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丘里洗涤器的压降与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蒋斯麒[1](2016)在《文丘里洗涤器对煤灰洗涤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针对煤化工气化炉出口粗煤气脱灰问题所开发的新型文丘里-环流洗涤塔组合净化技术为研究背景,采用实验研究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关键设备文丘里洗涤器的水力学特性和煤灰洗涤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使用扫描电镜(SEM)和Ma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获得了原料煤灰颗粒的表面性状和粒径分布,050μm占总颗粒质量的80.8%,分析了各段粒径范围的主要成分。基于气液相界面的固体粉尘捕集理论和微米级含尘液滴的分离特点,讨论了低粒径颗粒与空气的跟随性。分析了传统文丘里—鼓泡床水洗对低粒径范围颗粒的捕集难度,提出了文丘里强化捕集与环流水洗强化分离相组合的脱灰机理。在文丘里洗涤器气液两相水力学特性实验中,考察了洗涤器内的两相流型、操作气速、液量和喉管长度对压降及其分布的影响。由结果可知,实验条件下文丘里洗涤器内流型为环状流和弹状流,喉管气速为75m/s85m/s,喉管长度、液量对压降影响显著。此外,还进行了CFD模拟,模拟结果与水力学数据基本吻合,模拟发现文丘里洗涤器喉管段存在不稳定和稳定阶段,喉管长度75mm的文丘里管的适宜喉管气速为65m/s90m/s,最优扩张角度为7°,建立了单相压降计算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在水力学实验和CFD模拟的基础上,进行了气液固三相煤气脱灰洗涤实验,考察了操作气速、液量和液气比对煤灰颗粒总洗涤效率的影响。总洗涤效率随着操作气速的增加而增大,在高气速下趋近于定值;随着操作液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大。实验条件下,洗涤器的最佳洗涤工况为喉管气速130m/s,操作液量1500L/h,喉管长度100mm,总脱除率可达99.99998%,远高于工业要求。此外,还考察了各种操作气速和液量下的出口净化气含尘粒径分布及粒级洗涤效率,并分析了不同粒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150μm200μm粒级效率降低主要由多孔玻璃体多孔隙不易被润湿所致,25μm40μm粒级效率受烧失量影响显著,1μm3μm粒级效率降低主要由于颗粒过小,颗粒表面被气膜包裹致润湿性下降。
林少宁[2](2017)在《文丘里洗涤器-环流水洗塔组合除尘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针对煤气化后粗煤气净化问题所开发的文丘里洗涤器-环流水洗塔组合除尘工艺为研究背景,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关键设备的水力学特性及组合工艺的除尘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在文丘里洗涤器水力学特性研究中,利用CFD模拟优化了文丘里管结构,特别是进液分布器,通过实验对比了优化后的分布效果。实验考察了操作条件、设备参数对管内压力分布及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压降主要来自于喉管段,并建立了单气相操作各段压降的计算模型。在环流水洗塔水力学特性研究中,考察了表观气速与导流筒上静液层高度对其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总气含率、升流区和降流区平均气含率均与表观气速成幂函数关系;降流区局部气含率与液体循环速度均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导流筒上静液层高度的增加对气含率影响不明显,但有助于提高环流液速。藉此建立了环流液速关联式,最大相对误差±4.80%;通过对气体分布器进行CFD模拟,验证了气液分布的均匀性,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在除尘实验阶段,使用PAS和SEM获得飞灰原样的粒径分布和表面形态;考察了设备参数与操作条件对飞灰总脱除效率与粒级脱除效率的影响。总除尘效率随文丘里洗涤器喉管长度增加而提高,对150μm的微颗粒脱除效率改善尤为显著;添加喷淋系统有助于微粒径颗粒和其他颗粒的再次捕集;增大操作气量,总除尘效率增大并趋于稳定;随着操作液量的增大,总除尘效率与粒级脱除效率均有提升;综合考虑,得到适宜实验工况:喉管长度取100mm,操作气量200m3/h,进液量1500L/h,总脱除效率和粒级脱除效率均达到99.99%以上,并通过分析得到总除尘效率ε0的经验关联式。除尘结果表明:组合工艺中,文丘里洗涤是飞灰与分散液滴接触润湿的关键过程,而环流水洗通过循环气泡相界面的不断更新促进颗粒的多次捕集,后续的喷淋洗涤能够拦截微尘。该联合工艺的协同作用,显著强化了飞灰颗粒的捕集效果,为解决微颗粒脱除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曹睿[3](2018)在《文丘里—环流洗涤煤气除尘组合工艺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气化工艺气含尘量大并带有饱和水蒸气,容易阻塞生产装置、影响下游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粗煤气中飞灰颗粒物的含量是清洁安全生产的重要指标。其中,微颗粒的脱除也是气溶胶分离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煤气除尘,开发了“文丘里—环流”组合洗涤除尘技术,首次用环流床替代鼓泡床,并实现了“两段雾化-强制环流-喷淋/除雾”多级洗涤。在表征燃煤飞灰润湿性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FD)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装置的水力学特性和除尘性能。飞灰的润湿性研究包括:提出了Gibbs自由能和润湿热判据,可以从热力学上判定飞灰是否自发润湿;测定了飞灰的ξ电位、粒度分布、颗粒形貌特征、元素组成、BET表面积等,计算了颗粒特征值――粒度分形维数和表面积分形维数,考察了颗粒的相似性;藉此揭示了粒径分布、表面特征、飞灰组成对润湿性的影响。在文丘里管研究中,首先基于CFD模拟结果进行了选型,完成了文丘里管的水力学实验,开发了适用于雾环状流的两相文丘里压降半理论模型。然后进行了三相洗涤实验,在文丘里管中借助两段雾化技术高速射流破碎液滴,形成良好的雾环状流,显著增加了液滴相界面,通过液滴对飞灰颗粒的碰撞、拦截完成除尘;形成了大量尺度、数量与微颗粒相当的微液滴,以剪切力破坏颗粒表面的停滞气膜,强化了微颗粒的润湿。在环流塔研究中,先通过水力学实验考察了气含率和环流液速,提出了气量循环比的概念并建立了计算式。在后续三相除尘效率实验中可知,环流床实现了强制气液环流机制,使得含尘气泡多次破碎、聚并,增加了飞灰与水的接触机会,显著提高了洗涤效率;同时,喷淋/除雾系统不仅能够补充洗涤和除雾,除雾器内的液膜还能捕集残余颗粒。组合工艺的多级洗涤机理各不相同,文丘里管不仅对飞灰的整体润湿起关键作用,更决定了<10μm微颗粒的脱除;而环流塔通过延长气泡停留时间、促进相界面更新强化捕集;喷淋/除雾主要以碰撞机理脱除残余较大颗粒。多级协同作用,实现良好的除尘效果。除尘效率结果表明:飞灰的总脱除率和粒级效率均超过99.9%,远高于工程要求。增加文丘里喉管长和洗涤液量,洗涤效率会增加,而气量影响呈非单调性。其中,粒径2050μm的颗粒效率略低是受烧失量影响,<2μm的微颗粒效率受表面吸附气膜影响。此外,通过分析液滴和气泡的运动行为,提出了各级洗涤的协同作用机理,特别是对微颗粒的脱除机理,并建立了串级总洗涤效率的半理论关联式。
