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一次和的Adams-Cowell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天衣,周庆林[1](1992)在《用一次和的Adams-Cowell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用一次和的Adams-Cowell方法与经典的公式相比,减慢了舍入误差的积累.它是目前计算小偏心率轨道最有效的方法.本文详尽地给出了该方法的逐步积分公式,起步和非整步点内插公式,使之达到实用的地步.
谷德峰[2](2009)在《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空间状态的测量与估计》文中提出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在近距离编队飞行的小卫星上装载SAR天线,通过小卫星和SAR天线的协同工作,完成干涉SAR任务,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概念新体制雷达系统,其实现在基础理论和技术层面上面临许多挑战。编队空间状态的高精度确定是实现小卫星分布式雷达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小卫星分布式雷达功能实现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也是卫星编队飞行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本文以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为背景,阐述了系统与空间状态测量之间的关系,重点针对双频GPS和星间无线电两种不同的测量手段,开展了编队卫星空间状态高精度确定方法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五部分:第一,对分布式InSAR目标三维定位的空间几何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系统参数与空间状态测量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空间状态测量在分布式InSAR任务中的意义和要求。给出了目标三维定位的闭合形式解及灵敏度分析,给出了目标三维定位精度指标与系统参数精度指标之间关系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干涉基线的定义,将干涉基线分解为空间域干涉基线和时间域干涉基线,其中时间域干涉基线可通过主星的绝对轨道测量获得,空间域干涉基线则通过高精度星间基线测量获得。由测量基线到空间域干涉基线的转换需要进行部位修正和时间对齐,给出了部位修正的精度分析。第二,研究了星载双频GPS观测数据预处理方法,给出了完整的数据预处理方案与流程。研究了一种新的抗差Vondrak滤波方法,在原始信号拟合函数形式未知且被粗差污染的情况下,有效的抑制粗差对信号拟合的影响,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滑。研究了星载双频GPS观测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完善了已有的评估方法。并采用CHAMP卫星在轨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与质量评估,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与可靠性。第三,研究了星载双频GPS原始观测数据降采样处理方法,分析了多项式平滑伪距和载波相位平滑伪距方法的优缺点。研究了星载双频GPS非差运动学定轨方法,结合GPS观测数据质量分析结果,给出了一种合理的伪码和相位观测数据加权策略。研究并实现了星载双频GPS非差动力学定轨方法,将CHAMP卫星定轨结果与GFZ科学轨道进行比对,二者在轨道位置R、T、N分量上差值的均方根为4.8cm,8.2cm,7.5cm,三维误差的均方根为12.2cm,表明本文的非差动力学定轨精度已与GFZ科学轨道相当。研究了SLR检核精密定轨精度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SLR数据校准GPS精密定轨系统误差的新方法,在卫星一次过境的短弧段内,用二阶多项式来参数化表示GPS定轨慢变系统误差,进而利用不同地面激光测站的分时观测数据,估计GPS定轨系统误差。第四,研究了基于双频GPS的高精度星间相对定位技术。建立了星载GPS电离层延迟的单层投影模型,利用单层投影模型仿真分析了差分电离层延迟对分布式SAR编队卫星CDGPS相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研究了基于轨道动力学模型的分布式SAR卫星编队CDGPS相对定位方法,在CDGPS技术的基础上,引入轨道动力学模型提供的先验约束信息,对长弧段的观测数据进行解算,有效的抑制测量中的随机误差,提高相对定位精度,并克服运动学逐点解算方法在观测几何较差或观测数据不足情况下无法应用的缺点。分析了星间测距信息对CDGPS相对定位精度的贡献。第五,研究了基于无线电测量的高精度星间相对状态确定方法。介绍星间无线电测量原理,比较分析了几种传统的相对状态估计方法的优缺点。研究了一种基于样条模型的星间相对定位与定姿的新方法。该方法将传统的直接估计状态参数转化为估计样条参数,减少了待估参数的个数,提高了距离变化对姿态参数的敏感性,估计精度更高,估计结构更加稳定。讨论了无线电测量用于分布式SAR星间基线确定存在的问题,包括星间无线电测量信号的覆盖与遮挡和编队构形设计对无线电测量几何的影响。
