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四级外语听力课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佳[1](2020)在《多元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听力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内容,自单独设课后,获得了长足发展。听力课程被愈加重视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听力动机的应试倾向、训练过程的模式化、听力教学策略的相对缺乏和课程形式的较为单一等。特别是教师过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听力学习的结果上,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技能和情感被忽略。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多元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汉语听力的学习与发展。评价既是价值判断的结果,也是价值判断的过程,贯穿听力教学始终。以布卢姆的教学评价观为理论基础,评价根据其目的和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本文中多元评价指在评价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时,综合运用上述三种评价方式。基本的评价手段有:课堂观察、作业测试、先前成绩诊断、档案评价、访谈等。研究尝试从听力教学现状出发,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既重视学习过程,又不回避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以评促学”,提高听力教学效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适于在情感因素和技能领域呈现评价结果,发挥诊断、鼓励、促进的作用;总结性评价用于在认知领域呈现量化的评价结果,以进行区分优劣和等级评定。综合运用多元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最大化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论文绪论部分在系统梳理现有听力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介绍了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论述了诊断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阐明诊断性评价的理论基础,然后设计评价方案,通过案例的实际操作描述诊断性评价模型“收集信息——解释信息并诊断——评价学习者学习状态/诊断学习者学习障碍”在教学中的运作。第二章探讨了形成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设计了以“单元目标——实施前测——反馈训练——实施后测”为评价模型的研究方案。利用案例分析法,研究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探究以听力测试、档案袋评价、自我总结为主要手段的总结性评价的应用。重点对期末听力测试的命题、试卷及成绩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够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促进汉语听力教学的发展。
文婷[2](2020)在《新HSK五级听力测试对听力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自实行以来,其成绩已经成为了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毕业、升学、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新HSK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和汉语教师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利用新HSK对汉语教学的反拨效应,既能够进一步提高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能够帮助汉语教师反思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基于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语言技能对新HSK教学效果的反拨效应研究还很少,而听和说是交际运用的关键,且学生对其畏难情绪较大,本文旨在探求新HSK五级听力测试对听力教学的反拨作用。本文将国外的“反拨效应”理论引用到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旨在从测试角度进行分析并反过来指导教学。本文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不同类别留学生在新HSK五级听力中的偏误类型及其原因。二、调查分析新HSK五级中听力部分对听力教与学反拨效应的实际情况,发现了新HSK五级听力部分对听力教与学的反拨效应的不同类型及应对措施。三、通过统计分析指出新HSK五级词汇大纲现存的不足,并提出几条改进建议,给今后的教学与研究提供革新方向。四、针对新HSK五级听力测试中的偏误类型及其对教学产生的反拨效应,提出可行性建议,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充分地利用新HSK的积极反拨效应更好的学与教。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课堂观察法和对比分析法等方法。本文的语料来源包括:五套新HSK五级听力真题(2018年)、新HSK五级词汇大纲、新HSK五级听力测试反拨效应调查问卷(学生)和新HSK五级听力测试反拨效应调查问卷(教师)。
吴青青[3](2020)在《对外汉语中级听力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以青岛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中文学习热的兴起,关于听力教学的研究也日愈丰富。然而,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并不完善,听力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尚未解决。本文以青岛大学汉语听力课堂为例,综合运用文献梳理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例证法及课堂观察法,发现中级汉语听力课堂教学实效与教学预期存在差距,进而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对中级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中级汉语听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具体来说,本文共分五章:首先绪论梳理总结相关文献资料,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理论基础、研究问题和方法等进行介绍。第一章结合实例分析中级汉语听力课堂教学的特点,包括听力训练方式、教学内容及重点、学生学习特点三方面。第二章根据语言监控理论、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等,分析中级汉语听力课堂教学预期;然后结合学生汉语听力习题和课堂观察,分析中级汉语听力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两者对比发现,听力课堂教学实效与教学预期存在差距。最后通过访谈调查导致该差距的原因,发现中级阶段听力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问题。第三章引入有效教学理论,阐述有效教学理论应用于汉语听力课堂的可行性及相关标准,为下文相关教学问题及建议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四章从有效教学的视角出发,根据课堂观察,从教学内容及方法、课堂时间利用、教师课堂技能四个方面分析中级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情况。第五章结合有效教学理论,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包括听力课堂教学内容处理、汉语本体知识和文化因素教学方法、课堂时间利用和教师课堂技能培养建议等。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希望为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王春英[4](2018)在《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板书需求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多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对外汉语教师越来越不重视黑板板书,而板书的优势又是多媒体不能取代的,且板书在对外汉语汉字、文化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的地位。