于震[4](2020)在《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洗消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危化品通常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性,在其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存在泄漏风险。由于隧道、地铁等受限空间存在通风不良的隐患,如果气态或液态危化品泄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易引起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理装置,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验测试对该装置洗消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带液量以及乙醇-水吸收模型,推导了文丘里洗涤器带液量与喉部相对静压值、高度差、液气比和环形吸液间隙横截面积关系式,并得到文丘里出口气体浓度与液气比、初始进气浓度公式,为构建实验装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2.搭建实验装置,设计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洗消实验、雾化率测量实验和雾化液滴直径测量实验,根据理论模型对分离器、液膜收集装置、挡板等重要加工部件进行优化,实验误差控制在6%以下。3.雾化率、带液量、雾化液滴直径是影响文丘里洗消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三者进行了不同工况和结构改进下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喉部气速为38.5 m/s时雾化率接近100%,随着喉部气速增大,雾化率逐渐减小。液面高度差增加对雾化率具有促进作用。增加挡板宽度能有效提高液相的雾化率;带液量受喉部气速、液面高度差、流动阻力等因素耦合影响;通过软件Image-Pro Plus 6.0测量文丘里雾化液滴平均直径,雾化液滴直径随喉部气速增加而减小,随喉部气速增大液面高度差对雾化液滴直径影响逐渐明显。4.针对雾化率、带液量、雾化液滴直径对文丘里洗消效果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雾化率和带液量增大都能有效提高文丘里的洗消性能,但随喉部气速增大带液量偏大而雾化率减小,两者存在最佳平衡点在提高洗消效率的同时减少能源的浪费;雾化液滴直径通过改变液滴相对表面积影响洗消效率。5.对文丘里洗涤器添加挡板进行结构改进并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的方法验证洗消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添加挡板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文丘里洗消性能,但挡板宽度过大对文丘里带液有极大的阻挡作用,使洗消效率急剧减小,挡板A3洗消效率与理论计算值最为接近,差距为6.1%。
侯晨光[5](2020)在《文丘里喷雾器气液流动特征和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硫的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脱硫方式主要包括干法、半干法、湿法三种脱硫方式,而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石灰石-石膏法。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因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在湿法脱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具有高效的气液传质效率,且引射时无需接入外部能源,能够有力的减少脱硫成本的支出,因此,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的脱硫效率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的脱硫过程中,其自身的雾化效果决定了最终的脱硫效率,而出口液滴直径尺寸分布成为衡量其雾化效果的一个关键指标。在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的雾化过程中,现有的模拟结果未将这两次雾化统一起来,而二次雾化的初始条件采用的是经验公式,与实际的雾化过程难免产生一定的偏差。另外,对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液滴直径分布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出口液滴直径的分布上,并未对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内部的液滴直径分布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采用Fluent中的VOF-DPM耦合模型将初次雾化和二次雾化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模拟过程中。研究表明: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出口的液滴直径大小会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另外还对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扩散段内部不同截面上的液滴直径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距喉部不同距离的扩散段截面上液滴直径的分布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而在文丘里喷雾器扩散段不同截面的上下半区上,液滴直径分布也并不均匀,上半区的平均液滴直径明显小于下半区的平均液滴直径,猜测的可能原因是一些大的液滴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半区移动,造成了下半区液滴直径明显大于上半区液滴直径的现象。本文最后根据已经存在的问题对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在扩散段底部加装空气入口给沉积在扩散段底部壁面上的液膜重新提供动能,使其能够再一次回到扩散段的中心位置参与雾化,最终结果表明新结构的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能够有效降低沉积在扩散段底部液膜的量,并且在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扩散段的不同截面上,上下半区的液滴直径分布更加均匀,且在接近出口位置的扩散段横截面上,液滴液滴直径未出现明显的增大现象。
