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行项目包头~东胜段高速公路二灰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会[1](2018)在《红砂岩路基填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沿线分布有大量红砂岩,但是未经处治的红砂岩由于发生崩解现象不能直接用于路基填筑,因此开展红砂岩应用于路基填筑的技术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首先对红砂岩的基本工程性质进行了试验探究,确定了红砂岩中亲水性较强的矿物质流失是导致崩解的主要原因;对红砂岩进行了改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泥和二灰固化的红砂岩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将红砂岩作为路床及路堤填料应用的建议;分析并讨论了采用土工布进行加固和处治的方案,确定了土工布包芯红砂岩路基的施工工艺,并依托工程实践,对改良处治后的红砂岩填筑路基的变形特性进行了试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土工布包芯红砂岩处治后的路基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说明处治后的红砂岩作为路基填料具有良好的工程效果。
张志鹏[2](2014)在《内蒙古自治区通乡通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自治区横跨祖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域,与黑、吉、辽、冀、晋、陕、甘、宁八省区相邻,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土地面积118万平方公里。近年来,自治区国省干线公路和县级公路得到了跨越式长足发展,但作为公路网有机组成部分的通乡通村公路却发展缓慢。目前我区尚无完整的适应各地特点、经济实用的通乡通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体系,因此,亟待根据各地筑路材料、地质水文及气候条件等情况研究出一套系统完善的、适合各地特点的通乡通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以指导农村牧区道路的建设。本文通过对通乡通村公路自然条件的调查,包括公路工程地貌方面和路面材料分布情况、公路自然区划特征与指标的调查、现有通乡通村公路使用状况调查及交通量的观测调查数据以及对交通特性的研究,对我区通村通乡公路的交通等级进行划分,将有效的指导我区通乡通村公路路面设计和施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小交通量路面结构的研究,根据自治区实际特点,在筑路材料、交通量及现有道路使用状况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区通乡通村公路面层、基层材料选择、技术要求、设计参数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区通乡通村公路路基、路面材料的选择、组成和设计参数,并借鉴以往通乡通村公路的修筑经验,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结合内蒙古地区气候与自然条件,推荐了适合不同等级的通乡通村道路面层和基层材料以及13种典型路面结构类型,提出了我区各盟市通乡通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使通乡通村道路的修建更加合理化、多样化。本文通过分析通乡通村公路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包括公路工程自身特点的因素和施工管理等因素两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对通乡通村公路的交通等级进行4级划分,为各地在修筑通乡通村道路时选择道路等级提供更加准确的定位。主要了解影响两种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两种路面结构类型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刘崭[3](2010)在《陕西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整治方案成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运输车辆的大型化、重型化,特别是干线公路上的超载、超限运输日益加剧,干线公路的路面使用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常常出现裂缝、车辙、沉陷、坑槽等病害。这些路面病害的出现,使得路面的使用性能下降,严重影响公路运营及行车安全。必须及时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使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恢复到良好水平。本文在大量路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常见沥青路面病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深入分析了各种病害的形成机理;同时,对旧沥青路面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沥青路面功能性能、结构性能的各项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路面使用性能的综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沥青路面局部病害的处理措施和常见的路面整体性处治方案以及各种整治方案的使用条件;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对陕西省榆林、铜川两地干线公路的主要病害进行分析,确定了病害的主要范围,并根据病害的分布情况提出了两地干线公路病害的整治方案,最后对病害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指导陕西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整治的决策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牛刚[4](2010)在《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与线形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庆油气田道路等级较低,一直沿用农村公路或者等外标准建设,其特点就是等级低,建设期集中,资金有限,为了保证油气田道路的建设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去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就需要对油气田道路的设计阶段的各个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减少土方工程量,减少道路里程,节约投资和保护环境。本文结合长庆油气田道路实际运营现状,通过对道路设计中的关键指标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更加适合油气田道路的技术指标。(1)灵活运用“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测设计新理念和运行车速理论,针对长庆油田道路等级低,结合行驶车辆的特性制定出符合长庆油田工程实际的道路标准,对油气田道路进行了主干线、干线、支线的道路分级,提出了40、30、20、15、10km/h的设计速度,及各个速度下的平、纵设计指标。(2)其中15、10km/h的设计速度及相关设计指标是通过调查研究后得出来的,解决了低等级的油田道路没有设计指标可以参考依据的困难,而且因为是通过多年运营的考验,所以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3)针对油气田专用道路大多数难易达到交通部行业标准的现状,在油气区专用道路日交通量较少,车辆运行速度低,且防护措施得力的情况下,通过本次研究得出的设计标准较好的符合自然地形,减少了环境破坏,具有经济、环保和实用性。
