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十”添加剂研究初报

“九二十”添加剂研究初报

一、“九二○”添加剂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常书,白希财,黄宇高[1](2020)在《代抗生素复合饲料添加剂研发(低聚糖氨基酸皂苷复合制剂)》文中认为我国养殖业发展很快,饲料(药物)添加剂种类繁多,其中抗生素药物添加最为普遍,但对畜禽疾病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畜禽抗药性和耐药性问题,使药物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特别是畜禽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明显增多,给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为此,我们利用天然植物源中的低聚木糖,三萜皂苷和酵母氨基酸等多元复合制剂,开发了一种全新的代抗生素"复合饲料添加剂",该产品既是营养饲料添加剂,又可代替抗生素等药物饲料添加剂,对畜禽防病促长,增强免疫力,提高饲料报酬,降低养殖成本,促进生态养殖等,都有明显效果,为我国非药物饲料添加剂的防病促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品种和广阔的市场!

武春艳[2](2020)在《硫硒化锑(Sb2(S1-xSex)3)薄膜的溶液法制备及其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硫硒化锑(Sb2(S1-xSex)3)材料具有合适的光学带隙,丰富的元素储量,较高的稳定性等优点,在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的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兴的光电材料,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发展方法制备高质量Sb2(S1-xSex)3薄膜、探索各功能层的最佳选择以及构建合适的器件结构来不断地提升Sb2(S1-xSex)3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本论文将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及其相应的溶剂来配制前驱体溶液,采用旋涂退火的方式制备Sb2(S1-xSex)3薄膜材料;探究不同投料比、不同界面层以及不同含量的添加剂对Sb2(S1-xSex)3薄膜的形貌、晶体结构、组份、带隙、能级位置以及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组装器件探究不同投料比、不同界面层以及不同含量的添加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本论文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太阳能电池研究的背景、工作原理以及分类,详细地介绍了硫硒化锑薄膜材料的特点及其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现状。随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一种新的溶液体系来调控Sb2(S1-xSex)3薄膜中S与Se的原子比例。研究通过配制Sb-S-Se络合物溶液,实现了一步旋涂法制备Sb2(S1-xSex)3薄膜材料。在该部分工作中,首先探索了单质Se的溶解机理,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对前驱体溶液进行测试,发现单质Se在溶液中以Se-N自由基的形式存在。之后通过控制前驱体溶液中Se的含量,从而有效地调控薄膜中的S/Se比。研究进一步发现,S/Se原子比对Sb2(S1-xSex)3薄膜形貌、组份、带隙、能级位置以及电池性能有着显着的影响。最后在薄膜组份为Sb1.9S2.2Se0.9时,获得了 5.8%的器件光电转换效率。该研究为制备带隙可调的Sb2(S1-xSex)3薄膜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第三章:介绍了一种界面修饰的方法来继续优化一步溶液法制备的Sb2(S1-xSex)3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性能。采用化学水浴沉积的方式将硫化镉(CdS)和铟掺杂的硫化镉(In:CdS)薄膜作为界面层来修饰二氧化钛(TiO2)电子传输层。研究分析了两种界面层的形貌、带隙、能级位置,探究了两种界面层对Sb2(S1-xSex)3薄膜的形貌影响以及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In:CdS界面层的粗糙度相对较大,有效地增加了 Sb2(S1-xSex)3薄膜的致密性,进而提高了入射光的利用率以及减少了载流子的复合。在能级匹配方面,In:CdS薄膜材料的能级位置介于TiO2和Sb2(S1-xSex)3之间,从而建立了有利于电荷的分离与传输的界面结构。最后将溶液法制备的Sb2(S1-xSex)3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6.63%。本研究揭示了基于In:CdS的界面修饰是提高Sb2(S1-xSex)3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的一个有效方法。第四章:介绍了一种新的溶液体系以及旋涂过程来制备Sb2(S1-xSex)3薄膜材料。采用依次旋涂的方式先制备Sb2Se3前驱体薄膜,在此基础上再制备Sb2S3薄膜,经过高温退火得到Sb2(S1xSex)3薄膜材料。通过使用微量的H2O作为添加剂来调控薄膜的生长过程,分析了H2O在反应物中的含量对Sb2(S1-xSex)3薄膜形貌、晶体结构、组份、带隙、缺陷以及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H2O可以有效地增加晶粒尺寸、减少缺陷的种类和浓度,从而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复合几率的降低。最终获得了 7.42%的光电转换效率。本研究为调控Sb2(S1-xSex)3薄膜的生长过程以及有效地提高其器件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第五章: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溶液法制备Sb2(S1-xSex)3薄膜的发展方向。

