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振动提升式粮食烘干机(论文文献综述)
陈舒[1](2021)在《基于混流式烘干机的谷物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
罗栋,孙慧男,夏朝勇[2](2021)在《我国顺逆流连续式烘干机的发展现状》文中认为顺逆流连续式烘干机是我国粮食烘干机的主要机型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顺逆流连续式烘干机的干燥原理、干燥能力、余热回收装置、废气粉尘处理装置、智能化控制及热源等方面现状的分析,提出顺逆流连续式烘干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冯指名[3](2020)在《顺逆流玉米干燥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机械化干燥已经普及,但目前利用烘干塔进行干燥作业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无法精确控制出机粮含水率。每次干燥作业都是依靠经验设置风温、干燥时间等一些干燥参数,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线水分测试设备十分昂贵,并且由于烘干塔体型庞大,在干燥作业中测量即时干燥参数非常不便。本文针对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参考大型烘干塔的内部结构和缓苏比,设计并加工制造顺逆流玉米干燥机,要求干燥机的生产能力大于8 t/%·h。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Solid Works软件对干燥机各零部件进行三维设计并完成总体装配工作,并使用Simulation模块对干燥机关键部件进行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角状盒中部应力比较集中,受到的最大应力为7.07×107N/m2,小于材料屈服强度;角状盒表面温度云图无明显变化,传热效果良好;排料轮中部应力比较集中,受到的最大载荷为2.72×107N/m2,最大扭矩为5.44×106N?m;(2)使用Flow模块对玉米进行流体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籽粒初始速度1m/s的条件下,其下落速度随位移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当位移达到110mm时,瞬时速度达到最大值,约1.85m/s,随即开始下降,直至1m/s;在设定介质密度为1200kg/m3条件下,介质湍流强度随玉米与角状盒边缘距离的增加呈“M”型,当玉米距离角状盒边缘约300mm和900mm时湍流强度最大;设定角状盒流体子域温度为50℃(323K),玉米温度保持在50℃左右无明显变化。(3)为确定干燥机作业时粮温的极限值,在实验室中增加干燥温度(近似于粮温)对玉米品质的影响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粮温超过50℃时,玉米的电导率和脂肪酸值上升趋势明显增大,淀粉得率下降趋势明显,因此干燥作业时粮温需≤50℃。(4)在粮温≤50℃条件下,验证干燥机的干燥能力、降水幅度和生产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选用湿基含水率为(19±0.5)%的玉米籽粒进行干燥试验,玉米籽粒的干燥不均匀度均<1%、降水幅度为4.55%、破碎率增加值为0.3%、裂纹率增加值为5.2%、单位时间处理量1.8t/h,得到干燥机的生产能力为8.29t/%·h,生产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马广宇[4](2020)在《平行板电容式水稻含水率在线检测装置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水稻也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含水率的准确测定是水稻收获后安全贮藏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农业智能化程度,提升水稻含水率在线检测精度,根据水稻含水率介电特性差异性变化,对平行板电容式水稻含水率在线检测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本文以平行板电容式水稻含水率在线检测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针对电容极版结构与边缘效应变化关系进行了二维电场分析。利用Design Expert设计专家针对极板厚度、极板间距和相对面积对边缘效应的影响采取了响应面优化的Box-Behnken设计试验,得到边缘效应影响最低的极板结构。(2)对装置的机械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了双重极板检测结构和抽拉式排粮机构。选用具有高集成度的MCF51AC125芯片设计了测量电路,配合上位机监测系统实现对水稻含水率数据的实时采集等功能。(3)建立水稻含水率NARX预测模型。对模型的优化算法、神经元数量、滞后阶数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模型的最优结构参数。对含水率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得出模型的含水率预测误差范围。(4)进行实验室静态含水率检测和水稻烘干现场在线测试。测试结果与105℃恒重法水稻含水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优化设计后的平行板电容式水稻含水率在线检测装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刘军华[5](2019)在《简析粮食烘干机的使用与维护》文中指出我国南北地区的粮食种类和收获季节差异很大,南方气候潮湿,北方气温偏低,不利于粮食的自然干燥,需要进行烘干。机械烘干粮食不但可以解决农民粮食晾晒难、粮食损失大的问题,而且还能提升粮食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从粮食烘干角度来看,其对提高粮食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的粮食烘干机由于使用管理不当,不但不能充分发挥烘干机的应有效率,而且在作业中还经常发生故障。基于此,文章着重对粮食烘干机的操作和维护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提出了故障排除措施,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刘绍锋,李志敏,朱兰香[6](2019)在《粮食烘干机械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一、发展现状我国粮食干燥机械从上世纪60年代仿制国外设备,并开发出一批流化(振动)烘干机、滚筒烘干机、顺(逆)流烘干机、错流烘干机、混流烘干机、组合烘干机等大型烘干机和移动式小型烘干机。由于结构复杂、耗用钢材多、造价高,不适合当时
