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一、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1](2021)在《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华北地台东缘—东南缘的胶辽徐淮地(层)区发育了一套中—新元古代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通常不整合覆于太古宇或古—中元古界之上,平行不整合伏于寒武系之下,在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中—西部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出露良好。前人对于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界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该套地层的时代归属,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2014年出版的《中国地层表》中,辽南地区的细河群桥头组被归入南华系,而五行山群和金县群被划入震旦系(埃迪卡拉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化学地层学,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的证据表明,淮南地区的淮南群—肥水群、淮北地区的淮北群、鲁西地区的土门群、胶东地区的蓬莱群、辽南地区的永宁组—细河群—五行山群—金县群、吉南地区的白房子组—细河群—浑江群都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拉伸纪)的沉积地层。

李振生,江柔柔,马学婷,张妍,李全忠,张交东[2](2021)在《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盆地晚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和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熊耳盆地发育华北克拉通最齐全的晚前寒武纪地层,是认识华北克拉通晚前寒武纪沉积和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地区。依据收集和自测的38个碎屑岩和23个岩浆岩样品的锆石年代学数据,结合岩相区域对比、沉积古地理格局继承关系等,细化年代地层格架和分析盆地构造属性,重塑熊耳盆地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历史及沉积古地理格局。重新厘定的晚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将熊耳盆地演化划分为六个阶段:早长城世裂陷、晚长城世断陷、蓟县纪坳陷、待建纪早期坳陷、青白口纪坳陷及晚震旦世冰期坳陷,以及早长城世末期、待建纪中晚期和南华纪—早震旦世三期重要的沉积间断。熊耳盆地存在晚长城世和青白口纪两期碰撞型—伸展型的盆地属性转换,支持北秦岭地体与华北克拉通多期拼贴—裂解的演化模式。中元古代早长城世—待建纪早期的火山-沉积岩系及1.64~1.47 Ga非造山岩浆事件是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地质响应,青白口纪早期碰撞型沉积岩系和晚期伸展型火山-沉积岩系分别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地质响应。

李建勋[3](2019)在《凤阳地区前寒武系凤阳群和八公山群的形成时限、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凤阳地区新太古界-古元古界五河群和凤阳群结晶基底和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海相沉积盖层发育良好,层序清楚,很早就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注意,然而前寒武纪地层的精确时代归属、物源及其沉积构造背景等基础地质问题尚存在争议。凤阳群底部石英岩获得2292±44Ma和2307±45Ma两个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结合1865±23Ma区域变质年龄,限定凤阳群沉积时代应该在2.31.86Ga之间。凤阳群碎屑锆石以2.5Ga、2.72.9Ga和3.33.5Ga年龄峰为主,最可能的物源为徐淮地区霍邱/五河杂岩,沉积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环境。八公山群刘老碑组和四十里长山组中碎屑锆石新元古代初期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986±21Ma(MSDW=0.106,n=6),限定八公山群的沉积年龄应小于986Ma,综合推断八公山群沉积时代应为青白口纪。伍山组的碎屑锆石以1.85Ga、2.1Ga和2.35Ga年龄峰为主,最可能的物源为中部造山带中南部(尤其是豫西地区),沉积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然而上部四十里长山组和刘老碑组与华北克拉通周缘青白口系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图相似,以中元古代年龄为主,物源区转变为与北秦岭地区类似的中、新元古代构造带,沉积构造环境已转变为碰撞造山环境,表明新元古代初期华北克拉通东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主动大陆边缘。凤阳群、伍山组、刘老碑组和四十里长山组三类碎屑锆石年龄谱图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不同演化阶段,其中凤阳群着重记录了太古宙克拉通地壳生长时期演化,伍山组着重记录了古元古代克拉通的最终形成时期演化;而四十里长山组和刘老碑组着重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周缘在中元古代曾强烈卷入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显示出华北克拉通地壳从陆核由内向外的增生特征。