袁春毅[5](2009)在《我国公路后评价若干拓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公路里程的飞速增长,通达、通畅深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对道路交通安全、美学、环保要求也日益提高,也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建设,目前公路现有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在的状况,尤其是在公路路面结构与造价评价、公路建设项目过程评价、用地综合评价、景观评价以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和方法等方面研究尚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从而使得研究我国公路后评价拓展问题成为必要。本文在广泛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后评价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路建设现状,对后评价拓展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致力于解决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弥补不足,填补空白,力求使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更加科学完善。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1)系统分析了国内外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应用状况,首次基于公路自然区划对路面结构进行了评价;采用了小样本t分布理论对路面厚度及公路工程的三部分费用、路面造价、路基造价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不同公路自然区划高速公路合理路面厚度范围和路面各层结构造价范围。评价了典型省份的公路工程造价,并对超概费用的组成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超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建议。(2)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运营管理等三阶段实施效果评价以及安全评价,系统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公路建设项目创新后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方面的评价内容,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创新评价中,并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了基于层次模糊方法的公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评价模型。(3)针对目前公路建设用地指标的不足,深入研究了路基工程、交叉工程以及沿线设施用地指标,首次提出了相应的用地指标值,并从宏观性与微观性两个层面上对公路占地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4)深入分析公路景观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元素,以公路设计新理念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以公路路域和谐性、人路和谐性、公路外部环境和谐性三项内容为基本评价指标的公路景观和谐性评价体系;考虑评价指标值的客观可靠性,将评价指标的不同等级定义为区间数,采用整体逼近思想,首次建立了基于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公路景观和谐性评价模型,并对某条高速公路的公路景观进行了评价,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与合理性。(5)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后评价体系的异同,首次建立了我国农村公路后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DEA的农村公路建设后评价模型,并以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农村公路密度及乡镇、行政村通达状况为例,对各省农村公路现状做出了定量评价。
付立平[6](2008)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半刚性沥青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也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成果,但就我国目前高等级公路半刚性沥青路面的使用状况而言,使用一定年限(小于设计年限)后普遍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内蒙地区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多年来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经验教训,并通过比较已运行高速公路的使用状况,详细分析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级公路半刚性沥青路面的路面结构组成、使用状况、早期损害及其原因等。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考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级公路的使用要求、交通量大小及组成、当地的气象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经过原因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压实、完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控制材料、设置级配碎石层和搞好路面及面层结构排水设计等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害的防治提供一些科学合理地控制措施,并提出控制措施具体实施应注意的事项,目的是加强内蒙古自治区半刚性沥青路面早期损害防治措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减少路面的早期破坏,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刘治龙[7](2007)在《郑少高速公路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路面平整度是评价路面使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车辆在路面上的行驶质量和高速公路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路面平整度的改善和提高一直作为沥青路面施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而受到公路科技界关注和重视。尽管已经存在着不少有关沥青路面平整度的研究文献,而目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机械化程度高,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严格,检验评定标准不断提高,建设单位有的超规范要求,但铺筑路面的平整度有时仍不尽人意,存在影响行车安全、车速及舒适性的隐患。