董臣飞[3](2011)在《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赤霉素处理和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对水稻(Oryza sativa 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稻米产量、品质及抗性方面,而对稻草饲用品质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赤霉素(GA)处理和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改善稻草饲用品质提供指导意见,有助于提高稻草饲用率,缓解南方农区因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产生的粗饲料短缺矛盾。本研究先于2005-2006年利用热研2/密阳23的111个重组自交系RILs的F6、F7代及其亲本,2008年利用两优108、南粳43、南粳44、扬辐粳8号、淮稻6号、徐稻3号、86优8号、武运粳7号等8个江苏水稻品种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系)间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田间试验在江苏省农科院水稻试验田进行,常规肥水管理。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稻草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稻草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去灰分酸性洗涤纤维(ADFom)、粗灰分(CA)含量间存在显着差异。IVDMD与NSC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ADFom、CA极显着负相关(p<0.01)。本研究于2008年利用两优108、南粳43、南粳44、扬辐粳8号、淮稻6号、徐稻3号、86优8号、武运粳7号等8个江苏水稻品种,2009和2010年利用两优108、淮稻6号、南粳43和南粳44等4个江苏水稻品种研究了水稻开花后1-5周稻草(茎鞘和叶片)饲用品质相关性状——NSC、粗蛋白(CP),半纤维素,ADFom、CA的变化规律。田间试验在江苏省农科院水稻试验田进行,常规肥水管理。结果表明,稻草中的NSC含量在开花后1-3周大幅下降,至第5周又有不同幅度的回升,NSC回升率(NSCRR)不同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CP含量在开花后1-5周持续下降;半纤维素含量在开花后第1周小幅下降,第2周左右含量有所回升,第5周与第1周的含量相当;而ADFom和CA含量开花后1-5周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2009-2010年对稻草茎鞘和叶片中各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研究后发现,开花后1-2周茎鞘中的NSC含量高于叶片中的含量,3周左右低于叶片中的含量,4-5周时又高于叶片中的含量。开花后1-5周叶片中的CP和半纤维素含量均高于茎鞘中的含量;而ADFom和CA含量则低于茎鞘中的含量。开花后1-2周,稻草中NSC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在开花后3周以后,NSC的主要成分是WSC。本研究又于2009年利用南粳43、南粳46和淮稻6号,2010年利用两优108、南粳43、淮稻6号、扬辐粳8号对水稻生育后期GA处理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田间试验在江苏省农科院水稻试验田进行,常规肥水管理。2009年在水稻开花后15d对南粳43、南粳46和淮稻6号号喷施了15、30和45g/hm2的GA,2010年分别在水稻开花当天、7d和15d对两优108、淮稻6号、南粳43和扬辐粳8号喷施15、30和45g/hm2的GA,在成熟收获时测定稻草饲用品质等性状。2010年设置了10cm、20cm、30cm三个留茬高度,分析水稻成熟收获时不同留茬高度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并对成熟收获的稻草添加10Scfu·g-1鲜重的乳酸菌进行青贮,分析稻草成分与发酵品质的关系。2009年的结果表明,水稻开花后15d喷施15、30、45g/hm2浓度的GA后稻草的CP和NSC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2010年的结果表明,开花当天、7d和15d喷施15、30、45g/hm2浓度的GA,成熟收获时稻草的每分蘖绿叶面积、绿叶的SPAD和稻草的CP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淮稻6号、南粳43和扬辐粳8号稻草的NSC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1)。不同时间、不同浓度喷施GA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效果有所差异。稻草中的NSC和CP含量以开花后15d喷施45g/hm2的效果最好。2010年对成熟收获时10cm、20cm和30cm留茬高度稻草中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研究后发现,稻草中的NSC和ADFom含量随着留茬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0cm留茬高度稻草中的含量高于留茬20cm和30cm的稻草,而CP含量随着留茬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留茬高度20cm和30cm的稻草CP含量高于留茬10cm的稻草。对稻草青贮品质分析表明,稻草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淀粉、NSC和CP含量与青贮浸提液的pH、NH3-N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L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AA、PA、BA负相关;与青贮后稻草的CP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NDF、ADF含量极显着负相关(p<0.01)。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稻草中的NSC含量与稻草消化率显着正相关,水稻开花后1-5周稻草中的NSC含量先下降后回升,不同品种间NSCRR存在显着差异,开花后喷施GA能有效延缓绿叶衰老,增加成熟时的绿叶保有量以提高稻草CP含量,增加NSC在稻草中的积累量,改善稻草饲用品质,尤以开花后15d喷施45g/hm2GA效果最佳。稻草中的NSC和ADFom含量随着留茬高度的升高而下降,CP含量则随着留茬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适度提高留茬高度有利于稻草饲用品质的改善。稻草中的NSC和CP含量与青贮后的发酵品质和饲用品质显着正相关。

付伟[4](2011)在《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遗传变异研究》文中认为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 Jeffrey隶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罗汉果属(Siraitia),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药用和甜料植物,具止咳祛痰、凉血舒胃、润肠通便等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罗汉果甜苷V,具强烈甜味,为蔗糖的300-500倍,具抗氧化、免疫调节及抗癌的作用。罗汉果提取物低热、无毒,是一种纯天然的甜味剂及理想的保健品,可为糖尿病和肥胖病患者使用。罗汉果种子数量多、重量大,占果实鲜重的44%,干重的70%,但几乎不含罗汉果皂苷。因此罗汉果无籽化是罗汉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且无籽罗汉果也成为罗汉果育种研究的热点。2005年本课题组在罗汉果伯林3号和ND的后代中发现一突变株,植株高大,茎粗叶厚,花大败育,后代无籽。本研究首次对罗汉果正常株及其突变株从细胞学、基因组及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罗汉果正正常株与突变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及无籽罗汉果基因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染色体核型的研究结果显示罗汉果正常株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28,而突变株为四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x=56,其后代无籽罗汉果为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x=42条,同时验证了突变株为四倍体。这是首次对罗汉果多倍体方面进行的报道研究。2、本实验采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对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的基因组水平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用196对引物组合对两者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其中9对引物组合未能扩增出条带。筛选得到的189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约4573条带,其中577条(12.6%)为差异条带,1998条(87.4%)为共有条带。大部分引物组合均能扩增出条带,获得的条带长度大多集中在100-800bp之间,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条带数为12.1。结果表明通过SRAP分子标记方法得出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株系之间基因组DNA的SRAP多态性较低,遗传差异较小。3、采用SRAP-cDNA方法对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差异分析。用196对SRAP引物组合对两者的基因表达水平cDNA进行多态性扩增,其中63对引物组合未能扩增出条带。筛选得到的133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约2917条带,其中289条(9.9%)为差异条带,1313条(90.1%)为共有条带。对其中稳定出现的明显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及测序,共获得92条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其中77.2%与已知基因具高度同源性,9.8%为编码未知蛋白基因,13.0%为可能的编码新蛋白基因。对已知序列的结果分析发现大多数序列都与光合、呼吸及抗性相关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比较重要的蛋白质如:核铜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基激酶、丙酮酸激酶、过氧化物酶膜转运蛋白、NBS-LRR抗性蛋白、蛋白磷酸酶等。序列的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已知基因编码蛋白涉及到生物学的诸多方面,其编码的蛋白主要属于:离子通道、信号转导、代谢途径、转录因子、蛋白合成、生长发育、能量代谢等。这些蛋白质在植物生长发育中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锌指蛋白、分子伴侣、促有丝分裂素活化激酶、转录因子IWS1、信号转导蛋白、内膜蛋白、胞外孔道蛋白、纤维素合酶、细胞色素P450、糖基转移酶GT8、氧化还原酶等。以上实验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表明罗汉果四倍体在抗逆性及光合能力方面更优于二倍体植株。这也为多倍体在表型及生物学方面优于二倍体的现象提供了分子证据。4、利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罗汉果二倍体后代的正常种子及四倍体后代无籽罗汉果干瘪种子进行转录组和表达谱测序。转录组测序结果共得到64372条Unigene,与代谢途径相关的Unigene共17593条。表达谱测序得到87350条reference tags及41678条geneso通过分析发现占mRNA,总量76%-77%的是种类不到5.5%-5.8%的少数nRNA,而占种类58%-62%的mRNA全部加起来不到mRNA,总量的4.2%-4.5%。对差异基因进行比较发现有1748个基因上调,2037个基因下调。本文首次对罗汉果多倍体及其后代无籽罗汉果进行报道研究,并从细胞学、基因组及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罗汉果正正常株与突变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及无籽罗汉果基因表达情况。这为多倍体罗汉果及无籽罗汉果形成的遗传机理、种子形成及发育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也为克隆基因、研究其表达和调控机制及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应用生物技术方法实现罗汉果无籽化,提高生产中罗汉果有效成分提取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培育无籽罗汉果及新资源新品种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育种的预见性和效率。