因此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来华汉语学习者对课堂板书作用的认同度、课堂板书现状及满意度、课堂板书需求等情况,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板书提供一些教学建议。根据调查、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板书重要性认同度方面,来华汉语学习者对板书重要性的六类原因都表示认同,但不同年级、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对板书重要性的原因认同度有显着差异。性别、文化背景、是否华裔对板书重要性的认同度无显着影响。在课堂教学板书运用情况方面,不同课型板书和PPT的使用情况、板书内容符合课型特点,教师在板书形式、板书字体、板书清晰度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在课堂教学板书满意度方面,被试对于不同课型板书方式、板书内容从总体上说都比较满意,满意度最高的都是综合课,但不同年级对不同课型的板书方式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差异。被试对板书时间、形式与规范总体上表示满意,但不同年级表现出了显着的差异,没有发现性别、年龄、文化背景、是否华裔、汉语水平对板书现状的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在课堂教学板书需求方面,学生在语言课上对黑板板书的需求高,在专业课上对PPT的需求高。无论语言课还是专业课,学生对板书生词的需求都很高,对板书拼音的需求都最低。在板书时间上对合适的板书时机需求最高,对老师长时间板书需求最低。在板书形式上对板书多样性的需求最高,对板书使用图画的需求最低。在板书规范上需求程度最高的是板书的准确性,其次是板书的清晰性,需求程度最低的是板书字体,不要求漂亮。不同年级对板书时间、形式、规范的需求有显着性差异。研究没有发现性别、年龄、文化背景、是否华裔、汉语水平对板书需求程度有显着影响。针对研究结果,建议对外汉语教师一方面结合课型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需求合理使用PPT和黑板板书,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板书现状及学生需求改善课堂板书时间、形式与规范。另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提高认识,加强对外汉语板书教学意识。增加培训,提升对外汉语教师板书教学素养。
马武林,蒋艳[5](2013)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一项基于词频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四川外语学院非外语专业学生为个案,通过调查和访谈对当代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英语听力训练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首先对学生听力存在问题利用分词软件进行了分词处理,然后运用语料库软件进行了词频分析,结合访谈和观察归纳出了学生听力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吴梦婕[6](2021)在《对外汉语初中级听力课的教师话语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师课堂话语研究是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文章聚焦对外汉语听力课堂的教师话语,在现有教师话语研究成果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听力课教师话语的原则和总体观测框架,据此从话语特征、话语功能、话语策略三个维度出发,对浙江科技学院初中级听力课堂教师话语进行考察。首先,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堂观察,收集了该校五个教师的课堂话语语料,对话语的显着特征做描述分析,并从新熟手教师以及初中级教学层次两个维度入手作对比分析。其次,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教师课堂话语语料进行了语料转写,选取了话语量、语速、中英文比率、话语词频等几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再次,文章依据研究对象话语特性,从课堂组织管理、讲解说明、提问、反馈、策略指导、有效粗调输入等几项教学功能入手,对教师课堂话语语料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校听力课教师能对课堂话语有意识地做调整,教师话语与学生水平间呈现良好的适应性,较好地实践贯彻了可懂性输入原则,体现了一定的自觉示范意识。但是,在话语的策略及情感支持作用、语码转换策略水平、提问和反馈的层次性、课堂即时语境的生成性利用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针对该校听力课堂教师话语的问题和不足,文章由此从教师话语的形式、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等方面为初中级听力课教师话语有效性的提升,新手教师话语质量的改进提出了相应教学建议:1.提高对话语形式特征的示范意识;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目的语知识;3.提升课堂提问和反馈的有效性;4.增强教师话语的交际导向性;5.教师话语应有助于缓解学生的语言焦虑;6.教师话语应富有创造性和生成性;7.发挥教师话语对学生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为了解该校留学生对听力课教师话语质量的主观评价,研究还通过实施问卷调查,考察了研究对象在话语难度、媒介语使用恰当性、与学生水平的适应性等方面的表现,作为研究分析的辅助材料。
尤丽娅(Murodova Yuliya)[7](2019)在《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大陆的合作实践,塔中两国之间的经贸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在此过程中,语言作为先行者,意义不凡。深刻把握塔吉克斯坦的汉语教学和使用状况,并针对地区开展研究分析,促进双方的语言交流,形成文化共识,提升合作档次成为必要。目前,中国和国外围绕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教材教法、语言政策等开展了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拟在语言理论及汉语教学理论框架下,选择时间域为切入点,在系统分析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政策变迁基础上,考察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影响因子、“三教”问题和“学习动机”,从而为塔吉克斯坦未来的汉语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回顾和分析了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及汉语传播特点,探讨了塔吉克斯坦同中亚其他国家汉语教学与传播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塔吉克斯坦自身的汉语教学与传播特点,即由主权忧虑导致汉语传播反距离性的地域特点和“孤独的守望者”模式的传播方式特点。随后,探讨了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一方面受制于苏联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沿袭和影响,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严重不足,缺乏教材及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汉语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长期面临俄语、英语等语言的文化附带和负面迁移,在汉语教学中,对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商榷。本研究主要采用概率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和塔吉克斯坦的国家网站。通过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多维度分析,本文找到了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基于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发现:(1)经济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塔吉克斯坦汉语学习者的主要动机。