汪焰,都丽红,徐静安,李秋萍[6](2015)在《动力波洗涤器性能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以电厂电除尘器捕集的飞灰、空气、水为实验介质,采用单因素考察的方法,研究了液气比、液体喷射速度、气相速度对动力波洗涤器的压降、除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压降随着气相速度、液体喷射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利用实验结果拟合得出的压降数学模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可为设备的工业应用和放大设计提供可靠依据。除尘效率随着液气比的增加而增加,当液气比达到8—9 L/m3时,除尘效率达到99.9%并趋于稳定;与文丘里洗涤器的对比实验表明:除尘效率相同时,动力波洗涤器压降仅为文丘里洗涤器压降的26%,雾沫夹带质量浓度为文丘里洗涤器的4%。
王盟[7](2012)在《文丘里洗涤器过滤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丘里洗涤器具有去除效率高、维护工作量小等优点,在烟气除尘和脱硫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现有工业用文丘里洗涤器的运行依靠外界电力,不适宜作为核电厂严重时的缓解设施。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在淹没状态下工作,洗涤液依靠喉部内外静压差引入。引射量随气流量的变化自动调节,这样可以省去循环泵,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实现事故处理完全非能动化。在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运行时,其内侧为带有放射性的蒸汽-空气混合气体,外侧为特定成分的化学洗涤液。洗涤液进入洗涤器喉部,通过润湿和化学反应将放射性物质滞留在洗涤液中。本文模拟严重事故时安全壳的大气环境,对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的引射特性、阻力特性、内部流型和过滤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下面的研究结果:(1)文中依据实验数据拟合出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的压降计算公式,计算公式的平均相对误差不高于±15%,其中绝大部分相对误差在±10%以内。(2)在液位高度一定的情况下,除尘效率起初随喉部气流速的增加有较为明显提高,而当喉部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喉部速度除尘效率的提升幅度较小;提高淹没深度会增加洗涤液引射量,但同时也会使压力损失增加,淹没深度只要不低于到45cm,除尘效率可以达到99%以上。(3)碘浓度对碘的去除效率影响不明显,提高喉部气流速和喉部淹没深度均会提高碘的去除效率;为了保证稳定的除碘性能,喉部淹没深度应不低于60cm,这时除碘效率高达99.8%。
苗壮,孙中宁,谷海峰,周艳民[8](2015)在《高速文丘里洗涤器压降计算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准确预测文丘里洗涤器的阻力特性对于文丘里洗涤器的结构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解决喉部流速较高条件下文丘里洗涤器压降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在Viswanathan的雾环状流压降计算模型基础上,考虑了中心气流所夹带的液滴与壁面液膜之间的动量交换作用,提出一种改进的文丘里洗涤器压降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液滴与液膜之间的动量交换对文丘里洗涤器的压降有重要影响,尤其在高流速条件下,动量交换的影响更为明显。改进后的文丘里洗涤器压降计算模型,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验值,可以将本文模型作为高速文丘里洗涤器压降的预测方法。
李珊红[9](2008)在《新型伞形罩洗涤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其中工业燃煤锅炉排放的颗粒物和SO2仍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目前从国外引进的湿法除尘脱硫技术或关键设备需缴纳高额的技术引进费和使用费;且我国煤种、经济条件和操作条件又不同,不能照搬国外的湿法除尘脱硫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尘脱硫技术与装置,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内容: (1)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湿法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的研究报道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伞形罩脱硫除尘洗涤器。该装置压力损失小;除尘效率高,能有效去除SO2等有毒有害气体;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体积小;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适合于中小型燃煤锅炉的除尘脱硫。(2)取粉煤灰、空气和水为物系,采用实验方法对新型伞形罩洗涤器进行研究。先对粉煤灰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再在模型实验装置上进行漏风率、阻力特性、效率特性和动力消耗实验。实验的入口气速为10 - 18 m/s,含尘浓度为2 - 22 g/m3,液气比为0 - 0.8 L/m3。实验结果表明:伞形罩洗涤器的压降在250 - 750 Pa范围内;液气比为0.2 L/m3时,除尘效率达98.8%以上,动力消耗约216 Pa。(3)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方法对伞形罩洗涤器进行研究时,先确定计算区域,采用Gambit建立大小及疏密程度不同的网格。选择SIMPLE算法,实现速度与压力的耦合。以实验测试的数据、文献资料或经验参数为依据,设置边界条件。选择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和雷诺应力模型(Reynolds Stress Model, RSM)模拟连续相,用离散相模型(Discrete Particle Model, DPM)追踪颗粒运动,预测新装置的压降和效率。模拟结果显示:在入口速度为10.6 m/s,粉尘浓度为2 - 22 g/m3时,装置的压降在230 - 250 Pa之间,效率在84 - 86%之间。压降和效率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和10%左右。在入口气速为12 m/s,液气比0 - 0.8 L/m3时,采用DPM模型进行气液两相的非稳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液滴能较好地保持锥形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液滴开始撞击到伞形罩上,形成液膜并发生反弹,液滴对气流有较好地整流作用。