涂佳,谷德峰,吴翊,易东云[3](2011)在《基于星载双频GPS的长基线卫星编队高精度快速星间相对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精密星历产品的产生时间较长和一阶差分电离层延迟影响是长基线卫星编队利用星载双频全球定位系统实现高精度快速星间差分相对定位存在的两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GS超快速星历的动力学单差消电离层组合相对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IGS超快速星历,加快数据准备;通过构建单差消电离层组合,消除一阶单差电离层延迟的影响。采用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卫星一周的观测数据进行相对定位实验,由K波段测距系统检核的结果为7.05 mm,与采用精密星历的精度相当,从而验证了利用本方法可以快速实现长基线卫星编队毫米级相对定位。
徐劲[4](1994)在《建立同步卫星精密星历表的最佳数值方法》文中认为简要介绍当前天体力学中常用的各种数值计算方法.结合同步卫星运动方程的特点和轨道解的性质,分析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在同步卫星情况下使用的优劣,确定一次和分形式的Cowell方法是建立同步卫星精密星历表的最佳方法,最后通过有效的数值实验,给出不同精度要求下Cowell方法的最佳阶和相应的最大步长.
涂佳[5](2012)在《基于双频GPS的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高精度星间基线确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是将卫星编队技术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y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相结合的新概念新体制雷达系统,极大地拓展了SAR卫星系统的总体性能,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然而,该系统的实现在基础理论和技术层面上面临着许多挑战,星间基线的高精度确定就是其中之一。鉴于此,本文以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为背景,利用星载双频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作为测量手段,根据分布式InSAR任务尤其是星间基线确定与单星精密定轨、星间高精度相对定位之间的关系,围绕“单星—双星—基线”这一主线,开展了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的高精度星间基线确定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针对单颗卫星绝对位置、速度的确定问题,详细地研究了基于双频GPS的单星精密定轨方法,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GPS接收天线相位中心变化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混合误差建模与修正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低轨卫星的精密定轨精度。首先,探讨了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双频GPS的单星简化动力学精密定轨方法;其次,在GPS载波相位观测模型和GPS接收天线相位中心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GPS接收天线相位中心变化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混合误差建模与修正方法,该方法按照GPS信号的接收方向,将相位中心变化误差按照系统部分和随机部分分别进行建模,并通过接收方向的相位定轨后验拟合残差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对相位中心变化误差混合模型的系统部分和随机部分的标准差进行估计,利用该方法对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ery AndClimate Experiment,GRACE)双星编队实测GP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轨道解,通过三种不同校验方式表明:经混合误差模型修正后得到的精密轨道解均优于其它两种类型的轨道解。与此同时,通过将由相位中心变化误差均值修正得到的轨道解与由混合误差模型修正得到的轨道解进行轨道比对的结果表明:对混合误差模型的随机部分的修正对于精密定轨而言是不可忽略的。针对双星相对位置、速度的确定问题,系统地研究了基于宽窄巷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策略的高精度星间相对定位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相对轨道和钟差解的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的成功率和相对定位精度,成功实现了GRACE卫星编队1mm星间相对定位。