分析 |
3.4.4 Layout分析 |
3.4.5 DRC检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仿真及优化 |
4.1 引言 |
4.2 仿真需求分析及基础概念介绍 |
4.2.1 基本概念介绍 |
4.2.2 仿真需求分析 |
4.2.3 仿真工具、阻抗计算工具介绍 |
4.3 DDR仿真 |
4.3.1 单端、差分线阻抗计算调整 |
4.3.2 DDR Bus仿真 |
4.4 HDMI仿真 |
4.4.1 背景介绍 |
4.4.2 HDMI规范解读 |
4.4.3 HDMI眼图模板设置 |
4.4.4 HDMI源设备仿真 |
4.5 信号完整性仿真 |
4.5.1 S参数简介 |
4.5.2 仿真步骤 |
4.5.3 仿真结果分析 |
4.6 电源完整性仿真 |
4.6.1 PDN网络阻抗控制相关概念介绍 |
4.6.2 去耦电容组合分析 |
4.6.3 电流完整性直流仿真分析 |
4.6.4 电流完整性交流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Qt的盲文模拟器实现 |
5.1 引言 |
5.2 需求分析及框架设计 |
5.2.1 需求分析 |
5.2.2 框架设计 |
5.3 界面设计与实现 |
5.3.1 相关技术背景介绍 |
5.3.2 盲文模拟器UI界面介绍 |
5.4 具体技术实现 |
5.4.1 PDF库现状分析和选择 |
5.4.2 第三方库组成分析 |
5.4.3 PDF预览实现 |
5.4.4 PDF文字提取 |
5.4.5 TXT转盲文点阵显示具体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水下激光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水下通信相关技术 |
2.1 信息调制技术 |
2.1.1 OOK调制技术 |
2.1.2 PPM调制技术 |
2.1.3 DPIM调制技术 |
2.2 校验码技术 |
2.2.1 奇偶校验码 |
2.2.2 海明码 |
2.2.3 CRC码 |
2.3 图像编码技术 |
2.3.1 熵编码 |
2.3.2 预测编码 |
2.3.3 变换编码 |
2.4 VGA简介 |
2.4.1 VGA接口 |
2.4.2 VGA色彩原理 |
2.4.3 VGA扫描方式 |
2.4.4 VGA时序 |
2.5 本章小结 |
3 水下激光通信发送系统设计 |
3.1 发送系统硬件组成 |
3.1.1 硬件器件介绍 |
3.1.2 发送系统硬件连接 |
3.2 发射系统的软件部分 |
3.2.1 数据采集部分 |
3.2.2 数据处理部分 |
3.2.3 数据发送部分 |
3.2.4 顶层模块 |
3.3 软硬件结合 |
3.4 本章小结 |
4 水下激光通信接收系统设计 |
4.1 接收系统的硬件组成 |
4.1.1 硬件器件介绍 |
4.1.2 接收系统硬件连接 |
4.2 接收系统的软件部分 |
4.2.1 数据接收部分 |
4.2.2 数据处理部分 |
4.2.3 数据还原部分 |
4.2.4 顶层模块 |
4.3 软硬件结合 |
4.4 本章小结 |
5水下激光通信实验 |
5.1 实验准备 |
5.1.1 模拟水下环境 |
5.1.2 水下光路调整过程 |
5.2 串口通信实验 |
5.3 VGA视频传输实验 |
5.4 图片传输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脑机接口的脑卒中患者语音交流看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脑机接口的定义及分类 |
1.2.1 脑机接口的定义 |
1.2.2 脑机接口的分类 |
1.3 脑电信号类型 |
1.4 脑机接口的发展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脑机接口的脑卒中患者语音交流看护系统方案选择 |
2.1 引言 |
2.2 基于脑机接口的字符输入系统的研究进展 |
2.3 基于脑机接口的脑卒中患者语音交流看护系统方案选择 |
2.3.1 脑电信号类型方案选择 |
2.3.2 视觉刺激编码方案选择 |
2.3.3 脑电信号处理算法方案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脑机接口的脑卒中患者语音交流看护系统的构建 |
3.1 引言 |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3.4 系统各部分实现的方法与材料 |
3.4.1 视觉刺激界面 |
3.4.2 脑电信号采集 |
3.4.3 脑电信号分析 |
3.4.4 语音输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验 |
4.1 系统异步模式实验 |
4.1.1 Alpha波离线实验 |
4.1.2 Alpha波在线实验 |
4.2 系统字符选择实验 |
4.2.1 SSVEP离线实验 |
4.2.2 SSVEP在线实验 |
4.3 系统整体在线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4)移动平台异步脑机操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与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脑机接口技术概述 |
1.1.1 神经生理学基础 |
1.1.2 BCI基本原理与系统构成 |
1.1.3 脑机接口的分类与各类特点 |
1.2 BCI技术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
1.2.1 BCI技术的应用前景 |
1.2.2 BCI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P300-BCI的多目标操作方法 |
2.1 引言 |
2.2 范式设计及实验过程 |
2.2.1 BCI范式设计 |
2.2.2 实验设计及实验过程 |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
2.3.1 被试与数据采集 |
2.3.2 信号处理与目标预测方法 |
2.3.3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2.3.4 P300 刺激重复次数(trial)的选择规则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多自由度异步MI控制方法及在汽车驾驶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脑控汽车系统框架与接口设计 |