在入口气速为12 m/s,粉尘浓度为6.452 g/m3,液气比为0 - 0.8 L/m3时,模拟伞形罩洗涤器中气液固的流动。结果表明液气比对洗涤器近壁处的气含率影响很小,对伞形罩内部气含率影响较大,伞形罩内部的气含率随着液气比的增加分布更加均匀,喷淋液形成的水幕充满整个洗涤器,极少部分液滴被烟气夹带出去。而水箱附近的固体粒子的体积分数较大,捕尘效果明显。(4)为进一步验证模拟流场的准确性,采用先进的无接触式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Velocimeter, PIV),在入口气速12 m/s时,对关键的伞形罩段和入口段的流场进行测试。PIV测试结果显示:气流绕过伞形罩时湍动剧烈,在其周围形成多个小漩涡,伞形罩增加了接触面积,延长了各相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分离净化。入口段存在较大漩涡,有回流现象。(5)对比模型洗涤器的性能实验、PIV流场测试实验和模拟洗涤器的流动特性及性能,结果表明模拟的伞形罩周围的流场和PIV测试的流场在运动趋势上一致,证明模拟方法是预测新装置的性能及使流动可视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实验为模拟提供了参数,并为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佐证材料。模拟为洗涤器的结构和操作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依据,可用于此类洗涤器的优化设计。(6)利用量纲分析方法推导了阻力相似模型和效率相似模型。对模型洗涤器按相似准则放大10倍后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型伞形罩洗涤器和放大10倍的洗涤器在速度分布, DPM浓度分布及流动特性方面很类似,伞形罩洗涤器的相似模化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产品的放大设计进一步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改变传统的设计方法:小试-中试-推广的路线。采用实验和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洗涤器进行预测与评价,揭示洗涤器内的流动特征,从而加深对流场规律的理解,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意义。两者的有效结合可缩短设备的开发时间,减少实验和设计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模拟过程在计算机上完成,可减少实验工作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很好的环境效益。
段振亚[10](2006)在《锅炉烟气湿法脱硫理论与工业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消减和控制工业锅炉烟气二氧化硫的排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WX型脱硫装置是天津大学开发的适用于中小型锅炉的高效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本文对其核心元件文丘里洗涤器的脱硫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中大型锅炉的WX/U型脱硫装置,并通过模拟试验和示范工程考察了该装置的脱硫效果。另外本文还在WX/U型脱硫试验平台上就添加剂对石灰脱硫的强化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就不同参数对文丘里脱硫效率和压力损失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二氧化硫初始浓度为2000 mg·m-3时,文丘里洗涤器优化操作条件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0.075 mol·l-1,液气比为1.0 l·m-3,喉口气速为40 m·s-1。其次,采用有限反应速率的二阶不可逆反应描述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过程,在考虑轴向涡流扩散与烟气与液滴相对速度的基础上,得到了描述文丘里内气-液传质的宏观模型。脱硫效率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三种尺寸的文丘里洗涤器相对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均小于5%,最大相对误差为-8.07%。再次,根据文丘里洗涤器与旋流分离器的结构特点,设计了结构合理、经济性好的WX/U型脱硫装置。模拟试验表明,优化操作条件下WX/U脱硫效率比单一文丘里洗涤器增加9.6%。20 t·h-1锅炉的WX/U型脱硫装置的运行效果表明,烟气出口的二氧化硫与烟尘浓度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完成了WX/4U脱硫装置应用于2×130 t·h-1锅炉烟气脱硫的工程设计与推广工作。最后,在WX/U模拟试验平台上对脱硫剂进行筛选,研究添加剂对石灰脱硫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增强作用的次序为:硫酸钠>造纸黑液>甲酸>柠檬酸>己二酸>氧化镁>硫酸镁。其中硫酸钠的增强作用最显著,成本也较低,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添加剂。同时还对硫酸钠强化石灰脱硫时操作条件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优化的操作条件,氧化钙吸收液浓度为0.8%,液气比为1.0 l·m-3,喉口气速为40 m·s-1,硫酸钠的适宜浓度为0.004~0.006 mol·l-1。
二、文丘里洗涤器的压降与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丘里洗涤器的压降与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文丘里洗涤器对煤灰洗涤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燃煤飞灰颗粒物研究 |
1.1.1 燃煤飞灰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
1.1.2 燃煤飞灰理化性能研究现状 |
1.1.3 燃煤飞灰润湿性能研究现状 |
1.2 煤气化飞灰颗粒物除尘研究 |
1.2.1 气固分离技术概述 |
1.2.2 燃煤飞灰净化技术概述 |
1.3 文丘里洗涤器研究现状 |
1.3.1 引言 |
1.3.2 文丘里洗涤器水力学特性研究 |
1.3.3 文丘里洗涤器洗涤性能研究 |
第2章“一器一塔”新组合工艺及技术路线 |
2.1 技术背景及目的 |
2.2 技术方案 |
2.2.1 文丘里洗涤器对煤灰颗粒的捕集机理 |
2.2.2 文丘里洗涤器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机理的影响 |
2.3 煤气化炉出口粗煤气工业参数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3.1 文丘里洗涤器水力学特性实验装置 |