通过研究发现,塔吉克斯坦汉语学习者为了找到好的工作,在将来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高的报酬,选择了学习汉语。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语言政策变迁及中塔商贸往来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有双面影响,但积极因素是主流。塔吉克斯坦的语言政策带给汉语教学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促使本土汉语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引导汉语教学规范化的同时也将会产生某些消极的影响。此外,中塔商贸往来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商贸竞争和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即脱胎于塔吉克语文化的塔吉克斯坦民众对于目的语汉语文化的“陌生化”,由此产生信息不对等的文化负迁移现象。(3)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发展面临多维度问题,需要多重发展措施。总结起来,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发展面临九大问题。包括:本土汉语教师不足;本土化汉语教材稀少;教法单一;考试系统单一;缺乏汉语学习的外部语言环境;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教师专门评价系统;没有实习基地;汉语教学存在地域不均衡等。对此,需要把握历史机遇,加大汉语传播力度,同时健全汉语教学和管理体系,不断深化与中国有关机构的汉语教学合作,通过适度文化移情来解决上述问题。
杨青箐[8](2019)在《语言产业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调查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语言一直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钥匙,中国高校则是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力量。为了适应新时代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的发展,各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达到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规范的要求,从而适应语言教育市场的需求。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要得到长足发展,最终形成语言教育特色品牌,就必须深入高校研究,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文本结合现阶段国内语言产业的理论分析探讨了西安市高校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其供需情况。研究主要采取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及访谈的方式,调查与访谈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同仁培训学院等四所高校的349名来华留学生、相关专家、负责人、管理教师和语言教师,对留学生的语言教育展开具体分析。研究较充分地显示出当前阶段西安市留学生语言教育发展的特点,同时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显示西安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总体发展情况良好,较为科学规范,主要优惠政策向“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倾斜。现阶段西安市来华留学生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发展同中存异,二者面对的教育群体不同,发展方式也有不同。当前西安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语言教育产业消费供需不平衡;第二,留学生教育消费投资收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第三,测评标准体系有待完善。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高校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和策略。政府层面应当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留学生教育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陕西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的作用,优化奖学金设置,推动校企合作等;社会层面应当支持语言会展业的发展,接受紧缺专业的“语言+”人才,提供企业奖学金等;高校层面应当开设语言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促进语文能力测评业的发展,开发或引进针对性的出版物,大力发展校企联合,扩大对外交流项目等。
王晓音[9](2013)在《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存的基本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素质有待完善等问题,以及当前研究中对教师素质界定的视角微观、内涵模糊等缺憾,提出“大素质”概念,从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以及心理素质进行了详尽描述;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汉语知识素养、语言素养、业务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本研究重实践性、实用性,以期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操作性较强的自我成长指南。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秉持正确的职业意识,以成为一名“多项全能选手”为目标,摒弃偏颇观念,从社会、个体、学术等角度认识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专业身份认同,既不可轻视自己为教书匠,也不可将职业与学术研究割裂开来。职业精神除了对本职业要充满热爱与激情,还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同理心。作为涉外工作者,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符合规范的职业操守,言行得体,维护民族尊严。由于道德水平难以用数字量化,且本文也无意批评或评价,因此本研究从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行”、“良好的精神状态”两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设想。从“践行公民道德”、“践行教师道德”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期待,希望对外汉语教师拥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可作表率的私德,在工作中有责任心、有激情,并且真心关爱学生。从“积极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两个方面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精力充沛、向学生输出正能量并且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工作激情,表现出健全、和谐、积极的人格状态以及良好的性格。本研究引用了“信念”(Belief)这一概念,从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以及对教与学的信念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包括“认识自己”、“教学机智”、“心理应激”三个方面。教师要尊重自我,同时也要敞开自我,不断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中介者”、“导师”。准确的自我信念还包括稳定的心态、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善于调适自我心理、情绪等。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信念包括“认识学生”、“认识学习者的情感”。