首先,针对参考GPS卫星频繁更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度分段解算的策略,确保在每个分段区间内共视的GPS卫星不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基于宽窄巷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策略的简化动力学相对定位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GRACE卫星编队实测数据进行了相对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的成功率为84.73%,相对定位的K/Ka波段测距(K/Ka-band Ranging,KBR)系统校验标准差为1.26mm,从而验证了自编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其次,针对宽窄巷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策略中存在双差宽巷整周模糊度的确定容易受到伪码观测质量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相对轨道和钟差解的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简化动力学单差无电离层组合批处理最小二乘相对定位方法求解编队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解和接收机之间的相对钟差解,并以此作为先验解,然后通过伪码、相位最优加权求解宽巷模糊度,通过对GRACE卫星编队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第一,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成功率为89.89%,提高了5%,该处理策略可以有效地克服宽窄巷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策略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相对定位的KBR校验标准差为1.01mm,相对定位的精度得到有效提高,成功实现了1mm星间相对定位;第三,将两种处理策略得到的相对定位解在径向、横向和法向上的比对结果分别为0.43mm,1.01mm,0.81mm,三维结果为1.37mm,该结果反映了新提出的处理策略引起的相对定位解的变化。在基于双频GPS的星间基线测量方案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空间域基线确定中的各个误差项的性质,理论分析了各个误差项对空间域基线确定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空间域基线确定的误差建模与仿真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了各个误差项的数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单个误差项、部分误差源以及整体误差源对星间基线确定的影响。首先,根据空间域基线的确定原理,将空间域基线确定的误差源划分为与GPS测量有关的误差源和与部位修正有关的误差源两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大类误差源中所包含的各项误差的种类及特性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了各误差项对空间域基线确定的影响;其次,根据各项误差的特性,提出了一种空间域基线确定的误差源建模与仿真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各误差项分别进行建模,利用仿真实验的方式,分析了单个误差项、部分误差源及整体误差源对空间域基线确定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第一,与GPS测量有关的误差源是影响空间域基线确定精度的主要因素;第二,GPS相位观测噪声和GPS接收天线安装位置的地面标校误差是与GPS测量有关的误差源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第三,在地固坐标系中,整体误差源对空间域基线确定的影响为x方向0.500mm,y方向0.500mm,z方向0.452mm,三维影响为0.845mm,可以实现1mm(每轴)精度的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星间基线确定。
鹿智萃[6](2012)在《卫星自主定轨中摄动力模型及插值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航天器自主导航技术的发展,自主定轨技术成为当今卫星定轨系统研究中的种重要技术。与其他发达国家在卫星自主定轨方面的研究进展相比,我国在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是以地而观测站提供的星历信息为基础,自己构建摄动力模型,通过选定一定的数值方法,积分得到卫星在一段时间内的轨道,并通过一定的滤波等处理,修正轨道参数,改善积分轨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卫星自主定轨中利用卫星的广播星历,通过对摄动力进行分析,构建一套卫星自主定轨的仿真软件,分析定位的方法以及星历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摄动力模型中的第三体引力摄动会涉及到JPL提供的DE405星历信息计算日月位置,会用到插值方法,也会涉及到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通过广播星历得到的初值点与摄动力模型构成的观测方程,经过Runge-kurra积分,计算一定积分间隔下的24h内的积分轨道。得到卫星初步轨道后,经过滤波等的一系列处理,得到优化轨道。将其与地而站提供的精密星历进行比较,得到24小时内积分轨道保证在10米以内的精度轨道精度是通过将积分轨道与精密星历提供的轨道信息进行对比而得,而精密星历只给出间隔为15分钟星历信息,因此需要用到插值方法。另外,前而提到第三体引力中求日月位置和速度信息时也会用到插值运算。因此文章还对插值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最终选定拉格朗日插值方法以及它在本方案中的最佳使用阶数