特别是近年来,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上、中面层大部分采用改性沥青,因此,针对改性沥青路面,认真分析探讨影响高速公路平整度的因素、提出重视、改善和提高平整度的技术措施非常必要。本论文在分析引起沥青路面不平整因素的前提下,针对河南省郑少高速公路实际工程情况,为保证其沥青路面平整度,对影响到其沥青路面平整度的主要施工环节进行了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详细分析了路面不平等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适应郑少高速公路的SBS的改性工艺、SBS改性沥青的温度控制、路面的现场施工工艺,并对改性成本进行分析。从路基、桥梁涵洞、底基层和基层、材料、路面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出发,分析各种因素对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影响,最终得到确保路面平整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同时提高现场施工文明素质。通过改变“重建设,轻养护”的错误思想,加强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力度,保证路面平整度长期保持在稳定满意的水平。根据郑少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特点及施工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构建了施工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确定了各主要管理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职责,确保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在要求范围内。改性沥青路段平整度的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能够达到严格的平整度要求,并优于规范要求,因此,通过郑少高速公路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路面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的平整度,提高路面行驶舒适性。
张泛,王晓江,王志平,萧岩,李郑,杨玉淮,贾渝,杨树祺,范励修,李福普,柳浩,陈卫权,石中柱,谢产庭,张爱江[8](2006)在《道路工程篇》文中研究表明一、道路工程建设发展概述 (一)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公路建设十年发展成就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以下同) 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市场,投资数量和开工项目之多,各国少有。从1990年到2003年的 14年内,全国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近2万亿元。其中,2002年达到3212亿元,2003年达到3715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交通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成为交通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主要标志是:
张雁[9](2006)在《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对策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经历了17年的飞跃发展,截止2005年底已经达到4.1×104km,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到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网将形成总规模8.5×104km,接近于美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为了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安全、舒适、快速、经济的运营特点,保持高速公路的使用性能,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受到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在逐年增加,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着全国高速公路网络化的形成。 本论文研究西北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养护对策问题。通过实地调查西北地区已建高速公路的病害类型、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养护状况、交通组成、地理气候等资料,总结归纳出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的典型病害是横向裂缝、坑槽、车辙三大类型。详细分析了在高速公路发展中的气候与养护、交通与养护、建设与养护、管理与养护等关系。 以横向裂缝、坑槽、车辙的破损率作为因素,建立了西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路况评价模型。以实测和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起养护费用模型,并将路况评价模型和养护费用模型结合起来,确定养护实施的优先级别,从而为合理分配养护资金、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提供依据。 借鉴国外及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了基于典型病害的养护标准,并归纳出养护技术集。根据养护标准和养护技术集,建立了养护技术的选择方法,为合理制定养护方案提供依据。在分析现行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养护管理对策,并推行养护工程监理制、养护工程招投标制和养护设备租赁管理对策。
杨丽香[10](2006)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突飞猛进,沥青路面机械化施工设备已经配套,施工工艺较完善,路面平整度是评价路面使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改善和提高一直作为沥青路面施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而受到了国内外公路科技界关注、重视和研究。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平整度检测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省近几年来所修建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进行的大量调查,并结合多年来在高等级公路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实际经验,分析了平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严格控制基层平整度、改进碾压及摊铺等施工工艺等一些具体的路面平整度控制措施,以提高沥青路面平整度,保证路面工程质量,改善道路的使用性能。本文还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出山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指标IRI和σ之间的线性关系。此项研究对山西省高速公路的平整度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同时也对我国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世行项目包头~东胜段高速公路二灰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行项目包头~东胜段高速公路二灰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红砂岩路基填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关键技术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红砂岩基本性质及其崩解机理研究 |