对于教与学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信念”和“对教学的信念”。如何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如何实现高成效的教学,这都是在明晰了对教与学的信念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答案的。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本研究的一个独特提法。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凸显出来的独特之处,教师对此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处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素养。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难点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本研究从“语言表达”、“语言运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语言素养。在语言表达部分,分析了教师语言物理层面、意义层面、情感层面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在语言运用部分,我们借用了英文相关着作的部分研究角度,从生理方面、人际方面、教学法方面分析了教学语言。最后,我们从建立和维持课堂交际模式、营造课堂气氛、与学生有效沟通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语言的作用。在每个层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引入了教学实例,使分析更具体,建议更实用。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素养以及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技巧。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还包括教师对自我的长期与短期的准备。教师从备课到上好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与基础,上课是备课内容的实践、展现与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联接的。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基本素养”的概念,将“板书”、“范读”、“肢体语言”归为教师课上良好素养展示的因素,将“回顾反思”、“收集学生反馈”、“自我修正与调整”归为课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详尽分析了如何上好一堂课。掌握各种基础语言课的特点、教法,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业务素养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教学中的多面手,各种课型全面适应。本文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各种课型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包括听力教学、口语教学现状中的偏差和误区,阅读教材的缺陷,写作教学目标和写作模式的反思。以此梳理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修正途径以及详尽的教学建议。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专业素养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基础,搭建跨文化交际知识,有能力处理自身所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处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方式,以及应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手段。
张晓蕊[10](2016)在《强化模式下初中级留学生汉语听力难点与障碍研究 ——以山东大学来华预科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听”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与“说、读、写”三项技能相比,却也最难掌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找到学生听力理解的难点与障碍所在,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采取相应教学对策,对对外汉语的听力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强化教学模式下,留学生听力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预科教育是强化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预科生与普通语言生不同,其汉语水平只有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后,方可进入相关专业继续学习,所以这就要求预科教学必须尽可能最快且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本文以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来华预科生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强化模式下初中级留学生汉语听力难点与障碍,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克服听力难关。本文共包括四大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与述评、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重难点。第二章统计了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来华预科生多次HSK模拟考试与听力训练中的典型性错题,建立小型典型性错题库,通过从不同角度对错题进行分析,了解其听力理解中的语言内难点与障碍。第三章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且访谈个别学生,一方面从主观方面了解响影响听力理解的语言内难点与障碍,一方面通过了解学生听力方法与技巧、教师教学策略等,分析听力理解中的语言外难点与障碍。第四章针对难点数据分析和问卷访谈结果,从强化教学模式、语言内影响因素、语言外影响因素等方面尝试提出几点教学对策。
二、大学四级外语听力课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四级外语听力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汉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 |
(二)多元评价的内涵 |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诊断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诊断性评价理论内涵 |
一、诊断性评价的概念 |
二、诊断性评价的目的 |
三、诊断性评价的方法 |
第二节 诊断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课堂的教学实践 |
一、诊断性评价模型设计 |
二、诊断性评价应用于学生先前学情分析 |
三、诊断性评价应用于学生学习障碍分析 |
第三节 诊断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课堂的应用分析 |
一、诊断性评价操作模型的应用分析 |
二、诊断性评价应用于分析先前学习状况 |
三.诊断性评价应用于分析学生学习障碍 |
第二章 形成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内涵 |
一、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和发展 |
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
三、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
四、形成性评价要素研究 |
第二节 形成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课堂的教学实践 |
一、形成性评价操作模型设计 |
二、设定单元学习目标 |
三、前测案例分析 |
四、反馈矫正训练 |
五、后测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形成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课堂的教学反思 |
