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高校知网采购费达3000
2022-12-01阅读(772)
问:知网涨价是否伤害了科研环境?
- 答:我认为伤害了科研环境。虽然知网一开始成立的初衷是好的,而且确实促进了科研学术的交流。但是当一个本身带有公益属性的平台商业诉求越来越强,作为「摇钱树」越来越大,变成了科研学术的成本。举个例子,类似建设高速公路,本身对经济发展有好处,但是假如某个公司垄断了大多数高速公路,收费越来越高,相当于额外收了一道「税」,而在科研学术领域,这就变成了「科研税」,变成了一种瓶颈。
这次中科院之所以停掉知网,是因为中科院订购知网的费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平时如果你在学校图书馆查询知网上的论文,没有花钱,是因为学校已经替你交了钱。各个大学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订购知网的服务。
那么知网上的论文来自哪里呢?每年各个大学的学位论文(例如博士论文等等)都被知网收录,大家往很多学术杂志投稿的论文也会被知网收录,然后各个大学的学生、科研人员检索论文,要再额外付费。
本身提供收录、检索服务并且收费,这是合理的,因为这中间是有运营费用的。但是由于知网在市场上的位置,掌握了定价权,费用越来越高,这些费用最后由国家财政和学生的学费买单了。包括学生的论文查重等等,都变成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 答:首先知网涨价伤害了科研环境是无可厚非的。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
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
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学术检测影响到全国众多高校毕业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几个数据库检测商。
学术界的论文,最荒谬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写论文的人其实并没有向杂志方或知网要版权费,甚至为了发表这篇文章还要付版面费,但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却被知网用来高价出售赚钱。很多时候,你去知网看自己写的文章,都要付费。所以,这种现象早就应该有所改变了。 - 答:知网涨价肯定伤害了科研环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
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
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
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
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学术检测影响到全国众多高校毕业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几个数据库检测商。
学术界的论文,最荒谬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写论文的人其实并没有向杂志方或知网要版权费,甚至为了发表这篇文章还要付版面费,但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却被知网用来高价出售赚钱。很多时候,你去知网看自己写的文章,都要付费。
所以,这种现象早就应该有所改变了。
问:中科院因费用高昂停用知网,知网订购费用标准合理吗?
- 答:知网的订购费用标准一点都不合理,身为一个中介平台,其毛利率居然高达50%以上,甚至还高达到70%以上过,从这个数据来看,就知道知网的订购费用标准是离谱到家了。
知网的订购费用肯定是不合理的,因为针对中科院这种级别的科研机构,知网的订购费用居然高达千万级别。因为其订购价格相比于同类商品的订购价格高的离谱。就比如一个专科院校,同时订购了知网、万方、维普三家论文资料下载平台。前者,也就是知网的费用是14万,而万方和维普的费用都是2万。知网的订购费用整整是万方和维普的七倍。说真的,如果单拿这个数据来看,知网这已经涉及垄断了,因为定价太高。这还没什么,最重要的是,知网每年的费用都要上涨,每年平均上涨的幅度在20%左右。五年下来费用就翻一倍,这谁给得起啊。
知网的费用如果在一百万一年出头就合理,但却在上千万出头,就很不合理了,因为即使是重点高校,其购买知网、万方、维普等论文资料下载平台,前者的价格也是远超后两者的价格。只有少部分有知网股份的大学才可以享受一百来万出头的合作价格,其它的高校,起步就是上千万,像之前的北京大学,也曾因为知网的合作费用太高而不得不暂停使用。如果一家说知网费用贵,那一定是假的,如果两家说知网费用贵,那不一定是真的,如果三家说知网费用贵,那一定是真的!