2.1 红砂岩的工程性质 |
2.1.1 比重试验 |
2.1.2 颗粒分析试验 |
2.1.3 界限含水率试验 |
2.1.4 天然稠度试验 |
2.1.5 击实试验 |
2.1.6 承载比(CBR)试验 |
2.1.7 膨胀性试验 |
2.2 红砂岩矿物成分分析 |
2.3 红砂岩崩解机理分析 |
2.3.1 崩解机理 |
2.3.2 微观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砂岩崩解土评价及改性试验研究 |
3.1 红砂岩改性 |
3.2 红砂岩崩解原状土及不同固化剂掺量改良土的液塑限试验 |
3.3 红砂岩崩解后土的击实特性变化 |
3.3.1 石灰改良红砂岩击实特性分析 |
3.3.2 不同固化方法击实效果对比 |
3.3.3 不同击实功的特性 |
3.4 崩解土及掺加固化剂土的CBR试验 |
3.4.1 不同击实功下CBR试验 |
3.4.2 不同固化剂掺量下CBR试验 |
3.4.3 红砂岩CBR随浸泡时间变化试验 |
3.4.4 基于CBR评价的内蒙古红砂岩应用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砂岩填方路基的稳定加固技术研究 |
4.1 红砂岩在填方路基中的应用研究 |
4.1.1 压实控制要求 |
4.1.2 填筑部位要求 |
4.2 土工合成材料稳定加固方案 |
4.3 土工布包芯方法红砂岩填筑路基方案 |
4.4 观测仪器安置施工 |
4.4.1 水平测斜管观测 |
4.4.2 沉降板观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红砂岩铺筑路段综合防排水设计 |
5.1 路基排水层设计 |
5.1.1 排水层的布置 |
5.1.2 材料性能要求 |
5.1.3 路边排水 |
5.2 路面防水层设计 |
5.2.1 应力吸收层布设 |
5.2.2 应力吸收层原材料技术要求 |
5.2.3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级配范围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红砂岩铺筑路基应用实例 |
6.1 项目概况 |
6.2 试验段施工准备 |
6.2.1 机械设备安排 |
6.2.2 试验检测仪器设备安排 |
6.2.3 填筑方案 |
6.2.4 取土场处理 |
6.2.5 技术交底 |
6.3 路堤基底的处理 |
6.3.1 基底原地面的清除 |
6.3.2 基底填筑前处理 |
6.4 路堤填筑 |
6.5 路基填筑压实 |
6.5.1 压实工序 |
6.5.2 压实控制点 |
6.6 包边土施工 |
6.7 沉降检测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内蒙古自治区通乡通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课题提出的目的与意义 |
1.2 前期研究及工作基础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全区通乡通村公路自然条件、使用状况调查及交通等级划分 |
2.1 通乡通村公路自然条件调查 |
2.1.1 公路工程地貌 |
2.1.2 内蒙古自治区路面材料分布调查 |
2.1.3 内蒙古自治区公路自然区划特征与指标 |
2.2 现有通乡通村公路使用状况调查 |
2.2.1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
2.2.2 现有通乡通村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交通量调查及交通等级划分 |
2.3.1 现有乡村道路交通量调查 |
2.3.2 通乡通村公路交通特性 |
2.3.3 通乡通村公路等级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研究 |
3.1 通乡通村路基强度划分 |
3.1.1 路基回弹模量 E 的确定 |
3.1.2 改建公路路基的回弹模量 |
3.2 通乡通村公路基层材料及设计参数 |
3.2.1 粒料类基层(柔性基层) |
3.2.2 半刚性基层 |
3.2.3 固化土基层材料 |
3.3 沥青面层材料选择及设计参数 |
3.3.1 沥青面层结合料的选择和技术要求 |
3.3.2 通乡通村公路面层集料的选择与技术要求 |
3.4 通乡通村公路沥青面层结构类型 |
3.4.1 沥青表处 |
3.4.2 碎石封层 |
3.4.3 沥青贯入式面层 |
3.5 水泥混凝土面层材料选择及设计参数 |
3.5.1 水泥技术要求 |
3.5.2 粉煤灰及其他掺合料 |
3.5.3 粗集料 |
3.5.4 细集料 |
3.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6 内蒙古通乡通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推荐 |
3.6.1 通乡通村公路路面结构选型影响因素 |
3.6.2 通乡通村公路路面结构推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乡通村公路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
4.1 通乡通村公路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
4.1.1 通乡通村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因素 |
4.1.2 我区通乡通村公路施工管理因素 |
4.2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
4.3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
4.3.1 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 |
4.3.2 通乡通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控制要点 |
4.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3)陕西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整治方案成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干线公路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的关键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及形成机理分析 |
2.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 |
2.1.1 横缝特点和分布规律 |
2.1.2 纵缝特点和分布规律 |
2.1.3 龟裂特点和分布规律 |
2.1.4 网裂特点和分布规律 |
2.1.5 块裂特点和分布规律 |
2.1.6 车辙特点和分布规律 |
2.1.7 沉陷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
2.1.8 坑槽、松散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
2.1.9 其他病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
2.2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形成机理分析 |
2.2.1 横缝形成机理 |
2.2.2 纵缝形成机理 |
2.2.3 龟裂形成机理 |
2.2.4 网裂形成机理 |
2.2.5 块裂形成机理 |
2.2.6 车辙形成机理 |
2.2.7 沉陷形成机理 |
2.2.8 坑槽、松散形成机理 |