一、对目标达成情况的反思 |
二、对评价模型应用的反思 |
三、对实行原则的反思 |
第三章 总结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总结性评价的理论内涵 |
一、总结性评价的概念 |
二、总结性评价的目的 |
三、总结性评价的原则 |
第二节 总结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课堂的教学实践 |
一、档案袋评价的应用 |
二、学期自我总结报告 |
三、期末听力测试 |
第三节 总结性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课堂的教学反思 |
一、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
二、对评价对象的反思 |
三、对命题过程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2)新HSK五级听力测试对听力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相关概念 |
1.3.2 国外反拨效应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反拨效应研究现状 |
1.3.4 HSK反拨效应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教学实验法 |
1.4.4 课堂观察法 |
第二章 新HSK五级听力测试分析 |
2.1 测试简介 |
2.1.1 新HSK五级简介 |
2.1.2 新HSK五级听力简介 |
2.2 测试要求 |
2.2.1 对内部条件的要求 |
2.2.2 对外部条件的要求 |
2.3 测试题型 |
2.3.1 第一部分 |
2.3.2 第二部分 |
第三章 基于新HSK五级真题听力部分的偏误分析 |
3.1 听力测试的偏误统计 |
3.1.1 不同国别的偏误统计 |
3.1.2 不同性别的偏误统计 |
3.1.3 不同学历的偏误统计 |
3.1.4 不同学习时长的偏误统计 |
3.1.5 不同学习经费的偏误统计 |
3.2 不同类别的偏误统计的结果及解释 |
3.2.1 统计方法描述 |
3.2.2 差异性检验 |
3.3 听力偏误类型及偏误数量统计 |
3.3.1 汉语本体知识类偏误 |
3.3.2 听力技能类偏误 |
3.3.3 文化背景类偏误 |
第四章 新HSK五级听力测试反拨效应调查问卷及分析 |
4.1 学生问卷 |
4.1.1 调查问卷及反拨效应分析 |
4.1.2 正面的反拨效应 |
4.1.3 负面的反拨效应 |
4.2 教师问卷 |
4.2.1 调查问卷及反拨效应分析 |
4.2.2 正面的反拨效应 |
4.2.3 负面的反拨效应 |
第五章 新HSK五级听力真题与大纲词汇对比分析 |
5.1 新HSK五级词汇大纲简介 |
5.2 新HSK五级大纲词汇在听力真题中的使用情况统计 |
5.2.1 统计方法 |
5.2.2 统计结果 |
5.3 新HSK五级听力真题中的高频词汇 |
5.3.1 高频词汇统计 |
5.3.2 大纲词汇对高频词汇的覆盖率 |
5.4 新HSK五级听力真题中的超纲词汇 |
5.4.1 超纲词汇统计 |
5.5 建议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新HSK五级听力测试的启示 |
6.1 对新HSK五级听力测试的建议 |
6.1.1 题型设计 |
6.1.2 材料选择 |
6.2 对听力教学的建议 |
6.2.1 创设真实生活情景 |
6.2.2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
6.2.3 明确听力教学目标 |
6.2.4 重视文化对比教学 |
6.2.5 充分利用技术手段 |
6.3 建议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教师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3)对外汉语中级听力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以青岛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对外汉语中级听力教学特点 |
第一节 听力技能训练方式 |
第二节 教学内容及重点 |
第三节 学生学习特点 |
第二章 对外汉语中级听力课堂教学情况 |
第一节 对外汉语中级听力课教学预期 |
第二节 对外汉语中级听力课堂教学实效 |
第三节 课堂教学实效与预期存在差距的原因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有效教学基本原理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的概念及标准 |
第二节 对外汉语听力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对外汉语中级听力教学课堂实践考察 |
第一节 中级汉语听力课堂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对外汉语中级听力课堂教学考察分析 |
第五章 对外汉语中级听力课堂有效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建议 |
第二节 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建议 |
第三节 关于课堂时间利用的建议 |
第四节 关于教师课堂技能培养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致谢 |
(4)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板书需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板书及对外汉语教学板书概念界定 |
二、国外课堂教学板书研究 |
三、国内课堂教学板书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板书需求的访谈研究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情况总体描述 |
三、板书重要性及其原因 |
四、教师板书使用情况及学生对教师使用板书的满意情况 |
五、教师板书内容及学生的满意情况 |
六、教师板书形式和规范情况及学生的满意情况 |
七、学生对板书的需求 |
八、讨论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需求的问卷调查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过程 |
一、研究目的 |
二、被试情况 |
三、调查问卷 |
四、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二节 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重要性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一、不同性别学生对教学板书重要性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二、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板书重要性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板书重要性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四、华裔和非华裔的学生对板书重要性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五、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对板书重要性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六、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板书重要性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七、小结 |
第三节 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运用现状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一、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使用情况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二、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内容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三、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时间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四、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形式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五、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规范认同度的统计与分析 |
六、小结 |