王欣[4](2019)在《晚埃迪卡拉世管状化石陕西迹的形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埋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埃迪卡拉纪晚期,遗迹化石开始大量出现预示着动物活动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特别是埋藏学研究的开展,一系列原本被解释成“遗迹”的化石被重新厘定为实体化石或疑难化石。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是一类产自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的疑难化石,整体呈条带状,表面具有一系列密集的横纹,化石宽度范围在0.3-14mm,最大长度可达18cm以上。Shaanxilithes最早报道于陕西宁强地区晚埃迪卡拉世灯影组高家山段。自此,该化石在我国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包括扬子板块、华北克拉通和柴达木板块的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相继被发现和报道。近年来,Shaanxilithes又在印度、纳米比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被发现,进一步扩大了该化石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尽管关于Shaanxilithes的形态复原和亲缘关系尚存在较大争议,然而该化石广泛的分布和较短的延限,使其具备极大潜力成为国际上晚埃迪卡拉世地层进一步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化石。Shaanxilithes通常呈条带状压扁保存于碎屑岩中,其三维形态复原存在较大困难,同时也造成了该化石的分类位置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曾被解释为:须腕动物皱节虫类、沉积构造、遗迹化石、钙化的藻类碎片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后生动物实体化石。同时,在世界范围内,Shaanxilithes通常与一系列与之形态相似条带状“遗迹化石”或“疑难化石”保存在同一岩石层面,大体可分为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type,Helanoichnus-type,Shaanxilithes erodus-type,Palaeopascichnus-type四种形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均倾向于将上述条带状化石解释成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的同物异名,但尚无可靠的化石证据进行说明。本文研究的化石材料来自7个不同地区,分别为宁夏贺兰山地区,河南鲁山地区,陕西洛南、陇县和宁强地区,青海全吉山地区以及云南晋宁地区。大量的化石形态学信息倾向于将Shaanxilithes的三维形态复原为“管中管”结构,即化石由一系列套杯结构形成的内管和具褶皱的薄膜状外管共同组成,而并非前人认为的条带状遗迹化石。同时,新的化石形态学信息显示,上述四种保存形态可以共存于同一化石标本的不同部位,更为直观的形态学证据也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推测。此外,大量的化石形态学统计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即上述条带状化石的形态差别实为埋藏差异的结果。基于形态学复原,本文倾向于将Shaanxilithes与现生深海巨型管状蠕虫进行对比,并将Shaanxilithes分类位置归为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综合形态学、岩相学和统计学多方面证据,本文对Shaanxilithes的古生态学进行推测,认为其管体始端可能固着于泥质或砂质基底中营底栖生活。“生物管体”的出现可能源自动物的自我保护,也预示着捕食者的出现和早期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Shaanxilithes作为最早的非矿化“管状”生物代表,无疑在早期生命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关于Shaanxilithes的三维形态复原,构建了该化石与埃迪卡拉纪最为重要的矿化骨骼生物Cloudina之间的亲缘演化关系。生物“管壳”从非矿化的Shaanxilithes演化到矿化的Cloudina这一过程,也预示着生存压力的加剧和捕食者捕食能力的加强,这些都为矿化骨骼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而生物界的“军备竞赛”可能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诱因之一。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的化石埋藏学存在特殊性,研究意义重大。此次关于Shaanxilithes化石埋藏学研究结果显示,自生粘土矿物在化石最初的保存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后期的成岩过程以及风化过程中,粘土矿物又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此次研究中,华北克拉通西南缘东坡组中的Shaanxilithes化石属首次发现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该化石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同时也为时代归属存在争议的东坡组以及整合其下的新元古代冰碛岩罗圈组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地层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Shaanxilithes在华北克拉通西缘-西南缘和柴达木板块北缘的产出层位,通常与整合其下的新元古代冰碛岩以及平行不整合其上的寒武纪第三阶-第四阶磷块岩如影随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诸多大地构造单元,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阿拉善地块、星星峡-旱山地块存在着相似的地层沉积序列。以此为线索,本文对上述大地构造单元可能存在Shaanxilithes的潜力地区进行评估。

