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单纯急性呼吸衰竭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玮贝[1](2021)在《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特征和耐药性情况。2、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多重耐药感染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多重耐药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住院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检出病原菌构成、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年间本院共664例AECOPD患者中培养出病原菌有111例,男性102例,女性9例,80-8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46人,占41.44%);科室分布主要见于呼吸内科52例(46.89%),其次为ICU 34例(30.6%)、老年病科15例(13.51%);合并基础疾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最多共65例(58.56%),其次为合并脑血管意外39例(35.14%),合并糖尿病30例(27.03%),合并冠心病17例(15.32%)。2、111例AECOPD患者共检出1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多重耐药菌占总检出致病菌25.98%,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3、本研究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中对阿米卡星最敏感,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高(58.33%);流感嗜血杆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65.0%);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最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高(93.3%);肺炎克雷伯菌也对替加环素敏感,对多西环素耐药率最高(83.3%);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肺癌、合并肾脏病、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合并呼吸衰竭,是否频繁更换抗生素、是否行机械通气及是否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是否留置尿管、胃管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革兰阳性菌常见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达25.98%,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2、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药物未见明显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替加环素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3、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2](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我国慢阻肺领域的专家们通过检索和整合近年来慢阻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次修订提出了将危险因素、筛查问卷和普及肺功能应用相结合的策略,期望提高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对疾病综合评估、稳定期药物治疗、急性加重的评估、规范化治疗、后续访视和预防未来的急性加重等方面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对慢阻肺诊疗及临床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方国强[3](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后序惯性治疗的比较。方法:于2019年01月-2020年0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加强医疗病房(RICU)连续收入院的AECOPD所致ARF患者中,纳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ETI-MV)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当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但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时,拔除气管插管,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HFNC治疗,为HFNC组,另一组给予NIPPV治疗,为NIPPV组。比较两组拔管后7天内再插管事件发生率、HFNC与NIPPV并发症发生率(如压伤、胃胀以及误吸等)、病死率、R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有44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FNC组有20例,NIPPV组有24例。HFNC组患者7天内再插管率显着高于NIPPV组[35%(7/20)比4.16%(1/24),P<0.05)],但HFNC并发症明显低于NIPPV[(0比25%(6/24),P<0.05)]。与NIPPV组比较,HFNC组病死率无明显变化[(5%(1/20)比4.2%(1/24),P>0.05)],R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也无显着差异(天:分别为19.45±10.81比15.54±7.21,27.35±12.21比23.33±10.87,所有P>0.05)。结论:AECOPD所致ARF患者早期拔管后序惯HFNC疗效可能劣于NIPPV,但患者顺应性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单梦田[4](2020)在《头罩与面罩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是一种无需建立有创人工气道的呼吸支持技术。对于意识清楚而且配合的轻中度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患者,NIV可能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辅助通气方式,但目前NIV技术的应用尚存在一定的争议。NIV的临床疗效与引起ARF的病因、患者基础疾病、呼吸衰竭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因素有关,也与包括连接方式在内的多种技术因素相关。NIV常通过鼻罩或各种面罩实现呼吸机与患者之间的紧密连接,是NIV成功实施的保障。然而,尽管在面罩的形状、材质、型号、条带等多种方面不断改进,面罩NIV仍存在面部皮肤损伤、鼻梁溃疡、眼部刺激、漏气、排痰障碍和胃胀气等不良反应,造成患者的不耐受,甚至通气失败,使NIV的失败率高达18%。近年来,新型头罩应运而生,其全新的设计避免了与患者面部皮肤的直接接触,而且不受面部畸形、严重龋齿、口腔外伤等限制适用于各种脸型患者,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研究表明,头罩与面罩NIV相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ACPE)、免疫缺陷致ARF等患者中具有相似的改善氧合等临床疗效,且可能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和较好的耐受性,但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的依据,此外,头罩NIV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研究目前较少,尤其在累及胸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方法对比头罩NIV与面罩NIV在不同原因致ARF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头罩NIV是否可降低NIV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头罩NIV在不同疾病致ARF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患者耐受性和预后情况。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09月至2020年01月收住的符合临床诊断的ARF患者,排除存在有创机械通气指征,筛选出满足本研究纳入标准的ARF患者。