刘俊宏[7](2011)在《DORIS系统卫星定轨方法研究》文中指出DORIS是法国研制的一套先进的地基卫星轨道跟踪测量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提供1到3厘米的事后精密轨道(径向),还能提供分米量级的实时轨道。DORIS系统的成功应用对改善我国地基卫星轨道跟踪测量系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不过,国内对该系统的研究起步晚,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关键技术尚不清楚。本文以DORIS系统为研究背景,研究了DORIS定轨技术,重点研究了DORIS实时定轨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研究了DORIS系统卫星精密定轨原理。首先,推导了DORIS系统的测量方程,研究了测量方程中测站与卫星间频偏的变化规律。然后,建立了DORIS系统卫星精密定轨的缩减动力学模型。最后,对SPOT-5和JASON-2卫星进行定轨,与IDS公布的精密轨道对比结果表明径向精度分别为2.3cm和2.5cm,达到了当前国际水平。第二,研究了DORIS系统卫星实时定轨方法,重点研究了单通道条件下的实时定轨情况。根据EKF滤波的基本理论,完整的推导了DORIS系统卫星实时定轨的滤波公式。仿真了DORIS测量数据,对比分析了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的特点。实时定轨结果表明单通道条件下仅使用一个测站的数据滤波无法收敛;测量数据在测站间切换时滤波迅速收敛;增加接收机通道数可以提高,但不能大幅提高实时轨道精度。第三,研究了DORIS系统实测数据中的频偏估计方法。分析了实测数据中的各种误差项,指出了频偏是实测数据中的最大误差项,并在频偏初值未知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估计频偏参数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估计频偏,用40阶重力场模型,并考虑太阳和月球的三体引力,处理了SPOT-5卫星10天的在轨数据。定轨结果与IDS公布的精密轨道比对径向精度为22.3cm,切向精度为60.5cm,法向精度为38.5cm,三维精度为75.4cm。径向精度与SPOT-5卫星的实际定轨精度相当。第四,研究了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DORIS实时定轨滤波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将滤波轨道的三维精度作为试验指标,将滤波参数——过程噪声和测量噪声方差作为试验因素,首先估计试验因素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试验因素的取值范围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以SPOT-5卫星为试验对象,试验结果表明,与一般的噪声方差方案相比通过试验设计确定的噪声方差方案能够提高滤波的精度,该噪声方差方案实时定轨的三维精度为54cm,接近该卫星的实际定轨精度。
徐劲[8](1993)在《建立同步卫星精密星历表的最佳数值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当前天体力学中常用的各种数值计算方法,结合同步卫星运动方程的特点和轨道解的性质,分析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在同步卫星情况下使用的优劣,确定一次和分形式的Cowell方法是建立同步卫星精密星历表的最佳方法,最后通过有效的数值实验,给出不同精度要求下Cowell方法的最佳阶和相应的最大步长.
赖育网[9](2009)在《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星载GPS动态定轨中,GPS数据预处理质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GPS定位精度。深入研究高精度GPS动态定位数据预处理,提出合理的双频GPS观测数据预处理方法,并编制相应的软件,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GPS数据的预处理能力和提高GPS定位/定轨精度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研究了星载双频GPS观测数据预处理方法与结果评价分析方法。介绍了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对星载双频GPS观测数据预处理结果评价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系统的阐述和完善了已有的评价分析方法;对CHAMP和GRACE卫星的在轨数据进行了基于GPS原始观测数据本身的数据预处理,分析了基于GPS原始观测数据本身的数据预处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指出了该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提出了基于CUSUM算法的星载双频GPS周跳探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M-W组合构造Q统计量,消除M-W组合均值未知的影响;然后构造基于Q统计量的CUSUM检验统计量,将小周跳的偏移影响累加起来,达到放大的效果,提高探测小周跳的灵敏度。最后分别利用仿真数据、CHAMP和GRACE卫星实测数据进行小周跳探测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三,研究并改进了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双频GPS观测数据编辑方法。研究了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双频GPS观测数据编辑方法,对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双频GPS观测数据编辑方法进行了误差分析,探讨了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双频GPS观测数据编辑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视卫星数的关系;最后,根据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观测数据编辑方法,对CHAMP和GRACE A卫星的在轨数据进行了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观测数据编辑实验,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四,编制了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软件,并用仿真数据、CHAMP和GRACE卫星的在轨实测数据进行了检验。