牛绍武,辛后田,刘欢,王国明[5](2018)在《论中国拉伸纪淮南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淮南系从陆相粗碎屑岩砾岩砂岩、滨浅海碎屑岩石英砂岩到泥页岩与碳酸盐岩,自下而上形成两个沉积旋回,分别划分为淮南系下统与上统。含有丰富的宏观藻类Chuaria-Tawuia-Longfengshania化石组合与宏观软躯体蠕形类Pararenicola-Paleolina化石组合,并可与劳伦古陆西缘加拿大麦肯齐山地区凯瑟琳群、小木豆群(=小达尔群)与科茨湖群对比。通过淮南生物群与小木豆宏观生物群(Tawuia-Chuaria-Longfengshania)的对比以及火山灰同位素年龄,淮南系的底界年龄约为1 000 Ma~850 Ma;顶部被南华系凤台组冰碛层/拉皮坦群冰碛层覆盖,淮南系顶界年龄约为780 Ma~720 Ma,大体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拉伸纪(Tonian Period)。

黄仁波[6](2016)在《浙江江山北部前泥盆纪锆石年代学与沉积指向构造及其古地理意义》文中认为浙江江山北部,地处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江南造山带东段,紧邻江山—绍兴断裂带,出露有较完好且研究程度较高的前泥盆纪地层,因而成为研究江绍断裂带之南东的华夏地块东部前泥盆纪古地理的重要窗口。本文描述了来自江山北部塘里、石龙岗、新塘坞及上横塘等剖面河上镇群、休宁组、雷公坞组、杨柳岗组及印渚埠组陆源碎屑岩7件及火山碎屑岩1件锆石样品的特征和LA-ICP-MS U-Pb锆石测年、含年龄数据858组的分析结果,以及发育于与锆石样品产出或相邻层位的河上镇群、休宁组、灯影组、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华严寺组、宁国组及砚瓦山组中的沉积指向构造,包括斜层理、波痕、叠层石倾斜柱体、同沉积褶曲、同沉积断层与滑脱构造等共计48项的构造要素实测和校正数据。根据这些新资料,采用碎屑锆石年代学与沉积指向性构造相结合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探讨了江山北部沉积基底地势、沉积物搬运方向和陆源碎屑源区的古地理特征,期望主要对华夏地块东部古地理研究有所推进。获得的主要认识及其意义包括如下五方面。地层学方面,江山北部的河上镇群火山岩年龄为819.3±4.7Ma,应属骆家门组,可能缺失虹赤村组和上墅组;休宁组一段、二段和三段沉积时间分别不早于754±14Ma、707.3±9.1Ma和688±11Ma年龄:雷公坞组沉积时间应晚于688.8±8.7Ma,并可能是华南新元古代两冰期的后一期冰期沉积。从而补充了江山北部乃至浙西北前埃迪卡拉纪(前震旦纪)地层年龄的新数据,有益于加深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沉积地质历史及古地理演化有关时间制约的认识。碎屑锆石年代学方面,江山北部河上镇群上部—印渚埠组顶部的碎屑锆石以650-900Ma年龄组为主,含有少量~2500Ma、~1800Ma以及Grenville期(1400~900Ma)和泛非期(650~500Ma)的碎屑锆石;碎屑锆石年谱以821Ma~738Ma年龄主峰为特征,与闽西北-赣中东部、赣东北、皖南南部、浙西北东部的碎屑锆石年谱特征相似,具有源区上的亲缘关系,而与闽西南-赣南的年谱特征则差异显着,不具有源区亲缘关系。从而,弥补了江山北部前泥盆纪碎屑锆石年代学资料的空白。沉积指向性构造方面,包括江山北部在内的浙西北地区自拉伸纪晚期—成冰纪(南华纪)至早古生代,具有主体向北西—北北西倾斜的沉积基底地势,陆源碎屑来自其南东—南南东方向。由此揭示了晋宁运动以来前志留纪浙西北地区的古地势、沉积基底倾斜特征以及陆源碎屑的搬运和源区方向,为浙西北地区古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江山北部陆源碎屑源区位置方面,前志留纪陆源碎屑源区(剥蚀区)最可能的位置应处在浙江中部地区(含江绍断裂带),至少在688Ma~478Ma期间浙中地区很可能还发育有沉积,这些沉积应是在加里东期和/或印支期造山运动之后被剥蚀而现今未见其出露。由此揭示,与华夏地块西部陆源碎屑为现今华南之外来源不同,华夏地块东部应存在剥蚀区;进而提示,对华夏地块陆源碎屑的源区问题应予再研究。古地理及其变化方面,江山北部在河上镇群上部至休宁组一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以北西流向为主的河流体系;自休宁组二段至砚瓦山组沉积时期,包括江山北部在内的浙西北地区存在北西—北北西方向倾斜的坡向地势,并可能延伸至皖南祁门牛屋山—泾县北贡一带。而江山北部陆源碎屑物源区(浙中地区)可能的古地理及其变化特点表现为:河上镇群上部—休宁组一段沉积时期,剥蚀区范围较大;至休宁组二段三段沉积时期,剥蚀区范围缩小,其北部地带发育滨海相沉积;新元古代冰期期间,剥蚀区范围呈增大—缩小、沉积区范围缩小—增大的趋势;到震旦纪,随着海侵剥蚀区范围趋小,在其北部发育滨海相沉积;随着早古生代海侵,在其北部有滨海相沉积带,还可能发育浅海—斜坡相沉积相带,剥蚀区呈缩小趋势,至宁国组沉积时期,剥蚀区因长期夷平作用而其范围很小,甚至完全被海水淹没。这些框架性认识为华夏地块东部古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思路。