3.1.1 实验流程 |
3.1.2 主要实验设备 |
3.2 文丘里洗涤器洗涤效率实验装置 |
3.2.1 实验流程 |
3.2.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4章 文丘里洗涤器水力学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文丘里洗涤器单气相流动特性研究 |
4.2.1 实验研究及结论分析 |
4.2.2 单气相压降模型推导与计算 |
4.2.3 单气相CFD数值模拟研究及设备结构优化 |
4.3 水平放置文丘里洗涤器气液两相水力学特性研究 |
4.3.1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文丘里洗涤器洗涤效率实验研究 |
5.1 实验条件 |
5.2 实验用煤灰颗粒表征 |
5.2.1 实验用煤灰粒径分布测定与筛选 |
5.2.2 实验用煤灰的SEM表征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煤气组合净化新工艺的粒集洗涤效率分析与讨论 |
5.4.1 操作气量对粒集洗涤效率影响 |
5.4.2 操作液量对粒集洗涤效率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文丘里洗涤器-环流水洗塔组合除尘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煤气化工艺气含尘颗粒研究 |
1.1.1 煤气化工艺气含尘颗粒形成机理 |
1.1.2 煤气化工艺气含尘颗粒物化性质 |
1.2 煤气化工艺气净化技术 |
1.2.1 含尘气体净化方法 |
1.2.2 煤气化工艺气净化方法 |
1.2.3 “一器一塔”组合新型除尘工艺 |
1.3 文丘里洗涤器研究 |
1.3.1 文丘里洗涤器结构参数及水力学特性 |
1.3.2 文丘里洗涤器除尘性能 |
1.4 环流床研究 |
1.4.1 环流床分类及结构参数 |
1.4.2 环流床水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 |
1.4.3 环流床的应用 |
1.5 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 |
1.5.1 CFD在文丘里洗涤器模拟中的应用 |
1.5.2 CFD在环流床模拟中的应用 |
1.6 文献综述小结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实验流程装置及考察方法 |
2.1 水力学装置及测试方法 |
2.1.1 实验流程 |
2.1.2 实验设备 |
2.1.3 水力学特性测试方法 |
2.2 三相除尘实验流程及装置操作 |
2.2.1 实验流程 |
2.2.2 气液固三相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所用煤灰颗粒表征 |
第3章 文丘里洗涤器水力学特性分析 |
3.1 文丘里管结构选型 |
3.2 文丘里洗涤器实验研究 |
3.2.1 单气相流动特性研究 |
3.2.2 气液两相水力学特性研究 |
3.3 文丘里洗涤器气液两相CFD模拟 |
3.3.1 模型建立及模拟方法 |
3.3.2 CFD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3.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流水洗塔水力学特性研究 |
4.1 气含率 |
4.1.1 升流区气含率 |
4.1.2 降流区气含率 |
4.1.3 总气含率 |
4.2 环流液速 |
4.3 环流水洗塔内流场CFD数值模拟 |
4.3.1 气体分布器流场数值模拟 |
4.3.2 环流水洗塔气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器一塔”组合除尘性能研究 |
5.1 “一器一塔”组合除尘机理分析 |
5.2 飞灰原样静置实验 |
5.3 设备工艺的影响 |
5.3.1 文丘里洗涤器喉管长度的影响 |
5.3.2 环流水洗塔塔顶喷淋系统 |
5.4 操作条件的影响 |
5.4.1 总除尘效率 |
5.4.2 粒级脱除效率 |
5.5 各工艺条件下最优除尘效率对比 |
5.6 除尘效率经验关联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验数据 |
附录 B 符号说明 |
致谢 |
(3)文丘里—环流洗涤煤气除尘组合工艺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煤气化工艺在煤化工中的核心地位 |
1.1.2 煤气化工艺气中含尘颗粒的危害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煤气化技术 |
1.3.2 燃煤飞灰颗粒物研究 |
1.3.3 煤气净化技术研究 |
1.3.4 文丘里洗涤器研究 |
1.3.5 环流床研究 |
1.4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新工艺的提出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图 |
1.6 主要创新成果 |
2 实验流程及测试方法 |
2.1 飞灰颗粒润湿性的物性测定 |
2.1.1 飞灰接触角 |
2.1.2 Zeta电位 |
2.1.3 飞灰颗粒的粒径(马尔文激光粒度仪) |
2.1.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1.5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2.1.6 比表面积及孔隙测定(BET) |
2.2 两相水力学实验流程及测试方法 |
2.2.1 两相水力学实验流程 |
2.2.2 主要实验装置 |
2.2.3 水力学测定方法 |
2.3 三相除尘效率实验流程及测试方法 |
2.3.1 三相除尘效率实验流程 |
2.3.2 辅助实验设备 |
2.3.3 除尘效率实验测定方法 |
3 文丘里洗涤器的水力学特性研究 |
3.1 文丘里管基本结构选型 |
3.1.1 单气相CFD模拟 |
3.1.2 扩张角的优化 |
3.2 文丘里洗涤器的水力学实验 |
3.2.1 单气相流动特性研究 |
3.2.2 气液两相的水力学性质研究 |
3.3 文丘里洗涤器的气液两相CFD模拟 |
3.3.1 模型的建立与模拟方法 |
3.3.2 CFD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文丘里洗涤器两相压降模型的建立 |
4.1 两相压降模型的研究思路 |
4.1.1 现有模型的局限性 |
4.1.2 新模型的开发思路 |
4.2 雾环状流型的判断 |
4.2.1 NEL的两相流型判别法 |
4.2.2 两相CFD模拟的流型验证 |
4.3 新压降模型的建立 |
4.3.1 气液两相的摩擦压降 |
4.3.2 喉管出口的局部阻力压降 |
4.4 两相CFD模拟的压降机理分析 |
4.4.1 小液量下的射流特点和机械能损失类型 |
4.4.2 中等液量下的射流特点和机械能损失类型 |
4.4.3 大液量下的射流特点和机械能损失类型 |
4.5 两相压降模型的误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环流洗涤塔的水力学特性研究 |
5.1 气含率 |
5.1.1 升流区的平均气含率 |
5.1.2 降流区的平均气含率 |
5.1.3 总气含率 |
5.1.4 循环气量 |
5.2 环流液速 |
5.3 环流床的CFD模拟 |
5.3.1 气体分布器的流场模拟 |
5.3.2 环流床的气液两相流动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6 组合装置的三相洗涤效率研究 |