2.2.9 其他病害的形成机理 |
2.3 小结 |
第三章 旧沥青路面评价研究 |
3.1 旧沥青路面的评价内容 |
3.1.1 功能性能 |
3.1.2 结构性能 |
3.1.3 为确保使用性能须具备的条件 |
3.2 沥青路面评价性能指标及模型 |
3.2.1 路面损坏状况评价 |
3.2.2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 |
3.2.3 路面结构性能评价 |
3.2.4 路面安全性能评价 |
3.2.5 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 |
3.2.6 路面性能评价模型 |
3.3 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常见整治方案及适用条件研究 |
4.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处理措施 |
4.1.1 路面裂缝类病害处理措施 |
4.1.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的处理措施 |
4.1.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的处理措施 |
4.1.4 沥青路面其他种类病害的处理措施 |
4.2 沥青路面常见整体性处治方案 |
4.2.1 罩面类整治方案 |
4.2.2 翻修类处治方案 |
4.2.3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
4.3 沥青路面整治方案的适用条件 |
4.3.1 罩面类方案的适用条件 |
4.3.2 翻修类方案的适用条件 |
4.3.3 再生方案的适用条件 |
4.4 小结 |
第五章 陕西省榆林、铜川干线公路沥青路面整治方案研究 |
5.1 陕西省榆林、铜川市自然地理环境特性与路网现状 |
5.1.1 榆林市 |
5.1.2 铜川市 |
5.2 陕西省榆林、铜川干线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况调查 |
5.2.1 路面破损状况调查 |
5.2.2 路面结构弯沉调查 |
5.2.3 路面平整度调查 |
5.2.4 路面抗滑能力 |
5.2.5 路面的综合评价 |
5.3 陕西省榆林、铜川干线公路主要病害成因分析 |
5.3.1 交通量急剧增长 |
5.3.2 超载超限严重 |
5.3.3 超期服役 |
5.3.4 排水设施不完善 |
5.4 针对陕西省榆林、铜川干线公路主要病害的整治方法 |
5.4.1 裂缝的处治 |
5.4.2 车辙的处治 |
5.4.3 坑槽的处治 |
5.4.4 沉陷的处治 |
5.5 针对陕西省榆林、铜川干线公路大中修整治方法 |
5.5.1 榆林区域内典型路段路面大修整治方案 |
5.5.2 铜川区域内典型路段路面大修整治方案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与线形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长庆油气田公路现状 |
1.2 目前国内同地区、同级别道路设计的标准 |
1.2.1 我国农村公路设计标准 |
1.2.2 甘肃省农村道路标准 |
1.3 国内、外沙漠公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3.1 我国沙漠公路现状 |
1.3.2 我国沙漠公路存在的问题 |
1.3.3 国内、外关于沙漠公路的相关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公路线形指标与沙漠路面结构调查 |
2.1 国外公路线形指标调查分析 |
2.1.1 线形连续性指标 |
2.1.2 舒适性指标 |
2.1.3 运行速度 |
2.2 国内公路线形指标调查分析 |
2.2.1 平面线形指标 |
2.2.2 纵断面线形指标 |
2.2.3 停车视距指标 |
2.2.4 超高指标 |
2.3 国外沙漠路面结构调查分析 |
2.4 国内沙漠路面结构调查分析 |
2.4.1 我国沙漠地区地理、自然气候状况分析 |
2.4.2 我国沙漠路面结构、材料调查分析 |
2.4.3 我国沙漠路面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田车辆特性与油田公路线形指标 |
3.1 油田公路路线设计标准制定依据 |
3.2 油田公路车辆特性分析 |
3.2.1 油田公路设计车型 |
3.2.2 油田公路设计交通量 |
3.2.3 油田公路设计车速与运行车速 |
3.3 油田公路线形设计 |
3.3.1 直线设计 |
3.3.2 圆曲线设计 |
3.3.3 缓和曲线设计 |
3.3.4 超高设计 |
3.3.5 纵坡设计 |
3.3.6 竖曲线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 |
4.1 典型沙漠地区路基设计参数调查 |
4.2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合理填筑高度研究 |
4.2.1 道路沙害的主要形式 |
4.2.2 风沙流场与填土高度间的统计规律 |
4.2.3 不同等级沙漠油田公路路基填土高度确定 |
4.3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设计 |
4.3.1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设计原则及有关规定 |
4.3.2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路基结构设计形式 |
4.3.3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路基横断面设计 |
4.4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施工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设计 |
5.1.国内外沙漠公路路面结构分析 |
5.2.沥青面层材料设计参数调查 |
5.3.沙漠油田公路设计原则 |
5.4.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组合推荐 |
5.5.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油田公路固沙防沙与绿化体系 |
6.1 公路防沙治沙原则及主要措施 |
6.1.1 公路防沙治沙原则 |
6.1.2 防风沙工程措施 |
6.1.3 固沙植物措施 |
6.2 沙漠公路防沙固沙体系 |
6.2.1 工程防沙体系 |
6.2.2 植物防沙体系 |
6.2.3 公路防沙体系的建立 |
6.3 沙漠公路沙害控制措施 |
6.3.1 我国沙害基本现状和特点 |
6.3.2 公路沙害危害形式 |
6.3.3 沙漠公路控制沙害措施 |
6.4 长庆油田实体工程应用 |
6.4.1 侯北井区主干沥青道路 |
6.4.2 姬塬油田罗1井组道路 |
6.4.3 长庆油气田路线设计标准 |
6.4.4 长庆油气田路基设计 |
6.4.5 长庆油气田路面设计 |
6.4.6 长庆油气田桥涵设计 |
6.4.7 路线交叉及交通安全设施 |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公路后评价若干拓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部审后评价执行情况研究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评价 |
1.3.1 发达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的项目后评价发展 |
1.3.2 我国投资项目的后评价 |
1.3.3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 |
1.3.4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公路路面结构与造价后评价研究 |
2.1 概述 |
2.2 路面结构状况分析评价 |
2.2.1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状况 |
2.2.2 国外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分析评价 |
2.2.3 基于自然区划的我国路面结构评价 |
2.2.4 基于t分布理论的路面厚度评价 |
2.3 公路工程造价分析评价 |
