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对诗美的追求

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对诗美的追求

一、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的诗美追求(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飞[1](2016)在《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 ——话剧《那草原》创作阐述》文中研究说明在创作《那草原》时,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对其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优秀作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优秀作品对本次创作的影响。其次,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理论阐述。从现实主义到诗意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有一定的变化,诗意现实主义更能够生动表现出草原人民的普通生活、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与追求。如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剖析、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人人事事、捕捉人物的精神状态、学习诗意现实主义的叙事结构等。最后阐述了诗意现实主义在《那草原》中的美学融合以及自己对诗意现实主义的体会。

王肖玲[2](2015)在《生态批评视域下杨利民戏剧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们关注,与之并行共生的则是利益所求导致的无限索取、人与人之间相互孤立,目标与理想的缺失,生存状态单一化等,这不仅是物质方面的缺失,也是人精神方面的缺失。究其原因,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信仰的缺失、人的思维模式的转变会导致人类精神方面出现危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后果,仅仅通过环保技术层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来提高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并树立良好的生态观。伴随着人类进程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改造自然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升,我们现在理解的自然已经与原来的理解大相径庭,不光是我们平日所见的高山、流水、土地、阳光,而是留下人类足迹,人的统治意念完全融入进自然当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化了的自然”。人与自然、人类身体与心灵、自我与他者、世俗生存与精神信仰的和谐是生态文化的核心精神,生态文明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是一种高迈的存在论美学境界,而艺术与审美活动则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身心和谐、感性与理性和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杨利民的戏剧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大自然与黑土地的热爱,“人出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自然养育了我们,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让人敬畏的,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正是出于对黑土地的热爱,杨利民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表现自然的主题,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杨利民紧跟时代的脚步,追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作品里展示了当代社会进程中自然生态失衡的重大问题,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严重失衡的问题,表达出想要回归自然、救赎人类的崇高理想。目前对于从生态主题方面来研究杨利民戏剧创作的很少,由于这方面研究的缺乏,所以更加显现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本文试图透过生态文学的视野,运用生态批评的基本理论分析杨利民文学创作,就文学艺术生态与自然生态、文学创作的能量和动力、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主题、文学艺术的地域色彩等方面,对杨利民的戏剧创作进行研究,对其作品中文学艺术精神和生态价值进行探讨。

任金凤[3](2010)在《杨利民对西方古典戏剧艺术表现的积极接受》文中认为杨利民作为新时期中国十名优秀编剧之一,在中国当代话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话剧成就,主要来源于对西方古典戏剧艺术表现的接受,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精神。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通过歌队的再现,唤醒了人们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叙述的灵活运用,客观、深刻、富有哲理地揭示出人的生命力的顽强;传统"三一律"的成功借鉴使人物的情感历程能集中而有序地具象化,符合国民的审美习惯。

任金凤[4](2009)在《杨利民对西方古典戏剧传统的接受与拓展》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当“反传统”成为话剧界的流行趋势时,杨利民却逆流而上。借鉴吸收西方古典戏剧传统的精华,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客观、真实地反应现实生活及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创造适合时代特点的戏剧,并不断将现实主义、人文精神拓展为当今积极的时代精神:骆驼精神、铁人精神。本论文主要从杨利民话剧对西方古典传统的接受和拓展两方面,来系统论述他在作品中如何接受西方古典戏剧的传统,如何深入挖掘生活在当代的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与隐忧。

尹传兰[5](2008)在《东北文化与新时期东北话剧文学的互文阐释》文中指出文学作为文化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深深地植根于文化土壤中,文化的地域特征规定着文学发展的总体流向和特性,文学则是文化地域特征的语言承载,文学文化,二者相互渗透与促生,充满了生机与魅力。我们可将两者形成的环境称为一个互文"场",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催生并走向坚实,也就是说文学不可以也不能够逃脱这个"场"的磁性吸引力,也只有置

王俊玲[6](2007)在《论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书写》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黑土戏剧在我国东北部崛起,带给中国话剧界不小的轰动,杨利民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个。从1982年初次引起话剧界注意的《呼唤》开始,到2006年的《铁人轶事》,杨利民始终立足关东广袤的黑土大地,深切地关注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发展,思索着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作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更理解生活的本质,也使杨利民的创作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眼光。苦难的生活是他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只有把握了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内容,才能准确解读其话剧创作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拟从他对于苦难的书写出发,对杨利民创作的主要思想内蕴和艺术追求作出全面的梳理,进而对他话剧思想艺术的独特成就作出初步的探讨和确认。作为一个不断努力突破自我的作家,他对于人类生存处境的理解也在不断一步步加深,对于苦难的把握,他经历了一个从具象理解到抽象思维,从关注其外部存在到内部强烈感知这样一个过程。从艰苦的生活条件到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压抑气氛,再到层层深入地揭露当今多元时代中人类的精神困顿,对于苦难的表述,对于人类存在意义的探寻,杨利民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文学是对生活集中、概括的审美反映,它凝结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不同的审美理想会带来不同的内容价值。在“苦难中的崇高”这一审美理想的关照下,杨利民的苦难书写体现出了追求“崇高”的审美倾向。除此之外,他在剧作之中,有意淡化作品的故事情节及外部冲突,着力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主观感受,并且大量地使用所谓“无声的语言”,使其剧作显得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具有了内向化的特点。杨利民的话剧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在于其中体现了一种毫无矫饰的美感,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书写也因为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形成了一种超越苦难的态势。概括地说,这种价值包括平凡人生中的人情之美、雄强生命的力量之美,以及回归自然的人性之美。对于苦难的书写,对于苦难书写价值的追求,使杨利民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文学理念,也使其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