周博[5](2011)在《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地区灵香草历史文化考察》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灵香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大香料(肉桂、八角、灵香草)之一,主要生长在以广西金秀大瑶山为主的亚热带山脉边缘地区,其干品香气淡雅高贵且耐久,具有很高的药用及经济开发利用价值。至少在唐代,灵香草就一直做为贡品上贡朝廷,以致需求量巨增,不得不采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进而推进了灵香草种植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与灵香草有关的经济、文化及习俗的发展。因古代大瑶山地处零陵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设为郡治)地望边缘,以致文献中有关灵香草的记载多以“零陵香”出现,且大多散见于本草、药剂、地方志及一些诗文当中,但大都文字简略、语嫣不详;1949年以后,国内学界对灵香草的研究,出于经济的需求,其着眼点亦大多限于植物学、化工应用等方面,而医疗方面仅1957年有一篇略有涉及,而文化方面的研究则一直尚付阙如,本文之研究意在填补此一空白。通过文献查找、田野考察及测量数据的分析,本文对灵香草的历史、文化及其与瑶族相关的习俗作了初步的爬梳考证;对灵香草的古今应用作了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历史上灵香草的贸易,展现了一幅大瑶山瑶民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民族几百年的交流图景。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大概可归纳为如下6点:①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和田野考察,指出今天的灵香草即古之所谓“零陵香”,且具体应为“蒙州零陵香”;②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古时零陵香的种植并非产自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而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所设零陵郡治所在的一个更广阔地区,涵盖湖南、广西、广东等省部分地区,笔者认为大瑶山也在其中;③通过对文献的详细解读,得出“零陵香”与古之所谓“兰”、“蕙”、“薰”等三名曾互为混用,“兰”、“蕙”、“薰”曾是“零陵香”的别名和曾用名,而“薰”和“蕙”亦可能是“零陵香”之根与叶的别称;④通过对灵香草现存加工工艺的考察,得知其与古代“零陵香”的加工工艺十分相似,知今之“灵香草”实即古代之“零陵香”;⑤通过史料的挖掘,得知“零陵香”在历史某个支点上,曾经是古代统治阶级认识并推动大瑶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⑥通过对灵香草贸易的介绍,提出了正是灵香草贸易推动了大瑶山与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技术传播、宗教融合等。并对其产业化提出了些许不成熟建议。因实验器材、时间和经费等条件限制,本论文未将灵香草避孕成分作详细的实验数据分析,希望有机会能尽快弥补此一缺憾。

徐跃兴[6](2010)在《塔罗科血橙新系裂果成因与调控研究》文中提出柑桔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也是我国长江流域最主要的栽培果树,闽北发展柑桔历史悠久,历年占闽北全区水果面积、产量第一位。目前栽培面积达3.4万hm2,其中,中晚熟温州密柑、芦柑面积占70%,早熟温州密柑占20%,甜橙类占10%,柑桔品种结构不合理,成熟期集中,大宗、老的柑桔品种出现“卖果难”问题日益严重,柑桔品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塔罗科血橙新系为“九五”农业部重点推广品种,闽北从1999年春引种到目前已发展533万hm2,表现丰产性好,抗寒抗冻性强,抗溃疡病强,品质好,外观美,耐贮藏,商品性好,市场价格高,果园经济效益高等许多优点,但生产上也存在裂果严重。本研究针对塔罗科血橙新系裂果严重问题开展裂果发生规律观察,山地果园、山垄田果园、不同砧木、不同中间砧裂果情况调查,不同处理防止裂果,不同处理防止裂果措施对果实品质影响等研究,对指导我区在塔罗科血橙新系防止裂果措施上趋利避害,减少盲目性,建立塔罗科血橙新系商品化基地具有重大的意义,试验结果表明:1、塔罗科血橙新系裂果多少与其立地条件关系密切,在建立塔罗科血橙新系果园时最好选择山垄田种植,在选择坡向时选择东向或东南向的山坡种植。选择好的立地条件是最省力且效果又最好解决塔罗科血橙新系裂果办法之一2、在本次试验中不同的中间砧防止裂果以闽北葡萄柚和雪柑效果最好,在生产上应避免选用早熟温柑作中间砧,选用甜橙类做中间砧。不同的砧木防止裂果试验,红桔砧有减轻裂果,同时又有抗裂皮病双重效应,建议在生产上可采用红桔砧嫁接塔罗科血橙新系。3、山地红壤栽培的塔罗科血橙新系,秋冬季干旱严重,遇大雨后裂果非常严重,采取减少裂果措施十分必要,从本试验看,在无灌溉或难以全面灌水的果园,采取增施K2S04,喷九二○+KH2PO4,树盘覆盖,树盘覆盖+九二○+KH2PO4,套袋处理都能降低裂果率,其中在干旱季来临前树盘覆盖,并且在7/下旬—9月/初,喷施20×10-6的九二○+0.5%的KH2PO4 3—4次裂果可以大大减少,综合效果好,并且措施简单易行,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4、不同防止裂果技术措施对果实品质及贮藏期的腐烂率有一些影响,但差异不显着,其中前期增施钾肥对提高固形物,提早果实转色及果肉着血丝有一定帮助,因此,在塔罗科血橙新系施肥管理中,前期增施押肥应引起足够重视。