第四节 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现状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一、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使用情况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 |
二、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内容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三、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时间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 |
四、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形式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 |
五、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规范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 |
六、小结 |
第五节 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需求的统计与分析 |
一、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使用情况需求的统计与分析 |
二、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内容需求的统计与分析 |
三、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时间需求的统计与分析 |
四、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形式需求的统计与分析 |
五、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规范需求的统计与分析 |
六、小结 |
第六节 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现状满意度与需求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对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板书的使用建议 |
一、结合学生汉语水平和对板书重要性的认同情况合理使用黑板板书 |
二、结合课型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需求合理使用PPT和黑板板书 |
三、结合课堂板书现状及学生需求改善课堂板书时间、形式与规范 |
四、提高认识,加强对外汉语板书教学意识 |
五、增加培训,提升对外汉语教师板书教学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板书需求情况访谈记录表 |
附录B: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教学板书需求的调查问卷(汉语) |
致谢 |
(6)对外汉语初中级听力课的教师话语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第2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概况 |
2.1 初级A班新手教师课堂话语 |
2.2 初级A班熟手教师课堂话语 |
2.3 初级A班新熟手教师课堂话语对比 |
2.4 初级B班新手教师课堂话语 |
2.5 商务汉语班熟手教师课堂话语 |
2.6 中级D班熟手教师课堂话语 |
2.7 初级和中级阶段研究对象话语对比 |
第3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量化分析 |
3.1 话语量 |
3.2 语速 |
3.3 目的语和媒介语比率 |
3.4 话语词频统计 |
3.5 小结 |
第4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功能分析 |
4.1 教师听力课堂话语的功能分类 |
4.2 课堂组织管理 |
4.3 言语示范 |
4.4 目的语知识讲解说明 |
4.5 课堂提问 |
4.6 课堂反馈 |
4.7 听力策略指导 |
4.8 有效粗调输入 |
第5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
5.1 课程中的小型投票 |
5.2 听力课教师语言评价 |
5.3 小结 |
第6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教学建议 |
6.1 教师话语质量提升总体目标 |
6.2 提高对话语形式特征的示范意识 |
6.3 教师话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目的语知识 |
6.4 提升教师提问和反馈的有效性 |
6.5 教师话语应有助于缓解学生的情感焦虑 |
6.6 教师话语应富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
6.7 增强教师话语的交际导向性 |
6.8 发挥教师话语对学生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听力课教师语言评价问卷 |
附录2 听力课教师语言评价问卷主观题作答详情 |
附录3 对外汉语初中级学生听力水平标准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7)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动态 |
(一) 中国国内研究动态 |
(二) 塔吉克斯坦研究动态 |
(三) 其他国家研究动态 |
六、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目的 |
第一章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及汉语传播特点分析 |
第一节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概况 |
第二节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特点 |
一、塔吉克斯坦与中亚其他国家汉语传播的比较研究 |
二、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特点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汉语教学现状 |
一、公立教育机构 |
二、私立语言培训中心 |
第二节 “三教”相关问题研究 |
一、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的教师问题 |
二、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 |
三、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法问题 |
第三节 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
一、塔吉克斯坦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概述 |
二、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研究 |
三、塔吉克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分析 |
四、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一节 语言政策对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影响 |
一、塔吉克斯坦苏联时期的语言政策 |
二、苏联解体、塔吉克斯坦独立后的语言政策 |
三、塔吉克斯坦语言政策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塔商贸及文化交流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
一、大众市场的汉语需求是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发展的现实土壤 |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对策探析 |
第一节 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解决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斯拉夫大学汉语专业课程表(一年级到四年级)俄语版本 |
附录2 斯拉夫大学课程表(一年级到四年级)中文版 |
附录3 首都师范大学汉语专业课程表(一年级到四年级) |
附录4 斯拉夫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期末考试题(俄汉混合版原本) |
附录5 考试卷正确答案 |
附录6 试卷载图 |
附录7 图片 |
附录8 塔吉克斯坦汉语传播地图 |
附录9 塔吉克斯坦汉语传播机构图 |