6.1 飞灰的物性特征 |
6.1.1 表征颗粒润湿性的Gibbs自由能和润湿热判据 |
6.1.2 Zeta电位与润湿性的关系 |
6.1.3 飞灰颗粒的粒径分布 |
6.1.4 飞灰的表面微观形貌和特征 |
6.1.5 飞灰的元素组成 |
6.1.6 飞灰的比表面积及孔隙 |
6.1.7 飞灰的分形维数 |
6.2 设备结构参数对洗涤效率的影响 |
6.2.1 不同喉管长度下的洗涤效率 |
6.2.2 喷淋/除雾系统的补充除尘 |
6.3 工艺条件对总洗涤效率的影响 |
6.3.1 不同气量下的总洗涤效率 |
6.3.2 不同液量下的总洗涤效率 |
6.3.3 不同气量下的粒级效率 |
6.3.4 不同液量下的粒级效率 |
6.4 组合装置的协同作用分析 |
6.4.1 文丘里洗涤器的捕集机理 |
6.4.2 环流洗涤塔的捕集机理 |
6.5 组合工艺的串级总洗涤效率关联 |
6.5.1 文丘里洗涤器的洗涤效率关联 |
6.5.2 环流洗涤塔的洗涤效率关联 |
6.5.3 组合工艺的串级总洗涤效率关联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洗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丘里洗涤器种类 |
1.3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流动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洗消效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计算流体力学在文丘里洗涤器装置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2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性能理论模型的建立 |
2.1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带液量的理论推导 |
2.2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洗消效果的理论推导 |
2.3 雾化液滴平均直径的经验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洗消实验装置的搭建 |
3.1 实验装置简介 |
3.1.1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雾化率测定实验装置 |
3.1.2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吸收效率测定实验装置 |
3.1.3 实验仪器与实验加工部件 |
3.1.4 文丘里洗涤器出口液滴直径测量装置 |
3.2 实验误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液相分布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
4.1 自吸雾化率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喉部气速对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雾化率的影响 |
4.1.2 液面高度差△H对文丘里洗涤器雾化率影响机制分析 |
4.1.3 结构改进对文丘里洗涤器雾化率的影响 |
4.2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带液量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喉部气速和液面高度差△H对文丘里洗涤器带液量的影响 |
4.2.2 结构改进对文丘里洗涤器带液量的影响 |
4.3 雾化液滴平均直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喉部气速对雾化液滴平均直径的影响 |
4.3.2 液面高度差对雾化液滴平均直径的影响 |
4.3.3 结构改进对雾化液滴平均直径的影响机制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洗消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5.1 雾化率和带液量对洗消效率的影响 |
5.2 结构改进对文丘里洗涤器洗消效率的影响 |
5.3 雾化液滴平均直径对洗消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文丘里喷雾器气液流动特征和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介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Fluent在文丘里喷雾器中的应用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装置 |
2.1 数值模拟 |
2.1.1 流动控制方程 |
2.1.2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雾化数值模拟 |
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测量 |
2.2.1 实验装置简介 |
2.2.2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喉部速度的测量 |
2.2.3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液滴直径的测量 |
2.2.4 颗粒液滴直径分析 |
3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数值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验证结果 |
3.2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内部压力及液气比分析 |
3.3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喉部和扩散段不同截面速度分析 |
3.4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出口液滴直径分析 |
3.5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扩散段不同截面上的液滴直径分析 |
3.6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扩散段不同截面上下半区的液滴直径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结构优化 |
4.1 优化后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结构 |
4.2 结构优化后的喷雾器数值模拟 |
4.2.1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内部压力分析 |
4.2.2 结构优化后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扩散段纵截面速度分析 |
4.2.3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出口液滴直径分析 |