谭胜国[7](2009)在《复方白头翁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参考国内诸多学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规模化养殖中大肠杆菌病发病多、危害大的现状,在总结古人原有资料成果《白头翁汤》的基础上,对原药方进行科学筛选与重组(白头翁45g、穿心莲45g、痢菌净10g),进行复方白头翁散的研制及性状研究,并用自配的复方白头翁散进行了稳定性试验(加速试验、光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用复方白头翁散、白头翁、穿心莲三种药物水煎剂对猪大肠杆菌O78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用复方白头翁散进行了对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疗效试验;并进行了复方白头翁散的安全性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复方白头翁散在加速试验、光加速试验、长期试验中其性状、水份、外观、药物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质量稳定。2、复方白头翁散、白头翁、穿心莲三种药物水煎剂对猪大肠杆菌O78的体外抑菌试验MIC值分别26.041、31.250、125.0,复方白头翁散对猪大肠杆菌O78的体外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单味药物白头翁与穿心莲。3、复方白头翁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疗效试验中表明:复方白头翁散高、中剂量组拌料对猪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其它用药组相比能显着提高有效率,且不影响增重,每1000kg饲料500g混饲,连用5天,可取得对仔猪白痢良好的治疗效果。4、复方白头翁散的安全性试验表明:复方白头翁散为安全、无毒性药物。在正常添加量范围内复方白头翁散对小白鼠生长发育、各主要脏器基本无影响和毒性作用。

纪莹[8](2008)在《传统米制松糕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食品(糕点)是具有独特风味特色的民族产品,如何对传统食品的品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持产品的新鲜度,是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困扰生产者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同时引发的米制品安全问题也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核心。本文以微生物指标和淀粉回生指标为主要依据,建立高水分食品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和方法,为高水分米制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监督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指导食品的工业化生产。首先通过研究米制松糕的理化特性及贮存稳定性,确定影响米制松糕货架期的关键性因素是微生物的腐败变质和淀粉的回生。新鲜松糕的水分含量39.5%,水分活度为0.92,pH值接近中性,因而适合多种腐败微生物的增殖,根据国家糕点销售标准,判断米制松糕的货架期为3天;在贮存过程中松糕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小,持水性、总水溶物和水溶性淀粉含量逐渐降低;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松糕贮存中体外消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逐渐增加,快消化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利用物性仪分析测定松糕的质构特征,结果表明:硬度、粘性和咀嚼性在贮存期间逐渐增加。微生物容易滋生是影响松糕货架期的主要因素。本实验对米制松糕初始菌相的构成及菌相在贮存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导致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和鉴定。研究表明,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松糕中优势腐败菌发生了变化,新鲜的松糕中以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i)为主要优势菌群,存放3天后的松糕中以芽孢杆菌属(bacilli)为主。经分离鉴定的优势细菌主要有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分离鉴定的霉菌主要是黄绿青霉(Penicillium citreoviride)和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米制松糕中腐败菌的种类简单,主要是由于米制松糕熟制过程中的高温杀灭了绝大部分微生物而造成的,米制松糕中腐败菌的来源主要是产品熟制后,在后续的包装、流通、贮存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造成的。芽孢杆菌属主要来源于原料中的芽孢污染。应用微生物预测技术(Predictive Microbiology Technology),研究米制松糕中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残存特性,建立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之间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米制松糕的货架期进行预测。根据Gompertz函数和Logistic函数建立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腐败微生物在松糕中的生长曲线和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很好的预测特定腐败微生物在20℃、25℃和30℃下的生长状态;应用Belehradek模型建立了特定腐败微生物随温度变化的动力学模型;根据Gompertz模型和Logistic模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动力学参数,依据腐败微生物生长模型,判断20℃-30℃松糕的微生物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特定腐败微生物动力学模型可以快速可靠的实时预测松糕的腐败程度,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将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应用到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建模分析中,研究不同温度和水分活度条件下黄绿青霉和桔青霉在松糕中的生长情况,建立了青霉在松糕中生长的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黄绿青霉和桔青霉的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水分活度越高,黄绿青霉和桔青霉的生长速率越快;黄绿青霉和桔青霉的延滞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当水分活度增加时,延滞时间随之减少。在温度15-30℃、aw0.80-0.90范围内,应用响应面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温度和水分活度与青霉生长速率和延滞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米制松糕贮存过程的热特性和结晶特性的研究,探讨松糕的老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淀粉老化是糊化淀粉分子形成有规律排列的结晶化过程,并得出以下结论:从样品的粘度特性分析可知,松糕的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和回复值随贮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峰值时间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糊化温度降低;通过热力学性质的分析可知,早期的重结晶(晶核)融化顶点温度TP为52.331℃,略高于后期的重结晶融化顶点温度,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融化支链淀粉重结晶所需的热焓△H由0.747 J/g增加到1.352 J/g,表明支链淀粉重结晶含量,即回生程度增加;松糕淀粉主要的红外光谱带主要集中在1153 cm-1、1082 cm-1、1047 cm-1、1022 cm-1、930 cm-1,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1047 cm-1和1022 cm-1处峰高的比值由0.87增加到0.90,说明淀粉颗粒中无定形分子迅速减少,有序分子逐渐增多,即淀粉的结晶度增加;根据样品的X-射线衍射可以看出,松糕淀粉在2θ为15°,18°,23°和34°处有强的衍射峰,表明该淀粉是A-型结构,松糕在贮存过程中结晶度有增加的趋势,由37%增加到46%,说明在贮存过程中,淀粉结晶区的双螺旋结构转变使晶体的排列更有序,无定形区的直链淀粉向双螺旋结构转变;从样品的扫描电镜图中可以看到,新鲜松糕内部有很多细小颗粒,贮存5天后松糕内部细小颗粒减少,颗粒体积增大,说明贮存过程中,膨胀的淀粉粒逐渐失水、塌陷,逐渐破坏原有的颗粒结构,最终导致颗粒之间粘结在一起。研究延缓米制松糕淀粉老化速率的方法。在松糕中分别添加黄原胶、CMC、真菌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对松糕的硬度进行分析测定,研究表明,黄原胶、CMC、β-淀粉酶可以有效抑制松糕回生速度,提高松糕品质,保持松糕新鲜度,而α-淀粉酶的添加对改善松糕品质没有效果。α-淀粉酶使部分脱支下的外侧短链和直链淀粉一起参与了支链淀粉的成核,使得起始晶核增多,同时由于部分支链淀粉被脱支,分子间移动的阻力变小,链与链的迁移更加容易,堆积结晶的可能性加大,加快了支链淀粉的回生。为了发现松糕中淀粉回生的本质、应用Avrami回生动力学模型,研究松糕中淀粉回生动力学,结果发现,原松糕淀粉和含有黄原胶的松糕淀粉的Avrami参数n值小于1,表明淀粉重结晶的成核方式为一次成核,而添加CMC和β-淀粉酶的松糕,Avrami参数n值大于1小于2,说明淀粉重结晶的成核方式为不断成核,从结晶速率常数K来看,添加黄原胶、CMC和β-淀粉酶可以降低松糕淀粉结晶速率常数,其中β-淀粉酶的结晶速率常数最低。综合添加0.2%黄原胶、0.25%CMC和0.03%β-淀粉酶,可以有效的延缓米制松糕淀粉的老化速率。