唐瑶[7](2019)在《联合收割机中热风辅助远红外稻谷在机干燥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我国水稻产区稻谷收获季节面临的占道晒粮问题,减少稻谷因干燥不及时造成的损失,提高联合收割机能量利用率,探索一种利用联合收割机排气余热辅助远红外在机干燥谷物的新技术。为了探寻不同的收割条件和干燥目标下,干燥能流的分布对干燥性能及能量利用率的影响规律,获取干燥室内稻谷、热风及远红外多场合耦合机理,对热风辅助远红外稻谷干燥的机理及能耗平衡进行了分析,以联合收割机的粮箱与提升搅龙为主体,通过对其提升搅龙和粮箱干燥部分及测控系统的改进和设计,搭建了联合收割机中热风辅助远红外谷物在机干燥试验平台。基于该试验平台,采用正交试验研究降水速率、爆腰增率和单位能耗与干燥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热风温度、搅龙转速、初始含水率是影响降水速率的主要因素,当热风温度为55℃,搅龙转速为276r/min,稻谷初始含水率为28%时,降水速率最佳;热风温度、搅龙转速、初始含水率、热风风速、搅龙加热器功率、粮箱加热器功率是影响爆腰增率的主要因素,当热风风温和风速分别为40℃和4.10m/s、搅龙转速为282r/min、搅龙加热器功率为1.0k W、粮箱加热器功率为3.5k W、稻谷初始含水率为28%时,稻谷干燥的爆腰增率最低;热风温度、搅龙转速、初始含水率、热风风速、提升搅龙加热器功率是影响单位能耗的主要因素,当热风的风温和风速分别为60℃和5.30m/s、搅龙转速为276r/min、搅龙加热器功率为1.0kW、稻谷初始含水率为28%时,单位能耗最低。
张高杰[8](2019)在《气相旋转换热器嵌合密封结构改进与密封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产粮大国,而我国东北地区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地之一。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在进行粮食干燥作业时,大部分采用列管式换热器为粮食干燥塔供热,这种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能源浪费严重,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主研发了粮食干燥用气相旋转换热器,此种换热器设备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发展要求,装备通过对旋转壳体的结构改进,创新的引入了螺旋叶片结构,解决了传统换热器由于烟气沉积导致的受热不均、换热效率低等问题。但气相旋转换热器虽然一定程度提高了换热效率,但是,由于设备主体部分加入了旋转结构,使换热器的密封性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旋转壳体与气流分配室连接处的热能损失是目前制约其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以气相旋转换热器试验台为研究平台,结合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试验台进行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并通过对换热器旋转壳体嵌合结构改进来减少换热器的热能损失,以便进一步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1)根据气相旋转换热器的设计结构以及工作原理,搭建气相旋转换热器试验台,运用试验研究的方法对运行中的气相旋转换热器进行研究,并利用FLIR T420远红外热像仪对换热器壳体进行热谱图拍摄,试验表明FLIR T420远红外热像仪能够捕捉气相旋转换热器壳体外壁温度分布情况,并以热谱图的形式记录并显示出来。(2)运用MATLAB软件中的图像处理功能进行编程,通过分析程序分析换热器壳体热谱图的等温线图、温度分布三维图以及壳体每一点的温度,并绘制壳体温度变化曲线图,通过上述各图分析表明:气相旋转换热器壳体在旋转壳体与气流分配室连接处壳体温度最高,其他部位密封性能及保温性能良好;换热器试验台在壳体转速为20r/min时运行较为稳定。(3)利用CFD数值模拟的原理与方法,分别对旋转壳体内嵌气流分配室以及旋转壳体外嵌气流分配室两种不同的连接形式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通过对两种连接方式下的流体流速场、压力场以及流体损失的数值模拟分析,探究其两种不同的连接形式对泄漏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连接处的不同连接形式对壳程气体的泄露有较大影响,两种结构流体损失量相差12.55%。(4)设置烟气温度为100℃、壳体转速为20r/min、烟气及冷空气入口风速为4m/s时,对上述两种不同的连接结构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旋转换热器运行相对稳定时,当热烟气入口部位的连接形式为气流分配室嵌入旋转壳体结构时,换热器气流分配室与旋转壳体连接处的温度相对较低,则可知此种连接方式热能损失量更小,更有利于对换热器换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并通过试验研究测量气相旋转换热器壳体在不同转速时的机械振动频率与波幅,验证了气相旋转换热器在壳体转速为20r/min时,运行最为稳定,对热能损失的影响最小。通过以上研究,减少气相旋转换热器嵌合结构部分烟气泄漏,进一步提高气相旋转换热器换热效率。
林子木[9](2018)在《玉米烘干机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为了降低粮食干燥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对粮食烘干机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通过采取尾部干燥段和冷却段废气回收、烟气余热利用、设备保温处理和更换高效换热器、增设脱硫除尘设备等措施达到了节能减排目标。经过多年粮食干燥运行表明:该技术可使玉米烘干机系统平均节煤10%以上,废气中的含硫率和粉尘率可降低90%。
赵康[10](2018)在《偏置翻转压电馈能电路及其能量循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布式设备供电成为目前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收集技术已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案。在压电馈能电路中,基于偏置翻转的拓扑结构能够显着提升能量收集能力,代表了该领域最前沿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偏置翻转的一般理论,提出了一种面向应用的、可拓展的同步开关电路,并通过电容复用、级联开关等方案有效减小电路损耗。此外,本文也对压电馈能系统的能量循环状态做一分析,明确这一换能过程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振动提升式粮食烘干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振动提升式粮食烘干机(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顺逆流连续式烘干机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烘干机概述 |