4.2.4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扩散段不同截面上的液滴直径分析 |
4.2.5 自吸式文丘里喷雾器扩散段不同截面上下半区的液滴直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动力波洗涤器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流程、物料与方法 |
1.1实验流程 |
1.2实验物料 |
1.3实验方法 |
2实验结果及分析 |
2.1压降与液体喷射速度、气相流速的关系 |
2.2动力波洗涤器的压降模型 |
2.3液气比对总除尘效率的影响 |
2.4液体喷射速度对总除尘效率的影响 |
2.5与文丘里洗涤器的对比 |
3结论 |
(7)文丘里洗涤器过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典型安全壳过滤排放系统 |
1.2.1 美国 |
1.2.2 瑞典 |
1.2.3 法国 |
1.2.4 德国 |
1.2.5 中国 |
1.3 文丘里洗涤器 |
1.3.1 文丘里洗涤器分类及除尘机理 |
1.3.2 研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2.1 被过滤介质参数 |
2.2 实验回路系统 |
2.2.1 实验箱体 |
2.2.2 引射量测量 |
2.2.3 气溶胶配送及采样 |
2.3 实验用气溶胶选择 |
2.3.1 国际 ACE 实验用气溶胶 |
2.3.2 德国西门子公司实验用气溶胶 |
2.3.3 法国沙床过滤器实验用气溶胶 |
2.3.4 瑞士 PSI 实验用气溶胶 |
2.3.5 本实验用气溶胶 |
2.4 实验内容 |
2.4.1 流动特性实验步骤 |
2.4.2 过滤性能实验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文丘里洗涤器结构设计 |
3.1 实验样件设计 |
3.1.1 参数选择 |
3.1.2 出口挡板结构选择 |
3.2 典型实验现象及存在的问题 |
3.3 文丘里洗涤器改进设计 |
3.4 文丘里洗涤器结构设计程序开发 |
3.4.1 文丘里洗涤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2 结构设计程序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文丘里洗涤器流动特性研究 |
4.1 引射特性 |
4.1.1 开孔式文丘里洗涤器引射特性 |
4.1.2 改进型文丘里洗涤器引射特性 |
4.2 流型分析 |
4.3 阻力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文丘里洗涤器过滤性能研究 |
5.1 文丘里洗涤器除尘性能 |
5.1.1 除尘性能数据处理 |
5.1.2 喉部气流速对除尘性能的影响 |
5.1.3 喉部淹没深度对除尘性能的影响 |
5.2 文丘里洗涤器除碘性能 |
5.2.1 除碘性能数据处理 |
5.2.2 碘浓度对碘过滤性能的影响 |
5.2.3 喉部气流速及淹没深度对碘过滤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新型伞形罩洗涤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概述 |
1.1.1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
1.1.2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
1.1.3 大气污染产生的危害 |
1.2 工业燃煤锅炉烟气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
1.2.1 国内外常用的除尘技术 |
1.2.2 国内外常用的脱硫技术 |
1.2.3 国内中小型燃煤锅炉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的研究进展 |
1.2.4 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装置的经济指标 |
1.3 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概述 |
1.3.1 CFD 的含义 |
1.3.2 CFD 模拟的步骤 |
1.3.3 CFD 技术的特点 |
1.3.4 CFD 软件的介绍 |
1.3.5 CFD 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新型伞形罩洗涤器的实验研究 |
2.1 湿法除尘技术概述 |
2.2 湿法除尘技术及其原理 |
2.2.1 湿法除尘技术 |
2.2.2 气液接触形式 |
2.2.3 粉尘粒子在捕尘体上的沉降形式 |
2.3 伞形罩洗涤器结构型式的研究 |
2.3.1 结构尺寸 |
2.3.2 结构样式 |
2.4 操作条件对洗涤器的影响规律 |
2.4.1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
2.4.2 实验测试系统 |
2.4.3 实验分析系统 |
2.4.4 实验内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伞形罩洗涤器的数值模拟 |
3.1 研究背景 |
3.2 CFD 的基本理论 |
3.2.1 湍流模型 |
3.2.2 多相流模型 |
3.2.3 模型的评价与选择 |
3.3 伞形罩洗涤器建模与模拟 |
3.3.1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3.3.2 数学模型 |
3.4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3.4.1 进口条件 |
3.4.2 出口条件 |
3.4.3 壁面条件 |
3.4.4 颗粒相条件 |
3.5 基本算法 |
3.5.1 控制方程的离散 |
3.5.2 动量方程的离散 |
3.5.3 连续方程的离散 |
3.5.4 压力速度耦合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气相流的模拟 |
3.6.2 气固两相流的模拟 |
3.6.3 气液两相流的模拟 |
3.6.4 气液固三相流的模拟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利用PIV 实验研究新型伞形罩洗涤器流场 |
4.1 研究背景 |
4.2 PIV 实验 |
4.2.1 PIV 测试技术 |
4.2.2 PIV 基本工作原理 |
4.2.3 PIV 用于多相流测试的现状 |
4.3 PIV 研究的内容 |
4.3.1 实验装置及仪器 |
4.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5.1 引言 |
5.2 数值模拟与实验的对比分析 |
5.2.1 进出口截面上速度的对比分析 |
5.2.2 流场的对比分析 |
5.2.3 压降的对比分析 |
5.2.4 气固两相的对比分析 |
5.3 误差分析 |
5.3.1 实验误差分析 |
5.3.2 模拟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伞形罩洗涤器的相似模化 |
6.1 概述 |
6.2 模化方法 |
6.2.1 模化的基本依据 |
6.2.2 典型的模化方法 |
6.3 相似准则 |
6.3.1 基本参量与物理方程 |
6.3.2 相似准则推导 |
6.3.3 单值条件 |
6.4 模化计算 |
6.5 放大10 倍的伞形罩洗涤器的模拟 |