赵春晓[9](2007)在《桑叶粉在蛋鸡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桑树适应范围广,栽培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产叶量高,营养丰富,并含有多种保健活性物质,是优良的饲料植物。传统的蚕桑生产,栽桑只为养蚕,远没有发挥桑树应有的优势。现有研究资料表明,桑叶以及桑叶粉作为畜禽饲料或添加剂,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国外利用桑叶饲养奶牛、羊、肉食鸡、蛋鸡、兔等动物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国内对此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我国是栽桑养蚕的发祥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桑树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畜牧业,对于扩大畜牧饲料资源和桑树的新用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本文探讨了桑叶粉作为蛋鸡饲料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开发桑叶粉在畜禽业尤其是蛋鸡饲养中的应用技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了饲料中添加桑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在蛋鸡饲料中分别添加7.5%和15%的桑叶粉,短期内蛋鸡的取食量有下降趋势,但生理状况正常,产蛋量没有显着变化,无破蛋、软蛋及畸形蛋,对鸡蛋的主要品质指标和蛋黄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也没有显着影响。但添加桑叶粉后产蛋量和饲料效率有所降低,添加量越多其不良影响越大。桑叶粉对鸡蛋品质最显着的影响是能提高蛋黄的黄度,改善鸡蛋感官性状,桑叶粉添加量越多,效果越明显。2根据桑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影响的试验结果,并参考有关其他树木叶、中药等作为鸡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报道,本试验以提高蛋鸡品质、生产保健鸡蛋为主要目标,分别以桑叶、杨树叶、苜蓿、刺槐叶、松针粉、海藻粉、茶叶末等为主要原料,并与部分中药、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配合组成7种蛋鸡饲料添加剂配方。饲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种配方中,其中5种配方导致产蛋量显着下降,料蛋比大幅度升高,没有实用价值,只有两个配方(配方5与配方6)的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指标没有显着影响,其中有一个配方的生产性能总体优于对照。不同配方添加剂对鸡蛋的形态感官指标和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4个配方的蛋黄黄度显着高于对照,最大提高3.4级。3根据以上7个配方饲料添加剂的试验结果,进一步对综合效果较好的2组添加剂的配方进行调整,设计出以桑叶粉为主要原料的蛋鸡用“桑叶粉复合添加剂”,并探讨了该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蛋鸡取食该添加剂30d,其平均取食量、产蛋率、料蛋比和蛋黄比率等指标略高于对照组,日产蛋量、蛋重略低于对照组,但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蛋形指数、蛋壳相对重、蛋壳厚度、蛋黄重、蛋黄指数、蛋白重、蛋白比率等指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蛋黄比色显着大于对照组,用该饲料添加剂饲养15d即可取得明显效果。4探讨了桑叶粉复合添加剂对鸡蛋部分营养成分及其对小鼠血糖、血脂和衰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该添加剂15d和30d的蛋鸡所产鸡蛋的含水率、粗蛋白含量及胆固醇含量与对照差异很小,粗脂肪含量略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着性差异,鸡蛋中锌和硒两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比对照显着提高。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饲喂添加了试验鸡蛋的高糖高脂饲料的小鼠的空腹血糖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丙二醛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添加桑叶粉复合添加剂鸡蛋组与添加普通鸡蛋组相比,小鼠的血糖、甘油三酯和丙二醛浓度前者高于后者,而血清总胆固醇和SOD活性则前者低于后者,除血糖和丙二醛浓度之外,二者均不存在显着差异。本试验结果说明,在蛋鸡饲料中通过添加桑叶粉、微量元素等成分,可以显着提高蛋黄的黄度,增加对人体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的含量,但对鸡蛋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甚微。另外,由于鸡蛋中众多营养成分的综合作用,对动物生理和代谢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不能单纯根据某种成分的含量来判断其营养和保健功能。

蒋慕东[10](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二、“九二○”添加剂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二○”添加剂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代抗生素复合饲料添加剂研发(低聚糖氨基酸皂苷复合制剂)(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术背景和开发意义
二,产品研发和技术成果
三,防病促生长机理和作用功能
    1,调控畜禽抗病毒和免疫力
    2,提高畜禽生长发肓性能
    3,防治畜禽肠道和多种疾病
    4,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5.改善产品质量和特性
    6.应用效果和开发意义
四,替代抗生素养殖试验和疗效分析
    1,糖萜素替代抗生素对比试验:
    2,多种添加剂替代抗生素试验(一)
    3,多种添加剂替代抗生素试验(二)
    4,代抗生素/小猪腹泻防治试验(三)
    5,试验结果分析与初步结论
五,推广使用情况和发展前景