2 顺逆流连续式烘干机的干燥原理 |
3 顺逆流连续式烘干机的发展现状 |
3.1 工艺结构特点 |
3.2 生产能力 |
3.3 余热回收 |
3.4 废气粉尘处理 |
3.5 智能化控制 |
3.6 热源类型 |
4 存在的问题 |
5 前景与展望 |
6 结语 |
(3)顺逆流玉米干燥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玉米干燥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玉米干燥机研究现状 |
1.2.2 玉米干燥机的种类及特点 |
1.3 连续式干燥机的干燥特性 |
1.3.1 连续式干燥机的工艺流程 |
1.3.2 连续式干燥机的干燥介质交换流程 |
1.3.3 连续式干燥机的干燥温度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玉米干燥机的总体设计与工作原理 |
2.1 整机设计及工作原理 |
2.1.1 干燥机整体结构设计 |
2.1.2 干燥机工作原理 |
2.1.3 干燥机干燥曲线 |
2.2 整机关键部件的建模 |
2.2.1 热风供给系统的设计 |
2.2.2 物料运送系统的设计 |
2.2.3 干燥系统的设计 |
2.2.4 排料系统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部件数值分析和玉米流体分析 |
3.1 角状盒数值分析 |
3.1.1 角状盒的静应力分析 |
3.1.2 角状盒的热对流分析 |
3.2 排料轮数值分析 |
3.2.1 排料轮的静应力分析 |
3.2.2 排料轮的扭矩分析 |
3.3 玉米流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研究 |
4.1 预试验 |
4.2 干燥机性能试验 |
4.2.1 试验仪器与方法 |
4.2.2 试验过程与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平行板电容式水稻含水率在线检测装置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水率检测方法及仪器 |
1.2.2 含水率在线检测装置研究现状 |
1.2.3 含水率预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电容极板结构优化分析 |
2.1 基于Comsol的电容极板边缘散射电场分析 |
2.2 电容器极板结构有限元分析 |
2.2.1 电容极板厚度有限元分析 |
2.2.2 电容极板间距有限元分析 |
2.2.3 电容极板相对面积有限元分析 |
2.3 电容极板结构参数优化试验 |
2.3.1 试验方法 |
2.3.2 样品制备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2.3.4 响应面优化分析及最佳参数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含水率检测装置的设计 |
3.1 平行板电容器检测原理 |
3.2 含水率检测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
3.2.1 采样装置结构设计 |
3.2.2 排粮结构设计 |
3.2.3 整机实验台的搭建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4 检测电路主控芯片的选择 |
3.5 水稻含水率检测电路设计 |
3.5.1 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的比较分析 |
3.5.2 运算放大电路 |
3.5.3 温度测量传感器 |
3.5.4 A/D转换电路 |
3.5.5 电源稳压电路 |
3.5.6 电源管理模块及整流 |
3.5.7 通讯模块设计 |
3.6 监测系统的设计 |
3.6.1 基于VB的上位机设计 |
3.6.2 上位机主程序界面设计 |
3.6.3 数据校正模块 |
3.6.4 Modbus通讯测试 |
3.6.5 下位机数据传输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稻含水率预测与校正 |
4.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4.2 NARX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4.3 预测模型相关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
4.3.1 优化算法的对比分析 |
4.3.2 神经元数量及滞后阶数的选择 |
4.4 含水率预测模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含水率检测装置在线测试试验 |
5.1 水稻含水率在线测试 |
5.1.1 试验条件及评价指标 |
5.1.2 试验设备 |
5.1.3 试验结果 |
5.2 现场实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简析粮食烘干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粮食烘干机构成及常规操作 |
2 粮食烘干机的故障排除 |
3 粮食烘干机的操作保养及注意事项 |
4 结束语 |
(6)粮食烘干机械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 |
1. 产品集中度低? |
2. 安全性方面? |
3. 可靠性方面 |
4. 在适应性方面 |
5. 售后服务方面? |
三、发展趋势 |
1. 产品多样化? |
2. 机械大型化 |
3. 产品节能环保化? |
4. 产品品牌化? |
5. 产品智能化? |
(7)联合收割机中热风辅助远红外稻谷在机干燥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外远红外干燥技术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内外谷物干燥节能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干燥设备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谷物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基础 |
2.1 红外辐射的基本理论 |
2.1.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
2.1.2 远红外辐射的干燥原理 |
2.1.3 远红外辐射加热的基本定律 |
2.1.4 远红外辐射干燥的特点 |
2.2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中的谷物水分迁移 |
2.3 稻谷对远红外辐射的吸收 |
2.4 本章小结 |
3 谷物参数及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模型 |
3.1 多孔介质参数 |
3.2 谷物参数 |