牛绍武,辛后田,林晓辉[7](2013)在《华北地台南缘苏-鲁-皖地区中-新元古界的重新划分与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斑脱岩锆石SHRIMP法U-Pb测年获13661380 Ma,下马岭组的时代已属中元古代。华北地台南缘苏-鲁-皖地区与下马岭组相当的地层当属徐淮群上部史家组至望山组,也有属中元古代的可能。淮北地区出露大面积的基性岩墙群,并侵入于徐淮群中,辉绿岩单颗粒锆石SHRIMP法U-Pb年龄为976土241038土26 Ma,徐淮群的时代显然老于该年龄。据此,苏-鲁-皖地区"青白口系至震旦系"的地层格架应重新进行划分与对比。结合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Tawuia组合与蠕形类化石Pararenicola-Paleolina组合等资料,笔者将本区原"青白口系至震旦系"的地层重新划分为中元界长城系-蓟县系的徐淮群下部,金州系的徐淮群上部,新元古界下部的淮南群和新元古界上部的南华系。本区凤台组冰碛岩与劳伦古陆西缘750 Ma的拉皮坦群冰碛层似可对比;与五岗集组相当的陕西罗圈组上段泥质岩Rb-Sr年龄为722 Ma;凤台组冰碛层出现古磁极倒转,与扬子地台也有磁极倒转的古城组冰碛层大体相当,围干组-凤台组-五岗集组分别可与扬子地台的莲沱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对比,其时代应划归南华纪为宜。据此,笔者全面调整了苏-鲁-皖区中-新元古界的划分与对比,并首次将华北地台南缘的冰碛层划归南华系下部,实现了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南华系的直接对比与衔接,初步解决了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南华系-震旦系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地层对比问题,为重新建立我国以蓟县剖面为代表的中-新元古界地层格架提供了坚实的地层基础,此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和地质年代学意义。另外,该区新元古界亦可与劳伦古陆加拿大新元古界麦肯齐山超群-铜旋回和拉皮坦群冰碛层对比,进一步表明华北地台与劳伦古陆曾处在Rodinia超大陆范围内的可能。

王泽九[8](2009)在《前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恭贺邢裕盛教授八十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文中提出邢裕盛教授是我国着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泽九[9](2009)在《前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恭贺邢裕盛教授八十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文中研究表明邢裕盛教授是我国着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春亮,沈保丰,宫晓华[10](2005)在《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前寒武纪地质学是现代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有着良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前寒武纪岩石在中国大陆上有广泛的分布,保存了从3800Ma到543Ma较完整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我国前寒武纪研究的历史,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巨大进展。概述了中国前寒武纪时期的大陆,特别是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克拉通进行了对比。指出前寒武纪地质学在研究地球科学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研究前寒武纪超大陆汇聚与裂解及前寒武纪成矿区带的划分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21世纪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工作设想和展望。