3.2.1 脑控汽车系统框架 |
3.2.2 汽车控制系统改造与接口设计 |
3.3 基于MI的多自由度控制范式设计 |
3.3.1 汽车倒车移库BCI范式 |
3.3.2 汽车自由驾驶BCI范式 |
3.4 实验过程与分析方法 |
3.4.1 被试与数据采集 |
3.4.2 实验方案及过程 |
3.4.3 特征提取方法 |
3.4.4 分类方法 |
3.4.5 系统性能测试方案设计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MI与 P300 融合的多自由度异步控制方法设计 |
4.1 引言 |
4.2 混合BCI范式设计 |
4.2.1 混合BCI系统框架 |
4.2.2 P300 范式设计 |
4.2.3 运动想象训练范式设计 |
4.3 实验过程与分析方法 |
4.3.1 实验过程 |
4.3.2 被试及数据采集 |
4.3.3 信号分析与处理 |
4.3.4 系统性能评价 |
4.4 实验结果 |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MI与 P300 融合的BCI在助残轮椅控制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脑控轮椅系统及控制方案设计 |
5.2.1 脑控轮椅系统框架 |
5.2.2 图形用户界面 |
5.2.3 轮椅导航控制方案设计 |
5.3 实验过程与范式设计 |
5.3.1 被试与数据采集 |
5.3.2 实验方案设计及步骤 |
5.4 数据分析与系统性能测试方案 |
5.4.1 P300 信号处理方法 |
5.4.2 MI信号处理方法 |
5.4.3 系统参数选择 |
5.4.4 系统性能测试方案设计 |
5.5 实验结果 |
5.5.1 离线实验结果 |
5.5.2 在线实验结果 |
5.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基于不同复杂度MI的多自由度BCI方法探索研究 |
6.1 引言 |
6.2 MI实验任务级实验范式设计 |
6.2.1 运动想象实验任务 |
6.2.2 实验过程及方案设计 |
6.3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
6.3.1 被试与数据采集 |
6.3.2 特征提取及信号分析方法 |
6.4 实验结果 |
6.4.1 EMD分析结果 |
6.4.2 分类结果 |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OLED显示设备驱动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OLED关键技术 |
2.1 OLED的驱动方式及设备选用 |
2.2 智慧校园学生卡的整体结构 |
2.3 OLED模块的整体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OLED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
3.1 OLED驱动配置和初始化 |
3.2 OLED数据传输 |
3.3 OLED指令表 |
3.4 本章小结 |
4 OLED应用层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OLED存储器与点阵的对应关系 |
4.2 OLED的字符、汉字数据设计 |
4.3 图片的显示方法 |
4.4 UI界面的显示 |
4.5 显示界面的优化 |
4.6 滚动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5 测试 |
5.1 测试目的与测试环境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工控领域GUI平台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嵌入式系统概况 |
1.1.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历史 |
1.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1.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1.2.1 嵌入式Linux系统简介 |
1.2.2 典型的嵌入式Linux系统 |
1.3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平台 |
1.3.1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的特性 |
1.3.2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GUI平台的实现方法 |
1.4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工控领域GUI平台的特色 |
1.5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章节安排 |
1.6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GUI平台研究现状 |
2.1 Tiny-X |
2.2 Nano-X Window |
2.2.1 Nano-X Window基本功能 |
2.2.2 Nano-X Window结构 |
2.3 OpenGUI |
2.4 QT/Embedded |
2.5 MiniGUI |
2.6 嵌入式Linux系统GUI平台总结 |
2.7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工控领域GUI平台体系结构 |
3.1 嵌入式Linux系统体系结构 |
3.2 通用眼入式Linux系统GUI平台体系结构 |
3.3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工控领域GUI平台体系结构 |
3.4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GUI平台运行原理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工控领域GUI平台驱动连接层实现 |
4.1 GUI平台相关驱动原理 |
4.1.1 FrameBuffer驱动原理 |
4.1.2 输入设备驱动原理 |