3.3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模型 |
3.3.1 谷物热含量平衡分析 |
3.4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设备参数的确定 |
3.4.1 总耗热量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试验台改进与测控系统 |
4.1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试验台总体布局与工作流程 |
4.1.1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试验台方案设计 |
4.1.2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试验台工作流程 |
4.1.3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试验台的改进设计 |
4.1.4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试验台部分工作部件选型 |
4.2 测控系统的设计 |
4.2.1 测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2 测控系统方案图 |
4.2.3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远红外热风联合干燥试验研究 |
5.1 试验研究 |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2 试验设计 |
5.2 试验的因素及水平的确定 |
5.2.1 试验的影响因素 |
5.2.2 评价指标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降水速率的结果分析 |
5.3.2 爆腰增率的结果分析 |
5.3.3 单位能耗的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气相旋转换热器嵌合密封结构改进与密封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换热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换热器国内研究进展 |
1.2.2 换热器国外研究进展 |
1.2.3 换热器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
1.3 粮食干燥用换热器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气相旋转换热器热量损失试验研究 |
2.1 试验设备及试验仪器 |
2.1.1 试验设备 |
2.1.2 试验仪器及测量原理 |
2.2 气相旋转换热器热量损失试验 |
2.2.1 试验方法 |
2.2.2 试验步骤 |
2.2.3 热像图处理与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换热器壳体嵌合结构模型建立与数值模拟仿真 |
3.1 物理模型建立 |
3.1.1 换热器壳程物理模型建立 |
3.1.2 物理模型简化处理 |
3.2 数学模型建立及理论基础 |
3.2.1 控制方程的选用 |
3.2.2 流动模型选择 |
3.3 物理模型网格划分 |
3.3.1 网格形状选择 |
3.3.2 装配体模型网格连续性 |
3.3.3 网格质量检验 |
3.3.4 网格划分结果 |
3.3.5 网格独立性 |
3.3.6 边界条件设置 |
3.4 数值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
3.4.1 仿真结果速度云图分析 |
3.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振动测量试验及嵌合结构优化试验 |
4.1 机械振动测量试验 |
4.1.1 试验步骤 |
4.1.2 试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
4.2 嵌合结构优化试验验证 |
4.2.1 试验步骤 |
4.2.2 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个人情况 |
教育背景 |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
附录 |
(9)玉米烘干机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尾部烘干废气和冷却废气回收利用技术 |
2 热风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
3 设备保温处理技术 |
4 采用分层给煤技术 |
5 更换新型换热器 |
6 增设脱硫除尘装置 |
7 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
8 推广前景和存在问题 |
(10)偏置翻转压电馈能电路及其能量循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简介 |
2 压电馈能系统 |
3 同步偏置翻转电路 |
3.1 拓扑结构及操作序列 |
3.2 电路系统等效阻抗 |
3.3 电路拓展性分析 |
4 能量循环分析 |
5 实验 |
6 结论 |
四、振动提升式粮食烘干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混流式烘干机的谷物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陈舒.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我国顺逆流连续式烘干机的发展现状[J]. 罗栋,孙慧男,夏朝勇. 现代食品, 2021(08)
- [3]顺逆流玉米干燥机设计与试验[D]. 冯指名.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平行板电容式水稻含水率在线检测装置的优化设计[D]. 马广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0)
- [5]简析粮食烘干机的使用与维护[J]. 刘军华. 南方农机, 2019(21)
- [6]粮食烘干机械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刘绍锋,李志敏,朱兰香. 农机科技推广, 2019(07)
- [7]联合收割机中热风辅助远红外稻谷在机干燥机理研究[D]. 唐瑶.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6)
- [8]气相旋转换热器嵌合密封结构改进与密封性能试验研究[D]. 张高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9]玉米烘干机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J]. 林子木. 粮食加工, 2018(05)
- [10]偏置翻转压电馈能电路及其能量循环分析[J]. 赵康. 电子设计工程, 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