二、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
    1.1 淮南地区
    1.2 淮北地区
    1.3 鲁西地区
    1.4 胶东地区
    1.5 辽南地区
    1.6 吉南地区
2 各区域之间传统的岩石地层对比方案
3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
    3.1 生物地层学进展
        3.1.1 微体化石研究
        3.1.2 宏体化石研究
    3.2 同位素化学地层学进展
    3.3 同位素年代地层学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2)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盆地晚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和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董家组和黄连垛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
    2.1 岩石学特征
    2.2 分析方法
    2.3 分析结果
3 年代地层格架分析
    3.1 年代地层基础框架
    3.2 白术沟组时代探讨
    3.3 黄连垛组和董家组时代探讨
    3.4 五佛山群时代探讨
4 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4.1 沉积构造背景判别方法
    4.2 沉积构造背景判别结果
5 沉积构造演化
    5.1 早长城世裂陷盆地
    5.2 晚长城世断陷盆地
    5.3 蓟县纪坳陷(陆表海)盆地
    5.4 待建纪早期坳陷盆地
    5.5 青白口纪坳陷盆地
    5.6 晚震旦纪世冰期坳陷
6 结论

(3)凤阳地区前寒武系凤阳群和八公山群的形成时限、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华北克拉通区域地质概况
    2.2 徐淮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2.1 五河杂岩
        2.2.2 凤阳群
        2.2.2 八公山群
第三章 样品特征和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3.1 样品采集和岩石学特征
        3.1.1 凤阳群样品岩石学特征
        3.1.2 八公山群样品岩石学特征
    3.2 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
    3.3 凤阳群分析结果
    3.4 八公山群分析结果
第四章 沉积时代、物源和构造环境综合分析
    4.1 沉积时代分析
        4.1.1 凤阳群沉积时代分析
        4.1.2 八公山群沉积时代分析
    4.2 物源分析
        4.2.1 凤阳群物源分析
        4.2.2 八公山群伍山组物源分析
        4.2.3 八公山群刘老碑组和四十里长山组物源分析
    4.3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4.3.1 凤阳群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4.3.2 八公山区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4.4 对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启示
        4.4.1 早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
        4.4.2 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记录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认识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晚埃迪卡拉世管状化石陕西迹的形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埋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早期生命演化意义
        1.1.2 地层对比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手段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剖面记录
    2.1 贺兰山地区
    2.2 豫西地区
    2.3 陕西洛南地区
    2.4 陕西陇县地区
    2.5 青海全吉山地区
    2.6 陕西宁强地区
    2.7 云南晋宁地区
第三章 Shaanxilithes化石形态学解析
    3.1 Shaanxilithes研究简史
    3.2 晚埃迪卡拉世的条带状化石类群
    3.3 形态学统计
    3.4 Shaanxilithes埋藏变形
    3.5 Shaanxilithes三维形态复原
第四章 Shaanxilithes亲缘关系及演化意义讨论
    4.1 晚埃迪卡拉世世管状化石类群
        4.1.1 克劳德管
        4.1.2 震旦管
        4.1.3 锥管虫
        4.1.4 高家山虫
        4.1.5 其他管状化石类群
    4.2 形态学比较
    4.3 亲缘关系讨论
    4.4 早期生命演化意义及古生态学推测
第五章 埋藏学分析
    5.1 化石埋藏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4.1 伊利石矿物交代
        5.4.2 伊利石+埃洛石矿物交代
        5.4.3 化石埋藏保存方式
第六章 Shaanxilithes在我国北方地区地层对比潜力评价
    6.1 Shaanxilithes地层对比潜力评价
    6.2 Shaanxilithes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存在潜力评价
        6.2.1 内蒙古清水河地区
        6.2.2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佘太镇地区
        6.2.3 甘肃龙首山地区
        6.2.4 甘肃北山地区
        6.2.5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
    6.3 我国北方地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时空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论中国拉伸纪淮南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淮南地区新元古界地层序列概述
2 淮南群的时代讨论
3 淮南系的建立
4 华北地台淮南系的地层对比
    4.1 淮南系的国内对比
    4.2 淮南系的国外对比
5 讨论与存在问题
6 结论