根据ARF患者的不同病因分为四个亚组,采用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制定各亚组随机分配方案,选用信封法把随机分配方案保存至密封不透明的红信封中,入组时按照对应信封内分配方案确定患者的分组情况(头罩组或面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均采用无创压力支持模式进行辅助通气,均通过常规呼吸回路使头罩或面罩与呼吸机紧密连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NIV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O2/Fi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carbon dioxide,PaCO2)、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等指标并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记录两组患者各观察点的患者耐受性评分、NIV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临床诊断的ARF患者225例,排除存在有创机械通气指征和拒绝参加本研究等患者97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28例,根据分配方案随机分配至两组,其中头罩组和面罩组各64例,病因涉及胸部创伤致ARF、AECOPD、ACPE和重症肺炎患者,即各亚组分别为胸部创伤组(头罩NIV 29例和面罩NIV 30例)、AECOPD组(头罩NIV 16例和面罩NIV 15例)、ACPE组(头罩和面罩NIV各14例)和重症肺炎(头罩和面罩NIV各5例)。两组患者基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头罩组与面罩组相比明显降低NIV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组分析表明,与面罩NIV相比,胸部创伤组中头罩NIV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面罩组相比,头罩组在不同时间点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NIV结束时良好耐受率92.1%(59/64)比73.4%(47/64)(P=0.005),完全耐受率 68.7%(44/64)比 35.9%(23/64)(P<0.001)];与治疗前比较,在NIV 1 h、NIV4 h、NIV结束时头罩组和面罩组的PaO2/FiO2均显着升高,RR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表明,胸部创伤患者PaO2/FiO2在NIV 1 h、4 h和结束时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面罩相比较头罩NIV患者PaO2/FiO2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V时间、ICU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和住院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头罩NIV与面罩NIV相比可明显降低ARF患者的NIV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而改善血气交换和缓解呼吸困难等临床疗效相似。在胸部创伤患者中,与面罩NIV相比,头罩NIV明显降低NIV相关并发症和改善患者氧合。头罩NIV可能为临床上胸部创伤致ARF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合理的呼吸支持方式。
刘丹丹[5](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经过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栓塞(PE)患者与单纯AECOPD患者基础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期对AECOPD合并PE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干预,改善预后。方法:选取在2014-12至2019-12月入我院住院治疗确诊为AECOPD合并PE患者26例为病例组,26例患者均行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为肺栓塞,同时有COPD基础疾病且已排外呼吸道感染,而诊断为AECOPD,另外选取76例AE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AECOPD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是否合并房颤或下肢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单侧下肢肿胀等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浆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血脂、BNP;心电图表现;心脏及下肢深静脉彩超;胸部CT影像学等;结果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在性别、吸烟史、房颤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年龄为变量时两者差异显着(P<0.05),病例组多为高龄。2.危险因素:在既往静脉曲张史为变量时两者差异显着(P<0.05),病例组较多合并了下肢静脉曲张。3.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发热、咳嗽、咳痰、呼吸费力、咯血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胸痛、晕厥表现中,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4.血液检查:病例组患者Pa02、PaCO2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显着(P<0.05);血D一二聚体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BNP也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方面,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心电图表现:病例组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深静脉及心脏彩超:病例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有较高的肺动脉压、右心增大比例也较对照组大,虽然COPD患者多因慢性缺氧出现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两组差异仍具有显着性(P<0.05)。7.影像学特征:病例组较对照组多合并胸腔积液,差异显着性(P<0.05)。结论:1.AECOPD合并PE患者相对单纯AECOPD患者更高龄,且更多合并下肢静脉曲张。2.AECOPD合并PE患者相对单纯AECOPD患者多表现为胸痛、晕厥。3.AECOPD合并PE患者相对单纯AECOPD患者PaO2、PaCO2更低、而血脂、D-二聚体、BNP及肺动脉压升高。4.AECOPD合并PE患者相对单纯AECOPD患者更多合并胸腔积液、窦性心动过速及右心增大。5.D-二聚体在AECOPD合并PE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霍晓麓[6](2020)在《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描述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临床资料,了解死亡患者一般临床特点,探讨死亡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分析有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价值,从而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并分析死亡患者一般资料、生存时间、临床特征、死亡原因等临床资料。归纳整理死亡病例的各项检查结果、基础疾病、合并症及有创操作等情况。通过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z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共242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得出最终统计样本共203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71例,男女比例1.85:1。203例患者中年龄为4694岁,平均年龄78.00±9.754岁,不符合正态分布。其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龄78.18±9.552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7.67±10.179岁。2.203例死亡病例中,死亡病例数最多月份为1月份(27例,13.3%),死亡病例数最少月份为10月份(8例,3.9%)。死亡病例中住院时间最短1天,最长97天,平均10.87±10.32天;其中住院5天比例最高(18例,8.9%)。每天24个时间点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为13时(23例,11.3%),其次为14时(18例,8.8%),21时为(16例,7.8%);最少的为24时无死亡病例,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3.203例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113例(55.66%),COPD35例(17.24%),支气管肺癌31例(15.27%)。死亡患者原始病案中分析死亡直接原因分为8类,其中以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占多数。4.113例原发病为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中,其中女性≥65岁共105例,<65岁共8例,分别比较两组既往病史及入院后临床特征情况,结果显示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203例死亡患者男性患者合并症前三位为高血压病(93.18%),慢性心功能不全(84.84%),慢性肾脏病(34.09%),女性患者此3类合并症构成比均低于男性。6.