附录10 塔吉克学生学习汉语动机研究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11 塔吉克学生学习汉语动机研究调查问卷(俄文版) |
附录12 关于塔吉克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的访谈提纲(中文版) |
附录13 关于塔吉克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的访谈提纲(俄文版) |
附录14 |
附录15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语言产业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调查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缘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1.6 概念界定 |
2 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相关的语言产业概述 |
2.1 语言产业概述 |
2.2 来华留学生教育语言产业相关概述 |
3 西安高校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调查与案例分析 |
3.1 西安市高校留学生教育概况 |
3.2 西安市高校留学生语言教育调查与分析 |
3.3 西安市高校留学生语言教育中的语言培训和语文能力测评 |
3.4 西安市高校留学生语言教育中的语言出版和语言教育会展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安高校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的供需情况分析 |
4.1 需求分析 |
4.2 供给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相应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西安市高校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调查问卷(中英版) |
附录二 西安市高校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非结构式访谈大纲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 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
2. 教师队伍所存在的问题 |
2.1 基本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
2.2 专业素养有待完善 |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研究现状思考 |
3.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科背景 |
3.2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思考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师研究现状 |
1. 研究成果分析 |
1.1 数量较少 |
1.2 高质量研究不多 |
2. 对本研究的介绍 |
2.1 本研究的目的 |
2.2 本研究的内容 |
2.3 本研究的意义 |
上编 基本素质篇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意识 |
1. 对本职业的认识与定位 |
1.1 “小儿科” |
1.2 文化传播中介 |
1.3 “香饽饽” |
1.4 “多项全能选手” |
2. 对外汉语教师的价值 |
2.1 社会价值 |
2.2 个体价值 |
2.3 学术价值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意识 |
1. 教书匠与专家 |
2. 个人本专业为主与教汉语为辅 |
3. 专业身份认同 |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精神 |
1. 对本职业的热爱与激情 |
2. 对学生的爱心、耐心与同理心 |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操守 |
1. 遵守涉外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
2. 遵守职业规范 |
2.1 政治行为规范 |
2.2 交际言行规范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素养 |
第一节 高尚的道德品行 |
1. 践行公民道德 |
1.1 良好的公德行为 |
1.2 可作表率的私德 |
2. 践行教师道德 |
2.1 表现方式独特的责任心 |
2.2 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关爱学生 |
第二节 良好的精神状态 |
1. 积极的精神面貌 |
1.1 精力充沛 |
1.2 输出正能量 |
1.3 意志坚定 |
1.4 充满工作激情 |
2. 健康的人格 |
2.1 健全、和谐的人格 |
2.2 积极的人格状态 |
2.3 良好的性格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 |
第一节 对自我的信念 |
1. 认识自己 |
1.1 如何看待自己 |
1.2 中介者 |
1.3 导师 |
2. 教学机智 |
2.1 稳定的心态 |
2.2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
3. 心理应激 |
3.1 自我心理调适 |
3.2 自我情绪调控 |
第二节 对学生的信念 |
1. 认识学生 |
1.1 关于学生的概念 |
1.2 学习者的个体性 |
2. 认识学习者的情感 |
2.1 个别情感因素 |
2.2 交互情感因素 |
第三节 对教与学的信念 |
1. 对学习的信念 |
1.1 学习的概念 |
1.2 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 |
1.3 营造学习环境 |
2. 对教学的信念 |
2.1 教学的概念 |
2.2 高成效教学 |
2.3 反思性教学 |
下编 专业素养篇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知识素养 |
第一节 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特点的理解 |
1. 语音 |
1.1 以持续性为特点的语音训练 |
1.2 以实用性为目标的教学内容 |
2. 汉字 |
2.1 灵活处理汉字教学 |
2.2 教学内容的定位与调整 |
3. 词汇 |
3.1 利用内涵意义与构词特点分析词义 |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控制 |
4. 语法教学 |
4.1 教学内容的选定及处理方法 |
4.2 发现教学难点 |
第二节 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要素处理 |
1. 语音 |
1.1 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1.2 处理教学难点 |
2. 汉字 |
2.1 以分析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
2.2 处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
3. 词汇 |
3.1 实用性教学原则 |
3.2 词语释义技巧要点 |
4. 语法 |
4.1 教学原则 |
4.2 处理方法要点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素养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师语言表达 |
1. 语言表达的物理层面 |
1.1 教师语言物理层面要求 |
1.2 教师语言物理层面特点 |
2. 语言表达的意义层面 |
2.1 准确规范 |
2.2 清楚达意 |
2.3 围绕中心 |
2.4 实现目的 |
2.5 收放自如 |
3. 语言表达的情感层面 |
3.1 语言中的情感 |
3.2 教师情感的传达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师语言运用 |
1.教学语言 |
1.1 生理方面 |
1.2 人际方面 |
1.3 教学法方面 |
2. 教师语言的作用 |
2.1 建立和维持课堂交际模式 |
2.2 营造课堂气氛 |
2.3 与学生有效沟通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上) |
第一节 教学准备 |
1. 备课 |
1.1 准备自己 |
1.2 备教材 |
1.3 备学生 |
2. 课前准备 |
2.1 检查教学用品、设备 |
2.2 调整情绪 |
3. 集体备课 |
第二节 课堂教学基本素养 |
1. 课上良好素养的展示 |
1.1 板书 |
1.2 范读 |
1.3 肢体语言 |
2. 如何上好一堂课 |
2.1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
2.2 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
2.3 灵活调整教法 |
2.4 与学生有效互动 |