(6)浙江江山北部前泥盆纪锆石年代学与沉积指向构造及其古地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及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第一章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与古地理研究现状
    2.1 研究区及其地理位置
    2.2 地质概况
        2.2.1 浙西北及江山北部地区地质概况
        2.2.2 浙中-浙东南地区地质概况
    2.3 浙江地区古地理研究现状
        2.3.1 浙西北地区
        2.3.2 浙中-浙东南地区
    第二章参考文献
第3章 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3.1 样品产地与剖面特征
    3.2 样品制备、实验与年龄选取方法
    3.3 样品描述与实验结果
        3.3.1 Jt-1样品描述与实验结果
        3.3.2 Jt-2样品描述与测年结果
        3.3.3 Jt-5样品描述与测年结果
        3.3.4 Js-4样品描述与测年结果
        3.3.5 Js-7样品描述与测年结果
        3.3.6 Js-8-2样品描述与测年结果
        3.3.7 Jx11-3样品描述与测年结果
        3.3.8 Jht-1样品描述与测年结果
    3.4 前寒武纪地层年龄
        3.4.1 河上镇群年龄
        3.4.2 休宁组与雷公坞组可能的最大沉积年龄
    3.5 小结
        3.5.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数据特征
        3.5.2 碎屑锆石年谱特征与古地理意义
    第三章参考文献
第4章 沉积及同沉积指向构造研究
    4.1 定义与意义
    4.2 数据处理方法及其野外检验
        4.2.1 指向构造数据的处理方法
        4.2.2 方法性检验——以南京汤山地区斜层理为例
    4.3 指向构造类型、产地及地质特征
    4.4 指向构造特征描述与意义
        4.4.1 斜层理、波痕及叠层石
        4.4.1.1 斜层理特征描述
        4.4.1.2 波痕特征描述
        4.4.1.3 叠层石柱体保存特征描述
        4.4.1.4 沉积及古地理意义
        4.4.2 同沉积褶皱与断层特征与意义
        4.4.2.1 同沉积褶皱特征描述
        4.4.2.2 同沉积断层与滑脱构造特征描述
        4.4.2.3 古地理意义
    4.5 小结
    第四章参考文献
第5章 讨论——古地理意义
    5.1 江山北部沉积基底地势特征
    5.2 江山北部与邻区碎屑锆石年谱对比
    5.3 江山北部陆源碎屑源区——浙江中部为最可能的源区位置
    5.4 江山北部陆源碎屑源区(浙江中部)古地理若干特征
    5.5 小结
    第五章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7)华北地台南缘苏-鲁-皖地区中-新元古界的重新划分与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基性岩墙群年代学研究的突破与中元古代地层的确认
2淮南群曹店组-四顶山组的地层特征与区域对比
3淮南群的时代
4淮南地区地层与淮北地区地层对比
    4.1徐淮地区与淮南地区的岩性对比
    4.2徐淮地区与淮南地区的生物地层对比
    4.3淮南与淮北地区地层对比的标志
5苏-鲁-皖地区中-新元古界的重新划分与对比
    5.1中元古界徐淮群
        5.1.1徐淮群下部
        5.1.2徐淮群中部
        5.1.3徐淮群上部
    5.2新元古界
        5.2.1新元古界下部淮南群
        5.2.2新元古界上部南华系
6结论

四、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J].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 2021
  • [2]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盆地晚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和演化[J]. 李振生,江柔柔,马学婷,张妍,李全忠,张交东. 地质学报, 2021(11)
  • [3]凤阳地区前寒武系凤阳群和八公山群的形成时限、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D]. 李建勋.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4]晚埃迪卡拉世管状化石陕西迹的形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埋藏学研究[D]. 王欣. 西北大学, 2019(01)
  • [5]论中国拉伸纪淮南系的建立[J]. 牛绍武,辛后田,刘欢,王国明.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8(04)
  • [6]浙江江山北部前泥盆纪锆石年代学与沉积指向构造及其古地理意义[D]. 黄仁波. 南京大学, 2016(04)
  • [7]华北地台南缘苏-鲁-皖地区中-新元古界的重新划分与对比[J]. 牛绍武,辛后田,林晓辉.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03)
  • [8]前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恭贺邢裕盛教授八十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J]. 王泽九. 地球学报, 2009(04)
  • [9]前寒武系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恭贺邢裕盛教授八十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A]. 王泽九. 《地球学报》邢裕盛先生80华诞和从事地质工作57周年专辑, 2009(总第114期)
  • [10]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杨春亮,沈保丰,宫晓华. 地层学杂志, 2005(S1)

标签:;  ;  ;  ;  ;  

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