高龄死亡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70.93%,且80%以上高龄患者同时合并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卒中史、长期卧床及营养不良,超过70%高龄患者存在长期便秘史。7.203例死亡患者按死亡前有无机械通气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长,结果显示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患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以老年患者为主,其中高龄患者144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2.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人数以冬春季居多,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明显相关性。3.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AECOPD、支气管肺癌,死亡直接原因复杂,多为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合并症多、并发症重。4.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重症肺炎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死亡前机械通气的使用对患者平均住院时长有延长作用。
王翠[7](2020)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轻度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共计108例,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给氧方式分成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组(33例)、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NIPPV)组(35例)和经鼻低流量吸氧组(40例),三组患者治疗前的Pa02、PaCO2、pH、FEV1、FVC、FEV1/FVC、HR、RR 分、MAP 及生活质量评分上比较无显着差异。三组患者采用上述不同治疗模式后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生命体征指标,不良反应,统计三组治疗模式转归情况。结果1.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pH):HFNC组、NIPPV组、经鼻低流量吸氧组三组治疗前的PaO2、PaCO2、pH值,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FNC组、NIPPV组、经鼻低流量吸氧组三组的PaO2分别是73.19±6.15 mmHg、74.74±5.49 mmHg和60.21±4.94 mmHg;PaCO2分别是51.90±4.25 mmHg、52.23±4.09 mmHg和58.16±4.05 mmHg,pH值分别是7.38±0.04、7.37±0.05和7.34±0.05,三种模式治疗后3项指标均有好转,HFNC组及NIPPV组治疗后的PaO2、PaCO2及pH值显着优于经鼻低流量吸氧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与NIPPV组治疗后的PaO2、PaCO2及pH值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HFNC组、NIPPV组、经鼻低流量吸氧组三组治疗前的FEV1、FVC、、FEV1/FV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FNC、NIPPV、经鼻低流量吸氧组三组治疗后FEV1分别是1.13±0.26 L、1.14±0.24 L 和 0.99±0.23 L;FVC 分别是 1.85±0.32 L、1.83±0.29 L 和 1.71±0.26 L;FEV1/FVC 分别是 61.38±4.64%、62.22±4.59 和 56.49±4.02,三组治疗后 FEV1、FVC、FEV1/FVC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HFNC组及NIPPV组治疗后的FEV1、FVC、FEV1/FVC显着优于经鼻低流量吸氧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HFNC组及NIPPV组治疗后的FEV1、FVC、FEV1/FVC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生命体征指标: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HFNC组、NIPPV组、经鼻低流量吸氧组三组治疗前的HR、RR分、MA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FNC、NIPPV、经鼻低流量吸氧组三组治疗后的HR分别是82.36±9.65次/分、92.23±10.26次/分和98.56±10.08次/分;RR分别是16.23±4.21 次/分、19.35±4.39 次/分和 22.37±4.62 次/分;MAP 分别是 97.05±7.1 mmHg、97.25±7.32 mmHg和98.52±7.02 mmHg,三组治疗后的HR、RR较治疗前有所好转,HFNC组治疗后的HR、RR显着优于NIPPV组,NIPPV组治疗后的HR、RR显着优于经鼻低流量吸氧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血压无显着变化,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转归:HFNC组和NIPPV组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经鼻低流量吸氧组(12.72±2.39 天 vs.13.15±2.61 天 vs.16.3 1±2.7 天),HFNC 组及 NIPPV 组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经鼻低流量吸氧组(6.06%vs.8.57%vs.17.5%),HFNC组和NIPPV组再住院率低于经鼻低流量吸氧组(12.1%vs.14.2%vs.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和NIPPV组在平均住院日、气管插管率和3月内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①腹腔胀气:HFNC组及经鼻低流量吸氧组明显低于NIPPV组(9.0%vs.7.5%vs.37%),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及经鼻低流量吸氧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②颜面部压伤:HFNC组及经鼻低流量吸氧组明显低于NIPPV组(12%vs.10%vs.28%),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及经鼻低流量吸氧组对比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③鼻粘膜干燥和出血:HFNC组明显低于NIPPV组及经鼻低流量吸氧组(9%vs.21%vs.20%),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及经鼻低流量吸氧组对比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评价(36-item Short-Form,SF-36):HFNC、NIPPV、经鼻低流量吸氧三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上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HFNC组、NIPPV组、经鼻低流量吸氧组三组治疗后的生理职能评分分别是84.23±10.63分、83.34±10.33分和77.21±9.85 分;躯体疼痛评分分别是 85.88±10.65 分、85.31±10.32 分和 69.21±5.66 分;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分别是80.05±9.59分、79.56±8.96分和70.36±8.02分;社会功能评分分别是81.23±10.33分、80.63±8.69分和75.89±6.32分;精神健康评分分别是80.36±10.25分、79.89±9.66分和76.76±9.51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提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且HFNC组及NIPPV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显着高于经鼻低流量吸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及NIPPV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HFNC及NIPPV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HFNC可以改善氧合、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肺功能、减缓心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插管率,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等特点,在轻度AE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雷婷[8](2020)在《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Meta分析的方法,对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旨在评价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为相关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检索出有关中医通腑法配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信息,依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并运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变量使用相对危险度,连续性变量使用均数差或标准化均数差合并统计量,结果以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相关文献506篇,最终纳入23项研究[1-23],共计1667名受试者,其中治疗组849人,对照组818人,结果如下:1.