3. 课后总结的良好习惯 |
3.1 回顾反思 |
3.2 收集学生反馈 |
3.3 自我修正、调整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下) |
第一节 听力教学 |
1. 听力教学现状中的问题 |
1.1 受到普遍的轻视 |
1.2 教学模式单一 |
2. 教学技巧 |
2.1 有效的引导 |
2.2 有针对性的讲解 |
2.3 有趣的活动 |
2.4 其他 |
第二节 口语教学 |
1. 口语教学现状中的问题 |
1.1 教学内容的偏差 |
1.2 教学方法的误区 |
2. 口语教学技巧 |
2.1 引导“自发的”谈话 |
2.2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
2.3 分组活动 |
2.4 巧妙纠错 |
第三节 阅读教学 |
1. 理想的阅读教学 |
1.1 教材 |
1.2 教学目标 |
2. 阅读教学技巧 |
2.1 课文处理 |
2.2 提问技巧 |
第四节 写作教学 |
1. 写作教学目标 |
1.1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目标 |
1.2 汉语写作模式 |
2. 写作教学方法 |
2.1 写作指导 |
2.2 修改与反馈 |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 |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素养 |
1. 文化交际知识 |
1.1 文化交际学与语言教学 |
1.2 跨文化交际知识 |
2. 跨文化交际素养 |
2.1 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
2.2 成为一个“多文化”人 |
第二节 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
1. 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界定与定位 |
1.1 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 |
1.2 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
2. 应对与处理教学管理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
2.1 教学活动中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构成 |
2.2 教学活动中跨文化交际障碍主要类别 |
2.3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 |
2.4 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化解途径 |
第三节 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与实施 |
1.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计 |
1.1 课程目标 |
1.2 课程内容 |
2.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施 |
2.1 教学方法 |
2.2 教学改进设想 |
结论 |
1. 本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
1.1 综合性 |
1.2 独创性 |
1.3 实用性 |
1.4 开放性 |
1.5 针对性 |
2. 本研究的缺憾 |
2.1 研究方法方面 |
2.2 研究内容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某校对外汉语教师学科背景调查表 |
附录二 对外汉语教师基本素质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老师”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语音教学项目的初步设计(叶军) |
附录五 《基础汉字表》(1000常用字表) |
附录六 备课情况调查 |
附录七 调查问卷 |
附录八 MBTI测试题目 |
附录九 学习类型自我测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强化模式下初中级留学生汉语听力难点与障碍研究 ——以山东大学来华预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留学生汉语听力难点与障碍相关研究 |
二、留学生汉语听力教学对策相关研究 |
三、汉语强化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本文“预科汉语强化教学”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难点 |
第二章 基于错题库的来华预科生听力难点与障碍统计分析 |
第一节 错题库的建立 |
一、错题库的内容来源 |
二、典型错题的选取 |
第二节 基于题型的听力难点与障碍统计分析 |
一、HSK四级听力题型概述 |
二、基于题型的错题库分析 |
第三节 基于文本材料的听力难点与障碍统计分析 |
一、词汇因素分析 |
二、语境因素分析 |
三、语法因素分析 |
四、文化背景因素分析 |
五、语音因素分析 |
六、习惯表达因素分析 |
第四节 基于题干类型的听力难点与障碍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基于自我评价的来华预科生听力学习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关于来华预科生听力学习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问卷设计 |
二、调查的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来华预科生听力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问卷设计 |
二、调查的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关于来华预科生听力学习情况的个案访谈 |
一、访谈目的、对象及过程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章 针对来华预科生听力难点与障碍的教学对策 |
第一节 来华预科生听力难点与障碍 |
一、语言内因素 |
二、语言外因素 |
第二节 针对来华预科生听力难点与障碍的教学对策 |
一、强化教学模式下的听力课程设计 |
二、针对语言内因素的教学对策 |
三、针对语言外因素的教学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来华预科生听力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来华预科生听力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自建典型错题库 |
致谢 |
附表 |
四、大学四级外语听力课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评价在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佳. 兰州大学, 2020(12)
- [2]新HSK五级听力测试对听力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D]. 文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对外汉语中级听力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以青岛大学为例[D]. 吴青青. 青岛大学, 2020(02)
- [4]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板书需求调查研究[D]. 王春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一项基于词频分析的研究[J]. 马武林,蒋艳. 外国语文, 2013(01)
- [6]对外汉语初中级听力课的教师话语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D]. 吴梦婕.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7]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D]. 尤丽娅(Murodova Yuliya).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8]语言产业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调查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D]. 杨青箐.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 王晓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10]强化模式下初中级留学生汉语听力难点与障碍研究 ——以山东大学来华预科生为例[D]. 张晓蕊. 山东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