(2)硫硒化锑(Sb2(S1-xSex)3)薄膜的溶液法制备及其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电池发展概况
    1.3 太阳能电池原理
        1.3.1 PN结与光生伏特效应
        1.3.2 太阳能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及性能参数
    1.4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1.4.1 硅基太阳能电池
        1.4.2 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
        1.4.3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1.4.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1.4.5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1.5 硫硒化锑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1.5.1 硫硒化锑材料的结构与特点
        1.5.2 硫硒化锑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课题的提出以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溶液法制备Sb_2S_(3-x)Se_x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溶液配制与器件组装
        2.2.3 薄膜与器件的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单质硒的溶解机理探究
        2.3.2 不同退火过程对Sb_2S_(3-x)Se_x薄膜形貌的影响
        2.3.3 不同Se含量对Sb_2S_(3-x)Se_x薄膜晶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2.3.4 不同Se含量对Sb_2S_(3-x)Se_x薄膜的光吸收和能级位置的影响
        2.3.5 不同Se含量对Sb_2S_(3-x)Se_x电池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界面修饰提高Sb_2(S_(1-x)Se_x)_3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溶液配制与器件组装
        3.2.3 薄膜与器件的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In:CdS薄膜中In含量的最佳比例探索
        3.3.2 不同电子传输层的形貌、In元素价态和光吸收特性表征
        3.3.3 不同电子传输层对Sb_2(S_(1-x)Se_x)_3薄膜形貌、晶体结构的影响
        3.3.4 不同电子传输层对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3.3.5 不同电子传输层对电池器件界面电荷传输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水添加剂调控Sb_2(S_(1-x)Se_x)_3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前驱体溶液配制与器件组装
        4.2.3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b_2(S_(1-x)Se_x)_3薄膜的退火温度及旋涂层数的探究
        4.3.2 不同水含量对Sb_2(S_(1-x)Se_x)_3薄膜形貌的影响
        4.3.3 不同水含量对Sb_2(S_(1-x)Se_x)_3薄膜晶体结构及组份的影响
        4.3.4 不同水含量对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4.3.5 DLTS深入分析水添加剂提升器件性能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赤霉素处理和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汇编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稻草饲用研究概况
        1.1.1 我国稻草饲用研究现状
        1.1.2 国外稻草饲用研究概况
    1.2 水稻生育后期农艺措施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品种(系)间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热研2/密阳23RILs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
        2.2.2 江苏水稻品种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
        2.2.3 水稻农艺性状与稻草饲用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008年试验结果
        3.2.2 2009年试验结果
        3.2.3 2010年试验结果
        3.2.4 NSCRR与收获时稻草饲用品质的相关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水稻生育后期GA处理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2009年试验结果
        4.2.2 2010年试验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留茬高度稻草NSC、CP含量的差异
        5.2.2 不同留茬高度稻草ADFom含量的差异
        5.2.3 不同留茬高度稻草饲用品质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
    5.3 讨论
第六章 稻草中的NSC和CP与青贮品质的关系
    6.1 材料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综合讨论和全文结论
    7.1 稻草饲用品质性状品种(系)间差异显着
    7.2 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
    7.3 GA处理对稻草饲用品质的改善
    7.4 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7.5 稻草中的NSC、CP与青贮品质的关系
    7.6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着

(4)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罗汉果研究概述
    一 罗汉果的生药学研究
        1 罗汉果的名称
        2 罗汉果的分类学地位
        3 罗汉果的分布及生境
        4 罗汉果的生物学特性
        5 罗汉果种属鉴定
    二 罗汉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1 葫芦烷三萜苷类
        2 黄酮类
        3 多糖
        4 蛋白质
        5 甘露醇
        6 脂肪酸类
        7 其它成分
    三 罗汉果的药理作用
        1 镇咳、平喘、祛痰作用
        2 免疫作用
        3 抗氧化作用
        4 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作用
        5 抗炎镇痛抑菌作用
        6 抗癌作用
        7 其它作用
        8 毒理作用
    四 罗汉果的应用现状
        1 医药应用
        2 保健食品、饮料
        3 食品添加剂
        4 甜味剂
        5 化妆品
    五 罗汉果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罗汉果正常株及其突变株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罗汉果二倍体及其四倍体基因组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一 引言
        1 多倍体的概念
        2 SRAP分子标记技术
    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1 DNA及RNA提取的纯度、浓度及完整性检测
        2 罗汉果二倍体及其四倍体基因组差异分析
        3 罗汉果二倍体及其四倍体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4 差异条带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四 讨论
        1 SRAP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及其优势
        2 罗汉果多倍体基因组差异研究
        3 罗汉果多倍体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无籽罗汉果转录组分析
    一 引言
        1 第一代测序技术
        2 第二代测序技术
        3 第三代测序技术
    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1 转录组测序(De novo Transcriptome Assembly)
        2 表达谱测序(DGE Analysis)
    四 讨论
        1 RNA提取方法的改良
        2 罗汉果研究中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前景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致谢