中医通腑法配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能够降低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改善呼吸力学指标、改善血气指标、改善免疫指标(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炎症指标、降低APCHE-II评分,减少机械通气相关不良反应(腹胀、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通腑法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使用机械通气患者CD8+T细胞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医通腑法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中医通腑法配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帅垠琦[9](2020)在《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评价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推广三桔咳喘口服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临床数据支持。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中医治疗肺心病的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肺心病提供可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将69名(最终完成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基本情况及基线水平情况的比较,确保受试者基线水平一致。(2)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桔咳喘口服液,连续观察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观测中医证候总积分、血气分析等指标。(3)收集数据,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三桔咳喘口服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价。2.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3.概括总结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愈显率12.5%。试验组:总有效率87.5%,愈显率40.6%。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痰液总积分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对比已经具有统计学意义,故通过(治疗前-治疗后)的次要症状积分差值来对比,组间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肺功能比较:FEV1/FVC在治疗14天后,两组比较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EV1预计值百分比在治疗后,组间比较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未优于对照组。(4)血气分析的比较:试验组Pa O2、Pa O2测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营养指标、电解质水平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中医全程参与、畅通气道、慎用利尿剂、强心剂等。3.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天人合一,三因制宜;辨病与辨证结合。结论:1.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此临床研究中均表现了有效性,但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三桔咳喘口服液在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过程中,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马双燕[10](2020)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慢阻肺的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而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症状更加明显及严重,II型呼吸衰竭是AECOP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分析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在无创呼吸机(Non-invasive Ventilator,NIV)辅助通气治疗下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今后呼吸危重症医学的临床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2016年9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101例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无创呼吸机分为常规组(A组)和无创组(B组),其中常规组采用一般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化痰、糖皮质激素、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无创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COPD病程长短、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式、住院时间、住院次数、住院费用、总有效率、气管插管、病死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通过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本次研究总共纳入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101例,A组有51例患者,占的比例为50.5%,B组有50例患者,占的比例为49.5%。2、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COPD病程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基础疾病上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前PH、Pa CO2、Pa O2、Sa O2、PCT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气分析比较,PH、Pa O2、Sa 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B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气分析比较,PH、Pa O2、Pa CO2、Sa 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a O2、Pa CO2、Sa O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次数及住院费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及病死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无创组(B组)相比较,常规组(A组)患者住院次数较多,住院费用较高。2、对于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下效果优于常规治疗。3、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AECO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缓解患者临床症状。4、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在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单纯急性呼吸衰竭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单纯急性呼吸衰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基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 |
2 病原菌总体分布 |
3 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 |
4 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资源来源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主要器材 |