2.3.1 基于三大费用的高速公路造价分析 |
2.3.2 路面总造价分析 |
2.3.3 基于路面结构层的造价分析 |
2.3.4 路基各项费用分析 |
2.3.5 陕西省公路工程造价评价 |
2.4 典型路面结构造价研究 |
2.4.1 新型路面结构造价分析 |
2.4.2 路面结构的造价对比研究 |
2.4.3 公路工程养护费用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建设项目过程后评价研究 |
3.1 概述 |
3.2 公路建设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研究 |
3.2.1 公路建设项目实施效果评价范畴及意义 |
3.2.2 公路建设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各阶段特征及内容 |
3.2.3 公路建设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指标 |
3.3 公路建设项目创新应用后评价研究 |
3.3.1 公路建设项目创新的概念及意义 |
3.3.2 公路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特点及原则 |
3.3.3 公路建设项目理念创新后评价 |
3.3.4 公路建设项目技术创新后评价 |
3.3.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创新后评价 |
3.4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后评价研究 |
3.4.1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意义及应用范围 |
3.4.2 现有常用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分析 |
3.4.3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后评价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建设用地后评价研究 |
4.1 概述 |
4.1.1 公路建设用地总体形势分析 |
4.1.2 公路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2 公路建设合理用地研究 |
4.2.1 公路建设项目现行"指标"执行情况 |
4.2.2 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存在问题分析 |
4.2.3 高速公路项目审批用地与实际用地比较 |
4.2.4 公路建设用地指标研究 |
4.3 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措施及建议 |
4.4 公路建设用地综合后评价 |
4.4.1 区域通道占地总体评价 |
4.4.2 公路项目建设用地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路建设项目景观后评价研究 |
5.1 概述 |
5.2 公路景观和谐性评价体系研究 |
5.2.1 公路景观和谐性理念研究 |
5.2.2 公路景观和谐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
5.2.3 公路景观和谐性体系后评价思路 |
5.2.4 公路景观和谐性后评价调查方法 |
5.3 公路景观和谐性后评价体系建立 |
5.4 基于区间逼近的公路景观和谐性评价 |
5.4.1 基于区间逼近的和谐性评价简介 |
5.4.2 多指标区间数逼近决策模型的建立 |
5.4.3 公路景观和谐性元素分析 |
5.4.4 权重的确定 |
5.5 基于区间逼近的公路景观和谐性评价实例 |
5.5.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5.5.2 评价集的建立 |
5.5.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公路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
6.1 概述 |
6.2 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及通达状况分析评价 |
6.2.1 "十五"农村公路成果 |
6.2.2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阶段成果 |
6.3 农村公路后评价必要性及意义 |
6.4 我国农村公路后评价体系建立 |
6.4.1 农村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后评价 |
6.4.2 农村公路建设状况后评价 |
6.4.3 农村公路建设效益后评价 |
6.4.4 农村公路管理后评价 |
6.5 基于DEA的农村公路建设后评价模型研究 |
6.5.1 DEA方法概述 |
6.5.2 DEA模型 |
6.5.3 基于DEA的农村公路通达状况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1 半刚性路面结构在法国的应用状况 |
1.2.2 英国沥青路面结构形式 |
1.2.3 美国沥青路面结构形式 |
1.2.4 日本沥青路面结构形式 |
1.2.5 德国沥青路面结构形式 |
1.2.6 国外部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 |
1.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半刚性沥青路面存在的早期损坏及其原因 |
2.1 半刚性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的形式 |
2.1.1 半刚性基层路面的定义 |
2.1.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路面的早期损坏的形式 |
2.2 水损害的形式和产生原因 |
2.3 裂缝的形式和产生原因 |
2.3.1 裂缝的主要形式 |
2.3.2 裂缝产生的原因 |
2.4 路面变形的形式和产生的原因 |
3 减少半刚性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措施 |
3.1 内蒙古自治区半刚性基层路面发展情况 |
3.2 哈磴高速公路为减少公路早期损坏的实践 |
3.2.1 Superpave混合料设计方法简介 |
3.2.2 沥青及改性沥青的确定 |
3.2.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以Super25为例) |
3.3 集丰高速公路为减少公路早期损坏的实践(以AC-16为例) |
3.4 加强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 |
3.5 预防减少裂缝的措施 |
3.6 完善路面结构排水和封水设计 |
4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郑少高速公路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路面平整度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路面平整度国外研究概况 |
1.2.2 路面平整度国内研究概况 |
1.3 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重要性 |
1.3.1 提高高速公路路面的主要使用性能 |
1.3.2 影响路面养护费用和使用寿命 |
1.4 郑少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情况概述 |
1.4.1 建设郑少高速公路的意义 |
1.4.2 郑少高速公路的工程简介 |
1.4.3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 |
2.1 概述 |
2.1.1 路面平整度的基本定义 |
2.1.2 路面平整度检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
2.1.3 路面平整度检测仪的基本分类 |
2.1.4 平整度指标 |
2.2 路面平整度分析理论基础 |
2.2.1 信号处理 |
2.2.2 采样间隔 |
2.2.3 滤波 |
2.2.4 滑动平均滤波器 |
2.2.5 正弦曲线 |