徐劲[10](1997)在《Adams--Cowel方法的扩充及其在人卫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将现有的Adams-Cowel方法由求初值问题扩展到求一类边值问题,并将之应用于对同步卫星的轨道测定和预报,仿真与实算结果表明:方法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
二、用一次和的Adams-Cowell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一次和的Adams-Cowell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空间状态的测量与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编队卫星研究计划 |
1.2.2 编队卫星空间状态测量手段 |
1.2.3 编队卫星空间状态确定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分布式 InSAR 目标三维定位与空间状态测量关系分析 |
2.1 早期 InSAR 高程测量二维模型 |
2.2 分布式 InSAR 目标三维定位模型及其精度分析 |
2.2.1 目标三维定位闭合形式解 |
2.2.2 目标三维定位精度分析 |
2.2.3 仿真验证 |
2.3 分布式 InSAR 与空间状态测量关系分析 |
2.3.1 干涉基线的定义 |
2.3.2 时间域干涉基线与空间状态测量关系 |
2.3.3 空间域干涉基线与空间状态测量关系 |
2.3.4 姿态误差对以平台为参考的测距、测角体制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星载双频 GPS 观测数据预处理与质量评估 |
3.1 双频 GPS 基本观测方程及其线性组合 |
3.1.1 基本观测方程 |
3.1.2 线性组合 |
3.2 数据预处理方法 |
3.2.1 伪码野值剔除 |
3.2.2 载波相位的野值剔除和周跳探测 |
3.2.3 数据预处理方案 |
3.3 抗差 Vondrak 滤波器设计及其在粗差探测中的应用 |
3.3.1 Vondrak 平滑滤波方法 |
3.3.2 抗差 Vondrak 滤波设计 |
3.3.3 仿真数据的粗差探测试验 |
3.3.4 CHAMP 卫星实测数据的粗差探测试验 |
3.4 观测数据质量评估 |
3.4.1 观测几何分析 |
3.4.2 伪码观测质量分析 |
3.4.3 相位观测质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双频 GPS 的卫星精密绝对轨道确定 |
4.1 时间和坐标系统 |
4.2 原始观测数据的降采样处理 |
4.2.1 多项式平滑伪距 |
4.2.2 载波相位平滑伪距 |
4.2.3 星载双频 GPS 模拟数据的降采样处理结果分析 |
4.3 非差伪码和相位联合运动学定轨 |
4.3.1 定轨原理 |
4.3.2 误差分析与处理 |
4.3.3 伪码和相位观测数据加权策略 |
4.3.4 定轨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非差动力学定轨 |
4.4.1 定轨原理 |
4.4.2 轨道动力学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4.4.3 基于先验高精度动力学轨道的观测数据编辑 |
4.4.4 定轨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利用 SLR 数据检核精密定轨结果精度 |
4.5.1 基本原理 |
4.5.2 精密轨道检核结果 |
4.5.3 利用 SLR 数据校准 GPS 精密定轨系统误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双频 GPS 的星间相对定位 |
5.1 分布式 SAR 卫星编队 CDGPS 相对定位 |
5.1.1 CDGPS 相对定位的基本原理 |
5.1.2 双差整周模糊度固定 |
5.1.3 CDGPS 相对定位精度分析 |
5.2 差分电离层延迟对 CDGPS 相对定位的影响分析 |
5.2.1 星载 GPS 电离层延迟模型 |
5.2.2 编队卫星间差分电离层延迟仿真 |
5.2.3 电离层延迟对 CDGPS 相对定位的影响分析 |
5.3 基于轨道动力学模型的编队卫星 CDGPS 相对定位方法 |
5.3.1 基本原理 |
5.3.2 模型仿真验证 |
5.4 星间测距对 CDGPS 相对定位结果精度改进的协方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无线电测量的星间相对状态确定 |
6.1 星间无线电测量 |
6.1.1 典型测量场景配置 |
6.1.2 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伪距与载波相位测量 |
6.2 传统的星间相对状态估计方法 |
6.2.1 仅使用伪距测量信息,单个观测时刻 |
6.2.2 使用伪距测量和相位单差,四个观测时刻 |
6.3 基于样条模型的高精度星间相对状态确定方法 |
6.3.1 基本原理 |
6.3.2 典型算例 |
6.3.3 样条模型的合理性 |
6.3.4 样条模型的优越性 |