冯毓云[7](2002)在《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的诗美追求》文中指出

二、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的诗美追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的诗美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1)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 ——话剧《那草原》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当代诗意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对本次创作的影响
    (一) 对现实深刻透彻的观察
    (二) 捕捉人的精神世界特殊状态
    (三) 诗意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二、《那草原》创作起点和创作主体意识
    (一) 草原文化情结
    (二) 生命表达觉醒
三、《那草原》剧本创作中诗意现实主义的体现
    (一) 《那草原》的风格样式
    (二) 《那草原》意象提炼
    (三) 《那草原》中几个重点场面的诗意铺排和营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生态批评视域下杨利民戏剧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杨利民戏剧生态意识的形成
    第一节 地域环境与生活磨砺
        一、地域文化与作家创作
        二、独特的生命感受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的滋养
    第三节 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
第二章 杨利民生态戏剧的内在意蕴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展现
    第二节 人与命运的抗争
        一、生命价值的追寻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人性的自我救赎
        一、人在文明中的异化
        二、回归对自然的敬畏
第三章 杨利民生态戏剧的审美表现
    第一节 物我交融的意境
    第二节 质朴与灵性的语言表达
        一、独特的地域语言
        二、诗意特征的语言
    第三节 戏剧的诗美追求
        一、苍凉与雄浑之美
        二、话剧与诗的合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杨利民对西方古典戏剧艺术表现的积极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一、歌队的再现
二、叙述的灵活运用
三、“三一律”的成功借鉴

(4)杨利民对西方古典戏剧传统的接受与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1章 对戏剧传统的积极接受
    1.1 戏剧传统中表现手段的回归
        1.1.1 反复合唱——营造戏剧意境
        1.1.2 借动物之口道出《大荒野》中人物的心声
    1.2 《地质师》中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
    1.3 典型形象与悲情意识
        1.3.1 《大雪地》中老黄牛式的黄子牛
        1.3.2 悲剧中的悲情意识
第2章 融合与拓展
    2.1 对契诃夫倡导的普通人的融汇、契合
        2.1.1 普通人的普通命运
        2.1.2 平凡中的伟大
    2.2 现实主义精神的拓展
        2.2.1 骆驼精神的呈现
        2.2.2 《在这个家庭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隐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6)论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意识
    (一) 何谓苦难意识
    (二) 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历程
    (三) 杨利民话剧中苦难意识的由来
二、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内涵
    (一) 苦闷的压抑
    (二) 痛苦的失落
    (三) 心灵的迷失
三、杨利民话剧中苦难书写的特征
    (一) 思想主题上:追求“苦难中的崇高”
    (二) 戏剧形式上:内向化的审美追求
四、杨利民话剧中苦难书写的价值
    (一) 回归自然的人性之美
    (二) 世俗人生的人情之美
    (三) 雄强生命的力量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7)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的诗美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博采众家之长 走自己的路
二、回归戏剧之源
三、承传契诃夫的戏剧传统
三、追随奥尼尔的足迹
    第一, 人格的辉映
    第二, 永远超越自身
    第三, 激励人心的源泉
四、寻觅心中的梦

四、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的诗美追求(论文参考文献)

  • [1]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 ——话剧《那草原》创作阐述[D]. 闫鹏飞. 云南艺术学院, 2016(08)
  • [2]生态批评视域下杨利民戏剧创作研究[D]. 王肖玲. 沈阳师范大学, 2015(11)
  • [3]杨利民对西方古典戏剧艺术表现的积极接受[J]. 任金凤.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 [4]杨利民对西方古典戏剧传统的接受与拓展[D]. 任金凤. 吉林大学, 2009(09)
  • [5]东北文化与新时期东北话剧文学的互文阐释[J]. 尹传兰. 戏剧文学, 2008(05)
  • [6]论杨利民话剧中的苦难书写[D]. 王俊玲. 扬州大学, 2007(06)
  • [7]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的诗美追求[J]. 冯毓云. 文艺评论, 2002(01)

标签:;  ;  ;  ;  ;  

融合与超越——杨利民戏剧艺术对诗美的追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