2.3 机械通气的实施 |
2.4 分组 |
2.5 终止条件 |
2.6 内科治疗 |
2.7 相关定义 |
2.8 观察指标 |
2.9 数据收集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头罩与面罩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创通气连接方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实例图 |
个人简历 |
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观察指标 |
2.4.1 病史收集 |
2.4.2 临床表现 |
2.4.3 动脉血气分析 |
2.4.4 D-二聚体水平测定 |
2.4.5 心电图 |
2.4.6 彩超结果 |
2.4.7 胸部CT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 |
3.3 血液指标的比较 |
3.4 心电图、彩超及胸部CT的比较 |
3.5 附图 |
第4章 讨论 |
4.1 AECOPD合并PTE的危险因素: |
4.1.1 AECOPD合并PTE与年龄的关系 |
4.1.2 AECOPD合并PTE与性别的关系 |
4.1.3 AECOPD合并PTE与吸烟的关系 |
4.1.4 AECOPD合并PTE与 BMI的关系 |
4.2 AECOPD合并PTE的临床特点 |
4.2.1 肺栓塞的三联征 |
4.2.2 晕厥 |
4.3 AECOPD合并PTE的实验室检查 |
4.3.1 D-二聚体 |
4.3.2 PaO2 |
4.3.3 酸性标记物 |
4.3.4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
4.4 CTPA是检验PE的首选方法 |
4.5 AECOPD合并PTE的治疗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死亡时间 |
2.3.1 月份 |
2.3.2 时间段 |
2.4 住院时间 |
2.5 原发疾病及直接死亡原因分析 |
2.5.1 原发疾病 |
2.5.2 直接死亡原因 |
2.6 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临床特征 |
2.7 合并症 |
2.8 高龄死亡患者特点 |
2.9 机械通气时间分布 |
3 讨论 |
3.1 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 |
3.2 月份、时间段、住院时长与死亡关系的分析 |
3.2.1 月份 |
3.2.2 时间段 |
3.2.3 住院时长 |
3.3 原发疾病 |
3.3.1 重症肺炎 |
3.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3.3.3 支气管肺癌 |
3.3.4 其他 |
3.4 直接死因分析 |
3.4.1 感染 |
3.4.2 脓毒症 |
3.4.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3.4.4 窒息 |
3.4.5 心源性猝死 |
3.4.6 失血性休克 |
3.5 合并症 |
3.5.1 高血压病 |
3.5.2 糖尿病 |
3.5.3 心血管疾病 |
3.5.4 神经系统疾病 |
3.5.5 慢性肾脏疾病 |
3.5.6 恶性肿瘤 |
3.6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质量控制措施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上的比较 |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在动脉血气指标上的比较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在肺功能指标上的比较 |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生命体征指标上的比较 |
2.5 三组患者在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 |
2.6 三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的比较 |
2.7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在生活质量评分上的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诊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研究方法与资料 |
1.1 研究流程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纳入 |
1.5 数据提取 |
1.6 偏倚风险评价 |
1.7 数据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特征 |
2.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4 数据分析结果 |
3.讨论 |
3.1 纳入研究质量讨论 |
3.2 现代医学对COPD的认识 |
3.3 中医通腑法在COPD并呼吸衰竭中运用的依据 |
3.4 有效性讨论 |
3.5 安全性讨论 |
3.6 存在的问题 |
4.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研究方案 |
3.1 技术路线 |
3.2 样本含量的估计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统计分析结果 |
4.1 病例分组情况 |
4.2 脱落与剔除病例统计 |
4.3 基线分析 |
4.4 试验数据分析 |
4.5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 |
讨论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之间的关系 |
2 研究三桔咳喘口服液的意义 |
3 研究基础 |
3.1 中医对肺心病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学对肺心病病位的认识 |
3.3 中医学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三桔咳喘口服液处方分析 |
4.1 桔梗汤 |
4.2 香砂六君子 |
4.3 瓜蒌薤白半夏汤 |
4.4 三拗汤 |
4.5 合方分析 |
5 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讨论 |
5.1 祛痰止咳,改善通气 |
5.2 改善胃肠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6.1 强调中医全程参与 |
6.2 畅通呼吸道 |
6.3 慎用无创呼吸机 |
6.4 慎用强心剂 |
6.5 慎用利尿剂 |
6.6 慎用糖皮质激素 |
6.7 慎用碱剂 |
6.8 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
7 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7.1 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
7.2 辨病与辨证结合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中医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机 |
1.2 中医证型 |
1.3 治法方药 |
1.4 讨论 |
2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呼衰的研究进展 |
2.1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 |
2.2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失代偿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10)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名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单纯急性呼吸衰竭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玮贝.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03)
- [3]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比较[D]. 方国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头罩与面罩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随机对照研究[D]. 单梦田. 郑州大学, 2020(02)
-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D]. 刘丹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6]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D]. 霍晓麓.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7]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翠. 苏州大学, 2020(02)
- [8]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D]. 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帅垠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D]. 马双燕.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呼吸衰竭论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论文; 机械通气论文; 呼吸道疾病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