2.2.6 频率响应 |
2.3 平整度测试方法 |
2.3.1 3m直尺法 |
2.3.2 连续式平整度仪法 |
2.3.3 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法 |
2.3.4 激光平整度测试车法 |
2.4 平整度检测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
2.4.1 国际平整度指数 |
2.4.2 VBI与其他平整度指标相关关系的建立 |
2.5 其它路面平整度指标 |
2.5.1 道路行驶舒适性主观评价 |
2.5.2 行驶质量舒适性指数RN(又称观测打分值) |
2.5.3 半车平整度指标HRI |
2.5.4 RMSA |
2.5.5 路段长度对路面平整度指标的影响 |
2.5.6 平整度标准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 |
3.1 设计因素 |
3.2 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
3.3 桥头及桥梁伸缩缝的跳车 |
3.4 基层的不平整 |
3.5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
3.6 沥青混合料拌和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
3.7 路面摊铺机械及施工工艺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
3.8 碾压工艺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
3.9 路面接缝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控制技术 |
4.1 SBS改性沥青的控制技术 |
4.1.1 改性沥青的性能和使用原理 |
4.1.2 郑少高速公路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
4.1.3 SBS改性工艺 |
4.1.4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 |
4.1.5 SBS改性沥青加工成本分析 |
4.2 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控制技术 |
4.2.1 路基的施工控制 |
4.2.2 桥梁涵洞两端及桥梁伸缩缝的防治措施 |
4.2.3 底基层、基层施工质量控制 |
4.2.4 材料与沥青混合料质量的控制 |
4.2.5 路面施工机械及施工工艺 |
4.2.6 现场文明施工 |
4.2.7 养护和管理水平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施工组织管理 |
5.1 施工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
5.1.1 施工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 |
5.1.2 施工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 |
5.2 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及主要成员职责 |
5.2.1 项目经理部职责 |
5.2.2 项目经理职责 |
5.2.3 项目总工程师职责 |
5.2.4 工程技术部职责 |
5.2.5 安质环保部职责 |
5.2.6 物资设备部职责 |
5.2.7 计划财务部职责 |
5.2.8 试验室职责 |
5.2.9 精测队职责 |
5.3 郑少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检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养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养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2 国内养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现状调查及分析 |
2.1 概述 |
2.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交通概况 |
2.3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2.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概况 |
2.4.1 管理职能现状 |
2.4.2 管理模式现状 |
2.4.3 养护计划、资金与法规现状 |
2.4.4 存在的弊端 |
2.5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路况调查 |
2.5.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损坏类型 |
2.5.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路面典型病害类型及产生原因 |
2.5.3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影响因素 |
2.5.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路面病害通常的防治措施及效果 |
2.6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概况 |
2.6.1 A高速公路养护调查 |
2.6.2 B高速公路养护调查 |
2.6.3 C高速公路养护调查 |
2.6.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的养护技术调查 |
2.6.5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的养护特点 |
2.7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发展中若干关系分析 |
2.7.1 气候与养护的关系分析 |
2.7.2 交通与养护的关系分析 |
2.7.3 建设与养护的关系分析 |
2.7.4 管理与养护的关系分析 |
3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路况评价模型的建立 |
3.1 概述 |
3.2 高速公路路况评价指标及模型回顾 |
3.2.1 国外公路的评价指标 |
3.2.2 我国公路的评价指标 |
3.3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指标体系 |
3.3.2 指标筛选 |
3.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路况评价模型的建立 |
3.4.1 分析影响因素 |
3.4.2 评分原则、方法及标准 |
3.4.3 病害调查 |
3.4.4 专家组成 |
3.4.5 实验路段 |
3.4.6 实测数据 |
3.4.7 专家评分 |
3.4.8 数据整理及分析 |
3.4.9 评价模型的建立 |
3.4.10 评价模型的检验 |
3.5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路况评价模型的应用 |
3.6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费用模型的建立 |
3.6.1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费用调查 |
3.6.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的养护费用模型及养护的优先级别 |
3.7 小结 |
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技术对策 |
4.1 概述 |
4.1.1 高速公路养护的目的和任务 |
4.1.2 高速公路养护的基本原则 |
4.1.3 高速公路养护的特点 |
4.1.4 高速公路养护的内容 |
4.1.5 高速公路养护的分类 |
4.2 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的基本概念 |
4.2.1 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的原则 |