6.4 关于无线电测量用于分布式 SAR 星间基线确定的几点讨论 |
6.4.1 星间无线电测量信号的覆盖与遮挡 |
6.4.2 编队构形设计对无线电测量几何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工作回顾 |
7.2 相关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3)基于星载双频GPS的长基线卫星编队高精度快速星间相对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基于星载双频GPS的动力学单差消电离层组合相对定位 |
1.1 单差消电离层组合观测方程 |
1.2 模型参数解算 |
2 基于IGS超快速星历的动力学相对定位算例及分析 |
2.1 GPS观测数据处理策略 |
2.2 基于IGS超快速星历的GRACE卫星相对定位结果及分析 |
3 结 论 |
(5)基于双频GPS的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高精度星间基线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典型分布式 InSAR 卫星任务 |
1.2.2 分布式 InSAR 星间基线高精度确定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分布式 InSAR 任务与空间状态确定关系分析 |
2.1 时间和坐标系统 |
2.2 分布式 InSAR 目标三维定位原理及其精度分析 |
2.2.1 分布式 InSAR 地面目标三维定位原理 |
2.2.2 地面目标三维定位精度分析 |
2.3 星间基线的定义与确定原理 |
2.3.1 星间基线的定义 |
2.3.2 基于双频 GPS 的星间基线的确定原理 |
2.4 星间基线确定与卫星空间状态确定的关系 |
2.4.1 时间域基线确定与卫星空间状态确定的关系 |
2.4.2 空间域基线确定与卫星空间状态确定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双频 GPS 的单星精密轨道确定 |
3.1 双频 GPS 基本观测方程与线性组合 |
3.1.1 基本观测方程 |
3.1.2 线性组合 |
3.2 双频 GPS 观测数据预处理方法 |
3.2.1 伪码观测数据野值剔除 |
3.2.2 载波相位观测数据野值剔除与周跳探测 |
3.3 单星简化动力学精密定轨方法 |
3.3.1 观测数据误差修正 |
3.3.2 定轨原理 |
3.3.3 低轨卫星轨道动力学模型 |
3.3.4 双频 GPS 观测数据再编辑 |
3.4 GPS 接收天线相位中心在轨误差估计 |
3.4.1 GPS 接收天线相位中心模型 |
3.4.2 相位中心变化在轨误差建模方法 |
3.4.3 数值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双频 GPS 的高精度星间相对定位 |
4.1 差分观测模型 |
4.1.1 单差观测模型 |
4.1.2 双差观测模型 |
4.2 简化动力学相对定位方法 |
4.2.1 宽窄巷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策略 |
4.2.2 简化动力学批处理最小二乘相对定位原理 |
4.2.3 实验与分析 |
4.3 基于先验相对轨道和钟差解的双差整周模糊度确定方法 |
4.3.1 先验相对轨道和钟差解的生成方法 |
4.3.2 单差宽巷模糊度确定方法 |
4.3.3 双差宽巷模糊度确定方法 |
4.3.4 实验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星间基线确定的误差源建模与仿真分析 |
5.1 空间域基线确定的误差源及其精度分析方法 |
5.1.1 与 GPS 测量有关的误差源 |
5.1.2 与部位修正有关的误差源 |
5.2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5.2.1 仿真设置 |
5.2.2 与 GPS 测量有关的误差源建模与仿真分析 |
5.2.3 与部位修正有关的误差源建模与仿真分析 |
5.2.4 整体误差源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回顾 |
6.2 相关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卫星自主定轨中摄动力模型及插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卫星自主导航技术发展状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参考坐标系统及时间系统 |
2.1 参考坐标系及坐标变换 |
2.2 参考时间系统及变换 |
2.3 摄动轨道 |
3 力学模型轨道摄动力分析 |
3.1 通过广播星历计算初值点 |
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3 通过JPL星历获取日月位置及速度 |
3.4 当前导航卫星的自主定轨方法 |
4 参考轨道与真实轨道 |
4.1 参考轨道的获得 |
4.2 GPS卫星的精密星历 |
5 各种插值方法的比较 |
5.1 几种插值方法 |
5.2 插值方法在卫星定轨中的应用 |
6 自主定轨误差分析及全文总结 |
6.1 卫星定轨误差分析 |
6.2 全文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通过广播星历计算卫星位置 |
附录B DE405星历表中部分星历信息 |
(7)DORIS系统卫星定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 |
第2章 DORIS 系统卫星精密定轨 |
2.1 测量方程及误差修正 |
2.2 轨道模型参数解算 |
2.3 轨道动力学模型及参数选取 |
2.4 定轨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DORIS 系统卫星实时定轨方法与仿真分析 |
3.1 DORIS 系统卫星实时定轨方法 |