(5)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地区灵香草历史文化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四上瑶山
    1.3 灵香草
        1.3.1 灵香草的地域分布和生长环境
        1.3.2 灵香草的种植与大瑶山瑶族
    1.4 研究灵香草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灵香草研究的意义
        1.4.2 灵香草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灵香草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
        1.5.2 国内研究
        1.5.3 研究趋势
        1.5.4 选题的独创性
第二章 香之史:灵香草的历史
    2.1 文化视域中的灵香草
        2.1.1 民间神话中的灵香草
        2.1.2 “灵香草”名称的由来
        2.1.3 宗教信仰中的灵香草
        2.1.4 古籍文献所见灵香草
        2.1.5 插图与照片中的灵香草
        2.1.6 香草与文人
    2.2 零陵香初考
        2.2.1 以地为名
        2.2.2 古名灵香草别名略考
        2.2.3 灵香草名称述评
第三章 香之品:灵香草产品及其制作工艺
    3.1 灵香草产品概述
    3.2 灵香草制作工艺介绍
        3.2.1 烘烤工艺
        3.2.2 香膏制作工艺(以广西金秀香料香精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3.3 灵香草的化学成分
第四章 香之用:灵香草的应用
    4.1 灵香草的古今应用
        4.1.1 灵香草在宗教信仰活动中的应用
        4.1.2 灵香草在民间医药中的应用
        4.1.3 灵香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2 灵香草古今应用比较
第五章 香之缘:灵香草与大瑶山瑶族
    5.1 大瑶山世居瑶族与灵香草之缘
    5.2 走进大瑶山
    5.3 灵香草贸易
        5.3.1 瑶族从事灵香草贸易原因分析
        5.3.2 瑶族从事灵香草贸易时间初考
    5.4 瑶族从事灵香草贸易疏证数条
        5.4.1 瑶族灵香草贸易的石牌证据
        5.4.2 瑶族灵香草贸易的史料证据
        5.4.3 瑶族灵香草贸易的田野考查
    5.5 灵香草贸易对大瑶山瑶族社会的影响
        5.5.1 香草贸易对大瑶山生产技术的影响
        5.5.2 香草贸易对大瑶山文化的影响
        5.5.3 香草贸易对大瑶山宗教的影响
        5.5.4 香草贸易对大瑶山个体家庭影响
    5.6 灵香草产业化
        5.6.1 产业化基础——功效广泛
        5.6.2 产业化阻力——资金、技术、管理
        5.6.3 产业化建议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塔罗科血橙新系裂果成因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塔罗科血橙新系生物学特性
    1.2 塔罗科血橙新系关键栽培技术
        1.2.1 砧木的选择
        1.2.2 促花和保花保果
        1.2.3 合理施肥
        1.2.4 高接换种
        1.2.5 防冻措施
    1.3 柑桔裂果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裂果发生过程
        1.3.2 裂口形状
        1.3.3 果实形状
        1.3.4 裂果发生的时期
        1.3.5 影响裂果发生因素
        1.3.6 裂果防止措施
    1.4 本研究立题依据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及试剂
        2.1.2 供试地点
    2.2 方法
        2.2.1 塔罗科血橙新系裂果调查
        2.2.2 不同防止裂果技术措施试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裂果发生规律
    3.2 不同种植条件对果实品质及裂果的影响
        3.2.1 山地红壤果园不同坡向对裂果的影响
        3.2.2 山垄田果园裂果情况
        3.2.3 不同砧木对果实品质及裂果的影响
        3.2.4 不同中间砧对果实品质及裂果的影响
    3.3 不同防止裂果技术措施对裂果的防治效果
        3.3.1 不同防止裂果技术措施对裂果的影响
        3.3.2 不同防止裂果技术措施对果品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种植条件与裂果关系
    4.2 砧木和中间砧与裂果关系
    4.3 不同防止裂果技术措施与裂果关系
    4.4 不同防止裂果技术措施与果实品质关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复方白头翁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1 猪大肠杆菌的病原种类
        1.2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1.3 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1 仔猪黄痢(yellow scour of newborn piglets)
        1.3.2 仔猪白痢(white scour of piglets)
        1.3.3 猪水肿病(edema disease of swine,ED)
        1.4 猪大肠杆菌病的致病机理
        1.4.1 黏附素
        1.4.2 肠毒素
        1.5 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诊断
        1.6 猪大肠杆菌病的药物防治
    2 中草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2.1 中草药开发的优势与现状
        2.1.1 防病治病类中草药
        2.1.2 抗应激类中草药
        2.1.3 免疫促进类中草药
        2.1.4 促进畜禽生产性能类中草药
        2.2 中草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现状
        2.2.1 通过母猪给药
        2.2.2 通过仔猪给药
        2.2.3 中草药散剂型投药
        2.3 复方白头翁散单味药物的研究现状
        2.3.1 白头翁的研究现状
        2.3.2 穿心莲的研究现状
        2.3.3 痢菌净的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与内容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内容
        3.2.1 复方白头翁散的研制及性状研究
        3.2.2 复方白头翁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疗效试验
        3.2.3 复方白头翁散的安全性实验
第二章 复方白头翁散的研制及性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试剂及药品
        1.1.2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复方白头翁散组方依据、原则、确定组方
        1.2.2 复方白头翁散工艺流程的确定
        1.2.3 复方白头翁散性状研究
        1.2.4 复方白头翁散稳定性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确定复方白头翁散的组方
        2.2 复方白头翁散工艺流程确定
        2.3 复方白头翁散的性状研究结果
        2.4 复方白头翁散稳定性实验结果
        2.4.1 复方白头翁散加速实验结果
        2.4.2 复方白头翁散光加速实验结果
        2.4.3 复方白头翁散长期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复方白头翁散组方、剂型及工艺确定
        3.2 复方白头翁散的稳定性实验研究
第三章 复方白头翁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疗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试剂
        1.1.2 菌种
        1.1.3 实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1.2.1 复方白头翁散水煎剂的制备,白头翁、穿心莲单味药物水煎剂的制备
        1.2.2 复方白头翁散、白头翁、穿心莲三种药物水煎剂的体外抑菌试验
        1.2.3 猪大肠杆菌病模型复制
        1.2.4 复方白头翁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实验
        1.2.5 体外抑菌试验效果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
        1.2.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分析
        2.2 复方白头翁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性实验结果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复方白头翁散的安全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受试药物
        1.1.2 试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急性毒性试验按最大耐受量测定法进行测定
        1.2.2 亚慢性毒性试验按30d喂养试验法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急性毒性试验
        2.2 亚慢性毒性试验
        2.2.1 一般状况及死亡情况
        2.2.2 复方白头翁散对小白鼠体重的影响
        2.2.3 复方白头翁散对小白鼠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2.2.4 复方白头翁散对小白鼠主要脏器重量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2.2.5 病理剖检变化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传统米制松糕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食品
    1.2 传统食品(糕点)的研究现状
    1.3 食品的安全性与货架期
    1.4 食品货架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
        1.4.1 食品货架期的影响因素
        1.4.2 确定食品货架期的方法
        1.4.3 预测模型的验证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影响米制松糕货架期品质变化因素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米制松糕贮存中微生物分析
        2.3.2 米制糕贮存中理化特性的研究
        2.3.3 米制松糕贮存中体外消化特性的变化
        2.3.4 米制松糕贮存中质构特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影响米制松糕货架期的主要微生物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腐败微生物的菌相分析
        3.3.2 细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3.3 霉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米制松糕中腐败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和货架期预测模型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学模型以及模型的验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动力学模型
        4.3.2 细菌总数、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和动力学模型
        4.3.3 温度对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4.3.4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4.3.5 货架期的预测和验证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米制松糕中青霉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温度和水分活度对黄绿青霉和桔青霉生长的影响
        5.3.2 温度和水分活度对黄绿青霉和桔青霉生长速率和延滞时间的影响
        5.3.3 温度和水分活度对黄绿青霉和桔青霉生长情况的动力学模型
        5.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米制松糕回生机理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粘度特性分析
        6.2.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6.2.3 热力学性质的分析
        6.2.4 X-射线衍射分析
        6.2.5 扫描电子显微镜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粘度特性分析
        6.3.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6.3.3 热力学性质的分析
        6.3.4 X-射线衍射分析
        6.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6.4 米制松糕中淀粉回生机理探讨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延缓米制松糕淀粉回生速率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松糕淀粉回生抑制研究
        7.3.2 松糕淀粉回生特性研究
        7.3.3 松糕淀粉回生动力学研究
        7.3.4 松糕品质改良剂的研究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专利申请
参与的科研项目