4.2 底层连接层 |
4.2.1 基于Framebuffer图形引擎构建 |
4.2.2 输入抽象层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工控领域GUI平台核心层构建 |
5.1 消息和消息循环机制 |
5.2 窗体 |
5.2.1 主窗口 |
5.2.2 对话框 |
5.2.3 控件类 |
5.3 菜单 |
5.4 Device Context |
5.5 窗口管理及剪切域算法 |
5.6 中文输入法及字体支持 |
5.6.1 计算机汉字基本原理 |
5.6.2 输入法实现 |
5.6.3 汉字显示模块 |
5.6.4 字体支持 |
5.7 API接口设计 |
5.8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工控领域GUI平台的波形显示器功能 |
6.1 波形显示器功能 |
6.1.1 波形绘制及波形旋转 |
6.1.2 波形的图形处理 |
6.1.3 波形的数据处理 |
6.1.4 操作道选择功能 |
6.2 工控领域常用的数据处理功能 |
6.2.1 波形数据编辑功能 |
6.2.2 预处理 |
6.3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工控领域GUI平台的应用 |
7.1 示波器程序 |
7.1.1 示波器程序的基本功能 |
7.1.2 示波器程序实现 |
7.2 浅层地震勘探仪设计 |
7.2.1 浅层地震勘探仪功能与应用 |
7.2.2 浅层地震勘探应用程序实现 |
7.3 本章总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
(8)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嵌入式力量辅助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力量健身器械研究现状 |
1.2.2 伺服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模糊控制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工作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力量辅助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与功能方案设计 |
2.1 力量健身器械的结构与运动方式 |
2.2 伺服电机的结构和原理 |
2.3 伺服驱动器的模式选择 |
2.4 编码器实时监测原理 |
2.5 控制器STM32F407 硬件资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力量辅助控制系统平台的搭建 |
3.1 力量辅助控制系统平台总体设计 |
3.2 物理模型传动系统 |
3.3 伺服控制系统 |
3.4 平台间通信 |
3.4.1 控制器与驱动器间通信 |
3.4.2 控制器与LCD间通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 |
4.2 软件功能设计 |
4.2.1 数据通信程序设计 |
4.2.2 控制器运算逻辑设计 |
4.3 模糊控制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
4.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4.3.2 模糊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
4.3.3 模糊控制算法仿真测试 |
4.4 图形界面的设计 |
4.4.1 TFTLCD电容式触摸屏 |
4.4.2 EMWIN基于STM32F407 的板上移植 |
4.4.3 EMWIN图形界面的设计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通信功能测试 |
5.2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基于FPGA的盲人阅读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OCR光学字符识别的发展历程 |
1.2.2 TTS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3 印刷体汉字识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相关知识介绍 |
2.1 印刷体汉字识别预处理 |
2.1.1 文本图像灰度化 |
2.1.2 平滑去噪 |
2.1.3 文本图像二值化 |
2.1.4 行字切分 |
2.1.5 文字归一化 |
2.1.6 文字细化 |
2.2 印刷体汉字特征提取 |
2.3 汉字匹配识别 |
2.4 系统硬件开发平台 |
2.4.1 DE2_35开发板 |
2.4.2 CMOS图像传感器 |
2.5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2.5.1 Quartus Ⅱ软件平台 |
2.5.2 Nios Ⅱ IDE软件平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功能概述 |
3.2 系统模块构建 |
3.3 系统硬件设计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5 系统总体架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各模块的具体设计与实现 |
4.1 图像采集模块 |
4.1.1 I~2C传感器配置模块 |
4.1.2 CMOS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 |
4.1.3 Bayer格式转RGB格式模块 |
4.2 SDRAM数据缓存模块 |
4.3 图像显示模块 |
4.4 文字识别模块 |
4.4.1 OCR模块 |
4.4.2 印刷体汉字识别预处理 |
4.4.3 印刷体汉字特征提取 |
4.4.4 印刷体汉字匹配识别 |
4.4.5 语音转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5.1 系统调试 |
5.1.1 硬件调试 |
5.1.2 软件调试 |