3.1.1 实时定轨滤波的状态方程和测量方程 |
3.1.2 实时定轨滤波器设计 |
3.2 DORIS 系统数学仿真 |
3.2.1 仿真过程 |
3.2.2 测量数据特性分析 |
3.3 仿真数据实时定轨与结果分析 |
3.3.1 单通道条件下的实时定轨 |
3.3.2 双通道条件下的实时定轨 |
3.4 小结 |
第4章 DORIS 系统卫星在轨数据实时定轨 |
4.1 DORIS 系统卫星在轨数据频偏估计 |
4.1.1 频偏估计方法 |
4.1.2 实测数据频偏结果 |
4.1.3 实测数据实时定轨结果分析 |
4.2 实时定轨滤波参数优化 |
4.2.1 确定试验因素和试验因素的取值范围 |
4.2.2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
4.2.3 确定优方案 |
4.3 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5.2 相关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的研究工作 |
(9)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GPS原始观测数据本身的数据预处理方法 |
2.1 基本观测方程及其线性组合 |
2.1.1 双频GPS基本观测方程 |
2.1.2 线性组合 |
2.2 伪码野值剔除 |
2.2.1 双频P码的电离层组合法 |
2.2.2 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法 |
2.3 载波相位的野值剔除和周跳探测 |
2.3.1 M-W组合法 |
2.3.2 消电离层线性组合法 |
2.4 双频GPS观测数据预处理结果及评价分析 |
2.4.1 多路径残差结果分析 |
2.4.2 消电离层组合观测值后验拟合残差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CUSUM算法的星载双频GPS周跳探测方法 |
3.1 CUSUM算法描述 |
3.2 大周跳探测 |
3.3 基于CUSUM算法的小周跳探测 |
3.3.1 基于Q统计量的CUSUM检验统计量的构造 |
3.3.2 小周跳探测步骤 |
3.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1 仿真数据实验 |
3.4.2 CHAMP卫星实测数据实验 |
3.4.3 GRACE卫星实测数据实验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双频GPS观测数据预处理方法 |
4.1 观测数据的编辑方法 |
4.1.1 伪码观测数据野值剔除 |
4.1.2 相位观测数据的野值剔除与周跳探测 |
4.1.3 误差分析 |
4.2 编辑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视卫星数的关系 |
4.3 实测数据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多路径残差结果分析 |
4.3.2 消电离层组合观测值后验拟合残差分析 |
4.3.3 周跳探测能力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软件实现 |
5.1 双频GPS观测数据预处理方案 |
5.1.1 基于GPS原始观测数据本身的数据预处理方案 |
5.1.2 基于先验动力学轨道的双频GPS观测数据编辑方案 |
5.2 双频GPS观测数据预处理软件实现 |
5.2.1 软件体系结构 |
5.2.2 软件类图 |
5.2.3 软件界面设计 |
5.3 双频GPS观测数据预处理软件的创新点 |
第6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6.2 相关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作者的学术工作 |
四、用一次和的Adams-Cowell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一次和的Adams-Cowell方法[J]. 黄天衣,周庆林. 天文学报, 1992(04)
- [2]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空间状态的测量与估计[D]. 谷德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4)
- [3]基于星载双频GPS的长基线卫星编队高精度快速星间相对定位[J]. 涂佳,谷德峰,吴翊,易东云.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1(08)
- [4]建立同步卫星精密星历表的最佳数值方法[J]. 徐劲. 陕西天文台台刊, 1994(00)
- [5]基于双频GPS的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高精度星间基线确定方法研究[D]. 涂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0)
- [6]卫星自主定轨中摄动力模型及插值方法研究[D]. 鹿智萃.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7]DORIS系统卫星定轨方法研究[D]. 刘俊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8]建立同步卫星精密星历表的最佳数值方法[J]. 徐劲. 陕西天文台台刊, 1993(02)
- [9]星载双频GPS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D]. 赖育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S1)
- [10]Adams--Cowel方法的扩充及其在人卫中的应用[J]. 徐劲. 宇航学报,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