(9)桑叶粉在蛋鸡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说明
引言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桑叶作为畜禽饲料的研究进展
        2.1 桑叶的营养价值
        2.1.1 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比例适宜
        2.1.2 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较多
        2.1.3 桑叶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
        2.2 桑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2.3 桑叶在养鸡业中的应用
        2.4 桑叶作为畜禽饲料应注意的问题
        2.5 桑叶在畜禽饲料上的开发前景
    3 鸡蛋品质的研究概况
        3.1 蛋黄颜色的研究概况
        3.1.1 蛋鸡品系对着色能力的影响
        3.1.2 饲料成分对蛋黄颜色的影响
        3.2 低胆固醇鸡蛋的研究现状
        3.2.1 蛋鸡体内的胆固醇代谢
        3.2.2 低胆固醇保健蛋的研究开发现状
        3.2.2.1 铜降低鸡蛋胆固醇的研究
        3.2.2.2 铬降低鸡蛋胆固醇的研究
        3.2.2.3 大蒜素降低鸡蛋胆固醇的研究
        3.2.2.4 中草药降低鸡蛋胆固醇的研究
        3.2.2.5 其他物质降低鸡蛋胆固醇的研究
        3.3 特色鸡蛋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第一章 桑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的地点和时间
        1.2 试验材料
        1.2.1 蛋鸡
        1.2.2 鸡饲料
        1.2.3 桑叶粉
        1.3 试验设区与蛋鸡的饲养方法
        1.4 调查项目及调查方法
        1.4.1 蛋鸡生产性能指标
        1.4.2 鸡蛋品质指标
        1.4.3 蛋黄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1.4.4 鸡蛋含水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中添加桑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饲料中添加桑叶粉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不同配方的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鸡蛋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及配方设计
        1.2 蛋鸡的饲养管理
        1.3 日粮
        1.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4.1 样品采集
        1.4.2 调查项目及调查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的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配方添加剂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2.2.1 不同配方添加剂对熟蛋重和蛋形指数的影响
        2.2.2 不同配方添加剂对蛋壳厚度及蛋壳相对重的影响
        2.2.3 不同配方添加剂对蛋黄指数的影响
        2.2.4 不同配方添加剂对蛋白比率的影响
        2.2.5 不同配方添加剂对蛋黄比率的影响
        2.2.6 不同配方添加剂对蛋黄与蛋白比例的影响
        2.2.7 不同配方添加剂对蛋黄黄度的影响
        2.2.8 不同配方添加剂对鸡蛋含水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桑叶粉复合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鸡蛋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添加剂蛋鸡及试验设区
        1.2 蛋鸡的饲养管理
        1.3 鸡蛋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调查项目及调查方法
        1.4 鸡蛋对小鼠血糖、血脂及衰老影响的试验
        1.4.1 鸡蛋的准备
        1.4.2 试验分组
        1.4.3 小鼠饲料及配制
        1.4.4 小鼠的饲养管理及指标测定
        1.5 主要仪器及试剂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叶粉复合添加剂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桑叶粉复合添加剂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2.3 桑叶粉复合添加剂对鸡蛋营养成分和化学指标的影响
        2.3.1 添加剂对鸡蛋含水率的影响
        2.3.2 添加剂对鸡蛋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2.3.3 添加剂对鸡蛋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2.3.4 添加剂对鸡蛋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试验组鸡蛋对小鼠血糖、血脂及衰老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0)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重点与结构
    第四节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统区的大豆科研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二、大豆的科学育种
        三、大豆的农事试验
        四、主要的大豆出版物
        五、民国大豆科研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前东北的大豆科研
        一、历史沿革
        二、日伪时期大豆科研主要领域和成果
        三、东北解放区时期大豆科研的恢复
        四、评说
    第四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豆科研
        一、吉林省公主岭农业科研继续发展
        二、黑龙江省大豆科研迅速兴起
        三、辽宁省的大豆科研成就显着
        四、南方大豆科研多点发展
        五、全国大豆增花保荚协作研究
        六、中外大豆科学交流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豆科研
        一、南方大豆科研的崛起
        二、东北大豆科研继续稳步发展
        三、野生大豆研究
        四、雄性不育系研究和利用
        五、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六、大豆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七、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八、大豆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九、中外大豆科研交流步入常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的大豆生产
    第一节 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变化
        一、单产变化
        二、总产变化
        三、重点种植区域变化
    第二节 品种演变
        一、农家种时期(1900-1923)
        二、科学育种兴起时期(1924-1949)
        三、科学育种渐居主导地位时期(1950-2000)
    第三节 种植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种植制度
        二、民国大豆种植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种植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耕作制度
        二、民国大豆耕作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耕作种植制度
    第五节 大豆施肥演变
        一、清末大豆施肥
        二、民国大豆施肥
        三、新中国大豆施肥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一、清末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二、民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三、新中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第一节 中国大豆加工和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民国以前的大豆加工和利用
        二、民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三、新中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第二节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工艺及其演进
        一、发酵类豆制品
        二、非发酵类豆制品
        三、蛋白类豆制品
        四、豆乳粉
    第三节 大豆油脂加工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豆油脂加工
        二、新中国的大豆油脂加工
    第四节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一、蛋白纤维发展概况
        二、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其织物特点
        三、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
    第五节 大豆新兴生物制品
        一、大豆卵磷酯
        二、大豆低聚糖
        三、大豆异黄酮
        四、大豆皂甙
        五、大豆多肽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兴衰的历史过程
        一、清末中国大豆一枝独秀
        二、民国时期中国大豆先盛后衰
        三、新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形势彻底逆转
    第二节 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兴衰的原因分析
        一、积极因素
        二、消极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生产和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中国大豆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二、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三、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目标
    第五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建议
        一、中国绝不放弃自己的大豆生产
        二、坚定不移“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
        三、突出抓好大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四、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五、提高大豆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民国实业部关于全国农事实验场调查的各项统计(1936年)
    二、东北解放区大豆试验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标准
    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大豆“超级种培育”项目建议摘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九二○”添加剂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代抗生素复合饲料添加剂研发(低聚糖氨基酸皂苷复合制剂)[A]. 张常书,白希财,黄宇高. 第十七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集, 2020
  • [2]硫硒化锑(Sb2(S1-xSex)3)薄膜的溶液法制备及其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D]. 武春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赤霉素处理和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D]. 董臣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4]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遗传变异研究[D]. 付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5]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地区灵香草历史文化考察[D]. 周博. 广西民族大学, 2011(01)
  • [6]塔罗科血橙新系裂果成因与调控研究[D]. 徐跃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
  • [7]复方白头翁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药效学研究[D]. 谭胜国.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8]传统米制松糕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D]. 纪莹. 江南大学, 2008(03)
  • [9]桑叶粉在蛋鸡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研究[D]. 赵春晓.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1)
  • [10]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九二十”添加剂研究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