5.2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3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 系统主要性能参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注意机制及其在脑机接口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脑机接口概述 |
1.1.1 脑机接口的组成 |
1.1.2 脑机接口的分类 |
1.1.3 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 |
1.1.4 脑机接口的应用 |
1.2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注意机制 |
1.2.1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其源定位 |
1.2.2 视觉注意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调节作用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标 |
1.4 研究构思 |
2 研究一:视觉注意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
2.1 实验一:基于客体的注意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
2.1.1 实验目的 |
2.1.2 实验一 a:同客体情景下基于客体的注意 |
2.1.3 实验一 b:整合竞争模型情景下基于客体的注意 |
2.1.4 讨论 |
2.1.5 结论 |
2.2 实验二:注意资源的分配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
2.2.1 实验目的 |
2.2.2 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结论 |
2.3 实验三:注意的的增强和抑制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三a:视觉空间注意的抑制区域 |
2.3.3 实验三b:视觉空间注意的增强和抑制的空间分布 |
2.3.4 讨论 |
2.3.5 结论 |
2.4 实验四:动态情景下注意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
2.4.1 实验目的 |
2.4.2 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讨论 |
2.4.5 结论 |
2.5 研究一小结 |
3 研究二: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的建立和应用 |
3.1 实验五: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的参数设置 |
3.1.1 实验目的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结论 |
3.2 实验六: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的脑机接口(PsychBCI)的建立 |
3.2.1 实验目的 |
3.2.2 系统设计 |
3.2.3 方法 |
3.2.4 结果 |
3.2.5 讨论 |
3.2.6 结论 |
3.3 实验七: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汉字笔画拼写系统雏形的建立 |
3.3.1 实验目的 |
3.3.2 界面设计 |
3.3.3 功能模块 |
3.3.4 信号提取和阈限设置 |
3.3.5 测试 |
3.3.6 讨论和小结 |
3.4 研究二小结 |
4 总讨论 |
4.1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注意机制 |
4.2 视觉注意的空间分布特征 |
4.3 基于客体的注意与感觉增益 |
4.4 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 |
5 总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总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汉字输入/输出显示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功能盲文显示器软硬件设计和开发[D]. 谢燕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2]水下激光通信技术研究[D]. 孟林虎.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3]基于脑机接口的脑卒中患者语音交流看护系统研究[D]. 杨玉娜.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4]移动平台异步脑机操控技术研究[D]. 于扬.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5]OLED显示设备驱动研究和应用[D]. 陈佳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基于FPGA的VGA汉字显示器设计[J]. 李营,殷小杭,吕兆承,陈帅,权循忠.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7]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工控领域GUI平台研究和实现[D]. 朱碧军. 浙江工业大学, 2007(06)
- [8]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嵌入式力量辅助控制系统[D]. 孙祥瑞.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9]基于FPGA的盲人阅读器的设计与实现[D]. 张子卿. 东北大学, 2013(07)
- [10]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注意机制及其在脑机接口的应用[D]. 赵均榜. 浙江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