4.2.2 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的内容 |
4.2.3 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的标准 |
4.3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技术 |
4.3.1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用的养护方法 |
4.3.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的确定 |
4.3.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新技术的采用 |
4.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路面养护检测技术 |
4.4.1 路面行驶质量检测 |
4.4.2 路面强度检测 |
4.4.3 路面抗滑性能检测 |
4.4.4 路面状况检测 |
4.4.5 路面养护质量综合评定 |
4.5 小结 |
5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对策 |
5.1 概述 |
5.1.1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方针与原则 |
5.1.2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内容 |
5.1.3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特点 |
5.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对策 |
5.2.1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的设置 |
5.2.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人员设置 |
5.2.3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规则的设置 |
5.2.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 |
5.2.5 建立专业化养护公司 |
5.2.6 建立路段公司小型养护队 |
5.3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质量监督制管理对策 |
5.3.1 养护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 |
5.3.2 养护工程质量监督的原则 |
5.3.3 养护工程质量监督的内容 |
5.3.4 养护工程质量监督的实施 |
5.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监理制管理对策 |
5.4.1 高速公路养护监理的原则 |
5.4.2 高速公路养护监理的特点 |
5.4.3 高速公路养护监理的任务 |
5.4.4 高速公路养护监理的种类 |
5.4.5 高速公路养护监理制的实施方法 |
5.4.6 高速公路养护监理的实施 |
5.5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策 |
5.5.1 养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
5.5.2 养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施 |
5.6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制管理对策 |
5.6.1 养护工程招投标制的特点 |
5.6.2 养护工程招投标制实施的要求 |
5.6.3 养护工程招投标制的实施步骤 |
5.7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设备管理对策 |
5.7.1 养护设备概况 |
5.7.2 租赁中心经营的内容 |
5.7.3 组建租赁中心的优点 |
5.7.4 租赁中心的管理机制 |
5.8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今后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山西省高等级公路路面平整度现状调查分析 |
2.1 概述 |
2.2 现行平整度相关规范标准 |
2.3 山西省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现状调查与评价 |
2.4 总结 |
3 沥青路面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 |
3.1 概述 |
3.2 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
3.3 桥梁涵洞两端及桥梁伸缩缝的跳车影响 |
3.4 基层、底基层不平整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
3.5 材料与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
3.6 路面施工机械及施工工艺的影响 |
3.7 现场施工的影响 |
4 提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控制措施 |
4.1 路基的施工控制 |
4.2 桥梁涵洞两端及桥梁伸缩缝的防治措施 |
4.3 底基层、基层施工质量控制 |
4.4 材料与沥青混合料质量的控制 |
4.5 路面施工机械及施工工艺 |
4.6 现场文明施工 |
4.7 养护和管理水平 |
5 沥青路面平整度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 |
5.1 概述 |
5.2 平整度测试方法 |
5.3 平整度检测设备—激光平整度测试车 |
5.4 平整度检测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
5.5 山西省平整度指数IRI与σ的相关关系 |
6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世行项目包头~东胜段高速公路二灰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红砂岩路基填筑技术研究[D]. 王志会. 长安大学, 2018(01)
- [2]内蒙古自治区通乡通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研究[D]. 张志鹏. 长安大学, 2014(04)
- [3]陕西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整治方案成套技术研究[D]. 刘崭. 长安大学, 2010(03)
- [4]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与线形指标研究[D]. 牛刚. 长安大学, 2010(02)
- [5]我国公路后评价若干拓展问题研究[D]. 袁春毅. 长安大学, 2009(01)
- [6]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分析与研究[D]. 付立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10)
- [7]郑少高速公路改性沥青路面平整度控制技术研究[D]. 刘治龙. 长沙理工大学, 2007(02)
- [8]道路工程篇[A]. 张泛,王晓江,王志平,萧岩,李郑,杨玉淮,贾渝,杨树祺,范励修,李福普,柳浩,陈卫权,石中柱,谢产庭,张爱江.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9]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对策的研究[D]. 张雁. 南京林业大学, 2006(04)
- [1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控制[D]. 杨丽香. 长安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