总的来说,知网的订购费用标准肯定不合理的,因为身为一个中介平台,毛利率居然长年维持在50%以上,这远超了中介公司的毛利率,而且每年的费用涨幅居然也在20%左右。 - 答:4月8日中科院因费用高昂停用了知网数据库,并在内部发布了通知。中国知网的订购费用没有什么标准,但是对比同为数据库的万方和维普价格贵了差不多10倍左右,贵的离谱。
由于中科院与知网的谈判失败,知网坚持总费用高达千万,中科院决定放弃知网作为知识库供应商。这件事情在网上迅速发酵,因为早在多年前就有多家高校因为知网费用过高而放弃与其的合作。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表声明,由于知网续订价格贵的离谱,加上与知网的谈判没有成功,决定停止与其的合作,在声明中还提及了知网的涨价幅度,从10年到16年,价格涨幅高达132.86%,平均下来每年几乎有18.98%的涨幅。虽然知网随后在声明发布后的11天恢复了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但是知网的价格贵已经被大家所知道。
同年3月,北京大学也发布了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原因也是数据库涨价太高了。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也同样因为价格问题,与知网停止合作。随后南京师范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大学都发布了因为“贵”,终止与知网的合同。
各大大学采购知网的费用不等,但是低的六十多万,高的上不封顶,但是与万方合作的高校的采购金额一年差不多才十几二十万不等。这样看来知网的价格确实是非常高。
并且知网不仅仅是只收文献下载费用,论文查重的也是要收费的,甚至作者自己下载自己的论文也是要收费的。这个曾经一度称在中国高校覆盖率达到100%的数据库,已经从简单的论文知识库,成为到动则收钱的盈利机构了。人民日报也批评知网:
“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发展上,找到合理合法的平衡点,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正道。”
中国知网是时候考虑之后的发展道路了,不要把自己的路走绝了。 - 答:是不合理的,因为知网的订购费用价格越来越贵,对于高校和学生来说价格都是偏高一些的,也会给学校和高校的学生带来压力。
- 答:并不是特别合理,很多情况下它的费用甚至有一些高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是很难负担。
问:半月谈表示不能任由知网垄断,知网的高价收费对哪些人的影响最大?
- 答: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类似知网这样的平台一直存在争议。从论文查重高收费,到作者下载自己论文被收钱;从低价甚至不花钱就能收录学术文章,到用户下载时却标上高价等等。究其因,就是一家独大,作为国内大型中文数据库,在学术界有着巨大影响力。有高校老师称,自己学校每次审核论文,都要以知网收录为准,如果没有,就等同于没发。
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知网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作为用户的机构与个人,也并不反对平台收取服务费用。然而,知网走到“千夫所指”的今天,有必要扪心自问,一味唯利是图,是否背离了服务学术科研的初心,是否对得起头衔前的“中国”二字?作为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与公益平台,知网应该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公益属性。
对于知网频繁涨价的原因,如“知网既是高校的服务商,也是期刊资源的采购方,许多资源都是独家的,还有很多费用不菲外文资料,资源成本比较高。随着版权意识提升,好期刊越来越贵,加上公司其他成本,报价就涨起来了”,侠客岛文章认为,有一定道理,但难以服众。让学术资源市场的竞争对手多起来、实力强起来,知网也就能够感受到来自市场淘汰的力量而尽早作出改变。
曾经“挑战”过知网的,还有一些机构。比如,201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就发布通知称,与知网合同期已到,正在全力谈判,并列出了包括维普、万方在内的其他同类型数据库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开放获取的数据库,鼓励师生使用。但是,北大这次的牵头“抵制”,没能产生多大反响,最后不了了之。 - 答:知识付费一直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主要前景,这种对于知识的高价值利用一直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要引导,同时也反作用于具体的技术发展。对于学术界来说,必要的资源收集和资源整合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不断进步的动力。但是对于现在的学术界来说,知网的高收费已经打破了这种良性循环,使得知识创造和知识情报收集成为一项高昂的必要支出。半月谈表示不能由知网垄断的言论也可以看出知网的高价收费影响深远。
知网作为现今中国学术界必不可少的知识情报收集和查询平台,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这种高价收费之所以引起愤怒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科研人员自己的成果被知网利用,进行收费查询,即便是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要进行付费使用。这种“双标”对于科研人员、学术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有形且致命的伤害。
作为学术的最基础部分,高校学生的论文查重也一直由知网垄断,这种对于高校学生论文资料库的独家拥有使得知网处于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这种位置带来的高昂的续订费用已经使得众多高校无法支付。从根本上说,知网的存在对高校学生的费用负担是最重的,这种有形的物质要求在无形中伤害了学术基础。
知网的争议在近些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这种如日中天的地位的确给知网带来了近12亿的收入,但是这种暴利的持续是对学术的无形伤害。长此以往下去,学术首先要付出的就是高昂的金钱代价,从而失去了学术本身的知识分享和普世价值。知网的垄断或许很难界定,但是从实际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家对于这个平台的怨念已经年深日久,这确实值得反思。 - 答:半月谈表示不能任由知网垄断,知网的高收费一直是让各大高校头疼的问题。 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 对使用者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费用一升再升。
- 答:比如说高校,还包括大型的教育机构,然后也包括国家的教育局或者是教育网,其中中科院就因为收费标准比较贵,解除了合作关系。
- 答:知网的高收费,对于学术人群,学生党,专业人员,科研人员,学术研究人员的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