6.6 分析与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10)锅炉烟气湿法脱硫理论与工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二氧化硫的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我国烟气脱硫技术与烟气脱硫装置的应用现状 |
1.2.1 烟气脱硫技术 |
1.2.2 国内烟气脱硫现状 |
1.2.3 国内脱硫技术的研发状况 |
1.2.4 典型的湿法脱硫设备 |
1.3 课题研究背景与内容 |
1.3.1 课题背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文丘里洗涤器脱除有害气体的研究进展 |
2.1.1 试验研究 |
2.1.2 理论计算方法 |
2.2 脱硫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2.2.1 无机添加剂 |
2.2.2 有机添加剂 |
2.2.3 复合添加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丘里洗涤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的试验研究 |
3.1 文丘里洗涤器模拟试验装置 |
3.1.1 试验流程 |
3.1.2 文丘里洗涤器的尺寸设计 |
3.2 实验测量方法 |
3.2.1 二氧化硫浓度的测量 |
3.2.2 管道内气流压力的测定 |
3.2.3 气体流量和流速的测定和计算 |
3.2.4 耗水量及液气比的测定和计算 |
3.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的正交试验 |
3.3.2 单因素试验适宜操作条件的确定 |
3.3.3 操作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单因素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丘里洗涤器气-液传质分析 |
4.1 理论模型的建立 |
4.1.1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过程 |
4.1.2 文丘里气-液传质分析假设条件 |
4.1.3 传质方程的建立 |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2.1 气体的轴向速度 |
4.2.2 液滴的运动方程 |
4.2.3 液滴平均直径dd 与液含率 |
4.2.4 气液传质比表面积a |
4.2.5 涡流扩散系数 |
4.2.6 气液传质系数 |
4.2.7 气液平衡浓度 |
4.3 模型的求解过程 |
4.4 模拟结果及讨论 |
4.4.1 本文模型的试验验证 |
4.4.2 操作参数对文丘里洗涤器脱硫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X/U 脱硫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工程运转试验 |
5.1 WX/U 脱硫装置的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1 试验流程 |
5.1.2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 WX/U 脱硫装置的工程运转试验考核 |
5.2.1 工程概述 |
5.2.2 脱硫除尘工艺路线的选择 |
5.2.3 装置主要设计工艺参数 |
5.2.4 装置结构特点 |
5.2.5 WX/U 型脱硫装置的工程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脱硫剂应用种类及适宜添加剂的试验研究 |
6.1 脱硫剂种类的选择 |
6.1.1 不同脱硫剂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6.1.2 石灰吸收液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6.2 使用石灰脱硫剂时添加剂的筛选 |
6.2.1 无机添加剂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6.2.2 有机添加剂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6.2.3 WX/U 型脱硫装置适宜添加剂的选择 |
6.3 Na_2SO_4作为添加剂时操作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6.3.1 Na_2SO_4作为添加剂时石灰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6.3.2 Na_2SO_4添加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6.3.3 Na_2SO_4作为添加剂时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6.3.4 Na_2SO_4作为添加剂时喉口气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WX/4U 脱硫装置的应用与推广 |
7.1 WX/4U 型脱硫装置的特点 |
7.2 WX/4U 型脱硫装置的工业应用前景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工作总结 |
8.1.1 文丘里洗涤器脱硫理论模型与试验分析 |
8.1.2 WX/U 的模拟试验与工业运转试验 |
8.1.3 吸收剂的选择与添加剂增强作用的试验研究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符号说明 |
致谢 |
四、文丘里洗涤器的压降与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文丘里洗涤器对煤灰洗涤性能的研究[D]. 蒋斯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2]文丘里洗涤器-环流水洗塔组合除尘工艺研究[D]. 林少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3]文丘里—环流洗涤煤气除尘组合工艺和机理研究[D]. 曹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4]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洗消特性研究[D]. 于震.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文丘里喷雾器气液流动特征和结构优化[D]. 侯晨光.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动力波洗涤器性能实验研究[J]. 汪焰,都丽红,徐静安,李秋萍. 化学工程, 2015(09)
- [7]文丘里洗涤器过滤性能研究[D]. 王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4)
- [8]高速文丘里洗涤器压降计算模型[A]. 苗壮,孙中宁,谷海峰,周艳民. 第十四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
- [9]新型伞形罩洗涤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 李珊红. 湖南大学, 2008(12)
- [10]锅炉烟气湿法脱硫理论与工业技术研究[D]. 段振亚. 天津大学, 2006(02)